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邓小平》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十年文革,**无休无止。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又先后离我们而去,小平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教育废弛,人才被逐;科技、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穷落后,思想僵化不堪。一切都被束缚着,束缚着,处处都有禁区,都有藩篱。这一切就像是罩在头顶的乌云,压得人们心里慌乱、四顾迷茫。国家命运如何?人民命运如何?国家兴旺发达又在何时?
一 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当时的全国无论是党中央还是普通民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上“雇工超过8人是资本主义”“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党内“两个凡是”绝对不能稍有违背,照搬本本,思想僵化。认为安徽小岗村“大包干”、肥西县“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是砍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出路又在何方?进行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势在必行。“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编辑手中传阅开了。当大家正在踌躇是否刊登时,一个人这样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大个子顶不住了小个子一定能够顶得住!”于是我们见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彩论断。拨云见日,春乱花开,民族复兴的希望,祖国兴起的希望就在这里。跳出了往日的樊笼,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到了更壮阔的风景、更美好的日出。“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鼓励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勇敢作风与成功,鼓励广州设立特区,进行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这些虽然都是在重重阻力之下迈出的艰难步伐,但也是我们国家迈向改革开放的重要的脚步,迈的艰难但很坚实。
二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
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引进又是关键,早在他恢复工作的第一年就召回老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恢复高考,初步积累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步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引进股份制,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我们都能用。社会主义不是排外,社会主义应该是大胸怀大气魄,既有自己的方法,又能吸收和应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成果,让之为我们所用,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三 我们的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不是李鸿章
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提出了像改革开放这样的伟大设想,在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在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会晤时,他沉着应对。他说:“我们的政府不是李鸿章,不是晚清政府……如果要保持香港的发展不一定要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当撒切尔夫人略带威胁的与之谈判时,邓小平毫无惧色,他说:“如果英国不同意香港回归,届时中国将单方面宣布香港的回归时间……”
主权不容侵犯,凡是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一定都会收回来,不管是之前的香港、澳门,还是现在的台湾以及祖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地方,绝对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霸占侵为己有。印度妄想侵吞我国的西南万里国土、南海诸国妄想蚕噬南海诸岛、日本妄想将钓鱼岛占为己有,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决不允许自己的河山为外人侵夺,决不允许祖**亲的血肉遭他人侵噬。
四 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影片的最后,邓小平踱在杨浦大桥上说着自己的心里话“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他说这不是诗,是自己的心里话。看着腾飞起来的上海,看着腾飞起来的祖国,他满怀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07年2月19日小平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安心的去了,去又带走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我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去,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带着这个愿望走了,却把现代化、富强的中国留给了我们,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应尽的职责,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小平”,他永远是中国人民骄傲的儿子,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我们且看看他的一生:旅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一步一步,他都在为着自己的祖国不懈的奋斗、努力地实践。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
“中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早日摆脱出现在现阶段我们身上的迷茫、虚浮、好高鹜远、急于成名出风头的一切不良行径。
观伟人行止,我们羞于面对,我们非但没有他们那高尚的情操,而且好说大话没有他们脚踏实地为人民为祖国尽心尽力的无私无怨,我们好争功、好出风头,着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影响,但我们在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学习了解了伟人之后,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准则也有大的影响,去切实的改变、改善,以求尽善尽美,为国家、为人民无私的贡献自己的一切。
10广电班:马骞2011年6月7日
