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凡高自画像作品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绘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求艺术美的积极性,从而为第二课时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
(二)——欣赏凡高的作品,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细致认真的观察、感受、体验凡高自画像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强烈的情感表现,了解并感受凡高自画像沿袭传统到树立独特个人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对凡高绘画作品欣赏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欧洲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欣赏探求的兴趣。
教学方法:
通过构建合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欣赏绘画作品的环境氛围,通过提问、发表感想、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凡高简介
第二阶段:
1、欣赏凡高的自画像画
2、附:[欣赏与讨论]
从以下作品中感受凡高当时的心情和精神世界?
说说你对这些自画像艺术特色的认识?
(分组欣赏并讨论后,每组选1学生回答)
3、结合凡高的时代背景欣赏以上作品。
4、小结。
5、欣赏凡高其它自画像作品。
第三阶段:
小结。
第二篇: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板和纸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1、老师展示自己的的作品,<<我的自画像>>提起学生对自画像表现的兴趣。
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自画像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
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二、鉴赏分析: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
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三、讨论探究:伦勃朗的一生
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这是伦勃朗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能从画面中发现任务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上有什么不同吗?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设问: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四、、体验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
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今天我们通过自画像与美术家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也尝试用自画像表达了心目中的自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第三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模块:《美术鉴赏》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程性质: 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实施是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的尝试,予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据此我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了解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示以及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我所了解的凡高
2、别人眼里的凡高。
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解决方法:利用PPT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和思考,从而比较有趣轻松的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解决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讨论老师补充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讨论法、分析法、讲述发、实践法,个性发展和培养法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本课程设计为5个教学环节。1.问题引入:
通过三个小测试和识图游戏引入:小测试:(1)同学们能说出几位中国画家? 答:吴道子、范宽、朱耷、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董希文,詹建军等等(2)、同学们能说出几位外国画家?
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德拉克罗瓦、莫奈、修拉等等
(3)、同学们能说出几件美术作品?
答:蒙拉丽莎、雅典学院、自由引导人民、日出印象、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开国大典、父亲。
识图游戏:用PPT展示六张图片,先展示画家实照,然后要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展示画家自画像,自画像上附有画家名字。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本课主题。2.情境导入:
通过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引入: 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 答:我觉得画家之所以要在壁画上留下两个手掌印,是因为在奴隶社会画匠的地位十分低微,他们不敢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统治阶级也决不允许他们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只有偷偷把自己的手掌印在自己的作品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古代的美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美术家的看法开始转变,人们把美术家视为观念、情感的探索者,美创造者和传播者。3.深入探索:
主要通过对梵高和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看到丢勒的自画像你想到了些什么?
答:1.画幅很大 而且是全正面,这种严格正面像在当时只有用来表现基督,而丢勒大胆用这种构图来画自画像,说明画家有挑战宗教权威的勇气。思考:
知道他是谁吗?估计是干什么的?生活状况如何?他是什么性格的人? 答:梵高 ;
画画的 ;
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画画的费用主要靠弟弟提奥支持 ;
一生中充满了孤独、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谁能简单的谈谈梵高的真实生活?
答: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浓缩的人生
从以上三张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画家的自画像是画家生活历程的记录,伦勃朗早年事业如日中天;老年妻子逝世,孩子夭折,落魄潦倒,变卖家产为生,从画家的自画像中我都能略见一斑。
通过对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析,我们扩展到毕加索(立体主义)和齐白石。
三、场景中的自我
1、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答:直接把自己花在画面中。
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画家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能把自己和公主同时画在画面上,说明对画家职业的重视与肯定。5.课堂小结:
画家被奴役的工匠(无名)→自我认同与画传(留名)→传承历史美化生活(受尊重)
6.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强调自己最典型的特征,不要求“很像”,可以配合文字)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2、浓缩的人生
3、场景中的自我
第四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画像初步的欣赏能力,用自画像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画像的喜爱之情,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画家进行自画像的真正意图及意义。通过对自画像欣赏,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教学难点
艺术家身份地位及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画像如何成为作者内心的独白。
四、教具、学具
教学设备:电脑多媒体。
学生准备:铅笔、白纸、橡皮、自己照片或镜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正式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一起交谈,引出课题。
2、教授新课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与中世纪基督像。欧洲自画像之父,第一位为自己容貌所吸引的画家。
教师提问1:请问你从这4幅画里能看出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解说变化原因。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先例。塑造出德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和捍卫真理的保卫者。通过正面的描绘发表自己的政治宣言。
(2)浓缩的人生
教师:有这么一位艺术家,从20岁开始就画自画像,记录自己的生活。一直到老年去世。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展示伦勃朗的人生介绍。
教师:下面一起欣赏伦勃朗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展示伦勃朗从20岁开始一直到62岁老年去世的自画像。并着重介绍伦勃朗人生的转折-----《夜巡》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败也夜巡(人生的下坡点)。
(3)场景中的自我
还有这样的一些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俩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分别是:委拉斯贵支、维米尔。
A、展示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宫娥》
提问2:请一位同学来找找画面中共有几个人?
