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德修养之我见
官德修养之我见从一般意义上讲,官德和医德、师德一样,亦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生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不仅在于其客体的变化、发展,更在于其主体的把握、内心信念的牢固,以及情感的一贯和意志的坚定诸因素趋于理想状态的结合。人类社会由于分工的不同,使得职业和职业道德林林总总。在数不胜数的职业道德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世人关注的则应首推官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显然,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的原因,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这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方面,是起过和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伦道德和思想感情的民族。我们评价任何人,道德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来使用的。所以,人品重于文品,人品重于艺品的观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心领神会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人们都是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位为官者,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德的要求内容不同罢了。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即便是在考核干部时,也是坚持德、能、勤、绩的标准。官德状况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沿革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官”这一特殊职业和为官者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大凡是官都意味着权威,二者有着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所谓权威,是把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罗伯特·A ·达尔在其《现代政治分析》中指出:“如果Y承认X控制Y的合法性,X就对Y 有权威。或者,如果Y承认有义务服从X,X对Y也有权威”。我们知道,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官者的权力是通过法定权实现的,而其威望则凭借为官者品德人格和意志诸因素去得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导者在群众中都享有权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的印象也并不都是满意称心的。因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仅仅只能凭借权力中的法定权去主观地、强制性地展开效率低下、群众口服心不服的领导或管理活动。显然,这种领导或管理活动是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领导的目标。一旦这些领导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过去的权力,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就由原来的口服心不服转变成了不理不睬。这样的领导者当然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谈官德修养不能不注意到领导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法制观念同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先说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般地讲,道德操守良好,修养功底深厚的领导者,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到态度坚定,旗帜鲜明。这是由于这样的领导者其日常的学习和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日积月累的道德修养,为其领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即便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局势,他们也能驾轻就熟,稳定大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领导者在他们面前就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官者,不论其职位高低,也不论其资历深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就会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就会常常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处处把为百姓苍生办实事、好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会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冷暖安危和祸福系于一身。否则,就会被老百姓诟病,遭历史淘汰。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当地的官的另一种称呼为“父母官”。“父母官”就是要牵挂百姓,爱护百姓,保护百姓。比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共产党人的楷模焦裕禄和孔繁森,等等。他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将百代流芳。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领导们秉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为官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官德修养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永久的魅力。因此,我认为,官德修养对为官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都起着一种潜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积极作用。再看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历
史上,许多法律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的某些要求;道德规范也往往表现着法律规范的某些内容。这样,我们认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必须与一定时代的法制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起来。因此,官德修养不能不与法制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当然,官德修养是既不能也无法替代为官者的法制观念,也不能脱离当今这个八面来风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就后者而言,我们提倡的官德修养,决不能回到封建社会的那种所谓“闭门思过”、“面壁自省”的过了时的修养模式中去,而应该使这种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我们的社会和时代,结合我们当前所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不断提高层次,充实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官德修养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也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前者而言,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某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权关系,也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关系。我们从许多事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那些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工作、办过一些好事,且“风光一时”、“红极一时”的官员们,最后却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受到法律的制裁,或琅铛入狱,或被判极刑,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放弃了自身的学习、思想改造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些领导者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从其自身的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化开始,继而迷恋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走向~,触犯党纪国法的。因此,官德修养是加强领导者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执法者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道德素质,再健全的法制也将是束之高阁。道理很简单,法律是靠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体公民去遵守和贯彻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健全的法制体系,公民极强的法制观念,又将为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官德的完善提供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目前,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官德状况及其修养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领导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官德既然是一种职业道德,那么,它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一样,其构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概而言之,即:知、情、意、行四个字。