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

第一篇: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9·11事件撞机瞬间》]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战争与美术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

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三、反思战争

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出示图片《原子弹灾害图·水》] 丸木位里夫妇就用画笔展现了失败者对战争的痛苦回忆。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惩罚,但画家用画笔问: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论你是对错、胜败,战争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毁灭、破坏和持久的苦难。

①《内战的预感》 达利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法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③《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作者简介: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 这幅画的全称是《1808年5月3日的屠杀》,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家在这幅画上,选择了义勇军被屠杀时的情景,突出了被杀者在精神上胜利的姿态,颂扬他们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英勇而崇高的精神。画面左侧的几个坚定形象,反衬了几个拿枪的刽子手的内心怯弱。两阵对峙,极其尖锐。前排一个起义者是一个市民,他高举双手,怒目而视,对着敌人大喊,情绪激奋,脸无惧色。全身被灯光照亮;在他右边的一个僧侣则在祈祷;中间一个是农民,他仰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姿态。远处是茫茫夜空,马德里城廓处在一片阴霾之中。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光源的处理别出心裁,是从地面的方形灯里投射上来的,这更加深了形象的紧张气氛。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④《格尔尼卡》——毕加索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四、呼唤和平

1、《免胄图》

此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李公麟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2、《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4、《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五、课堂作业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版本二: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

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美术与战争之间关系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理念: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术作品既能展现战争的一面,也能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知识。

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展示出来。通过对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所以需要侧重于画面构图、形式、表现技巧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各种细节中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

播放电影《9.11事件撞机瞬间》和南京大屠杀片段

1、看了这两段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

油画《南京大屠杀》——李自健

画面分为“屠”“生”“佛”三个部分,“屠”中一名日军士兵正用手帕擦拭带血的军刀,面带狰狞的笑容。另一名士兵双手抱于胸前,仿佛正在欣赏自己的残杀“杰作”。在他的脚下有表情苦痛的受害者的头颅。“生”画面当中一个哇哇哭泣的婴儿坐在如山的尸堆上,单手撑着赤裸的死去的母亲的身体,他也是该画中唯一的幸存者。“佛”画面中一个佛家弟子正在抬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尸体。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 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常常见到西方的观众在画前默默伫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都泪流满面。

一个日本观光团在观看了《南京大屠杀》后,集体在画家面前深深地三鞠躬:我们原先不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行,真是对不起,我们感到非常羞愧。日本再也不能干对不起中国人的事情了。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美术》]

二、展开(分成三部分)

(一)战争与美术

作品欣赏(积累情感)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兵马俑》——秦 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1974年3月,陕西临潼晏塞乡的9位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约一公里半的地方打井,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幻灯)。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定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的序幕(幻灯)。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共7000多件兵马俑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这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为天下奇观。后来在兵马俑出土的地方建了兵马俑博物馆(幻灯),这是兵马俑1号坑的内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后感慨的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兵马俑按军阵排列,展示秦始皇军队的面貌。(幻灯)1号坑以步兵为主,构成长方形军阵,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2号坑,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幻灯)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组合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折射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魄和意志。

(幻灯)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形象是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的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盔甲甲片有规律的重叠相压,都予以一丝不苟的刻画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讲自己去兵马俑博物馆的经历)(幻灯)从1995年开始,杨新满,这个当年一撅头挖出沉寂千年奇迹的农民,告别了土地,过起上下班的生活。他必须在8时赶到秦始皇陵园内的一个商店,替店老板签名售书。

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否定了“中国古代雕塑不发达”的说法,而且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宏大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艺术水平。

(二)反思战争

1)《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戈雅: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 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2)《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构图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较量,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3)《内战的预感》 达利 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

提问: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4)《格尔尼卡》——毕加索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三、呼唤和平

1)《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2)《和平鸽》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下几幅美术作品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3)《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集体讨论

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影视、文学中的战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描绘战争场面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花费艺术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再现这一战争场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身在和平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描绘与身处战争之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表现常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以美术作品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关于战争的著名电影或文学名著,以及它们对于战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经验转化到学习上来,更好地认知新事物。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映一些表现战争的影象资料片断,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问题展开,激发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可以采用系统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而要求学生总结、分析,然后推测,最后大胆假设。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欣赏作品。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穿凿完成一件以“和平”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实际动手创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篇: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六课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战争与和平参考教案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选择特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战争的意图;训练学生的画面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

教学内容

通过对若干件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历史中的战争,观念中的战争,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追问静态的美术如何呈现复杂而动态的战争,从而对美术的特性与表现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自己设计创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或影视图像。学生:教材,关于战争、和平的影视资料与文学著作。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哪些关于战争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它们是怎样表现战争的? 引入本课主题。

二、作品欣赏和重点讲解

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并提出问题。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3.《布雷达的投降》。胜利者与失败者是谁?怎么从画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国王委托委拉斯贵支完成这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

4.《免胄图》。这件传为李公麟的作品描绘的是历史中的哪一个事件?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场面来描绘?

