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4: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

第一篇: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

今天看了《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中写到“如果病人是集中地想他的肿瘤,肿瘤迅速增大的原因就找到了同时也找到了专心冥想就会变得消沉的原因”这里可以延伸到一件事你往好想则好,往坏想则坏,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做一个开朗的人则使自己开心使他人开心。看这本书中讲述的本章是讲潜意识的问题,心理暗示真的好主要啊!边学边看现学现读,精神战胜精神法,肉体上的疮伤用心灵去修复,心理上的疮伤用精神去修复,所谓精神战胜精神则是用积极的态度去战胜消极态度,读后感《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这里的心理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曾用过,如果你受伤了如果很痛那就用用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这点伤小意思。学会坚强

第二篇:《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会的永远只有从小到大的那唯一一招,尽管这一招已然那无力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这既有力又有温度的拥抱告诉她:“你很重要!”

第三篇:《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1.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的招式却未有过实质的变化。

成年的生活往往不过是童年的投射,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内核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觉察”,至此,我们发现,虽然外界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人处世也日渐圆滑与成熟,但某些“内核”的东西却不曾改变,也会有一些问题是长久思索却始终不能得知的。因而,进一步的“觉察”更为重要——”你如何成为了你?“

2.我如何成为了我?

遗传(先天)+环境(后天)+潜意识的决定(创造性的解释)

”遗传包括你的基因。环境包括你出生之后面对的家庭特点:你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风格,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你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你的兄弟姐妹以及你的出生排行。在你与你所处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互动,寻求归属感和特殊性(独特性)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是谁“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释。这些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已经引领你取得了成功,而它们可能也给你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遗传的影响:曾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个子矮,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个子高的人,在前些年,我会刻意回避身边格子比较高的人,总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朋友里平均身高也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潜意识的决定,包括后期在职场,我总是认为个子高的人在工作上会显得更成熟。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这几年,虽然更多的放开了自己,也对高个儿的朋友来者不拒,但那也是相熟之后,我才会觉得舒服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这是一个好的改变。

二次觉察,寻找到了部分在童年隐匿着的“黄金”,也同时部分解释了上一个记忆中为何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

3.自我疗愈

寻找童年记忆也好,觉察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析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去改变,而并不是为自己的情绪去一遍一遍地撕开同一条伤口。接纳、行动改变以及培养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理解他人、通过感受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毕竟“正面管教”教会我们的是去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关注于责任在谁;直面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责任的担当、最勇敢的决定、最理性的行为,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拥抱中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END---

第四篇: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我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共情”在心里治疗中的重要性

姜润丰

这本书的作者Irvin D.Yalom堪称是一个大师级的心理治疗师,他把他多年来的从业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经验传授的过程,无论读者是谁,都会获益匪浅,获得的不只是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更多的还有人生哲理,生活的经验,以及大师的智慧。

这本书一共由85个专题组成,就好像85则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从本书的开篇就有很好的印证。从“移除成长的障碍”到之后的“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和病人”,再到接下来的“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到“提供支持”,再到“为每位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教我们为人处事的过程,亦是一个指导我们更健康地成长的方式之一。

不论我们读哪本书,总会有一些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语句,让我们茶余饭后一起探讨的话题。这本书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我们的阅读材料,就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专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贴近现实。

书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作者 Irvin D.Yalom(以下简称‘作者’)写道:“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是多年前引起我的注意的。” 正是这个差异的存在,作者才告诫我们:“要从你的病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做的结果——治疗师就能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不至于把治疗师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来访者和其他人的身上,治疗效果就会倍被增强。这就是为什么要关闭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来与来访者共情。

如果主观感情融入进去的话,作为治疗师来说,对来访者的诊断就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不专业”的问题了,这将会影响接下来对来访者的治疗,以及其他的一些后续的事情,甚至问题就会直接出现在交谈中,情感偏激,言语就会失实,导致我们认识上的错误。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她的一个案例。她说:“在我刚刚开始做一个咨询师时,来访者有时沉默,我担心僵局,就噼里啪啦的把自己的想法想都表达了出来,那个时候我自己是说痛快了,可是,因为我的痛快,影响到了他们的思维,联想,从而丧失了一些让他们自我探索的机会。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案例的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年,说别人容易,改正自己难呀!”

