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30而励》有感
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读《30而励》有感临床专科121刘娇爽124080024
最初在一堆书目中选中《30而励》,是因为熟知《论语》中的“三十而立”,不禁对这“30而励”产生了兴趣。读完这本书,我想这其中的“励”字,是鼓励的励,是勉励的励,是激励的励,更是励精图治的励。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芮成钢的思想集萃,更是一本励志之书。它使我感受颇深。
一.多视角的了解他人
一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就想到“南京大屠杀”,一句“小日本”包含了无尽的蔑视和怨愤。但我们又对日本了解多少?又有多少青少年看日本电视剧、追日本漫画?况且仿唐朝长安的日本京都在长安已然消逝在历史长河时,仍保留了当时全貌。多少古代典籍在日月更换中失传,在日本却仍能找到些许手抄本。不得不说日本也有他们的闪光点。《30而励》的第二篇“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中写道:“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陈年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而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是的,历史让我们心痛,悲剧让我们警醒,但老祖宗犯下的错,不应全怪罪到子孙的头上。我们应该用全面的、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日本,不应该局限在过去的认知上,更不能局限在偏见之上。同样,我们也应多视角的了解他人,改变偏见与执拗,减少误会和误解,增加交流和沟通。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件事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分析理解。真相也许无从发现,但重要的是要站在依据事实的角度。”古文中也有说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总而言之,我们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他人。
二. 了解自己
当然,了解自己与了解别人同样重要。许多人常把视线投注在旁人的身上,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批判他人,羡慕他人。这种好奇是如此强烈,有时甚至让他们忘记灯火阑珊处还有同样值得好奇,值得了解的自己。
现在的人常常看不清自己,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只知道盲目从众,随波逐流。例如追逐韩流、日系风等。我们在热热闹闹过圣诞的时候,元旦却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节日,成为了休假的借口。我们在追捧其他各国文化的同时,却忘记了同样精彩且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需要我们的了解与传承。因此,请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文中说到:“红酒和京剧同样让人心醉,越是走遍世界,越是国际化的中国人,回过头来,越会懂得如何去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三.自信
很多人总是羡慕他人的风光,嗟叹自己的卑微,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但这其实是不必要的,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总是与他人比较,那么世界上只要留下一个最重要的人就好了,不用浪费这么多的资源,因此请相信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妄自菲薄。毕淑敏写过一篇《我很重要》,讲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价值,应该肯定自己的存在。书中说到:“自信来源于自我比较。”也许你比不过别人,但你至少得比得过昨天的自己,也许今天的你不比昨天强多少,但请相信积少成多,水滴石穿永远是真理。因此,了解自己尤为重要,并且请不断的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即使你真的没有闪光点,你也能自己创造闪光点,从而在这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找到
自信。
四.奋斗进取
我们总是一边抱怨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抱怨机会的稍纵即逝,抱怨没有他人的好运;一边得过且过,守着自己的象牙塔不肯离开,不肯去经受风雨的磨砺。但是我们从不明白:我们能够在宽松一点的环境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可以在宁静的港湾指点江山,品头论足,而是因为别人已经又到了深海,遇到了风暴,碰上了鲨鱼,而我们却没有真正出发。不断奋斗进取谁都会说,但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不要再去抱怨昨天的自己,抱怨生活,少说话多做事才是真理。用你的双手去把握明天,用你的行动去开拓未来,请不断奋斗进取,努力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价值。
五.不卑不亢
新版《霍元甲》中有一句话:“在擂台上一名相搏,是中国人历年来的陋习。可我们有另
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不卑不亢地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境界!何等自信!书中说到:“不卑不亢是我们常说的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霍元甲说:“比武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是的,他不仅仅用武力使对手屈服,更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当然,这也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的。不卑不亢——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与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请记住,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请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六. 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很多中国大学生一毕业就投入到工作中。而与此同时,很多外国学生却放弃优渥的前程,出国旅行。他们说:“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人生因选择而精彩。
芮成钢的自我期许是:消除东西方在文化上,文明上,习俗上的误解,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而我没有这么伟大,更没有与其比肩的勇气。我只能做好我自己,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不断奋斗进取,用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坚定自己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分种族、肤色、男女、国家大小、强弱、新旧,作为人都是平等的,并在此基础上,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与历史,忽略现在与未来。努力保有耐心、创新、自信心、责任心、宽容心。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如上文所说,用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人,我想我已经拜倒在芮成钢的思想之下。
从现在起,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第二篇:《30而励》读书笔记
芮成钢《30而励》读书笔记
关于自信
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的面对现实,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个强者,就是一个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强调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认识到在人这个本质层面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自信。
一个人如果自信,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现,刻意地去维护,自信的人不太在乎面子。自信的人用自己的标准给自己定位,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标准。
