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术相关的事和物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的形态特征,并针对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赏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播放工具。
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辩别这些形象以帮助我们欣赏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图像与眼睛)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一类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出示:具象美术作品
出示图片:《重屏会棋图》、《刘胡兰就义图》
提问:这三件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欣赏图片:《韩熙载夜宴图》、《父亲》、《教皇》
请同学们思考: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
2、出示图片塞尚的 《圣维克多山》和夏加尔的《生日》
提问:
1、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继续分组讨论:我们欣赏意象美术作品能否用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欣赏,为什么?
教师总结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欣赏图片:《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恋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图片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讲授抽象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第二篇:高中美术_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_湘教版
高中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第二課《圖像與眼睛》 教學目標:
這一單元是美術鑒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美術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術相關的事和物後,本課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審美觀念,瞭解美術作品的不同的形態特徵,並針對不同形態的美術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賞方法。教學的重點、難點:
讓學生瞭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突破只能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局限,並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教學準備: 媒體播放工具。
把班級同學分成幾個小組,一般以4——6人為一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術作品所展現的主要內容就是圖像,也就是我們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種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辯別這些形象以幫助我們欣賞美術作品。
(出示課題:圖像與眼睛)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圖片《勃羅日裏公爵夫人像》
提問:這件作品有什麼特點?對於這一類作品,你的印象是什麼?
专心
爱心
用心
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出示:具象美術作品
出示圖片:《重屏會棋圖》、《劉胡蘭就義圖》
提問:這三件作品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欣賞圖片:《韓熙載夜宴圖》、《父親》、《教皇》
請同學們思考:美術除了能夠表現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還能表現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並引出意象和抽象美術作品
2、出示圖片塞尚的 《聖維克多山》和夏加爾的《生日》
提問:
1、你從作品中觀察到了什麼?
2、你覺得藝術家要表現什麼內容?
3、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受到這些形象? 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繼續分組討論:我們欣賞意象美術作品能否用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方法來欣賞,為什麼?
教師總結意象美術作品的特點及欣賞方法
欣賞圖片:《李白行吟圖》、《荷石水禽圖》、《戀人》 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這三幅作品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圖片康定斯基和蒙德裏安的作品講授抽象美術作品。學生討論並回答:你們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這些作品令你們聯想到了什麼?它們帶給我們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教師總結抽象美術作品的特點
三、課堂小結:
专心
爱心
用心
美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美術作品,即便是具象美術作品也不能等同於照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第三篇:高中美术 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 湘教版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术相关的事和物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的形态特征,并针对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赏方法。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教学准备:
媒体播放工具。
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辩别这些形象以帮助我们欣赏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图像与眼睛)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一类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出示:具象美术作品
出示图片:《重屏会棋图》、《刘胡兰就义图》
提问:这三件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欣赏图片:《韩熙载夜宴图》、《父亲》、《教皇》
请同学们思考: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
2、出示图片塞尚的 《圣维克多山》和夏加尔的《生日》 提问:
1、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继续分组讨论:我们欣赏意象美术作品能否用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欣赏,为什么?
教师总结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欣赏图片:《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恋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图片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讲授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
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13.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要积极引导。
14.教师总结。第十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域性因素对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影响。难点: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出示图片:不同地方的民居,让学生做直观的比较。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前面这些建筑的不同风格?学生看书回答(不同的地域)
(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视频:特别介绍:高椅古村(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东面。高椅这个名字听起来蛮特殊的,一问才知这里原名渡轮田,显然古代是一个渡口。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
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群落与周遭的山水、园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当时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时,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体和谐,珍护着一方风水。
前面,我们分析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地域因素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二、课题展开:
1、对比欣赏
北京四合院:
徽州民居 布局严整,院落敞亮
飞檐高挑,低栏曲回 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亦动亦静、亦俗亦雅,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
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而南方较少考虑这个问题。
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室。
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的原因;而南方多丘陵地带,少平地,多水,因此房子大多较精致,面水背山。
以上,从自然、人文和地理方面的因素比较了北京四合院和徽州民居的不同,证明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去讨论,总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
2、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这么几个优点: 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
工明确;b、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c、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d、材料供应比较方便。(补充: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天坛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岁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年间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组形制严谨、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内外有两重围墙,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开始,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飞檐,有不同的含义: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到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用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由青色的琉璃圆顶、朱红油漆柱子、色彩绚丽的额枋构成,外观视觉效果富丽堂皇。
