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医生红心暖千家先进个人事迹
时间永远凝滞在了2011年3月29日的晚上7:15;地点:**市**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分院)24小时开设的诊室里……
他倒在了自己心爱的岗位上
在给一位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塞上体温表后,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门诊日志上登记孩子的姓名,60岁的**“哎”的一声,猝然倒地,不省人事……
随即发现的同事们立即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然而,**紧闭的眼睛再没有睁开,在还有7个月就可以告老退休的时候,不期而至的死神夺去了这位扎根义西山区40年的乡村好医生的生命。
消息传到**十二年前工作过的**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很多乡亲哭了起来。一位名叫楼新英的老太太说,楼医师给她看了20多年的病,多次送医送药上门,从不收取一分费用,本来她还想再过几天去**找楼医师的,想不到楼医师却“走”了。
感动的,惋惜的,叹息的,称赞的……连日来,在**西部山区的何里、**、夏演等地,当地群众都在传论着一个曾经给他们服务过40年的好医生。熟悉的,不熟悉的,在清明节来临的这个特殊日子里,通过各种方式吊唁和怀念**。
群众一叫便上路除夕之夜不离岗
**是**西部重镇**的山区地,到镇上要绕道一座岩口水库和一条隧道,进出十分不便。十二年前,已经在何里山区工作了20多年的**被调到**镇中心卫生院,当卫生院领导安排她到位于**的分院工作时,曾经答应他过段时间就会调回总院工作。但想不到的是,这以后的时光,**再没能离开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乡亲。
吴璀建是**小学的一名校工,和**非亲非故,然而4月2日**开追悼会的那天,他几度失声流泪。他说:“**为人诚恳、质朴,在得知我有骨刺增生的老毛病后,他不仅帮我配了一些成药,而且还亲自到**附近的大草坪等高山采掘草乌等草药,然后为我调制药酒,我的伤痛多亏了他。”吴璀建还说,这些年来,由于两人单位挨得近,**除了给他看病,还在生活上处处帮助他,把他当成了好兄弟。
在**卫生分院,**的一辆五成新的南洋牌自行车和一只红药箱依然停放在过道上,这是他平时出诊的工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村民共有72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260多人,**基本上都为他们上门作过检查或看过病,并为老人们统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去年正月初二这天,**得知位于**、金东、浦江和兰溪四地的交界处的偏远山村——里美山村的吴兴明病发的消息,不顾大雪封山,道路崎岖,徒步10多公里,为吴兴明送去药品,由于重度肌肉萎缩而卧床多日的吴兴明感动得涕泪俱下。
同事吴全斌说,**分院总共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虽然条件简陋,但每逢节假日和晚上,也必须要有人值班。考虑到他们年轻医生生活的不便,**把大多数值班的任务都揽了过来,最后四个除夕的值班,也全部是他一个人“包”了。甚至在自己的妻子因为妇科肿瘤在省城动手术住院时,**也只陪了一天。
“我多跑一步,病人就多一分希望”
何里农民楼东锋至今清晰记得31年前**医师为他父亲做的一件好事。1978年农历九月的一天,他的父亲楼章绪上山砍柴,在当地一处名叫深塘坞的山坳里遇上一好友,两人对饮,不久,父亲肚子发胀,并伴阵阵急痛,手足无措的父亲好友下山找到了在何里卫生院值班的**。**随后上山,发现楼章绪的痛苦状,发觉不妙,当即下山拉来了一辆独轮车,在作了简单的对症处理后,快步小跑,连夜将楼章绪送出山区,待送到8公里外的夏演镇上时,已是拂晓时分,而**的脚底也跑出了血。他事后说起这件事时说:“我多跑一步,病人到外头医院动手术康复的希望就大一分,我当时是在和生命赛跑,不拼命怎么行呢?”
