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动莲湘课堂
《舞动莲湘课堂》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舞动莲湘课堂》
课程类型:体育艺术类,选修
设计教师:姜必祥
学习对象:1—6年级学生
课时:20课时
开设时间:2005年9月——2011年7月
课程背景分析:
我校作为体艺特色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突出“体艺”特色,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莲湘课程是武坚小学开发的一门非学术性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也是武坚小学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内容。
莲湘校本课程是在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以“活动组织者”、“主动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到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中去。该课程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五年,每逢过年过节或丰收喜庆佳日,“莲湘花鼓”把静谧的水乡闹得热烈欢腾起来。我校的莲湘队经常参加江都市、扬州市的一些文娱调演、汇演,而且取得了许多荣誉,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其中一大批活动项目受到了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评价。课程目标:
1、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莲湘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优美体态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舞蹈韵律,训练对听音乐的感受力,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
2、培养学生对莲湘运动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使学生形体得到一定改变,掌握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享受音乐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提高艺术素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善于沟通,学会合作,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内容:
第一章走近莲湘
第一节:莲湘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莲湘资料的查阅,让学生初步掌握有关莲湘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莲湘舞蹈的欣赏,了解舞蹈来源于生活,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运用到课堂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赏析莲湘舞蹈作品】
第二节:我身边的小舞蹈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往学校演出时影像资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舞蹈的魅力,感受身边人对舞蹈的热爱,同时激发对舞蹈的兴趣;
2、采访身边人对舞蹈的认识,更加深入的了解校本课程以及舞蹈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三节:民族舞蹈繁花盛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各民族舞蹈的特点及表演形式,感受到其浓厚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
2、利用舞蹈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第二章了解莲湘
第一节:了解莲湘棒
【教学目标:
1、了解莲湘的制作方法,认识莲湘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制作莲湘棒。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莲湘舞蹈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节:制作莲湘棒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莲湘棒。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莲湘舞蹈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章——一起跳吧
第一节:认识莲湘舞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乡及水乡风土人情的介绍,了解民族文化;
2、通过欣赏,了解莲湘舞蹈是我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瑰宝。】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莲湘舞蹈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莲湘舞蹈基本体态训练
【教学目标:了解莲湘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特点,初步掌握莲湘舞蹈的手势、体态,掌握舞蹈的动律特点并较准确表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模仿力;培养学生认真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莲湘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特点、体态动律。】
第三节:莲湘舞蹈基本动作训练
武坚小学莲湘舞蹈动作:
神龙摆尾雪花盖顶
左右游龙蛟龙盘腿
开心一笑枯树盘根
四方秧歌小桥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节奏感得到系统的训练,掌握不同节拍,从而使肢体配合更加灵活;
2、训练肢体与节奏的相互融合,才其得到动作飞跃性的提高。】
第四节:莲湘操
【教学目标:
1、通过莲湘操的实践学习,了解莲湘操的基本体态、动作,充分提高学生舞蹈的模仿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及舞蹈表现力。】
课程实施:
1、利用每周一节课,在学校学校操场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正确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指导。
2、授课形式: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内讲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莲湘的资料,课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老师给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深刻的了解。课外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文艺活动,去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3、在练习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互帮互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凝聚力,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期末评选“体艺小明星”,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4、在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课程评价: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切实落实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表现、自我分析的能力,树立学生的信心为目标,同时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表现作为评价重点,对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予以综合性评价,最后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因此,此次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部分,评价对象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部分。
