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时间:2019-05-15 04: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第一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第二,要慎欲。人有七情六欲,为官者同样有欲望,但是人不能够把人的唯一追求放在欲望上,人在追求的欲望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呢,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应该,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应该去获得,因民所利而利之,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富与贵我都想要,这一点无可厚非,儒家思想也认同这一点。但是人不能够仅仅的追求物质利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那么这个适度就是一种中庸的原则。人不能够纵欲,也就是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不能够去纵欲。那么应该怎么办?欲而不贪,见利思意,以意至利,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一种中庸的原则,当然不能够纵欲,也不能够去禁欲,这两者都不应该去提倡。对物质利益应该有一种恬淡的心情,老子也说或莫大于不知足,就莫大于欲德。祸患之源,人的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如果人太贪婪了,一定会出现问题,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该恬淡。

第三,要慎微。就是微小,慎小的意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说很多领导干部处问题都是从小节上小事上出的问题,小事觉得无所谓,觉得小事,认为小事不是很重要,但是小事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从小事上就应该警慎,把好第一道关,这是我们讲的慎微,也就是慎小。

第四,要慎权。为官者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一个真理。所以很多官员古今中外都有,手中握一点权力,千里做官只为吃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贪白不贪,这样一种理念一定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这个关要过好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双刃剑,权力用好了可以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但是如果权力用的不好,滥用权力,这样就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灾难,同时也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的问题对为官者来说应该是慎之又慎,不要滥用权力,要把权力用在为老百姓服务上去,要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第四个方面。

第五,要慎友。就是交友的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为官者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很多一些人愿意和为官者打交道,为什么呢?因为你手中握有权力。那么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我们总书记也在中纪委的会议上说过,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都是从交友不慎开始的,所以为官者要净化自己的交友圈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交,如入自然之事,久而不知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所以要交那些善友,交那些益友,交那些正友,而不要交那些酒肉之友。很多人和你交朋友是看重你手中的权力,这样的话在交友过程中应该谨慎,交几个知心好友,而不是自己做了官以后让很多人知道,这样的话送礼的多了,馈赠的多了,自己的负担就重了,在为官过程中就容易失去公心,平常心,所以交朋友也是一个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第六,慎嗜好。不是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害怕官员爱字画,嗜好问题应该谨慎,上有所好,下必胜焉,古代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一国近服紫,全国人民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投其所好。楚王爱好宫女细腰,这些公女都纷纷节食,甚至有的饿死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为上者的嗜好,他不是一个人的嗜好,他的嗜好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嗜好这个问题上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不要让自己的嗜好成为毁灭自己的一个炸弹,这是我们讲的第六个方面。第七,慎言行。古人讲言必信,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孔子有一个学生自子长,他问怎么去当官,孔子说少言,少说,多做就能当官。那么这种讲慎言不适合我们现在讲的慎言行,我们说当下的慎言行对领导干部来说,在自己的言论、行为方面应该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言行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一种行为表现,而是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关系到共产党的形象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官员说话非常的不负责任,在言行上非常的不检点,所以在这些言行方面,作为共产党的官员,应该谨慎,慎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言论要谨慎,这是我讲的第七个慎。

第八,慎终结。为什么要慎开始呀?因为你开始当官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明朝的例子,明朝有一个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后,这些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道贺,这个人有感于这么一种现状,你看道贺的目的是什么呀?以后有求于你,你看当了官以后,有权力了以后我会求你。但是这个人非常的清醒,然后写了一段话,他说想当初家贫如洗,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今日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对这种世俗公立性的人进行了一种讽刺,可以说在一开始进入官场就能够廉洁自律,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分内的事情,而不是会被一些进入官场以后,被别人的一些庆贺,被别人的一些恭维冲昏了头脑。

还要慎终,古代当了多少年官以后也会退休,过程叫志士,清朝有一个叫叶存人的官,康熙年间,他退休以后底下的属僚送了很多东西给他,他没有接受,我就是一介平民的,我不应该接收国家给我的东西,你们给我的东西我也不能够接收,他也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这首诗就是月白清风夜伴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就是你把东西送给我,我不是怕别人知道了,我是自己内心过不去,是道德自律的问题,最后没有接收他们馈赠的东西,你的心情,你的心意我全领了,但是东西我不能要,这是一个慎终的故事,这个慎字我们说是慎独也好,慎欲也好,也就是说在为官的过程中对自己手中的权力,对自己的一些嗜好,对自己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否则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五)畏

