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

时间:2019-05-15 03:0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

第一篇: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

能力架起成功的桥梁

——自动化系2006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刘州求职记

学生记者 高尚峰 刘晓 田俊灵 刘东风

很难想象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一个仅仅利用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参加了如此多的比赛,荣获了如此多的证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恒心。正如著名诗人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刘州,我校自动化系2006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在经历了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之后,凭借自己较强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从来自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各大高校的五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录取。

其实从大三开始,刘州就坚定思想,要创业。临毕业的五月,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首届创业培训班。在那里,它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模拟训练。但在他仔细权衡了自身情况和当今形势后,最终决定先工作,学习一点经验。他说:“毕竟我的舞台是社会,我首先要了解社会。”

既然选择了求职,往往要未雨绸缪。因为临毕业时刘州还有几个项目要完成,所以相对于其他求职者,他是准备的比较晚的,但这个时候,他已经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地方上广泛撒网,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组队去参加济南和青岛的大型招聘会。对比哪里的企业和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之后就开始做好自己的毕业设计等工作。最终他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里收到了很多单位的面试通知,和家里商量后,他最终选择了比较好的三家单位去面试,山东电力集团就是其中一家。

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刘州更是深有感触地说:“细节决定成败。”在面试室外等待传令自己的时候,他始终面带笑容,说话做事谨慎得体,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作为最终的打分标准。他告诉记者,面试时,衣着一定要正式,最好是白衬衫和黑西裤加皮鞋,不要挽袖口,即使很热衬衣也只能解开上面一个纽扣。面试时,一定要提前半小时去等待,一般的单位不喜欢迟到或没有准备就满头大汗跑去面试的应聘者。面试时要始终面带微笑,进门前要先敲门,经同意了之后在进入。记得,要向主考官们鞠躬问好。回答问题时,不要有肢体动作,自然一点就行„„这些都是面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刘州从容、自信地回答了考官提出的所有问题,二十分钟后全部用英语进行对话,刘州凭借自己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应变自如。最终,他以绝对优势战胜了来自其他高校的面试者,顺利地迈进山东电力集团的大门。

“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州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小对电子产品充满兴趣的他几乎每天都往实验室里跑。他说:“我大学四年就是把自己当一个研究生来上的,除了学习之外,我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我有自己的项目也有老师让我做的项目。”刚进入大学时,为了参加山东省第四届

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他毅然放弃暑假回家的机会,选择留在学校备战。就这样,他在实验室一带就是四年。当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时,他说:“是热爱和信念。第一热爱,从小我对电子产品就比较喜欢,经常拆卸家里坏的电气设备,无意间的修好,对我就是莫大的奖励,越来越迷恋动手操作也更主动去挑战;第二是信念,从我进入系科研的那一天起,因为身兼班长和科技实践部部长,我希望将自己所带的队伍朝着共同的目标发展,我更担心的是同学们说我没有能力却领导系里重要的下属部门。我热爱自己的专业,感恩对我信任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正是这种信念,支撑我四年。”他还说:“自信心给我很大的鼓舞,我相信我有能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对刘州而言,大学生活是是充实而美好的,四年的大学时光给刘州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沉着稳重、为人随和的刘州在大学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基于对科研的热爱,刘州决定在07年申请建立科研实践部(下设机器人协会、机电产品爱好者协会),并担任部长;还创办滨州学院机电产品爱好者社团,并担任社长;兼任本系社团联合会主席。所有的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刘州的管理与工作经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且使刘州牢固的掌握了其专业知识,能将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机电设计大赛及电子大赛中。刘州先后参加了“第四届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山东省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兴科机器人大赛、我校举办的比赛等数项大赛,仅证书就荣获了近三十项。他获得的奖项有:2007年,8月山东省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太阳能概念房车创意设计》获三等奖;10月山东省兴科杯机器人

大赛,《爬杆机器人》获二等奖;2008年,8月山东省机电创新设计大赛三项作品《厨用电动清洗刷》《全自动智能垃圾桶》《燃气防漏报警系统》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9月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易多功能计数器》获一等奖;10月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电子工程师”;10月开发电脑遥控器产品并生产销售,并申请专利;10月“山东省虚拟仪器—NI Multisim应用”获省二等奖;09年,4月选拔参加“第四届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7月获山东省第一届“金宇轮胎杯”三等奖;8月获第四届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华北赛区二等奖等。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荣誉的获得充满艰辛,这些荣誉都是他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当谈及他的奖项,他总是淡淡地说“其实没什么”,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出他心中的喜悦与自豪。

回忆起参赛时的点点滴滴,刘州激动地说:“好像就是在昨天啊!每一次赛前准备工作都是相当艰辛的,从准备项目,查阅资料,硬件制作,软件编程,都要经过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准备,电子设计大赛应该是最紧张的,从拿到题目,总共就四天的时间,要从无到有,需要的是四天三夜的奋斗,那时都是吃住在实验室,我负责做硬件,结构设计,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专业互补要求相当高,我是自动化系的,一个是物理系的,还有个是计算机系的,我们在这四天三夜里战胜了所有的难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设计出了题目所给的所有功能,去潍坊学院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还在通宵不断调试产品,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也眷恋了我们,我们拿了一等奖。”他还特别感

谢系里领导对学生科研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还有老师对他的鼓励和肯定。他还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人,不过我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系里培养人的模式都是这样,承上启下,接力棒不能丢,要一届一届的传承下去。”

马云说过一句话:“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是的,一路走下来对于刘州并不是容易的,但他却获得了别人没有过的经历,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为他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基础。

作为已经毕业的学长,他也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一些感悟。他说道:“ 第一:一定要有目标:人生一定要有目标,才能有动力和清晰的努力方向。第二:为目标而努力:设立一个目标很简单,但是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靠的是真实的行动和充足的毅力。第三: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术是你生存下去和取代别人的唯一筹码。第四:要保持一定的压力感: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供远大于求,我们该给自己留一张什么样的底牌?第五:考研是一条不错的选择:去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锻炼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无悔的答卷。”

现在,刘州在山东电力集团里经过一年的努力,由开始的电气技术员升职到了电气工程师,获得了公司的优秀员工称号,在处处做到了新员工各种能力的第一。他时刻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和追求,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促使他前进,那就是创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刘州很欣赏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时刻提醒着他,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好的规划,那样才不会在浑浑噩噩中荒度时光。我们也相信,刘州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朝自己规划的方向不断延伸。

第二篇:人物通讯陈奶奶采访稿

陈水美,女,66岁,家住中山市濠头小区206号,目前跟着女儿一起生活。在采访陈奶奶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电视剧《闲人马大姐》中的主人翁马大姐。66岁的陈奶奶和马大姐有太多的共同点——对于社会,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可在社区邻里眼中她们是名人,这源于她们的热心肠、好管“闲事”。可她们的那些“闲事”,是百姓心目中的先进事迹,为很多人排忧解难,还给许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美德。陈奶奶,就是“闲人马大姐-”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奶奶的穿着跟众多老年人一样,淳朴干净。奶奶梳着一个披肩的短发,额头上有着几段岁月的痕迹,眼角中汇聚着人生的睿智,虽然脸上有许多的老年斑,但是奶奶的微笑依旧美丽祥和。我采访陈奶奶的环境是在她家的内置小院子里,院子里充满着青草泥香的味道,约2米小石子路错落有致,几条青藤蔓缠绕的很别致,坐落在不远处的有一青花瓷,瓶身有几朵牡丹。给人感觉闲情逸致。奶奶坐在我的斜对面,手摸着我的手,心情有点激动,像是小孩子第一次去上幼儿园,有点羞涩地说:“这是她第一次接受采访”。我摸摸奶奶的手并安慰说:“奶奶没什么好紧张的,就像您跟我聊天一样。

第三篇:校园小记者 采访稿

时间:2013年5月 日

下午第六节课

地点:

民生小学 采访对象:学校老师

小记者:小记者兴趣小组的所有成员 采访内容:

一、采访

老师

小记者(1):

老师,您好!我是民生小学小记者兴趣小组的学生,我叫

。今天很荣幸能过采访您,希望能请教您一些问题,可以吗? 老师:可以!