(一)对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课程方案的评价
主要包括教师对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设计、校本教材的编写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情况为:
(1)开学初,教师根据本学期校本课程开设的课时等情况制定教学计划,(2)学期中、学期末,统一检查校本课程教师的活动记录。
2、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的反应、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利于对校本课程的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促进教师教学不断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
(二)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
2、课堂表现评价
3、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4、成果展示评价
第二篇:舞动莲湘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感受成功喜悦
舞动莲湘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感受成功喜悦
——武坚小学莲湘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课程介绍
莲湘课程是武坚小学开发的一门非学术性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也是武坚小学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内容。
莲湘校本课程是在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以“活动组织者”、“主动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到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中去。该课程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五年,每逢过年过节或丰收喜庆佳日,“莲湘花鼓”把静谧的水乡闹得热烈欢腾起来。我校的莲湘队经常参加江都市、扬州市的一些文娱调演、汇演,而且取得了许多荣誉,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其中一大批活动项目受到了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学校莲湘校本课程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与教育背景,五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实施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一种有效载体。
一、设计背景
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至此,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得到确立,它不仅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而且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状况相对落后。加之学生活动来源于农村,缺乏科学的体育活动,身体综合素质较差。但农村民间体育活动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资源,挖掘校内外闲散和潜在运动资源,我校进行了以“莲湘花鼓”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学生课内外活动的需求和推动学校、社区文化共同发展,构建我校体育活动特色,达到学校体育活动和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目标。“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为了能把学校体育活动教学办得有特色、有生机,确保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学生和教师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同时解决体育活动资源少、缺少正规、完善的活动设施、体育活动不发达的现状,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和具有操作性、可检查性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
这些原生态民间舞蹈没有正规的课本,基本上是一个地区一个玩法,但它们生命力极强,至今还广为流传。正因为它们的生命力之长,说明了它们的可靠性。因此,教师只要对它们加以整理和修改,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
二、设计创意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课程资源,但苦于没有找到理想的素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本地庙会的民俗表演中得到启发,能不能从本地人爱打的“莲湘花鼓”、日常生活中挖掘乡土资源辅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几年来,我进行了以“莲湘花鼓”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并结合“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进行深入实践,2009年5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1月《体育教育》杂志连续刊登了《莲湘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莲湘棒的练习方法》等两篇文章,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设计目的
建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体育文化的需要
四、设计依据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体育课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通过体育课程开发,使学习者体验运动乐趣、从而实现人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运动兴趣和学生的需求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开发中,学生的需要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课程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其内涵在于课程的设计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学生获得发展的权利和需要。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得以“发展”。其发展的指向就是社会的需要,及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并利用多种方式去开发课程资源,去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练习欲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而校本课程恰恰适应这一要求,其学习内容多是以学生跳过的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参与热情高,便于调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共鸣”。