除了讲慎以外,和这个相关的就是一个畏字,什么叫畏呀,敬畏,就是怕字,当官应该有所怕,孔夫子说君子是有三畏的,君子有三怕。怕什么呢?第一,怕是怕天命,天命深不可测,我们要怕它。第二,怕是怕大人,大人是一种智慧的化身,你要敬畏他。第三,怕什么呢?怕圣人之言,这代表了真理,你要敬畏他,所以要有所怕。李世民他做了皇帝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他说我当了皇帝别人以为我什么都可以不怕了,但是我现在还是有所怕,怕什么呢?上怕天,下怕老百姓,就是这样怕我还觉得我怕的不够。所以李世民通过他做事情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励精图治才成就了23年的贞观盛世,所以他这个贞观盛世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他谨小慎微,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朱熹他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一个民族,一个人有敬畏感就非常的重要,要有所怕,不能够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如果一个人他有所畏惧的话,就是反善怕的人他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指,就是偶然出了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偶然犯错也不会犯大错。所以纪晓岚说凡做事应该有一个怕字,怕字很重要,不能够什么都不怕,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敬畏感的民族,人人都有所怕的东西,文革时期说战斗的无神论者是无所畏惧的,说天不怕,地不怕,我们这个民族的敬畏感荡然无存,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老和尚打散无法无天,所以我们现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现代应该把我们民族曾经有的这种敬畏感找回来,要相信离地三尺有神明的存在,应该有所怕的东西,不能够什么都不怕。所以,1957年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这篇文章中也就说了,共产党员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够无所顾忌。咱们中组部的部长在几次会议上都提出了,尤其是李源潮同志,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第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老百姓。第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所以人应该有所敬畏,不能够无所畏惧,胡说非为,尤其是为官者。尤其现在在问责制很多的情况下,领导者对敬畏应该更多的去体验它,去体会它。

(六)廉

这个廉字,我们从正面看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廉洁,那么什么叫廉洁,不受就是廉,什么是洁,不污就是洁,那么廉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一个品格。汉代的班固说立不廉平则治道衰,如果作为官吏不廉洁,不公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治理就会出现问题。范仲淹也说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如果管理不廉的话,他在执法过程当中就会滥用法律,滥用法律就会害老百姓,所以讲官员他要廉洁。

讲廉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伯行,他是江苏的巡府,当了巡府以后很多人去送东西,然后这个张伯行专门写了一幅禁止馈送喜,其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非常有名,叫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豪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是张伯行廉洁自律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后来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赞赏,死了以后给他的嗜好是清恪,清是清正廉明,恪就是恪尽职守,这是被称为中国清代的第一廉官,张伯行。

讲起来这个廉就是廉洁,明朝的大思想家薛瑄,他说廉洁是有层次之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真心的心甘情愿的去奉行这样一种精神,信念非常坚定,真正去廉洁的人。不是被动的去廉洁,这是层次最高的廉洁,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而去廉洁的人,最低层次的廉洁就是为了不受法律的制裁不得不去廉洁的人,可见廉洁他是有不同的层次之分的,现在我们宣传的杨善舟就属于第一个层次,他为官退休以后,没有去享清福,而是为老百姓,是因为受到老百姓的赞赏,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廉洁。

还要讲简,就是简已助廉,为简可以助廉,清代有一个叫张圻的人,他说居官所恃者在廉,就是在官所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是廉洁,之所以能够支撑廉洁的是什么呢在于简朴,所以曾国藩,大家熟悉的曾国藩,他说主要是对军队说的,欲服军心,必先尚廉洁。欲求廉洁必先崇俭朴,所以廉洁和俭朴往往是合在一起的一个问题,宋人陈襄他说,欲养廉,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虽粗衣粝食,节澹度日,然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顺,其心休休,岂不乐哉。也就是说如果要养廉的话,不如根据自己的收入去支出,这样的话虽然是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粗布衣服,然后抚养的都无愧于心,居住也很安定,然后走起路来也很顺心,心里也很坦然,这不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吗,就是把廉和俭结合在一起,这是讲的廉的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节,一个是俭。

但是从反面来看,我们说反腐倡廉,和廉相对的两个反面的问题,一个就是贪,贪婪,如果说廉是民之表的话,那么贪就是民之贼,是老百姓的祸害,所以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那么为人臣贪必亡其身,这说的非常好,总之没有好下场,这是讲的贪婪的问题。

廉的另外一个反面,就是耻,我们往往把廉耻结合在一起来看的。孔子说,行己由耻,自己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应该感到羞耻,孔子还说知耻而后勇,知道了自己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一些羞耻的事情,耻辱的事情,然后才能够去奋进,去改变自己,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就是知耻而后勇的表现。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还有说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这里都是讲的人不能够没有羞耻心,没有耻辱感。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礼义廉耻中,耻字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所以刚才也说了耻字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禽兽是没有羞耻感的,人应该有羞耻感,在这个方面为官者应该特别的要重视。