教师总结:共11个人,请同学们记住这位画家的一大特点,善于利用镜子的反射来扩宽画面的空间。以及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人物和场景的关系。这是画家独到之处。
B、展示维米尔的两幅作品。
提问3: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两幅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都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背对着观众,墙上有地图。都是从窗外取光。提问4: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场景,我们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呢?学生回答。
(a)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技术发达。拥有一幅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可看出画家生活富裕。
(b)背影----永远都是背对着观众,给人一种神秘感,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想要真正的了解画家,必须关注他,走进他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的的画家----维米尔。他的背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事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4)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 教师:还有这么一位艺术家,活在世上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作品只能换几个馒头填饱肚子,到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卖出天价。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梵高。
教师展示梵高照片----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并介绍梵高的出生和经历。展示梵高的自画像。
自画像在凡高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高的自画像不仅以画家的形象出现,还以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多种形象出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
展示梵高4幅自画像,从这四幅自画像当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请学生分为4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5)课堂作业
尝试着画自己的自画像,并展示老师的自画像和一些漫画肖像。供学生们参考。请几位画得比较好的学生带着作品上讲台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
3、小结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情况。因此,无论是真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描绘都能表达出艺术家的人生信息。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还能长存发展和延续。就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第五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设计
浙大附中
马丹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材: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美术鉴赏》实验教科书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在积极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和鉴别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建构式学习的能力。
学生分析:高中学生虽然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鉴赏训练和鉴赏常识的学习,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下眼”的情况,因此,美术鉴赏课不但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感受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美术家眼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美术家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教材通过三组美术作品 的分析来让学生了解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两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因而作品都没有充分展现艺术家或作者本人的突出形象。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反映了美术家们对自身作为人和作为美术家的认同,以及不同的角色定位。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和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由于作品较多,内容量大,如果按照课本的脉络来上课,每一位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方式都无法分析透彻,容易使教学缺乏节奏和深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本课在这里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仅选择了墨西哥女画家弗瑞达的自画像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较为深入的分析弗瑞达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进行自我表现的。本课力图从一位艺术家切入,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其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教材内容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墨西哥艺术家弗瑞达重要的作品赏析,探究艺术家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表现自我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通过弗瑞达的自画像和创作经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在心灵上体味弗瑞达的艺术世界。
学生工具准备:笔、纸。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师:她生于1907年,去世于1954年,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为描绘对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她的照片,并对画家的外貌形象做出初步的描述和判断。
学生谈自己对照片中弗瑞达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初步认识画家,并做出直觉判断。
2、出示:五张弗瑞达的自画像
问:在你知道的画家中,有哪些画家画过自画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自然引出课题,建构新知识。
二、初步感受阶段
问:这五张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画家在这些自画像中特别强调了什么?
喜欢她的自画像吗?
中间的一张弗瑞达的额头部分画了一个男人,猜猜看他是谁?弗瑞达把他画在额头,表示对他有着怎样的1、:问:墨西哥画家弗瑞达·卡罗的名字有没有听说过?
情感?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直觉体验、初步感受、及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画家的自画像与前面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绘画不等同于照片,引导学生体验画家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成分,并对弗瑞达的自画像做出感性的直觉体验和判断。
三、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
1、《车祸》
欣赏弗瑞达第一次认真绘制的自画像,教师简单介绍她出车祸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弗瑞达与里维拉》1931年
问:推测一下画中这个胖大的男人是谁,和弗瑞达是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
观察画面,解读画中的信息,通过作品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弗瑞达拿起画笔。
2、《着丝绒衣服的自画像》1926年
师:是他的丈夫,再研究画面看看他丈夫是做什么的?
