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时间:2019-05-14 17: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第一篇: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比比皆是,也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包青天”的包拯。吸收和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拯其人

包拯(999年至1062年),北宋庐州人(今合肥市肥东县),字希仁,宋仁宗时天圣朝进士,先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开封府知府,御史中丞,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副相),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仕宦二十余年,为政领域从地方到中央,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军政及外交各方面。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经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断加工、敷演、提炼,包拯成为最著名的清官代表,被百姓神化为“包青天”,也成为

[1]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文圣、武圣相匹敌的人物,受到广泛的尊崇甚至顶礼膜拜。在包拯为官的时代,当时通过科举取士而涌现的“名卿钜公”中,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包拯只是其中并不显赫的一位,名声地位和政绩都不及他们,但却在身后赢得了不虞之誉,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与包拯的清廉官德有很大关系。

二、包拯的清廉官德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念,历史源远流长,自从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将国家的命运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儒家先哲提炼和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认为“民者,[2]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如

[3]果“大本不固,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张“薄

[4][5]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大缓吾民以安天下”。从这一理念出发,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要求减冗吏,减冗兵,减修建,省奢侈。包拯还将这一理念体现在立法上,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他认为立法应当贯彻“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并以此来修改旧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并开仓济贫等。

(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时,就写下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6]

这也是包拯流转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这首诗是写在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的,据《宋史》记载,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常要向宫中进贡。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机会额外索取,以赠权贵,数量有时超过进贡的数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严格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不持一砚归。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中参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饭食,虽贵,如初宦时”,更是感慨不已。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在包拯《墓志铭》中称其“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白始及终,言行必一。”北宋名臣欧阳修尽管与他政见有所不合,但对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赞佩,称其“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

[7]言正论,闻于朝廷”。

包拯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亲属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他在晚年时立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风》中就说到:“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8]传。”而对于自己亲属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绝不轻饶。包拯是庐州人,他在任庐州知府时,包氏家族的一些亲朋故旧以为可以仗势为所欲为, 结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饬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亲自审讯,重重地处罚了堂舅。京剧有一出传统戏《铡包勉》,就是依据包拯处罚亲友的史实所编。

(三)不畏权贵,严惩腐败。包拯痛恨贪官,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乞不用赃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贪官、赃官,要“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

[9]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为了施行这一原则,包拯不惜犯颜直谏。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屡受恩赏、加官晋爵,甚至于一日之间连授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四项官职,主管全国财政大权,他在任职期间,欺上瞒下,玩弄权术,鱼肉百姓。对此,包拯极力反对,曾三次上疏弹劫他,尽管宋仁宗执意庇护张尧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张所担任的官职,包拯也为此得罪宋仁宗被调离京城达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监察御使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个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剥百姓,逼得人们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弹劾他,迫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在任期间贩卖私盐一万多斤。

(四)明察善断,制止冤案。包拯在处理案件时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等司法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宋史》记载,包拯颇善鞠狱,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时就体现了出来。一天,有一农民的牛舌夜间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对那农民说,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割牛舌的人就会出来了。农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状告这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于是,盗惊服,只得承认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认为,要实现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断各种诉讼案件,各级长官的选择就非常垂要。精选慎择是包拯一贯的主张,他极力反对县令和地方官吏的轻授轻任。在摆拔任用官员中他特别反对两种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赃滥之人。针对当时酷吏严刑造成许多冤狱的情况,包拯主张加强司法监察。他曾给宋仁宗上《请令提刑亲按罪人》的奏折,批评国家虽设“按刑之司”(类今检察院),以纠郡县“刑罚冤滥”,然“大狱出入,未尝按问,细故增减,即务举劾”,是“小过必察,而大罪不诃”,提刑司见某郡县有未断之重罪,就“迁延引避”,“窃恐天下刑狱,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大量冤狱的原因是:一是郡县长吏不得其人,“不辨虚实”,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所造成;二是缘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贤、挟私报复或贪赃枉法所致。为防止和减少冤狱,他主张必须知人善任,“进用贤隽,斥去形迹之弊,以广公正之路,[10]判忠佞,抑侥幸,察左右爱憎之说,延中外谠直之议”。对关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议应委提刑司“亲往审问决断”,[11]以此来保证狱案的明断。

三、包拯清廉官德的现代启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腐败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贪污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于律己。清官和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台上的孪生兄弟,从这一角度辐射,这条启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鉴,因为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个民主和法制渐进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人人皆为清官。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加强官德修养,更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总书记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作为身负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不但自己要严于律己、规范执法,更要约束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能“灯下黑”。这要求检察官不仅本人要带头遵守《检察官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要求“身边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四、结语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