三、为政之道:顺民意 富利天下苍生

对待民的问题,执政为民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是动机和效果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动机不可为不好,但是效果很差,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老百姓,但是最后没有得到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他的初衷和他的结果发生了可以说背道而驰,最后变法失败,很重要一个原因,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就是他的同僚,苏东坡,司马光最后都反对他,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二,是民本和民主的关系问题,有人说中国从孔子以后就有民主思想,我不这么看。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多就是一个民本思想,在新秦时期,孟子达到了民本的最高峰,近代在明清之际黄宗稀的思想达到了民本的最高峰。民本是一个道德概念,是一个道德问题,这个民主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如何公权不被私为,来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民主问题,所以民主和民本不要混在一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区分。

第三,抓落实的问题。再好的惠民政策,惠民工程,再好的方案措施如果不落到实际上,不给老百姓带来实效,不让老百姓看到利益,这个惠民工程,这个惠民方案都等于零,都是空的。所以在执政为民上,万事民为先,群众利益无小事上,在这一点上古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针对第三个大问题我们做一个小结,这个小结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国之命在人心,2700年前管子说的话和2700年以后温家宝总理说的话,他们的意思所表达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顺应民意,执政为民,否则就会为人民所抛弃。

四、几点启示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德,我们能够得到几点启示,因为我们讲古代官德是为现在服务的,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就是善言古者必有争鸣,是为现在服务的,那么通过学习古代官德,我们能够得到几点启示呢,有这么几点。

第一,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为官治国安邦理政的重

要思想资源,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优秀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中间汲取这些智慧,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官德修养好坏,确确实实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官德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当下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诱引,而腐败又成为了共产党执政的一个最大的危险,所以如果不把这个毒瘤给铲除,那么执政党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所以官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所以对官德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开始把官员的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么如何去做,我们说现在中央到地方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一些案例不是很成熟,这一点还需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的去改变,去充实,去提高。那么在这方面有一些地方,我们要看到一些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些偏差,尽管他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又流于形式了。比如是家庭道德鉴定书的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选拔,开始官德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一票否决,是否在家孝敬父母,是否善待妻子,一票否决,这样的话在提官过程中往往要有父母亲的鉴定书,要有妻子的鉴定书,在这个问题上就往往会流于做秀,流于形式,这方面如何去更好的改进它,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实际。

第三,官德必须走制度化,法律化的路子。这一点我们再一次强调,因为官德它不是万能的,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官德同样不是万能的,官德一定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它,因为制度法律规范舆论监督,它比官德,比一个人的德性更要靠得住。所以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公务员法,比如说共产党员廉洁自律条例等等,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总之,官德修养问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一些人把它说官德修养,这是古代的东西和现在的民主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尽管社会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对官德的基本的要求没有变,道德的底线没有变,不能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就否定了古代的官德,这样是不对的,通过古代官德的借鉴,可以为我们当下的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提供一些借鉴和提供一些启迪,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常保持一种平常心,一种律己心,一种敬畏之心。

借用美国一个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话说就是,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太新鲜,这句话在孔子那里讲不能正己何已正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自己管好自己,顶天立地,这才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说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探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这个讲座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现代启示发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现代启示发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唐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郑板桥:‚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下面列举其中几项,以孝、慎、廉、学为例来说明。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要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

1、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

3、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4、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

5、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

6、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会留下污点缺憾。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胡锦涛同志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第一,立德修身。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党性修养,基础是德性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第二,以德服众。法家主张靠武力、靠权势让人民服从。儒家则持相反意见,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真正让权力为社会服务。一般说来,非权力影响比权力影响更为持久。第三、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在2009年的纪检会议上,胡主席强调说:‚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可见,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共产党人都非常强调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作用,在德才关系上,要始终把德性修养放在第一位。

第三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

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呢?人有道德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慈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你有了这四心就是人,你没有这四心就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人如果是吃的很饱,穿的很暖,住的很舒适,但是没有道德教化的话,则近于禽兽,孟子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会很着急,会发动全家人去把这只鸡找回来。但是一个人把人之为人的良心给丢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找回来的话,那么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要花毕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把丢掉的这个良心找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看来不在于生物学层面,也不在于自然的层面,而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在于文化的层面,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我们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做了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事情的人,我们往往把这些人说成什么呢?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禽兽不如,猪狗不如,批着人皮的狼。这些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德的底线给否定了,他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人之为人之所以为天地贵,之所以为万物贵,就在于人它是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羞耻心,动物没有羞耻心,只有人有羞耻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