要形成和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说,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应当包括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行为的修养。各级官员通过这些修养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官德修养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官德修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官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说来,大致包括:一是社会主义道德。二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它既包含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又包含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既有较低层次的要求,又有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要求;既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的成分。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的最高要求。作为群众的表率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精英成员,广大官员的道德要求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官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般言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首先,是“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都是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养方法。我们这里讲的“内省”,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出的“内省”,是经过改造后、并赋予它新的内容的“内省”。即:领导者通过“内省”,揭露自己思想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错误。“内省”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强调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地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廉洁与~的斗争,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这种自我审判的方法,在伦理学上称为“内省”法则。这一法则对领导者非常重要。领导者自觉自愿地以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言行举止,对于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扬弃自身非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言行,是一种清醒剂,对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领导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因素。如果说,“内省”是为官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为官者在人前或公众面前,尚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谴责,怕丢掉乌纱帽;而当他们在人后、无人在场的时候,做些不符道德规范的事情却处之泰然,不会感到丝毫内疚。“慎独”作为官德的修养方法之一,体现着为官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道德境界,它体现着为官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就是说,领导者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领导者。第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各级领导者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方法。相互批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错误的言行要敢于进行批评;二是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另一方面还要对歪风邪气敢于作斗争。对于同志的错误言行要敢于
批评,这是对同志、以革命事业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批评要讲究方法,要与人为善,要从爱护和帮助同志的动机出发,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冷嘲热讽,甚至挖苦、搞人身攻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侮辱别人的人格。而对于别人的批评,包括来自下属和人民群众的批评,领导者应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态度,决不能给提意见和批评自己的人“穿小鞋”,或当面点头,背后搞打击报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能大度容人,不斤斤计较;做到“头上可跑马,肚里能行船”。实践证明,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对别人的逆耳忠言采取何种态度,往往是衡量领导者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无论自我批评还是开展相互批评,或是接受别人批评,都是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最终都要落实到改正错误、缺点上,这种修养,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进行。毛泽东同志曾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洗脸和扫地,要求我们天天坚持。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1] 第三、接受监督。道德修养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和主体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吸纳优秀的道德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并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地体现在道德主体的一切言行之中,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活动等参照系中发挥道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内心信念的坚定、社会~的监督,以及传统习惯的践履才得以进行的。人们对于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此不赘述。这里着重讲讲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宣传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两方面。前者的监督具有政府性的行为,而后者的监督则属于民间性的举措。这两种监督无论是对社会道德风尚还是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英国著名思想家赫胥黎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他们并不是出于对于法律的畏惧,而怕的是社会~。这就是说,对于人们的某些言行,社会~能在法律失去制约的时候起到有效的监控,这也是道德的功能特征之一。无数事实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导致~。权力是靠人去实施和运用的,这样,它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这里强调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是对权力的实施者(领导干部)而言的。因此,领导者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切实履行好权力所赋予的义务,也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把自身的言行置于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可以使领导者避免错误或少犯错误,而且还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及时改正工作作风。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心声,其监督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原则性。领导者应自觉将自身的道德修养置于其监督之下,使之在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中不断提高。即便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是言行中出现了非道德或违反道德的现象,受到了传媒的曝光,领导者也应有勇气真心面对,弃旧图新。比起新闻媒体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来得更直接、更全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的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群众中产生相应的影响。就是在日常工作和公共活动中,领导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群众关注或仿效的目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顺口溜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信实际上是其自身的言行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地树立起来的。这种对领导者言行的监督往往能够弥补上级党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控的缺陷或不足,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民主性。