5.比较这两件同样以“投降”为主题的作品,看作者分别突出了哪些细节和场景。

三、分组讨论:

第一组:《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第二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对比分析: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四、集体讨论

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影视、文学中的战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描绘战争场面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花费艺术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再现这一战争场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战争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变化。身在和平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描绘与身处战争之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表现常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 如果由你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如《布拉格的投降》,你会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这个问题可以分组讨论,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创作与实践

欣赏教材第76页以“和平”为主题的两件作品,并适当比较二者的不同。以“和平”为主题进行创作,画出草图并附加设计思路即可。分组讨论,每组推选出一件最优秀作品,然后集体讨论,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给予点评,最好以鼓励为主。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

教学资料

布雷达的投降(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布雷达的投降》是委拉斯贵支惟一的一幅历史题材油画。它是描写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侵略军攻占一个由荷兰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布雷达(是荷兰的一个小城)的事件。在17世纪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布雷达一战是西班牙惟一的一次小小“胜利”,况且此事已过了10年之久,荷兰也已收复了这个要塞。国王腓力普四世为了吹嘘他的武功,仍要画家画下来。委拉斯贵支接受这一任务并不光彩,因为这是在为侵略军树碑立传。画家受命固然是不得已,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层私人的关系,即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斯宾诺拉,此人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可是在这幅画上并没有宣扬西班牙军队如何“英勇顽强”,对垒的两军充满着和平休战的气氛。显然,画家是把战争双方的矛盾的实际意义掩盖了,侵略军头子斯宾诺拉和荷兰军队的指挥官正笑容可掬地在战场上欢然会面,大有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情调。且不管这个主题是否即国王的意愿,它毕竟构成了历史的虚伪性。委拉斯贵支想在画上减弱这种侵略的实质,而画成休战(而不像是投降)的阵势,只能混淆荷兰革命战争的意义,这就是委拉斯贵支在这幅画上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的真实,绝不是一种纯技巧的产物。画家的绘画技巧是高超的,这里他发挥了来自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表现功力,构图极富层次。两军交会,并不单调,双方仅以一方长枪直竖,一方枪支凌乱,作为胜败的标志,而人物形象就如集体摄影一般,木然无情。此画曾题名“枪林”,在人物身上渲染一种和谐的威尼斯色调(画家极崇拜提香,曾说:善与美要到威尼斯去寻找,而提香是创造这种善与美的画家们的领袖)。委拉斯贵支由于阶级地位而表现出的思想上的弱点,在这幅画上是显而易见的。画家只有在他大量的风俗画和肖像画上才建立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功勋。

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在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方面,用他的艺术为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本来不大关心政治。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迫使画家站到共和国一边,并欣然接受马德里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这时他虽身在巴黎,仍十分关心自己祖国的命运。他准备拿出部分藏画予以出售,向共和国提供40万法郎的捐款。1937年1月,他创作了一套连续性版画《佛朗哥的幻梦与谎言》,并自己附上诗作。此时,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作装饰画。当他正在酝酿题材时,是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在创作的头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至最后完成,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他的一个大画室。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人之处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另一妇女向画面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身;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右角一妇人的头从窗户里探出,她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让世人看个分晓。在画面的中央,高处有一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人却是个灯泡。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有几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人身上。靠左侧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头,形象十分狰狞。人们从毕加索过去的画上常出现牛头这一事实来分析,认为它可能象征邪恶。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的是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后来他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做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起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段话宣告了毕加索开始重视艺术的社会学意义。有人不理解他在这幅画中的隐晦含义,问他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着人民„„格尔尼卡壁画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因而我运用了象征主义。”不过,毕加索对《格尔尼卡》一画的解释有时也不完全一致。在第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后来又补充说:“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这后一句话,说出了他那“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意义。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即在于此。

