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五)酒好也怕巷子深(本站推荐)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五)酒好也怕巷子深
上次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做客南京二十四中,为老师们讲授“数字化环境中的成长探索之路”,在讲座后的交流时,唐晓勇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两个老师做同样的事,但是一个做了就写下来,一个只做不写,那么几年以后你会发现,那个写的老师发展要比不写的老师快得多。
诚哉斯言!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赵峰是教育大省山东省的十佳班主任,前几天专程来南京参加班主任沙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和我面对面地交流。赵峰比我年轻,和我有着一样的教育智慧和热情,我们同属于那种能力超强、能掌控局面而又极富个性的人。赵峰老师在山东省已经取得极高的荣誉,但是他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私下的交流中,赵峰对我发出疑问:你做班主任快20年了,但是在2007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你!
我说是啊,2007年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我,但是现在连你也要来见我真人了,你已经是顶尖的人才,荣誉比我高得多,但是现在知道我的人比知道你的人多得多,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博客。
2004年之前,我几乎不记录带班的历程,做的事和今天一样多,故事也一样多,但是做过了就忘了。班主任一做十四年,还是那个班主任,仕途无望,穷得只剩下做班主任了,前途一片黯淡。2004年之后,我开始在网络上发文章,我的文采立即引起关注,但是那更多的只是为班级为学生写的。我没有背景和平台,只有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上可以一展我的文采。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是我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只是为了帮助自己带好那个班同时有一个渠道能让我的文笔英雄有用武之地。就这样,写了不少文章。此事过去很久,写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到最后几乎不再写了,但是机会最后还是降临了:《现代快报》记者就是以我那两年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为主线,把我的教育事迹写出了长篇报道《网络明星老师,“不一样”地教出棒学生》。说实话,我当时没有任何知名度,只是把网址告诉了记者,对她说你可以去我们的空间看一看。结果她看到我的那些文章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最后决定做一篇长篇报道。一般来说,只要看过我的文章,不被打动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怎么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章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自己要写啊!不写别人怎么知道你做了什么、你的水平如何呢?
于是,那些看似无用,只给我学生看的文章,成了报道的主要素材。如果不是那几年我辛辛苦苦写了不少东西,我也就失去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并不想出名,只是想能借此突破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不想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活着。我成功了——在我埋头写文章时,我怎么可能知道将来这些都是有用的呢?
通过这次和记者的接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眼里那些平淡无奇的琐碎的小事,在一个外人眼里居然是那么神奇,你认为毫无价值,别人却觉得很有意思。价值是相对的,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我的东西有没有价值不取决于我怎么看,而取决于别人怎么看。所以,你不写出来就永远不能体现你的价值。
所以,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无聊、没有价值、是无用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找到了这条途径,为了继续发展,我一边认真地做事,为学生全力以赴,一边开始有意识地在博客上记录。《老板老班的博客》就此开始为人所知。这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我开博正好两年。
这年头,酒好也怕巷子深,对于我们这些草根班主任来说,别指望哪个领导会来提携你,如果有更好,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勤于记录,别人就会了解你,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
勤于记录,还可以督促自己的工作。因为要记录,所以你总是会把一些事尽量做好,也会多做一点,为自己的空间添一些光彩。
勤于记录,还可以让你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你,和你成为知心人,对你的教育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去年南师大硕士生杨老师做我的访谈,她手上的论文采访对象是三个人,其中有一个是杨老师的同事,一位很优秀的班主任。她做了很多事,但是和我过去一样,不写或写的很少,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普天之下,比我做得好的班主任多了去了,我之所以有今天的一点成绩,还是得益于我的博客,不然谁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老板老班的存在。所以,现在我对“写”非常重视,有一点心得就要记录下来,为了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又促进我去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几方面都受益。别人看我熬夜写文章,都说太辛苦了,其实我也是乐在其中,因为有了一点成就感,别人爱看,所以也不觉得很苦。
写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也让我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所以,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不仅要努力工作,也要把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这样发展得就快多了。
有人说,我不会写,写不好。我说,写不好没关系,只要坚持去写,写那些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总是有力量的。也许写作不是你的擅长,但是只要坚持去写,对自己的努力也是一个交代。再者说了,做教师的必须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每学期的计划、总结;评先进的总结;评职称的论文……哪一样不要写?与其到评职称前为没有论文抓瞎,平时积累一点有何不好?