下监督上,民监督官,这不仅是我们党的组织活动和政府行政事务中实行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促进领导者个人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可行方法。领导者应主动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这方面的修养置于群众的监督、评判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向群众敞开自己的心扉,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随时了解群众对自己的要求,以便在道德品质修养中吐故纳新,扬长避短。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其他种种,例如,树立信心,积极实践;环境磨炼,艰苦奋斗等等。这些方法或途径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志于把自己锻炼成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的同志,应根据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修养方法,并付诸道德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这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修养的过程。孟子更是把在历史上担当大任同刻苦磨炼联系起来。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今天,我们的各级领导要担当起率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大任”,就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才能不仅能胜任自己岗位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它关乎党风、官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古人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4]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实践,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我国的官德建设作出努力,勤政为民,廉洁为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
所谓“官德”,通俗地说就是领导干部做官的品德和品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无疑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真诚告诫和教诲,也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面镜子。
实践证明,“官德”连着“官风”。“官风”是表象,“官德”是本质。有什么样的“官德”,就有什么样的“官风”;“官德”一旦有病,“官风”就自然不正。有的重“权势”,责任意识缺失,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视为“护身符”和“指挥棒”,甚至当作损公肥私、谋取个人私利的特殊工具;有的作风漂浮、为人霸道,惟我独尊,甚至压制民主、脱离群众,依仗职权乱作为和瞎折腾。也有的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图形式、走过场,劳民伤财搞“悬乎套”;还有的善于说官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令群众“烦气”和“反感”,挫伤了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的“官德”不健康,行为不端正,作风不扎实,群众口碑欠佳,所以程度不同地扭曲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干部自身形象,无形中也给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不应有的阻力。由此说来,在新时期,努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万万不可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强化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入手:
要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尊严和形象,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三大作风”,时刻用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中,毫不动摇地信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型理念,切实发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和“导”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深化创先争优的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党看齐,为党增光,让党旗更加鲜红,让发展前程更加灿烂和光明,让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手中的权力,视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任何时候都不可滥用职权或以权谋私。淡薄名利,远离腐败,情系群众、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正确处理“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官德”和“官风”,体现和展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破除违背群众意志和愿望的“官僚主义”、“功利主义”、“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要把“服务群众、为民造福”作为永恒的天职,牢记领导就是服务,责任重于泰山,使命光荣无限。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忍得住负重,做到廉洁务实,两袖清风,让群众信得过、靠得住,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也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战争年代,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拥护和参与,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样,在和平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拥护和参与,也不会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最起码的为官之道。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生产力。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加速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实践出真知、实干出亮点、群众是后盾、人民是靠山。领导干部一旦脱离群众,甚至与群众离心离德,则一事无成。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群众视为“衣食父母”和“良师益友”,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才能。要不断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修炼“官德”,端正“官风”,努力塑造干部良好形象,使群众一呼百应,让群众心服口服,以博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性工程,要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相信和依靠群众等方面着手
第三篇:论官德修养
论官德修养官德,是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只有形成了一个以干部队伍为依托的道德示范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既然居官,就不能远离官德.也不能逃避官德,更不能缺乏官德。当官无德,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因此,加强官德建设至关重要。
一、慎始--谨防第一次
。人生贵善始。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可见,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第一次,不能断然挡住第一次的人屡见不鲜。胡长清、李乘龙等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成为千古罪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握住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警惕了第一次,就能累积成每一次,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不会被突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找不到可乘之机。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伤大雅;有的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还有的认为别人恣意腐败尚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他们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又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小节不保终累大德。广东省汕尾市原副市长马红妹,平时毫不检点,把自家买水果、面包、鸡蛋、油、米等用的几十元、几百元开成发票报销,致使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发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地将公款贪为己有就是例证。可见,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各级领导于部一定要在慎微上下功夫,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慎言--谨防口无遮拦。现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说有悖于中央精神的话,对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及工作评头品足、说三道
