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朱峰慰老校友讲座有感
听朱峰慰老校友讲座有感
一堂讲座下来,令我记忆犹深的一句话:“宁愿做99%的人踩在脚下,也不愿做1%的人把别人踩在脚下”。这道出了一个做人的智慧。
这次讲座由我校83届毕业生朱峰慰所讲,他所在的8110班曾在铁道部组织的统考中以四门第一,一门第二的优异成绩在铁道独占鳌头。朱峰慰毕业后被分配到咸宁车务段工作,现任武汉铁路局收入稽查处处长。
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慧,觉悟成就人生的道理。他教导我们把智慧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要学会俯视,懂得付出,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谈及觉悟时,他要求当代大学生坚持“自省”,在喧闹的社会生活中静心思考,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常怀感恩之心,去洗涤心中的杂念,找回最真实的自我。
朱峰慰老校友讲的非常精彩,听着听着心中便有了些许压抑感。身为一位大学生,我感觉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太少太少,总会人云亦云地去看青春偶像剧,在课堂上睡大觉,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单调又迷茫。
我也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追求的大学生活,和我的一些上本科的好朋友比起来,我落后了好多,不仅在学业上落后而且在道德修养上夜=也渐渐不及她们了。
无聊的时候我曾试图想一口气看完一部(寒)韩剧,登着QQ找别人聊天或进别人的空间逛逛以示我没忘记他们。可是又感到无聊时,心里真的是一片空虚,觉得自己整天碌碌无为。
其实很多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曾激起我奋起的勇气,但一直都没有实施。我想,我已是一名大学生了,不应该每天生活在一些虚拟的空间里,而应该多接触社会,多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看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确实,智慧,觉悟成就人生。然而一个人才能有智慧和觉悟呢?智慧是一个人在其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和涵养的前提下所沉淀的,觉悟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成功或失败或是曲折后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对与错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否坚持自己一贯的作风。
总之,听完这个讲座后我有两个体会,一是一段的学习,二是在学的过程中感悟自己的作风是否对。只有做到学与思并重,我们才会不断地接近成功,接近自己的理想。
不管你是苍鹰还是蜗牛,想要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是必须要付出汗水和代价的,苍鹰到达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凭借其强劲有力的翅膀,但在高空它又有被雷电击伤的风险,蜗牛一次又一次地往塔顶爬,也有无数次滚落在地,但惟有不放弃,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塔顶。
人生的起点可能不同,有富,有贵,但其终点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应该通过去努力去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用自己的智慧,觉悟,坚持不懈,成就人生!
电子电气工程系
供电1204潘姣
第二篇:听朱永安书法讲座有感
听朱永安书法讲座有感
2010-5-12
5月7日下午,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听了书法家朱永安的书法讲座。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收获很多,主要有:
一、对颜体字的风格特点以及用笔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练字时总是依样画葫芦,从来没有细细分析或者总结过颜体字的笔画特点。我对颜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横细竖粗”。现在,我知道了颜体字的风格特点:正锋运笔,方圆兼得;主次分明,突出主笔;以拙为巧,神采艳发;集众之长,自成“宽舒圆满,雍容大度”一格。颜体字的用笔遵守着“藏头护尾、中锋行笔,欲左先右、无往不收”的法则。更为可贵的是朱永安老师亲自示范怎么运用“衄”的手法做到“内方外圆”,写好捺画。朱老师的讲座很实用解决了我们平时练字中的困惑。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对大章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在完成一幅书法作品时,我总是想当然的自由理解所谓的章法问题,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深究或者向能者请教。现在朱老师的讲座为我们很清晰地指出了大章法的规则:
1、全
章必须符合审美规则的整体分布;
2、落款要得体;
3、印章是书者对自己作品的诚信标志,不可缺失,而且要遵守印不过三。有了这三条规则,今后,我在自己创作作品时就能很好地进行布局了。
三、练字在勤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练好书法贵在一个“勤”字。首先,我们需要“广临传统碑帖,积淀书法营养”。一直以来,我只练过《多宝塔碑》和《勤礼碑》而且练得很不地道。其次,我们要坚持天天练习,不厌其烦。朱老师那么大年龄了,临名家碑文一遍又一遍,永不厌倦。事实证明,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有付出才有回报。现在我们学校是“翰墨校园”,书法教学是我们学校的特长,作为学生书法的指导者更要勤奋再勤奋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才能真正使我校的书法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次很有实效的讲座。
第三篇:听朱玉民教授讲座有感
听朱玉民教授讲座有感