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包拯的清廉官德无疑对当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时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时代变迁形成的偏见即过份拔高或过多贬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们对惩恶扬善、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合肥包公祠的楹联赞扬他“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正气耿光昭日月,廉洁清栋妇孺知”。包孝肃公

[12]这都表达了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与怀念。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13]

我想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包括包拯在内的诸多清官最高最公正的评价。

第二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第二,要慎欲。人有七情六欲,为官者同样有欲望,但是人不能够把人的唯一追求放在欲望上,人在追求的欲望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呢,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应该,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应该去获得,因民所利而利之,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富与贵我都想要,这一点无可厚非,儒家思想也认同这一点。但是人不能够仅仅的追求物质利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那么这个适度就是一种中庸的原则。人不能够纵欲,也就是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不能够去纵欲。那么应该怎么办?欲而不贪,见利思意,以意至利,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一种中庸的原则,当然不能够纵欲,也不能够去禁欲,这两者都不应该去提倡。对物质利益应该有一种恬淡的心情,老子也说或莫大于不知足,就莫大于欲德。祸患之源,人的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如果人太贪婪了,一定会出现问题,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该恬淡。

第三,要慎微。就是微小,慎小的意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说很多领导干部处问题都是从小节上小事上出的问题,小事觉得无所谓,觉得小事,认为小事不是很重要,但是小事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从小事上就应该警慎,把好第一道关,这是我们讲的慎微,也就是慎小。

第四,要慎权。为官者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一个真理。所以很多官员古今中外都有,手中握一点权力,千里做官只为吃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贪白不贪,这样一种理念一定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这个关要过好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双刃剑,权力用好了可以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但是如果权力用的不好,滥用权力,这样就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灾难,同时也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的问题对为官者来说应该是慎之又慎,不要滥用权力,要把权力用在为老百姓服务上去,要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第四个方面。

第五,要慎友。就是交友的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为官者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很多一些人愿意和为官者打交道,为什么呢?因为你手中握有权力。那么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我们总书记也在中纪委的会议上说过,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都是从交友不慎开始的,所以为官者要净化自己的交友圈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交,如入自然之事,久而不知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所以要交那些善友,交那些益友,交那些正友,而不要交那些酒肉之友。很多人和你交朋友是看重你手中的权力,这样的话在交友过程中应该谨慎,交几个知心好友,而不是自己做了官以后让很多人知道,这样的话送礼的多了,馈赠的多了,自己的负担就重了,在为官过程中就容易失去公心,平常心,所以交朋友也是一个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第六,慎嗜好。不是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害怕官员爱字画,嗜好问题应该谨慎,上有所好,下必胜焉,古代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一国近服紫,全国人民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投其所好。楚王爱好宫女细腰,这些公女都纷纷节食,甚至有的饿死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为上者的嗜好,他不是一个人的嗜好,他的嗜好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嗜好这个问题上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不要让自己的嗜好成为毁灭自己的一个炸弹,这是我们讲的第六个方面。第七,慎言行。古人讲言必信,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孔子有一个学生自子长,他问怎么去当官,孔子说少言,少说,多做就能当官。那么这种讲慎言不适合我们现在讲的慎言行,我们说当下的慎言行对领导干部来说,在自己的言论、行为方面应该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言行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一种行为表现,而是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关系到共产党的形象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官员说话非常的不负责任,在言行上非常的不检点,所以在这些言行方面,作为共产党的官员,应该谨慎,慎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言论要谨慎,这是我讲的第七个慎。

第八,慎终结。为什么要慎开始呀?因为你开始当官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明朝的例子,明朝有一个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后,这些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道贺,这个人有感于这么一种现状,你看道贺的目的是什么呀?以后有求于你,你看当了官以后,有权力了以后我会求你。但是这个人非常的清醒,然后写了一段话,他说想当初家贫如洗,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今日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对这种世俗公立性的人进行了一种讽刺,可以说在一开始进入官场就能够廉洁自律,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分内的事情,而不是会被一些进入官场以后,被别人的一些庆贺,被别人的一些恭维冲昏了头脑。

还要慎终,古代当了多少年官以后也会退休,过程叫志士,清朝有一个叫叶存人的官,康熙年间,他退休以后底下的属僚送了很多东西给他,他没有接受,我就是一介平民的,我不应该接收国家给我的东西,你们给我的东西我也不能够接收,他也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这首诗就是月白清风夜伴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就是你把东西送给我,我不是怕别人知道了,我是自己内心过不去,是道德自律的问题,最后没有接收他们馈赠的东西,你的心情,你的心意我全领了,但是东西我不能要,这是一个慎终的故事,这个慎字我们说是慎独也好,慎欲也好,也就是说在为官的过程中对自己手中的权力,对自己的一些嗜好,对自己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否则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五)畏

