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

时间:2019-05-13 10:2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

第一篇: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

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条巨龙,但由于清末民初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文明浙浙没落了,成了外国列强侮辱和欺凌的对象、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近十几年,更是有了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在旧中国,人民衣不裹腹、居无定所,更别提吃喝玩乐了。现在,我们穿着干净、漂亮的衣服,住着高大明亮的楼房,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了。街上处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景象。人民的健康条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在城市的公园里、小区和农村的空地上,还是在摩天大楼内的健身房中,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健身器材和锻炼者的身影。在各种国际大赛上,中国的体育健儿们也缕获佳绩,不再是旧社会的“东亚病夫”了。在现代化医疗技术的保障下,人民的平均寿命不但由旧社会的35岁,提升到现在的75岁,而且大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命质量。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6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升起了壮观的蘑菇云;再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至现在的北斗导航卫星的广范应用以及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的完美探月,极大的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今天的新中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沉睡已久的巨龙再次腾飞而起,不但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和发展了中国,还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和羡慕。为了我们的祖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撑握最先进的科技知识,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二篇:2018云南迪庆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天翻地覆慨而慷

diqing.offcn.com

2018云南迪庆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天翻地覆慨而慷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天翻地覆慨而慷。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出版社副社长 胡敏

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也发生了嬗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归纳起来,可以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82.7万亿人民币(以现价美元计接近13万亿美元),年均经济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2%上升到了目前14.8%,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人均GDP2017年已达到8800美元,从40年前排在世界120多位提升到了60多位。

中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视进口商品为奇货可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茅。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到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实际使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目前也超过18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

40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国。“中国制造”如今已遍布世界。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精炼铜等220种产品产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等指标目前也都超过美国,正在向高技术制造第一大国迈进。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已占20%。随着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已实现了由追跑转向并跑和领跑。标志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数字经济发展在中国更是方兴未艾,高铁、网购、移动互联、共享经济“新四大发明”俨然傲视全球。

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比如,反映生活水准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2017年的30%以下,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家用电器,拥有私人汽车已成为平常事,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了9亿人,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预计将超过70%。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目前已降至30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以内,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为解决世界人口脱贫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农业耕作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转为一个以城市生活工作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我国城镇化率目前超过57.4%,年均提高1.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4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全国的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已超过经济增速,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居世界各国前列,居民消费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仅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就超过1.3亿人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目前大学毕业生已占同龄人口的40%以上,每个孩子基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城镇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目前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也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

第三,经济活力充分彰显,市场经济发展已日渐成熟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成了从孕育、培育、发展、规范到繁荣的过程,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40年前,我们视“小商小贩”为“投机倒把”,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如今我国已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品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日趋发达,比如,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从几乎为零发展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形成并发挥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功能。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汇率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取得重要突破,人民币已加入SDR一篮子货币,日益发挥主权货币的结算功能,彰显国家经济的强大。

市场经济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国有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充分发挥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40年来得到充分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创业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如火如荼,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经济潜能,一大批“独角兽”公司成长迅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之星。

第四,中国社会更加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与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中国社会得到了全面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0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从政府到民间进行了广泛且多层次的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交流。仅从教育往来看,从改革开放之初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只有几百人到目前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就达几十万人,大量海外留学生也到中国大学学习深造;中国的新闻出版影视业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中国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多样化、开放化、国际化交流中,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得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40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打造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既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

40年来,我们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牢牢掌握了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保持了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形成了“九二共识”,通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增进台湾同胞福祉;通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通过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地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就此,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增强。

第五,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时代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可以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就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伊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新的历史性飞跃。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一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理论成就,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将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发展方向。

更多云南迪庆州银行招聘信息关注迪庆中公教育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读弯而不折有感

读《弯而不折》有感 当我正在找我这个月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抬头一看——《弯而不折》,不错,很喜欢这个名字,我当时没看内容,就冲着这个书名把它带了回来。

前几天,终于算是把他看完了,一本很沉重的书。只是还是感到很神奇,一个受到伤害,做过妓女,按摩女郎,脱衣舞女郎,而且还吸毒的人,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夫。她的半生几乎经历了人可以经历了不幸的一切!被骗,被欺负,母亲自杀,未婚生子,吸毒,抑郁到自己几乎也自杀!翻过人生的这一页,像噩梦一样。人经历过的是不能抹灭掉的。而劳仁就是挣脱了所有的一切,凤

凰涅槃般重生了。或许应该说她虽然身经苦难,可是其内心一直是没有变的。她有着闪亮的眼睛看着自己做的事情,她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不过也不得不说国外的教育领域就是很好啊!如果是在国内,我想光是大学的门口都迈不进去的。

