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之行(陈斌斌)

时间:2019-05-15 03:4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敬老院之行(陈斌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敬老院之行(陈斌斌)》。

第一篇:敬老院之行(陈斌斌)

走进渝北大湾敬老院之所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一个人从孩童到年老经历了很多,也看明白了很多。当一个人处于青壮年的阶段时,他可能无法体会老人对安慰、问候的渴望,无法理解年老的孤单和孤寂的心境,无法明白他们在物资上根本不用愁时为何还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的想法:就是老年人只要给他们物质上的保障就行了,不用担心他们喜欢什么,想什么。其实,很多老人希望的不是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多少钱,而是他们能够待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能够得到心灵、精神上的慰藉。现如今,有很多的青壮年都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外地求学或打工赚钱,家里面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甚者还有年幼的孩子,出现了家庭中的“空巢”。

1月17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大湾镇敬老院,希望在这寒冷的冬季给老人们送去些许温暖,用我们的绵薄之力给他们带去些许快乐。虽然寒风狂吹着我们的脸庞,但这并不能减少我们看望老人们的热情。一到敬老院,我们就忙着给他们贴对联、挂灯笼······不少老人也纷纷走出自己的房间,来到我们的旁边,看我们贴、挂,还给我们指导贴挂的位置,氛围十分和谐温馨。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心里很是高兴,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愧疚和自责。心想:曾经,他们也年轻过,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为家人的快乐而拼搏,含辛茹苦的抚育自己的孩子,为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自己老了,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给自己几个电话,给点问候。可年轻的人呢,扪心自问,到底在干什么。有时候接到父母的电话就会很不耐烦,嫌父母唠叨,自己很少给父母打电话,即使打电话都是问父母要钱,很少给予他们点点问候······

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是不是该想些什么了,该做些什么了,我想,记得平时多给自己的父母一个电话,问候他们,提醒他们天冷了,要注意添衣保暖,记得常抽空回家看看,让他们的暮年增添些许温馨和快乐。

第二篇:中二工作总结陈宏斌

个人工作总结

通渭县鸡川中学

陈宏斌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三个代表”并付诸于实践。本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为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本人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看新闻、读报。加强自身业务的提高和进修,加强职业道德的提高。在教学中,本人勇于创新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自2002年11月被聘为中学二级教师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英语课的教学工作,周课时数18节,总课时量2880节。辅导课时量为320节,所任学科及格率60%,优秀率16%。在此期间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素质自修,能积极回应当代教改潮流,关注学科高考动态,在较高的认识层次上,以更优的专业技能进行学科教改探索,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加强自身修养及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任现职以来,本人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完成政治学习笔记数本,达10万字,通过自修和培训,自身的职业道德不断得到加强,德育工作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德育工作中本人深信身教重于言教,始终不忘为 1 人师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能身先士卒、处处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二、加强专业技术修养。

自2002年以来,本人坚持自修了大学英语本科,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为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本人一直坚持学习、了解国内外有关中学英语教学的资料,积累经验为我所用,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2002-2006年有四个教学内,一直担任高

二、高三英语课教学工作,高三会考合格率在90%以上,高三级学生的高考中英语成绩突出。在教学中,作为学校英语课的骨干教师,能独当一面,在教研组的活动中,发挥了学科教学骨干的作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严以律已,遵纪守法。

在工作中,本人一直能按国家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在2002年11月至今的4年间,坚持出全勤,能坚持接时上、下班,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每天在校上班时间九小时以上。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给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四、勇于创新方式方法,适应外语教**流。

九十年代,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推重能力素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教改形势。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反省和各种新颖方法理论的吸收借鉴,把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学科教改实际相结合,讲求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统一,通过对主体知识内容的深层次分析及结构化梳理,活化知识联系,发展学科能力。具体做法是以基本生活背景为素材,设置问题,构造问题情境,依托问题情境,激思导学,诱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适时提供方法,暗示思路,点拨方法。问题情境模式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心理的契合互动,导学讲练随机进行,点线面体纵横错织,在现有的知识经验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了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最佳优化。

因材施教,对待优秀学生用爱心唤起他们更远大的追求和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时表现不良的差生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博大的胸怀去激励教育表达关爱,使他们感到幸福温暖。从而唤起他们对自身行为的重新评价,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事事认真、处处严肃,善于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同学,每一件事件,架起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唤起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使师生关系亲密、和谐统一。3 所任班级曾先后在学校英语演讲比赛中连续四年获得集体优秀奖,本人得到了学校的奖励。

