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治疗师见习协议
甲方(带教老师):_______________乙方(见习治疗师):_____________
为保证见习治疗师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见习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带教老师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特制订以下见习协议条款:
一、确立见习关系1.甲方为乙方提供带见习场所和机会,每周提供给乙方的见习和带教时间为_________小时。2.见习前_______周为双向选择期,甲方有权利根据其考察乙方的工作能力和品质的结果同意或不同意双方见习关系;乙方有权利根据其本人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理论取向等个人特点确立或放弃见习。双向选择期结束后,如果甲乙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未明确提出终止见习,则默认双方已经确立见习关系。3.乙方本人向甲方本人或其所在单位交纳每学期_________元的见习费,此费用在双方确立见习始_______月内支付。4.双方确立见习关系后,乙方中途退出见习,见习费用不与退还。
二、保密1.乙方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向外泄露甲方咨询和带教过程中的信息。在见习期间和其后严格保管有关的记录,录音等有关资料,未经甲方允许不能让他人接触这些资料。2.乙方应严格保守甲方所在单位的保密信息和资料(包括:心理测试,测评软件,数据,治疗师的家庭电话,电子邮箱,住址等私人信息和其它甲方未明确对外公开的资料)。3.甲方对在带教和督导过程中乙方的个人隐私和被要求保密的信息保密。
三、对待来访者1.在见习期间,乙方应该努力保持与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不与来访者建立和发展任何工作以外的关系。2.在见习期间,乙方应尊重来访者,不以任何原因(如:种族,性别,信仰,教育水平,籍贯等)歧视来访者,不利用工作角色牟取私利。
四、职业行为1.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能范围,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责以外的事情。2.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乙方应在甲方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全面了解有关测量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各种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的测量结果。3.乙方在见习期间应遵守甲方所在单位的见习工作时间和空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早退,未经许可不在见习地点以外的地方做有关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工作,不做损害甲方所在单位声誉和利益的事情。4.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见习所在单位有关专业人员的其他规定。5.乙方同时应接受_________的领导,如果甲乙双方发生问题或纠纷,由_________予以协调。
五、其他1.本协议的有效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2.本协议一共三份,在双方签字生效后由甲、乙双方以及_________各自保留一份。
甲方(签字):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二篇:《心理治疗师之路》读书笔记
《心理治疗师之路》读书笔记
作者:杰弗里·科特勒(Jeffrey A.Kottler)作者简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咨询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在幼师学校、中学、心理健康中心、危机中心、大学、社区大学和私人开业诊所等各种机构中,作为教师、辅导员、治疗师而工作,已有30年治疗经验。他也是心理和教育领域里最多产的作者之一,已撰写了50本心理治疗领域内题材广泛的著作。他为辅导员和治疗师写了12本教科书,这些书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采用。他还为心理治疗师和教育者创作了12本书,其中受到高度关注的著作包括《不完美的治疗师》、《慈悲的治疗》、《超越责备》、《眼泪的语言》、《最后的受害者》、《改变你生活的旅行》、《糟糕的治疗》、《保持长久的改变》和《餐桌旁的木乃伊》。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了治疗所有的临床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科护士、家庭治疗师、为人服务的从业人员和其他心理健康专家而写。作者通过对治疗师精神境界淋漓尽致的勾画,让读者了解到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处境和心灵历程。为心理治疗师更好的进行自我对话和反思提供思路,帮助他们探索工作中最私人的和最困难的种种情境。同时也为在服务工作中出现困惑的治疗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自我的方法,帮助治疗师更好地走向创造性和自我成长。
读书心得:
作者以坦白真诚开放的语言,在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下,描
述了他在多年的工作中所遇到的、感受到的、向别人咨询的、通过书本获得的等多种途径的心理治疗师的感悟。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原始文化中的治疗师如何直觉地理解治疗过程中参与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章呈现了关于改变过程的一个整体的框架,作为对榜样示范和影响力量的进一步探讨背景基础。第三章通过讨论个人成效和职业成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治疗师作为榜样的意义。第四五六七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心理治疗师所面对的困境。第八章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鼓励自我应用治疗哲学和技术以及小组支持。第九章强调创造性和敢于冒险对治疗过程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就是作者所指的治疗师,看完此书我感到一份沉重。这份沉重来自于我对自我专业和今后是否从事社会工作的思考。