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从坐到报告厅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久违”的感动,大屏幕上定格的是那样一张儒雅、慈祥、亲切、而又富于魅力的脸庞------周总理。不知,怎样的一方水土才能养育出这样的伟人?
我是地道的90后,之所以说是“久违”是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室的墙上始终粘贴着两个人的画像,毛主席和周总理,小小的心里充满大大的问号,“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呢?”自己给自己的结论就是----“他们一定是伟大的人”
小学三年级,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我们的是我们学校元老级的老师,也是校长。六十岁的他一反常态的让我们一遍遍的有感情朗诵课文,而他自己在那哭的稀里哗啦。事后,有老师建议跳过这篇文章,老师急了,说:“孩子们有义务知道总理,总理的名字也应该让孩子们铭记!”不禁,又开始问自己,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时间,总归没有跟我们开玩笑,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离他更近了一步。这个男人,像春风一样几乎刮遍了每一寸需要他的中华大地。他豪迈,领导起义来解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他干练,代表积弱之国与列强斡旋;他亲切,记着每一个问过名字的人,不论亲疏贵贱;浓郁的眉毛下,永远是那样深邃的目光。睿智又不失幽默的人格魅力,彰显的是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信仰!“派克钢笔”“马路”“吃纳粹”“台湾妓女”一个个口耳相传的小故事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维护我中华利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全世界的敬仰!
喜欢读“史”的我,却让我感受到之前遗落了怎样珍贵的珍珠,幸好今日可以重拾,因而“久违”《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周恩来在新中国最困难的三年里,驱车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的四个昼夜,两个多小时的放映将新中国最为心酸的沉重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大灾大难之时,体现的是老区人民民性的淳朴,也是总理博爱宽广的胸怀。对于“村干部”善意隐瞒,他理解,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手段。为了了解老区的真实情况,他深入到村民家里,循序渐进的去了解实情,去拜访村里的老人,跟随人民去地里插秧,夜晚冒雨和村民抢救庄家,他没有吃村里人准备的鸡蛋,红烧肉,却端起了糊糊,与老区人民休戚与共。最终,在赵二庭的“坦白”下深刻的了解了当地的现状,并连夜向毛主席汇报了调研的情况,从而使伯延公社成了第一个解散大食堂的公社。四个日夜里不断地奔波劳累使他更添了一丝疲惫,但“天下为公”的精神却一直支撑着他,感动着身边所有人。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其总理至此,夫民众何求?!”
有的人说:“电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所以......”。艺术高于生活没有错,却也取材于生活,历史不会欺骗任何人,总理的为人已经深深地烙进了老一辈革命者,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心里,深深地烙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对于总理,我们没有办法复原他的全部,只是回忆一些他的事迹,供后辈缅怀而已!“总理不是你自己的,我们也有份!”惹人一笑的同时却让人感受到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周总理,再来呀!”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却生生揪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当我们感慨社会发展,人民富足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这个“既让人爱,也让人恨”的社会。“让人爱”是因为国家关心人民生活,关心人民是否幸福,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还有健康,人民生活逐渐富足,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恨”,恨它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恨它的腐败,恨它的官僚,恨它的享乐。像周总理那样,“天下为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也越来越少,事实证明中国的过快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滋生了一小部分官员的一己私利,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党的群众路线的开展,有效的整顿了社会风气,看着贪官的下马,不良风气的破除,那一小部分永远都不考虑民意高高在上也不为民做事的当权者都害怕了,民众欢畅淋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成了我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形象写照。
先“善国之身”从党、政、机关之内断绝一切不良风气,从严治党。后“济天下”,各级、各行、各业,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下,贯彻党中央的有关决议、政策,双管齐下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给人民从中谋福利。长此以往“大同社会”指日可待!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努力。可能,我们的力量还很弱小,没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我们胜在年轻,我们拥有未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有限的大学生活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成长自己,让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四会五有的新型人才,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处处发挥党员的优秀模范作用,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培养自己的党性,成为一名像周总理一样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为我今后奋斗的座右铭!也是我人生的注脚!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化工1104
刘亚
学号:110110097
联系方式:***
第二篇:观周恩来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周五下午我院组织党员到电影院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在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短短的四天四夜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给我当代共产党员做出了模范和表率。