五、加强教研工作,共同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在学科教研领域,认真履行专业岗位职责,传帮带促竞,在关心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自修和专业技能进步的同时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经常主动地帮助年轻教师化解在学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就教学教研上的一些重要课题,展开教研争论抑或业务竞赛,在争论中匡误救偏,获得真知灼见;在竞赛中取长补短,优化专业素养。对有关专业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资源解决。对学校、学科组安排的优质示范课、观摩课教学,能自觉承担,精心设计,虚心接受评估意见,切实体现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科教学教研活动中,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倡导求真务实,笃实践行的工作作风,促使学科组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及教学教研实力竞长并进,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对于教材、教法方面的困惑,能大胆质疑,深入探索,撰写了数篇学科教研论文。其中所撰写《如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一文于2006年6月发表于《新课程改革论坛》杂志第六期。

总之,在中学二级教师任职期间,本人忠于职守,力求上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刻苦认真,任劳任怨,圆满完成 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超额地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项指标。所取得 4 的进步和成绩,与新世纪教育改革对教师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意味着,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洒干最后一滴汗。

2006年6月30日 5

第三篇: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篇一: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陈斌强,是一位平凡的初中老师,平时教学工作比较忙。五年前,他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会因为乱走而丢失。做为儿子的他,没有因为这样而嫌弃妈妈,也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照顾妈妈。为了更好的照顾妈妈,他五年如一日,“绑着妈妈”去上课。每天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喂饭,擦身、带着妈妈晒太阳……,做到工作和照顾妈妈两不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孝子”的真正内涵。

“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古话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比路长,子女对父母的爱只有筷子长。但是陈斌强老师对母亲的爱,从安文到冷水的那条路来来回回量了N回。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陈斌强老师的孝行感动了全中国。陈斌强,做到了。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孝是儿女向善向上的动力,是成功的阶梯。我被陈斌强老师的事迹深深感动!他做了应该做的事,平凡而稀有,不愧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看了他的视频我感动的流泪了,感动的不仅是他对母亲的一时关爱,而是他对母亲的坚持,这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这就是一种信念,一种使命感。有了这种使命感,虽然辛苦但他内心是幸福的,快乐的,我们要多关爱身边的人,提高幸福感。静心试问自己:给予父母的好像太少,总是父母对我们关心多、操劳多。

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会遇到大小不同的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做到工作与家庭生活两不误,陈斌强老师就为我们深深上了一课。因此说学习陈斌强老师,就是学习他这种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不找借口、不转嫁家庭危机的行为。他这种尽心尽责的行为,是绝不平凡的美德,比拥有一个高学历,拥有多少金钱都要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4颁奖典礼》终于在2014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我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他们不愧为我们国人的道德模范,是我们工作的楷模,是我们踏上奋进道路上的航标。

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他们的事迹都是普通的,积微小成伟大的事业。我们都在细小处体会到伟大的人格,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希望在平民之中发现感动,发现人物,发现人才,而“草根”情结应该是我们共同所珍藏的,小人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给全社会带来的一种示范却是影响深远的!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要向他们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篇三: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陈斌强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孝更绝伦足可矜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他是《感动中国》2012人物,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陈斌强。

第四篇: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我校周五例会上,全校领导教师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视频,由于时间关系,选了两个视频片段,其中一个就是《陈斌强事迹》。一段简短的视频让现场变得异常沉默,我的心也被感染着......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拨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每到周末,从浙江省磬安县到当地冷水镇30多公里道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特殊的电动车,骑车人和后座上坐着的人被一条布带紧紧地绑在一起。骑车人叫陈斌强,后座上坐着的人是他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母亲....”一条布带,让母子俩寸步不离。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陈斌强都以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看完这个视频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什么都能等,照顾妈妈没时间等。”

是呀,妈妈一天天的老去,更何况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此时我真是自惭形秽,由于当年我与父母身处两地,很少照顾他们,就想等我条件好了,再把他们接过来,好好尽一份孝心,可是来不及了,我父母早已离我而去了,一辈子的缺憾无法弥补,一想起这些,我的内心就不安,内疚......在感情至深的真实情感面前,无须太多华丽的词语,一句简短的“什么都能等,照顾妈妈不能等”,诠释了他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孝顺之心。百善孝为先,陈斌强用自己的事迹行动给所有人做了一个完美的榜样。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更应该有感恩之心与感恩之情。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这是感动中国2012十大人物颁奖礼给林俊德的颁奖词.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的事迹体现了大孝大爱,他给他的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充满正能量的教材,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爱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有爱就有希望。”他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第五篇:陈贵斌 人生访谈