除了讲慎以外,和这个相关的就是一个畏字,什么叫畏呀,敬畏,就是怕字,当官应该有所怕,孔夫子说君子是有三畏的,君子有三怕。怕什么呢?第一,怕是怕天命,天命深不可测,我们要怕它。第二,怕是怕大人,大人是一种智慧的化身,你要敬畏他。第三,怕什么呢?怕圣人之言,这代表了真理,你要敬畏他,所以要有所怕。李世民他做了皇帝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他说我当了皇帝别人以为我什么都可以不怕了,但是我现在还是有所怕,怕什么呢?上怕天,下怕老百姓,就是这样怕我还觉得我怕的不够。所以李世民通过他做事情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励精图治才成就了23年的贞观盛世,所以他这个贞观盛世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他谨小慎微,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朱熹他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一个民族,一个人有敬畏感就非常的重要,要有所怕,不能够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如果一个人他有所畏惧的话,就是反善怕的人他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指,就是偶然出了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偶然犯错也不会犯大错。所以纪晓岚说凡做事应该有一个怕字,怕字很重要,不能够什么都不怕,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敬畏感的民族,人人都有所怕的东西,文革时期说战斗的无神论者是无所畏惧的,说天不怕,地不怕,我们这个民族的敬畏感荡然无存,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老和尚打散无法无天,所以我们现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现代应该把我们民族曾经有的这种敬畏感找回来,要相信离地三尺有神明的存在,应该有所怕的东西,不能够什么都不怕。所以,1957年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这篇文章中也就说了,共产党员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够无所顾忌。咱们中组部的部长在几次会议上都提出了,尤其是李源潮同志,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第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老百姓。第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所以人应该有所敬畏,不能够无所畏惧,胡说非为,尤其是为官者。尤其现在在问责制很多的情况下,领导者对敬畏应该更多的去体验它,去体会它。

(六)廉

这个廉字,我们从正面看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廉洁,那么什么叫廉洁,不受就是廉,什么是洁,不污就是洁,那么廉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一个品格。汉代的班固说立不廉平则治道衰,如果作为官吏不廉洁,不公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治理就会出现问题。范仲淹也说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如果管理不廉的话,他在执法过程当中就会滥用法律,滥用法律就会害老百姓,所以讲官员他要廉洁。

讲廉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伯行,他是江苏的巡府,当了巡府以后很多人去送东西,然后这个张伯行专门写了一幅禁止馈送喜,其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非常有名,叫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豪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是张伯行廉洁自律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后来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赞赏,死了以后给他的嗜好是清恪,清是清正廉明,恪就是恪尽职守,这是被称为中国清代的第一廉官,张伯行。

讲起来这个廉就是廉洁,明朝的大思想家薛瑄,他说廉洁是有层次之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真心的心甘情愿的去奉行这样一种精神,信念非常坚定,真正去廉洁的人。不是被动的去廉洁,这是层次最高的廉洁,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而去廉洁的人,最低层次的廉洁就是为了不受法律的制裁不得不去廉洁的人,可见廉洁他是有不同的层次之分的,现在我们宣传的杨善舟就属于第一个层次,他为官退休以后,没有去享清福,而是为老百姓,是因为受到老百姓的赞赏,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廉洁。

还要讲简,就是简已助廉,为简可以助廉,清代有一个叫张圻的人,他说居官所恃者在廉,就是在官所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是廉洁,之所以能够支撑廉洁的是什么呢在于简朴,所以曾国藩,大家熟悉的曾国藩,他说主要是对军队说的,欲服军心,必先尚廉洁。欲求廉洁必先崇俭朴,所以廉洁和俭朴往往是合在一起的一个问题,宋人陈襄他说,欲养廉,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虽粗衣粝食,节澹度日,然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顺,其心休休,岂不乐哉。也就是说如果要养廉的话,不如根据自己的收入去支出,这样的话虽然是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粗布衣服,然后抚养的都无愧于心,居住也很安定,然后走起路来也很顺心,心里也很坦然,这不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吗,就是把廉和俭结合在一起,这是讲的廉的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节,一个是俭。

但是从反面来看,我们说反腐倡廉,和廉相对的两个反面的问题,一个就是贪,贪婪,如果说廉是民之表的话,那么贪就是民之贼,是老百姓的祸害,所以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那么为人臣贪必亡其身,这说的非常好,总之没有好下场,这是讲的贪婪的问题。