第二篇: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1976年,我国发生了一连串重大变故,“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目光和希望都投到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身上,早春二月,邓小平同志开始在叶帅等的帮助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环节,把十几位在各地接受劳动改造的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老教授请进北京,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凡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使我记忆犹新,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进生产车间里一间阴暗、破旧,堆满了厚厚稿纸的房间,对蜷缩在一角偷偷看书的数学家陈景润说,是邓小平派人来看望他,他可以继续搞科研时,陈景润什么都没说,立即坐到书桌前。干部走后,大滴大滴的泪珠从他的脸颊滑落到了演算稿纸上,溅开了一朵朵墨花。然而,在果断摘掉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帽子,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的背后,是一些人对邓小平“违背毛泽东思想,不讲政治”的指责。对于批评,邓小平说:“什么是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完整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一些人成天说高举毛泽东思想,可什么是真正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真正地实践了毛泽东思想。”
1978年5月11日,针对“两个凡是”,《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邓小平因势利导抓住契机,与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领导了一场全国性讨论,这一讨论为解放思想,推进实事求是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打下了思想基础,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训,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提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举步维艰,受到了各种阻挠,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事实说话,通过一步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发展。邓小平通过鼓励工商人士办实业吸引外资,试办经济特区等决策,使中国走上至今已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在他的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大学生在天安门前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字样的横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当农民实行大包干时,仍有人反正,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关情况汇报到中央时,邓小平深知包产到户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鼓励干部们说“黄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要及时对农民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引导。80年代中后期,全国改革如火如荼。经济特区的争论、雇工**、股票**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邓小平深谋远虑,带领人民冲破重重难关,把中国经济引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并对一度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拍案而起,疾呼稳定压倒一切,领导人民共和国渡过了又一道难关。1990年,退休后的邓小平来到上海,做出了浦东开发的重大决策。1992年初,他开始在南方各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一曲“春天的故事”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了又一新的阶段。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生机勃勃,而他却年事已高,在上海杨浦大桥上,89岁的邓小平驻足眺望这片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感慨万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邓小平:“一般来讲,出色的革命领袖都不是优秀的国家建设者。革命领袖必须摧毁旧体制,国家建设则必须建立新体制,在我看来,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建设者。” 《时代周刊》认为:“无论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他都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顽强地让五千年的东方古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他致力为十二亿人民带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并且要向西方世界证明,实行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样可以取得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出色的经济成就。”法新社表示:如果拿破仑的确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的话,那么邓小平就是将这头“睡狮”弄醒了的人。
第三篇: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一花开放,灿烂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夜空”,一个伟人,又怎能扼住历史的脉搏?那些始终强调的,人们会牢记,而人们想要去挖掘和了解的,也应该像那被强调的一样渐渐走入人们的记忆。无论如何,我们回不到那段日子了,不管内心怎样的激荡,也无缘与他谋面了,但是,对着影片,我们的思想还可以飘荡,聊以营造追忆往昔的气氛以自慰。
有人说,继孙逸仙、毛泽东、周恩来之后,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闪光的名字应该属于邓小平。他闪光,自然因为他的功绩,但是我不想再将他的功绩一条条地列举,用生硬的政治的语言阐述他的理论,我更想默默的只把他当作一位可爱可敬的普通老人,缩短我和他心灵间的距离。曾经,就只是将他作为“时代的巨人”来铭记,仿佛他的人生本就是奇迹,沉默时便是养精蓄锐,一旦说话,那就是“历史的强音”。我们可以张口就来“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过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记忆罢了,对于它们的提出者,我们崇敬,可这崇敬,有时真的是一种“教条主义”。然而此刻,我庆幸我有独立的思想了,我可以利用听觉和视觉收集的信息产生自己的情感了,对于邓小平,我仍旧是崇敬,但这种崇敬,是生自内心、牵动情绪的。不知是否有点多愁善感的嫌疑,听到影片中邓小平有力的声音,我居然几次眼角湿润。影片和历史书一样是浓缩的,也没有过多生活化的东西,可是,历史就在低沉压抑的背景音乐中变得鲜活了,我似乎真的见到了邓小平。一部影片,几个故事剪辑在一起,便是邓小平的一生了„„
影片是从邓小平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开始的,接着闪回到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10月,“四人帮”被打倒,一件又一件的往事相继闪回: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两个凡是”大讨论、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制、知青回城、恢复经济、创建特区、香港回归„„
