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春”综合实践活动个案
目的与要求:
1、进行课程整合,把阅读、作文和班队活动、口语交际结合起来。
2、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爱春、赞春、惜春的美好情操。
3、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时间安排:从“早春三月”到“烟花三月”教学思路:结合教材《燕子》《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送孟浩
然之广陵》的教学,引导向课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找“春”,到书本中找“春”。具体做法
一、宣传发动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讨论,畅谈:如何开展找“春”活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围绕一个中心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决议,指导学生写建议书,这样又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二、搜集汇编:
1、全班发动,个个出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中﹑电脑(网上)搜寻:含“春”的成语,和“春”有联系的好词佳句。谚语名人名句﹑古诗、散文等。(团结协作)(扩大知识面)
2、把全班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按小组分类负责整理,再进行汇总、打印、设计封面、写前言、装订成册。
三、办报、评报
1、指导学生自办以“春”为主题的艺术小报,把对春天喜爱,赞美之情融入报中。
2、在小组中评选(2-3)份优秀手抄报,到全班交流、参评、介绍自己的办报意图及内容构思、独特之处。然后在让同学评选最佳手抄报,并说明理由。(学会有条理地说话,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并描述其特点,还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字词句中。)
3、写作文《夸夸我的手抄报》或者《我最喜欢的一张手抄报》。四.举行主题会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汇报、展示找“春”的成果,对找“春”活动进行总结。
1、用获奖的手抄报布置教室,营造“春”的氛围。
2、开头唱:“春天在那里”。
3、演出以《春之韵》小集子的内容编排的节目:“春”字成语猜谜,巧填空;限时背古诗竞赛,根据意思说成语;小组轮流对诗句;抢背谚语和名人名句;集体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展示优秀作文等。
4、结尾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写找“春”活动的体验日记,写作文:记一次XXX主题会,突出场面描写)活动后记: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加深了对“春”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不仅从自然界,从书本中感受到了春的魅力,而且认识到春光可贵,认识到他们就是祖国的春天,决心用实际行动珍惜春光,多学科学知识,长大了要为祖国更好的春天增光添彩。
第二篇:找春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蓝天双语小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找春天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书本的知识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紧密相关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而此次以《找春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心中的春天。
二、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找春天
实施班级:三(2)班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春天,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结合“书香满校园”的读书方案,找到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文章,通过诵读、积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春天。
3.形成围绕《找春天》的主题自主收集资料,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明白语文即生活的道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5.整合学习资源,加强语文课程与数学课程、综合课程的沟通。
四、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讨论确定《找春天》学习内容,拟定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二课时:根据第一课课时的内容,在校园中观察春天。
第三课时:收集、整理、归纳自己的资料,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第四课时:成果展示:手抄报、画配诗、诗朗诵——《我心中的春天》
五、活动过程
1、讨论。
(1)确定观察的时间。
(2)确定活动小组:手抄报组、绘画小组、诗歌朗诵小组、节目演出小组等。
(3)确定小组长。
(二)活动实施
1.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触摸春天。
(1)活动地点:校园里
(2)活动内容:
A.记录春天花、草、树、木的颜色和形状。
B.闻一闻春天的气息。
c、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
2.描绘心中的春天。
A.通过观察春天,画出你最喜爱的景物。
B.为春天的画配上简短的解说词。
C.举办《心中的春天》手抄报比赛。
3.诵读经典春天。
利用早读、课前、等时间吟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诗歌、对联、词语等。
5.书写春天:
自创诗歌、作文,描绘、赞美春天。(儿歌、诗歌、散文、记叙文等)
学习成果展示:
我心中的春天
本节课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的特征。
2.能用积累的词语和诗句来描绘春天。
3.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整理的资料和手抄报。
2.教师作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描写春天的诗,欣赏春天的画,感爱大自然的美。
难点:培养认真倾听,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万紫千红——知春
出示课件,欣赏春天的图片,并用简短的话描述。
师:刚才同学们对自己眼中的春天进行了描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吧!展示你们找到的春天吧!