在观看电影途中,当看到周总理带病熬夜工作,当看到周总理带头吃加了树叶的糊糊,当看到周总理冒着大雨赶到一线与乡亲们共同抢救田里的瓜苗,当周总理在群众中向老百姓认错并真切的说出让大家受苦了,当听到老百姓感动而又委屈的哭声,当„„一幕幕,一件件简单而又朴实的举动,让我不止一次的眼角湿润,感动与震撼像一道道电流击过全身。
观看电影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作为一名党员,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本宗旨。自建党以来,我党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影片中周总理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诠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自觉置身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群众谋取利益与幸福。
其次,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敢于说实话,讲真话,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影片中公社主任等人善意的谎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误导调研结果。周总理通过细心发现问题,一丝不苟的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群众真实情况,当郭凤林善意的提出让总理早点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很直接的说出:了解不到伯延的真实情况,他是不会离开的。周总理的精神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
最后,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影片有一段很感人的镜头是周总理向人民群众道歉的场景。周总理说“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还有当总理走访到后来听到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对于弊端,总理熬夜与毛主席作了汇报,以寻求新的解决方针,对于干部的作风问题,周总理认真而又严肃的说,该教育的教育,该处分的处分,绝不马虎。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之过后,有几分感动,有几分思考,想说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抛开这部影片不谈,周恩来总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敬佩的人,我从小便熟读他的传记,总理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走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敬爱他的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历史对他作出了这样的的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舍身忘我,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正常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和民主人士,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环和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势的斗争。” 伟大的政治家、我们的领袖邓小平这样评价周总理“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甚至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他是同志们和人民都很尊敬的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更是给出了这样高度的评价。
斯人已逝,余香幽远,总理虽然走了,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又一次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才华出众,一心为民,魅力非凡的周总理,勾起了人们心中的又一次温暖与伤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影片主要讲述了在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不仅展现了一代领导人周恩来辛劳的的日常工作,更是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的失误及前苏联的连续逼债,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毛主席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到最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整相关政策。周恩来总理在邓颖超陪同下,从贵州花溪一路风尘来到河北邯郸„„
武安县的伯延公社是革命老区,当年的刘邓大军曾在此驻扎,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公社主任郭凤林在老支书父亲影响下,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他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怀着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的信念,不想让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便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能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邮电局后屋;对生性耿直的父亲封锁总理到来的消息„„
周总理到伯延后,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吃到的是鸡鸭鱼肉„„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不眠的四天四夜呵„„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和苦口婆心的开导下,他交下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直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猛醒,承认错误说出了实情„„ 周总理和毛主席长时间含泪通话,当即做出了调整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的英明决定„„全国人民一片欢呼!
一百分钟里,自己的视线也总是被感动的泪水模糊。四个昼夜很短,却可以折射出共产党经天纬地的90年;伯延这个地方不大,却能演绎出让人心神撼动的精神历史„„品味这浓缩的四个昼夜,一个强烈的感叹就是:求真之重、求真之难、求真之幸!影片最让人深思和感动的,就是周总理那求真不舍的精神与行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斯人已逝,余香幽远,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总理,也不会忘记。在周总理的激励下,我们昂首阔步走向强军梦,迈向强国梦!