当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都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的看到的微乎其微的一小步,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一大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世界中,“我”只有一个,我这个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起码的尊严,有最基本的权利。我们的这种自尊和自信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即使我是一个乞丐,我也可以坦诚面对一个亿万富翁。作为人,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不会也不应该在他人面前矮一截,这样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坚实的精神基础。
伟大与强大
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
关于学英语
学习英语要学到本质的语意,应该尊重原文最实在的有渊源的含义来翻译,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文化的理解来诠释。
有意思与爱情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有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从事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车司机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或许是你和他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灵感。
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做下去的,还是要看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耶鲁法学院的法学博士放弃纽约华盛顿十几万的工作,选择到中国生活几年,学习中文。他说:“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的做一些有意思的事。”
信息制胜
摩根收到的信息:最近一段南北战争中北军的伤亡惨重。这个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敏感的神经,“如果有人大量买入黄金,回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他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把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并有意把此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在把另一半黄金抛出,摩根从中大赚了一把。
掌握一手信息 加工信息 作出预测和判断行动未来在你手中
视角
巴菲特的一句话: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他的这番话就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但别人都贪婪冲动的时候,他却小心翼翼地恐惧;当别人都心如恐惧的时候,他开始冲动。
历史上任何一件事件,当有时间这把尺来衡量的时候,是非对错都会在不同阶段留下时间的注解。
进取
我们能够有宽松一点的环境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可以在宁静的港湾指点江山,品头论足,而是因为别人已经到了深海,遇到了风暴,碰上了鲨鱼,而我们却还没有出发,或者还在浅水区试水。但我们绝不能别人遇到的一点风浪而打退堂鼓,相反,我们应该汲取别人的前车之鉴,制造更加坚固的风帆,武装上盔甲,防范来自各方面的莫名威胁。
人的理性与贪婪
次贷危机的产生,源于超级计算机在做金融超算时,错误的假设人们在作为群体时的心理和行为与作为个体时一样理性的。
常识
达沃斯(Davos)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东部主峰西侧的地名,是世界上闻名遐迩的滑雪胜地。如今,达沃斯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热点之地。这个巨大的转变是由一位教授实现的。1971年,日内瓦大学商业政策领域32岁的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在达沃斯会议中心,邀请444位欧洲工商业人士共聚一堂,举办了“欧洲管理论坛”。当时的会议议题是“欧洲企业管理”。会议主办方有欧盟委员会、欧洲工业协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向欧洲企业界介绍美国的企业管理模式、风格和特点。随后,这个会议就成为了每年定期召开的会议,在施瓦布的主导下,确立了“欧洲管理论坛”的名称。在1987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
白宫是总统一家的住处和接待宾客举行社交活动的地方,真正的美国政务中心是总统的椭圆形办公桌,坐落在白宫的西翼;而东翼是第一夫人的办公室。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草坪上放养了18头羊,为白宫节省了剪草的开支,而羊毛拍卖所得将全数捐给红十字会。
三月份的复活节是美国儿童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白宫南草坪都会向公众开放,迎来数千名儿童参加一年一度的白宫的“滚彩球”活动。
每年感恩节,总统都要在玫瑰园赦免一只火鸡。(而这一习俗自杜鲁门开始已有61年历史)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四,由总统和第一夫人共同点亮草坪上竖立的“国家圣诞树”,宣布美国正式进入圣诞节倒计时。
住在白宫里的是美国的“第一家庭”(the first family)。“第一”并不是说总统一家是“全国第一重要的家庭”,“第一”得更深含义是“最具表率的”,“领头的”。总统和总统夫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公众的眼光下,第一家庭的一言一行也成为美国大众家庭所推崇的榜样。
金本位与通货膨胀/紧缩
金本位是用政府的信用来担保货币,只要政府存在一天,该国货币就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量就不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这就是货币本位。
一个国家的年生产总值是多少,他就印刷多少的货币,这个是最理想的的状态;但国民生产 总值是很难预测的,所以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印刷出来的货币过多,人们就疯狂的抢购东西,哄抬物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反过来,如果货币量不够,人们就没有那么多货币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商品拥有者就只能降价,把货品尽快换成货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紧缩。
泡沫
大众因为过度积极的预期而失去理智地投入一场声势浩大的共同鱼洞中的表现结果,是一个现象的出现掩盖了另外一个真实现象。举荷兰郁金香为例,人们将手中的全部货币来交换郁金香,并坚信它的价格会持续攀升,但是没人知道郁金香的真实产量,事实上,郁金香的产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有朝一日,有人突然扩大郁金香的供应量,虚高数倍的价格就会被捅破,形成的泡沫最终破裂。而泡沫膨胀的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但会在一瞬间破灭,猝不及防。
而政府应该做的是重新控制货币量,调节到与市场现有的生产力相匹配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要等14~22个月才能回到合理水平。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活动。而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信用可以左右托通的速度,也可以左右借贷的行为是否发生。
金融危机就是在金融行为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信用崩溃。显示有一个人不遵守信用,不归还到期应缴纳的货币,然后在短期内扩大到成千上万的人都这么做。于是,导致金融过程中断,所有中间环节,甚至是信用良好的借贷人都无法得到用于周转的货币,此时,金融危机出现,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涉及的是产品的生产,交换以及流通和消费。
经济危机是产品生产出了问题,或者是交换出了问题,火者是流通出了问题。
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延伸下去可能出现厂家没有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无法生产,而需要产品的人也没有货币来购买需要的产品,最终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停滞,演变为经济危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是以现在信息为基础的总结
自然科学是以总结的结论为依据对未来进行演绎。人们通过对庞大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在预测的进出上,对当下的事情做出决策。据此,经济应划分到自然科学领域。
龙与dragon
中国是农耕文化,农业靠天吃饭,而龙作为中国的图腾,象征着风调雨顺,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可以控制风雨的,是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神灵。
而西方的dragon,源于古希腊,代表一种有翼的蛇形动物,口中喷火,象征怪异、凶猛‘寓意邪恶。
至理名言
你可以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发言的自由.