邓小平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他以极富魅力的超群人格得到了中华儿女的敬仰。他抛弃个人恩怨,客观评价毛泽东,使世界人民肃然起敬。他无疑是最公正的政治家,他不仅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要求全党同志一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说:“我们要把毛主席的画像永远挂在天安门,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不能象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邓小平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断地推翻可笑的“两个凡事”,满怀深情地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或“臭老九”的同志平反,为他们恢复名誉,彻底砸碎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他非常重视教育,他说:“要把科学家、教育家的生活搞好,不光解决个人,还要解决他们一家人的问题。”他排除层层干扰,狠抓教育,他表示:“愿为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他果断地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使得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邓小平冲破种种阻力,引导我国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起的争论,他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邓小平还深入农村,敏锐地发现,大胆地支持群众的改革开放。他提出: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他说:“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大包干”到划分经济特区,实践证
明,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渐强盛起来,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
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进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邓小平以他长远的目光,看清当今世界的发展动向,他发挥聪明才智,战胜了英国“铁娘子”,使得香港顺利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正确而伟大的,香港的“港人治港”澳门的“澳人治澳”使香港和澳门得到了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如果说毛泽东的降生,是为了医治黑暗中流泪的眼睛,那邓小平的到来,则是为了彻底抽掉那眼睛里流露的麻木。邓小平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的强大而贡献的一生,他心胸广阔、目光远大、意志坚定、顽强不屈、敢做敢为、坚持真理。邓小平的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邓小平的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篇: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传奇》观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邓小平传奇》的电影。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领导作用就不会取得成功。在中国的领导人中间,没有其他人像邓小平这样,拥有更高的地位和其他领导人的尊重,以及关于党、政府、军队和外国事务的经验和知识。在让中国朝着鸦片战争以来领导人就努力要达到的目标前进上,邓小平体现了把握政治进程的很高的技巧。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以他独特的洞察力冷静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后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中国就没有出路。他给中国开辟了一条路,打开国门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他于1973年复出,1975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为文革时期的冤家错案进行平反。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胡耀邦以惊人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投入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他首先为在“文革”中被打成的各种各样“牛鬼蛇神”和一切冤假错案平反。不久,中央批准为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新疆叛徒集团”、“东北叛党集团”等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几个冤案、假案平反,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贺龙、乌兰夫、彭真、谭震林、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萧劲光、萧华、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人平反,还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评的谭政、习仲勋、黄克诚、邓子恢等恢复了名誉。受到迫害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也陆续得到平反和恢复了名誉。
接着,又对解放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甄别。主要有:为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在1984年4月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之后,又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平反;为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平
反。一些蒙冤多年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闻天、李立三等也先后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恢复了遭受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以及工人、农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名誉,使他们重新参加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
此后,许多可以工作而没有分配工作的同志,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对不幸去世的同志,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妥善安排了他们的遗属。许多遭受株连的人也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因与这些干部有亲属关系或工作关系而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这么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清算了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分清了路线是非和干部的功过,使“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至以前的各种冤假案,普遍地得到平反和改正,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不仅为我们这一代造了福,而且对今后党的兴旺发达,对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对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对外开放理论,为中国开创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其理论思想包括:第一次提出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断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设计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提出了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形成了科学的沿海先行开放战略思想,确立了沿海先行开放战略布局,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国的改革开放。