第四篇: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面子与面貌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1)
依着领导的传达精神我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刚看到几分钟,我就不敢再看了····虽说几分钟,但可以领会到诸多的、可贵的、揪人心脾的场景。
我们把这一段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即:动作(奔跑),语言,表情。我们先从动作方面来解析:
那是1961年的事情,影片首先简明了我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背景、。接下来是一位年轻小伙子爬到一棵大树上观望远处一动不动,乍看活像个雕塑,使人疑是达·芬奇的画作。他拧歪了身子、伸长了脖子,朝着另一边远眺着远方的某种情况····看不见它的眼睛观察的是什么,但很明显,他观望得那么认真,那么紧张,又是那样的聚精会神····
郭凤林督促着迎面跑过来的同般年龄的人,并把他头上的毛巾摘下来换了个帽子给他。又跑来一个壮年汉子,他跑着跑着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挨了训,但脸上的那种孩子般稚嫩的开心让人顿生怜爱。接下来又是个奔跑,是刚才大树上的那个“雕塑”,他的双腿跑出了野马四条腿的青烟,奔如龙虎····,短短的几个镜头就有了三次的奔跑,从这三人的奔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一种憨态,一种傻气····,是的,他们要迎接的是首长,是深受爱戴、崇敬如神的首长,这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也有可能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的事情吧,无论怎样,这一刻,是他们心花怒放、兴奋忘形的时刻,哪里还记得自己是个壮年汉子要有个成年熟面呢。
我向来深信一句话: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最超前的,就是老实的东西最终会得到常在、赶超一切。郭凤林一段重要的语言说:“首长来调查研究,那些面子事儿不要”。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有一句话:“你的面子能留多久”。是的,如今“面子”在大众中间显得过为重要,导致宁可栽倒在假假惺惺的面子上,也不愿意看见实实在在的真相,或者是有了面子就有一切,而老实的人往往会受到欺生现象。但却从郭凤林的语言中、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久违的“面貌”,让人感到这是真正的、超前的“现实”或“时代”已经不容一切地展现在眼前了。
此时此刻,“面子”和“面貌”的相反意义显得尤为明显,“越是困难时期越有个面貌”,就是顶住一切困难的精神面貌,然而处于当代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我认为就是反抗一切兴风作浪的面子,让久违的“面貌”摧毁久为的“面子”。
我相信,当一个人把自己忘了的时候自然会有别人记得他。片段中周总理对郭主任说:“你父亲是这里的老支书了”,这句话深含着总理对一个忘我的老支书的记忆。至于老支书如何的忘我,我们可以从他儿子身上看到,因为在几分钟的片段中已充分体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传统美德。真正的亲切和爱戴,理解和信任,勤俭和朴素就在短时间内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片中的亲切与爱戴没有如今热情的拥抱或亲吻,而是在总理温暖的眼神和深邃的酒窝里,还有握手时最先伸出来的手臂里,更体现在郭凤林帮同志们洗脖子和总理提到老支书时郭没有回答却说:“····瘦了····”,关怀被蕴含在每一小小的细节里,而朴素不光是体现在行动和环境里,更是在语言的平常里。正如 孔庆东所言:语到极致是平常。那些平常的语言就是理解和信任的极致,更是简朴的巅峰。
郭凤林的泪水是一切,当一个粗壮男子汉的泪水不由克制地掉下来时,不知他是怎样“憋回去”的,只知道我自己真的憋不住,只好让“观看”告一段落。
两种困难的悬殊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2)
总理说:“流泪证明你们心里有委屈”,总理深深地理解、自责(说自己来晚了)与双手的紧握似是身与影子的联系。同时,总理的关怀无处不在,因为他从路上观察到的环境里已经意识到了伯延的困难、生命的危机。此时无忌的童言便是生活困难的证明,还有正在锅里煮着的我们从没有见过的“饭”。
总理与群众们见了面,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饭的问题”,(会议上反映最多的也是吃饭问题)。是的,眼下连肚子都未能填饱,谈何其他。说到此,如今我们经常以问问对方吃过饭了没有而作为礼貌的寒暄,并且听说这一习惯是从那困难时期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有关系,此言现在果然得以证明了。可见当年的困难留下的阴影有多长、有多远。还有,如今我们也能熟悉几种野菜的名字,这无疑也是当年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它当成新鲜物吃得也很香,这也许是历史不想让我们丢下当年的痕迹吧。