小记者(2):老师,您在责任心上的见解让我获益良多,没有责任心,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没有自身的发展。您认为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老师:责任就是能做好分内的事,认准位置。无论作为一名学生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都要认真、实事求是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小记者(1):嗯!如您在刚才所说,作为一位既优秀有受爱戴的老师是一件难事,请问您是如何开展工作,和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呢?

老师:怎么说呢?又会联系到责任心。责任心重的一个人才会成功,我会去找学生交谈,让他们找到目标,也找到自己的目标,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去做好一个让学生可以信任可以爱戴的老师。小记者(2):老师,我想请问一下你认为作为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老师:主要有三条。第一,要有责任心,只有有责任心,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二,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父母,体谅他人的关爱。最终以爱的一点就是要勤奋。努力勤奋学习,要学会与老师交谈沟通。我觉得这三点对每个同学都很重要。

小记者(1):老师,正如您刚才说的勤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很多同学努力了得不到效果,我想,勤奋也是要有一定的方法的,可当局者迷。请问老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老师:对!很多同行学都是这样的,所以同学们应当找老师交谈,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光盲目的学习,是没有成效的,所以,只有找准方法才能正确学习。

小记者(2):老师您是教语文的。我想请问一下老师,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许多同学的语文成绩开始下降了,许多同学很困惑,对于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

老师:从基础抓起,基础非常重要。另外,要多读课外书,加强写作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小记者(1、2):谢谢老师。对于这次的采访,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我们学生困惑的问题,很抱歉占用了您的时间。希望能再有机会想老师请教。老师: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你们这些小记者很了不起。小记者(1、2):谢谢老师!

第四篇:校园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

校园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

宣传校园的先进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是校报编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及时地发现并组织采写这些人与事,就成为高校校报弘扬时代主旋律中一篇恢宏的乐章。

第一节 校园新闻人物的选择

采写好校园人物,首先要选准对象。我们报道每一位先进人物,都是为了在学校中弘扬正气,以好的典型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校园新闻人物的正面效应,取决于人物本身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事迹发表之后,能否引起全校师生员工的关注、认可,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一个没有群众基础且业绩平平的人物的报道在校报上发表之后,不仅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各高校党委对新闻人物的选择都是极为慎重的。要选准一个人物,编辑部不仅要深入基层听一听基层领导的意见,还应该尊重党委有关领导的意见。一般来说,从学校历年来评选的先进人物中选择是比较稳妥的,因为这部分人大多经过群众的评议和领导批准,报道出去,只要符合事实,就不会产生负面效应。

对于有争议的人物,编辑部应采取既要尊重事实(即人物本身在某个方面的成就),又要兼顾读者(包括校领导和教职工)能否认同的慎重态度,非发不可得,可用小故事、特写、速写的形式报道,截取人物一个侧面、一件事情进行报道,或者推迟一下报道日期待人物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之后再行报道。

选择新闻人物,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选择那些思想作风好、成绩突出的正面人物。编辑部要围绕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和学校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确定一批采写对象。对于极个别对群众有警醒、教育作用的反面典型人物,应在征得党委、纪委同意之后再予披露,但必须保证“稳定全局”这个大方向。

第二节 校园人物的采访

访问对象选好之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采访。采访质量的高低,是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既然采访是记者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那么,就必须划清“认为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和“认为采访是借助客观表现主观的活动”这两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采访理论的界限。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找出客观规律性。而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做法就截然相反,作者在未采访之前就毫无依据地为采访制定一个框框,然后拿这个框框向采访对象身上套。明明这个人能言善辩、品行恶劣,作者却偏偏仅从一面之交对其产生的好印象出发去搜集能够证明采访对象行为高尚的虚假材料。这种只从印象出发,不顾事实本身的采访态度,是新闻工作者之大忌,这不仅会有损党报的形象,也会助长某些人弄虚作假、浮夸轻率的不良之风。当然,这里所说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并不是说让记者毫无准备地去打无把握之仗,到了一个地方盲无目的地四下乱闯。明晰的思路要有,但一定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若在采访中发觉自己的想法与事实本身有出入,一定要取消原来的思路,服从于客观事实。例如,有一名记者在某高校教职工表彰大会上了解到一名市级先进个人的事迹很感人,便做了采访计划,下决心对这位同志的事迹进行大篇幅的报道。经过采访,发觉这个人在他们的研究室并不是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全室十个人中,有三名博士生导师;三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两名被命名为市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两名获市级劳动模范或巾帼标兵称号。更何况,这位同志的许多科研成就又都是研究室全体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基于这种客观事实,作者立即打消了单独采访写一个人物的计划,准备从反映整个研究室面貌的角度,重新进行采写。

采写校园新闻人物与采写社会新闻不同。社会新闻人物对于大多数采写者来说并不熟悉,不容易带框框。而在校园人物报道中,采写者与被采写者往往是师生或同事关系。这里就存在一个“熟人”是否还需要深入采访的问题。我们认为,熟悉的不等于了解,印象不等于事实。虽然作者与被采写者同处一个单位打过许多的交道,但是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未必全部了解,更何况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会使许多人“同事了几十年竟剪接不出一次倾心的长谈”。新闻报道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仅仅是凭印象“这个人大概快五十岁了吧”、“他大概是70年执教的吧”、“他大概有五项科研成果吧”是不行的。即使是听到别人说过的一些事,也有必要向本人作详细的调查、核实。仅凭印象出发,还容易使人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你喜欢这个人,往往容易看到他身上的长处,对于缺点则视而不见,反之则会厌恶或敬而远之,这些都不利于科学地、公正地去进行校园新闻人物的采写与报道。只有抛弃个人成见,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深入调查了解“人物”的内幕,才会使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包括采访记录)真实、可信、经得起考验。

从客观事实出发,还要弄清材料与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要采访一个人物,一般都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这个人物的材料,如工作总结、日记、上级部门的鉴定,对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人士,还要收集以往曾经报道过的材料。对于我们经过千辛万苦搜集到的材料,也有一个“提纯”的过程,这就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证实,挤出材料中的“水分”,选取确凿的事实。

有一所高校的院报刊登了一名市级三好学生的人物通讯。文章发表之后,不仅一位知情的院领导有意见,一位了解情况的学生干部也跑到编辑部谈了自己的看法。编辑很奇怪,因为这个人物的推出,是院学生办公室负责同志亲自推荐并送来上报市里的事迹材料。按道理讲,市级三好学生的事迹材料是由系里整理上报到学校,再由学校上报市里的。经过层层推荐、把关的材料还有假吗?经过深入了解,编辑才知道,原来这个同学善于走“上层路线”,他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处得不那么融洽,而偏偏主管学生工作的那位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印象极好。因此,上报材料中难免有片面不实之处。而我们的记者在采访这个人物时又只听被访问者的一面之词,没有听一听不同意见,这就导致了这篇文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这个实例也不难看出,即使经过记者亲自采访的材料,也有掺杂“水分”的可能。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进行正面的、反面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了解,力求我们所报道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可信,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采访好校园人物,是校报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对于新闻采访的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弄清楚,要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应用。一般说来,采访主要有口头采访、直接观察、采集资料、体验感受几种方法。采集资料部分已在前述部分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观察是一种极易被初学采访者所忽视却又不能忽视的采访方式。因为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言谈并乐于接受采访的。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人不愿让自己成为新闻人物,对自己过去所作出的成绩闭口不谈,或者难于用语言来表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检验校报记者眼睛的“功力”了。会观察的人会从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人物”最细微、最生动的情节,从而使笔下的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一个教授或校办企业的厂长,谈了半天也没谈出什么东西。也许突然间的一个电话,或有人告知说有紧急情况需要被采访者去处理。这时,你就会发觉被采访者一扫拘谨、无奈的神情,立即表现出一个行家里手的老练与成熟。如果记者有幸看到被采访者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力的培养,与采访者本身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关,在平时多注意思维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新闻眼”,是一个能否捕捉客观事物本质的能力问题。