在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确定后,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胆识和全新的思路,将这一强国方略付诸实践,亲自部署和领导了这场革命,从沿海先行开放下手,引领全面开放,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
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假设中国没有小平同志,现在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当然的,历史会最终走向民主光明自由博爱进步的,只是在时间上在实践上会有差别。中国会最终结束那不堪回首的混乱局面走向新生,但是也许会再要等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的时间。我们应当承认,在一个重要历史的转折关头,伟人的胆识魄力和前瞻性是决定性的一个因素。当时的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的国家可能至今还会在十字路口徘徊。
第五篇:邓小平观后感电影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最近观看了纪实性电影《邓小平》,影片通过一帧帧精美而又不失纪实性的画面,再现了从文革之后到九二南巡讲话这段时期的历史。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走进了这位老人,也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了那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它已逐渐变得模糊。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组长镜头,展现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盛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平你好”出现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几位北大学子的激情之作,更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很多人的命运也将被改写。有了他,农民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不再缺衣少食;知识分子才能摘掉“臭老九”的帽子,有机会为社会做贡献;无数地主、资本家的后代等所谓出身有问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昂起头做人。
纵观全片,有无数场景让人感慨万千,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画面。虽然它只描绘了邓小平一人的思想和行动,但从那些诸如视察,开会等看似稀松平常的场景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与活力,那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渗透到了全社会、全民族之中。人们在反思,反思“文革”之祸,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悲情岁月。正是这种反思,使文学迎来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曾经一度死气沉沉的社会浸润在了诗歌的甘霖中,大学校园诗意盎然,诞生了一种被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涌现了舒婷、顾城、北岛、海子这样的著名诗人,他们轻轻的吟唱,大家都在和音。此时,“文革”虽已成为过去,但阴魂依旧未散,人们身心的伤痕依旧在,文学成了众人修复伤口的一剂良药,“伤痕文学”诞生了。它记录了一代人被耽误的青春,“上山下乡”带来的戏剧化的命运转折,笔尖流出的是绿色的青春、血色的浪漫、灰色的人生。一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被迫停笔的文学大家也重新拿起了那尘封已久的笔,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用看似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控诉,忏悔与思考,如巴金的《沉思录》《随想录》等。
属于这个时代的,不只是文学的繁荣,还有一场有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全民大思考。面对文革留下的残垣断壁,坚强的中华儿女没有空悲切,而是选择了一边擦着眼角不时淌出的泪水,一边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对前程的拼搏,对家国的建设中。人们都在思考未来的中国路向何方这一重要命题,民间在探讨,辩论,中央高层也在思索,争论,摸索:对毛泽东如何盖棺定论;中国还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激烈交锋;西洋人的市场经济模式能否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开花结果,使它迎来生命的又一个春天。各派人物粉墨登场,各执一词。这时候,邓小平体现出了他战略家的眼光,排除万难,果断的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在任仲夷、项南等改革派人物的大力支持与实践下,使这一政策得到了推行。从此,春天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唱响,已停滞不前许久的中国开始加速前进。正如电影里所描绘的,一架架推土机在南中国的一个小渔村轰鸣。然后,这里有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了现代化的生产线,有了川流不息的人群。如今,他的名字响遍了全世界——深圳。
为了让封闭已久的中国重新融入国际大家庭,为世界特别是西方所接纳,也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向外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外资注入中国;大批青年才俊走出国门,到海外求学,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又回到了祖国,为中国的建设献计献策,甚至亲自参与到其中;以1980年美国与中国建交为标志,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他本人也多次出访他国,成为国际舞台的闪亮之星。为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了解国外的技术发展状况,他在日本乘坐新干线,在美国参观波音公司。
片中邓小平的扮演着卢奇是四川演员,他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四川广安,这个至今都谈不上富裕的地方,渠江边上,走出了这样一位中国之子,我的家乡离此地不过一两百公里,也是一依山傍水的秀丽之地,如今也贫困依旧。邓小平虽然后来名震四方,走遍五湖四海,但乡音未变,乡情未改,他其貌不扬,没有北方大汉一般的气宇轩昂之姿,只有拿破仑一般的身高,但也有拿破仑一般的雄心.在年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面对携马岛海战胜利之威,正值盛年、盛气凌人的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这位来自偏僻巴国的小个子依然不卑不亢,用既强硬又平淡的语言与对方据理力争.这一点令同样来自四川
偏僻地区,如今离开家乡,求学在外的我感慨颇深,也能让我受益匪浅.影片的制作很精美,还有很多值得品评,称道之处,但限于时间和篇幅,我就不再此一一赘述了.观完全片,这位世纪伟人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更加清晰,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不再模糊,我真正的走近了这位最负盛名的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