影片上目前是吃饭问题,当年吃饭困难,如今却减肥困难,时代的颠倒、形式的悬殊,面对如此的演变,语言已经失去了表达的力量。可如今我们很少看清这一点,面对丰厚的待遇,面对眼花缭乱的富足世界,我们已经说不清楚自己的头等大事是什么了。虚荣、攀比,铺张为荣、浪费为傲,乃至不务正业,调侃歪门邪道已经变为常事。难怪经常听见老人骂我们“吃饱了撑得”,我们不敢说这种骂不跟当年的困难有关系。高官厚禄、丰厚待遇成为当今多数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却丝毫不考虑人生意义何在、价值何许,此状实为可悲。我们要奔小康求富裕而不是攀比富裕拉排场。总理看见困难环境里的鸡蛋和肉,他的脚步不由地后退了一步,此时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表示的是对人民的回敬和对眼前至高待遇的回避;无色无香无营养的糊糊只要是和同志们坐在一起吃的就会变得有滋有味。高尚的品质、近平的思想与如今的官场相比无疑又是一种悬殊。
本段刚开始就简明了总理对数字方面的天赋,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当家人因明晰柴米贵的工作需要养成的习惯,“父母官”是首长们常年为老百姓算着柴米的账而留下来的印象。然而当家做主又何止是算算账目的事情啊,作为首长,亲眼看看父老乡亲、听一听他们的心声、解决诸多难题是总理更大的愿望,果然见到了连弟奶,听了她老人家的一番话:“···吃上这东西怨不得别人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不困难那阵子比着浪费···”。此言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上文所说的“虚荣、攀比”和“挨老人骂”等,在这一段里果然得到了验证。是的,看到这里我深深感觉到自己是活在大自然里的一棵寸草,忘旧轻后绝对是个糊涂的做法。如 2 今伯延遭到了几年的天灾,伯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终于冲着他们来了。所以,虽说不要“杞人忧天”但绝不能忘了“天有不测风云”之理。时时记得老天的惩罚才是最可怕的。
再说同志们的汇报情况,他们从没说过自己有多困难,反而说:“国家有了难,大伙勒紧腰带挺一挺,啥灾害也不能老冲着咱”,老蔫儿的这种乐观的言语不是把困难当成了儿戏,而是为了不想给总理和国家添任何麻烦,不过我们自己可以知道当时的窘境,什么样的解决方案都不能改变的,所以表达能力较差的郭凤林当然无语了。自然灾害与社会的背景,面对这些大环境重重困难,几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所以就像老蔫儿所说的“挺一挺”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了”,这的确要有一种“精神面貌”,就是“当干部的样儿”(郭凤林言)。这种“样儿”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做到,面对如今没困难找借口甚至是哭爹喊娘要待遇的无耻状况,此问的确让人思绪长长。因为,在我们现实环境中,若有个爱保持艰苦朴素,爱守信誉的人,他会遭到冷眼排斥,若有个真话实句的也会惹来种种笑话或麻烦等等。那么如今受欢迎,受抬举的是谁呢,是那些会奉承说假话的“高智商”的、值得围贿的人群,他们的头脑发达于另一种方向。这就是自私,是一种低级丑恶的自私。
其实人类的自私是一种生物本能,但在高端文明时期就要讲究有觉悟、有道德的自私。周总理说过:“···老百姓过不好,心最痛的是这个家的家长···”,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能让他自己的内心得到舒服、舒适,这是人类自私的另一端境界和意义。这种价值观轮到我们处于丰厚而无难的时期却很少有人做得到,难道我们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败类吗?我不愿看见自己与当年的人们相比出个任何道德品质方面的悬殊。
郭凤林在回答总理的问时吞吞吐吐地说着假话:“队里养的猪····”,然而总理明白他是撒谎,这是一种悲剧。我们新时代的人也会撒谎,只是此谎非彼谎,是性质上的差别、道德上的明与暗只差。如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已经显得不足为奇,这又是一种新的悲剧。影片刚刚演到十几分钟,然而不同环境中同样行为的差距,已经使我对新旧的感觉眼花头昏,深深感到了语言的匮乏,只以两句话来总结本段:伟大呈于微薄里
卑微现于丰厚中
总理的朋友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3)
来伯延的第三天的会议上,平时不爱说话的张二廷在会议上的表现最突出,他的建议被周总理尤为欣赏,致使总理要和他交朋友,可是二廷不敢和总理并肩起坐,只是说以后只要大家不记恨我就好。是的,官人决定的政策,要有一个无名小卒站起来反对,似乎不符合我们的情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若有这种情况,虽说保证人头不落地,但是保不住远离小鞋。但是总理是不会这样办事的,在周总理的心理,每一位百姓都是国家的主人,无论谁的意见都是可以采取的,更何 况张的建议实实在在、合情合理。周总理来调查研究,要的就是这样的表态。总理忙乎了两天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此时此刻他觉得现在才真正听到了几句能使自己得到安慰的话语,感觉张二廷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因为这位红脖子说出了最重要的几句话“···没有你们这国家就完啦···”。
