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时间:2019-05-15 04:5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第一篇: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91 时间:2007-09-27 15:55:28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所分派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美术家的签名、自画像以及反映他们工作场景的图像材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教材、白纸和笔。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图片欣赏:

前一课我们讲到,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二、新授 1.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附件:

教学资料

自画像(法国)普桑

这幅自画像严峻朴素,没有任何流于浮华之处。普桑神情庄重地看着我们,眼光深邃,紧闭的双唇带有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可清楚地看到的坚定。在普桑自己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画中人物没有画家的一般特征——画笔、调色板。但在他的周围却呈几何形摆满了油画。他用这样的背景暗示自己对秩序的注重。除了我们惟一能够看到的一幅表现一个年轻女人的画作外,其他的矩形画布和房门一样都是一片空白。在黑色斗篷遮盖的身躯里,在昂起的头部,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尊严和意志。画面以单一的棕灰色为主色,身后画布框架上的金黄色提亮了灰暗的画面,构图、色彩简洁,空间和浮度感觉,透过画家身体投射在身后灰色画布的阴影呈现出来。普桑(1594~1665),法国近代绘画之祖。画家曾对罗马废墟和郊外景色,以及古代建筑﹑希腊雕刻都加以细心研究。他喜用强烈的光线效果,色彩比拉婓尔更深沉丰富,并且具有空气的氛围感,重视形状、线条与知性。

宫娥(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委拉斯贵支在晚年创作了两幅著名的作品,一是《纺纱女》,一是《宫娥》。《宫娥》一画是他任宫廷总管后忙里偷闲完成的,这幅画在1656年刚完成时题名为“国王之家”。画的是画家在画室作画时的室内一瞥:中央的小主人公——国王的女儿玛格丽塔刚进入这间画室,前来观看画家为其父王和母后画肖像。周围有宫廷侍女护拥着,背景深处有一门,光线似乎从这一扇门外透入室内。在这间显得杂乱拥挤的画室里,画家有意把入室的宫女摆成随意的位置,好像这些人物是偶然走进画面的。他在前景左侧画了一个侏儒宫女和一条卧地而坐的大狗,最右侧有一个小侏儒正伸腿去踢那条狗。左侧在小公主身旁的宫女正蹲下来给公主送上一杯水。小公主左手边的一个小宫女,手提撑裙欠身地向她请安。后面还有两个次要人物,即宫内的侍从,似乎在说着什么。画家以薄而淡的笔调表现了小公主身上那条玫瑰色撑裙,质感分明,颜色鲜艳。金黄色的头发衬托出她的嫩脸上几根淡淡的青筋。她似乎先看了看画面,然后再侧过脸来瞧瞧画外远处被画的父母亲。我们从背景墙上挂着的那面镜子里看到了国王与王后的上半身影子。画家本人也入了画,他站在大画布前,整个大半身被画得很清楚。几双眼睛的视线都投向画外,使观者产生了联想,从而也扩大了绘画的空间。再从色彩处理与明暗表现上看,画上的背景阴暗部分是灰褐色。后面进入强光的敞门处,用的是象牙白。这使画面中景的小公主的头发与裙服受到光照,有利于画家把大撑裙的丝织品的质感与细巧的做工明显地展现出来。她身旁两个宫娥的衣着颜色较暗淡,左边是青灰色,右边变为鼠灰色,而靠近前景的那条狗是富有暖意的赭黄色,其他人物,由于屋内光线不足,都是暗黄或暗绿色。凡承受光线的地方,色调稍亮些,银灰色随环境而出现。因此,全画仍以小公主身上的颜色为中心。画家身上的色彩最深,其余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这画上,据史料所载,所有形象都是真实人物,没有一个虚构的形象。即是说,这是一幅多人物的情节性的肖像画。不管怎样,委拉斯贵支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来概括处理这个场面的,充分显示了这位现实主义大画家的写实功力。又据史料所述,右边那个女侏儒名叫马利·巴波拉,她板着脸,神情怪异。这个形象在画面整体上具有不和谐情调,让人在欣赏全画时产生一种视觉不快,这也许正是画家的用意所在。他画过多幅宫内侏儒肖像。他经常在宫内见到,却并不熟视无睹,他不愿在珠光宝气的豪华生活中抹去这一块阴影。至少,画家感觉到人的尊严在这里受到嘲讽。委拉斯贵支充分运用了粉红、银灰、娇嫩的柠檬黄和宝石般的翠绿色,使之交织合成为一首宫内色彩交响曲。他不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而是让光线均匀地铺满各个人物身上。

