第一篇:三宝大战宝莱坞观后感
三宝大战宝莱坞观后感
昨天我们3个1工程的成员集体看了一部电影,《三宝大战宝莱坞》。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有趣,并且寓意深刻,它用一个非常诙谐幽默的方式对我们阐述了很多道理。第一,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实,在中国很多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哪怕是我,在高考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我的父母已经告诉了我,并且让我认同了一个道理,就是学习是为自己的!这个道理即便很粗,很浅,但是回想起来,那的确是让我在那段我不喜欢读书的时光里坚持下去的很大原因之一(虽然成绩也不好罗,但是却没想过放弃读书)。然后,高考的那段时光里让我感觉到了奋斗的快乐,那是一种不计结果的努力(因为那时距高考只有300多天,而我的成绩和基础太差),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痛并快乐着啊。其实我是个对知识很有好奇心的人,小时候读过不少的课外书,非常喜欢科学。不过后来因为学业而放弃的。大学后,面对如此之多的诱惑,我很快沦陷了。之后很久,才想起要好好学点东西。其实现在我的学习状态就是想好好的充实自己,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干什么,有什么理想,职业的规划和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并有兴趣一直坚持去把它做好什么的都没有,所以我现在就想多学点,充实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强,以便如有一天自己想到要做什么了,能更好的去做。最后,我想说,我很享受收获知识的快乐。
第二,人应该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说是理想或梦想吧。
我是个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有时候感觉这也喜欢那也喜欢,但也知道那是3分钟热度,很难坚持下去,所以有些就是略有涉及,有些干脆就想想。我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并看不清自己到底喜爱什么,我到现在好像还没有一个事情能让我废寝忘食的去想去做。我看过一本书,那本书说,这世界上有3中人,第一种,从小,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目标很明确,所以这种人往往都是比较容易成功或成功比较早的。第二种,从小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然后不断的碰壁不断地想,最后找到了答案的人。这人往往也是成功的,至少不管他的理想成与没成,他在老的时候,回顾一生,能够找到人生的答案以及意义。还有一种人,就是到死都没有找到答案的人。这种人是悲哀的。所以我现在正在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希望能早日找到我们理想以及想要的生活。
第三,如何定义成功?
这个问题我觉得问的好,答案也很多很多,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想学长也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我想说,也是影片里告诉我们的,财富、名利都不等于成功。我还记得有本书上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我父母一直教育我,说:只要你快乐就好。所以,自由,不被束缚,就是快乐。我想这就是成功,当然人活着总要背负很多,比如孝敬父母,比如作为男人也应该养育儿女和给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个人起码应该背负的,然后,如果是军人,保家卫国就是他所背负的,如果是科学家,让世界变的更美好就是他所应该背负的,等等很多,但是能说这是不快乐的吗?也不是,因为就想上面第二点我所讲的一样,这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爱好,所以他会觉得这种背负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烦恼和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原因。现在的我虽然并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想先赚到钱,然后,能让我的父母过的轻松也算一种理想吧,所以正为之而努力。
最后我想说,成功有很多种,是否成功也并不是别人来判定的,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是并把它做好,就是成功!正如影片中主人公给我们说的一样,不要去追求名利与成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了,成功和名利会追着你。
第二篇:《三宝大闹宝莱坞》读后感
读
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法兰、拉杜与兰乔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乔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以无聊抵抗无聊’是烈日当空下的香港学生采取的生存态度,远在印度的年轻学生竟是同道中人,不过不要以为三个小伙子真是傻仔任人摆布,实质上以嬉闹行为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谬况,当中还奉送热闹的宝莱坞歌舞。少见的印度式校园青春片,捣蛋中又不忘数落印度严重的阶级及自杀问题,《美国处男》式的无聊,《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爱情、《红磨坊》式的歌舞,一顿包罗美国味的印度大杂烩,无怪乎深得观众欢心,打破印度票房纪录,创下了第一的骄傲成绩。