第三篇:读弯而不折有感
读《弯而不折》有感 当我正在找我这个月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抬头一看——《弯而不折》,不错,很喜欢这个名字,我当时没看内容,就冲着这个书名把它带了回来。
前几天,终于算是把他看完了,一本很沉重的书。只是还是感到很神奇,一个受到伤害,做过妓女,按摩女郎,脱衣舞女郎,而且还吸毒的人,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夫。她的半生几乎经历了人可以经历了不幸的一切!被骗,被欺负,母亲自杀,未婚生子,吸毒,抑郁到自己几乎也自杀!翻过人生的这一页,像噩梦一样。人经历过的是不能抹灭掉的。而劳仁就是挣脱了所有的一切,凤
凰涅槃般重生了。或许应该说她虽然身经苦难,可是其内心一直是没有变的。她有着闪亮的眼睛看着自己做的事情,她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不过也不得不说国外的教育领域就是很好啊!如果是在国内,我想光是大学的门口都迈不进去的。
唉!怎么说呢?觉得劳仁的生活真的很… 有点说不出的伤感还是?就是很让人难受,觉得心一直纠者……
她的经历足以拍成电视剧,在不幸中寻找希望之光。劳仁的离家出走,在美国流浪,选择职业……好像都受着生活无奈的压迫,但其实都是劳仁自己做的决定,生活的压迫不再是借口。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导权,这一信念支持这劳仁,使劳仁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没有困难能挡住前进的步伐,一直都存在于劳仁的心中。虽然有过一段,沉溺于毒品。
她任性,年少轻狂。偷渡,吸毒,为了钱做性工作者。但她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第二次机会后开始重生,考上爱尔兰最顶级的医学院并带着智障的儿自完成了学业。不管从前的罗西有多不堪,读下去,一定能得到一点启发......我觉得弯而不折这个名字译的相当深刻。看完全书,心真的很纠结。这是真实的生活,真实得残忍。在中国,这样堕落过的女人只有走向毁灭,劳伦却在堕落中涅槃。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个勇敢的女人。......我在想我们到底是应该弯而不折还是宁折
不弯呢??
翠竹弯而不折,白杨折而不弯。前者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后者盈满骨气,亦大丈夫也!如此,“弯”姿与“直”挺应如何取舍?
富丽雍容的唐代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用自己的双脚和文笔生动了整个大唐江山,同时也演绎了一出“弯路”与“直路”的精彩人生。他从西域狂奔到中原,在宽敞直道上把骑士的彪悍纯粹注入大唐诗坛。然而“高处不胜寒”他开始了自己的弯路之旅。他飘泊于中原各地交友无数。他终于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着弯路上沿途的鲜花与暴雨。终于,李白举杯邀明月,见月正躺在湖中,于是纵身一跃,抱月而眠。
李白,他踏直路时骠悍,纯粹;迈弯路时
荡气回肠,连死都是一首诗。由此是否可知如何取舍弯与直?在弯路上我们要尽展“弯”姿,在直路上我们要表现“直”挺!
不论是古代的李白,还是劳仁.罗西。他们都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向世人回答了一个问题:弯路与直路应如何取舍!
走直路,要一鼓作气,直抵目的地;走弯路,要“风景这边独好”。
走直路,是一首正气之歌;走弯路,却是一曲婉转之词。
走直路,重在目的;走弯路,重在过程。让我们在直路上尽显白杨的“直”挺,在弯路上尽展翠竹的“弯”姿!