自画像(荷兰)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画像(德国)丢勒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这幅《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震颤都画出来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丢勒一生的可贵处,在于他从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的探索精神,不管是技巧还是哲理,不断地去发现规律,这是人生进取的重要之路。

听琴图(宋代)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第八子。赵佶的人物画,追随唐人,笔法工整细润,设色鲜丽明净。《听琴图》为其存世作品之一,画面正中为一株枝叶扶疏、势如虬龙的长松,凌霄盘旋而上,花朵一一可数,翠竹数竿,摇曳其侧。松阴下,木几香炉,云烟缭绕,一人黄冠缁服,正襟危坐,抚弄琴弦,全神贯注,风神飘逸。在其前方,二人朝服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朱袍者低首执扇,身体向后倚斜,右手反支墩上,如痴如醉。绿裳者双手随意地放于膝上,身体微微前倾,仰首谛听,思接天地。旁边有一侍童,拱手伫立,似乎也被这美妙的琴声吸引。据《西清札记》考证,弹琴者为赵佶本人,穿红衣的则是蔡京。画面左下角有赵佶花押,钤有“宣和”、“政和”诸玺印。上部有蔡京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弘一弄中。”此图主题突出,构图完美,以高耸的苍松、盛开的凌霄以及鼎炉为背景,加强了琴韵的氛围,烘托出静谧幽雅之美,令人感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象。

自画像(清代)金农

金农(1687~1763),号冬心先生,浙江仁和(杭州)人。少年时与杭世骏、厉鹗、丁敬同窗共读,后遍游齐、鲁、赵、粤等地名山大川,胸襟、眼界大开,所作诗文书画气概不凡。金农居扬州卖画时间最久,其艺术创作也居于“八怪”之首。金农50岁方正式作画,由于他博学多才、修养全面,又精于书法篆刻,长于鉴定,平生浏览古人名迹众多,故“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金农“夙有金石文字之癖”,书法渊源汉魏六朝碑版,自创“漆书”,专用扁笔,出入于隶楷之间,方整朴拙,魄力沉雄。其画也从汉魏画像石刻中汲取精髓,寓巧于拙,舍形求神,创造出意境隽永、新奇古朴的画风。金农人物肖像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初视似十分外行,实则人物神态特征捕捉得很准确。他为人“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自画像》纯用白描,不着一笔背景。画中的他双目微闭,长袍及地,策杖缓行,整个形体不求比例,头大手小,“寿星式”的大脑袋,满脸长髯,后脑还斜拖一支细如牛绳的小辫,让人莞尔发笑,金农“布衣雄世”的傲世脱俗、高蹈出尘形象呼之欲出。画面典雅清丽,笔墨隽逸雅拙,从人物造型以至用笔用墨,都以意趣横生为重,不失文人画的风味。头像以白描绘成,而衣纹则施以颤笔,全画细笔与颤笔并用,凝练简洁,纯任自然。

西园雅集图(宋代)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是宋代艺坛上最有成就的文人画家之一,山水、花卉、道释、人物、鞍马皆精,他把过去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极大。李公麟和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曾同是驸马王诜家的座上客,他们在王诜家里的聚会就被记录在这幅《西园雅集图》中,米芾也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十几个人在王诜家的花园中饮酒、作诗、写字、画画、谈禅、论道等等。这是他们交游的第一个时期,是在苏轼被黜,离开汴梁去杭州做官以前。元丰七年(1084)苏轼因作诗遭祸,陷入险境,王诜也被株连,据说李公麟在街上遇见苏家人,就以扇遮面,因而受到人们的讥笑。李公麟和苏轼等人第二次交游是在哲宗元祐年间,那时王安石已经去世,正是旧党短期得势,而苏轼又恢复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时候,李公麟又画了第二幅《西园雅集图》。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有两个,其目的是用视觉形象或想像来刻画或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教师主要围绕视觉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关系来进行引导。

活动建议一:画自画像或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这个活动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所说的性格特点包含着很多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成分,在自画像中,视觉形象的目的就是要表现这些心理和情感的成分。所谓的“像”与“不像”,不单是外貌上的,还有心理和性格上的。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

活动建议二:根据美术作品来想像美术家的性格。这里要求学生把视觉形式或风格跟美术家的个性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视觉形式的意义。艺术风格的工整严格或狂放粗糙都可以看做美术家情绪和性格的一种体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格即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整体意境和倾向来分析和描述,也可以就某个美术家所偏爱的笔触、构图、色彩、题材等形式方面的要素来进行联想。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教学建议