找到一些自己较为擅长的。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多,平台其实是有的,就摆在那里,而且人人都有,免费的,就看你用还是不用。文字功底差一点,就用图片、影像来弥补;自己写得不多,把学生的写的心得记下来;把自己平时和家长交谈的内容、发的短信记录下来。我的博客上就有不少以“短信”为题材的日志,都很好,是一种很便捷的记录方式。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总之,要想发展,就要做有心人。勤于笔耕,等机会一旦来临,你能拿得出东西。
我的成功是个个案,两年时间近百万字的日志成就了今天的老板老班。虽然你不一定比我这么拼命,不一定写得比我好,但是,只要你写了,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需要自我推介的时代,不要鄙视我,说我爱出风头,我写一点真实的东西,不哗众取宠,原先只是记录给自己看的,现在有不少人看,但是最终是写给自己的。无意插柳柳成荫,如果因此而获得成功,也是意外之喜。
要成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也是促使你更加优秀的的动力。
第二篇:酒香也怕巷子深一辩稿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怕, 是一种缺乏自信、畏惧不前的心态。” 真的是这样吗?那今天我说: 我不怕你放马过来 , 就怕你不敢放马过来.请问这里后面一句中的怕做何解释? 让我来告诉你吧, 后面的怕,是指在战略上藐视对方,是高度自信的表现,是霸气的迸发。对方辩友刚才还说”不怕”代表了乐观自信的心态,我方也无法苟同,比如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里的不怕其实就意味着幼稚、无知、愚昧,甚至是疯狂,因为小孩子都知道,当牛犊因为不怕而乐观自信地冲到老虎面前,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
接下来,由我来阐述我方观点。
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一句俗语,它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导向,这绝对令人怀疑。我方观点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今天,我们是在“酒香”和“深巷子”都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来讨论怕与不怕的问题。“酒香”是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优质的商品,人才,真理等。“巷子深”是指一种阻碍和困难,而我们定义的“怕”并不是指害怕深巷子本身,也不是畏惧深巷子的这一段距离,而是对深巷子影响了人们对好事物的认知的这种忧患意识。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来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卖家买家的角度来说,对于卖家,这个“怕”不是悲观不是消极,而正是体现了一种商业前景的忧患意识,这又体现在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有了良好的产品,更必须有良好的市场销路。我们已经拥有了优质的商品,而面对深巷子这么一个阻碍,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让尽可能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产品。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若是仅仅凭着酒的香味招徕顾客,效率从何而讲?对方辩友说不怕巷子深,那么请问在你等待的时间里,在你蹉跎的岁月中,其他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市场占据了消费者的芳心,抢占了竞争的优势,此时你就真的泰然处之、无动于衷吗?还是说你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硬要等到”店门鸟飞绝,巷子人踪灭” 才幡然醒悟、泪如雨下呢?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对于买家,深巷子阻碍了自己对质优产品的认识,没有渠道去得知优质产品的相关信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免迷茫担忧和害怕。
第二,从人才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才能与思想的施展和提高,都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一个人的才能和思想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人的沟通能力,和他所能得到的机遇。也只有在他展示出自己后,才能让别人了解他,以体现人生的价值。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过剩,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速度决定了机遇不会轻易地降临在一个人头上,我们不可能单纯的靠自己的”真本领”而故作高傲被动的等待伯乐,其实自己就是伯乐,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能,那还用得着一直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来安慰自己的怀才不遇吗?难道你真的可爱到坐在那里守株待兔,或者等着鱼儿上钩钩吗?