廉的另外一个反面,就是耻,我们往往把廉耻结合在一起来看的。孔子说,行己由耻,自己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应该感到羞耻,孔子还说知耻而后勇,知道了自己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一些羞耻的事情,耻辱的事情,然后才能够去奋进,去改变自己,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就是知耻而后勇的表现。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还有说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这里都是讲的人不能够没有羞耻心,没有耻辱感。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礼义廉耻中,耻字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所以刚才也说了耻字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禽兽是没有羞耻感的,人应该有羞耻感,在这个方面为官者应该特别的要重视。

三、为政之道:顺民意 富利天下苍生

对待民的问题,执政为民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是动机和效果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动机不可为不好,但是效果很差,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老百姓,但是最后没有得到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他的初衷和他的结果发生了可以说背道而驰,最后变法失败,很重要一个原因,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就是他的同僚,苏东坡,司马光最后都反对他,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二,是民本和民主的关系问题,有人说中国从孔子以后就有民主思想,我不这么看。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多就是一个民本思想,在新秦时期,孟子达到了民本的最高峰,近代在明清之际黄宗稀的思想达到了民本的最高峰。民本是一个道德概念,是一个道德问题,这个民主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如何公权不被私为,来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民主问题,所以民主和民本不要混在一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区分。

第三,抓落实的问题。再好的惠民政策,惠民工程,再好的方案措施如果不落到实际上,不给老百姓带来实效,不让老百姓看到利益,这个惠民工程,这个惠民方案都等于零,都是空的。所以在执政为民上,万事民为先,群众利益无小事上,在这一点上古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针对第三个大问题我们做一个小结,这个小结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国之命在人心,2700年前管子说的话和2700年以后温家宝总理说的话,他们的意思所表达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顺应民意,执政为民,否则就会为人民所抛弃。

四、几点启示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德,我们能够得到几点启示,因为我们讲古代官德是为现在服务的,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就是善言古者必有争鸣,是为现在服务的,那么通过学习古代官德,我们能够得到几点启示呢,有这么几点。

第一,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为官治国安邦理政的重

要思想资源,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优秀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中间汲取这些智慧,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官德修养好坏,确确实实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官德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当下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诱引,而腐败又成为了共产党执政的一个最大的危险,所以如果不把这个毒瘤给铲除,那么执政党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所以官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所以对官德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开始把官员的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么如何去做,我们说现在中央到地方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一些案例不是很成熟,这一点还需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的去改变,去充实,去提高。那么在这方面有一些地方,我们要看到一些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些偏差,尽管他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又流于形式了。比如是家庭道德鉴定书的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选拔,开始官德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一票否决,是否在家孝敬父母,是否善待妻子,一票否决,这样的话在提官过程中往往要有父母亲的鉴定书,要有妻子的鉴定书,在这个问题上就往往会流于做秀,流于形式,这方面如何去更好的改进它,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实际。

第三,官德必须走制度化,法律化的路子。这一点我们再一次强调,因为官德它不是万能的,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官德同样不是万能的,官德一定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它,因为制度法律规范舆论监督,它比官德,比一个人的德性更要靠得住。所以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公务员法,比如说共产党员廉洁自律条例等等,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总之,官德修养问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一些人把它说官德修养,这是古代的东西和现在的民主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尽管社会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对官德的基本的要求没有变,道德的底线没有变,不能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就否定了古代的官德,这样是不对的,通过古代官德的借鉴,可以为我们当下的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提供一些借鉴和提供一些启迪,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常保持一种平常心,一种律己心,一种敬畏之心。

借用美国一个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话说就是,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太新鲜,这句话在孔子那里讲不能正己何已正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自己管好自己,顶天立地,这才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说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探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这个讲座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上)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

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呢?人有道德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慈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你有了这四心就是人,你没有这四心就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人如果是吃的很饱,穿的很暖,住的很舒适,但是没有道德教化的话,则近于禽兽,孟子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会很着急,会发动全家人去把这只鸡找回来。但是一个人把人之为人的良心给丢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找回来的话,那么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要花毕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把丢掉的这个良心找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看来不在于生物学层面,也不在于自然的层面,而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在于文化的层面,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我们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做了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事情的人,我们往往把这些人说成什么呢?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禽兽不如,猪狗不如,批着人皮的狼。这些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德的底线给否定了,他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人之为人之所以为天地贵,之所以为万物贵,就在于人它是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羞耻心,动物没有羞耻心,只有人有羞耻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