体验和感受,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体验是亲身去经历,到被采访者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呆上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感受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由于记者大多是学生通讯员,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难于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故采用这种方法的不多。但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应对这种方式有所了解。

口头采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记者问,被采访者答。会问不会问,是记者的采访技巧问题;能答不能答,也是由记者的采访技巧所决定的。有经验的记者,不仅问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也会设法让不愿回答、不善回答的被采访者按照自己意愿答出个满意的结果。

口头采访可以通过几个渠道完成,一是找被采访者的上级领导了解基本情况,每个被采访者所在部门的领导对自己的部下总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先与“人物”单位的领导接上“火”,可以大致了解“人物”本身的主要事迹和特点。这样,可为下一步直接采访了解“人物”作好铺垫。二是采访“人物”本人。三是开小型调查会,由“人物”单位领导召集几位“知情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人物”的事情。许多“人物”故事,往往就是在大家杂乱无章的七言八语中重现在记者面前的。四是采访“人物”身边最知情、最接近的人。这里主要指“人物”的亲属,如爱人、父母、孩子或者是朋友。无论利用上述那个渠道,记者都有一个掌握“火候”的问题。记者的目的是让被采访者讲话,还要讲真话,讲感人肺腑的话,这里就有一个摆位的问题。记者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到一个地方发号施令来了,人家不会买你的帐,即使勉强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也全属应付差事。如果你在与被采访者交谈的时候,让对方感到你很真诚、很实在,且谈吐不俗,那么彼此的距离就会拉近,谈起话来就轻松、自然得多了。被采访者不但消除了戒备心理,而且会千方百计地讲明白你要了解的问题。朋友式的交谈,已成为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这种交谈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行为谨慎、不善言谈或者不愿出头露面的人。在高校,有许多知识分子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就是不愿谈自己的事迹。他们认为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就可以了,不必称为“新闻人物”让人家去指指点点。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就有必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导对方,解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记者可以诚恳地告诉对方,经过报纸宣传,让大家了解被采访对象所作出的贡献,就等于让领导和群众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每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付出多少心血,还是希望得到社会和单位认可的。

朋友式的交谈,免不了要拉一点家常。对一些善谈、肯谈的人,可以很快进入正题。但对那些不善谈切不肯谈的人,拉家常就成了“非它莫属”的敲门砖了。拉家常更可使彼此放松,事关重要的“正剧”,也往往在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家常话中拉开帷幕。

有一名校报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校办企业的厂长。这位厂长是全校有名的“倔老头”。当记者很有礼貌地说明来意之后,“倔老头”果然名不虚传:“我没嘛,你走吧。”尔后,他又打他的电话,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把记者晾在了一边。记者面对意料之中的场面,没有惊慌,而是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块巧克力模板询问销路情况。不想,倔老头立刻来了精神,转过身来迫不及待地让这位记者帮他们推销产品。记者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和他交谈了如何扩大产品知名度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位倔老头厂长没白没黑为企业命运操劳的具体事例,这位记者便开始了看似轻松实则“设套”的“拉家常”。从“倔老头”老伴的不易,说到了他儿子的年龄、工作,从而挖掘出这位公而忘私的厂长在儿子患胸膜炎发高烧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步,以及其爱人“坐月子”也没吃上一口丈夫做的饭这样两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在前述口头采访中曾提到采访者要会问,实际上这里包含一个如何发问的问题。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问题,一是要简单、明了。如“您的某项科研成果是哪一年完成的,中间遇到什么问题?”、“别人都想办法跳槽挣大钱,您为什么执教三十年无悔无怨?”等等。二是要发现疑点紧追不放,直到把细节搞清楚为止,尤其高校新闻人物,大多从事教学和高科技研究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对被采访者所从事的专业很外行的记者,一定会在对方的谈话中听到许多专业性技术名词。如果你不懂,又不好意思去问,那么写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若被采访者的谈话出现前后矛盾,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疑点当时不去追问,文章写出来后也会引起不良反响。三是对采访对象应提哪些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该问甲的,不要去问乙,有关“人物”工作中的表现,不能去问他的妻子、儿女;同样,“人物”在家里的情况,你也不会从他的同事口中得知。四是要学会巧妙地给被采访者“刹车”、“转舵”。这是因为有的采访者说不到要害总是跑题,如果任其说下去势必影响采访效果。采访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不能带出不耐烦的表情,要礼貌地换一个话题来为对方“转舵”。尤其几个人的调查会,更不能信马由缰,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材料。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搜集素材要“以适当一”。尽管校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同在一个单位,依然需要采访者尽可能多问一些情况,多掌握一些素材。也许写作时只选用一个素材,但如果能采访到几个相同的素材一定要都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时从中挑选,增强“人物”的说服力。

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有关政策、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但必须说明的是校报记者采访的基础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里包括理论的积累、政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平时多学一些东西,扩大一下知识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不无道理。

另外,采访校园新闻人物还应因人而异,因写作体裁不同而异,即:写人物新闻只需了解其主要事迹;人物特写着重现场采访、现场观察;写人物专访只要注意准备采访的专题;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则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

总之,采访是校报记者主观去认识客观的实践活动,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虚假,每一位校报记者都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客观地认识每一位校园新闻人物。

第三节 校园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采访掌握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了。校园人物的写作有各种体裁,如图片新闻、人物特写、专访、消息、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等,这里主要对人物通讯的写作加以说明。

在介绍人物通讯写作之前,首先了解一下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一种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事迹介绍、小故事等。

事件通讯 是指报道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通讯,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通讯。它可以详尽而形象地报道一桩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提供关于这个事件的具体情节,点明它的典型意义,并以富有激情的细节描绘感染读者;它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断面,反映若干场景;它还可以综述若干事件。写事件通讯,一是要突出事件的新闻特色,二是要写好几个典型情节,三是形式要新颖,四是语言要准确、精炼,描写要生动活泼。

工作通讯 是指以通讯、特写的形式来反映某一单位工作情况的经验报道。写工作通讯,一是要注意问题抓得准;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使文章有特色,有深度;三是写作风格上要生动活泼。

小故事 是校报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它人物少,情节简单,写起来和读下去都占不了多少时间,很受大家的欢迎。写小故事要把握的一是人物要先进,通过人物所做的事,反映教职工、大学生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二是情节要生动。三是文字语言要活泼。

写出一篇好的校园通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首先要选择提炼好主题。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做了许多好事,其优秀的品质也可能在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一名女教师,不仅是学术带头人,也是育人工作中优秀的班主任,在家里更是一位得到家人称道的贤妻良母。像这么一位处处出色的人物应该怎样去描述?就有一个选择主题和深化主题的问题。

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呼声,能够涉及当时当地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主题的提出,就是记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主题选得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津科大一位外语教师,她在二十六年执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仅在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育人和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突出。若按常规写法,势必把中心安排在她的工作表现上,写一个中年女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样写,不能说主题选择不好,同样也可以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但是,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这位教师为教好经贸系和九二级大学英语掉了七、八斤肉的事迹很感人,但与她身为一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阔别家乡三十五年,为了不耽误教学仅用十一天时间探亲的故事比起来,就显得和一般化了。作者考虑到,当时正值党中央发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之际,当时学校内还存在着“出国热”现象,从这位教师放弃优厚待遇立志报国的角度去写,就可以使主题更深刻、更鲜明,对年轻教师就更具教育意义。于是作者把主题放在“报国”上,文章围绕主题选择了她离家、探亲、归国这几幕重头戏。其中,尤其探亲一段用了很多的篇幅。从她接到在马来西亚的外甥婚礼邀请信开始,到她为教学推迟探亲日期,最后终于踏上回家之路,而后又强忍与亲人别离之痛提前返校,文章始终贯穿了身为归侨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主题。由于这篇人物通讯立意深刻,市总工会的《天津教工》进行了转载。