人生访谈:行医在乡村--陈贵斌

采访人:孙亚琴

受访人:陈贵斌

采访时间:11月1日

采访地点:泰兴市古溪镇古溪村段庄四组78号

古溪卫生院出名了。

南到福建、香港、台湾,北到黑龙江、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东到东海之滨,甚至有人不远万里,从泰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风尘仆仆而来,把折磨自己多年,甚至数十年的慢性、顽固性疼痛交给一个叫陈贵斌的医生,交给他手中的那枚与众不同的“小针刀”。

小针刀是南京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朱汉章教授发明的。这是一种带柄的粗针,与针不同的是,针刀前端是扁平的,有一个刀口,厚仅0.8毫米,似针似刀,是我国中医针灸与现代外科手术刀的结合。

小针刀不属于针灸的范畴,但起源于传统的针刺疗法,它是介于针灸跟手术之间的一种治疗手法。从西医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闭合型的松解手术。

松解什么?松解软组织。什么样的软组织?病变的软组织,也就是肌化的、粘连的软组织。为什么会肌化、会粘连?来源于劳损。软组织劳损以后,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劳损,肌腱或某个软组织局部出现炎性水肿等病理变化,逐步肌纤维化。肌化组织形成以后,更加容易导致再度劳损,因为其中存在血液循环障碍。软组织都有毛细血管供血的,肌化以后必然造成供血不足。

早期急性损伤的时候,是炎性水肿过程,比方说脚踝,脚踝扭伤是急性损伤吧,水肿就是一种炎性反应,这种炎性反应刺激神经而出现疼痛或者放射痛,炎性反应才是引起疼痛的原因,治疗的目标,让软组织不再产生炎性反应,也就是要把这种肌化的组织、粘连的组织、供血不足的组织,恢复成正常的组织形态。针刀下去,将肌化的软组织剥离松解以后,其内部就会形成新的组织再生,新的血液循环建立,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陈贵斌第一次见识小针刀是在1990年11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听说南京的朱汉章发明了小针刀,专治顽固的颈肩腰腿疼痛。1990年11月底,他们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九届培训班。我去培训之前还不知道小针刀是什么样子。

进北京城“学艺”那年,陈贵斌43岁。此前,在古溪卫生院,他是针灸科唯一的一名医生。

我热衷针灸十几年,1986年进医院以后,主动要求设个针灸科,医院里当时还没有针灸科。因为针灸的适应症病人很广。常见的颈肩腰腿痛、软组织劳损,除了针灸,当时还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

对针灸的情有独钟,除了自小对医学的爱好,更来自陈贵斌对民情的体察。1973年至1986年间,陈贵斌在古溪镇古溪村段庄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了13年。13年的赤脚医生生涯,是锻炼的过程,是对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体察民情的过程。

老百姓苦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太多了,有的长年躺在家里,身上疼,慢性病缠身,工分钱做不到,还要出工分钱,没粮食吃。当时缺医少药的,那些人看病也看不起。我们能够为他们服务,帮他们治好了,让他们能够挣到工分,他们起码的生活不就解决了么?

我出生于教师世家,祖训“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始终是我的座右铭。“济弱扶贫”的传统美德我同样铭记在心。

1973年之前,我身上不离针,下田劳动的时候,谁找到我,哪个闪了腰、牙疼头痛的,拿起针来就可以把病解决。农民就不需要到医院去花钱。

因为当时不可能进入医生编制,我写过信给医院里的亲戚,他也说不可能,所以我要争取赤脚医生这个名额。我爱好这一行啊。

当时防病为主,送送预防药啊,配合爱国卫生运动搞搞环境消毒啊。以后逐步用点常用药,头疼脑热的,皮肤感染的,包包扎扎的。赤脚医生必须面面俱到,牙齿我也拔,伤口我也可以缝合,小儿科也看;中药也开,西药也用。反正是“万金油”,赤脚医生必须适应这个。农村里,各种疾病是很广泛的。急性腰扭伤的,软组织损伤的,非常多。

看病有的时候在卫生室,有的时候在我家里。早上我还睡在床上,人家就在外面等。下午不忙的时候,绕着村子跑一圈,巡诊到半夜才回家,每天都这样。冬天,不管什么天气,不管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我都随时出诊。

整个村上有大病小病的人都找我。在村里看赤脚医生属于农村合作医疗,只要给五分钱的挂号费,甚至挂号费都不需要。去卫生院也远了些,白天农民要上工,夜里有特殊情况他们更要找我,夜里到医院找哪个来出诊呢?也体现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陈贵斌的医术既非正规科班,也非祖传,在如皋何庄医院做过院长的亲戚是他的指导老师。更多时候,他向书本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当医生,是我人生的一个愿望。我喜欢这个专业,特别爱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喜欢的东西肯定能把它做好。