本课中的许多内容不能单靠学生观察画面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或者预先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画面时有相对明确的方向。当然,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单元主要处理的内容是美术家的“自我”问题,这个问题分为许多层面。本课的核心是美术家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其在绘画中的体现,教学应该扣住这个中心,以免学生在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之后茫然不得要领。为了把握这根线索,教师可以适当联系前一课的某些内容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前稍微复习一下前一课的大致内容。

美术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跟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美术家往往是尊重甚至崇拜的对象;他们也往往以身为艺术家而自豪。但在艺术家的实际境况和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偶像化的艺术家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需要的话,应该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高中生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当然,没有必要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现实主义的态度,毕竟,在艺术中,理想化是难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们崇高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具有多方面的可阐释性,在不脱离中心线索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来理解图像。尤其是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其含义至今也没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学生对图像的解释不需要强求一致。

第二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模块:《美术鉴赏》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程性质: 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实施是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的尝试,予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据此我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了解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示以及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我所了解的凡高

2、别人眼里的凡高。

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解决方法:利用PPT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和思考,从而比较有趣轻松的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解决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讨论老师补充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讨论法、分析法、讲述发、实践法,个性发展和培养法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知识自身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本课程设计为5个教学环节。1.问题引入:

通过三个小测试和识图游戏引入:小测试:(1)同学们能说出几位中国画家? 答:吴道子、范宽、朱耷、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董希文,詹建军等等(2)、同学们能说出几位外国画家?

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德拉克罗瓦、莫奈、修拉等等

(3)、同学们能说出几件美术作品?

答:蒙拉丽莎、雅典学院、自由引导人民、日出印象、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开国大典、父亲。

识图游戏:用PPT展示六张图片,先展示画家实照,然后要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展示画家自画像,自画像上附有画家名字。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本课主题。2.情境导入:

通过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引入: 两只手印留给我们的思考? 答:我觉得画家之所以要在壁画上留下两个手掌印,是因为在奴隶社会画匠的地位十分低微,他们不敢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统治阶级也决不允许他们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只有偷偷把自己的手掌印在自己的作品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古代的美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美术家的看法开始转变,人们把美术家视为观念、情感的探索者,美创造者和传播者。3.深入探索:

主要通过对梵高和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看到丢勒的自画像你想到了些什么?

答:1.画幅很大 而且是全正面,这种严格正面像在当时只有用来表现基督,而丢勒大胆用这种构图来画自画像,说明画家有挑战宗教权威的勇气。思考:

知道他是谁吗?估计是干什么的?生活状况如何?他是什么性格的人? 答:梵高 ;

画画的 ;

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画画的费用主要靠弟弟提奥支持 ;

一生中充满了孤独、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谁能简单的谈谈梵高的真实生活?

答: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浓缩的人生

从以上三张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画家的自画像是画家生活历程的记录,伦勃朗早年事业如日中天;老年妻子逝世,孩子夭折,落魄潦倒,变卖家产为生,从画家的自画像中我都能略见一斑。

通过对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析,我们扩展到毕加索(立体主义)和齐白石。

三、场景中的自我

1、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答:直接把自己花在画面中。

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画家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能把自己和公主同时画在画面上,说明对画家职业的重视与肯定。5.课堂小结:

画家被奴役的工匠(无名)→自我认同与画传(留名)→传承历史美化生活(受尊重)

6.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强调自己最典型的特征,不要求“很像”,可以配合文字)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2、浓缩的人生

3、场景中的自我

第三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画像初步的欣赏能力,用自画像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画像的喜爱之情,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画家进行自画像的真正意图及意义。通过对自画像欣赏,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教学难点

艺术家身份地位及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画像如何成为作者内心的独白。

四、教具、学具

教学设备:电脑多媒体。

学生准备:铅笔、白纸、橡皮、自己照片或镜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正式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一起交谈,引出课题。

2、教授新课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与中世纪基督像。欧洲自画像之父,第一位为自己容貌所吸引的画家。

教师提问1:请问你从这4幅画里能看出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解说变化原因。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先例。塑造出德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和捍卫真理的保卫者。通过正面的描绘发表自己的政治宣言。

(2)浓缩的人生

教师:有这么一位艺术家,从20岁开始就画自画像,记录自己的生活。一直到老年去世。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展示伦勃朗的人生介绍。

教师:下面一起欣赏伦勃朗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展示伦勃朗从20岁开始一直到62岁老年去世的自画像。并着重介绍伦勃朗人生的转折-----《夜巡》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败也夜巡(人生的下坡点)。

(3)场景中的自我

还有这样的一些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俩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分别是:委拉斯贵支、维米尔。

A、展示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宫娥》

提问2:请一位同学来找找画面中共有几个人?