第四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2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4
上几个星期读完了论语学而,我不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学问深厚,更感受到许多人生中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我体会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道德修养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没有像他们那样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习惯,也不能检讨自己,所以没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什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晚上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答应别人的事又是否去认真做了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什么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认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应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不能应承。所以一诺千金。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别人的不能完成,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与朋友真诚相待。
什么又是“传不习乎”呢?就是当老师给你技能知识时,你是否只是听、只是看、只是学,但是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练习、复习呢?我们在平时没有练习和复习的观念和习惯,所以学到知识很难牢牢地记住,记不住,遇到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就是“传而不习”的结果。我们学习的关键,必须不断地练习与复习。所以“学”与“习”是一体的,不能分离的。而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做到了吗?
通过这一条论语的学习,告诉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几次,一月几次。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献策,做事情,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对于别人传授给你的知识技能,必须经常练习、复习。只有做到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起这句,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朋友们,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对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说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两串细贝串连在一起,本义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通‘赐’)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诚待人,这样真诚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会做出对你好的事情来,一定是对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当我获得观鸟比赛名次时,他第一个祝贺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啊!”当我懒惰不想运动时,他就拉着我到广场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乡的朋友,一个赞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与你有相同爱好的人。有相同爱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乐乎”之感。我的同桌与我一样,爱读书,爱写文字,他创作的童话小说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简直让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响下,看,我开始创作“小论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李白)每读到这句诗,那与家乡朋友分别时的场景便浮现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学了,朋友们纷纷来送我,有的送我家乡小吃让我带着,有的送我手工礼物让我摆在书桌上,有的送我拥抱告诉我“咱们寒假见”。
看,虽然我们有暂时分别,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牵挂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读起这句,我便开始想念我家乡的朋友了,你们好吗?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6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7
今日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字,引发了我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课堂,是思考的课程,不仅有问题的回答、交流与书写,还有疑的提出。
近日语文课堂有了“提问”的知识,提问,不就是“疑”吗?以往总觉得“提问”是个简单事儿,随时可提、可问,但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感到“提问”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才可有长进。
“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呢?可以从全文,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作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而从全文,可以从题目思考,可以从开篇思考,也可以从末尾处的总结、道理、情感等思考。
当然,要做到“进”,“提问”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内容,一面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释,算是“疑则有进”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这句中,给我最大启发的是“静”字。一个人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学到知识、探寻真理。
课堂知识众多,有语数英,有音体美,样样都要学一学,样样都要会一些,如何让当天课堂知识成为头脑中的知识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复习,但复习要怀着怎样的心境呢?因为复习的都是旧知,难免会有烦躁心。
所以,复习时,要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这样,才可让知识在旧知重复的.复习中真正变成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真知”吧。自然,“静”的心境,不仅用在复习中,更要用在对任何学问的学习中。
以学为乐,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乐都来自学习,真是“不亦说乎”啊!我喜欢读书,只要读起书来,忘记玩耍,忘记吃饭,甚至半夜爬起来读书都是有过的事;我喜欢写作业,很多小朋友遇到“作业”就头疼,但我却把“作业”当成检验自己知识是否学会的手段与途径。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业”常常在学校就能完成,这样,我便有更多时间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我喜欢篮球,别看我有点胖,打起篮球来,也是动作灵活。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学习遇到困难了,你还快乐吗?当然快乐,我最喜欢遇到困难,虽然真的练得有点累,但累后学会知识的那刻,简直太快乐,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乐,也是学习之法呢!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8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五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2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大概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明白,逐步长大后发觉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middot;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明白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教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非常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教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往常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活泼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因而便带着我非常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场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场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觉,尽管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往常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因而作经之意,与圣人因而用心,圣人之因而致于圣人,而吾之因而未至者,因而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那么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因而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到达其境地,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适应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考虑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绘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咨询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教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尽管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假设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考虑,古圣人看得十清晰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非常少考虑或者说从未有过明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终究是为了什么呢?假如这个咨询题无法有所考虑,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假如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考虑,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如此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middot;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因而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去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干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确实清明纯洁。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如何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非常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考虑的咨询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积极,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咨询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小孩的父母仍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教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咨询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确实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不管如何我们都找不到缘故,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小孩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能够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表达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因而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咨询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非常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缘故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场意识到这种爱,开场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教师说得非常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确实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确实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那么勿惮改,文意虽粗浅易明白,但细下思考却非常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那么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缘故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确实是说我们并未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以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确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犯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能够忍耐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缘故。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大概显得微缺乏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所以是由于各方面缘故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妨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管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管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一直,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修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尽管非常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3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4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5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挖苦,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那么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老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那么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那么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外表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表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7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8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9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
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0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2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总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