第三,从文化角度来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死守着过往的辉煌沾沾自喜,似乎并没有让中国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的更好。因此我们产生了忧患意识,所以京剧走进了许多小学课堂,国学被搬上了百家讲坛。正因如此,才掀起了一场国学热,传统文化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巷子深:1酒香未被大家所了解,如果那么容易被了解,那还算深巷吗? 2在靠近好酒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
3商品同质化严重,容易在半路被别的好酒吸引。
谢谢主席,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对方辩友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论述相当精彩,然而一场辩论的最终意义并不在于谁是谁非,而在于谁更有现实意义、敲响警钟,而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都不具有正确性,使我方不能苟同,理由如下:
以偏概全,对方辩友认为做广告会影响质量,那是过度宣传的后果,我方认为应当适度宣传,百事、可口可乐这种国际大公司每年用于产品宣传的费用都上千万,他们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了么.因果倒置,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不怕也是要做宣传的,那么你们究竟怕的是什么呢,你们是不是在宣传之后才不怕的呢,不是先因为怕才会去努力宣传自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到处搜集人才的猎头公司是少数,多的是多少人才无处施展才华啊.空有一腔报国志,也只能徒患奈何,酒再好,也没有了品酒的人。与其等待伯乐来寻找自己,还不如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对方辩友说真理接受无数考验后最终被认可就可以论证酒香不怕巷子深,难道被认可前是怕的,被认可后就不怕了,对方辩友是认为酒香部分不怕巷子深么,如果不是,真理被认可后,就已经走出深巷了,还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辩题前提下的么。
我方坚定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先,产品不是陈设在展示台上的摆设,而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人才不是孤芳自赏的,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因此好酒不能再在深巷里等待闻到酒香的人,因为再好的酒,它的香味也不能飘到太平洋。博大精深的文化古籍也是晦涩难懂的,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如拆巷子般的通俗化解读,能让现代人体味其中的真谛么,古籍不是还会束之高阁么。优秀的人才也难以找到自我展示的平台,埋在土中的金子的光芒是看不到的。因此好酒需要走出深巷。
其次,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产品更新换代极快,电子产品几个月就可以推陈出新,等到人们接受产品前,企业也许早就倒闭了,即使是好的产品也可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淹没,张之洞的仆人为了给他打那深巷里的酒,曲曲折折找了半天才找到,这种效率在下显然行不通。
最后,我方认为此处的怕并不指应对困难的态度,而是担心巷子深给好产品或人才带来的影响,更是倡导载即使自身条件十分优越的情况下,任然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怕不是没有自信,而是自身所处客观环境的谨慎性认识,这种怕不是依赖宣传或广告,是使好酒到更大的市场参与竞争,使酒更香,最大限度地实现好酒的价值,让千里马到更广阔的天地驰骋。因为怕巷子深,所以要更加增加自身实力,因为怕不能出类拔萃,所以要更加努力,怕化为了突破深巷的动力。
时代在变更,社会在发展,酒香不仅仅指产品或人,更是指国家,一直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我国受到一些外国人的误解,国家形象大打折扣,在祖国61华诞,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大大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这更能证明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我方坚定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1消费者不会舍近求远,你在一粟堂能买到烤肠,想必你不会跑到三清园去买吧,对于白象方便面来说,你不会选择白家对吧,尚且不说白家是不是好酒,一个不出名的酒如果消费者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又怎么判别它是不是好酒呢?
2对方辩友认为做广告会影响质量,那是过度宣传的后果,我方认为应当适度宣传,百事、可口可乐这种国际大公司每年用于产品宣传的费用都上千万,他们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了么,对他们来说巷子不算深吧,更何况那些不出名的小企业,对他们来说巷子那么深,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也没有市场啊
3我们并不是说在古代酒香不怕巷子深,而现代酒香却怕巷子深,即使在古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毛遂自荐等例子我方二三辩已经阐述过了 5对方辩友认为我们太过功利,我方只是基于现代生活步伐加快需要效率,试想,一个没有效率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人生苦短,有人空有一腔报国志,也只能徒患奈何,酒再好,也没有了品酒的人。
6博大精深的文化古籍也是晦涩难懂的,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如拆巷子般的通俗化解读,能让现代人体味其中的真谛么,古籍不是还会束之高阁么 我方之所以坚定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对客观环境的过度自信,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仅是一种对自身所处客观环境的谨慎性认识,更是倡导我们要有一种忧患意识,酒香就一定是好酒么,清朝自封天朝上国,固步自封,还没有走出深巷,就夭折了。而日本岛国却极有忧患意识,由此可知
7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各种产品也争相更新换代
8、选择玉龙雪山的人也许是由于个人偏好不同而没有选择庐山,庐山每年接待300万人,如果玉龙雪山交通更方便,它是不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呢,难道对方辩友能否认庐山是好酒么?
9.难道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就是对的吗?三纲五常在现代社会还能依旧使用么? 网络信息爆炸的新传媒时代,无章序可言的品牌营销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
10/对方辩友说当目标好到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获得欲,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但是就业市场而言,现在是招聘者市场而求职者市场啊,当你不知道这个目标本身是好的,就像真理未被人们所认可前,它有没有发挥它的功效了,自由辩论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你没有听说过李逵打虎吧,你觉得为什么武松打虎红了,李逵却没有红呢?
2、王昭君貌美如花,为何在被远嫁匈奴之前才被汉元帝所知?
3、到底是因为怕才宣传还是因为不怕才宣传呢?
4、对方辩友说唐僧不怕取经路上的81难,但是如果我买个东西还要经历困难重重,那我还是少给自己添麻烦的好啊,是不是在浅巷子可以买到的对方辩友却依然喜欢去深巷子买啊?