选择主题,是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理出明确的思路,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灵魂。要想使主题深刻、新颖,就需反复提炼主题。作者根据手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从中找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材料的本身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如何去挖掘,这要看作者的眼力。这种眼力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作者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水平的高低。对客观事物要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够在别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下,标新立异地推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主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作者平时的“修炼”。每一个校报记者、通讯员都应该下些笔外的功夫,力求使自己的文章有鲜明的特色,有深刻的立意。

一篇文章有了主题,就有了剪裁材料的标尺,所有材料的取舍,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这个中心。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务必舍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好像一位艺术家雕塑一尊石像,全部材料是石头,如果要调出一个人物的肖像,必须把多余的部分凿去,让人屋面部改凸的凸出来,该凹的凹下去,不如此,石头永远是石头,不会升华为一件艺术品。

我们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堆砌材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材料,看看这个不错,看看那个也不错,都不舍得扔,恨不得全部写进文章。好比一个笨拙的裁缝,拿起一块花布,舍不得下剪子,那没办法,只有把布裹在身上当衣穿了。事实上,分不清主次的材料越多,人物的思想精髓就越容易被淹没,能够用一个例子说明问题的,绝不用两个去说明。正如前述,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易善;选择材料却要以一当十,力求精炼。

写人物,重在挖掘思想。我们说要学会取舍材料,无非是为了写出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内涵,写出一个人之所以高尚的思想动机,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画家画竹子,不仅要画竹的外形,有枝、有叶,更要让作品具有神韵。一篇人物通讯,不是仅罗列他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他的事迹中看到他的精神,从中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基于这种需要,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在庞杂的事件中索取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意义、最能反映客观规律本质的“瑰宝”。

材料有了,主题有了,如何去完美的表现它,如何组成一篇文章,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点:写作技巧的问题。写文章首先要考虑文章的结构,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构思。结构好比人的骨架,骨架搭配得均匀、和谐、完整,人的体形就健美;骨架搭得松散、凌乱,则血肉无法依托,灵魂无法寄附。好的文章结构,一定要严谨、自然、统一、完整,做到有首有尾,有骨有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一篇文章如果架子搭得不好,前后矛盾,“气血不畅”,就会使人感到雕琢生硬、云绕雾罩般的不舒服。这样的结构,即使你堆砌上再感人的材料,也不会使读者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说,机构很重要。不管是从时间顺序上去组织文章,还是从空间变换以及材料性质分类上去安排内容,都要注意层次的分明。一般说来,人物通讯常采用按时间顺序和按材料性质分类划分章节的写法。

另外,文章的开头、结尾也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动笔之前思潮滚滚,不知从何处下笔,一旦选准突破口,文章便会像积蓄的洪水破堤而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开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设问,可以用一件小事引出全文,也可以把事件的高潮一下子推出来。但千万不能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独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你么,龙老师?一双曾汪着两潭秋水、闪烁着智慧波光的大眼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那曾爆出无数次爽朗笑声和宏亮讲课声的双唇,干裂得像涂上一层风干的胶水;那曾丰腴、潇洒、富于东方女性美的肢体,竟松软、干瘪得像被火炉烘烤着的黄蜡„„看着你那从鼻腔插进的胃管和用索穿方法吊着的输液瓶,我的心在颤抖。上帝呦,你为什么让万恶的病魔这么残酷地折磨一位刚强的女性?她善良的天性和不屈的意志是不应该受到这种惩罚的呀!”(摘自《生命的强音》)。这篇校园人物通讯的开头,作者是用素描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弥留之际的癌症病人的状况。为了使读者达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在简洁地为主人公画了一幅肖像之后,笔锋一转,情感喷薄而出,以强烈的抒情引出了全文,即文章主人公在身患绝症情况下坚持教学的动人事迹。这种开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将文章读下去的欲望。另一篇校园人物通讯《这里有颗无名的星》,虽同出一位作者之手,但开头并不雷同。“他是一颗星,一颗极小的星,小到除了他的家人和同事以外不会有更多的人谈及他。然而,他确实是一颗星,每天都在默默地发光、发热。”这种开头,很适合文章的主题:一个平凡的汽车司机默默地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在这些平凡的文字后面却蕴含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奉献精神。开头的文字并不多,也没有一种恢宏的气势,宛若山涧流水,娓娓道来,就如同给人讲故事。而这种看似轻松的开头,确有一种吸引人读下去的内蕴,从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人物通讯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不容忽视。做事情都讲究善始善终,一篇文章更不能有头没尾、头重脚轻。一般说来,结尾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升华。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可以对主人公进行高度概括,也可以对主人公进行祝福,还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去强调主题。但无论如何,都要紧扣主题,并要注意首尾照应。

在校园人物通讯《红蜡烛在唱歌》中,作者把主人公比喻成一支燃烧中的红蜡烛。文章的开头写到:“一支血红的蜡烛,在茫茫的秋夜中摇曳着闪亮的光,生命与情感随着跳跃的火花化为无数的光子弥漫于天宇人寰。我的同事郭俊梅就好像这支燃烧着的红蜡烛,时刻用她炙热的情感、无声的语言吟唱着自己雄浑、奔放的生命之歌。”文章的结尾,作者依然诉说着这支唱歌的红烛:“面对党和人民给的荣誉,她没有陶醉,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正如那支红烛,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为人民贡献着光和热,不到‘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境界,她是绝不会停止唱歌的。啊,我们的女代表,你肝胆相照地为父老乡亲们办事,人们会拥护你、记住你的。如果你觉得这样充实,无悔无怨,就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你那已燃烧了近一半的生命之躯,必然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你的生命之歌也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 这样的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紧扣了主题,而且从“你的生命之歌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一点睛之句升华了主题,暗示了“我们的时代是新人辈出的时代”这一而深刻的含义。

情节与细节的描写,是人物通讯区别于评论、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说文与消息,都无需对事件的具体情节与细节进行描写,而通讯则不然,往往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现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与细节之描写的先决条件是采访要细,观察要透,要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如“天正下着蒙蒙小雨”,“他放下碗就回厂里去了”等等。

提起描写,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大体上符合事实,作者可以任意想象、夸张,实则不然。人物通讯与文学作品不同,不仅事实要真实,人物故事的情节也一定要真实。本来主人公没有胃病,却偏要写成“他捂着胃口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不仅会使人物形象失色,而且会影响校报的威信。

心理活动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的范畴。写人物心理活动,作者必须详细了解主人公性格、爱好、特征,要使你的描写符合这个人的实际,切忌凭主观想象,强加于人。

下面,就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加以讨论。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并不难,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千左右。但是语言则不同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前人传下来许多优美的语言,人民大众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富于活力的语言。收集、掌握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地,是每个写作者的基本功。我们在育人目标上常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掌握的语言和词汇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有文采。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写出来的文章总让人感到单薄、苍白;而仅掌握一些词汇却不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写出的文章同样浮夸、呆板、不生动。学生通讯员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重华丽辞藻的堆砌,忽视能反映人物性格、能使人物“活”起来的生动语言。写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学生所说的感激话,往往就是:“感谢学校领导,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俗话、套话。有些词藻华丽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有点文采,但经不起推敲与琢磨,他所表现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是只穿着华丽的外衣,带着昂贵的皇冠,像一个没有生命的衣架支在那里。这样的文章连作者自己都未必被感动,更何况打动读者呢?