四、滥发议论;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及顺口溜当作谈资说料,时而望风踩柳,时而添油加醋;甚至津津乐近于一些消极颓废、格调低下的所谓黄色段子,满口荤话、粗话、脏话。纠正和防止党员干部口无遮拦,讲话不注意影响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党的意识,坚持从严治口,用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标准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与中央不一致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党的形象的事坚决不做。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四、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有点爱好是正常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不能恣情放纵,而应当把它与官德的修养联系起来,对有利于官德修养的则育之,不利于官德修养的则弃之,介于有利与不利之间的则节之。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好爱如果不善节制,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不法之徒腐蚀领导干部的缺口。这绝非危言耸听。从厦门远华走私案中可以看到,石兆彬、刘丰、蓝甫、杨前线、接培勇等大小官员的堕落,正是被赖昌星从这些人身上的爱好打开缺口的。赖昌星有一句名言: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警觉啊。
五、慎欲--谨防纵欲无度。人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也不例外。有的干部之所以在权、钱、色等的诱惑下坠马,究其根源无不是为欲所困、为欲所害,当官欲、权力欲、金钱欲、美色欲、名利欲、占有欲、享受欲太盛。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废。人欲是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企图窒欲、灭欲不可能,亦不可取;而纵欲又为害无穷;唯一正确的办法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所谓以理导欲,以理制欲,就是通过理性把欲求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欲不逾矩,欲不损德。以理导欲、以理制欲首先要分清正欲与邪欲。正欲与邪欲,在许多方面是泾渭分明,不言而喻的。但有时又往往是正邪混淆,难分难辨,稍不注意,就会以耶为正,背正入邪。这就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以理辨欲。以正确的理论为依据,划清什么是正欲,什么是邪欲;什么是公欲,什么是私欲,择其善者从之。另一方面是以理导欲。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欲求的实现,遏制恶欲的发展。其次,以理导欲、以理制欲
第四篇:官德修养
加强官德修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执法与服务的岗位实情,我深刻地感悟到:加强官德修养,必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一、认清官德之核心,是加强干部官德修养的重点
《国语》云:“德,福之基也,无福而基隆,犹如无基而厚墙也,其坏也无日矣。”其大意是说:高尚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石,品行不好而福禄再多,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而垒砌的墙体,倒塌是迟早的事情。
民讲民德,官讲官德。老作家萧军曾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当官肯定要跌跤子。”因此为官者除了要遵守乐于助人、扶危救困、尊老爱幼、俭朴礼貌、从善如流等普遍的道德规范外,还必须遵守官德。所谓官德,即为官者的道德,是指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管理、协调、服务中所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及道德规范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十分强调为官执政者自身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如果做到身体力行,成为人民的楷模,那么即使不号召、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仿效。官德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它决定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官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关乎党风、民风和国计民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之情,事实上也都有赖于这种上行下效的道德示范效应,并会引发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从实际工作入手,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不断加强官德修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官德如何,对社会影响极大。作为基层一名科级干部,身处执法一线,身负联系纽带之重任,既不能对上唯命是从,报喜藏忧,弄虚作假,又要对职能权限内的执法及身边的执法人员负责。大局意识和严格律己是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必须从“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公心对上”,顾名思义即公心对待上级。就是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实事求是地对上级负责。在工作当中要坚持公心为重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问题,决不能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或哄上级高兴,出假政绩、报假情况,更要有力杜绝 “前吃祖宗饭,后吃儿孙粮,为了本任顺利,给后任留下隐患;为了眼前火焰高,不管后人没柴烧;本人出成果,后人吃苦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处理敏感事务上要出于地公心,敢于坚持原则,公正处事。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挨批、穿小鞋,其实不尽然,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善于沟通协调,按原则办事,一定会得到领导和他人理解支持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上级负责。
“真心对下”,即真诚体恤下属与群众。就是既要有情系群众之心,更要有服务群众之道。古人云,“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作为领导,应该充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做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主动与干部同甘共苦,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以群众的心声为自己的行动方向,切实做到对上对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任职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以真心、动真情,把务虚的工作做实了,把务实的工作做细了,才能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信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是对流的。你给对方一个微笑,对方回报一份真诚;你对群众献上一份真心,群众回报给你百倍的支持;你给下属一份爱心,下属回报给你十分干劲。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真心对下”所得到的最丰厚的回馈。
三、如何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加强官德修养的关键 “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有效结合,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行动指南。
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除了教育和自律外,关键还要靠制度和监督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注重制度的完善,从而发挥制度约束力;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监督职能。一是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是不是“公心对上,真心对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通过多种民主渠道,定期不定期让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官德进行评议;二是上级的监督。上级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抓好监督。对下级既要听其言,更要究其实,做得好的要表扬并倡导,言行不一的应严肃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处理,追究责任。
通过上下共同的监督,督导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做到一致。只有把自律与他律、把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一思想精髓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要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民为本,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愿望。