“经过这痛苦的反思、历练,我现在基本能做一个倾听者。这不,前几天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因厌学,来找我,我就耐心地听他讲了近一个半小时,给他提供了一个自我描述、自我探索的平台。在我和他家长的面前,听他海阔天空地演绎着自己异样的世界,他高兴极啦!他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从没有人听我讲述过这么多!’由于我的关

注、我的共情,我把自己爱限制来访者自我探索的那部分关闭起来,走进了他的世界,第一次就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我产生了信任,此案例正在进行中。”

书中的“共情”,我的个人理解,应该就是类似于“同理心”,作者从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两方面,讲解了共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共情,都是只咨询师单方面要去理解来访者,其实我们也忽略了共情也是来访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病人通常来做治疗,是因为他们欠缺成功地发展和维持满意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很多人不能够共情别人的情感和经验。因此,在治疗时候,注意加强对病人的共情训练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因此,作者接着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用以帮助来访者学会共情的招数。

书的后一部分,可以说是对共情的升华,将共情延伸出去。比如:让病人对治疗师真正有意义起来;要学会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给来访者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这样,来访者在接受我们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治疗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的治疗更加完善,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一些盲点,而我们治疗师,进我们所能为来访者营造一种安全和信任的氛围,达到为其量身定做的标准,对来访者与治疗时双方面都有很多好处,有利于治疗师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无论是口头上的互动,还是心灵中的互动,咨询师要了解来访者真正的心理活动,他才能够知道这一心理活动的性质和原因,才会更准确地对此作出诊断,从而制作治疗方案,为来访者排忧解难。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能够真正的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看到我们需要看到的东西,所以,此时,共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心理治疗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心理咨询师比为的一种本领,我觉得如果这个没有很好地掌握的话,将会对我们的诊断治疗造成很大困惑。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只是要读出它表面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从中学到一些我们的人生中真正缺少的一些东西,很微妙,也许不好形容,但是却是我们真正去读一本书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共情”。它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在治疗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被大师的思想、学识给震撼到了,尽管作者是个心理咨询师,但是,他却也是我们生命中的导师,他指引着我们更幸福的生活,更有希望的生活。

第五篇:《心理治疗师之路》读书笔记

《心理治疗师之路》读书笔记

作者:杰弗里·科特勒(Jeffrey A.Kottler)作者简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咨询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在幼师学校、中学、心理健康中心、危机中心、大学、社区大学和私人开业诊所等各种机构中,作为教师、辅导员、治疗师而工作,已有30年治疗经验。他也是心理和教育领域里最多产的作者之一,已撰写了50本心理治疗领域内题材广泛的著作。他为辅导员和治疗师写了12本教科书,这些书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采用。他还为心理治疗师和教育者创作了12本书,其中受到高度关注的著作包括《不完美的治疗师》、《慈悲的治疗》、《超越责备》、《眼泪的语言》、《最后的受害者》、《改变你生活的旅行》、《糟糕的治疗》、《保持长久的改变》和《餐桌旁的木乃伊》。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了治疗所有的临床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科护士、家庭治疗师、为人服务的从业人员和其他心理健康专家而写。作者通过对治疗师精神境界淋漓尽致的勾画,让读者了解到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处境和心灵历程。为心理治疗师更好的进行自我对话和反思提供思路,帮助他们探索工作中最私人的和最困难的种种情境。同时也为在服务工作中出现困惑的治疗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自我的方法,帮助治疗师更好地走向创造性和自我成长。

读书心得:

作者以坦白真诚开放的语言,在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下,描

述了他在多年的工作中所遇到的、感受到的、向别人咨询的、通过书本获得的等多种途径的心理治疗师的感悟。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原始文化中的治疗师如何直觉地理解治疗过程中参与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章呈现了关于改变过程的一个整体的框架,作为对榜样示范和影响力量的进一步探讨背景基础。第三章通过讨论个人成效和职业成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治疗师作为榜样的意义。第四五六七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心理治疗师所面对的困境。第八章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鼓励自我应用治疗哲学和技术以及小组支持。第九章强调创造性和敢于冒险对治疗过程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就是作者所指的治疗师,看完此书我感到一份沉重。这份沉重来自于我对自我专业和今后是否从事社会工作的思考。在文章中,我看到了在我今后从事的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上的艰辛,这份艰辛来自:“对象的特殊性,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访者的悲伤,这种悲伤可能会影响我们。”“从督导、同事和书本中得到的不同反馈更增加了我们的困惑、不确定感和应急。我们每天面对象牙答案的人民,我们也尽力去满足他们对确定感的需要。”“我们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公平、单向的,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以及更换。不管我们建立多么牢固的防御和界限,在如此亲密的接触中,他们会带来许多的危险。”“个人和职业身份的融合潜伏着一些危险,这些危险是与来访者一起的密切关系所固有,解决这种双层关系已成为我们时代最普遍的道德问题。”“傲慢、全能、自恋、虚伪、玩世不恭、迷恋工作、倦怠、隔离、理智化等这些作为心理咨询师易产生的负面性东西都需要我们去防范”。作者所提到的这些困难都是我一直以来纠结和担心的,这来自我个人的敏感性的性格,极其容易陷入别人的悲伤情绪中,也许是我目前的社工专业知识还不深入,技巧运用还不娴熟的原因,我时常在服务过程中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力感。“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帮助是我们大多数人进入这一职业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我实践过程中的这种无力感使得我不断地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曾经服务的案主(由于家庭的原因从成绩下降决定休学)在我的努力下最终还是休学了,我努力的使他走向我认为的正确的轨道上,可是却毫无作用,他的家人都支持他,作为一个初二的学生我不知道是否尊重该他的自决。当我结束服务时,我还是关心着他的结果,我害怕他的休学导致他结识不好的朋友,走向歪路。当我终于得知他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学习专业赛车时,我终于感到释放,不然我就要不断地担心或者自责自己的无能。“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无论你做什么或者是你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使得治疗师先是失去孩子气的追求,然后失掉同情心,最后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助人者”正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

我是否适合做社会工作者,是否有能力给别人带来帮助,是否能坚持下去?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了解到人类最顽皮、最自然、最具有创造性、最不受约束和最自我毁灭的一面”,这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给我带来成就感和好奇心的满足时,是否也让我害怕面对人类本质的灵魂,害怕得出的验证是,本质是肮脏的、虚伪的、自私的。

但是Sheldon kopp所说的:“我从事心理治疗不是为了救助不正常的他人,而是为了使自己保持精神健康;不是为了治疗别人,而是为了治愈自己。”这句话有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们一直以为利他精神是治疗师背后的驱动力,却忘记了我们本身也是利己主义者,我们达到的是在利己的同时完成利他的平衡,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啊。专注能力的可以培养所练就的敏锐的才智。其次再给来访者治疗的同时,也是自我的治疗。在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社会影响,并且他们彼此有相互模仿的作用。治疗师有目的的动用其个人的力量去强化模仿的过程,同时,作为来访者的反应,也有意无意的通过控制谈话来影响治疗师,我们可以在这过程“剥去我们性格的盔甲,脱掉一层又一层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动机和价值观,同时更加接近我们独特的本质。”正如作者说的“其实来访者才最有可能成为最伟大的老师,他们使我们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

我十分同意作者在第一章所说的“关于治疗的什么事情,那就是去了解我们所做事情的复杂性。我认为即使花费毕生时间研究一个个案,也还是不能清楚的了解发生的所有事情和所有原因。”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心是难测的,因素有偶发性,所以“我们不可能用类似的方法应用于具有各种各样文化的来访者”,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了解所有的事情和原因,那只会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有的治疗因素都可以归结为实质上的所有理论流派中都包含的几个因素:临床治疗师的人格魅力和力量、治疗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帮助来访者才能够从不同的方式,角度来思考、感受和作出行为的治疗结构。”