要掌握驾驭语言的本领,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群众学习。专业学习闲暇之余,多看点中外名著,也可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多注意搜集有特色的语言。一位知识分子说的话,决不可能与一位没文化的老大娘说的话相同;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校长的举止,也绝不会与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一样。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教师,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因个性、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这一个有别于那一个”的细微之处,从而使笔下的人物绘声绘色,有血有肉,让他们在校报上立起来,活起来。最后,谈一谈“情”的问题。报纸是用来教育人的。平常做思想工作总是提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写人物通讯更离不开“情”。

首先,记者采访的时候要付出真情。你不动真情,人家就不愿和你交谈。其次是所采访的人物事迹,作者首先要感动。作者本身不受感动,就不会产生“一定要写出来”的强烈情感,连作者本人都不动情,怎能再去感染别人。再次是文章中要蕴含着情。这个情,不仅仅是指那种写作技巧的“抒情”,而是作者洋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鲜明的爱憎之情。要做到“爱文章中人物之所爱,憎文章力里人物之所憎”。只有作者在写作时“忘了”自己,而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角色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为笔下人物的命运所忧、所乐,才能将自己强烈的情感通过有声有色的描绘去感染读者,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篇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佳作。

注:本文是作者应天津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的邀请,根据1986年人民日报函授教材,结合本人几十年实际经验所撰写的论文。作为一个章节,曾经发表于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的《高校校报新闻学》一书。

校园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

宣传校园的先进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是校报编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及时地发现并组织采写这些人与事,就成为高校校报弘扬时代主旋律中一篇恢宏的乐章。

第一节 校园新闻人物的选择

采写好校园人物,首先要选准对象。我们报道每一位先进人物,都是为了在学校中弘扬正气,以好的典型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校园新闻人物的正面效应,取决于人物本身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事迹发表之后,能否引起全校师生员工的关注、认可,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一个没有群众基础且业绩平平的人物的报道在校报上发表之后,不仅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各高校党委对新闻人物的选择都是极为慎重的。要选准一个人物,编辑部不仅要深入基层听一听基层领导的意见,还应该尊重党委有关领导的意见。一般来说,从学校历年来评选的先进人物中选择是比较稳妥的,因为这部分人大多经过群众的评议和领导批准,报道出去,只要符合事实,就不会产生负面效应。

对于有争议的人物,编辑部应采取既要尊重事实(即人物本身在某个方面的成就),又要兼顾读者(包括校领导和教职工)能否认同的慎重态度,非发不可得,可用小故事、特写、速写的形式报道,截取人物一个侧面、一件事情进行报道,或者推迟一下报道日期待人物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之后再行报道。选择新闻人物,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选择那些思想作风好、成绩突出的正面人物。编辑部要围绕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和学校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确定一批采写对象。对于极个别对群众有警醒、教育作用的反面典型人物,应在征得党委、纪委同意之后再予披露,但必须保证“稳定全局”这个大方向。

第二节 校园人物的采访

访问对象选好之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采访。采访质量的高低,是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既然采访是记者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那么,就必须划清“认为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和“认为采访是借助客观表现主观的活动”这两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采访理论的界限。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找出客观规律性。而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做法就截然相反,作者在未采访之前就毫无依据地为采访制定一个框框,然后拿这个框框向采访对象身上套。明明这个人能言善辩、品行恶劣,作者却偏偏仅从一面之交对其产生的好印象出发去搜集能够证明采访对象行为高尚的虚假材料。这种只从印象出发,不顾事实本身的采访态度,是新闻工作者之大忌,这不仅会有损党报的形象,也会助长某些人弄虚作假、浮夸轻率的不良之风。当然,这里所说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并不是说让记者毫无准备地去打无把握之仗,到了一个地方盲无目的地四下乱闯。明晰的思路要有,但一定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若在采访中发觉自己的想法与事实本身有出入,一定要取消原来的思路,服从于客观事实。例如,有一名记者在某高校教职工表彰大会上了解到一名市级先进个人的事迹很感人,便做了采访计划,下决心对这位同志的事迹进行大篇幅的报道。经过采访,发觉这个人在他们的研究室并不是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全室十个人中,有三名博士生导师;三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两名被命名为市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两名获市级劳动模范或巾帼标兵称号。更何况,这位同志的许多科研成就又都是研究室全体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基于这种客观事实,作者立即打消了单独采访写一个人物的计划,准备从反映整个研究室面貌的角度,重新进行采写。

采写校园新闻人物与采写社会新闻不同。社会新闻人物对于大多数采写者来说并不熟悉,不容易带框框。而在校园人物报道中,采写者与被采写者往往是师生或同事关系。这里就存在一个“熟人”是否还需要深入采访的问题。我们认为,熟悉的不等于了解,印象不等于事实。虽然作者与被采写者同处一个单位打过许多的交道,但是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未必全部了解,更何况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会使许多人“同事了几十年竟剪接不出一次倾心的长谈”。新闻报道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仅仅是凭印象“这个人大概快五十岁了吧”、“他大概是70年执教的吧”、“他大概有五项科研成果吧”是不行的。即使是听到别人说过的一些事,也有必要向本人作详细的调查、核实。仅凭印象出发,还容易使人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你喜欢这个人,往往容易看到他身上的长处,对于缺点则视而不见,反之则会厌恶或敬而远之,这些都不利于科学地、公正地去进行校园新闻人物的采写与报道。只有抛弃个人成见,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深入调查了解“人物”的内幕,才会使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包括采访记录)真实、可信、经得起考验。

从客观事实出发,还要弄清材料与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要采访一个人物,一般都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这个人物的材料,如工作总结、日记、上级部门的鉴定,对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人士,还要收集以往曾经报道过的材料。对于我们经过千辛万苦搜集到的材料,也有一个“提纯”的过程,这就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证实,挤出材料中的“水分”,选取确凿的事实。

有一所高校的院报刊登了一名市级三好学生的人物通讯。文章发表之后,不仅一位知情的院领导有意见,一位了解情况的学生干部也跑到编辑部谈了自己的看法。编辑很奇怪,因为这个人物的推出,是院学生办公室负责同志亲自推荐并送来上报市里的事迹材料。按道理讲,市级三好学生的事迹材料是由系里整理上报到学校,再由学校上报市里的。经过层层推荐、把关的材料还有假吗?经过深入了解,编辑才知道,原来这个同学善于走“上层路线”,他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处得不那么融洽,而偏偏主管学生工作的那位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印象极好。因此,上报材料中难免有片面不实之处。而我们的记者在采访这个人物时又只听被访问者的一面之词,没有听一听不同意见,这就导致了这篇文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这个实例也不难看出,即使经过记者亲自采访的材料,也有掺杂“水分”的可能。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进行正面的、反面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了解,力求我们所报道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可信,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采访好校园人物,是校报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对于新闻采访的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弄清楚,要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应用。一般说来,采访主要有口头采访、直接观察、采集资料、体验感受几种方法。采集资料部分已在前述部分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观察是一种极易被初学采访者所忽视却又不能忽视的采访方式。因为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言谈并乐于接受采访的。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人不愿让自己成为新闻人物,对自己过去所作出的成绩闭口不谈,或者难于用语言来表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检验校报记者眼睛的“功力”了。会观察的人会从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人物”最细微、最生动的情节,从而使笔下的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一个教授或校办企业的厂长,谈了半天也没谈出什么东西。也许突然间的一个电话,或有人告知说有紧急情况需要被采访者去处理。这时,你就会发觉被采访者一扫拘谨、无奈的神情,立即表现出一个行家里手的老练与成熟。如果记者有幸看到被采访者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力的培养,与采访者本身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关,在平时多注意思维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新闻眼”,是一个能否捕捉客观事物本质的能力问题。