5、对方辩友说好目标可以激励起我们强烈的获得欲,可是获得欲能等同于行动欲么,对方辩友将酒香不怕巷子深理解为好的理想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是不是有点偷换概念呢。
第三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一):课前准备
德育 2009-09-17 02:33:19 阅读1723 评论5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们往往会把班主任工作想象得很难很烦,大量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带班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痛苦,当然,大家都说做班主任是要有智慧的,其实所谓的“智慧”,只是要去多观察、多动动脑筋、多去想一些办法——一句话,只要把心思放在班上,自然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自然会走进学生心灵,再加上勤快点,就差不多了。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现在就在做班主任,每天也在重复着那些琐碎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会有不得要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中。按理,课堂教学应该是任课老师的事,班主任不用多插手,但是每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班学生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协助任课教师管理课堂也就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做甩手掌柜,那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班上的教学秩序如果混乱了,班主任是脱不了干系的,人家只会说“某某班很乱”,这个“某某”就是班主任的名字,而不说几年级几班,也不会追究是哪一个老师教的这门课。这是班主任的宿命,当一天班主任就要承担一天。班级的教学秩序好了,任课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受益,班主任的口碑就好,皆大欢喜。
班主任如何可以轻松一点,不至于那么累呢?那就要想办法。动了脑筋了,身体就可以轻松点,不爱动脑筋,身体就要受累。既不爱动脑筋又不想身体受累,那就还是别干了。消耗精力体力,有个规律,要么先苦后甜,要么先甜后苦。先期大量投入,后期坐享成果;开始偷懒,班级养成坏习惯了,后面就跟着受罪。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带班,把班级越带越顺,越带越轻松,有人越带班级越乱的原因。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第一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第二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两句话有一点关联。我曾经在给一些学校班主任做培训的时候讲过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都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听的时候还要注意甄别。比如我说:男孩子打架是轻(哪一个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打过架?),向教室地面乱吐瓜子壳是重(参见我学生写的《他从雨中来》)。扭转一个人的思想是重,得慢慢来,出现了反复和退步没关系,看
淡一点,工作照做,心态放轻松一点;改变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是轻,但是一个“小恶”能蔓延影响班级风气,必须花大力气来抓。什么事都管,会把人搞得很累,结果你会发现事情千头万绪,相当没有成就感。你想啊,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不是你一个班主任能搞定的,即使班主任再能干,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伤其十指,没有效果,还把自己的心态搞坏了。如果从一团乱麻中梳理一下抽出其中一根比较主要的,花上大部分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则情况就不同了,既能看到效果,又有了成就感。所以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我说了一句:放弃该放弃的、拯救能拯救的。记者笑:前半句不能发。我说:那就把下半句记下吧。但是不管话怎么说,“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我们带班的原则之一—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该记住。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没有。教育无小事,都重要。只有最先要解决的、最有把握解决的,没有最重要的。还是举前面说到的例子,课堂教学秩序。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一节课上得很顺,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又很糟糕,像是间歇性的,说不清楚原因。同样的学生、一样的认真备课,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起伏不定?我们不否认人的情绪是会波动的,那就要研究好的策略去以不变应万变。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前准备的两分钟。课前准备好了,老师一走进课堂,神清气爽,烦恼皆消,马上进入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课前准备一团糟,老师先要花力气整顿秩序,声音高八度把下面的躁动压下去,到正式讲课,热情已经消去大半,接下来就就很难充分发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丝毫不假。明白了这个道理,班主任就应该知道力气往哪里使了。不要小看这两分钟,意义很大啊。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课前准备的概念,至少我进过的班级,很多情况下都是乱糟糟的。
我理想中的班级,应该是上课前打了预备铃,学生就迅速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书本等物品已经摆好,安静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而此时的讲台和黑板都已经是擦得很干净了。这不仅是规矩,更是对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这一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的心不定,难以进入状态,课堂效率就低。
就这么一件小事,班主任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还不容易抓好。多年以前,我曾经为课前准备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班。我的要求就
是上面写的,为了督促大家做好课前准备,我请负责任的班干部一打预备铃就立即上岗执勤,劝诫那些忘乎所以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本以为学生的素质还比较好,而且这件事本身不难,应该很容易做到,事实上结果真出乎我意料,困难重重。由此可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一经养成,就可以长期发挥它的作用。一开始根本贯彻不下去,学生不买班干部的账,打了预备铃还是和以前一样,原来在说话的还在说话,原来站着的还站着,在他们心目中,打预备铃不算上课,打上课铃还不算上课,老师进课堂了还不算上课,甚至老师喊了“上课!”口令也还不算上课。那么什么算上课?老师板起脸来整顿课堂纪律时,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了,声音才逐渐小了下去。老师刚刚开口讲课,那边再来个迟到的,一声“报告”把老师的话头打断,如此反复几次,一节课已经过去五分钟了。