免胄图(北宋)李公麟

白描源出于“白画”,魏晋时已有,多为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白描不施色彩,仅借助墨笔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以及运动感、空间感,朴素优美,技巧要求高。李公麟在白描发展过程中,贡献极大,其代表作《免胄图》、《五马图》都是白描佳作。《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叛臣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西域诸番30万大军侵唐,唐代宗急诏令郭子仪带兵万人,驻守泾阳,抵御敌军。在敌众我寡的危急之际,郭子仪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卸去盔甲,只带十数人,径入回纥可汗营,说服回纥反击吐蕃,泾阳之围遂解,画卷即以这一史实为题材。画卷右部,回纥大军万马奔腾,卷尘而来。中部,功高盖世、一身儒服、宽厚中透出威猛的郭老将军来到回纥大营,回纥可汗、将领们深感意外,露出惊讶、后悔之色和“慕华钦顺之情”,罗拜于地。雍容大度、面带微笑的郭子仪稍稍俯首,以手示意请起。画中左部是自信镇定、仪表堂堂的郭子仪的侍从骑乘,虽然人马很少,但保持着警觉。在他们后面,是严阵以待、有备而来的泾阳守军,这是郭子仪单骑免胄的依靠。画卷根据题材的内容要求,把双方主体人物,特别是郭子仪,放在中心位置,与军队、侍从拉开一定距离,这样就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中心人物身上。在主要人物两侧,或站或跪的人物、马匹等,也有规律地高低起伏,疏密相间,形成一定的节奏感。作品中,郭子仪的安闲大方与可汗的心悦诚服,唐军官兵的威风凛凛、睿智俊伟与回纥将军的勇悍蛮武、高鼻深目形成对比。李公麟的人物画作品中,历史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往往“薄著劝诫于其间”。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内战的预言(西班牙)达利

这幅画完成于西班牙内战爆发前的几个月,画家达利用挣扎分裂的形象来象征一个整体内在的冲突,也以此来暗示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对画家而言,战争不是现实利益瓜葛而是原始力量冲突的结果,他把内战视为“意识形态的和无人性的力量、死亡和信仰、革命和传统的象征性的两极分化,是一种病理现象的体现”。认为“内战的痛苦如同这些相互吞噬的伊比利亚(古西班牙)生物,是纯粹自然史的现象而不是像毕加索认为的那样属于政治现象”。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出生在西班牙,他的早期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居所附近港口的热爱。但随着战争的临近,向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达利与其他的超现实主义者发生了冲突,终于在1934年的一次“审讯”中被开除出了超现实主义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依然还是能够在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中亮相。在1940年左右,达利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现在称这段时期为他的“经典”时期——显示出了其对科学和宗教的专注。作为一名艺术家,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时间为1课时。以美术作品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的习惯。战争与和平是人们时常提到的话题,影视、文学等通俗文化也不断涉及这两个主题,学生对它们都不会陌生。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关于战争的著名电影或文学名著,以及它们对于战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到学习上来,更好地认知新事物。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映一些表现战争的影像资料片断,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妨先从美术作品与影视、文学的区别开始展开,如电影有一个时间维度,可以把一场战役的缘起、开端、过程和结果全部表现出来,而绘画只有一个画面,必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把整个战争过程和作者的意图展现出来,这就要求画家在有限的经营布置中放入尽可能多的内容。而欣赏者必须从中发现作者的意图。

战争有不同性质,有些战争是正义的,有些是非正义的,这种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艺术家是以一种纯粹客观的态度表现战争,还是预先站在一个立场上表现战争?如果艺术家有一个立场,那么又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发现他的立场的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激发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

教师也可以采用系统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就讨论有关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而要求学生总结、分析,艺术家们大多会选择其中哪一个阶段来描绘,并进而推测,那些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场景。最后,学生还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来表现这场战争,又会选择哪一个场景,表现其中哪些片断,从而使学生拉近自己与著名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欣赏艺术品。最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完成一件以“和平”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利用不同材料(绘画、雕塑、摄影、设计)进行创作。如果在操作上有困难,也可以设想出一个观念,画出草图,附加创作说明。通过实际动手创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美术作品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能根据这些作品的各种手法和细节来推断美术家的意图。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都是分析美术作品。对秦始皇兵马俑审美特色的分析可以适当结合教材的介绍来进行,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所看到过的其他中国雕塑作品进行对比。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城,西班牙内战时遭到德国的轰炸。毕加索的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这件作品的首要特点是运用了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属于“综合立体主义”风格。变形手法造成了一种支离破碎的效果,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形象(如妇女、儿童、断了的手臂),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

教学基本思路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包括其原因、结果与影响,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术作品既能展现战争恢弘的一面,也能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知识。

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展示出来。通过对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所以需要侧重于画面构图、形式、表现技巧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各种细节中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材料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虽然都涉及到美术与战争的关系,但是作品之间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有的作品表现战争是无意识的,有的则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但是战争毕竟是人类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地理解战争与和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质。教材以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从艺术中探究、体会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战争是残酷的,引发出许多无谓的牺牲、死亡和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能体现出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因此艺术家在表现战争时就有许多的切入角度,通过了解他所强调的那些方面,就能相对深入地了解他的立场。

这一课首先从象征中华文明的长城入手,表明战争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战争往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痛苦,但也会带来新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应用于战争的各种建筑器具。如城墙、武器、甲胄,以及战争所推动的各种技术变革。经过时间的淘洗,许多前代战争用具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人们审美欣赏的对象。