体验和感受,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体验是亲身去经历,到被采访者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呆上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感受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由于记者大多是学生通讯员,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难于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故采用这种方法的不多。但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应对这种方式有所了解。

口头采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记者问,被采访者答。会问不会问,是记者的采访技巧问题;能答不能答,也是由记者的采访技巧所决定的。有经验的记者,不仅问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也会设法让不愿回答、不善回答的被采访者按照自己意愿答出个满意的结果。

口头采访可以通过几个渠道完成,一是找被采访者的上级领导了解基本情况,每个被采访者所在部门的领导对自己的部下总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先与“人物”单位的领导接上“火”,可以大致了解“人物”本身的主要事迹和特点。这样,可为下一步直接采访了解“人物”作好铺垫。二是采访“人物”本人。三是开小型调查会,由“人物”单位领导召集几位“知情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人物”的事情。许多“人物”故事,往往就是在大家杂乱无章的七言八语中重现在记者面前的。四是采访“人物”身边最知情、最接近的人。这里主要指“人物”的亲属,如爱人、父母、孩子或者是朋友。无论利用上述那个渠道,记者都有一个掌握“火候”的问题。记者的目的是让被采访者讲话,还要讲真话,讲感人肺腑的话,这里就有一个摆位的问题。记者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到一个地方发号施令来了,人家不会买你的帐,即使勉强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也全属应付差事。如果你在与被采访者交谈的时候,让对方感到你很真诚、很实在,且谈吐不俗,那么彼此的距离就会拉近,谈起话来就轻松、自然得多了。被采访者不但消除了戒备心理,而且会千方百计地讲明白你要了解的问题。朋友式的交谈,已成为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这种交谈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行为谨慎、不善言谈或者不愿出头露面的人。在高校,有许多知识分子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就是不愿谈自己的事迹。他们认为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就可以了,不必称为“新闻人物”让人家去指指点点。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就有必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导对方,解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记者可以诚恳地告诉对方,经过报纸宣传,让大家了解被采访对象所作出的贡献,就等于让领导和群众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每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付出多少心血,还是希望得到社会和单位认可的。

朋友式的交谈,免不了要拉一点家常。对一些善谈、肯谈的人,可以很快进入正题。但对那些不善谈切不肯谈的人,拉家常就成了“非它莫属”的敲门砖了。拉家常更可使彼此放松,事关重要的“正剧”,也往往在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家常话中拉开帷幕。

有一名校报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校办企业的厂长。这位厂长是全校有名的“倔老头”。当记者很有礼貌地说明来意之后,“倔老头”果然名不虚传:“我没嘛,你走吧。”尔后,他又打他的电话,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把记者晾在了一边。记者面对意料之中的场面,没有惊慌,而是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块巧克力模板询问销路情况。不想,倔老头立刻来了精神,转过身来迫不及待地让这位记者帮他们推销产品。记者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和他交谈了如何扩大产品知名度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位倔老头厂长没白没黑为企业命运操劳的具体事例,这位记者便开始了看似轻松实则“设套”的“拉家常”。从“倔老头”老伴的不易,说到了他儿子的年龄、工作,从而挖掘出这位公而忘私的厂长在儿子患胸膜炎发高烧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步,以及其爱人“坐月子”也没吃上一口丈夫做的饭这样两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在前述口头采访中曾提到采访者要会问,实际上这里包含一个如何发问的问题。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问题,一是要简单、明了。如“您的某项科研成果是哪一年完成的,中间遇到什么问题?”、“别人都想办法跳槽挣大钱,您为什么执教三十年无悔无怨?”等等。二是要发现疑点紧追不放,直到把细节搞清楚为止,尤其高校新闻人物,大多从事教学和高科技研究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对被采访者所从事的专业很外行的记者,一定会在对方的谈话中听到许多专业性技术名词。如果你不懂,又不好意思去问,那么写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若被采访者的谈话出现前后矛盾,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疑点当时不去追问,文章写出来后也会引起不良反响。三是对采访对象应提哪些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该问甲的,不要去问乙,有关“人物”工作中的表现,不能去问他的妻子、儿女;同样,“人物”在家里的情况,你也不会从他的同事口中得知。四是要学会巧妙地给被采访者“刹车”、“转舵”。这是因为有的采访者说不到要害总是跑题,如果任其说下去势必影响采访效果。采访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不能带出不耐烦的表情,要礼貌地换一个话题来为对方“转舵”。尤其几个人的调查会,更不能信马由缰,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材料。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搜集素材要“以适当一”。尽管校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同在一个单位,依然需要采访者尽可能多问一些情况,多掌握一些素材。也许写作时只选用一个素材,但如果能采访到几个相同的素材一定要都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时从中挑选,增强“人物”的说服力。

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有关政策、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但必须说明的是校报记者采访的基础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里包括理论的积累、政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平时多学一些东西,扩大一下知识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不无道理。

另外,采访校园新闻人物还应因人而异,因写作体裁不同而异,即:写人物新闻只需了解其主要事迹;人物特写着重现场采访、现场观察;写人物专访只要注意准备采访的专题;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则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

总之,采访是校报记者主观去认识客观的实践活动,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虚假,每一位校报记者都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客观地认识每一位校园新闻人物。

第三节 校园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采访掌握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了。校园人物的写作有各种体裁,如图片新闻、人物特写、专访、消息、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等,这里主要对人物通讯的写作加以说明。

在介绍人物通讯写作之前,首先了解一下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一种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事迹介绍、小故事等。

事件通讯 是指报道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通讯,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通讯。它可以详尽而形象地报道一桩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提供关于这个事件的具体情节,点明它的典型意义,并以富有激情的细节描绘感染读者;它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断面,反映若干场景;它还可以综述若干事件。写事件通讯,一是要突出事件的新闻特色,二是要写好几个典型情节,三是形式要新颖,四是语言要准确、精炼,描写要生动活泼。工作通讯 是指以通讯、特写的形式来反映某一单位工作情况的经验报道。写工作通讯,一是要注意问题抓得准;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使文章有特色,有深度;三是写作风格上要生动活泼。

小故事 是校报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它人物少,情节简单,写起来和读下去都占不了多少时间,很受大家的欢迎。写小故事要把握的一是人物要先进,通过人物所做的事,反映教职工、大学生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二是情节要生动。三是文字语言要活泼。

写出一篇好的校园通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首先要选择提炼好主题。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做了许多好事,其优秀的品质也可能在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一名女教师,不仅是学术带头人,也是育人工作中优秀的班主任,在家里更是一位得到家人称道的贤妻良母。像这么一位处处出色的人物应该怎样去描述?就有一个选择主题和深化主题的问题。

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呼声,能够涉及当时当地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主题的提出,就是记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主题选得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津科大一位外语教师,她在二十六年执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仅在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育人和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突出。若按常规写法,势必把中心安排在她的工作表现上,写一个中年女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样写,不能说主题选择不好,同样也可以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但是,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这位教师为教好经贸系和九二级大学英语掉了七、八斤肉的事迹很感人,但与她身为一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阔别家乡三十五年,为了不耽误教学仅用十一天时间探亲的故事比起来,就显得和一般化了。作者考虑到,当时正值党中央发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之际,当时学校内还存在着“出国热”现象,从这位教师放弃优厚待遇立志报国的角度去写,就可以使主题更深刻、更鲜明,对年轻教师就更具教育意义。于是作者把主题放在“报国”上,文章围绕主题选择了她离家、探亲、归国这几幕重头戏。其中,尤其探亲一段用了很多的篇幅。从她接到在马来西亚的外甥婚礼邀请信开始,到她为教学推迟探亲日期,最后终于踏上回家之路,而后又强忍与亲人别离之痛提前返校,文章始终贯穿了身为归侨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主题。由于这篇人物通讯立意深刻,市总工会的《天津教工》进行了转载。

