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这一部影片。这是一部思想教育很强的纪录片。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并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影片主要是介绍邓小平的生平,讲了他不平凡的三起三落后恢复工作,他首先推断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等。文革后的阴影,人民的不信任,政治思想的偏差,乃至各国的不接纳,一道又一道的坎,有谁敢于作排头兵,那可能就意味着第一个阵亡。邓小平鼓起勇气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做到了,他扛起了中国新局面的天空。
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种种新变化,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指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他支持农民的分田到户和承包责任制,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回答英国首相关于收复香港的问题时,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于1999年底回归中国。
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当地领导说我们解放全中国胜利了,现在就靠你们了,我们要开辟出一条血的道路来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上他说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股份制。
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
第二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第三篇:毛概论文_-_《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之前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编辑手中传阅开了。当大家正在踌躇是否刊登时,一个人这样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大个子顶不住了小个子一定能够顶得住!”于是我们见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彩论断。拨云见日,春乱花开,民族复兴的希望,祖国兴起的希望就在这里。跳出了往日的樊笼,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到了更壮阔的风景、更美好的日出。“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引进又是关键,早在他恢复工作的第一年就召回老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恢复高考,初步积累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步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引进股份制,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我们都能用。社会主义不是排外,社会主义应该是大胸怀大气魄,既有自己的方法,又能吸收和应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成果,让之为我们所用,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他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
第四篇:大学生毛概课论文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科学•••实践•••改革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姓名:XXXXXX
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
改革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作者:周瑞金《永远的邓小平》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于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邓小平》。影片是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讲起。影片的开头,是一声声“小平您好”,排山倒海的呼声,是当时人们对小平同志发出的内心最真诚的崇敬。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后,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首先意识到了科教的重要性。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派人去看望陈景润的感人细节,听到了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言论。为了让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他于1977年8月4日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并听从了广大重要科学家的建议,不但推翻了“两个凡是”,还为众多在文革中被错判的冤案错案平反,让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系列的创举,源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大智大勇。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秩序混乱、问题成堆。在千头万绪中,他废除了“两个估计”,把恢复高考作为突破口。力排众议,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后农村的情况,也是相当严峻。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缺乏活力。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是为了整个共和国的命运,邓小平亲自来到农村实地考察。邓小平来到四川一个山村,在村头碰见一个赶着两只鸭子的老人,于是就问她:“老人家,为什么只养两只鸭子啊?”老人家回答说:“多了不让养,要犯错误的。”邓小平感慨道: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是资本主义,怪得很。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接下来邓小平看到了学大寨运动中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全面一刀切的种粮食;适龄儿童无学可上,教育落后。邓小平有了第一手资料,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刚刚上台不久的邓小平站了出来,提出了在广东搞特区,引进外资办实业的路子。伟大的改革开放终于拉开了序幕。在的改革中,邓小平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怎样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思想道路,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同志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代新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奋发向上、崇尚创新、人才辈出,因而更加充满希望。他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作风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邓小平在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白发苍苍,却依旧日理万机,立下丰功伟绩,却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结束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开创了新中国的辉煌,用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远见,带领中国走出自强不息的足音。而最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只是微微一笑,对着他的人民,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说,“ 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第五篇:毛概电影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观《萧华挺进冀鲁边》有感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2011级1班
姓名:马原野
学号:11016039
时光运转,回到抗日战争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太多的英雄值得我们去仰慕,有太多的精神需要我们继续发扬。通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所观看的电影《萧华挺进冀鲁边》,我不仅懂得了在那个时期像萧华一样的英雄为我们的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了解了我们在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步步艰辛。
这部主要描写了在1938年的7月,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任命年仅22岁的萧华为东进抗日部队的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在冀鲁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萧华在抵达冀鲁地区后,会见了国民党乐陵县县长牟宜之,在他的睿智说服之下,牟宜之坚定了自己的抗日理想,配后了萧华部队。萧华最终以他的智慧消灭了日本在山东省的根据地灯明寺,取得了革命胜利。
萧华作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次斗争中所显现出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更是他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总结出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成果。电影中描写到萧华到达冀鲁地区后,牟宜之看见了年仅22岁的“娃娃司令”萧华,心中多半是对他的不屑。然而在与萧华的不断接触之后,牟宜之却发现萧华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相之才。在萧华的说服下,牟宜之决心抗日。而面对牟宜之的顶头上司山东省省主席沈鸿烈,萧华更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获得了军队的给养,并且帮助了牟宜之没有被沈鸿烈所陷害。
在而后的抗日斗争中,萧华决心攻打日军根据地灯明寺。在攻占的前期,萧华做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准备,他在冀鲁的各个地区
建立起了抗日的动员委员会,团结好最广大人民群众,赢得了牟宜之的大力支持,为战争的胜利做好了铺垫。而党的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萧华正是做到了将立足点放在了依靠了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了外援,扎根于群众之中,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在攻打灯明寺的过程中,萧华在第一次只派出了一个营,目的是探索日方在根据地的火力情况,充分验证了萧华对敌方实力的判断,因而萧华为第二次的攻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在国民党新八军高树勋所带领的部队与日本的藤井联队交战下,高树勋所带部队遭到了日军的攻击,伤亡惨烈,省主席沈鸿烈却置之不理。而萧华则发动军队帮助国民党军队,第二次攻击了灯明寺。在第三次的攻打过程中,萧华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做好了协调,将日军藤井联队引出灯明寺,三打灯明寺。在最后的一次攻打中,萧华军队赶在日军返回灯明寺的路中,采取智策,给日军重磅一击,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冀鲁地区的革命解放。
在被萧华的勇敢和智谋折服的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军事战略理论,完备地建设了自己的军队。毛泽东曾在自己的思想中系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只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而萧华正是贯彻了毛泽东思想在军事方面的正确指导,为自己的军队指定了
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适性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斗上的优势。突出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特点,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萧华所领导的革命胜利更是体现出坚持武装斗争就必须奖励以一支人民的军队,同时要与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而萧华在冀鲁地区张文脚跟更是具备了正确的条件,一: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萧华用自己的实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最广大的人民爱国统一战线,使自己深深扎根于其中,这是“娃娃司令”站稳脚跟最基本的一步。二:对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这是团结起统一战线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革命人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更体会到在革命时期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有多么重要。只有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坚定好毛泽东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我们才能在中国的国情基础之上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将其形成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