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中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重视德性的国家,大约从三千年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就确定了重视道德,重视人伦的文化品格,从周公开始到孔子大约500年,我们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向,这个转向就是由过去的重视鬼神,把鬼神放在首位,而转向了重视人伦,重视道德,所以说,中华民族它的底色就是一种道德的底色,一种人伦的底色。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德乃立身之本。古语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这就是在讲官德的重要性。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立德,立共,立言这三不朽的思想,官德的修养好坏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前面,重视官德。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他的思想里面可以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伦道德的情怀,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怕的是有没有赖以存在,赖以站立的道德修养,这是最主要的。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底下人,这些老百姓就像草一样,草是要看着风的风向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向东刮草就向东倒,所以这里孔子是强调什么呢?为官者的道德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么《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已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

在《孟子》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你做的好了天下老百姓都会心悦诚服的投奔于你。《孟子》里还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道德修养能起到最终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

荀子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荀子说,领导者就像源头一样,源头是清的,流就是清的,源头是浊的,流就是浊的。那么领导者就像这个盘子一样,盘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盘子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里都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个话都是给为官者说的,不是给老百姓说的。汉代的刘向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就是道德不厚的人不可以议事老百姓。东汉的张衡大科学家也说,不换位置不尊,而换德之不宠,不怕自己的地位高低,怕什么呀?怕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好坏。汉代末年的王符,这就是东汉末年,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就是人的德性和他的位置要匹配,否则就会有灾祸。

郑板桥说,种十里明花,何如种德,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把重德和把修身,他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讲了为官者的德性是一个立身之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德乃为政之要。道德修养要和政治结合起来才会有力量,所以古人说,为政在人,在其位谋其政。孔夫子说,为政以德,比如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如果以德政来治国,就会像北斗七星一样,其他的人都围绕在你的周围,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是强调以德治国。孔子有两个学生,曾经问孔子,问政,其中一个叫止张,止张问老师什么叫政治?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在位上的时候要不知道懈怠,在执行政令的时候要忠心耿耿。就是要把把德性和政治结合起来。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是为官的学生叫孟易子,他问什么叫做政治,孔子说了一句现在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那么这个正就是公正,就是端正,就是公平,你为官者你正了,谁还敢不正啊,所以在孔子里面有大量这方面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怎么去正别人呢,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诸葛亮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首先要自己要正,然后才能够去正别人,然后你发出的政令别人才能够推行它,去实行它。

我再举两个顺治帝和康熙帝,他们的思想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注释,顺治帝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如果大臣是不廉洁的话,高官不廉洁的话,他就无法成为底下官吏的表率,那么小的官吏一定会贪污腐败。那么小的官吏他不廉洁,他没有去治理老百姓的根本,社会风俗一定会变坏,这就是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自身要正。那么康熙帝在康熙政要里面记载了康熙帝里这么一个思想。他说大臣如果能作为小臣的表率,他能够亲修职业公而忘私,作为小臣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胡乱非为。这里也讲的为上者和为下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上者是一个表率,强调为上者的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是第二个小方面。

第三、德乃立国之基。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正之要,德,同时还是立国之基。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已经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些东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在西周初年提出了这些思想,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和格局。

德,国家的根基,国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授有德则国安,这是管子的话。如果把一个国家交给有道德的人,有德性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他就像一条主线,一条红线贯穿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唐太宗怎么说的呢,你如果想让天下安定,那么你就先正其身,先正谁呀?正自己,自己身要正,修身。魏征也说,你要让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因为根深才能够叶茂,你让这个水能够长流不息,水流潺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渊源才能够流长。你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安定,那么你一定要积累自己的仁义和德性,不要去损害老百

姓的利益,不要去和老百姓争利,要讲德性。王安石也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同样把为政立国的一个基础放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苏东坡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道德是主要的,而不在于道德的强和弱,有没有道德是这个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据,所以这一部分是讲到了道德是立国的根基,最后,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我们讲的以德治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以看出来,重视为官者的德性修养,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终,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德是立身的根本,是为政的基础,是执政的基础,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做官为政的根本,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讲从中国文化上来看,区别人和禽兽的最主要的根本点在于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讲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的底色是道德,是良知,是道德修身,这是一个底色,这是我们中国人为官为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二、官箴书与官德修养

第二个问题就介绍一下官箴书与官德修养管。官箴书我们平时听到很少,但是在古代官箴书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

(一)官箴书的出现

官箴书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官箴是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官箴在过去它的原始意思是为下者对为上者一种规劝,一种劝鉴建。以后尤其是到了秦汉以后变成了为官者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官箴书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他不同于经诗子集,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书,他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官德太重要了,刚才介绍了官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从皇帝最高统治者来说,官箴书希望这些官员们都能够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免得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引起老百姓的反抗,老百姓是一个双刃剑,这是一个方面。