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理应全身心投人,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坚持以民为本的意识。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注重人民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注重人民权利,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注重群众的智慧、力量,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情绪,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官德,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事业兴旺。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人民为父母,视百姓为兄妹,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百姓解难事,实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这就是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的官德。构建和谐社会,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高喊几声作罢。社会各阶层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迫切愿望,加之共同关注参与并有所作为,方可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2、身体力行,做好大家长与小家长。
官德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要靠每个领导干部去具体实施的行为。在道德结构中,官德首推为影响最大,最受人关注的一种职业道德。我们知道,道德教化,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同样具有鲜明的形象示范作用。从现实意义来讲,官德修养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在工作作风上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在生活作风上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在人格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老实人。凡此种种,领导干部只要率先垂范,无不受到人民尊重和颂扬。例如:历史上的清官包公,一代廉吏于成龙,社会主义时期好榜样焦裕禄,新时期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他们在官德修养方面都为我们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以身体力行感化广大群众,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公德感,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学风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善于反思和创新,善于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在工作作风上,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作风上,坚持艰苦奋斗、严禁铺张浪费,防微杜渐、拒腐防变;在领导作风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蛋糕的人最后吃蛋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华民族素有 “君不正,臣不忠”,“公不慈,儿不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等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身为“带头人”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澄明。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不以官自居,不以官为先,而是遵从以民为先之道;同时始终坚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之正派;另外要敢于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不随波逐流,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诱惑。在单位中,做尽心尽责的“大家长”,在社会上,做一个守法文明的好公民,在家庭里做合格称职的“小家长”。
3、立足岗位,用心感悟“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
身为基层执法干部,确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是做好执法工作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强官德修养的基础。从近期开展的“城管+商户”共建共管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执法与服务的辩证统一。作为执法者,投入执法的过程,也是服务的过程。执法前,是对当事人及违法事实做一个总体或框架性的预案。执法中,在现场的即时沟通,更有现场感和针对性。心理学讲,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理距离”。如何克服执法干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戒备甚至是抗拒性的心理距离呢?通常情况下,执法程序的合法(如执法干部可通过出示证件、告知对方享有的权利等)和沟通的真诚(如主动宣讲政策法规条文、耐心解答当事人的疑问等)来推翻两者之间的“障碍墙”,从而建立与执法对象之间的信任感,缩小当事人与执法干部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建立良好的沟通界面和渠道,以期实现沟通无界线。执法后,及时做好必要的沟通,了解当事人对处罚的认可态度、处罚之后的寄予等等“善后行为”,对日后工作的动态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要经常自问“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看到的文明执法是怎样的呢?!”“如果我是当事人,如此处罚,我会不会心服口服呢?!”利用心理学中“换位思考”的启示去做一些有效的说教与劝导,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执法过程中,要人性化管理与细节管理并重,通过实际行动使商户深刻体会到“执法就是服务”理念的贴心、用心与诚心,将“执法就是服务”理念贯穿于执法活动与共建共管活动的始终,探讨官德修养,将有助于我们静下心来深刻认清自己官德修养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领会中组部关于官德建设之意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涓涓细流历经时日终究汇流成江河湖海,官德修养日积月累也定会成为群体意识和社会主流意识而发扬光大,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然水到渠成。正如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言:“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断绝在杳无人迹之处„„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上”。
第五篇:论官德修养
官德政德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塑造的过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加强好的素养,外在的品行才会有质的飞跃。
既然我们说道官德、政德,就要了解什么是官德,什么是政德。
官,自古以来就只是一个职位罢了,是责任,义务,权力集中于一点的表象,是把应尽的责任尽到,做好份内的,干好份外的,于上于下,于公于私都比较满意的行为,而之人民群众赋予一定的权力给你,视为——官。
那什么是政呢?政既是治理某一事项所实施的方法、事物。大到国家。小到某一单一领域、部门,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家庭。而德的本意是把良心摆正,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求去做事。
既然我们知道了官、政、德的本意便可以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自身修养。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谁生下来也不见得自己的德行就高人一等,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正适应时代主流思想来实现。
为官之道,律己德行。打铁尚需自身硬,讲实话,干实事,立党为公,勤政为民,从具体工作着眼,狠抓落实,在其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要准时准点地撞的铛铛响。为官一任,虽说不能造福一方,但切实要为身边百姓做几件实事。干几件得民心的好事。不妄为人民赋予你的权力和期冀。
网络上常说“水可以载舟,亦可煮粥”见解独到,另辟蹊径。个人认为:水只不过是个载体,用途多样。为官从政也一样,要学会转变思想,既要施行政事,搭建平台,积极某事,又要尽心尽力的干事,用尽其才。对党忠诚,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不为一己私利,搞小动作,耍心机;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不团结。古往今来,但凡搞小集团,结私党,贪污舞弊,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现实的工作中,以点带线,成片。要有敢于向“我”看齐的思想,干一行,爱一行。不推诿,不扯皮。大家形成合力,把逐项工作干好,新官不理旧事,是错误地,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为的是革命的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每一项决策,工作都是对历史的延伸,革命的延续。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无论在何时为官。何地为官,都要在好基础上做好完善。共绘一张蓝图。
随着时代的进步,要认识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是公共的权力,透明的权力,公开的权力,要有大局意识,勤政,廉政,不把手中权力当成换取好处的筹码,博得利益的资本。把无形权力化作有型资产。损害国家,损害集体、他人,葬送自己。
纵观国际社会,以资本运作,既得利益,物质最大化的一股浊流,影响着主流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去其糟粕,吸收正能量,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律己镜人,加强政德、官德的修养,为加快实现“中国梦”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