我意识到,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整治这个顽症开始。为了帮助班干部和任课教师把好课前准备这一关,我得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自己要辛苦一下,每次上课前,我都当做是自己去上课,到教室门口出现一下,提醒学生此时应该做什么。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养成这个习惯要花去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但是一旦上了规矩,大家养成习惯了,就不必再为这种事烦恼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精力花得值!先苦后甜。
班主任要有服务意识,为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这并不有损班主任的尊严。正如我在以前写过的,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也要让任课教师感到幸福,让他们愿意来上你班的课,愿意为学生多付出一点,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遇到调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班级,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学生又是很势利的,欺软怕硬,老师就特别希望班主任在这样的时候能帮他一把,这种帮助就像雪中送炭,远比教师节时送个花或者小礼物重要得多。班主任要掌握不同任课教师的能力和心理,及时地予以协助。帮人就是帮己,最终受益的,还是你的班级和你自己。
我历经这么多年、教过那么多班级,确实看到有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些差乱班的班主任,课前基本不到班级来,可能是自己也不想看到那些不好的现象吧,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一来,班级就会越来越差下去、乱下去。反过来说,扭转风气也是简单的,只要你班主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地管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可惜,我只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所以我经常感慨:这个班要是我来带,半个学期我就让它变样!(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哪个班级比我的六班更难带)
最后再提醒一句,班主任千万不要在课前准备时到教室去发通知、讲事情、收东西,一通话讲完了,抬腿走人,把一个骚动的课堂甩给任课教师,如果这样你还不如不到教室来。所以,即使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布置,拜托,到快下课时等在教室外,等任课教师上完课走出课堂,你再进去,随便你怎么说,此时即使学生闹翻了天,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了。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二):巧打时间差
德育 2009-12-12 16:37:00 阅读1019 评论12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是个比较偷懒的人,做班主任这么多年,虽然自认为还算敬业,但是绝不属于老黄牛。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贪玩的,所以,很多人认为我没有资格成为优秀班主任,因为他们总觉得我投入不够——一个感觉上的误会导致我永远被排除在优秀教师之外。我觉得自己挺冤的,工作没少做,怎么给人感觉不务正业。这里面有个原因,我的工作时间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外松内紧。
智慧地做班主任,就是要学会把握关键的时间点,即管理上的盲点。大家(当然包括学生)都在忙的时候你可以休息,等大家都休息放松了,管理就出现真空了,这时就是你班主任该上场的时候了。学生一起在上课,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校的管理中确实有盲区,学生容易出问题,管理的真空时间就是班主任要填补的。所以,你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别人都大意的时候提高警惕。很多中学都搞坐班制,这实在是一个低能的做法,为了防止一部分不自觉的老师溜号,让所有的老师都整齐地坐在办公室。这不是做教育,这是在生产产品。以我个人体会,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极低,且效率和人数成反比。大家都坐在那里,只要一个人起个头,大家都参与进来,闲谈扯淡,从服装到饮食,从股票到房价,一个话题议论完,不多少时间又换一个。我这个人,实在不适合坐班,所以,过去无聊时,就经常在办公室玩,上上网,玩玩游戏。这闲谈没关系,上网也无妨,玩游戏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而且是纪律所不允许的,话说重一点,就是师德问题。实在没办法,坐在那里,就干不成事——效率高也有效率高的苦恼。如果我做校长,一定会给每个教师一定的自由时空,原则是工作干好,不出问题。其实关键不在于每天工作多长时间,而在于工作时间时间分配在哪里,同样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我是指班主任在学校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吧),除了上课,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有一半就够了,其余时间应该去看书、去写东西、去家访、去和学生闲谈、去考察学生活动的场所。多么希望有这样的政策啊。
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应该和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交叉,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下班,那么你怎么有时间和学生相处做你的教育工作呢?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还在上班,那你就是老黄牛,是劳模。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劳模的,想偷懒的办法就是:学生上课,你处理自己的事;等学生下课,别的老师都休息的时候,你来了。所以,班主任应该在课间经常到教室去,不仅仅是检查,更要和学生闲谈,时间不长,但是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和你很容易接近。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走读的,管理上的难度比较大。在很多年前,我做了一件事。当时中午放学后学生是没有人管的,可以在教室休息也可以不回学校。本来,午休时间在校园里散散步、晒晒太阳或自由地读一点书,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也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这要看学校的氛围。如果中午时间学生在校园里追打哄闹、奔走呼号,闹得鸡犬不宁,或藏身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游走于大街小巷公园,抽烟、谈恋爱,那就大煞风景了。当时我发现中午时间学校出现了管理真空,心想,这个环节不抓住,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麻烦就大了。平时我可以偷懒,但是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偷懒是会出问题的。好吧,别人不管,我把中午的时间管起来。我把中午不回家吃饭的同学统计好,要求他们中午在规定时间内回到教室,午休或自习或自由阅读,我来值班。其实我知道把学生这样管起来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反复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这样做了。这一举措自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中午两个多小时那么多孩子属于三不管的失控状态,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长了。那时,学校对中午的管理没有要求,每到中午,我就抱着一堆本子或书,到教室和学生在一起,他们做他们的事,我做我的事。当时,别的班孩子很自由,到处乱跑,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只有我们班的学生,都回到教室午休,因为独特,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每有别的班的同学或老师从我们教室外走过,看到我的班级井然有序的样子,不知道是庆幸还是羡慕。我也没多想,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了,效果很好。