王兰香是**的妻子,结婚36年来真正和丈夫在家里安心休息、聚餐的机会少之又少。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狼吞虎咽,因为附近这些山区的农民都喜欢找他看病,而且丈夫从不拒绝他人。对于一些慢性病人和家庭贫难群众,**也总是千方百计地配上一些自己采制的草药,但从不收取分文费用。
**中心卫生院的金方伟院长说,就在一个月前,**的老丈人去世。出殡的那一天,何里的一位病人家属找到**,说病人卧病在床,想让楼医师去看看。王兰香对丈夫说,这么重要的日子,你就不能推托一次吗。**说,这是个老病号,他知道病人现在的心情一定也很急切,否则不会让家人来找他,无论怎样,他要去看看。王兰香此时哽咽,泪水再一次滚落。
群众联名写信要他留在山区工作
**市卫生局副局长王爱娟曾经与**接触过几次,她说,平心而论,**的医术并非十分超群,但他难能可贵的是,40载如一日走村串户,风雨无阻,孜孜不倦地钻研农村实用医术,为病人精心诊治,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落实防疫保健工作,用爱心与执著,用坚实的脚步和汗水书写了自己人生之歌,也由此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王爱娟说,由于**长期在山区工作,照顾妻儿非常不便,两年前,**中心卫生院曾把他调回总院工作。但回总院工作不到半年,一封由**上千名群众委托当地镇人大代表的一封信递交到了**镇政府、卫生局以及**卫生院主要领导的案头。群众的意思非常直白:**百姓不能没有楼医生。
1975年,一部名叫《春苗》的影片记录了当时的“赤脚医生”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感人故事。刚刚走上医疗卫生岗位不久的**从此也立下了“治病救人,为民服务”宏愿,并把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新苗”,意味女儿是“新的春苗”。
“我们就是为山区农民服务的赤脚医生”
从小和**一起长大的金荣根对记者说,**曾不止一次对他说过,自己是“赤脚医生”出身,这一辈子注定要和义西山区百姓打交道,他的价值在这片山区,奉献也在这片山区。
同事刘有洪也告诉记者,**不仅在业务上是他们分院的负责人,更是他们生活上的兄长和思想上的老师。**生前对他们说,现在的乡村医师就是过去的“赤脚医生”,是真正要为山区农民服务的。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山区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和共和国同龄的**没能等到自己退休的那一天,属牛,今年恰是自己本命年的他像一头长年劳作的老黄牛,耕耘了一辈子,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土地上。他扔下了家里还没来得及还的10多万元债务,扔下了自己的妻儿,也永远无法再做生前曾答应过在退休之后好好补偿妻子的“承诺”。一位名叫何银珠的老太说,**当医生以来,只要不出远门,就没有真正的休息天。当地群众早已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管白天黑夜,也无论风吹雨打,只要生病了,第一个找的就是**。
**很平凡,但周围的乡亲却把他看做是健康的守护神;**不富有,但却常常为困难户垫钱送药。身为中心卫生院院长的金方伟称自己更愿意把**看成是自己的大哥。“楼大哥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早年他曾动过肺部手术,但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过,这次的猝死也是因为心肌梗塞的缘故,他太忙了……”金方伟说。
**、何里、夏演一带的乡亲忘不了**,忘不了他跟40年前自学中医开始时一样,现在仍然经常背着那个贴有红色“十”字的药箱,骑了十多里的山路或徒步爬山来到某个村民家里打针。
**生前曾多次对人说过,自己当乡村医生,最初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不再为生病没法治而发愁。他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义西山区,献给了需要他的山民;他用自己对群众真挚的情感,实践着一个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篇:乡村医生事迹
28载扎根乡土医惠四方乡亲
——记宁乡县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卫生室村医生胡俊超
“您只用3个月时间就把困扰我几年的顽症治好了,这篮鸡蛋请您一定要收下……”今年7月,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谭桂香老人头顶烈日、颠簸十余里山路来到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对村卫生室的胡俊超医生有说不尽的感激,道不尽的谢意。老人腮部严重变形已达4年之久,曾辗转各地花去3万余元医药费却一直未治愈。通过胡医生仅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痛痊愈了。胡俊超行医28年来,累计为村民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10多万人次,他每年对五保户、幼保户等弱势群体减免各项医疗费用3000余元,累计减免金额达8万元之多。
其实,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及周边乡镇乃至益阳、桃江等地,付家冲村的胡俊超医生看病收费低廉、技精德高早已是名声在外。
孜孜不倦学医术
他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技术,他经营的村卫生室成为宁乡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1979年,胡俊超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煤炭坝镇原贺石桥乡卫生院学医,经过培训、考试,从此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白天上门为村民治疗,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晚上潜心研读业务书籍,书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逐渐掌握了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民间传统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了许多患者的多发病及疑难病。为了做到“一专多能”和更好的学习业务知识,他不放过每次机会,积极参加县、镇里举办的业务培训。1985年,经县卫生局统一考试,他获得了乡村医生证;1986年至1988年,他自费前往桃江县中医院“充电”。1992年他又获得省里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此外,他每年还订阅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乡村医生业务丛书》等专业刊物,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医疗技术。