在文章中,我看到了在我今后从事的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上的艰辛,这份艰辛来自:“对象的特殊性,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访者的悲伤,这种悲伤可能会影响我们。”“从督导、同事和书本中得到的不同反馈更增加了我们的困惑、不确定感和应急。我们每天面对象牙答案的人民,我们也尽力去满足他们对确定感的需要。”“我们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公平、单向的,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以及更换。不管我们建立多么牢固的防御和界限,在如此亲密的接触中,他们会带来许多的危险。”“个人和职业身份的融合潜伏着一些危险,这些危险是与来访者一起的密切关系所固有,解决这种双层关系已成为我们时代最普遍的道德问题。”“傲慢、全能、自恋、虚伪、玩世不恭、迷恋工作、倦怠、隔离、理智化等这些作为心理咨询师易产生的负面性东西都需要我们去防范”。作者所提到的这些困难都是我一直以来纠结和担心的,这来自我个人的敏感性的性格,极其容易陷入别人的悲伤情绪中,也许是我目前的社工专业知识还不深入,技巧运用还不娴熟的原因,我时常在服务过程中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力感。“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帮助是我们大多数人进入这一职业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我实践过程中的这种无力感使得我不断地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曾经服务的案主(由于家庭的原因从成绩下降决定休学)在我的努力下最终还是休学了,我努力的使他走向我认为的正确的轨道上,可是却毫无作用,他的家人都支持他,作为一个初二的学生我不知道是否尊重该他的自决。当我结束服务时,我还是关心着他的结果,我害怕他的休学导致他结识不好的朋友,走向歪路。当我终于得知他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学习专业赛车时,我终于感到释放,不然我就要不断地担心或者自责自己的无能。“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无论你做什么或者是你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使得治疗师先是失去孩子气的追求,然后失掉同情心,最后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助人者”正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
我是否适合做社会工作者,是否有能力给别人带来帮助,是否能坚持下去?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了解到人类最顽皮、最自然、最具有创造性、最不受约束和最自我毁灭的一面”,这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给我带来成就感和好奇心的满足时,是否也让我害怕面对人类本质的灵魂,害怕得出的验证是,本质是肮脏的、虚伪的、自私的。
但是Sheldon kopp所说的:“我从事心理治疗不是为了救助不正常的他人,而是为了使自己保持精神健康;不是为了治疗别人,而是为了治愈自己。”这句话有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们一直以为利他精神是治疗师背后的驱动力,却忘记了我们本身也是利己主义者,我们达到的是在利己的同时完成利他的平衡,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啊。专注能力的可以培养所练就的敏锐的才智。其次再给来访者治疗的同时,也是自我的治疗。在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社会影响,并且他们彼此有相互模仿的作用。治疗师有目的的动用其个人的力量去强化模仿的过程,同时,作为来访者的反应,也有意无意的通过控制谈话来影响治疗师,我们可以在这过程“剥去我们性格的盔甲,脱掉一层又一层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动机和价值观,同时更加接近我们独特的本质。”正如作者说的“其实来访者才最有可能成为最伟大的老师,他们使我们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
我十分同意作者在第一章所说的“关于治疗的什么事情,那就是去了解我们所做事情的复杂性。我认为即使花费毕生时间研究一个个案,也还是不能清楚的了解发生的所有事情和所有原因。”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心是难测的,因素有偶发性,所以“我们不可能用类似的方法应用于具有各种各样文化的来访者”,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了解所有的事情和原因,那只会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有的治疗因素都可以归结为实质上的所有理论流派中都包含的几个因素:临床治疗师的人格魅力和力量、治疗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帮助来访者才能够从不同的方式,角度来思考、感受和作出行为的治疗结构。”
同时“对于多用化的群体,你所需要的是把原始的理论抛在一边,会见不是其文化群体的代表,而是作为具有各种文化身份完全单一的个体,这种个体身份远远大于种族、民族、和信仰的影响。”这些都给我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提醒,我们时常尝试用某一种理论去解决一个问题,而忘记了理论本身来源于前人实践的总结,我们不必纠结于理论的教条化和形式化,我认为只要是能够好好地解决案主的问题就好,不必过分强调理论。“专业人员采取哪一种途径形成治疗风格并不重要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助人风格,使自己能展现最好的一面就可以了,形成个人的魅力。”
对于作者“作为专业模范的治疗师。对于这项工作我最爱也是最恨的一点是:我不断地要去思索能获得知识和成长的方法,不仅以一个治疗师,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激励自己去尝试新生事物。”也是我在目前的学习生活中的所缺乏的,我们时常喜欢在一层不变的环境中,害怕不稳定所带来的无安全感,却又讨厌稳定所产生的倦怠。人们安于现状,抱怨倦怠,却害怕改变,不敢尝试和挑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困境,“当我们的办法不灵时,我们才会被迫去思考工作方法和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当事情很顺利时,我们就会面对下一个挑战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考。重要的是去尝试,在不断地失败中成长”。