慢慢磨炼起来的。

早期完全是自学。一边学一边给人治病。重病人转诊送到医院,有时候我一夜也不回家,陪在病人跟前,尽管我的诊断正确,也要看医院里的医生是怎么治疗的,病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包括一些鉴别诊断、预后情况,方方面面不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嘛?转诊一个病人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来没有给病人家属写个条子说转院以后我就不管的,都是亲自陪护直至出院。

各科都要学。妇科方面,宫外孕的我发现过,子宫肿瘤畸扭转那种很危险的急腹症也在我手上发现的,很准确地诊断,我把她送到医院去及时手术了,急性阑尾炎、肠梗阻都有发现过。

做赤脚医生的第6个年头,陈贵斌才拿到第一笔工资。

有5年,一分钱没有拿到。

应该是大队开工资,但是大队里没钱。后来自己种点中草药,一年卖得三四十块钱,能基本满足卫生室的开支。我进古溪卫生院之前,都是搞农村合作医疗。当时一人收1.5元,全村只收到1000多元钱。但还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针灸为主,中草药为辅,土方草药为主,节约了大量的合作医疗的资金。

第一笔工资是80元钱,年底算账。后来是90元钱,110,130,180……这么多钱往我所在的生产队一转,抵算我的工分,家里少出了工分钱,我就比较满意了。生产队那个时候往群众头上摊派的钱多呢,各种费用,各种税费,集体要弄

个什么东西,比如上河工也是向农民摊派,按人头摊钱。

到年底,全生产队的工分拉平得出平均分,超过平均工分的,超过部分按一个劳动日来拿钱,挣不到这个平均工分的,就要掏钱。挣不到平均工分,吃的粮就比人家低好些等次。当时条件最好的时候一分工是4分钱,理论上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挣10分工,但是实际一般一天干得最多只有7分工,也就是一二角钱一天,当时在生产队就算是不错的了。

我的欲望不大,只想学点技术,只想把合作医疗搞好。

1981年,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全县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完中专全课程。此次系统培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紧接着自学三年,完成大专函授学习。

1986年,泰兴县卫生系统招合同工,陈贵斌以高分录取。此时,陈贵斌在乡里已是屈指可数的几名出色赤脚医生之一。

为了留下村里唯一的这名赤脚医生,村支部找他谈心,希望由他来出任村长。陈贵斌谢绝了。在他38岁时,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医院里正式的“白大褂”。

古溪卫生院针灸科开设以后,陈贵斌一直很忙。

每天的病人很多,每天我去开门的时候都不容易开,挤得满满的人。为这些人治疗的时候,很累,因为每次一扎就好多针,而且分几个体位、几个部位来做,要花好长时间。用电针,还有的加艾灸,七八张床满满的。忙到晚上腰酸背痛。当时还用封闭针,但是治来治去,后面的病人还没有好,前面治好的病人他又疼了无法根治。针灸有它的弱点与不足。

所以,尽管门诊很繁忙,但是病人的根治率低,门诊效益也不高。治疗效果、回报与工作带来的疲劳不相称。能不能有别的方法,迅速地帮病人解除痛苦呢?

“小针刀”的横空出世,让陈贵斌眼前一亮。

在北京的培训班上,听完课之后,我就晓得了这个软组织损伤理论的关键所在,针刀的作用在于对软组织损伤的松解。当时就晓得:我的这些病人没问题了,我回去之后就能解决了。

我去北京之前,在诊室门上贴了一张“告示”:我去京城学习,一周后回来。一个礼拜的学习,我没有在那里玩一天。当时我就打电话到医院说:我学到新东西了。古溪镇当时在北京有个工程队,我在那里落脚休息的时候,当场就治好了几个人。

针刀是带刃的针,0.8毫米的刀头,针扎进去,病人没有痛感,只需几秒种,针刀一针下去就解决问题,速战速决,一天能做100多个病人,而一次针灸需要40分钟。

它不像针灸,病人得一天隔一天地来就诊,针刀一次治疗后,要过一段时间才好来复诊,有的病人要休息15天才来。一个痛点有时一次就能成功。而针灸有的病戳100次它都不会成功,只能缓解病人的疼痛,不能根治。所谓根治,就是要有远期效果。