为了让每一个患病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胡俊超几乎全天候看病,每天诊治、护理病人达20人以上;为了提高医术,减轻村民医疗费用,他刻苦研读,钻研民间验方、偏方,学习“一根针一把草”,先在自己身上作实验;为了让村民摆脱不良的卫生习惯,达到防疫目的,他自制医学科普知识材料,挨家挨户分发;为了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1989年,他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并在煤炭坝镇率先实行了诊断室、药房、留观室、治疗室“四室分开”,同时他还按正规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2004年,胡俊超经营管理的村卫生室成为了全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鞠躬尽瘁干工作
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应对;对“新农合”惠民工程他总是积极推进。
作为村卫生室的“舵手”,胡俊超掌握着付家冲村4000余人的身体健康。当乡村医生是一份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诊上。步履匆匆,风雨无阻,责任如山,从不懈怠。这是胡俊超从医以来的真实写照。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
在胡俊超心目中,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及,时刻为患者着想。199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雪,刮着刺骨的北风,他刚躺下不久,忽然接到一个急诊电话。原来是当地的吴阿婆患急性心肌梗塞昏迷不醒。胡俊超蹬上自行车匆忙往病人家赶,由于冰冻路滑、夜黑风高,他不幸在途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左腿骨折和身体多处撞伤。当时,胡俊超忍着剧痛,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赶去吴阿婆家治病来不及了,请你们赶快帮忙为她联系乡卫生院的医师……”在场的人均被胡医师这种危难关头心系病人的情怀所感动。直到现在,胡俊超的身上还有撞伤后留下的疤痕。
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胡俊超坚持每天对学校、各家各户消毒,给村民讲解预防知识并将预防药送到各户。为了及时排查发热病人,村民前脚回乡,他后脚就来登记体检,并劝他们自觉隔离。有些村民不愿隔离,他便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所有返乡人员全部自觉在家隔离14天。2006年宁乡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胡俊超深知这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在启动之初,面对村民的疑虑,他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上门,深入农户家摸底登记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再去。今天做不通,明天再来。2006年付家冲村参合率达96%以上,今年该村的参合率高达98%以上,该村连续两年都是煤炭坝镇参合率最高的村之一。
尚德精术济苍生
他常说:“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村民们说:“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乡村大夫必须是“杂家”。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胡俊超把自己锻炼成了“中西医结合、经方与偏方并用”的多能大夫:在使用中医药的过程中,他常想,中草药虽然能治本,但不具备西药的起效快、使用便捷等特点,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风湿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经验,先后治愈了数百名骨伤科、风湿病人。
1985年,东山村杨家湾组村民潘梦交患慢性下肢溃疡导致不能行走,找胡医生治疗时,整个小腿已全部溃烂,并散发出恶臭。胡俊超对照病症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书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及通过在用药过程中不断摸索,半个月后,潘梦交下肢痊愈且行走自如,他特意为胡医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感谢胡俊超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
看到村民大多家庭经济困难,胡俊超在行医中总是在思考,如果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又能节约费用,该有多好!于是他拜师学习针灸技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用针灸治疗多种慢性病和部分疑难病的方法,既为病人解除了病痛,又为他们节约了开支。“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这是在付家冲村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俊超看病,总是精打细算,想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有一本村伍某家的孩子感冒了,要求胡医生输液治疗。他耐心解释:“普通感冒不需要输液,吃点药,多喝开水多休息就行了。”伍某感慨:“你能这样替我着想,我信你的”。
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胡俊超还承担着宣传防病知识和计划免疫工作。做这些工作没有一分一毫的报酬。在1万多个日日夜夜,他走村串户,风雨无阻,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落实防疫保健工作。前几年,村里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想办法切断传染源,自筹资金购买鼠药,调配好免费送到各家各户,并自办黑板报、张贴标语宣传灭鼠的重要性和好处。几年下来,如今村里没有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了。在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中,不管是上门接种或定点接种,他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村上“五苗”接种率达到了100%,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并多次被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和“先进个人”称号。