乡土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它深深扎根于祖**亲的身体中,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乡土体育活动项目有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体育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有助于形成具有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使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密切结合。乡土体育资源的内容很多,像哈萨克族的叼羊竞赛、朝鲜族的顶瓮竞走活动、白族的跳山羊活动、藏族的拔河以及民间的踢毽、滚铁球等,这些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校本课程中的“莲湘花鼓”所需要的器材制作简单,多数能就地取材、开发,而且对场地要求不高,从而弥补农村学校器材不足、场地差的现状,推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
五、活动内容与实施步骤 莲湘棒练习方法赏析:
(一)枯树盘根:8×8拍
1.半蹲,左脚先向前跳一步,右脚跟上,右手向上翘起,左手持莲湘,用前端着地并向后拖动(见图1)。
2.半蹲,右脚先向后跳一步,左手向上翘起,右手持莲湘,用后端着地,并向前拖动(见图2)。
3.身体直立,莲湘直立放置,右脚踢莲湘下端(见图3)。4.身体旋转45度,左脚在后跳踢莲湘下端(见图4)。
5.身体再旋转45度,左脚向右前方跨出,右手持莲湘直立于前方,左手拍打莲湘上 端(见图5)。
6.身体旋转90度,右脚向左前方跨,左臂平抬胸前,右手莲湘拍打左臂(见图6)。7.左脚前跨跳,左手向左平伸,右手持莲湘向前伸(见图7)。
8.左腿收回,右腿原地跳一下,两臂自然下垂,莲湘也直立,贴在右腿上(见图8)。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活动一般由学校依据地域文化、校本文化、学校特色等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使研究活动形成系列。譬如把莲湘花鼓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方案。把莲湘花鼓文化资源整合成桥、船、住宅、鱼虾、蟹、体育器材、饮食、旅游等板块。学校整合这些板块的文化资源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不仅使活动常态化,而且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学校的内涵。
第一环节主要通过访问、参观学习、请教专家的方式探究莲湘花鼓的历史,了解莲湘棒制作的方法。校园的画廊里不仅刊登了学校莲湘表演队参加各种演出的照片,还专门设定了“野田河边花鼓词”专栏,登载了学生们从民间收集来的花鼓词,展示同学们以莲湘花鼓为主题的书法、美术作品。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在每天早晨、中午、放学前都要播放莲湘花鼓词演唱曲目,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
第二环节师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形式。为了使这朵民间奇葩重放光芒,首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利用莲湘花鼓创编莲湘操,莲湘操包括枯树盘根、蛟龙盘腿等共计八节。丰富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把莲湘花鼓引入体育等课堂作为教材,丰富课堂内涵,打造精品特色课堂,体育课程“舞动莲湘”单元教学方案,预计分5课时,第一课时是走进生活,了解、制作莲湘,第二至三课时是亲近生活,学打莲湘,第四课时是创新生活,学生创编莲湘舞蹈动作,第五课时莲湘舞蹈活动展示;其次,班班有莲湘小组,能以莲湘花鼓为内容表演几个节目;第三,建立学校莲湘花鼓表演队,参加市、镇大型活动演出。第四,举行民间艺术节。艺术节上班和班之间花鼓对唱,年级与年级莲湘比拼,学校莲湘花鼓表演队更是为同学们演出精彩节目,民间老一辈花鼓艺人这一天也被请进校园为同学们表演原汁原味乡土味极浓的莲湘花鼓、荡湖船,艺术节上学校还将评出校园莲湘王。
第三环节拓展社会实践领域。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堂外延伸,还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高效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效果评估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的人文气息
3、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
4、有利于家长育儿观念的改变 听听孩子们的知心话吧:
我叫张晶晶,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注重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解。对难掌握的几节,我更是勤练不停,做到“莲湘操不离手,莲湘曲不离口”。同学们,继续努力,早日加入学校莲湘队吧。
我叫张婷,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大家要坚持刻苦地练习,尤其是莲湘操中 蛟龙盘腿、枯树盘根、四方秧歌,它们的难度可不小。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叫侯苗,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我能够坚持刻苦地练习。莲湘锻炼了我的品质,增强了我体质,更让我了解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今天我们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了莲湘舞蹈,爷爷、奶奶们笑开怀,我们今天真快乐。——摘自一名校莲湘队队员的日记
孩子变了,变得乐观开朗了,活泼好动了。——家长的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
姓名:姜必祥 电子邮箱:wjxxjbx@126.com
电话:*** 4
第三篇:聚焦课堂 激情舞动
聚焦课堂激情舞动——新泉中心小学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纪实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的要质量,尽量做到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构建高效课堂,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呢?带着这些问题,3月20、21日上午,新泉镇小学毕业班语文、数学老师齐集新泉中小,聚焦课堂,激情舞动,认真研讨,热闹非凡。
中小俞幸群老师执教第十二册语文《13.一夜的工作》,拉开研讨活动的序幕。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教师认为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思路清晰、环节清楚、重点突出,注重写作方法的归纳总结,同时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体会,就课前预习、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生字教学、预设与生成等课堂教学要素与教学高效的关系展开热烈的讨论,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21日上午举行的数学研讨活动中,林立燕老师执教《成反比例的量》一课,与会数学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认真地进行评议,充分肯定林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准确解读教材,恰当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拓展教学内容,把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生成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具体建议,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中小杨永泰校长全程参加两天的教学研讨活动,他充分肯定这次教学研讨所取得的成绩,要求全体毕业班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教师永恒主题的理念,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心、增强紧迫感,全力以赴、真抓实干,长计划短安排、抓早抓细;切实加强学习,领悟2011年版课标精神,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要重视抓好培优更要做好扶困,同时抓好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实现与考率、及格率、优秀率超过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把我校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推上新的台阶。