教师总结:共11个人,请同学们记住这位画家的一大特点,善于利用镜子的反射来扩宽画面的空间。以及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人物和场景的关系。这是画家独到之处。

B、展示维米尔的两幅作品。

提问3: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两幅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都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背对着观众,墙上有地图。都是从窗外取光。提问4: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场景,我们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呢?学生回答。

(a)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技术发达。拥有一幅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可看出画家生活富裕。

(b)背影----永远都是背对着观众,给人一种神秘感,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想要真正的了解画家,必须关注他,走进他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的的画家----维米尔。他的背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事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4)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 教师:还有这么一位艺术家,活在世上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作品只能换几个馒头填饱肚子,到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卖出天价。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梵高。

教师展示梵高照片----几近崩溃的精神世界。并介绍梵高的出生和经历。展示梵高的自画像。

自画像在凡高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高的自画像不仅以画家的形象出现,还以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多种形象出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

展示梵高4幅自画像,从这四幅自画像当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请学生分为4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5)课堂作业

尝试着画自己的自画像,并展示老师的自画像和一些漫画肖像。供学生们参考。请几位画得比较好的学生带着作品上讲台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

3、小结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情况。因此,无论是真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描绘都能表达出艺术家的人生信息。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还能长存发展和延续。就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第四篇: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板和纸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1、老师展示自己的的作品,<<我的自画像>>提起学生对自画像表现的兴趣。

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自画像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

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二、鉴赏分析: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

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三、讨论探究:伦勃朗的一生

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这是伦勃朗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能从画面中发现任务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上有什么不同吗?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设问: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四、、体验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

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今天我们通过自画像与美术家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也尝试用自画像表达了心目中的自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第五篇: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44 时间:2007-09-27 15:40:06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具和相关图片。学生:作业纸、钢笔或圆珠笔。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图片欣赏《月华图》和《星夜》: 思考与讨论:

1.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 2.画面的形式分析

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点:

材质 水墨;油画 构图 空虚;饱满 笔触 轻松;急促、运动感 色彩 单纯;丰富

意境 孤寂、冷漠;狂躁不安 „„

3.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

(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二、分组讨论

现在需要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1.分组:

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

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2.讨论内容:

3.全班交流:

将小组比较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4.完成“思考与交流”。5.延伸讨论:

你对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中有没有知道教材图片所涉及的美术家?如果有,可以向全班提供一些相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可以从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相关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或补充、修正。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完成“活动与建议”

1.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比较二者的不同。

2.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

3.教师适当总结。联系前面的内容对本课进行简要总结。

教学资料 乡间音乐会(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乔尔乔内(1477~1510)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门下,提香则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一生中三十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香补画的。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幅画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阳光被乌云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而在早于马奈300年前的16世纪初,对乔尔乔内的这幅画的社会反应却是平静的,虽然那时的宗教禁欲主义尚未烟消云散,但是人们已开始从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其实,乔尔乔内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阿诺芬尼夫妇像(尼德兰)扬·凡·爱克

15世纪尼德兰的艺术运动,从性质上说,属于文艺复兴范畴,它和意大利一样,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先决条件的。同样鲜明地表现出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交替的现象。在绘画上,这种昌盛的特点是以两位画家的跃起为标志的,那就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胡伯特·凡·爱克与其弟扬·凡·爱克。他们的艺术成果是为教堂绘制的祭坛画,其中尤以为根特市所作的“根特祭坛画”,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扬·凡·爱克生于马塞克城,1425年任菲力普·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还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擅长肖像画,能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对象的个性,赋予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阿诺芬尼夫妇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阿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于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另外,凡·爱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

圣母子(德国)丢勒

1500年是丢勒的创作转变期,从这个时期起,他以研究古典作品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改进他前期形象的创作结构。为此,他悉心研究人体,力求寻找理想的比例。他不仅画许多裸体素描,还写了三本总结性的《比例论》,记载他不同的人体素描中所获得的比例依据。从1515年起,丢勒辛勤笔耕十余年,记下了他早期的大量实验数据。这种对人体与古典艺术法则的研究,是与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有共同性的。丢勒在肖像画上似乎研究得更深入些,因而在现实主义艺术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幅《圣母子》也是这个时期的实验性杰作之一。圣母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尼德兰圣母风格,而圣母手中的基督,却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风格。这是实验创作的产物,使圣母与圣子的绘画形象未能完全统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他们从不满足于已得的经验。丢勒也是如此。他于1505~1506年间再度去威尼斯,一种新的艺术冲动使他去做这种实验。不管是否成功,他在人体和性格描绘上要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努力是有益的,丢勒终于在1520年后进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并向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大大迈进了一步。