万倾深情献乡亲 他常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民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累计为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减免8万余元医药费。
胡俊超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用一腔真情关爱乡亲,对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就医的,一律减免医药费。在周围村庄,他的药价最低是出了名的,医德好,服务热情,虽然医疗条件比不了市县级大医院,但他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村民们患病不管他能不能治,首先要找他商量一下,或就地治疗,或向上级转诊。
今年7月13日正午,村民陈秀英老人病重,当时胡俊超正准备吃饭,他二话不说就往其家里赶。经检查,陈秀英患急性心肌梗塞,胡医生一边采取急救措施稳定病情,一边联系车辆将其送往县中医院救治,并一直陪同到晚上九点多其远在长沙的儿子赶来才回家。而当天胡医生连中餐、晚餐都没来得及吃。
家住付家冲村宋家湾组的杨一阿公夫妇系五保户,两老均患严重的气喘病,需常年服药。从1989年起,胡俊超坚持10余年义务为两老送药,且每隔几天,就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查身体,陪老人拉家常,逢年过节,他就给老人送些礼品和零花钱。几年前,两老相继去逝,在弥留之际杨一阿公拉着胡俊超的手说:“我这辈子还不了你的账了,只有下辈子才能报答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胡俊超声名鹊起。近年来,县城有几家医院相继邀请他去坐诊,还有老板邀他合伙到县城开私人医院,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可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能救一条命,这里的乡亲需要我。”这就是胡俊超,一位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28年如一日,把守护农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工作。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或许,这是对胡俊超事业的最好诠释。滴水映出七彩光,平凡孕育高风尚!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胡俊超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真情赢得了一方尊重!
第三篇:十佳乡村医生事迹
乡村卫生员在村医这个岗位上,他(她)们急病人所急,默默奉献,为缺医少药的农村带去了党的关怀与温暖,深得广大农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大力宣传乡村医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积极进取的先进事迹,卫生部开展“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表彰活动”,我省评选出7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30位“福建省优秀乡村医生”。现将7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摘登如下。
先做人,后行医
——记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乡村医生廖正花
乡村女医生廖正花出生于浦城县忠信镇,1968年中学毕业时,她目睹了家乡姐妹年纪轻轻就因难产而死,就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1975年,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下,她先后到了忠信卫生院、浦城县卫生局和建阳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卫生所工作,从事农村医生和乡村接生员工作。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病人需要,她就送医送药到家。经她接生的父子两代人在坑尾村比比皆是。如今廖正花被村民们尊称为“廖姥姥”。坑尾村有十几个自然村,有的村和浙江省交界,为了能给适龄儿童注射预防针,她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为他们注射疫苗。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当浦城县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廖正花深入农民家中,广泛宣传这一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她还亲自为几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廖正花在乡村的35个春夏秋冬里,任劳任怨,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她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1985年她被评为省卫生厅优秀乡村医生。
忠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好医生
——记闽侯县荆溪镇关口村乡村医生王斯义
王斯义从小就酷爱医学,18岁就被群众推选为“赤脚医生”送去培训,获得优秀成绩。无论在节假日还是夜间,他总是热情接待来看病的人。甚至连附近工厂的工人也慕名前来就医。有一次一名患者半夜哮喘发作,王斯义及时抢救,事后患者千恩万谢要送他红包,却被他坚决拒绝了。83岁高龄的李莲英因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致半生偏瘫,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王斯义坚持每天上门为其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护理,病人慢慢康复起来。为了解决村民安全饮用水问题,王斯义多方奔走,在华侨帮助下,村民们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村民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大降低。为了保障全村四千多人口的卫生防疫预防接种,王斯义不辞劳苦,组织卫生人员挨家挨户上门为小孩接种疫苗,使该村的预防防疫接种率都在90%以上。由于他的努力,村里的防疫工作多次得到县、镇卫生防疫部门的表扬。为了加强与完善村卫生所工作,2008年王斯义多方争取60万元人民币,在村中心建起新卫生所,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王斯义从医40年来,扎根农村,默默奉献,成为一名深受当地村民爱戴的乡村医生。曾七次被评为“闽侯县先进卫生工作者”,还当选为荆溪镇第七次、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和荆溪镇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