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中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重视德性的国家,大约从三千年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就确定了重视道德,重视人伦的文化品格,从周公开始到孔子大约500年,我们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向,这个转向就是由过去的重视鬼神,把鬼神放在首位,而转向了重视人伦,重视道德,所以说,中华民族它的底色就是一种道德的底色,一种人伦的底色。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德乃立身之本。古语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这就是在讲官德的重要性。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立德,立共,立言这三不朽的思想,官德的修养好坏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前面,重视官德。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他的思想里面可以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伦道德的情怀,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怕的是有没有赖以存在,赖以站立的道德修养,这是最主要的。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底下人,这些老百姓就像草一样,草是要看着风的风向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向东刮草就向东倒,所以这里孔子是强调什么呢?为官者的道德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么《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已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

在《孟子》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你做的好了天下老百姓都会心悦诚服的投奔于你。《孟子》里还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道德修养能起到最终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

荀子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荀子说,领导者就像源头一样,源头是清的,流就是清的,源头是浊的,流就是浊的。那么领导者就像这个盘子一样,盘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盘子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里都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个话都是给为官者说的,不是给老百姓说的。汉代的刘向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就是道德不厚的人不可以议事老百姓。东汉的张衡大科学家也说,不换位置不尊,而换德之不宠,不怕自己的地位高低,怕什么呀?怕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好坏。汉代末年的王符,这就是东汉末年,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就是人的德性和他的位置要匹配,否则就会有灾祸。

郑板桥说,种十里明花,何如种德,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把重德和把修身,他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讲了为官者的德性是一个立身之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德乃为政之要。道德修养要和政治结合起来才会有力量,所以古人说,为政在人,在其位谋其政。孔夫子说,为政以德,比如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如果以德政来治国,就会像北斗七星一样,其他的人都围绕在你的周围,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是强调以德治国。孔子有两个学生,曾经问孔子,问政,其中一个叫止张,止张问老师什么叫政治?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在位上的时候要不知道懈怠,在执行政令的时候要忠心耿耿。就是要把把德性和政治结合起来。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是为官的学生叫孟易子,他问什么叫做政治,孔子说了一句现在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那么这个正就是公正,就是端正,就是公平,你为官者你正了,谁还敢不正啊,所以在孔子里面有大量这方面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怎么去正别人呢,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诸葛亮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首先要自己要正,然后才能够去正别人,然后你发出的政令别人才能够推行它,去实行它。

我再举两个顺治帝和康熙帝,他们的思想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注释,顺治帝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如果大臣是不廉洁的话,高官不廉洁的话,他就无法成为底下官吏的表率,那么小的官吏一定会贪污腐败。那么小的官吏他不廉洁,他没有去治理老百姓的根本,社会风俗一定会变坏,这就是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自身要正。那么康熙帝在康熙政要里面记载了康熙帝里这么一个思想。他说大臣如果能作为小臣的表率,他能够亲修职业公而忘私,作为小臣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胡乱非为。这里也讲的为上者和为下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上者是一个表率,强调为上者的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是第二个小方面。

第三、德乃立国之基。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正之要,德,同时还是立国之基。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已经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些东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在西周初年提出了这些思想,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和格局。

德,国家的根基,国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授有德则国安,这是管子的话。如果把一个国家交给有道德的人,有德性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他就像一条主线,一条红线贯穿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唐太宗怎么说的呢,你如果想让天下安定,那么你就先正其身,先正谁呀?正自己,自己身要正,修身。魏征也说,你要让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因为根深才能够叶茂,你让这个水能够长流不息,水流潺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渊源才能够流长。你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安定,那么你一定要积累自己的仁义和德性,不要去损害老百

姓的利益,不要去和老百姓争利,要讲德性。王安石也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同样把为政立国的一个基础放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苏东坡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道德是主要的,而不在于道德的强和弱,有没有道德是这个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据,所以这一部分是讲到了道德是立国的根基,最后,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我们讲的以德治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以看出来,重视为官者的德性修养,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终,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德是立身的根本,是为政的基础,是执政的基础,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做官为政的根本,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讲从中国文化上来看,区别人和禽兽的最主要的根本点在于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讲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的底色是道德,是良知,是道德修身,这是一个底色,这是我们中国人为官为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二、官箴书与官德修养

第二个问题就介绍一下官箴书与官德修养管。官箴书我们平时听到很少,但是在古代官箴书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

(一)官箴书的出现

官箴书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官箴是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官箴在过去它的原始意思是为下者对为上者一种规劝,一种劝鉴建。以后尤其是到了秦汉以后变成了为官者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官箴书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他不同于经诗子集,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书,他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官德太重要了,刚才介绍了官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从皇帝最高统治者来说,官箴书希望这些官员们都能够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免得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引起老百姓的反抗,老百姓是一个双刃剑,这是一个方面。