就为官者自己来说,官场凶险无限,如何在凶险的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就要像前辈的官箴书,前辈很多官员写的官箴书中去借鉴其中一些智慧,所以这个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必读的书籍。

(二)历代主要官箴书举要

第一,君王御撰的官箴书,主要是为臣僚们而制订。官箴书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即官箴书有哪几类书,第一类就是君王欲攒的官箴书,就是皇帝欲攒的。比如说有唐武则天的欲攒的《臣轨》,清顺治帝“御撰”的《御定人臣儆心录》,这都是皇帝亲自抓的,这些书内容不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抓的,是亲自欲攒的,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一类书。第二,官员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他在官场上呆的时间很长,由于从政的一些经验,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当官,为政的经验,比较著名的就是宋朝吕本忠的《官箴》,为什么这本书重要呢?因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为官之法,第一、清,第二、慎,第三、勤,就是出字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薄,只有一卷,但是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二类书。第三,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或居官法则的政论辑抄。比如说有《朱文公政训》,这是一卷。还有《牧鉴》十卷,这是这一类书,这一类书内容非常的丰富,很便于后人去查找,这是第三类。

第四,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就是很多种官箴书把它编在一起了,比如说有清朝陈宏谋辑录的《从政遗规》二卷。还有清朝徐栋辑录的《牧令书》二十三卷,这一类书就属于这个,他把一些官箴书给柔在一起了,这些书也是便于查的。

第五,这一类是属于什么呢?就是皇帝自己写的,他不是一转给大臣看,不是,规范帝王行为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帝范,就是规范皇帝的行为的书,但是这一类书很少,主要的官箴书是指前四类书。那么一些重要的官箴警言名句都是出在这些书里面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宋朝的戒石碑里面讲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讲的什么呀?十六个字,你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薪水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老百姓没有权力,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你们可以欺负他,可以压榨他,但是你们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报应,上天是难欺的,人在做,天在看,你只要做了上天就会惩罚你,这是借石碑,宋朝的借石碑,非常重要的官箴。

刚才说的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就是保护自

己的官位,然后可以远离耻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官箴书。

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朱镕基总理非常推崇这个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了就能够产生威信,这是,朱镕基总理非常看重的一则官箴。

还有明朝的一个官箴,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什么意思呢?这个廉洁你官员想廉洁,就要少情寡欲,这个廉洁就像少女的贞洁,一旦受玷污以后纵身受侮,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官箴,讲究古代官员的一些官箴的内容。

另外,就是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既不官不失为好人,逢运气当做官,并且做好人,必不受百姓垢骂,不遗毒子孙。就是你要想当个官一定要去当一个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一定是好人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为民服务的官,不至于糟到老百姓的谩骂,垢骂,也不至于遗毒自己的子孙,损了阴德,这是刚才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比较常用的几个官箴的内容。官箴书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有这么几本,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比较简练。一本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这本书比较规整。还有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本书最深刻。

(三)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举要

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也就是说一个人你说他官德的好坏,你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他没有刻在头上,说我官德好和官德不好,他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一些官德的德目修养表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个纲,具体的德目就是目录,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官德的好坏要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德目有什么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这些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我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一个概括,这些具体的德目就是孝悌忠信,平明志友,礼义廉耻,直智实达,清俭和节,淡静藏谨,仁爱宽恕,温恭让学。

也就是说古代官德修养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我从这里面选择几个,这个德目修养,我们说第一个先讲一个孝,孝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头来,作为父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古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百善孝为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个孝诗的诗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父母亲把子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把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这种坚信表现的淋漓尽致。

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古语还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爱子非为孝也,所以母亲的爱是一种纯真的爱,作为子女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中国文化讲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孝自己父与母,不如禽与兽,不孝敬父母的连禽兽都不如,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贵辱之德,鲁迅先生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所以孝养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大散文家叫李秘,他当时在为官和孝养祖母之间进行了一个选择,这在我们非常有名的《陈情表》里面写了,他毅然的选择了先孝养祖母,然后出来为官,这是《陈情表》里面写的内容,读来令人感人至深,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人。对每一个子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怠,等到自己挣钱挣够了,等到当官当到多大的官了,再来孝养父母,那个时候父母等不起了,来不及了。