这次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的举办,对毕业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我校今年全面做好毕业班工作指明方向,使全体毕业班教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泉中心小学张子宁杨彬芳供稿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论文《让课堂“舞动”起来》
让课堂“舞动”起来
——谈《琵琶行》教学实践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芬红 *** 摘 要:本文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谈古代诗歌教学要落实在多联多听、多读多背、多赏多析、多思多问、多写多练上,才能让学生心动,口动,情动,脑动,手动,让课堂真正“舞动”起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多联多听 多读多背 多赏多析 多思多问 多写多练 高效课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诗歌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教好、教活这些古代诗歌,使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代诗歌中,不仅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而且能够锤炼语言,积淀文化,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现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教学古代诗歌,构建高效课堂的。
一、多联多听,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又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如果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必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为此,在《琵琶行》一课导入时,我给学生联想故
事,播放音乐,让学生一接触这篇课文,就有心动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
首先,我给学生联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的故事荡气回肠,愈久弥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音乐,使人产生共鸣;音乐,让人找到知音。我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新认识和新理解,也为学习《琵琶行》作好铺垫。
随即,我给学生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同时介绍:一千多年前,一位迁客骚人,一个沦落艺人,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经久不衰的知音绝唱。
知音的传说、哀怨的琵琶曲所营造的和谐氛围,巧妙地牵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景未进而心已动的效果,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诵多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诵读能让学生直接进入诗境,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和内在气韵,从而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坚定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心。
我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指导学生分步精读,教给学生诵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一要把握节奏,读出诗歌的音韵。如第二段描写音乐的部分很有音韵美,要让学生读出音乐的相应节奏,感受音韵美。“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四句要读得急切而轻快;“间关莺语花底滑”以下两句语速放慢,但要流畅;“冰泉冷涩弦凝绝”以下四句则要小声读,慢读,为下面四句的高潮蓄势;“银瓶乍破水浆迸”以下四句是高潮和终止,要读得高亢,紧张,热烈;读完后顿一顿,然后轻缓地读出描写环境的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要把握轻重,读出诗歌的意境。如诗的开头,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读出萧瑟凄凉的意境;而读“忽闻水上琵琶声”时,语调则要重一些,然后作稍长的停顿,给出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末段的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谁”要重读,“青衫湿”则要轻轻读出,造成一种“余音绕梁”之效,才能读出其中凄凉感伤的意境。
三要把握语气,读出诗歌的感情。如第三段是琵琶女“自诉身世”,诉说自己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不幸,要越读越悲,最后一句“梦啼妆泪红阑干”,要语带哽咽。第四段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要读出感慨的语气,语调激动。“我从去年辞帝京”以下六句是铺垫,语气较轻。“其间旦暮闻何物”以下六句是诗人叙述自己的遭遇,气氛凄凉、孤寂,要读出叹惋之情。
除诵读外,我还要求学生当堂背诵重点段落,即描写音乐的第二段,背出三个乐段:急切欢快——缓慢凝重——激越雄壮,再一次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感情美。
只有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读多背古代诗歌,才能深刻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多赏多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诗歌是一种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人描写景、物、人、事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情感,所以我在古诗教学时,重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赏析,让学生的情也跟着动起来。
《琵琶行》一诗叙述事件,写景写人全都充满抒情色彩。“江边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伤感、凄惨的心情。琵琶女“自诉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一节,处处以环境衬托自己的感慨,充分表达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从而凸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末段“司马青衫”一节,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和琵琶女的悲痛之情。