在人世间里,情意有三种,既是:爱情,亲情,友情。其中短暂的爱情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亲情或者会烟消云散。亲情是不可避免的生物本能,草木都会有。然而友情和以上两者有着性质上的不同,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帮助。可是因为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自私和可怜的自尊或虚荣,使得什么理解,支持和帮助很难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友情显得难以认证。记得我们在小学时语文课上学过“伟大的友谊”,讲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友谊。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所谓真正的、难得的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帮助之上,所以被世人所唱,是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美誉。那我们国家的友情何止是简单的支持和帮助,又何止是理解和信任,“替朋友养孩子”应该是世人未有的高尚品质,更是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具备的鼻祖之清。
然而,张二廷是舍不得离开孩子的。当总理提出此意时他顿时感到诧异,后来他哭了起来。他那抽搭的身体在透露着对妻子的怀念,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友情的感恩···所以在告别总理的时候他特意把孩子抱了过来,好让孩子见见自己的义父义母。
周恩来夫妇的对话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4)
在影片中邓颖超不光是陪同总理的,更不是摆谱或是什么半步不离,而是依着毛主席的指示来照顾周总理的。不过要说是夫唱妇随的话也应该是有所道理的。因为她跟随总理不仅只是完成着照顾总理的特殊任务,还在作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她担起了“当地妇女问题”这一使命。
总理在第二天晚上走进房间自己倒了杯水就没有再走动过,夫人看见他大把地吃着药。此时她第一个想说的就是“对不起”,可是在总理眼里自己夫人的任务更重要,因为在他看来夫人是伯延人民的邓大姐,从而就是自己的“邓大姐”。夫妻二人私下里的交谈竟然完全是公事,比吃饭或是道歉更多的是研究当地妇女的情况,分析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邓大姐在回周总理问道连弟娘母子的平安否时周总理发现她很喜欢孩子,就决定带张二廷最小的儿子回去替他抚养,因为张二廷是自己的朋友。这一下邓大姐就开始惦记上那只有两岁的男孩子了。在最后那天晚上公事交谈中她一直等着总理提起关于孩子的事情。然而总理很明白妻子的心思,说出了二廷舍不得孩子的事情。此时善解人意的邓大姐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过去看看孩子。
然而孩子那种幼小的灵感似乎能明白总理夫妇的心思,在离别时他被爸爸抱过来道别,孩子在主动地和“爸爸妈妈”亲着嘴。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本能带来的 灵感使孩子明白这一种特殊的关爱吧。此时此刻,这一情景在背景音乐的催助下显得尤为动人。人民的父母官就是这样感动着人心、感动着所有的生灵致使世间万物仰头看。
影片中温柔善良的邓大姐在总理的前前后后给予总理很多的照顾和支持,在每一次的谈话中,他们彼此是那样的互敬互爱。从很多细节里可以看得出夫妻二人的敬与爱,它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伯延人民的关怀与分担。邓大姐那濯清流而不妖的精神是我们妇女们永远学不过来的道德品质。尤其她那善良的面容、一言一语、所作所为,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比创造更伟大的是妇德。如此千金难买的妇德,恐怕只有我们东方女子具备的忠贞吧。
就在故事发生的那些年,有一女作家“陈学昭”的作品叫作“工作着是美丽的”。此时此刻,邓大姐不光是在参加工作,更完成着世间最美好的、坚韧的、不平凡的使命。这足以使这位看似普通的女子变得更静美无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在她身上得以炉火纯青的、最完美的体现。
善解人意在总理和夫人身上有着更清楚的痕迹,那就是他们毫无拒绝地吃下连弟奶奶亲手做的拽面。还记得总理来伯延吃第一顿饭时跨门槛的镜头吧,那一次他把脚步退了回去,是因为回避和拒绝至高的待遇,然而第二次跨门槛的镜头拍下的是总理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向前迈着果断的、坚定地脚步。因为他知道,不吃这碗面,“连弟奶奶以后的日子会不快乐”。亲眼看见总理夫妇吃下了拽面的连弟爹果然是“一路上又蹦又跳,可开心了”。
第一个党员郭百岁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5)
郭百岁,郭凤林之父,是伯延村的老支书。在影片刚刚开始时周总理第一个提起的人。其实总理在远程中一直在念叨着他老人家的名字。我们在第一文里还说过他是个忘我的老支书。是的,他果然是个忘我的老党员,当他发现儿子在撒谎时他不顾一切地打自己的儿子,并且前后有了三次冲击。周总理来了,他竟然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绝对接受不了的现实。这一位眼神发出直率的目光,胡须修理并不整齐的赤面老汉是周总理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所以老爷子每一次露脸都显得特有气概。当他和总理握手时流着眼泪,因为此时此刻他怀念更多的是当年被战争队伍落下的一幕,这是他一生中最遗憾、最难忘的事情。如此压抑了这么多年的心情,他只有对周总理道出来才是对知音的鸣泣···如此的心情,如此的觉悟,如此的光辉历程,总理怎能不和他亲近呢。
老人家露面的镜头中没有过笑脸,而是发脾气---流眼泪---发脾气。他对儿子的气不光是因为对自己隐瞒了总理的到来,也是因为最近以来儿子“没个实话”而生气。是啊,自己对共产党,对人民贡献了一辈子的人,竟然看见自己的儿子如此不争气,做为革命老区的老支书、第一个共产党员的他,感觉对不起总 理、对不起党。眼下又出现了有人“多吃多占”的情况,他又怎能看得下去呢。听说周总理来了,他竟然让孙子扶着自己来看总理,并且他大发脾气,只要是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明白老人家的心思。