就为官者自己来说,官场凶险无限,如何在凶险的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就要像前辈的官箴书,前辈很多官员写的官箴书中去借鉴其中一些智慧,所以这个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必读的书籍。

(二)历代主要官箴书举要

第一,君王御撰的官箴书,主要是为臣僚们而制订。官箴书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即官箴书有哪几类书,第一类就是君王欲攒的官箴书,就是皇帝欲攒的。比如说有唐武则天的欲攒的《臣轨》,清顺治帝“御撰”的《御定人臣儆心录》,这都是皇帝亲自抓的,这些书内容不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抓的,是亲自欲攒的,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一类书。第二,官员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他在官场上呆的时间很长,由于从政的一些经验,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当官,为政的经验,比较著名的就是宋朝吕本忠的《官箴》,为什么这本书重要呢?因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为官之法,第一、清,第二、慎,第三、勤,就是出字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薄,只有一卷,但是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二类书。第三,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或居官法则的政论辑抄。比如说有《朱文公政训》,这是一卷。还有《牧鉴》十卷,这是这一类书,这一类书内容非常的丰富,很便于后人去查找,这是第三类。

第四,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就是很多种官箴书把它编在一起了,比如说有清朝陈宏谋辑录的《从政遗规》二卷。还有清朝徐栋辑录的《牧令书》二十三卷,这一类书就属于这个,他把一些官箴书给柔在一起了,这些书也是便于查的。

第五,这一类是属于什么呢?就是皇帝自己写的,他不是一转给大臣看,不是,规范帝王行为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帝范,就是规范皇帝的行为的书,但是这一类书很少,主要的官箴书是指前四类书。那么一些重要的官箴警言名句都是出在这些书里面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宋朝的戒石碑里面讲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讲的什么呀?十六个字,你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薪水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老百姓没有权力,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你们可以欺负他,可以压榨他,但是你们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报应,上天是难欺的,人在做,天在看,你只要做了上天就会惩罚你,这是借石碑,宋朝的借石碑,非常重要的官箴。

刚才说的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就是保护自

己的官位,然后可以远离耻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官箴书。

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朱镕基总理非常推崇这个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了就能够产生威信,这是,朱镕基总理非常看重的一则官箴。

还有明朝的一个官箴,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什么意思呢?这个廉洁你官员想廉洁,就要少情寡欲,这个廉洁就像少女的贞洁,一旦受玷污以后纵身受侮,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官箴,讲究古代官员的一些官箴的内容。

另外,就是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既不官不失为好人,逢运气当做官,并且做好人,必不受百姓垢骂,不遗毒子孙。就是你要想当个官一定要去当一个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一定是好人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为民服务的官,不至于糟到老百姓的谩骂,垢骂,也不至于遗毒自己的子孙,损了阴德,这是刚才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比较常用的几个官箴的内容。官箴书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有这么几本,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比较简练。一本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这本书比较规整。还有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本书最深刻。

(三)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举要

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也就是说一个人你说他官德的好坏,你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他没有刻在头上,说我官德好和官德不好,他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一些官德的德目修养表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个纲,具体的德目就是目录,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官德的好坏要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德目有什么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这些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我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一个概括,这些具体的德目就是孝悌忠信,平明志友,礼义廉耻,直智实达,清俭和节,淡静藏谨,仁爱宽恕,温恭让学。

也就是说古代官德修养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我从这里面选择几个,这个德目修养,我们说第一个先讲一个孝,孝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头来,作为父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古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百善孝为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个孝诗的诗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父母亲把子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把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这种坚信表现的淋漓尽致。

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古语还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爱子非为孝也,所以母亲的爱是一种纯真的爱,作为子女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中国文化讲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孝自己父与母,不如禽与兽,不孝敬父母的连禽兽都不如,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贵辱之德,鲁迅先生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所以孝养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大散文家叫李秘,他当时在为官和孝养祖母之间进行了一个选择,这在我们非常有名的《陈情表》里面写了,他毅然的选择了先孝养祖母,然后出来为官,这是《陈情表》里面写的内容,读来令人感人至深,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人。对每一个子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怠,等到自己挣钱挣够了,等到当官当到多大的官了,再来孝养父母,那个时候父母等不起了,来不及了。