选择主题,是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理出明确的思路,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灵魂。要想使主题深刻、新颖,就需反复提炼主题。作者根据手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从中找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材料的本身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如何去挖掘,这要看作者的眼力。这种眼力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作者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水平的高低。对客观事物要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够在别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下,标新立异地推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主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作者平时的“修炼”。每一个校报记者、通讯员都应该下些笔外的功夫,力求使自己的文章有鲜明的特色,有深刻的立意。一篇文章有了主题,就有了剪裁材料的标尺,所有材料的取舍,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这个中心。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务必舍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好像一位艺术家雕塑一尊石像,全部材料是石头,如果要调出一个人物的肖像,必须把多余的部分凿去,让人屋面部改凸的凸出来,该凹的凹下去,不如此,石头永远是石头,不会升华为一件艺术品。

我们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堆砌材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材料,看看这个不错,看看那个也不错,都不舍得扔,恨不得全部写进文章。好比一个笨拙的裁缝,拿起一块花布,舍不得下剪子,那没办法,只有把布裹在身上当衣穿了。事实上,分不清主次的材料越多,人物的思想精髓就越容易被淹没,能够用一个例子说明问题的,绝不用两个去说明。正如前述,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易善;选择材料却要以一当十,力求精炼。

写人物,重在挖掘思想。我们说要学会取舍材料,无非是为了写出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内涵,写出一个人之所以高尚的思想动机,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画家画竹子,不仅要画竹的外形,有枝、有叶,更要让作品具有神韵。一篇人物通讯,不是仅罗列他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他的事迹中看到他的精神,从中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基于这种需要,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在庞杂的事件中索取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意义、最能反映客观规律本质的“瑰宝”。

材料有了,主题有了,如何去完美的表现它,如何组成一篇文章,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点:写作技巧的问题。写文章首先要考虑文章的结构,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构思。结构好比人的骨架,骨架搭配得均匀、和谐、完整,人的体形就健美;骨架搭得松散、凌乱,则血肉无法依托,灵魂无法寄附。好的文章结构,一定要严谨、自然、统一、完整,做到有首有尾,有骨有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一篇文章如果架子搭得不好,前后矛盾,“气血不畅”,就会使人感到雕琢生硬、云绕雾罩般的不舒服。这样的结构,即使你堆砌上再感人的材料,也不会使读者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说,机构很重要。不管是从时间顺序上去组织文章,还是从空间变换以及材料性质分类上去安排内容,都要注意层次的分明。一般说来,人物通讯常采用按时间顺序和按材料性质分类划分章节的写法。

另外,文章的开头、结尾也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动笔之前思潮滚滚,不知从何处下笔,一旦选准突破口,文章便会像积蓄的洪水破堤而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开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设问,可以用一件小事引出全文,也可以把事件的高潮一下子推出来。但千万不能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独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你么,龙老师?一双曾汪着两潭秋水、闪烁着智慧波光的大眼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那曾爆出无数次爽朗笑声和宏亮讲课声的双唇,干裂得像涂上一层风干的胶水;那曾丰腴、潇洒、富于东方女性美的肢体,竟松软、干瘪得像被火炉烘烤着的黄蜡„„看着你那从鼻腔插进的胃管和用索穿方法吊着的输液瓶,我的心在颤抖。上帝呦,你为什么让万恶的病魔这么残酷地折磨一位刚强的女性?她善良的天性和不屈的意志是不应该受到这种惩罚的呀!”(摘自《生命的强音》)。这篇校园人物通讯的开头,作者是用素描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弥留之际的癌症病人的状况。为了使读者达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在简洁地为主人公画了一幅肖像之后,笔锋一转,情感喷薄而出,以强烈的抒情引出了全文,即文章主人公在身患绝症情况下坚持教学的动人事迹。这种开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将文章读下去的欲望。另一篇校园人物通讯《这里有颗无名的星》,虽同出一位作者之手,但开头并不雷同。“他是一颗星,一颗极小的星,小到除了他的家人和同事以外不会有更多的人谈及他。然而,他确实是一颗星,每天都在默默地发光、发热。”这种开头,很适合文章的主题:一个平凡的汽车司机默默地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在这些平凡的文字后面却蕴含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奉献精神。开头的文字并不多,也没有一种恢宏的气势,宛若山涧流水,娓娓道来,就如同给人讲故事。而这种看似轻松的开头,确有一种吸引人读下去的内蕴,从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人物通讯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不容忽视。做事情都讲究善始善终,一篇文章更不能有头没尾、头重脚轻。一般说来,结尾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升华。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可以对主人公进行高度概括,也可以对主人公进行祝福,还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去强调主题。但无论如何,都要紧扣主题,并要注意首尾照应。

在校园人物通讯《红蜡烛在唱歌》中,作者把主人公比喻成一支燃烧中的红蜡烛。文章的开头写到:“一支血红的蜡烛,在茫茫的秋夜中摇曳着闪亮的光,生命与情感随着跳跃的火花化为无数的光子弥漫于天宇人寰。我的同事郭俊梅就好像这支燃烧着的红蜡烛,时刻用她炙热的情感、无声的语言吟唱着自己雄浑、奔放的生命之歌。”文章的结尾,作者依然诉说着这支唱歌的红烛:“面对党和人民给的荣誉,她没有陶醉,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正如那支红烛,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为人民贡献着光和热,不到‘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境界,她是绝不会停止唱歌的。啊,我们的女代表,你肝胆相照地为父老乡亲们办事,人们会拥护你、记住你的。如果你觉得这样充实,无悔无怨,就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你那已燃烧了近一半的生命之躯,必然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你的生命之歌也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

这样的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紧扣了主题,而且从“你的生命之歌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一点睛之句升华了主题,暗示了“我们的时代是新人辈出的时代”这一而深刻的含义。

情节与细节的描写,是人物通讯区别于评论、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说文与消息,都无需对事件的具体情节与细节进行描写,而通讯则不然,往往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现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与细节之描写的先决条件是采访要细,观察要透,要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如“天正下着蒙蒙小雨”,“他放下碗就回厂里去了”等等。

提起描写,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大体上符合事实,作者可以任意想象、夸张,实则不然。人物通讯与文学作品不同,不仅事实要真实,人物故事的情节也一定要真实。本来主人公没有胃病,却偏要写成“他捂着胃口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不仅会使人物形象失色,而且会影响校报的威信。

心理活动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的范畴。写人物心理活动,作者必须详细了解主人公性格、爱好、特征,要使你的描写符合这个人的实际,切忌凭主观想象,强加于人。

下面,就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加以讨论。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并不难,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千左右。但是语言则不同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前人传下来许多优美的语言,人民大众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富于活力的语言。收集、掌握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地,是每个写作者的基本功。我们在育人目标上常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掌握的语言和词汇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有文采。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写出来的文章总让人感到单薄、苍白;而仅掌握一些词汇却不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写出的文章同样浮夸、呆板、不生动。学生通讯员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重华丽辞藻的堆砌,忽视能反映人物性格、能使人物“活”起来的生动语言。写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学生所说的感激话,往往就是:“感谢学校领导,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俗话、套话。有些词藻华丽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有点文采,但经不起推敲与琢磨,他所表现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是只穿着华丽的外衣,带着昂贵的皇冠,像一个没有生命的衣架支在那里。这样的文章连作者自己都未必被感动,更何况打动读者呢?