同时“对于多用化的群体,你所需要的是把原始的理论抛在一边,会见不是其文化群体的代表,而是作为具有各种文化身份完全单一的个体,这种个体身份远远大于种族、民族、和信仰的影响。”这些都给我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提醒,我们时常尝试用某一种理论去解决一个问题,而忘记了理论本身来源于前人实践的总结,我们不必纠结于理论的教条化和形式化,我认为只要是能够好好地解决案主的问题就好,不必过分强调理论。“专业人员采取哪一种途径形成治疗风格并不重要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助人风格,使自己能展现最好的一面就可以了,形成个人的魅力。”

对于作者“作为专业模范的治疗师。对于这项工作我最爱也是最恨的一点是:我不断地要去思索能获得知识和成长的方法,不仅以一个治疗师,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激励自己去尝试新生事物。”也是我在目前的学习生活中的所缺乏的,我们时常喜欢在一层不变的环境中,害怕不稳定所带来的无安全感,却又讨厌稳定所产生的倦怠。人们安于现状,抱怨倦怠,却害怕改变,不敢尝试和挑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困境,“当我们的办法不灵时,我们才会被迫去思考工作方法和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当事情很顺利时,我们就会面对下一个挑战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考。重要的是去尝试,在不断地失败中成长”。

作为治疗师,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有许多时候,虽然在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里做不到,然而在工作时我们却有规律的去做。正因为在工作时我们必须如此耐心的等待,所以在自己的时间里我们不愿意这样去做。这个领域有许许多多的相互矛盾和复杂性,我们所

需要做的就是更加系统和更加协调的把为别人服务的东西运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目前的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做到诚实的开放,不产生厌倦和倦怠。作者提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治疗师的发展变化、治疗师的阻抗和伪善、对自己说、自我治疗、小组支持、探险和逃避、产生迅速的精神恢复”,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关心”,使治疗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不断地走向创造性和自我成长。“我们创造性的整理我们的知识和探索目标,以便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料;我们创造性的建构和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创造性的修改和提炼我们的治疗风格;我们常常创造性的以巧妙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从僵硬的、自我挫败的模式挣脱出来,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新发现的喜悦。尽管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包含风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它是继续走向个人和专业成长的必经之途。”

“当亲眼目睹一个人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无法抑制我们感到的兴奋——就像这个变化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心理治疗师之路》我们看到了艰辛也看到了作为治疗师的快乐源泉,不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成长,在治疗师之路上幸福的走下去。

下载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第一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治疗师见习协议

    甲方(带教老师):_______________乙方(见习治疗师):_____________为保证见习治疗师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见习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带教老师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特制订以下见习协议条款......

    《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书笔记

    《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书笔记 这是亚龙写的一本书,全名叫《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全书一共分85章,每一章都不长。半年前我看了第一遍,觉得......

    做最好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07国贸 焦琳 最近,学校图书馆开展了读书活动,本人也利用学习之余参与其中。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新......

    《用心做自己》读后感

    《用心做自己》读后感 ——如何做自己工作的主人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用心做自己》就是这样一部励志佳作,它涵盖了快乐、自由、努力、......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物质横流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使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为工作奔波,为家庭 而操劳。面临种种的无奈,种种的不如意,我们身心疲惫,会因此而......

    爱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爱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只有透过关系看到我们的创伤,才能把他带出来并疗愈好我们自己。 爱人将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一旦跟其谈恋爱,一起生活,时间常了,关系深......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我平时很少读关于励志的书,看过后总觉得书中说的都是一些大道理,与实际不相符合,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读了《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后,让我感觉收获颇丰。1......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读后感 读完李开复先生所著的一书,让我感到振奋,对于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不是一本让人无法理解的枯燥的说教来阐述成功秘诀的书,而是一本有着缜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