通过对两个“怀才不遇、沦落天涯”之人情感的赏析,诗歌变得更有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充分体验到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为之动情。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显而易见能取得高效益。
四、多思多问,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要想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必须使他们养成动脑的好习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状况如不改
变,培养出来的就必然是学习的奴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提倡学生多思多问。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质疑。
我在教学《琵琶行》时,通过分析作品情感,学生的情感被触动,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如:对音乐的三次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情感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的?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理解越争越深入,这时我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所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学生的思考质疑和讨论中变得了然于心。
实践证明,质疑是促进学生动脑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善于问,才善于动脑,多思多问,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五、多写多练,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工具作用,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鉴赏,还要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表达实践中去,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写多练,这是对诗歌理解的再一次深化。在教学《琵琶行》时,具体我是这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
1、对联赏析与仿写。
白居易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试对本联作赏析,并把你对《琵琶行》一诗的理解和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学生讨论,我归纳:这幅对联将“景”“意”“情”三者紧密结合,概括了《琵琶行》全文。秋风阵阵,落木萧萧,秋花惨淡,秋夜漫长,意境凄清;又复之江水迷蒙,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于是心情倍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这里既有诗人对客人的难舍,又包含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有让诗人感触到被贬谪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联语精工细绘,自然浑成,爱与恨在对比描写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学生仿写的对联有: 一曲琵琶语,几多沦落情。琵琶几曲肝肠断,涕泪数行青衫湿。听江水悠悠琵琶曲,感秋风瑟瑟诗人情。
大弦嘈嘈,难说尽天下不平事;小弦切切,怎吐完四海漂泊情。这种对联练习,紧密结合课文,成为对课文理解的再一次深化;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审美能力。
2、语段描写训练。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音乐是飘渺虚忽、转瞬即逝的,作者借助比喻等手法把它再现出来,让它成为读者易于感受的具 6
体形象。请认真欣赏二胡曲《赛马》,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理解也就变得容易了。此训练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比如一个学生描写得就十分生动形象:
“音乐响起来,我好想看见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骑手们已做好了预备,他们一手握着缰绳,一手举着赶马的皮鞭,随时准备抽下去。接着乐曲变得热烈奔放,奔腾激越,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去。匹匹赛马你追我赶,瞧那匹白马像一道银色的闪电,呼啸而去;另一匹火红的骏马四蹄翻滚,长鬃飞扬,似雄鹰展翅翱翔在蓝天,又似海燕凌羽奋飞在海边。中间稍作轻缓,只有隐隐约约的马蹄声越来越远,大概是观众们在远远张望,夹杂着阵阵烈风呼啸而来。然后音乐声急速跃向高潮,声势浩大,铿锵有力,耳边传来马嘶之声,原来冠军已到终点,那匹奔马奋蹄而起,长嘶一声,高傲地向全场宣示胜利。”
应该说,这些训练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课堂也就真正动起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高效课堂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总之,要构建古代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要落实在让学生多联多听、多读多背、多赏多析、多思多问、多写多练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动,口动,情动,脑动,手动,让课堂真正“舞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古代诗歌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益才主编《新课标鼎尖教案》(延边教育出版社)
2、任志鸿主编《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莲湘糕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莲湘糕的制作过程。
2、通过品尝莲湘糕,感受过新年快乐气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吃莲湘糕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视频、PPT、可以食用的莲湘糕、歌曲《新年好》。
活动过程:
一、回忆莲湘糕
1、出示莲湘糕: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吃莲湘糕呢?
师:莲湘糕是我们廊下镇居民的传统美食,每逢过年,爷爷奶奶都要做上几盒热气腾腾的莲湘糕,寓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2、你吃过的莲湘糕里有些什么东西?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莲湘糕有很多种口味,有豆沙的、红枣的、芝麻的……,大多数都是甜甜的。
(价值取向:通过谈话,回忆生活经验。)
二、莲湘糕的制作
1、师:你们知道这么好吃的莲湘糕是怎么做的吗?
2、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就是讲莲湘糕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幼儿观看视频,教师讲解:
装糯米粉-用木片刮刮平-用模具压出放馅料的洞-放馅料-再装满糯米粉,用木片刮刮平-盖上一块湿布-方形工具扣在做莲湘糕的模具上-翻个身,用木片在模具上用力敲几下-糕做好了-最后放入蒸笼中蒸
小结:制作莲湘糕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会做莲湘糕的人本领可真大!
(价值取向: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莲湘糕的制作过程。)
三、品尝莲湘糕
1、师:看了这么久的莲湘糕,口水都流出来了吧?别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莲湘糕,我们大家一起去品尝一下吧!
2、幼儿品尝莲湘糕,教师播放歌曲《新年好》并巡回观察,引导幼儿说说:你吃的莲湘糕的什么陷的?是什么味道的?
(价值取向:通过品尝莲湘糕,再次体验过新年的快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