学生通过他手里拿的调色盘和画笔知道了他的职业。
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介绍:他叫迪亚哥·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是那个时代墨西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虽然外表不佳,却是一位青蛙王子——睿智、幽默、活力、一位魅力不凡的不平常的男人。
问:从这幅画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弗瑞达,看起来独立吗?坚强吗?
学生通过画面中弗瑞达小鸟依人的姿态,以及一只手搁在丈夫的手上,身体侧向丈夫的身体语言,判断认为这时的弗瑞达并不独立,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伟大画家的妻子。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人身高的差距以及脚的对比,揭露画家的一个秘密——弗瑞达在6岁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使她的右脚比左脚略细,而在这次车祸中她的右腿骨折,右脚碎裂。因此在画中她雅致的脚显得纤细而羸弱,使自己好像漂浮在肥胖丈夫身边似的,而她丈夫的巨脚却是坚定地树立在地上。
通过这件作品的分析,学生初步知道了对弗瑞达的生活和创作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她的丈夫里维拉、她残缺身体的一些秘密,这一时期弗瑞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艺术家善于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自我的方式。
4、《底特律的流产》1932年
问:告诉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觉得画面有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交流:孤寂、无助、压抑、阴郁、血腥„„。
问:再仔细观察分析一下画面,看看弗瑞达遭遇了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后,谈自己的判断:画家遭遇了不幸的流产。
这种孤寂压抑的气氛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分析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度的补充。
画家身体与巨大床的对比,使画家显得特别的瘦弱、无助,白色的床单上一滩鲜红的血使得画面刺目而血腥,画家脸上暗沉的色彩似乎有一种死亡的威胁,背景天空的冷灰色使画面显的阴郁而压抑,空旷的地面和地平线上荒凉工业景象则加强了画面的绝望感。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中漂浮在病床四周的六件东西的象征意 4 义:它们通过三条似动脉的红丝带连接在弗瑞达的左手中,象征着她的性别与失败的怀孕;一具如胚胎般大的特大号男性胎儿——是她在流产中失去的孩子,那个她希望能怀满九个月的“小迪亚哥”;在床头右上方漂浮着的一只蜗牛,据弗瑞达称,象征着流产过程的缓慢过程。印第安文化视蜗牛的保护壳为怀孕、妊娠与出生的象征。床脚上方那具橙红色的下半身的解剖模型,正如右下方的骨骼模型一样,显示了流产的原因,也是指受损的背脊与骨盆而言,这使得弗瑞达无法再生育。左下方的一具机器可能代表蒸汽消毒器的一部分,弗瑞达在医院也许看到了这种密封机械而将之比为自己有缺陷的肌肉,这些都是阻碍了她而使她无法在子宫中保住孩子的原因。在床中间下方的紫色蓝花,据弗瑞达称,是由里维拉来医院给她的,对她而言,蓝花是一种情感。
这张敏锐的自画像是在美国画的,当时里维拉正受邀在美国作壁画。
通过两幅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画面中真实的细节描绘,非理性的荒诞的构成似乎是一致的,但比起达利的作品弗瑞达的作品似乎多了一种原始、质朴与女性因素。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哲学基础的,以梦境和人的潜意识为灵感的源泉的,尽管在美术史上经常把她的作品划归入超现实主义艺术,但弗瑞达说我从不画梦境,我画的是我自己的现实。这种现实来自于她内心的种种真实体验。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重点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弗瑞达自画像中独特的具有超现实特征的表现方式。
5、《记忆或心脏》1937年
问:这幅画真实吗?
学生谈自己的判断,教师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导出《内战的预感》做比较
问:在这件作品中,一根竿子穿 5 过了她的心脏,心脏部位是空的,心在哪里?是什么刺痛了她的心?
学生回答并猜测原因。
现在她决定抛开这种属性,她穿着男装,用剪刀剪掉了她的长发。此时的弗瑞达发誓她将永远不再依靠男人,她要自己养活自己。
通过这件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弗瑞达自我意识的觉醒。
《毁坏的圆柱》1944 问:扔在画面左下角留着鲜血的心脏为什么画的如此巨大?为什么没有手?
生:象征她痛苦的深度,双手的缺失图解了她的无助与绝望。
引导学生观察解读这件作品的信息,通过画面分析了解她的情感创痛,进一步理解弗瑞达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征。
6、《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毁坏的圆柱》1944年(同时出示)
我们对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自己来解读这件作品吧!