二、莺歌燕舞——咏春
1、学生以节目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天的词语、诗歌、散文,展示手抄报。
2、品读古诗,再一次感悟春天。
[师课件出示]《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自由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2).齐读,纠正读音。
3).范读,把握感情基调。
4).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1)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春天?(春色)
(2)想象一下,园子里会有哪些景物?(生自由说)
(3)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一枝红杏”中去感悟)
5).抽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试着背诵积累。
三、飞花点翠——画春
画春自己眼中的春天,并附上说明文字。
四、东风送暖——唱春
集体演唱《春来了》
五、百花齐放——写春
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意走进字里行间。写下你眼中的春天。
第三篇:《找秋天》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总结
社会实践是《找秋天》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总结《找秋天》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总结
随着秋天的来临,我们一年级预定计划中的《找秋天》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也正式展开了。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开始走出校门,在家长的带领下,带着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向往,投进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极力地寻找,尽情地感受,用眼看,用耳听,表现十分活跃;他们把自己的收获用稚嫩的笔画下来,用夹带着拼音的文字记下来,用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照片拍下来。通过实践体验,收获不少,学生的观察、调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初步培养了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对大自然有了一种亲切感,大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这次活动,对低年级学生在校外怎样进行实践体验作了有益的探索,成为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出发点。
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求的爱好
活动在《美丽的秋天》图片展示中拉开序幕。一张张美丽的秋天风景照一出来,学生一阵阵的惊奇,“多么美丽的图画啊!”“啊,原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孩子们的惊啼声还未停,头戴花环、身穿漂亮花裙的“秋姑娘”随着《野菊花》的优美音乐翩翩起舞。孩子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纷纷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伴随着的是啧啧的称赞声。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秋色,孩子们沉醉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同学们,秋姑姑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你是从哪些事物中感觉到的?”学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发言。有的说,是看到菊花感觉到的;有的说,是看到树叶黄了感觉到的。这时我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要从自己的身边开始来找秋天。在散文朗诵《小公园的秋天》过后,我问学生:“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往找秋天?”学生有的说公园,有的说花园,有的说校园,有的说山上,还有的说田野。我又问学生:“在公园里,在校园里,在山上,在田野里,你可以通过哪些事物来找到秋天的足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我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田野里的稻子、麦子、棉花,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校园里的花坛、树木、小朋友,天空中的大雁、燕子等来找到秋天的足迹。学生非常感爱好,好奇心被激发了,调查的欲看被调动起来。我又提问:“我们在找到秋天以后,怎样把这些这些秋天的足迹记录下来?”学生发言,可以用画把美丽的秋色画下来;用摄象机、照片把湖光山色拍下来;用录音把动听的鸟啼声录下来;用文章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用歌声把美丽的秋色唱出来;做树叶标本把秋色留下来。“除了以上说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找到秋天?”学生说,还可以收集一些描绘秋天风光的图画,我启发他们,除了图画,还可以收集邮票、火花、糖果纸及照片,甚至可以上网查寻有关资料。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想投进到《找秋天》活动中往。学生在图片展示、舞蹈***、诗歌感染中激发了探求大自然的爱好,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且知道了怎样往找秋天,这样就为第二阶段的观察活动打下了基础。
第四篇:找春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找春天
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 李莉
一、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书本的知识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紧密相关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大自然,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而此次以《找春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微信视频、照片以及文字展示自己眼中的春天。
二、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找春天 实施班级:一年级(3)班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春天,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用微信视频、照片以及文字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
2.结合第一单元学习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文章,通过诵读、积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春天。
3.形成围绕《找春天》的主题自主收集图片资料在朋友圈里展示,培养整理资料的初步能力。4.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明白语文即生活的道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四、活动安排:
第一步:确定《找春天》实践活动,拟定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二步:根据第一课课时的内容,利用周末到田野、高山、公园去观察春天。
第三步:拍下找到的春天的景色,在微信群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
第四步:成果展示:把自己或同学拍的美丽图片分类整理,配上优美的文字,发到朋友圈,比一比谁得到的赞最多。
五、活动过程
(一)安排布置实践活动
(1)确定观察的时间(本周星期五至星期天)。
(2)确定活动小组:自由参组,选定小组长,确定地点,每个组由一名家长负责安全和指导。
(二)活动实施
1.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触摸春天。
A.看看并拍下春天花、草、树、木的颜色和形状。B.闻一闻春天的气息。c、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2.挑选最美的春天。
A.通过观察春天,选出最喜爱的景物。B.为喜爱的图片配上简短的解说词发到朋友圈。
3收集整理同学们的照片,选出最美的春天,配上文字展示到朋友圈。
(三)学习成果评比:谁在朋友圈得到的赞最多,谁就是春天大使。
2016.4.20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
论文题目:诗歌阅读四部曲
体验式阅读初探
作者:严元荣
单位:郭河镇郭河初级中学
古诗阅读四部曲
体验式阅读初探
内容摘要:古诗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诗中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方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古代诗歌体验式阅读可以从听音、感物、融情、意游这四个方面去探求。让学生从声音到意象,从情感到意境,层层深入,把握住诗歌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美。
关键词:古诗阅读
阅读方法
体验
情感
意境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灿若星河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发出夺目的光彩。而现代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等限制,对于古诗阅读往往把握不住方向。读不出诗歌深层次意境来。故在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点阅读诗歌方法,希望能对学生品读诗歌,有所帮助。
体验之一
听:跳动的音符
音乐美是诗歌的第二生命,诗歌如果失去了音乐美,就很难称其为诗。古典诗歌追求声律之美,诗人在作诗时往往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使文字符合抑扬顿挫的特点,其中主要手段是讲究诗句的押韵、平仄与对仗。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①很多人喜爱诗歌,有的便直接来源于诗歌在形式上产生的一种韵律美。