2014年8月12日我有幸在寿光科技职业学院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 朱玉民教授《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整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那天上课初,当我走进报告厅时,在舞台上就看到一位目光如箭的老人,由于来的比老人还晚,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七点四十,还不到上课时间,这位老人就来到了教室,还默默地注视了我们很久。当主持人说这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已70多岁时,我们都振撼了,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他就开讲了,没想到他的发声会那么的高亢。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拿着话筒坐在椅子上娓娓道来,他完全脱离了讲台,站在教室的前方,不时地做着动作,几乎是上蹿下跳。配合他非常协调的动作,他的课堂不是在传授,而是在表演。整节课,他几乎是调动了所有器官帮助他授课。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慷慨陈词。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让你一刻也没有开小差的机会。
他如同一位伟大的诗人,以激扬地语言,最生动的身姿导入了他的课堂主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整合基本模式与应用方法创新。由于时间的关系。朱教授分别呈现了语文、数学、音乐、生物、科学、历史等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案例,现场播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让我学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朱教授虽已70多岁,却精神矍铄,语言铿锵有力,时而辅以舞蹈,时而像孩童般跳起,激情四溢。他讲课时在教室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走动,有几次在讲台上演示差点摔倒,但是他依然忘我地表现着。其实就一个目的,他需要每一个学生专注地听他的课,他需要让自己的课堂有吸引力,能够自觉感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次他在我们中间行走,也就是提示我们思想不能游离于课堂了。这样的责任心和我这样一个初中老师没有两样,在大学校园里不知道是否能找到第二个了。
一位专家,一位老教授能够一如既往地敬业,恪守师德,是多么难得呀。作为一名一直研究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专家,他同时又是务实的专家。他恳切地说:“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好,但是不能滥用,更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例如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最蹩脚的老师是把荷塘的画面用多媒体呈现了,朱自清写得荷塘语句优美,就是要一百个人读文章时,展开他们不同的想象,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现不同的荷塘景色,你在此时呈现了画面,完了!大家心目中的荷塘都一样了,还有什么美丽可言?”老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留在我们每一个学员的心中,不能磨灭。为了把《斑羚飞渡》课件做好,朱教授用了几种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知道,课件是为了辅助教学的,但也得有科学性,合理性,不能超出生活现实。
其实朱教授的课我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确切地说:他带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是心灵的震撼,是对我们教育思想的冲击。这位走在大街上和平常小老头没有任何差别的邻家老伯,真是用他的生命在做教育,用他全身的活力在课堂上感染我们,我们都为之倾倒,为之折服。那天,我们激情澎湃,所有人都仰视着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精瘦的70多岁老人,久久的掌声,向他传递我们对他的无限崇拜。
纪台一中 孙志梅
第四篇:听朱国荣老师讲座有感
听朱国荣老师讲座有感
金瓯学校瓯北校区陈丽萍 很荣幸参加这次永嘉县小学数学90课时的培训,尤其是我作为民办学校的数学老师,我感到很庆幸。通过这两天的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昨天我们听了温州特级教师陈加仓老师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尺子””的观点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上一节让学生和自己终身难忘的课,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深深让我感到了自己还远远的不够,和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今后要追求的目标。
接着今天我们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关于《“基本活动经验”的教与评》,又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领略到名师的精彩,欣赏到名师的教学和独到的见解,朱老师以解释经验切入话题,引出大家耳熟能详的“小马过河”故事,向我们强调学与教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还特别强调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教形式,而要教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习,使之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一天时间转眼即逝,朱老师处处显露着一位特级教师的风采。让我感悟颇多,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努力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最后期待着下次能再有这样的机会!