草地上的午餐(法国)马奈

1863年,在法国“落选者沙龙”上,爱德华·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吃惊的是,画上除了展现几个巴黎上等社会的青年去塞纳河岸的一片树阴地休憩并午餐以外,还有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坐在他们中间。观众对这幅画的内容有点不习惯,巴黎的现实生活中还未曾见到过此种情景。有人说,画家这样构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荒唐透顶。如果画上没有两位潇洒的青年,那不就是法国人所司空见惯的,并为各时代的西方绘画所常有的出浴图或神话人物狄安娜之类的油画了吗?如果也把两个男子的衣服脱去,那不就与拉斐尔或丁托莱托的神话题材的裸体画差不多了吗?正因为这个裸体女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巴黎现代男子中间,被强烈地反衬出来。画上不论人物还是色彩的明暗,都充满着鲜明的对比。构思如此奇特,它们与学院派的“章法”毫不相干,连现实主义画家也惊呆了。爱德华·马奈于183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大官僚家庭。少年时依从其父的意愿,去当了一名海员。由于自小对绘画的热情不灭,1850年,他终于说服了父亲,进入当时知名的学院派画家托马斯·库图尔的画室里学习。随着求知欲的迸发,他不仅喜欢16~17世纪的前人的名作,还对日本与中国的木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试着走自己的路子了。马奈与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关系甚笃。不过他没有一下子投入印象派所热衷的“光”与“色彩”的绘画追求中。作为一种实验,他的形象还是建立在对自然物原有色的描绘的基础上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最初取的名是“浴”,画家在构图上效法卢浮宫内乔尔乔内的《乡间音乐会》,但它毕竟不是16世纪威尼斯那种田园诗绘画。画上那个裸体女子就是他在早期画的《穿斗牛士服装的维克多莉娜·默朗》中的模特儿默朗。她是马奈从街上领回的一个妓女,长期为画家充当模特儿。画家让她在这幅画中裸体坐在林中溪边的草地上,与两个穿衣绅士做伴;左侧前景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又在后景的湖池边,添画了一个只穿衬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这是一种精心安排的“野餐”,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围绕马奈的这幅画,评论界竟也划分成两个营垒,双方短兵相接。《草地上的午餐》的挑战性展出,使马奈被推入后来的印象派阵营,但其实,他的这幅画并不能证明他已苟同于印象派的主张。

星空(荷兰)凡·高

1889年5月,凡·高的弟弟提奥为改善凡·高的养病环境,把他送到巴黎附近的圣雷米疯人院。当他在田野作画时发病后,预感到可能再一次猛烈的发病会夺去他的生命,于是便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时机作画。他画病房,画院子,画田间收获,画风景,画肖像和自画像。从1889年的冬天到1890年的1~2月间,他的病发作了三次。油画《星空》是在这三次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与《阿尔女郎》相比,画风已大为改观。这倒不是凡·高又有什么新的理论,仍是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这种画风不仅仅表现在风景画上,连凡·高于同年6月画的一幅《加歇医生肖像》上,也表现出来。《星空》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思考与交流”可以在课堂分析作品时完成,答案分别为:8;5;7;1;3;4;6;2。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活动建议”要求比较马约尔和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教材已经作了一些提示。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学基本思路 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切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到的首先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意识到,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某个美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那种风格,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所涉及到的作品预先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究其原因,可能是:

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

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可见马奈的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为了突出每个人视点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师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就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确定讨论这几组作品的顺序。例如,可以先用日常聚会为主题,引入《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这一组作品。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可以把教材图片的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美术家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环境和生活,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已。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可以理解美术这种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

高中学生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而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地需要依靠直觉。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下载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参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设计 浙大附中马丹 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材: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美术鉴赏》实验教科书 课时......

    第三单元 第二课 西部大开发 教案 -

    平顺县青羊中心校 浙江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西部大开发》导学案 教学内容:课本p50-----55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教师:任晓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主要抓住西部有......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资料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资料 [资料]教学资料 重屏会棋图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是描写帝王闲居燕乐的纪实之作。据史籍记载,南唐中主个性缓和而从容,与诸兄弟之间......

    15高中美术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六课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选择特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19 时间:2007-09-27 11:04:53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2课 礼仪与教化 ■教学目标 1、......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借物寓意

    第二课 借物寓意 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借物寓意。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家在运用笔墨技巧描绘物象的同时,借助作品抒发自身情......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五课进入历史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41 时间:2007-09-27 16:23:04 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