有规律的运动可造成节奏,诗歌形式的构成就符合一定规律,从而形成节奏。例如,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顿方式。这些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感。同时诗歌的押韵,平仄和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达到了音调的和谐,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古代诗歌情感的传达是通过精妙的韵律表现出来的,在诗词语言上,古人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声音韵律”的涵泳体验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首要之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品评鉴赏。对古诗这种独特形式的漠视,也不等于消解了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精粹的文字内涵,必然难以深入古诗词鉴赏的堂奥。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古代诗歌那么严格规定诗词的格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借助声音的艺术量,使诗词变得更有意义。”②
从作品最表面的声音来说,美的力量是能震撼人心的。比如李清照《声声慢》的声韵特点很明显,入声压韵,短促凄婉。并没有平仄相间的抑扬顿挫,很多地方连用仄声,“平平上上仄仄”的格式使整句的音律从高滑向低,从长走向短,注意这一韵律的特点来强化品读,可以十分有效的体验词作的沉重哀伤。教师范读声情并茂,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口惟心诵,体验浓厚的诗味。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又作具体有效的诵读指导。
诵读的法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教学效果呢?关健是有“听”的因素在里面。当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导歌唱也是吟诵涵泳的题中之意。刘国正先生曾写过一位教他学诗的先生;“一概让我自己读。但他常常吟诵,让我静听或者跟着哼,吟诵到好句子,他就停下来,仰起脸来晃晃头,说声;“好呀,嗯!”没做一字解释,是忘情地沉浸到诗境中去了。他是在体验,把学生也一起带进了诗境,让美好的心灵在诗境里远游。
体验之二
感:具体的形象
诗歌审美教育的另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感知形象美,各种艺术表现情感,都有充满生命的情感载体。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凝神闭目一想,即刻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逼真的画面,不但嗅到残留的酒味,而且还好象亲手抚摸到肥润的新绿和疲弱的花枝。透过这形象的画面,我们感受到女词人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对自已青春将逝的苦闷。
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教学中要揭示出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学生注意有声有色的语言,根据诗中的内容,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大脑里构成生动的画面。形成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引导他们联系自已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想象出来,再现诗情画意。如描写边塞风光,范仲淹的《渔家傲》词中这样写道;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而王维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两幅画面的比较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都有烽烟和落日,只是背景分别是连绵的群山和浩渺的沙漠。都描绘出壮观的景象,但是前者因“孤城”紧闭,所以更显悲凉。在感受“孤城”这个形象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他们配上一幅插图。当然,对于有些学生难以想象的画面,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资料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
意象是有“张力”的,能换起鉴赏者的想象,唤起丰富的情感。比如《雁门太守行》不太容易理解,学生收获不仅是文本的解读,更在于获得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和乐趣。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更好的理解了文本。
体验之三
融:真挚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阅读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诗词内在的情感都会与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与学生曾有的情感相互激荡。正如鲁迅所说,鉴赏体验是与作家对象“共同着生命”。体验式古诗教学如果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与诗歌情感相联系的通道,就能让诗歌美好情思与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进而养育并提升这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理活动。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观总是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提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远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就是体验活动强烈的情感性。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独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股悲凉。这首小诗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融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给人以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站在面前。
体验之四
悟:完美的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一首诗中的意象所组成的系统,但意境不是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存在于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画面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特点就意里象外,咫尺万里,诗中所描写的具体、个别、感性的物或事,都不能止于这些物象境界本身,而要求它所传的意象情思比它所描写的具体、个别事物深远的多。这就有了“象外之象”,就是意境,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想象所构成的不同于原来任何一个意象的整体。
诗歌的意境要是没有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把别人写过的意思在写一遍,人云亦云,既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那诗就没有意境了。有意境的诗歌作品和一般的诗歌作品区别在于它能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例如陶行知的《饮酒》结庐在要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诗人感观见到的是南山、飞鸟,可生发出的是心灵复归自由后的无比轻松与愉快。当人们有感于尘世的纷扰时,更多的是意会到“此是有真意,欲辩已无言”的境界了,这也是人生感悟。
意境的基本特征,概括的说就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象把欣赏者引入能够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使欣赏者能够领悟到较之艺术形象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获得“寻绎不尽”“味之无穷”的艺术美感。中国古典诗歌不是再现的,写实的艺术,而是表现的艺术,是写意的。意境要讲究“空白”,诗人把话说尽了,也就没有了诗歌的审美性。也就没有读者什么事了,那也就是彻底取消了鉴赏。
学生充分的想象补充了字面所缺的景物形象,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想象---写境”教学模式以写促读,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象,与作者展开跨时空的对话,同时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比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这首诗后,交流体会。然后提供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再让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对话,当堂成文。通过学生自己的描绘,在头脑中开形成生动逼真的生活图景,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雨后的天空格外明净,皎洁的月光泻于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从清石是缓缓流过,宁静的自然之美和空明的心灵之美,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这么美好的形象,一旦展开描写,学生能不为之动情吗?
古代诗歌阅读是一种“体验式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古诗审美层次的运用,相关教学知识的开发,其意义在于改变传统课堂上利用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分割的方法。从而由表及里,从声音到情感,从意象到境界,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知,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最终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当然,学生学会了上述的阅读诗歌的方法,这还不够,要提高鉴赏的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郭沫若:《郭沫若文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255页
②闻一多《诗的格律》1926年老5月13日《晨报》副刊第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