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颂扬了什么吧,乐观,努力,积极,热爱自己所学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利用一切去排除困难;再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讽刺了什么,呆板,一成不变,应试教育,追逐名利,滥用职权。
男主角令朋友敬重又令那个傻小子羡慕嫉妒恨,要做成那样的人,要么有成就非凡要么真实纯粹,可惜他都占全了,那种内心的平稳强壮,我们俗人只能后天的养心修行,最难的就是真实,吃奶的娃娃还会跟大人说几句好听的话骗颗糖吃吃,太真实了怕领导不喜欢太实在了又被人说傻,咧着嘴巴笑成了每张脸上的商标。电影里不总说么,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慌,说的多简单的一句话啊,可我们又不是擎天柱又不是海绵宝宝,打不死砸不烂,天上掉块砖头就能让你下辈子半身不遂了。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
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这部电影在谈教育,也在谈人生,也在谈社会。我们就是身处这样的教
育,理想缺失,我们已经没有了理想,我们每天都听着别人说:现实点吧,现实点吧,也没有去想想这个现实,它到底合不合理,它到底对不对。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人生,害怕失败,害怕面对,害怕追逐梦想,被一切的一切所牵绊,无法成长,无法成熟。我们就身处这样的社会,比你强大的人说做你就做你,没有商量,强者压迫弱者,弱者向更弱者挥舞屠刀。
可惜我们不是天才,我们甚至连人才都不是,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
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ENDING后,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考试有很多,老爸却只有一个,只要你在,我们就在。”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他就要去你的姐姐了,而且不要嫁妆,他只是爱她。”尽管只是谎言,但是,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标价签,他跟你结婚,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爱。”这样的话,即使是夺人所爱,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第三篇:宝莱坞生死恋观后感
观《宝莱坞生死恋》有感
——论悲剧
在《美学与欣赏》选修课上观看了印度经典电影《宝莱坞生死恋》,心情很矛盾。让人眼花缭乱的服装、漂亮的女演员、美丽绝伦的歌舞表演,成就了这部豪华的宝莱坞经典,极具东方韵味之绚丽,让我沉浸在对其“美”的欣赏里。两位主人公纯真、唯美、彻骨的爱情的最终结局却让人惋惜,终究是一场悲剧,我又不得不感到心酸悲痛。观看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悲剧美的享受。
悲剧美,即表示美可以从喜剧中产生,也可以从悲剧中产生。“美”是“真”和“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的境界。美感是人的一种愉悦感,和谐感和自由感。那作为悲剧,其中有什么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容呢?
悲剧是因为神圣人性--爱、尊严、正义而受苦受难、甚至牺牲生命的故事,或者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人们的非自然毁灭的故事。剧中人物真挚的爱闪烁着人性的美。关于德威达斯,他心中只有帕罗没有其他,可是命运就是如此充满残酷,帕罗被迫嫁入另一豪门,失去帕罗的德威达斯只能残喘苟活,虽然名妓莫奇对德威达斯一往情深,但是始终无法取代帕萝的位置,无法获取德威达斯的心。关于莫奇,她有的不仅是绝艳的容颜,惊人的智慧,可贵的是她对戴维的那份痴情。为了这个只剩下一副躯壳,她奉贤了自己的人,自己的情,自己的心。她用自己的全部去抚慰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可是躯壳说这个名叫戴维的酒杯已经倒满了一种叫帕罗的酒,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如果选择拼命加入,那么酒将全部溢出莫奇微笑的回答:哪怕莫奇酒撒了一地也无怨无悔,因为她至少被酒杯抚慰过。主人公们对爱情的执着流露出一种别样的凄美。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则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悲剧之所以是美的,不在于他的文本中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幻想,或者展现了人类无比强大的力量。悲剧的美恰恰揭示了人类存在之痛苦,用最集中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的脆弱,以及命运的残忍。《宝莱坞生死恋》由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诉种姓制度,一位是婆罗门贵族阶级、另一位是舞娘贱民阶级,因青梅竹马而情定终身,却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导致悲恋结局,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与肯定世界的正当性的作品不同,悲剧从本质上讲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否定,说人类的苦,恰恰是因为对幸福的期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人对现实生活状况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但在不满意的情绪下总隐藏着一种信念,即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幸福是可以在现实中得到的。