过去儒家文化讲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子女在家里,他要为父母亲养老送终赡养父母,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常回家看看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望,那么孝养父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一种东西吗?仅仅给父母亲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吗。儒家文化并不这么看,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由,一位是子夏,子夏他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亲的一种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体现出来,如果父母亲正在干活,你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干吧,如果把饭做好了,给父母说你先吃吧,不冷不热的,他说这就是一种孝吗,这不完全是孝,孝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种对父母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上,所以从面部表情上可以表现出来。孔子的学生子由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者是为能养,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至于猪狗牛羊都得养活它,如果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敬,不敬仰,不从内心感恩你的父母亲,你养活父母亲跟养活猪狗牛羊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讲的孝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内心的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把孝分成三个境界,三个层次。一是大孝,也就是说你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让你父母亲得到尊重,尊亲这是大孝。其次是不辱,不因为子女在外闯

了祸,干了坏事,让自己的父母亲蒙羞,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其下能养,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所以孝养父母不完全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到了孟子以后,这个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年龄大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的,都应该去孝养他们,都应该去尊敬他们,去敬去爱他们,孝顺他们,不仅仅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弟子规里面不是说吗,叫兄到有,地到公,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孝也就在其中了,这是一种孝。古人还注意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这种现象古人看出来了,这是一种悖理,悖德的现象,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你去爱他人,这种现象说不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我们知道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的捂死了,当然他杀了儿子,杀了他的孙子,就为了权力。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把他的父亲给杀了,吴启为了当将军,把他的妻子给杀了,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把他的儿子给蒸了,给煮了,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妻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爱他人吗?一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有非常深的公立目的,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以后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是最后齐桓公死在这帮人小人手里,所以讲孝字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但是对另外一种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爱他人的人,这种人我们也要实时的提防,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有一些公立目的在里面。孝字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善心,爱心感恩心的基础。

(四)慎

慎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慎呢?我把里面归结为几慎。

第一,要慎独。什么叫慎独,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在一个屋子里面没有第二个人监督你,你会怎么样做,能不能守住自己道德底线问题,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多次反省自己,这就是一种慎独。宋代的陆九渊说,什么叫慎独,慎独就是不自欺,不自欺欺人,康熙帝也说,什么叫慎独,慎独就是暗室不欺,在一个黑屋子里面不自己欺骗自己,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慎独。所以慎独我们看电影林则徐,甲午海战,他的房间后面挂的两个字就是慎独。曾国藩临死之前写的遗书,其中第一条就是讲慎独,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醒不纠,可以对天地置鬼神,遗书中四条第一条讲慎独。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德修养中这本书里面就讲慎独就是在你能够干坏事,你干坏事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你不干坏事,这就叫慎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四篇:做一名清廉如水的现代包拯

做一名清廉如水的现代包拯

有这样一个人,虽然跨越了千年时光,他的名字仍在青史熠熠生辉,他的故事还在民间悠悠流传。生前,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生后,人们为他建祠立庙,树碑立传。他就是一代廉吏、清官楷模──包拯。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做一名清廉如水的现代包拯。

“将忠诚铸进庄严的国徽,用公正架起金色的天平”“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我们的使命,无私奉献是我们的赤诚”„„ 每当这熟悉的旋律的耳边响起之时,那坚定激昂的节奏激荡起的不仅是心中的自豪感,更是无限的责任与使命!人民法官,肩扛天平,肩负着定分止争,惩恶扬善的神圣使命;法槌起落、案卷翻飞,诠释的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作为天平的执掌者、正义的守护神,司法廉洁与否,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必须把“廉洁”二字牢记于心,将其传承好、演绎好。

古往今来,人们对廉洁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但廉洁所蕴含的精神却始终如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则这么解释:“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全能的廉洁。”这是名人的见解,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该如何理解“廉洁”二字呢?

廉洁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不是插在背上的旗帜。不受曰廉,不贪财货;不污曰洁,立身清白。廉洁是法官的修养,廉洁是司法的底线,廉洁是法官的尊严。廉洁就是“清清白白办案,堂堂正正做人”。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应把廉洁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始终不能忘记——廉洁是法官的尊严。在办案过程中,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惑、不为人情所动,依法办案,秉公执法,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保持一名人民法官的英雄本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多年的审判经历使我深深的感悟到,法官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条文调整社会矛盾,法官应有更高的理想与追求。合上案卷、放下法槌,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法官的理想是什么?法官的追求是什么?