学生运用新学鉴赏知识来解读弗瑞达的《毁坏的圆柱》,并进一步了解车祸对弗瑞达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7、《希望之树,保持坚定》1946年
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这两件作品的创作片段(2分12秒)
通过电影视频使学生对弗瑞达的生活与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强化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课堂节奏上来讲,也是一种调节。
《削短头发的自画像》1940年 教师作简单的介绍:弗瑞达感觉她自己被人爱,是因为她女性的属性,通过对《希望之树,保持坚定》的赏析,了解弗瑞达的双重人格,面对磨难的人生态度,体会作品传递出的与残酷命运顽强对抗的积极信息,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师:弗瑞达的一生共做过32次大小手术,这幅作品是弗瑞达在纽约动过手术之后,用来勉励自己的。
在左边,躺着的弗瑞达赤裸的后背 6 上有两个可怕的伤疤,那次车祸有一根折段的金属扶手从她的后背穿过腹部刺入阴道,她后来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述这次事故,“这次车祸使我失去了童贞”。遭伤害的柔弱身体,与右边有目标地注视着未来的弗瑞达坚强挺直的身体,刚好成对比,在她手持的旗子上用红字写的“希望之树,保持坚定”(来自她所喜爱的一首歌)之信息,似乎是在给她勇气,她人格上的分裂,她存在的双重性,则反映在被分开成两个部分的图画中——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她那残废的身体被指定给了太阳,在亚兹特克的神话中,太阳是以牺牲的人血来供奉的,她背上的两道裂开的伤口,正好与背后风景的沟畔相呼应。而另一边,坚强而乐观的弗瑞达却是被指定给月亮,月亮正是代表女性的象征。
尽管弗瑞达继续沿着里维拉的轨迹在发光,但是她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8、弗瑞达取得的一些成就:
教师介绍:《“框架”自画像》被卢浮宫收藏,它是罗浮宫美术馆所购藏二十世纪墨西哥艺术家的第一幅作品。里维拉为这项荣誉深感骄傲,而经常吹嘘他妻子在巴黎的胜利。
40年代,弗瑞达画出了最好的一批画,作为艺术家的声望持续升高。尽管一开始是在美国而不是在墨西哥本土。她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当代艺术学会和费城艺术馆被列入最有威望的艺术家之中。1946年,她得到墨西哥政府的奖金并在国家展中获官方奖。她还在一所新型的实验艺术学校授课,以非传统的方式带给学生许多灵感。
1953年,在墨西哥举行了一次个人画展,上演了自己人生最后华丽的一幕。
学生欣赏电影《弗瑞达》中关于画展的片段,了解弗瑞达获得的成就,认识其自我的实现,感受其不平凡的人生。(1分28秒)
9、《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
约1954年、《弗瑞达工作室》
师:拓宽和赋予弗瑞达的生活以价值的另一种途径则是政治。
通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将为病人带来健康》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弗瑞达的作品与其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她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
这幅自画像表达了画家的信仰:政治信念可以将她及整个世界自痛苦及受难中解救出来。在她的理念支持下,她可以丢开拐杖,“我第一次不会再哭泣”,她如此解释这幅画作。
然而,无论弗瑞达以怎样惨烈的方式与命运抗争,终点还是临近了。
1954年7月,她最后一次在共产主义游行中公开露面,之后不久便在睡梦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与她亲近的朋友都怀疑她是自杀。她在最后的日记上写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
10、小结
学生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回顾分析过的弗瑞达的作品,引导
局部画法写实,注重细节,场景布置具有超现实艺术的特征,运用象征和图解的手法来表达她自己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创作基础和主线,并根植于墨西哥传统文化。
学生尝试分析总结,并交流。
对弗瑞达作品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选择弗瑞达一生中重要的、并且与她的车祸和爱情关系密切的能揭示她传奇一生的作品,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电影视频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逐步了解她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手法。
四、鉴赏深化阶段
回到她的肖像
学生欣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当我们再次面对她的自画像时,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能不能把这种感悟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写感悟,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的学习后,再让学生写下对作品的感悟,学生对作品的判断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并对最初的直觉做出了修正和升华。而全班分享对作品理解与感受,则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五、拓展阶段
出示一些其他画家的自画像,引导学生作简单的评述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