兵马俑不是战争的工具,但却是战争的产物。战争的载体是军队,军队进而成为权力和安全的象征。兵马俑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活动,它还成为人们思想的一部分,许多关于战争的美术作品,都需要从思想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

课本选用了两件关于投降的绘画。战争的果实就是胜利,而敌方的投降正是对这一果实的收获。因此,战争的胜利者特别喜欢描绘这一场面。同样,对敌人的无情打击也可以成为展现勇气和胆魄的手段,《地道战》描绘的正是人民的力量。所以,再现战争的画面往往不仅仅是在再现战争,其中还隐藏着对胜利者的标榜,对某一参战方的赞颂。

不论战争为统治者带来什么好处,战争只会为人民带来苦难。达利的《内战的预言》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恐怖,而丸木位里夫妇合作的《原子弹灾害图·水》则以浓重的色调呈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第三篇: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教案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教案 2010-03-16 09:26 什么是美术作品(第一课【第一单元 图像与眼睛】)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播放工具、实物投影仪、若干工艺美术品(如奇石、紫砂壶、茶杯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教学:

投影屏幕显示一个手拿雕版的男子形象,表情严肃。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有谁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你能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内心活动吗?

(教师一连串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跟学生接触的信息范围有关系。第三个问题应该能从容回答。前两个问题是悬念,第三个问题是树立学生的信心,为教师后面的总结埋下伏笔。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最后传人---薛勋郎”

教师解释,薛勋郎是温州苍南人,夹缬的最后传人。他手里拿的就是制作夹缬的一块雕版。按键,1、夹缬是什么?

2、夹缬这种民间印花工艺主要流传于什么地方?

按键,投影屏幕显示答案:夹缬与蜡染、绞缬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巧。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木板两面刻出花纹,再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中间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夹缬印染工艺在唐代极为盛行。目前夹缬仅存在温州苍南山区。

夹缬能在苍南山区保留较完整与当地的习俗等有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夹缬被面是温州地区婚嫁的必备之物,印染材料源自名贵药草,传说能为新婚夫妇带来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风俗不再流行,夹缬工艺渐渐淡出历史。

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图案一幅,同时提问:图案中的美体现在哪里?(以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很容易回答出对称、对比等形式美法则,教师也可以把形式美五大法则概述一下,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再提问:夹缬作品是美术作品吗?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许多产生之初强调实用功能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功能的淡化,审美性反倒成了物品突出的特征。按键,举例:玉壶春瓶、秦汉瓦当、青铜器虎食人卣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第二环节解决重难点:

按键,提问:“美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出示实物一块奇石和紫砂壶一把。学生回答讨论,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通常人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是指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作品更多强调的是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实用性或者根本没有实用性。按键,显示文字“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其它种类的基本分类,我们共同欣赏以下图片资料。” 这样的安排主要使学生了解“美”无处不在,以及不同的美术门类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感受到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在图片选择上尊重了本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先了解身边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而了解外国的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所以图片中没有外国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常见的、普及的也很少选入,一些年代久远的、濒临失传的作为重点选入。

按键,举例:绘画类: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西藏宗教绘画形式—唐卡、民间年画—门神; 雕塑类:秦始皇陵站立俑、宗教木雕菩萨坐像、民间泥塑、唐代陶俑—仕女像、浮雕群像; 建筑类:皇家建筑—天坛、宗教建筑—西藏布达拉宫、民间建筑—福建土楼;

工艺美术类: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青铜器、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瓷器巅峰时期的产物—粉彩瓷器、苗族少女头饰、蜡染、民间刺绣;

其他类别:皮影、竹编提篮、西藏宗教面具、细纹刻纸《红楼梦》、单色发绣《周恩来像》作者:孟永国;

按键,提问:“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

1、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环节作业布置 按键,请同学们课后调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特别的“美术作品”,请分析它的美体现在哪里,写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

第四环节结束语

按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法国)

(在这段话下面插入了一张美食图片,看似毫不相干,其实用心良苦。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进一步解释罗丹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说:比如下面这张美食图片的内容,对于没有美术修养的人来说,他就是一盘可以享受美味、填饱肚子的烧鸡。而一个有美术修养的人从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的美,他不但得到了物质享受也得到了精神享受。)

图像与眼睛(第二课【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教学材料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根据图像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像类型的特征。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的图像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要比较的内容,并制成图表。图表的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也可以从形象入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把比较的重点放在人的形象上:

“思考与交流”实际上也是对比三种美术形态。只是,在“活动建议”中,相同的因素是人这个形象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人也慢慢变得不好辨认,最后完全认不出来了。而在“思考与交流”中,相同的因素是水果,左边是具象作品,苹果和葡萄都很容易辨认;中间是桃子,已经有些变形;右边的水果虽然也可以辨认,但画面强调的是它们的色彩和形体,实际上是在抽象语言的意义上来运用它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这些活动来导入,让学生对这三类美术形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教学基本思路