过去儒家文化讲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子女在家里,他要为父母亲养老送终赡养父母,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常回家看看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望,那么孝养父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一种东西吗?仅仅给父母亲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吗。儒家文化并不这么看,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由,一位是子夏,子夏他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亲的一种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体现出来,如果父母亲正在干活,你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干吧,如果把饭做好了,给父母说你先吃吧,不冷不热的,他说这就是一种孝吗,这不完全是孝,孝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种对父母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上,所以从面部表情上可以表现出来。孔子的学生子由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者是为能养,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至于猪狗牛羊都得养活它,如果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敬,不敬仰,不从内心感恩你的父母亲,你养活父母亲跟养活猪狗牛羊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讲的孝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内心的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把孝分成三个境界,三个层次。一是大孝,也就是说你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让你父母亲得到尊重,尊亲这是大孝。其次是不辱,不因为子女在外闯

了祸,干了坏事,让自己的父母亲蒙羞,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其下能养,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所以孝养父母不完全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到了孟子以后,这个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年龄大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的,都应该去孝养他们,都应该去尊敬他们,去敬去爱他们,孝顺他们,不仅仅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弟子规里面不是说吗,叫兄到有,地到公,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孝也就在其中了,这是一种孝。古人还注意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这种现象古人看出来了,这是一种悖理,悖德的现象,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你去爱他人,这种现象说不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我们知道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的捂死了,当然他杀了儿子,杀了他的孙子,就为了权力。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把他的父亲给杀了,吴启为了当将军,把他的妻子给杀了,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把他的儿子给蒸了,给煮了,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妻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爱他人吗?一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有非常深的公立目的,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以后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是最后齐桓公死在这帮人小人手里,所以讲孝字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但是对另外一种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爱他人的人,这种人我们也要实时的提防,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有一些公立目的在里面。孝字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善心,爱心感恩心的基础。

(四)慎

慎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慎呢?我把里面归结为几慎。

第一,要慎独。什么叫慎独,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在一个屋子里面没有第二个人监督你,你会怎么样做,能不能守住自己道德底线问题,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多次反省自己,这就是一种慎独。宋代的陆九渊说,什么叫慎独,慎独就是不自欺,不自欺欺人,康熙帝也说,什么叫慎独,慎独就是暗室不欺,在一个黑屋子里面不自己欺骗自己,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慎独。所以慎独我们看电影林则徐,甲午海战,他的房间后面挂的两个字就是慎独。曾国藩临死之前写的遗书,其中第一条就是讲慎独,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醒不纠,可以对天地置鬼神,遗书中四条第一条讲慎独。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德修养中这本书里面就讲慎独就是在你能够干坏事,你干坏事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你不干坏事,这就叫慎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四篇:官德修养之我见

官德修养之我见从一般意义上讲,官德和医德、师德一样,亦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生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不仅在于其客体的变化、发展,更在于其主体的把握、内心信念的牢固,以及情感的一贯和意志的坚定诸因素趋于理想状态的结合。人类社会由于分工的不同,使得职业和职业道德林林总总。在数不胜数的职业道德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世人关注的则应首推官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显然,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的原因,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这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方面,是起过和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伦道德和思想感情的民族。我们评价任何人,道德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来使用的。所以,人品重于文品,人品重于艺品的观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心领神会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人们都是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位为官者,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德的要求内容不同罢了。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即便是在考核干部时,也是坚持德、能、勤、绩的标准。官德状况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沿革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官”这一特殊职业和为官者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大凡是官都意味着权威,二者有着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所谓权威,是把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罗伯特·A ·达尔在其《现代政治分析》中指出:“如果Y承认X控制Y的合法性,X就对Y 有权威。或者,如果Y承认有义务服从X,X对Y也有权威”。我们知道,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官者的权力是通过法定权实现的,而其威望则凭借为官者品德人格和意志诸因素去得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导者在群众中都享有权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的印象也并不都是满意称心的。因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仅仅只能凭借权力中的法定权去主观地、强制性地展开效率低下、群众口服心不服的领导或管理活动。显然,这种领导或管理活动是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领导的目标。一旦这些领导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过去的权力,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就由原来的口服心不服转变成了不理不睬。这样的领导者当然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谈官德修养不能不注意到领导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法制观念同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先说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般地讲,道德操守良好,修养功底深厚的领导者,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到态度坚定,旗帜鲜明。这是由于这样的领导者其日常的学习和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日积月累的道德修养,为其领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即便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局势,他们也能驾轻就熟,稳定大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领导者在他们面前就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官者,不论其职位高低,也不论其资历深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就会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就会常常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处处把为百姓苍生办实事、好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会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冷暖安危和祸福系于一身。否则,就会被老百姓诟病,遭历史淘汰。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当地的官的另一种称呼为“父母官”。“父母官”就是要牵挂百姓,爱护百姓,保护百姓。比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共产党人的楷模焦裕禄和孔繁森,等等。他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将百代流芳。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领导们秉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为官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官德修养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永久的魅力。因此,我认为,官德修养对为官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都起着一种潜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积极作用。再看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历