要掌握驾驭语言的本领,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群众学习。专业学习闲暇之余,多看点中外名著,也可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多注意搜集有特色的语言。一位知识分子说的话,决不可能与一位没文化的老大娘说的话相同;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校长的举止,也绝不会与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一样。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教师,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因个性、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这一个有别于那一个”的细微之处,从而使笔下的人物绘声绘色,有血有肉,让他们在校报上立起来,活起来。

最后,谈一谈“情”的问题。报纸是用来教育人的。平常做思想工作总是提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写人物通讯更离不开“情”。

首先,记者采访的时候要付出真情。你不动真情,人家就不愿和你交谈。其次是所采访的人物事迹,作者首先要感动。作者本身不受感动,就不会产生“一定要写出来”的强烈情感,连作者本人都不动情,怎能再去感染别人。再次是文章中要蕴含着情。这个情,不仅仅是指那种写作技巧的“抒情”,而是作者洋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鲜明的爱憎之情。要做到“爱文章中人物之所爱,憎文章力里人物之所憎”。只有作者在写作时“忘了”自己,而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角色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为笔下人物的命运所忧、所乐,才能将自己强烈的情感通过有声有色的描绘去感染读者,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篇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佳作。

注:本文是作者应天津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的邀请,根据1986年人民日报函授教材,结合本人几十年实际经验所撰写的论文。作为一个章节,曾经发表于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的《高校校报新闻学》一书。

第五篇:采访稿

人物采访稿

——凡事要强

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任何挫折和失败的打击都可以承受,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人生的强者。我们应该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遇到挫折和失败进行转化,变痛苦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努力,追求自身的人生目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做生活的强者。2012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让大家无限羡慕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功。

曲阳,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大学生活的真谛。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他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而我们更是有幸采访到了曲阳学长。

主:首先,我十分感谢曲阳学长在即将毕业之际,任然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听说您很快就要离校了,心情怎样?

曲:有些留恋.觉得时间过得真快。

主:呵呵,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可不管怎样,对于你来说,大四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比如你被一个IT外企所签走,并且已经实习了3个多月了。您能说说您对这个公司的印象吗?

曲:现代社会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外企里更是如此,在我实习的3个多月里,基本上都是吃住都在公司的,经常加班加点的编写程序,有时候甚至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企业里更温馨,给我们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苦并快乐着。

主:苦并快乐着,看来曲阳学长您很喜欢这种生活呢。那,您能说说您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功的吗?

曲:我刚来学校的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因为身边的一些人的影响,我慢慢的知道了自己的目的,也有了自己的目标。说起来,我还要谢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影响,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功。至于成功的秘诀嘛,那就是学会感恩,多想别人对自己好的地方,不要斤斤计较。

主:学会感恩,看来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有些学生认为有些课程的学习,对自己专业与以后的就业没有一点的帮助,从而经常不去上课。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曲:我觉得没有不重要的课程,课程的开设自然有他的道理。举个例子来说,像我们编程,前期简单的编程跟本不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但是到了后来的复杂编程时,如果你没有高等数学的知识,你将无法完成编程。你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从而翘掉任何一节课,这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

主:那么曲阳学长,您认为学习是为了什么?学分?前途?应试?还是说仅仅是为了金钱?

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理想,而不是别的什么。同学们也许感到现在的学习太累了,没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同学都在被动地学习,有的是父母亲要我学,有的是老师要我学,有的是为了升学,这就会感到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学习是为了生存, 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是为了使关心我的亲人,朋友能分享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快乐,学习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是为了振兴中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就不会累了。

主:您能给那些现在暂时学习落后的同学一些建议吗?

曲:这里我很想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讲几句话.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你们的学习成绩的落后有可能是某一阶段掉队引起的,也有可能某一种智力有所欠缺,也许是指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不够,但是造物主很公平,给你一短必给你一长,给你一特别之长,必给你一特别之短,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必有某一方面不如你,你没有理由气馁!更不应该自暴自弃!也许,你的学业智力不够,但很有可能你的创业智力比较好。今后走向社会,你不一定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活得差。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一个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方面,你们要发挥你们的长处,另一方面,要尽力弥补自己不够的地方,在学习上你不一定要赶上成绩最好的同学,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你需要的是进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这些知识,是你今后走向社会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你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没有这个基础你就没有办法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事物.只要有了进步,就应该得到鼓励.我建议在学校里要大力倡导”不比基础,比进步”的活动.只要进步了,就是好样的。

主:谢谢曲阳学长您给的建议,我相信有很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的。据说您是上届东校区学生会的秘书长,是吗?

曲:是的。

主:那么,您能谈谈您当初为什么要参加学生会,以及您在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心得吗? 曲:我是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的东校区学生会的,刚开始其实我很不喜欢学生会,认为他们就是压榨学生的。但一次和朋友的打赌,打输了,于是他带着我去学生会纳新的地方报名,虽说当时的报名已经结束了,但是当时工作人员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一路小跑着回去拿报名单了,这一点令我当时心里一暖。我是在外联部,由于当时本部的人员走了,带走了很多外联部的资源与资料,我们当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前期遇到了很多很大了阻力,但在我们部长与众多部员的努力下,我们逐渐克服了各种问题,并使外联部的工作走上了正途。至于工作心得,那就是一方面履行自己对部长,主席团的承诺,一方面也为了自己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主:有些同学,特别是大一的新生,加入学生会多是贪一时的新鲜,而在真正成为部员后,就发现学生会不好干,于是开始产生退缩的心理,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曲:这很正常,就拿我们的外展来说吧。第一次去,大家可能都是抱着一颗好奇心去的,想去看看那到底是什么感觉。一次之后一些人觉得好难啊,或者说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有出入,然后第二次有三分之一的人就不去了。再经过几次,剩下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了。这都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学生会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有人参加我们的活动觉得不是他自己想要的方式,退出了,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同学是凑热闹的,完全是冲着好玩。这个也不需要责备,我们都还算是孩子,呵呵。

主:最为一个马上毕业的学长,您能说说您觉得我们现在是应该考研呢?还是就业呢?请您说说您自己的想法吧。

曲:考研还是就业,我觉得应该应人而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选择,比如有的人更适合在大学里深造,有些人更适合就业,去打拼他们的一番天地从而成就一番事业。一切以适合为主吧

主:最后,送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一句寄语吧.曲:既来之,则安之。

采访结束了,但曲阳同学那坚定的信念与对理想的执着还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回想起他在采访中时而执着的声音,不需要更多的话语,我想我已经理解了他对梦想的诠释,愿曲阳同学在未来,人设道路越走越宽,成为他梦中想要成为的人

下载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通讯采访稿(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采访稿

    "一年的时间,众多人的幸福,一生的收益"----优秀教师曹云鹰河南挂职采访稿 优秀教师曹云鹰积极响应团中央开展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的号召,于2011年正月初8到河南洛......

    采访稿

    【采访稿】你对室内设计懂多少? 室内3班秦凯20111134 编者语:很高心找到资深室内设计师探讨室内设计这个专业的现在和未来,以下是贴吧访谈细节,希望对大家有用!!! 个人资料: 经历: 小......

    采访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访稿 自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委高度重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积极投入的精神,全面谋划,精心组织,迅速行动,成立了教育实践活动......

    采访稿

    文有澜则起,江有容乃阔——访体育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文江第一次得知王文江其人其事是颇感好奇的,06级体育教育(本科)二班的他有着近乎传奇的色彩,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他竟收获了如......

    采访稿

    采访稿 2010年4月4日我们走访到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对这里的管理人员做了随机采访 管理人员简称“管”,学生简称“学” 学:您好,我们是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学生,我们正在......

    采访稿

    “社团有约——聆听您的心声”2013年第一期 走近旅行者协会 学生社团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之一,社团文化建设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起到......

    采访稿

    采访爱心社社长XX 记: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这么长时间以来爱心社的宗旨有变化吗? 王:作为逐步登上校园舞台的佼佼者——青海大学爱心社,始终坚持......

    采访稿

    院学生会送温暖 采访对象:院学生会成员采访记者:雷晓攀、李自芳、邱艳芳采访时间:2011-12-16采访背景:隆冬将至,天气日渐寒冷。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一个温暖的寒冬,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