如今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身边的感动已向我们诉说着一切:十几年如一日,不为名趋,不为利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着法律的天平的陈燕萍;十几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公正司法,用一颗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对公平和正义的执着之心,谱写新时期人民法官赞歌的蒋庆;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公正的底线,没有一件案子裁判不公,没有一件案

子收过当事人财礼,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宋鱼水„„ „„

我的心灵一次次经历震撼,我的精神一次次受到鼓舞。岁月的长河悠悠流淌,榜样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如今充满和谐的社会里,一位又一位优秀的人民法官,以他们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以他们对政法事业的赤诚奉献,在老百姓的心中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可歌可泣。他们坚定鲜明的政治品格、为民谋利的执着追求,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展现了人民法官的光辉形象,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永恒不朽的丰碑。是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声音、传递着一种感动:公平和正义就是人民法官无限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对国徽宣读誓言的那一刻、当我们穿上法袍坐在庄严的审判席上那一刻、当我们敲响手中神圣法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们与正义、与责任结下了不解之缘。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弘扬正气是法官神圣的职责;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为民解难,是法官义不容辞的义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我们为之正气而感动、为之清廉而喝彩的时候,一幕幕令人痛心的丑恶现象也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黄松有、郭生贵、罗书平等等一个个曾经优秀的法官,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不可否认,如今的社会进化及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诱惑力大大增强,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腐化堕落的理由和借口。“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理想的淡化、信念的动摇、思想的迷失、道

德的沦陷,才使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脑后,为了极度膨胀的贪欲,铤而走险,最终背离了社会,背离了人民。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个个贪官纷纷落马,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耳闻目睹的对法官言行举止的切身感受,来评价法官的形象,进而体会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真正价值。我们选择了法官职业,就选择了正义、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奉献,法官要树立廉洁的理念和追求公正的强烈意识。在亲情、友情、乡亲、爱情面前,在人与法、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矛盾和斗争中,经受考验。要学会把“权”字看清,把“人”字写正,把“我”字看小,无论世界如何变换,我们必须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严守司法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对眼前的名利保持距离,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要胸间充盈正气,目光蔑视权贵,臂膀扶持弱小,两袖浩荡清风。正如俗语所言“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吃请受礼又如何能够保持自己的“廉正”。法官只有廉洁奉公,不贪,不占、不吃、不受、才能做到“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官不只是一个职业,她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使命,那就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无法去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勇气和肝胆赤诚,但是我们可以在岗位上默默地展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灯红酒绿,不拒孤独,内心渴望的是百姓能安居乐业;他们勤勉敬业,不谋名利,日夜期盼的是为百姓排忧解难;他们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立志坚持的是为人民伸张正义;他们公正执法,不图金钱,一生信仰的是国家法律的尊严。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追求是对事业无限的忠诚与奉献,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人民法官。

我骄傲,我拥有一份庄严而神圣的职业,我自豪,我是一名共和国的人民法官。我将以神圣法律作为终生信仰,视清正廉洁为鞭策动力,去探求公平与正义这一法律精髓,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以昂扬锐气去荡涤那些乌烟瘴气,做一名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清廉似水的“现代包拯”;让我们为正义和道义而战,对法律和人民负责,让天平永不倾斜,让国徽永远闪光!

第五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现代启示发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现代启示发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唐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郑板桥:‚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下面列举其中几项,以孝、慎、廉、学为例来说明。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要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

1、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

3、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4、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

5、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

6、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会留下污点缺憾。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胡锦涛同志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第一,立德修身。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党性修养,基础是德性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第二,以德服众。法家主张靠武力、靠权势让人民服从。儒家则持相反意见,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真正让权力为社会服务。一般说来,非权力影响比权力影响更为持久。第三、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在2009年的纪检会议上,胡主席强调说:‚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可见,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共产党人都非常强调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作用,在德才关系上,要始终把德性修养放在第一位。

下载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官德培训参考材料

    新华网评:官德培训的重头戏 2011年11月03日 09:05:4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戴求兵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提出,......

    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史说官德》材料: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做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儒家......

    官德修养大全

    加强官德修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

    《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从今年4月份开始,通过参加区纪工委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树立廉洁好形象”专题读书活动,我翻阅了梁衡撰写的《官德》一书,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加强官员基本道德......

    《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近读梁衡的新著《官德》一书,犹如春风扑面、正气充盈,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示。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眼下,研究探讨官德的著述很多,虽然其中不乏佳作,但若与《......

    官德教育演讲稿

    做有道德的领导者 官德,是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只有形成了一个以干部队伍为依托的道德示范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才......

    《申论官德》读后感

    当代新型官德的个体省察和养成 ——读《中国古今官德研究—申论官德》有感 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是为官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当前讯息极其发达......

    官德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学习南阳官德文化心得体会 俗语云: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官德修养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的体现。共产党人的官德,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公德和从政的道德,而且是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