我也知道,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作为一种调和,我的学生可以在中午时间自由地做一些事,看他们喜欢的读物,只要不影响其他人休息,我不干涉。当然,最好能睡一会儿,以免下午上课打瞌睡。学生开始不太习惯,因为他们觉得中午这段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要人管。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逐渐适应并发现了午休的好处。在个性与统一的问题上,这次我站到了“统一”这边,其最大的理由就是不想出现管理的真空,这是符合国情、校情、学情的。如果学生的业余时间都能得到很好的安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做班主任的就可以省去不少精力,但是,放眼望去,现在的学生能干什么?不是去网吧就是闲逛,这一闲,就容易无事生非。学生的很多偶发事件,都是在我们管理真空时出现的。后来,有些班级的班主任开始效仿我的做法了,中午值班是自愿的,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愿意做的就做,不愿意的也没人强制。再后来,学校也发现了中午这段真空时间,正式出台政策,搞午间管理,排上值班教师,还发给值班教师一点费用。然后,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搞午间管理。最后,所有的学校都搞了午间管理,我倒反而觉得有点别扭了,为什么要一刀切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有必要,而且我愿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人都需要呢?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了。
说这个案例,不是说午间管理有多重要,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班主任就是要学会发现管理上的盲区、盲点(时间点或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视而不见。
第四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四)“三个一”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四)“三个一”
学校举办教育论坛,我被点题,说一说有关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率的问题。因为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好好整理,大致列了几条提纲,匆匆讲了几句。其实在我的日志中,已经有很多关于家校合作的文章和案例,最近才写了一篇《爱的本能》,不过,在论坛上讲话,也不能过于个性化,还是要说一点能较为通用的常规做法,毕竟很多案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交代清楚很费事。
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有人又说,小中见大。和家长沟通,大道理不谈,方式方法也可按下不表,单是从一些细节处理上就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否用心。我谈了自己和家长沟通时“三个一”的体会。
“三个一”真的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句寒暄”。
先说“一把椅子”。我们条件有限,接待家长就在办公室。办公室的椅子人手一张,没有多余的。来了家长,不管为什么来,是主动找上门来还是我们约请过来的,不管学生是优等生还是犯了天大的错误来解决问题的,老师第一件事是到处找不在的老师的椅子,让家长坐。谈了一半,椅子的主人回来了,再去找别的空椅子。有时一次谈话能“几易其椅”,但是无论怎样,始终要让家长坐着。
你见过家长来了老师无动于衷的吗?原来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家长来了,最多点个头,手上的活照旧。我见过,而且不止一次。这情景有点像我们找有关责任部门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有时面见领导也是这样,让你在那儿等着,我手上的事比你重要得多,等我忙完了再来搭理你。——这样做不对,这是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的表现。班主任和家长是什么关系?合作者、朋友……从来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班主任有没有一点服务意识?家长来访,先放下手头的活计,让家长坐下,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如果手头的事还没有处理完,和家长打个招呼,先把家长安顿好,再继续处理。更不能你坐着,让家长站着和你说话。如果手边实在没有多余的板凳或椅子,那就站起身来和家长说话。
所以,一把椅子,体现尊重。
我破旧的办公桌里常备一次性杯子,一是为了有时学生生病要吃药临时拿个杯子盛水,二是来了客人可以招待一下。家长也是客人,待客之道,人之常情。给家长倒杯水,家长一般都会拒绝,但是我们坚持要倒,特别是谈话时间比较长,更要如此。如果说,一把椅子体现了尊重,那么一杯热水就体现了一份关心。这也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很重要,可以一下子加深你和家长的感情。
所以,一杯热水,体现关心。
家长来了,不管你生孩子多大气,不管家长的素质如何,先打个招呼问个好,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当前两件事都办完了,开始和家长谈话了,我一般不先直奔主题,而是先寒暄几句废话:怎么样,最近还好吗?还是那么忙吗?气色不错啊?……这些废话,看似和谈话的主题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既可以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也可以缓解家长来找老师的紧张和不安。
所以,一句寒暄,是一份温暖,让人如沐春风。
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做好做人之道。感染,是在无形中的,不留痕迹的。整天把“教育”、“素质”挂在嘴边,不一定做得好教育。实实在在地去做,哪怕是再小的事。习惯成自然,自己不觉得别扭,别人不觉得虚假。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不仅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缠,素质低的家长也很多。我深有体会,我也接待过满嘴喷着酒气的家长,也接待过无理取闹的家长,也接待过满腹牢骚的家长。这些家长,各有各的问题和苦衷,有的家长自己也是不成功的教育的产物,的确素质不高。(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一)教育的契机