我们通常把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称之为“图像”,但是这些图像并不全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描摹,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为了便于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人们根据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把他们划分为三种类别,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抽象美术。在这三类作品中,相同种类的作品虽然表现的内容甚至所用的材料不一定相同,但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观念大致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对这三类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逐步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具象美术这种类型。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对于具象美术作品,教材分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具象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教材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

意象美术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情感化的处理,突破了我们经验世界中的物理定律,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教材中对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结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例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概念等等。教材第5页的作品都属于意象美术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我们可以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在这方面,有人认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受才能领悟。

教材中列出的抽象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书法作品,一是西方现代派的抽象画。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齐白石的篆刻刀法苍劲有力,布局又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效果。虽然我们可能不认识张旭的草书,但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已经具有一种美感。抽象画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作品使人感到自由、毫无约束;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则使人觉得很平静,因为它不是描写什么物理对象,所以我们可以专心地体会各块面之间巧妙的平衡。教学建议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这三类作品在形象特征方面差别比较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图片实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类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美术鉴赏课程依赖“讲授法”教学的通用程式,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不同美术类型的特点,并归纳出一定的欣赏方法。2.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总结,但不宜过于理论化。3.对于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这些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作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事”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而且,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评判标准、欣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如果学生对这类作品一时不能理解,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分类并懂得这些作品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教学资料

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是描写帝王闲居燕乐的纪实之作。据史籍记载,南唐中主个性缓和而从容,与诸兄弟之间,情分深厚,相处和睦,又谦和下士,礼遇大臣,处处表现出儒者风范,他的形象也因此为人们所乐道。从这幅画看,中主端坐正中观棋,面庞丰满,细目微须,仪态气度确实出类拔萃。其余三人为中主之弟。虽然现在这幅画据考为宋人摹本,原作亦未必为周文矩所绘,但此画出于高手,且必有所依据无疑。本图设色古雅,与人物衣冠和室内陈设的简朴相协调。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衣纹线描皆细劲曲折而略带顿挫,符合周文矩的人物画风格。周文矩,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唐中主、后主时期,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仕女。这幅画之所以被称为《重屏会棋图》,是因为弈棋人物背后画有一榻及屏风,榻上摆设壶等器具,屏风上的人物画描绘白居易《偶眠》诗意,而屏风画人物之后又画有一山水屏风,由此造成一画三重棗画中之画还有画的特殊效果,故名“重屏图”。《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不但在人物写真方面达到很高造诣,而且在空间处理上也表现出严谨的法度。观者可以注意到,画中对第三维深度空间的表现,一律采用与画面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线表示。就以围棋盘为例,每边有十九格的正方形棋盘在画中转变成锐角为四十五度的菱形。这样的处理在画中已成为一种规范,看来宋代界画中典型的空间处理模式在五代已经出现了。

古诗四帖(唐)张旭

《古诗四帖》属于狂草。狂草的前身是“连绵草”或“今草”,早在汉代就非常盛行,但将这种书体的艺术表现力推向极致者,当是唐代的张旭。狂草具有强烈的动感,篇幅大小能够直接影响激情的自由表达。一般来说,用狂草这种书体进行创作,篇幅不宜过小,过小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张旭深谙此理,毅然抛却前人“尺牍”格局,而以巨幅长卷形式书之,大开大阖,擒纵自如,好似老将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更似海面飓风骤起波澜壮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狂草之“狂”!《古诗四帖》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还体现于它的线条构筑。前人的狂草线条多以平动、绞转笔法完成,节奏感并不明显,而到张旭笔下,狂草线条的完成又加进了提按笔法,使节奏感大大增强,这与唐代楷书进入高峰期有关,也与张旭本人同时兼擅楷书有关,因为唐人楷书笔法正是以提按为主要特征的。其次,它的线条多逆锋起笔、中锋推进、浓墨匀吐,时而重若崩石,时而轻如蝉翼,曲直相间,攲正互生,自始至终含蓄圆畅,保持着一股刚健奔放的艺术激情。其三,线条与线条间的穿插,或疏或密,或实或虚,或仰或覆,或承或启,虽满纸烟云、豪放激越,但仍能给人以入规中矩、有条不紊之感。《古诗四帖》是盛唐之音的产物,更是张旭浪漫主义创作方式的产物。张旭为人倜傥放逸,不修边幅,且嗜酒如命,与李白、贺知章等号为“酒中八仙”。他常常在醉中作书,有时甚至以头濡墨,可见其癫狂达到何种程度。