村医岗位上的一朵奇葩
--记宁化县方田乡村头村女乡村医生张月红
宁化县方田乡是一个偏远贫困山区乡,缺医少药。张月红从事乡村医生25年,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的诊所是接待站,也是救助站。她不仅常烧水烧茶煮饭招待病人及其家属,还陪送急重病人到乡里县里医院就诊,以致让同病房的人误认为她是病人的家属。村里一位姓潘的婆婆临终唯一的嘱托就是叫儿子不要忘记救命恩人张医生。为了抢救老人的儿子,张月红冒雪摸黑几十里路,将其送到中心卫生院抢救,才从死神手上抢回了一条命!她的家庭并不富有,在孩子尚未成年时,她的行医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几乎靠老父艰难种地来维持生计,为此张医生总是深感愧疚。她积极改善村里的医疗环境,努力增加投入,扩大诊所面积,坚持向国营医药公司购进药品。对残疾孤寡老人实行减半收费,为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等患者减免医药费5万元之多。张月红大型防疫接种中,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村里的“五苗”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张月红还每年坚持自费订10余份报纸、杂志,积极向村民宣传健康知识。2003年以全票通过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成为宁化县女村支书第一人,被人们称为村医中的一朵奇葩。
默默无闻做奉献
——记屏南县棠口乡西村乡村医生叶林球
屏南县棠口乡西村乡村医生叶林球,40年前在福清卫校农医班学习三年后,回到家乡卫生所担任赤脚医生。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上海中医学院函受普及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村民叶清勉的儿子高热抽搐、神精志不清,十分危险,叶林球通过详细检查,诊为高热急惊风,通过及时的治疗护理使其得到康复。爱岭村林兴铭的女儿生病,无钱治疗,叶林球连续出诊几天,每次来回五六公里,终于把他女儿的病治好。村民都夸他是神医。尽管赤脚医生的工作环境差,劳务报酬落实不到位,很多人都改行或跳槽,甚至去做生意。当时乡卫生院也想调叶林球去卫生院工作,但他为了让村里的人能够及时看病,就留在农村,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医术奉献给当地村民。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叶林球对所有老人从未收出诊费和血压测量费。他的诊所做到了制度上墙、收费公开透明。他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增订卫生报和卫生知识书刊,做到每月出一期宣传刊。特别是非典期间利用村的有线电视广播给广大群众讲读有关资料知识,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员进行监控,并得到上级的表扬。现在,村里的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免率达到100%,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85%以上。从医40年来默默奉献,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赞誉,三次被省、县评为先进个人。
畲乡有个好村医
——记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回龙村乡村医生周步芳
周步芳自1974年至今一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守护着全村4000多农民的身体健康。一次,一个小孩深夜发病,生命垂危,周步芳带上手电筒顶着腊月的寒风,步行8里多路,到村民家进行施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细心治疗,小孩终于脱离危险,病孩家人无比感激。又一次村民林梦卢于夜间起床突然昏倒,周步芳不管寒风雨雪,精心治疗五天,最终使病人得到康复。诸如此例,数不胜数。30多年,周步芳克服种种困难,每年诊治病人近万人次,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为改善村卫生所条件,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筹资近四万元,扩建了6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所,添置医疗设备等。10多年来,他免费为孤寡老人的咨询、体检、监测上千人次,对困难户看病者赊账累计七万余元。所在村免疫工作建卡率达100%,“五苗”接种率达100%。他负责的卫生所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卫生所”。
道德高尚 医术精湛
——记安溪县官桥镇草坂村卫生所乡医王才器
王才器自1969年任村里赤脚医生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形成了用中草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小儿营养不良”等专业特长。村卫生所坚持每月一期以上的卫生墙报,普及卫生知识,同时协助学校上好卫生知识课。为了不耽误村民看病,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2000年患尿毒症,2001年肾移植),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乡村医生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全村连续26年没有发生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历年来新生儿新法接生率100%,死亡率0。30多年来,全所没有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他工作的村卫生所多年来被县卫生部门评为“先进单位”,还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卫生所”。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还先后担任过官桥镇第五、六、七、八、九、十届人大主席团成员,中共安溪县第九、十、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村民爱戴的好村医