2013-8-15
第五篇:听朱苏力的讲座有感
听朱苏力教授的讲座有感
在我原先的概念中,资深教授的讲座应该是充满了高端的专业词汇和深奥的哲学句段,让我们这样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法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法律学生难以跟上教授的思维,吸收教授的讲座精华。然而,听完朱苏力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我却深觉受益匪浅。朱苏力教授的讲座中贯穿着他要讲授的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又加之大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搭配教授诙谐生趣的语言,令整个讲座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对于我听完朱苏力教授的讲座后的收获,我想跟随着教授的思路,择选出我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朱苏力教授提到了一个法理学上很重要的一个名词——“秩序”。秩序对于我们个人,乃至国家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前提和保障。在秩序如何形成的问题上,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复仇。教授提到,由于人类具备受到伤害时进行复仇的本能,从而会运用刑法、民法等来反抗伤害。同时,教授在此区分了“报复”和“复仇”的概念。“报复”是一种受到当时情绪影响所做出的即时行为。而“复仇”则是一种推迟的报复,是针对之前所受到的伤害所做出的基于策略性的,有效的,理性的行为。正是由于复仇的需要,还产生了劳动的分工。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剩余,使得第三方参与复仇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
朱苏力教授的这个推论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就像教授所推断的,现代社会产生的这些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应该都是源于人类的本能行为。资本主义制度中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内容不也正是为了满足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本能么?反过来说,一个制度要发展起来,发展得好,发展得远,也应该要满足人类的基本本能和特性。
其次,朱苏力教授提出,由于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人们的复仇也区分对方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伤害。因为同态复仇在经济发展的时期已显得落后和没有必要,相对于让两个都受到伤害而言,允许过失行为方进行财产赔偿似乎更加有利于受害方的利益,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财富总额也没有下降。在古老的社会中,同态复仇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慑力,它不仅是一个警示器,更像是一台实践公平法则的天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复仇方式无非是野蛮和残忍的,因而现代法律以赔偿损失和承担徒刑的方式惩罚犯罪,体现公平。
紧接着,随着第三方参与复仇的开始,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代理问题。朱苏力教授着重谈到了司法机关的腐败问题。教授认为,腐败并不能单纯地责怪司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不及格,而其主要问题在于等待裁判的双方的互相竞争。伤害方和受害方都迫切希望裁判者能尽快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有效判决,在此竞争下,腐败便不得已地滋生了,在这个关系圈中,裁判者反而处在了被动的位置,进退维谷。
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很赞同教授的观点,不可置疑的一点是社会风气造就了裁判者的被动地位。但我认为裁判者并非就成为一头被枷锁束缚的狮子,无力可使。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我相信他们有更多的智慧和勇气来解决这个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事实上,我认为竞争只是腐败的一个较小的原因,人们过于迷信裁判者的公权力,或者其权利的确如想象中的难以反抗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裁判者手握判断是非和处罚轻重的莫大权力,因而巴结和讨好似乎比单纯的据理力争来得更加保险和有效些。我们的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机制来保障裁判者和等待裁判双方的平衡,使这三方能够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
朱苏力教授还谈到了在治理国家时,行政为重,司法为后的重要原因。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不断地在接受外在世界的输入,并且跟随着世界的规则生活着,一旦心理或者生理出现了问题,就需要接受药物或者精神治疗。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其常态是接受行政的管理,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一旦出现社会问题,使得行政力量已无法调整,司法的作用便开始发挥出来。这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联系的关系。
以上便是我听朱苏力教授的讲座所学到的知识,当然不是全部,朱苏力教授的观点既新颖,又充满逻辑性,我能够借鉴的有很多。最后援引我很喜欢的教授的一句话——“自由并非是给你一个最好的结果,而是给你很多选择。”我想我也应当为了我的自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个人素养,给自己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