鲁班门下印(现代)齐白石

此印是齐白石的篆刻代表作之一。为白文汉印,更准确些说应该属于将军印的风格。一般汉印,以平方正直为主。将军印因为军中急用,仓促凿就,故称为“急就章”,所以每多敧斜之笔。此四字中带斜之笔,不下十余处。斜笔又忌单向,“门”字向右斜,“班”字中间则向左斜以求协调。因为急就凿成,只能用简练的刀法。这方印的确是用单刀刻成的,刀痕利落,其用刀的方向完全可以分辨出来。当平口两尖刀攻石时,同一刀痕,可以明显地分出两侧不同的形态。受刃面,自然是光洁平坦;入锋面因刀尖的造成明显的崩痕,因而显得凹凸斑驳。但这一路印风需要很好地把握火候,不然一味追求痛快,往往会显得含蓄的韵味不够。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齐氏的生平,可作为苦学成长的典型。他出身清贫,幼年曾和王冕一样放过牛。后习木匠,这方印以及“大匠之门”等印,都是为纪念自己这一段生涯的。齐白石最可贵之处,在于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他勇于创新,决不随俗俯仰。他的印初从浙派入手,也终于为印学辟一新境。如从工整与豪放、工笔与写意上言,他立志于后者,故其书、画、印、诗均以豪放为主格,纯任自然、天趣横溢。

泼墨仙人图(宋代)梁楷

《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个袒胸露乳、放浪形骸又笑容可掬的仙人形象。衣袍以高度概括的阔笔泼写而成,豪放简逸,不拘细节。毛笔侧置,顺着衣袍的走势疾速的泼墨,可以鲜明地让观者感受到作者作画时那不可抑制的激情直泄无遗的情形。整个画面用笔劲爽,水墨苍劲淋漓,以墨块为主,只在人物面部、胸部粗略地勾写。人物极其夸张变形,头部以一个奇怪的上大下小的楔形圈出,五官几乎要挤在下部的一条线上,额头显得特别大,比例全失,眼睛细小而且倒垂,鼻子扁阔漫无边际,神态极为滑稽诙谐。仙人那形骸放浪、与世无争的神情也因此被极其生动地刻画出来,这也是作者豪放不羁、超凡脱俗的自我写照。《泼墨仙人图》中人物放浪的形骸、夸张变形的造型、放逸简括的笔墨,都显示出梁楷对传统人物画的离经叛道,正是禅风兴盛的外部条件迎合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最终导致其艺术风貌的变革。

荷石水禽图(清代)朱耷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八大山人曾自云: “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款署: “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八大山人,即朱耷。朱耷(约1626一约l705),明亡后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号雪个、个山、驴、驴屋、掣颠等,江西南昌人。弃僧还俗后取号八大山人,以前的字、号一概不用。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甚切,装痴扮傻,佯作哑子。性情孤僻,常借诗文书画排遣郁闷。其花鸟画极富个性,成就卓著。师法林良、徐渭、陈淳等写意花鸟画诸家,其花鸟画简练、夸张,大多缘物抒情,如画鸟、鱼,作 “白眼向人”状,以抒愤世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笔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他的绘画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扬州八怪”、“海派”以及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均深受熏陶。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第三课【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学习任务]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培养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学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设置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这两个活动的主要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突破粗略、简单化的欣赏习惯,或者仅仅能够复述作品的内容而缺乏对形式的理解和个人创见。

两个活动都是针对《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的。《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通过这件作品开展活动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的基本思路;其次,对这件艺术史上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的评述也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第一个活动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从教材谈到的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入手,有目的地从不同侧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比如在感悟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这件作品有一个大致的观察,例如蒙娜丽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神态安详、动人等等。在形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明暗关系(明暗渐隐法,或称“晕涂法”、“薄雾法”)、构图方式(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姿态(坐姿,双手交叠在腹部),背景的空间效果(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等等。还有达·芬奇是如何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而社会学鉴赏,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四课《人间生活》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从而认识到这件划时代的作品是如何打破了中世纪呆板的人物形象的。此外,达·芬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较为准确地记录了当时一位商人妻子的形象,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说蒙娜丽莎将眉毛剃掉了,而且额头的头发也被剃掉了一部分,显得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这些都是当时妇女中比较流行的装扮。此外,达·芬奇为什么要花四年的时间来表现这个普通的妇女?他表达了一种什么观念?这件作品为什么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前两种鉴赏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来解答。最后,在比较式鉴赏方面,可以与教材中所列举的波提切利的作品相比较,结合“思考与交流”来完成。或者选一些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的肖像画来进行比较。第二个活动主要侧重于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来理解作品。可以建议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比如从形式角度研究达·芬奇所运用的绘画技法、色彩效果、构图特点、坐姿等等,因为这些因素都是达·芬奇发明或者加以完善的,也可以结合教材第7页的图表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品。教学基本思路