1993年,古溪卫生院作为“古溪小针刀疗法专科医院”正式挂牌。

自1990年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以来,累计就诊人次近25万,并先后培训了全国及港台地区学员400多人。医院门诊人次之多,治愈率之高,影响之大,在全国同行首屈一指。1998年,陈贵斌获泰兴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称号。今年5月,陈贵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

15年的临床总结研究,陈贵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陈氏小针刀疗法理论体系”。

我们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独特的病因病理见解、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独特的治疗手法。

虽然都是师从朱汉章,15年的临床实践,使陈贵斌对小针刀作用的基础理论———软组织损伤有自己新的见解。

我们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大量的实践才发现了传统理论上的一些误区和偏差,并且及时纠正过来,根据我们的观念和见解来指导我们的诊断和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理论是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

要经常问一个为什么。我跟学员们讲课时也讲:这个病人,他痛,为什么会痛?治好了,为什么能治好的?增生,为什么增生?退变,为什么退变?为什么说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我们却是这么治的?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当中不断更新、不断提高。

每一个“为什么”问出来,我们都要给它找到答案。有的病人来了,喊哪个部位疼,向哪放射,病人的病在哪儿,我心中马上就有底了。不是病人说哪里疼就在哪里治疗,关键是要找到病因所在。仪器不一定查得准。这就是个临床经验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诊断方法来源于我们的经验性诊断。

陈贵斌今年58岁,他打算退休后把他的理论整理成一本书,把毕生的经验奉献出来,进一步宏扬和规范针刀疗法。

退休之后才能有时间把它完善。

目前只能在学员当中逐步推广,暂未公开。这是我十五六年以来心血的总结,可以说是我的知识产权。

我考虑申请技术立项,我要保护我的知识产权。

除了受聘于南京新中医研究院,每年定期去讲4次课之外,陈贵斌并不在外办班。在许多慕名而来求学的医生中,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山区的,他会优先照顾。学员中远的来自贵州、四川、安徽等地,近一些的学员有涟水、响水、沭阳等地的。这些地方的农民很苦的,来的医生学会了,回去就能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我是看在老百姓的面子上让他们来学的。

陈贵斌出名以后,经常会有人来找他,挖他走。

最近马来西亚有家医院想请我去,被我拒绝了。七八年之前泰国人把手续都办好了,传真过来让我去行医讲课,我也没去。周围县市医院高薪请我去,我同样不去。

发财不是我的目的,为更多的患者排忧解难是我一如既往的追求。“古溪小针刀”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品牌效应已经出去了。

如果你上网搜索,输入“古溪小针刀”就会看到与我相关的信息。

泰兴大白果好,人家都相信,你说如皋大白果好人家相信嘛?同样,小针刀,患者他只认“古溪”。现在好多人这样讲,你们泰兴有“四绝”:泰兴大佛指,黄桥烧饼,溪桥小提琴,古溪小针刀。

拿泰兴特产的“大佛指”银杏作比,

下载敬老院之行(陈斌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敬老院之行(陈斌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斌)观看电影《任长霞》有感

    观电影《任长霞》有感看了电影《任长霞》深深地感动了我,任长霞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任长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党员楷模。任长霞在人民警察的光荣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

    敬老院之行

    敬老院之行 10月21日,在张老师和其他几位热心家长的带领下,我们全班浩浩荡荡来到了梅陇敬老院进行重阳节的主题活动——慰问老人。 虽说住宅地离敬老院只有一步之遥,尽管天天路......

    敬老院之行

    “羊羊村”的世界 羊羊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家,在这个温馨的家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互相关爱的温暖。下面,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羊羊村的世界......

    敬老院之行

    本周二,我们一同去了为了三圣花乡的荷塘夜色敬老院。之前对于敬老院的印象都是不是特别好的,我都不知道老人们为什么要去敬老院,是那里待遇好吗?也不是呀,他们进去照样也得花钱,难......

    敬老院之行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钟落潭敬老院做好事活动之二 继3月20日我们到访钟落潭敬老院之后,4月24号下午,我们财经系由团总支张同生老师带领下,学生会宣传部组织会电2班和会电4班共......

    敬老院之行

    敬老院之行 徐州市树人中学 初二九团支部 孙菲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

    敬老院之行

    “青春情暖,关爱老人”,在春暖花开的元宵之际,博罗公益服务队携手博罗辉达二手车行到柏塘镇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心里总会萌发着春天暖暖的爱意。八点三......

    敬老院之行

    敬老院之行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敬老院调查报告 一、走进敬老院 刚跨进敬老院,它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安宁,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阳光底下,安安静静的,他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