唉!怎么说呢?觉得劳仁的生活真的很… 有点说不出的伤感还是?就是很让人难受,觉得心一直纠者……

她的经历足以拍成电视剧,在不幸中寻找希望之光。劳仁的离家出走,在美国流浪,选择职业……好像都受着生活无奈的压迫,但其实都是劳仁自己做的决定,生活的压迫不再是借口。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导权,这一信念支持这劳仁,使劳仁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没有困难能挡住前进的步伐,一直都存在于劳仁的心中。虽然有过一段,沉溺于毒品。

她任性,年少轻狂。偷渡,吸毒,为了钱做性工作者。但她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第二次机会后开始重生,考上爱尔兰最顶级的医学院并带着智障的儿自完成了学业。不管从前的罗西有多不堪,读下去,一定能得到一点启发......我觉得弯而不折这个名字译的相当深刻。看完全书,心真的很纠结。这是真实的生活,真实得残忍。在中国,这样堕落过的女人只有走向毁灭,劳伦却在堕落中涅槃。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个勇敢的女人。......我在想我们到底是应该弯而不折还是宁折

不弯呢??

翠竹弯而不折,白杨折而不弯。前者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后者盈满骨气,亦大丈夫也!如此,“弯”姿与“直”挺应如何取舍?

富丽雍容的唐代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用自己的双脚和文笔生动了整个大唐江山,同时也演绎了一出“弯路”与“直路”的精彩人生。他从西域狂奔到中原,在宽敞直道上把骑士的彪悍纯粹注入大唐诗坛。然而“高处不胜寒”他开始了自己的弯路之旅。他飘泊于中原各地交友无数。他终于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着弯路上沿途的鲜花与暴雨。终于,李白举杯邀明月,见月正躺在湖中,于是纵身一跃,抱月而眠。

李白,他踏直路时骠悍,纯粹;迈弯路时

荡气回肠,连死都是一首诗。由此是否可知如何取舍弯与直?在弯路上我们要尽展“弯”姿,在直路上我们要表现“直”挺!

不论是古代的李白,还是劳仁.罗西。他们都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向世人回答了一个问题:弯路与直路应如何取舍!

走直路,要一鼓作气,直抵目的地;走弯路,要“风景这边独好”。

走直路,是一首正气之歌;走弯路,却是一曲婉转之词。

走直路,重在目的;走弯路,重在过程。让我们在直路上尽显白杨的“直”挺,在弯路上尽展翠竹的“弯”姿!

第四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2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大概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明白,逐步长大后发觉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middot;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明白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教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非常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教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往常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活泼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因而便带着我非常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场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场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觉,尽管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往常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因而作经之意,与圣人因而用心,圣人之因而致于圣人,而吾之因而未至者,因而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那么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因而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到达其境地,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适应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考虑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绘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咨询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教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尽管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假设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考虑,古圣人看得十清晰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非常少考虑或者说从未有过明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终究是为了什么呢?假如这个咨询题无法有所考虑,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假如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考虑,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如此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middot;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因而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去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干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确实清明纯洁。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如何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非常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考虑的咨询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积极,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咨询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小孩的父母仍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教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咨询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确实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不管如何我们都找不到缘故,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小孩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能够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表达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因而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咨询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非常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缘故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场意识到这种爱,开场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教师说得非常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确实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确实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那么勿惮改,文意虽粗浅易明白,但细下思考却非常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那么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缘故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确实是说我们并未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以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确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犯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能够忍耐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缘故。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大概显得微缺乏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所以是由于各方面缘故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妨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管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管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一直,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修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尽管非常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3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4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5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挖苦,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那么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老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那么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那么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外表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表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7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8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9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

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0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2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总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五篇:读《论语 学而》有感

读《论语 学而》有感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 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 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 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 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 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黄小坤 2013-4-21

下载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

    读《30而励》有感

    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读《30而励》有感临床专科121刘娇爽124080024 最初在一堆书目中选中《30而励》,是因为熟知《论语》中的“三十而立”,不禁对这“30而励”产生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一)熊枫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序文|朱新艳丁酉年冬月,12席读书会呼志同之友,共读哲学史识诸子百家,知史学传承周周末一聚,聊读后之感他言我语兮,时间瞬息过三册读全者,皆曰获益多吾也......

    因为尊严而高贵——读《狼图腾》有感

    因为尊严而高贵 ——读《狼图腾》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五(1)班 曹与知 《狼图腾》是一本描写、研究随着草原退化而消失的草原狼的“旷世奇书”。作者姜戎作为一名北京......

    简单而执着——读《士兵突击》有感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简单而执着——读《士兵突击》有感“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真的要死了。可他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扔掉那个信号......

    读《古老而永恒的丰碑后有感》(合集)

    读《古老而永恒的丰碑后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古老而永恒的......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孙鸣霞这学期,学校给我们语文老师配备了薛法根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这本书,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并不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