------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乡医周国生
周国生从小立志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平和县第一届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学习,加上自己不懈的临床实践,他的医术获得村民的普遍赞誉。从医几十年来,周国生体外肌肤手术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无一出现反复与后遗症。一次个别自然村出现“流行性脑膜炎”与“甲型肝炎”高发现象,他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改变生活用水水源,另一方面积极救治病人,经他接手的十几例“流行性脑膜炎”和数十例的“甲型肝炎”的患者都病愈康复,没有一例留下后遗症。周国生医德高尚,多年来不管在本村乃至小坪片区都有很好的群众口碑。1999年由于党组织的信任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及第八届镇党代会代表,并在第九届再次连任。2001~2002被中共平和县委授予“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2008荣获镇“十佳卫生标兵”等光荣称号。根据自己的“医案”撰写的“40%乙醇和山甘草液治疗早期烧烫伤的体会”和“三种草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体会”论文,分别《全国乡村医生优秀论文汇编》和《中国乡医临床汇编集萃》所收录。
第四篇: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医德高尚乐于助人
“为学习知识而去,为服务社会而来”的欧阳福佳,男,30岁,2009年7月毕业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2012年加入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后以高尚医德要求规范自己,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端正思想,服务态度明确,同时有一颗善良的心,作风严谨,为人谦虚诚实,不说空话,办实事,不骄不躁,有问题不回避,不泄露病人隐私,廉价行医,不谋私利。一个合格的医生,既要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临床的经验要靠反反复复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日积月累,逐步得以充实。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离黔西县58公里,由于道路崎岖,很多地方180度转弯,甚至有的地方冬天容易结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每到冬天,大雪封路,很多严重病人无法到县城住院治疗。2012年冬天的一个夜班,黔西县重新镇头堰村杨月桥,男,60岁,患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多年,症状加重,经积极治疗好转后,详细给病人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加重诱因,世界上治疗最新的进展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后,病人虽然无法重塑心脏改变,但至今加重次数减少,家属多次感谢被婉言拒绝。
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从医6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并深信“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以身相传”。为了更好的提高为广大群众提供治疗健康服务,为了给患者解除痛苦,为了很好地给基层患者解释疾病和理解疾病。我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现正在就读贵阳市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看书,网上查资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
农村医疗工作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只是千千万万基层医生的一个缩影,过去的成绩是我的开始,今后我要在医疗卫生事业上为人民的健康奉献我的一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业绩,我相信只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出彩的人生!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 欧阳福佳 2015年5月20日
第五篇:永离的乡村医生先进个人事迹
源村乡普会村人民永远缅怀的乡村医生
----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普惠村村医陈胜琴同志
她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近20年的乡村医生,一个不分白天昼夜为老百姓疾苦作想的乡村医生,一个为早点减轻患者疾苦而不为自己温饱作想的乡村医生,一个因工作艰辛劳累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乡村医生,一个全村近四千人口永不忘的乡村医生,她就是贵州省金沙县源村乡普惠村医生陈胜琴,她生于1969年7月,因家中姐妹多而没有继续读书,因聪明好学,由他人推荐和当地知名的刘学伟老医生学医。现在的乡村医师就是过去的“赤脚医生”,是真正要为山区农民服务的。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和一辆普通的摩托车,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普惠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一、情系乡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1992年底,由群众一致推荐,回到普星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负责村卫生室工作。工作热情虽高,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她也曾经踌躇过、彷徨过,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选择了坚持,她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为了尽快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她一边工作,一边在刘学伟学习中医传统医学并参加临床实践,她购买了大