人们常说悲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痛苦与向往之中,“美”悄然而至。悲剧是有力量的,而力量的根源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第四篇:《宝莱坞生死恋》观后感
《宝莱坞生死恋》观后感
-----------------论阶级悲剧
青梅竹马,彼此钟情,这样子就能够在一起吗?结婚,生子,终老?阶级等级制度太过森严,不是你情我愿就会有结果的。所以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像飞鸟和鱼儿的他们无法结合在一起,终以悲剧散场。一个是世代被英王室封爵的地主的儿子,一个是低贱的舞女的女儿,他们之间撞出的爱的火花,在当时社会制度的狂风暴雨下,始终燃烧不出一片属于两人的幸福天地。
女主角帕萝守护了十年的不灭的灯,恰似她对男主角德夫达斯的爱,分分秒秒都在燃烧,不曾熄灭。当帕罗母亲提亲失败反被辱后,帕罗孤身一人迎着黑夜去找德夫达斯,凄楚痛苦的声声道:“为什么河流以海为尽头?为什么向日葵总是面对太阳?为什么帕萝不顾尊严过来?为什么我要不顾家族的声誉在黑夜里冒险出来?为什么我想在你膝下寻求庇护?所有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能在一起”。是啊,只要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可是,在家族势力的压迫下,德夫达斯内心却动摇了,他写了一封信,一封如利刃般刺伤了帕萝的心的信,彻底在两人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谁也无法跨过去。即便德夫达斯后来的觉悟,也挽回不了帕萝的要离去与他人结婚的决心。此后,德夫达斯整日买醉,颓废消极,如此的软弱与悲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毁灭了爱情,葬送了自己。
《宝莱坞生死恋》,有着华丽的外壳,却包裹着一个令人心痛的灵魂——凄美的爱情悲剧。其实这部片子的剧情很普通,但是却把人
物心里的无奈和悲痛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及华丽的场景和舞蹈的视觉化表演,更让观看者有着深入心底的感触。处在阶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下的爱情之路让人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是深入骨髓的痛。但是帕萝和德夫达斯之间的爱,却是无可比拟的,他们是对方的灵魂,是对方存在意义。正如帕萝所说,“没有你,我的生命将不再完整,我的生命将变得空虚”。爱是美好的,但是不能厮守的无奈和悲哀却让人宁愿死去,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阶级制度,面对这样一个强敌,他们的感情也变得软弱不堪,敌不过它而相守终生。也因为阶级制度,一个个的悲剧就由此而生了。
飘落的红花,漫天的飞絮,德夫达斯奄奄一息的躺在树下,久久期盼的身影在大门即将合上的瞬间映入了眼帘,这也算是对这么多遗憾最后的安慰了吧。而那句“如果照顾我,会让你感到快乐。那我向你保证,在我死之前我一定会来到你家的台阶前”成了最后的绝响。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如若他们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社会,结局那该是是多么的完美,也便是有那么多的坎坷和痛苦,也是值得的。
第五篇:观“三宝大闹宝莱坞”有感教师电影观后感
观“三宝大闹宝莱坞”有感
——一部让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影片
何丽
大家下午好,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的机会,说起来很惭愧,这篇文章是我在第二次通识培训中完成的作业。也是在第二次学习中得到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可能是学理科的原因,对于读书,尤其是很厚的书我一般很难把它读完,但把书翻译成影像,也就是电影我还是能看进去的。几个月前,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名叫“三宝大闹宝莱坞”的影片,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五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帝国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不随波逐流,他用善良、开朗、创新、幽默、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为自己选择的生活而活着,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影片的整体风格积极向上乐观,不是反对学习,反对教育,而提倡的是“因材施教”把苦学变成乐学!
看过此片,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校园不是高压锅
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台词,“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刚一进校,学校的“病毒”主任就给他们上了一堂社会教育课: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主任教育学生时使用的例子:
有谁知道最先登上月球的是谁吗?对,是阿姆斯特朗。谁知道第二个呢?不知道没关系,因为第二名无意义,只有第一才会被人们记住!