人对事物的观察是受意识控制的,不同的观念会影响到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结果。美术鉴赏虽然是面对一幅艺术家已经完成的、甚至是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但是鉴赏的过程仍然是一个能动的、开放的过程。只有按照这种思路来欣赏艺术作品,才能使人摆脱泛泛而谈的陈词滥调,从而产生对美术作品丰富、深刻的认识和共鸣。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的。[资料]教学资料

夜巡(荷兰)伦勃朗

伦勃朗(1606.7-1669.10)是荷兰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想使他成为法律家。由于天性爱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六个月大学就休学了,进入一位崇尚意大利画风的、很有名声的同乡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兄、母、姐的肖像,其中以他的一幅戴金盔的兄长肖像最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紫金色的黑暗”。不久,他的巨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作)的集体肖像画,又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同业公会都喜欢悬挂这种画。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画的一幅《夜巡》(1642年),竟引起了一场对他极为不利的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油画《夜巡》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640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他们自己组成一个职业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是“夜景”。画家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右侧击鼓者的神气,左边挑着旗帜的巡警形象,班宁·柯克正在与他的少尉威廉·凡·雷伦勃克谈着话;其余人物都被安排在中景和后景。有的在擦枪筒,有的在举长枪,大有当年荷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那种阵势。可是由于明暗变化强烈,有的人就被处在暗影中。这样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由于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因为出同样的钱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向画家提出抗议。画幅遭订货者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加上伦勃朗曾以他的妻子莎士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伦勃朗很快蒙受事业上的严重挫折,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不久画家妻子莎士基亚去世,虽经双重打击,画家没有动摇自己的创作道路,他遗世独立,不去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胃口。油画《夜巡》无论从艺术性或思想性上看,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坚持不修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莲池(法国)莫奈

19世纪90年代,莫奈在自家宅地的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在池塘里则繁殖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1900年底,莫奈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初次展出他的《睡莲》连作,共13幅,年代标着从1899到1900年。画上的睡莲隐隐现现,浮在水面延绵不绝。那座日本式拱桥在他的画上已被覆盖着索藤;池岸的背景是一片翠绿。《池塘·睡莲》这一标题在九幅画上重复出现,看来有些单调,可是在每幅画上,形象却别有一番情趣。从1904年起,他画的池塘已不见那座日本式拱桥了,池内的睡莲也更加简练,整个画面只露出一点点池岸。有的画面连天空也不见了,但他把水画得很深沉。1909年5月,巴黎的公众又一次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看到他的48幅《睡莲》水景连作,人人为之拍手叫绝。1911年5月,一次非同小可的打击袭来,莫奈的第二个妻子爱丽丝死了;紧接着,在1912年7月,医生确诊他的右眼患有退化性白内障。从此,莫奈开始了他那悲剧性的生命斗争时期:他想以最大的毅力来画完《睡莲》,与即将到来的失明威胁相抗衡。他开始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这幢宁静的水上花园里,观察水面。1914年,他又计划在住所的东北角建造第三个画室,以便在那里架起高183厘米长366厘米的巨大画布。施工沿着池边进行,一直继续到1915年8月。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在离他的池塘仅40英里的地方弥漫着,75岁的莫奈也全然不顾。这些巨大的画幅整整花去他12个年头。不过,这次他不再把画面分割成单幅,而让它构成一个连续体。当宏大的《睡莲》连作安装在巴黎奥朗热利博物馆一间圆形厅内四壁时,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在富有装饰情趣的环形油画中展现出来,环绕在观众的周围,使人顿生一种奇幻感。1924年,莫奈只得凭颜料管上的标字来区别颜色,作画时要把眼睛凑得很近。1926年12月5日正午,莫奈在吉维尼自己的寓所去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嘱咐把他的《睡莲》连作赠送给国家。由于《睡莲》油画环形连作的独特与宏伟,当它被安装在奥朗热利的椭圆形博物馆内时,人们把它称作“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

蒙那·丽莎(意大利)达·芬奇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第四篇: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2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版本一: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 1)自我介绍

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放一段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中有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写好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师: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3、形式美的来源:

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的美术作品,在其产生之初其实是实用品,只是到后来才被当做“美术作品”看待的。但是在这些物品中同样包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因而,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看它们。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古时候是盛水,吃饭的普通器皿,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的价值连城的古文物;又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而在明代的《竹院品古》图里,青铜器已经被当作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美术作品,它的器形、装饰、色泽成为了关注的因素。今天,老师也请大家来简单鉴赏一下彩陶和青铜器。请说出在过去学过的语文、历史知识中你所了解的彩陶或青铜器的精品1-2件?