量的医学书籍,利用晚上时间挑灯夜读,拼命地汲取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她顺利通过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了“乡村医生证书”,陈胜琴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样,虽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断自我挑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担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普惠村是源村乡第二大的行政村,村民分散,居住在17个自然村民组,全村村民近4000余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她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近20年来,她的足迹遍及普惠村的每一个角落。村民谢某因患慢性胆囊炎、胃病多年,每次病情发作,都请陈胜琴出诊,她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她还要再嘱咐几句,才放心地回家。虽然是多次出诊服务,但从未收过出诊费和注射费。
近20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病痛是陈胜琴最挂心的,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她立即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站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救治,她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院。2004年腊月的一个夜晚,村民袁某因剧烈腹痛,到卫生站急诊,恰逢陈胜琴值班,病人刚到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她判断可能
是异位妊娠引起的内出血。时间就是生命,她当机立断,立即安排病人转沙土中医院治疗,她一边联系中医院做好准备工作,一边联系车辆,并陪护病人一同前往。经上级医生诊断,病人因黄体破裂,出血量达2000ml,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她悬着的一颗心安然放下,默默地离开中医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在医疗工作中,陈胜琴同志始终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陈胜琴定期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长达15年之久,从无怨言。说起这样的事情干部群众感叹不矣,不胜枚举。多年来,她累计为当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同时她还坚持对军烈属重点关照,每逢他们有了病痛,她都主动上门,送医送药。她说,人都有个病痛,军属家庭孩子不在身边,我做好他们的保健医生是应该的。
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除了诊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陈胜琴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些年,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预防意识淡薄,导致计划免疫工作在农村开展难度较大,但陈胜琴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改变家长们的淡薄观念,使他们能及时带孩子参加计划免疫接种,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于困难户,她
总是慷慨解囊。有一次,她走访蒋庆同家庭,动员孩子接种疫苗却被家长一口回绝,“又来要钱,没钱”,甚至要把陈胜琴撵出家门,并且说我孩子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打什么预防针?经过陈胜琴苦口婆心,耐心解释预防接种的益处,“再穷也不能耽误了孩子”,陈胜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口袋掏出了钱为其垫付,孩子家长感激不已,最终接受了预防接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村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100%。在计划免疫工作中,陈胜琴还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率先在村卫生服务室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使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2003年,就在他日夜为百姓求医问药解除病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又把她推到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她负责疫情排查和宣教工作,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外出返乡人员情况,她走村入户,跟群众沟通了解,宣传非典防治知识,在防治非典的数十个日日夜夜,她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知疲倦地奋斗在一线,陈胜琴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她无怨无悔。近几年,她每年都能筛查上报疑似结核病人2至3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1—2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她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陈胜琴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她二十余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听到陈医生逝世的消息,全村群众不约而同的前来看望,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搀扶着前来看望,都为陈医生的逝世感到悲痛,同时感慨“天”,这么好的一个医生,怎么就去逝了,场面约500人之多含泪盈眶。
陈胜琴,普惠村人民永远铭记的人民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