地域与美术流派:展示图片:先看下面的图片: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500年),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器形为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内收。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主要特征是在陶坯上用赫、红黑等色进行绘饰的,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彩陶彩绘及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纹饰大体有图案纹饰与动植物纹饰以及少数的人面纹,这些纹饰绚丽多彩,构图优美,一些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规整而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性。某些人与动物的奇妙构图,则具有一种原始巫术的神秘色彩。
蛋壳黑陶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6.5厘米,山东省日照县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龙山黑陶文化和彩
陶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龙山薄胎黑陶仅见于山东境内。据推测,它之所以没有走出山东,与原料的区域限制有关,它的材质与一般的陶土不同,可能只有山东才有。
上面是地域因素对于陶器材料的限制,那么,地域因素对绘画造风格成影响吗?它怎样影响绘画风格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画: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这两幅画都描绘了山,那么,两幅画中的山石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首先,大致讲解两位画家的基本情况。
从两位画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分别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南北方的不同地域因素也就造成了两位画家表现风格的不同,《茂林远岫图》所绘主要为北方景色。山岩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故皴法多以钉头皴为主。少处山峦斜坡泥土履盖,用拖泥带水皴,须水墨结合,浑厚自然。《富春山居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画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 并写平沙及溪山深处的飞泉。展披画卷, 景随人迁, 人随景移。笔墨苍简清润。历代凡见此画者, 无不叹为观止。以上是不同地域的地理因素对绘画的影响。
3、小结: 在内容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
4、作业布置:仔细回忆,在自己生活的区域,有哪些能够代表本地特色的建筑,他们在哪些方面凸显了本地的特色,请与同学们交流后,写一篇大约4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请于下节课上课之前交来)
5、回顾,总结: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由教材结合课外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欣赏理解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会给美术创作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平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
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类型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角度与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学习对意象和抽象作品的欣赏,打破局限于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难点:如何形象生动的讲授抽象的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入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资料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图片展示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
(教师板画--具象画面和抽象以及意象画面,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教师进行引导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出课题 《图象与眼睛》
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便是图画。在许多史前的遗迹中,可以发现早期人类留下的壁画。在拉斯科洞穴中,发现了彩绘在岩壁上的兽类图画,画中所有动物都栩栩如生;尽管至今人们尚未搞懂这些壁画的真正涵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传达信息是其主要目的;图像一直就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的认知方式。
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图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而交流的视觉图像的构成单元就是美术语言。
2、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3、艺术语言的分类: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 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
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等
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
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图片展示讨论
经常听人说一幅画画的好,为什么呢?因为的跟真的一样。还听人说一些美术作品根本看不懂,所谓看不懂的就是艺术。为什么人们对美术作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呢?其实美术作品根据图像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美术作品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等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
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
中国的书法作品
为什么把书法艺术 归纳为抽象美术作品中去? 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 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5、分组讨论练习:
选择代表性图片让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小结: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从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进入,分析、讨论了图象通过三种不同类型反映物象。同时我们还强调了“美术语言”,并通过美术语言去摸索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我们对美术语言的理解深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更好的提高我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第五篇: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这三大类;
2、理解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象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
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作业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具象作品:
1、展示《贵妇人像》并做简单的介绍(创作者、创作时代等),并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
2、点明: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而像《贵妇人像》这种作品是属于具象美术作品。提问:对于具象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①、具象美术的作品对应于客观物象;
②、它不同于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而是艺术家根据绘画的主题观察并创作出来的。
3、同时展示作品《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像》、《刘胡兰》,让学生分析此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请学生发言。
4、思考、提问: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事物?(还能够将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表现到作品中去)。
二、意象作品:
1、意象作品展示《狐狸的游戏》、《生日》。提问:①、你从这些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②、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③、你觉得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
2、学生发言。归纳指出,这类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感受,所以不能用欣赏具象作品的方法来欣赏。
3、观看教材5页上的内容与图片,归纳出意象作品特点:①、意象作品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美术家的主观认识和情感的渗透要多一些;②、创作手法不同于具象美术。
4、这5幅作品分别用了哪些手法?(如朱耷的水禽图用了夸张的手法)
5、美术作品可不可以不表现具体的形象?例如中国的草书,它被称为抽象美术作品)
三、抽象美术作品:
1、作品展示《红黑黄蓝灰的构成》、《即兴之三》,提问: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②、令你联想到了什么?③、它们带来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指出:抽象作品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也不难欣赏。它能够传达给我们独特的感受。
2、观看图片,总结:我们可以从形式角度来理解艺术家的情感和抽象作品的内涵。
四、小结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1、完成教材第6页的活动建议;
2、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具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并能简单予以欣赏;
3、作业点评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