做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什么?一个是等待孩子们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小时候不明白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懂事了。所以,有时候看上去老师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或刻意地去影响他们,他们也自然就会了,其实老师的影响始终都在,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有时就连学生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得到。正如我们有时看到孩子的举动很奇怪,说我没教过你你怎么就会呢?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反正就是会了……
另一个等待,就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契机有时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一个老话题:德育的实效性。因为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都打了水漂,学生要么徘徊不前,要么反复无常,要么甚至在你的教育之下反而在退步。如果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是高效的德育工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形成“共振”。如荡秋千,你用的力和秋千摆动的节奏吻合,秋千就会很快荡得很高;如果你用的力和秋千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教育的效果很好而用同样的方法有时候却根本没有效果的原因。教育是很复杂的工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多少的。我们能否在平时大量“无效”的教育基础之上,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促成他的飞跃?这是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智慧的。
等待并非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注意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等到那个机会来临时,不惜工本也要把难关攻克下来。捕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很重要,就像球星,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完成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击。
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就一定能练就这种洞察力。以下我们做一点简单地分析。
教育的契机何时出现?在我看来,有三大类情况:一个是利用常规的活动发掘德育的内涵,及时地进行教育。任何官方组织的重要活动或班级的集体活动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即使打扫卫生也有深入挖掘的余地。但我们发现,越是正规组织的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就越差,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并非来自学生自发的要求,或者即使学生有需求也因为是官方组织的,学生因逆反心理而不合作;二是我们的教育形式过于老套、手段过于陈旧,就那么三板斧,学生都能背下来了。低年级学生的因为新鲜,还当回事,在学校时间长了,看到每年都是那一套,谁还会感兴趣?走形式、走过场,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以上两个原因是互相有联系的。我们经常怪现在的学生听不进正面教育,搞不懂他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每次都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吗?内容是正面的,但是再好的内容也要学生愿意接受才会有效果。我们把学校每年的教育活动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重大的节日、纪念日(比如六一、五
四、国庆、元旦、教师节、青年志愿者日),常规的活动(比如春秋游、运动会、家长会、黑板报、大扫除)从组织到形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最没有创意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当然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甚至还有反效果。学生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新意的活动中变得麻木而厌恶。这样,我们就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机会。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在传统的活动中寻找新的突破,把自上而下的发动变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具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思路要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班级,学校只提供统一的时间、地点,方案各个班级自己拿,然后组织评比,给好的方案发奖,这不就比自己辛辛苦苦为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还不领情好得多吗?很多事情,换个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其实就变复杂为简单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这类活动比较典型的如《我带学生做生意》系列、排练运动会入场式,等等,都是依托学校的大活动搞出自己特色的真实案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优秀班主任的素质之一就体现在能挖掘活动的德育内涵上,如同一个精明的商家能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嗅出商机。
常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而第二种情况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那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开展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带学生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毕业旅行等,这类活动方式很灵活,首先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想讲的是第三类: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机会。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如果你的力不用在点子上,即使很用心用力地去做教育,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教育不是靠使蛮力的,不是说时间、精力投入进去马上就能见到效果的。(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付出没有回报,你会怎样?是就此放弃,还是再坚持一下,还是再思考一下策略是否得当?我觉得后两者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放弃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当我们的教育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得去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投入的精力是否帮了倒忙?因为明摆着有时你越教育他,他越反感你。我认为关键不在我们说什么话,而是在说话的时机上。那么,我们怎么去发现教育的契机呢?