作为治疗师,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有许多时候,虽然在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里做不到,然而在工作时我们却有规律的去做。正因为在工作时我们必须如此耐心的等待,所以在自己的时间里我们不愿意这样去做。这个领域有许许多多的相互矛盾和复杂性,我们所
需要做的就是更加系统和更加协调的把为别人服务的东西运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目前的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做到诚实的开放,不产生厌倦和倦怠。作者提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治疗师的发展变化、治疗师的阻抗和伪善、对自己说、自我治疗、小组支持、探险和逃避、产生迅速的精神恢复”,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关心”,使治疗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不断地走向创造性和自我成长。“我们创造性的整理我们的知识和探索目标,以便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料;我们创造性的建构和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创造性的修改和提炼我们的治疗风格;我们常常创造性的以巧妙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从僵硬的、自我挫败的模式挣脱出来,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新发现的喜悦。尽管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包含风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它是继续走向个人和专业成长的必经之途。”
“当亲眼目睹一个人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无法抑制我们感到的兴奋——就像这个变化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心理治疗师之路》我们看到了艰辛也看到了作为治疗师的快乐源泉,不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成长,在治疗师之路上幸福的走下去。
第三篇:《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书笔记
《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书笔记
这是亚龙写的一本书,全名叫《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全书一共分85章,每一章都不长。半年前我看了第一遍,觉得他写得很简单,都是明白无误、谁都知道的事。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才觉得每一行每一段都大有深意,有些可以领会,更多的,对我而言,还是停留在“道理”阶段。
第一章移除成长的障碍。
亚龙在开始的第一段就引用了卡伦-霍尔奈的观点: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要移除障碍,人就自然会发展为成熟、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
亚龙说,“我(咨询师)的任务就是确定并且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其它的,受到病人自身自我实现力量的推动,会自然而然地完成。
是这样的。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言,我遇到了问题、碰到过不去的关口,去倾诉去求助。但其实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自己的生活。我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理智与情感有冲突,做不到。或者说,有一部分真相被我屏蔽了,就象盲人摸象,我看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
一旦我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一旦我知道自己让我冲突的是什么,我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看不清楚,那么再明智、再正确的建议,都只是建议。我知道对,却做不到。
和朋友谈话也是一样。朋友倾诉时,其实并不需要我的建议。我只要听,帮助她换个角度看问题就OK。
我还记得有一个朋友来讲她和婆婆起冲突。当然我们在座的朋友纷纷给她出主意如何婆媳相处。只有一个朋友跟她说,我们来玩个游戏。现在你是婆婆我是媳妇,我们来把婆婆和媳妇的冲突演一遍。
无须多说什么。当我这个朋友身在婆婆的角色和情景中,她就能明白婆婆的感受,知道婆婆为什么伤心以及真正想表达的确什么。她也发现,她自己为什么对婆婆会有那样的反应。明白这些,她自然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当然作为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不可能如此简单。障碍有许多种。如何发现这些障碍,如何一一移除,这都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密切配合。
亚龙在这一章只是提出移除成长障碍,并没有具体写障碍的种类和移除障碍的方法。也许是他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技巧问题。
更何况,每一个来访者都是独一无二的,面临的障碍,也都是不一样的吧。
第四篇:爱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爱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只有透过关系看到我们的创伤,才能把他带出来并疗愈好我们自己。
爱人将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一旦跟其谈恋爱,一起生活,时间常了,关系深了。就会出现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当一个人进入亲密关系比较深的时候,其在普通人际中无法暴露出来的各种创伤,都会慢慢暴露,也就会出现各种怪行为。这个现象是在说,他觉得这个关系足够安全,他想通过这个关系修复早年的创伤。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而且伴侣双方,在亲密关系越来越深的时候,这种东西会越来越多。亲密关系在这个阶段就会变得非常艰难。谈恋爱的时候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真的处久了,出来那么多不可理喻的怪毛病,他对我,比普通人还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他的确对你比普通人更恶的,亲密关系是一个深度的交流,在普通关系中无法触及的创伤,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被触及。因为觉得亲密关系安全,创伤会被引发出来。要是创伤在亲密关系中被修复了,关系就继续往前走,否则,在亲密关系中就很可能出现二次创伤。因此亲密关系是需要具备一定修复伴侣亲密关系的能力的。这样一个亲密关系才能健康的往前走。