要不要把郭凤林撤下来,是一件值得掂量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不是一错再错···”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关人”、“没实话”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尽管一心想着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怕总理不放心,这是他犯的不是良心与道德上的错误,只是想事过于的片面而已,是他没有懂得总理来此的真正目的。如果没有二廷的发言,没有郭老人的教训,还有老蔫儿的提醒,郭凤林恐怕很难懂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周总理言)之理,周总理对如此隐瞒事实的人当然是很严肃的。但是,大家都在原谅着郭凤林,因为人们都说“郭傻子没坏心眼儿”,并且他是个能“顶得住”的人才。想必,在以后的日子里总理送给他的这八个字将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了。
然而在我们现实环境里,隐瞒事实的情况早已经习惯成癖。有好事夸大其词,有弊端视而不见。有敢说敢当的人士尽量不给他们芝麻大的机会,不用说是给一点表现的机会,就连体现的机会都使其变成了金子,企图让人觉得望梅止渴并把它们“关起来”。殊不知,同流但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这样的“老区人民”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有不少,只是因为看清了环境的污染而居在深山不欲飞而已。
续说那些被关起来的胜德等人,他们的觉悟、才华要比郭主任更强一些,冲破出小屋子对他们来说是易如反掌。虽然看着平时表面上对立着郭凤林,但如今出于纪律,更出于良知,虽然被冤枉了,他们还是忍受着眼前的不公。然而在那天晚上最需要人力来保护田苗时他们的男子汉气概果然被激发了···尤其可叹的是:
1、当周总理来到邮电局和房天健交谈时他们可以喊一声结果就会有大的转变,但他们没这么做;
2、在开会时,他们同样把自己的建议写出来了,但不是告发郭凤林的,而都是生产方面的建议,因为在他们看来私事和公事是泾渭分明的,所以他们绝不会公报私仇的。革命老区的好男儿为家乡,为人民,更为子孙后代就是这样能打能扛、能屈能伸。他们就是我们现实环境里分清“眉眼高低”的低社会,高智商人群的真正代表。明智的导演还特意拍下了周总理听胜德唱落子戏后用力拍手掌的镜头头,以此表达了总理对他们的刮目相看与欣赏。
领袖的身影之长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6)
是的,对周总理内心来说,伯延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都与他血肉相连的,他说过:“伯延这个地方我什么时候都会记得”。在本片中,他前后有了三次深深的自责,两次郑重的道歉,还有他脸上布满着对伯延人民的忧虑,所以他到此地的这几天里睡得一天比一天少。他的内心已经与伯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了。眼看着自己的父老乡亲们在如此困难环境里挣扎,想必,这是他有生以来最痛苦的一刻,哪里还能睡得下呢。几天下来,总理怎么也笑不起来,尤其是他走在山堩上那一刻的身影显得非常的憔悴,虚弱地俯看着村子里的情况,此时此刻伯延的每一件小小的动静、每一个微妙的角落都被装在他的视野里,变为他内心沉甸甸的压力。与伯延人和衷共济已经是周总理的人生使命。
周总理经过农民夜校时听见了孩子们的琅琅的读书声,这是生病的汪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看得出这个班是个复式班。当总理看见汪老师那没有穿鞋子的大脚板时不禁跑了过去把鞋子给他穿了上···
挂满了灰尘的小脸都被周总理吸引过来了,周总理给孩子们讲的真实故事似乎是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孩子们表示不再逃课了,而周总理也表示很快就会不让他们挨饿受苦了。
是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乃至为人类服务的最高境界,而教师是站在这一境界上的天使。此时此刻周总理又何止是个天使,假如周总理是个教师的话,他定是一种挥动天使翅膀的巨大能量。
受到了总理的垂爱,这将是孩子们莫大的精神支柱。在伯延人看来周总理的身影似乎是昙花一现,但是他给人民群众留下来的印象是永恒的,他不光是活在伯延人的心理,也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五十年 一百年 永远
世代相传。同样,中国人民也永远活在周总理的心里····
想当年,孔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蜀汉人民,他胸怀的博大,高端的智慧被后人所鸣唱,我们实为泣拜为敬。就在不久前我们还认为这世上只有古人才能有幸见到父母官,但看见本片周总理如此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景,实为激动不已。如今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见习主席在和本土老百姓们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和无名士卒们和颜悦色并亲切握手时不禁赶到一阵鼻子发酸,觉得他和周总理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想到这里忽然对影片的工作人员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敬意,因为是他们从侧面把习近平主席的身影反映得如倾如诉,习主席的确很“近”,很“平”,从而如今国家领导人们的身影也一样会永远地刻写在父老乡亲们的脑海里。