可能因为是印度传统的名校,所教对象是一种精英教育,对学生传播的理念是,竞争是血腥的。
而我们学生的学习环境虽说没有影片中的那么残酷,但也并不轻松。对现在我们的学生而言,家长是施加给学生的第一批压力,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的话,你考试必须进多少多少名,考进去了怎么奖励,考不进怎么惩罚。到学校来,老师是施加给学生的第二批压力,作业完不成怎么怎么样,我们也经常想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改掉不完成作业的恶习。看了这部影片以及我现在学生的状况,我也怀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可能不是很科学,我们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就拿完成作业情况来说,我们班的王雨辰和吕泽辰两个男生是我班不完成作业的一号选手和二号选手。几乎两三天小黑板上没完成作业的名单中就要上榜一次,但考试成绩出来,他们两人的数学成绩都能达到80分以上,比起那些乖巧听话的女孩反而没有他俩成绩好,连我也觉得很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
说实话,我在他俩身上软硬皆施过,也给他俩施加了各种压力,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受到伤害,而是用我的激将法起了一点点的作用。其实现在想来,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
我不止一次看过一些老师的案例和叙事,讲述他们在教育学生时采用的各种高招:各个击破、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敲山震虎、一石二鸟„„还有人专门出了所谓的兵法,教老师们如何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其崩溃,逼学生就范。他们施加压力的原因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育,而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只是为了让学生在权威面前彻底匍匐,教育在此彻底异化为奴役。教育如同爱情,如果丧失了能够直抵双方内心最深处的诚意,而要靠欺诈、恐吓来迫使对方就范的话,就已经背离了根本的原点,就不配称为教育。
影片中,乔伊在压力下崩溃了,失去了生命,莱俱在压力下也崩溃了,几乎丧命,但是更多的人的崩溃是在内心中,在灵魂中。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给学生施加压力更要适度,我们不但要保护好自己,更要保护好学生。
二:热爱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影片中兰彻的两个死党——法罕和莱俱从进入工程学院那天起就一直处在被开除的边缘,因为他们每次考试都垫底。而当他们惊讶地发现兰彻这个叛逆小子居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时,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当朋友考不及格时,你感觉很糟,当朋友考第一时,你感觉更糟。兰彻坦诚地告诉他们,他热爱机械,上工程学院是他最大的梦想,这就是他成绩优异的秘诀。而一直想当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法罕始终心猿意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成绩总是很糟;莱俱则是由于贫寒的家境,给自己加上了太多额外的压力,这些压力变成了恐惧,于是使他无法专注学习。
影片所讲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高等院校,这个常识对基础教育来说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中国古人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老师都告诫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不可能每个人都一定对每件事会有兴趣,因此,学生对某些科目,甚至对学校学习根本不感兴趣,至少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可惜,我们的体制不允许这样的常识。影片中兰彻对好友说:“想象一下,要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要他去打拳。拳王阿里的父亲逼着他学唱歌,那该有多可怕?”至少在中国的校园里,“偏科”是学生的重罪,那作为应试体制下我们的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呢?
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学生的存在,并能够理解他们。然后,一起帮助他们来肯这块硬骨头,而不是一味的讽刺和埋怨。
三: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学生不能循规蹈矩
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循规蹈矩,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很难培养出发明的创造者。片中有这样一段:调皮的学生惹怒了校长,校长罚他,让他来讲课。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单词,让大家在书中找到这个单词的解释,看谁找得快。包括校长在内狂翻教科书,但无一人能找到答案,其实根本就没有答案,因为他写的是两个好朋友名字的组合。
这个片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尤其是对我们数学老师而言,课堂上教科书并不是权威,老师可以对教材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学生也可以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题方法。以前,由自尊心的驱使,总是在学生面前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老师说的就是权威,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方法最好,其实这种教育已经扼杀了未来的发明家。现在,我会因为一道题和学生争的面红耳赤,如果能说服我,我会自掏腰包来奖赏他。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做题,比看谁做的快,也愿赌服输。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和学生平起平坐,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用放大镜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才敢在你面前完全放松自己,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过此片,我想能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不再盲目的照本宣科,不在做一些无用功,“因材施教”把苦学变成乐学!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用影片中的一句话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