史上,许多法律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的某些要求;道德规范也往往表现着法律规范的某些内容。这样,我们认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必须与一定时代的法制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起来。因此,官德修养不能不与法制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当然,官德修养是既不能也无法替代为官者的法制观念,也不能脱离当今这个八面来风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就后者而言,我们提倡的官德修养,决不能回到封建社会的那种所谓“闭门思过”、“面壁自省”的过了时的修养模式中去,而应该使这种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我们的社会和时代,结合我们当前所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不断提高层次,充实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官德修养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也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前者而言,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某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权关系,也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关系。我们从许多事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那些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工作、办过一些好事,且“风光一时”、“红极一时”的官员们,最后却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受到法律的制裁,或琅铛入狱,或被判极刑,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放弃了自身的学习、思想改造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些领导者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从其自身的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化开始,继而迷恋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走向~,触犯党纪国法的。因此,官德修养是加强领导者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执法者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道德素质,再健全的法制也将是束之高阁。道理很简单,法律是靠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体公民去遵守和贯彻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健全的法制体系,公民极强的法制观念,又将为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官德的完善提供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目前,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官德状况及其修养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领导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官德既然是一种职业道德,那么,它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一样,其构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概而言之,即:知、情、意、行四个字。要形成和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说,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应当包括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行为的修养。各级官员通过这些修养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官德修养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官德修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官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说来,大致包括:一是社会主义道德。二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它既包含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又包含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既有较低层次的要求,又有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要求;既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的成分。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的最高要求。作为群众的表率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精英成员,广大官员的道德要求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官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般言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首先,是“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都是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养方法。我们这里讲的“内省”,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出的“内省”,是经过改造后、并赋予它新的内容的“内省”。即:领导者通过“内省”,揭露自己思想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错误。“内省”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强调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地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廉洁与~的斗争,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这种自我审判的方法,在伦理学上称为“内省”法则。这一法则对领导者非常重要。领导者自觉自愿地以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言行举止,对于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扬弃自身非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言行,是一种清醒剂,对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领导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因素。如果说,“内省”是为官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为官者在人前或公众面前,尚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谴责,怕丢掉乌纱帽;而当他们在人后、无人在场的时候,做些不符道德规范的事情却处之泰然,不会感到丝毫内疚。“慎独”作为官德的修养方法之一,体现着为官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道德境界,它体现着为官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就是说,领导者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领导者。第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各级领导者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方法。相互批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错误的言行要敢于进行批评;二是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另一方面还要对歪风邪气敢于作斗争。对于同志的错误言行要敢于

批评,这是对同志、以革命事业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批评要讲究方法,要与人为善,要从爱护和帮助同志的动机出发,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冷嘲热讽,甚至挖苦、搞人身攻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侮辱别人的人格。而对于别人的批评,包括来自下属和人民群众的批评,领导者应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态度,决不能给提意见和批评自己的人“穿小鞋”,或当面点头,背后搞打击报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能大度容人,不斤斤计较;做到“头上可跑马,肚里能行船”。实践证明,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对别人的逆耳忠言采取何种态度,往往是衡量领导者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无论自我批评还是开展相互批评,或是接受别人批评,都是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最终都要落实到改正错误、缺点上,这种修养,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进行。毛泽东同志曾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洗脸和扫地,要求我们天天坚持。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1] 第三、接受监督。道德修养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和主体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吸纳优秀的道德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并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地体现在道德主体的一切言行之中,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活动等参照系中发挥道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内心信念的坚定、社会~的监督,以及传统习惯的践履才得以进行的。人们对于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此不赘述。这里着重讲讲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宣传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两方面。前者的监督具有政府性的行为,而后者的监督则属于民间性的举措。这两种监督无论是对社会道德风尚还是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英国著名思想家赫胥黎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他们并不是出于对于法律的畏惧,而怕的是社会~。这就是说,对于人们的某些言行,社会~能在法律失去制约的时候起到有效的监控,这也是道德的功能特征之一。无数事实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导致~。权力是靠人去实施和运用的,这样,它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这里强调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是对权力的实施者(领导干部)而言的。因此,领导者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切实履行好权力所赋予的义务,也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把自身的言行置于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可以使领导者避免错误或少犯错误,而且还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及时改正工作作风。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心声,其监督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原则性。领导者应自觉将自身的道德修养置于其监督之下,使之在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中不断提高。即便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是言行中出现了非道德或违反道德的现象,受到了传媒的曝光,领导者也应有勇气真心面对,弃旧图新。比起新闻媒体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来得更直接、更全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的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群众中产生相应的影响。就是在日常工作和公共活动中,领导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群众关注或仿效的目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顺口溜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信实际上是其自身的言行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地树立起来的。这种对领导者言行的监督往往能够弥补上级党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控的缺陷或不足,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民主性。下监督上,民监督官,这不仅是我们党的组织活动和政府行政事务中实行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促进领导者个人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可行方法。领导者应主动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这方面的修养置于群众的监督、评判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向群众敞开自己的心扉,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随时了解群众对自己的要求,以便在道德品质修养中吐故纳新,扬长避短。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其他种种,例如,树立信心,积极实践;环境磨炼,艰苦奋斗等等。这些方法或途径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志于把自己锻炼成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的同志,应根据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修养方法,并付诸道德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这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修养的过程。孟子更是把在历史上担当大任同刻苦磨炼联系起来。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今天,我们的各级领导要担当起率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大任”,就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才能不仅能胜任自己岗位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它关乎党风、官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古人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4]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实践,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我国的官德建设作出努力,勤政为民,廉洁为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论官德修养