领导们如此地爱兵如子、爱民如亲,无不影响着基层每一位领导人的工作作风和道德行为,包括我们自己学校的领导人。他们同样把自己的生命与我们普通百姓联系在了一起,以此与一切不正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们感到醍醐灌顶。作者:白乌兰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中学
籍贯:内蒙古兴安盟
第五篇: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影片讲述了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伯延公社,在四天四夜里,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事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老一辈共产队员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看了,让人不胜唏嘘。
影片有太多的细节,令人感动。笔者这边就简单罗列几个:
第一点,影片中周总理和大家一起下地插秧,忙活了一上午也没喝一口水。这时,一位妇女细心地为总理端来了干净的凉水。总理望了望手中满满的那一碗水,不假思索地把一大半倒回了水壶里。在那种炎热的天气里,在那种饥渴难耐的情况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拿到一碗冰凉解渴的白开水,都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而周总理却考虑地更多的是百姓们,知道他们打水的不易,宁愿自己渴着,也不愿意多喝群众一口水。这种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点,在面对公社干部们的“善意的谎言”时,周恩来总理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并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虽然,公社的干部们本着“国家利益第一位,不想让中央领导们操心”的善意,但还是免不了总理的指责。这充分反映了总理明辨是非、公私分明的伟大品质。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行动路线的方针。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而隐瞒实际情况,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点,老大娘为了让周总理吃上自己做的“拽面”,不惜变卖了自己的寿材。精心做好了之后,便让自己的儿子盛了满满一大盆送过来。周总理明白了大娘的心意,如果不吃的话,会辜负了大娘的一片好意。虽然,总理知道这是大娘的寿材钱,但还是和邓大姐一起收了这份好意。这启示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做到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要做到体贴、理解群众,决不能伤了他们的一片善心。在给予群众帮助时,更要照顾他们的自尊心,尽量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不能搞什么大公开化。
第四点,周总理体谅村民张二廷独自抚养三个小孩不容易,主动提出来想要领养最小的永福。但是,张二廷因为妻子的承诺,拒绝了总理的请求。总理不但没有感到下不了台,更没有怪罪他,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每个父母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处事方法。我们总是自私自利,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而总理却能很好地站在普通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第五点,周总理作为一名丈夫的体贴和细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好,更何来的天下百姓。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中央领导,更是一名普通丈夫应有的责任。他关切地询问自己的妻子的身体状况,认真地观看自己妻子写的笔记,耐心地安慰自己的妻子关于领养孩子的问题,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男人的温情。现在的社会,很多男人都以外面太忙为由,把没时间陪老婆孩子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人应该感到惭愧。
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一部主旋律鲜明的影片,虽然也不乏一些“高大上”的感觉,但整部片子更多的是透露着一种温馨和感动。他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将广大群众放在第一位,更让我们看到了,只要是一名好党员,群众们必定热烈拥护你。的确,能有什么比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更有意义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