亲密关系是人间最好的疗愈。
只有在关系里,才能找到“自我”的踪影,当你单独时,因为没有被激发碰撞,是很难看到自己“执着”的观念的,在无意识中,我们都把自己当做了“观念”和文化的产物,如影随形的在每一个细胞里......关系是一个揭示自我、超越自我,或更壮大“自我”的过程,许多人在亲密关系里心碎,事实上心碎是来自需求的不满足,有需求时,我们会放纵、强求、拒绝、误会、批判、执著、谴责、堵嘴、滥发脾气,并且企图控制。心碎不是来自爱,因为爱不会强求;在爱中,保有了解、接纳及宽恕。爱允许我们慈悲、同理、会放下、会沟通。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要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换。当然,一颗带着伤口,还愿意学习,愿意修正的心,是最珍贵的,真愛祈祷。
过去所有的负面经验都己离我远去,我愿意为我自己的人生负全责,我愿意改变自己不值得的人生信念,我是值得被愛的,我百分百的值得拥有一个真心愛我的伴侣,我会遇到一个相知相惜的伴侣,过去的情商已转化成为滋养我灵魂的肥料,从今天开始我选择有觉知去愛人和被愛,我愛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我想要一个身心灵健康丰盛平衡的生活,一个幸福美好的亲密关系。感谢你为我移出阻碍我这个心愿的信念与模式,并以你认为对我最好的方式成全它。
心外没有世界,心外没有人
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结婚了,那么,无论他再和谁结婚,他的婚姻是稳定而不可破的。和自己结婚的人形成一个稳定的圆,而他所遇到的某人只是那个圆上的一点。因为已和自己稳定地结婚,那圆上的点再也滑不出它的轨道。一个人和自己过不好日子,不可能和别人过好日子;如果他和自己过的日子很好,那么他和任何人过日子都没问题。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显化,有生命力的种子不可能变现不出花朵来。,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有过一句非常美的话:所谓觉醒,就是对自己感到自在。自在---就是和自己在一起,觉得很舒服。是的,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一切如是的样子,不想在别人面前有任何的掩饰时,那我们就是醒过来了。而每个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为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你对婚姻中那人的抱怨,是你对自己抱怨的反映——你不爱你投射在镜中的你,这是你抱怨他的起源。如果你爱你自己,你必然会爱你投射出的镜中的你。如果你不投射出问题,他是没问题的,因此,你不可能不爱他,你不可能去抱怨他。抱怨是婚姻腐烂的开始,你去抱怨你婚姻中的那个人,就好像你拿着一根针去不停地扎你手里的小纸人一样,迟早因为这戳、这扎,你手里的小纸人——你的婚姻会破掉。
全心地爱自己
觉悟的人向内找问题,不觉悟的人一直把他的箭射向那外在的靶子,这使他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希望变得渺茫。我们在另一半的身上投射了很多的希望和幻想,那些我们自己无法达成的或是感觉自己无法拥有的,就转而投射到爱人的身上,希望他们来满足我们。在婚姻中,你是那个一直在埋怨婚姻对象的人吗?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爱上他的世界——也不可能爱上他的婚姻,因为他的婚姻就是他的情爱世界,而那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展现。所以,你想拥有完美的爱情,必须从爱自己下手。因为,你是世界的因,世界只是你的果——假如种子不良,它别想开出好的花,结出好的果。所以,你活着的重点是,了解你自己——了解心,爱自己,先和你自己结婚。如此,所有的问题都将解决。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最终总是会与自己相遇。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不管跟谁结婚,结果都一样。你不能总是期望你的伴侣帮你找到真正的快乐,让你重获自信。无论你和谁结婚,最终总是会与自己相遇。婚姻绝对不是将浪漫当做礼品加以精美包装,它的真意在于能否平衡和调节伴侣间的内在冲突。婚姻一直就是能让彼此从对方的给予中发现真爱的场所。
没有什么能比伴侣关系更容易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也没有什么能像亲密关系那样彻底揭穿我们美化自己的各类诡计。我们越是彼此接近,生活的时间越长久,就越无法控制自己,越来越偏离生活的轨道。易怒、伤害、误解、抱怨、疲惫、麻木、猜忌„„因此,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伴侣生活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诚实地看待自身,并学会如实地展现自己。如果没有亲密关系,我们会一直活在自己的迷思里,忘记那些其实早已存在的真相,不了解真正的自己,那是件多可怕的事情。很多很多来到我生命里的人都其实都在帮我不断的成长,最终回到我自己。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
现在,你所要做的就是改变,不改变你将停滞在原来的状态,改变是个开门的动作,让你的生命和爱朝着你要方向前进。
爱赋予生命深远意义,爱给我们价值感和勇气、打开创造力和恩宠的通道,治疗我们、实践我们,有时超乎我们所能梦想地让我们充满喜悦和快乐。
第五篇: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我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共情”在心里治疗中的重要性
姜润丰
这本书的作者Irvin D.Yalom堪称是一个大师级的心理治疗师,他把他多年来的从业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经验传授的过程,无论读者是谁,都会获益匪浅,获得的不只是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更多的还有人生哲理,生活的经验,以及大师的智慧。
这本书一共由85个专题组成,就好像85则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从本书的开篇就有很好的印证。从“移除成长的障碍”到之后的“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和病人”,再到接下来的“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到“提供支持”,再到“为每位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教我们为人处事的过程,亦是一个指导我们更健康地成长的方式之一。