首先,打个比方,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要你在一面墙上开一个洞,你会怎样做才最省劲?当然是先把墙面仔细敲打一遍,找到有空洞的地方然后再动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这样,你要首先研究了解学生,找到他最关心在意的地方予以突破。所以,不要盲目动手,教育之前先调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医学上有个方法,叫“试探性”治疗,意思是在我们不明确或暂时无法查出病员的病因时,先根据初步的推断用一些方法试着治疗一下,如果哪种方法见效,就选择这种方法继续治疗,同时可以借此从反向找到病因。我们可以通过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像你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一样,找对了地方再下功夫。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不是你去训导他,一定要隐藏你的真实目的,闲谈就是闲谈,要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引出真心话来。
其次,从机会的偶然性上讲,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千载难逢,千万不要让它溜掉了!智慧的班主任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也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比如学生打架了,而且比较严重,你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而不是:“糟了,又出事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抱怨除了把自己心态搞坏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此时应该抓住机会,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教育他,比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在学校里处分学生算是最高规格的处罚了,处分之前要教育,不能光宣布处分就完事了,那除了让学生沮丧和记恨之外就没有更多积极的意义了。处分之后更要加强教育,因为有“撤销处分”这个现实的目标,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你始终把握着教育的主动权。我曾经把班上被处分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定期开会,定期写思想汇报,定期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做坏事的恶劣影响,表现好提前撤销处分,表现不好延期,想撤销前先写申请,一次不行来两次,设定目标去完成……不断花样翻新,轮番轰炸,让他们眼花缭乱,个个被制得服服帖帖。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情感问题,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良机。学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最需要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他的内心有强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在他们最矛盾、最难过、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你乘虚而入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此时的教育效果可以最大化。
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而最后收线的时候,一定是鱼精疲力竭之时,这种精疲力竭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反抗力气最大的时候,硬碰硬的教育不仅费力,而且效果极差,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经验,完全可以和学生“耗下去”,控制着局势但并不急于发起最后攻击,因为你知道时机尚未成熟,必须珍惜这宝贵的“最后一击”,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为了一个学生剪头发的小问题,我足足和他耗了将近一年,(参见《到了翻越高山的时候》),这一年,我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所有人都在看我怎么收场,堂堂的老班连一个学生的头发都搞不定,还在这里吹什么牛!领导不信任我,认为我软弱无能,对刺头学生束手无策。这一年,我打打放放,如同七擒孟获,最后抓住机会连头发带其他顽症一并消灭。我有时更多地是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做教育,不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这其中,不仅有等待,更有忍耐,还有无奈。按功利主义的观点,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是的,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要么不改变,要改变就是本质上的,从人性的层面上的。话说回来,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用高压政策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表面的省心省事,把学生制住就是成功了?我不稀罕。
再其次,如果机会抓住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那就太遗憾了。为了不让机会白白溜走,一旦实施教育行动,就要竭尽全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比拼耐力和信心的时候,也是考验你决心的时候,一旦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松动,就赶紧跟进,步步为营,不断巩固阵地并扩大战果,直至取得胜利。学生的任何动摇、反复都不能撼动你的决心,一路将战斗打到底。典型的案例我收录在《教育是这样做的》中了,仅供参考。
对于一些经过设计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它的系列性、渐进性,谋求通过一次活动后续的系列教育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并不容易,如果轻易把它放过去了,机会也就丧失了。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个套路,在几次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上,我都给老师们推荐了,那就是:搞活动——写感悟——重提升——出效果。一年多前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让同学们写小结,然后点评讨论,围绕着一次活动开了不下三次班会,反复对活动的意义予以强化、迁移,对当时处于低迷期的班级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人心、增强集体凝聚力、鼓舞士气的效果。那次活动的案例《翻越毕业墙》被载入教育部的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精神家园共营造》,成为一篇经典案例。
成功与失败永远是相对的,也是瞬息万变的,有时仅在一念之差。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多年,刘邦总是吃败仗,怎么也打不过项羽,刘邦只赢过项羽一次,就是垓下之战,但是就是这一次胜利,让项羽体验了霸王别姬的悲壮,也成就了刘邦的霸业。那是决定性的,改变了历史。可见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只要抓住一次机会,让学生幡然醒悟,也不枉我们长期的坚持——这是愚钝还是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命题,不仅在教育上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