论官德修养官德,是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只有形成了一个以干部队伍为依托的道德示范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既然居官,就不能远离官德.也不能逃避官德,更不能缺乏官德。当官无德,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因此,加强官德建设至关重要。

一、慎始--谨防第一次

。人生贵善始。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可见,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第一次,不能断然挡住第一次的人屡见不鲜。胡长清、李乘龙等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成为千古罪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握住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警惕了第一次,就能累积成每一次,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不会被突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找不到可乘之机。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伤大雅;有的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还有的认为别人恣意腐败尚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他们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又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小节不保终累大德。广东省汕尾市原副市长马红妹,平时毫不检点,把自家买水果、面包、鸡蛋、油、米等用的几十元、几百元开成发票报销,致使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发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地将公款贪为己有就是例证。可见,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各级领导于部一定要在慎微上下功夫,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慎言--谨防口无遮拦。现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说有悖于中央精神的话,对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及工作评头品足、说三道

四、滥发议论;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及顺口溜当作谈资说料,时而望风踩柳,时而添油加醋;甚至津津乐近于一些消极颓废、格调低下的所谓黄色段子,满口荤话、粗话、脏话。纠正和防止党员干部口无遮拦,讲话不注意影响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党的意识,坚持从严治口,用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标准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与中央不一致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党的形象的事坚决不做。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四、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有点爱好是正常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不能恣情放纵,而应当把它与官德的修养联系起来,对有利于官德修养的则育之,不利于官德修养的则弃之,介于有利与不利之间的则节之。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好爱如果不善节制,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不法之徒腐蚀领导干部的缺口。这绝非危言耸听。从厦门远华走私案中可以看到,石兆彬、刘丰、蓝甫、杨前线、接培勇等大小官员的堕落,正是被赖昌星从这些人身上的爱好打开缺口的。赖昌星有一句名言: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警觉啊。

五、慎欲--谨防纵欲无度。人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也不例外。有的干部之所以在权、钱、色等的诱惑下坠马,究其根源无不是为欲所困、为欲所害,当官欲、权力欲、金钱欲、美色欲、名利欲、占有欲、享受欲太盛。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废。人欲是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企图窒欲、灭欲不可能,亦不可取;而纵欲又为害无穷;唯一正确的办法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所谓以理导欲,以理制欲,就是通过理性把欲求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欲不逾矩,欲不损德。以理导欲、以理制欲首先要分清正欲与邪欲。正欲与邪欲,在许多方面是泾渭分明,不言而喻的。但有时又往往是正邪混淆,难分难辨,稍不注意,就会以耶为正,背正入邪。这就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以理辨欲。以正确的理论为依据,划清什么是正欲,什么是邪欲;什么是公欲,什么是私欲,择其善者从之。另一方面是以理导欲。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欲求的实现,遏制恶欲的发展。其次,以理导欲、以理制欲

下载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官德修养大全

    加强官德修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

    论官德修养

    官德政德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塑造的过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加强好的素养,外在的品行才会有质的飞跃。既然我们说道官德、政德,就要了解什么是官德,什么是......

    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 所谓“官德”,通俗地说就是领导干部做官的品德和品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无疑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真诚告诫和教诲,也是......

    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

    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 李 宾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68) 摘 要:本文旨在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加强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

    27-领导干部要加强官德修养

    领导干部要加强官德修养 2011年5月20日网址:人民网强国论谈 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组织纪侓,是为官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胡锦涛同志在加强领导......

    加强官德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加强官德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苏 荣《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25日07 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论官德修养[合集5篇]

    论官德修养官德,是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只有形成了一个以干部队伍为依托的道德示范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才能得以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