不论我们读哪本书,总会有一些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语句,让我们茶余饭后一起探讨的话题。这本书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我们的阅读材料,就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专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贴近现实。
书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作者 Irvin D.Yalom(以下简称‘作者’)写道:“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是多年前引起我的注意的。” 正是这个差异的存在,作者才告诫我们:“要从你的病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做的结果——治疗师就能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不至于把治疗师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来访者和其他人的身上,治疗效果就会倍被增强。这就是为什么要关闭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来与来访者共情。
如果主观感情融入进去的话,作为治疗师来说,对来访者的诊断就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不专业”的问题了,这将会影响接下来对来访者的治疗,以及其他的一些后续的事情,甚至问题就会直接出现在交谈中,情感偏激,言语就会失实,导致我们认识上的错误。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她的一个案例。她说:“在我刚刚开始做一个咨询师时,来访者有时沉默,我担心僵局,就噼里啪啦的把自己的想法想都表达了出来,那个时候我自己是说痛快了,可是,因为我的痛快,影响到了他们的思维,联想,从而丧失了一些让他们自我探索的机会。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案例的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年,说别人容易,改正自己难呀!”
“经过这痛苦的反思、历练,我现在基本能做一个倾听者。这不,前几天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因厌学,来找我,我就耐心地听他讲了近一个半小时,给他提供了一个自我描述、自我探索的平台。在我和他家长的面前,听他海阔天空地演绎着自己异样的世界,他高兴极啦!他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从没有人听我讲述过这么多!’由于我的关
注、我的共情,我把自己爱限制来访者自我探索的那部分关闭起来,走进了他的世界,第一次就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我产生了信任,此案例正在进行中。”
书中的“共情”,我的个人理解,应该就是类似于“同理心”,作者从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两方面,讲解了共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共情,都是只咨询师单方面要去理解来访者,其实我们也忽略了共情也是来访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病人通常来做治疗,是因为他们欠缺成功地发展和维持满意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很多人不能够共情别人的情感和经验。因此,在治疗时候,注意加强对病人的共情训练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因此,作者接着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用以帮助来访者学会共情的招数。
书的后一部分,可以说是对共情的升华,将共情延伸出去。比如:让病人对治疗师真正有意义起来;要学会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给来访者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这样,来访者在接受我们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治疗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的治疗更加完善,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一些盲点,而我们治疗师,进我们所能为来访者营造一种安全和信任的氛围,达到为其量身定做的标准,对来访者与治疗时双方面都有很多好处,有利于治疗师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无论是口头上的互动,还是心灵中的互动,咨询师要了解来访者真正的心理活动,他才能够知道这一心理活动的性质和原因,才会更准确地对此作出诊断,从而制作治疗方案,为来访者排忧解难。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能够真正的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看到我们需要看到的东西,所以,此时,共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心理治疗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心理咨询师比为的一种本领,我觉得如果这个没有很好地掌握的话,将会对我们的诊断治疗造成很大困惑。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只是要读出它表面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从中学到一些我们的人生中真正缺少的一些东西,很微妙,也许不好形容,但是却是我们真正去读一本书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共情”。它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在治疗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被大师的思想、学识给震撼到了,尽管作者是个心理咨询师,但是,他却也是我们生命中的导师,他指引着我们更幸福的生活,更有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