A、幻灯展示:彩陶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师: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B、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皿和工具。先秦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堂皇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视频展示:商代和周的青铜器

提问:商代和周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青铜器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哪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师: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纹饰这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和艺术传统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

总结:古时候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上述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的。

4.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A、展示一些作品,包括一幅绘画作品,一幅雕塑作品,一幅木版年画,教材中的“漆盒”,教材中的“民居院落一角”。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术作品”?为什么?

教师:绘画和雕塑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云南纳西族民居院落等,但是,他们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会逐步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B、这些手提袋、手套、门票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的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师: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因而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物品的长宽比例、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使物品更加美观,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其次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好的物品往往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手提袋要求轻巧灵便,简洁大方,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既方便提东西,又具有醒目的审美效果。又如手套,不仅色彩使人感到温暖,而且图案的方向变化既可以交代各部位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可以打破形式上的单调。

5、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师提问:看了上述作品,你认为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总结: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版本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

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

1、6181:0、618)

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实战演习:(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

*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讨论和思考:

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小结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四、设计思路:

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

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艺术语言的分类: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

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 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中国的书法作品

实战演习:

十多幅图片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小结: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备用资料

图象与眼睛“色盲表”、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 眼睛——心灵的窗户

“西方的微笑”《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麦积山菩萨》 古人云:“神在双目情在口眉”

“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

2、美术形象与自然中真实原型是否有区别

照片“长城”与吴冠中的创作“长城”对比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传神、气势、气韵、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种境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艺术加工 创造艺术典型

教皇英诺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生活中是否有艺术典型?

创作方法:

①再现性偏重于写实 才乌克西斯巴尔哈西乌斯

特点:文学性内容、典型化靠拢、情感藏于形象背后 《筛谷的妇女》

②表现性主观世界的真实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实描写

特点:趋于抽象,抛开解剖、比例、结构、空间平面化、突出形式味 蒙克《呐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a17700100dgt4.html

豆丁:http://

第五篇: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战争与和平》说课及教案

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

战争与和平

宜昌市三峡艺术高中:刘军兵

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与和平的特点和形式 ;准确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精神内涵 ;训练学生的画面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惜和平、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保持长久和平。作为中华儿女,理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并能准确了解作品创作者的意图及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变革中的战争因素与美术作品的密切关系(社会发展的战争因素必然对美术创作产生影响,也造就了许多不同的美术类型;反之,美术作品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发展之中,在推动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并给学生准备相关作品资料、白纸、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拯救大兵瑞恩》电影片段导入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之后有何感触?

通过观看战争的电影片段,刺激学生的感观,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并引出本课课题——《战争与和平》并让学生浏览教材内容

二、作品赏析,知识构建(共有三个板块的内容)板块一

战争与美术(安排两次交流与思考)作品一

建筑艺术杰作:《长城》

提问

1、这件浩大的建筑艺术杰作是怎样产生的?

2、它展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一段城墙吗?(它是秦军为了抵御匈奴入侵而修建的,是战争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岁月,长城已不再是军事意义上的堡垒,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作品二

雕刻艺术杰作:《秦始皇兵马俑》

思考与交流: 秦始皇为什么要组建这样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队? 作品三

绘画艺术作品:《布雷达的投降》 思考与交流:

1、你能看出胜利者与失败者分别是谁吗?

2、你觉得国王对这件作品会很满意吗?

3、委拉斯贵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作品四

工艺美术作品:《战国铜壶》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战争情况。

板块一归纳: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造就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而这些美术作品又以自己的方式见证战争历史,并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深入、更理性地认识战争。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发展,有些作品还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审美价值。

板块二:反思战争(从作品的形式、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出发,静心欣赏——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教师总结)深刻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体会作品中的战争控诉与反思,以及对和平的热烈呼吁。从反思的角度诠释美术作品对战争甚至人们思想发展所起的作用。

作品

《南京大屠杀》

《原爆图》 《内战的预言》

板块二归纳:战争无论胜利与失败,都会带给广大民众深重的灾难,战争同时也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一些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人类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真正感人至深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战争的反思、对人们的警示,更体现了艺术家对和平的热烈呼吁。这些作品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或推动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着战争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板块三:和平的祈祷(体会艺术家对和平的呼吁)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

作品

《和平鸽》

《和平大钟》

两幅反战招贴画

三、创作实践

尝试以《和平》为题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创意,画出草图并说说创作思路。或者临摹毕加索的《和平鸽》

四、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对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到社会变革中的战争因素造就了一些不同类型美术作品,而这些作品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发展之中在反应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或推动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我们还学习了从内容、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去欣赏融入了艺术家情感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美术作品。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带个广大民众的深重灾难,使我们自发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但是和平仅靠呼吁是不够的,我们唯有建设起富强民主的国家,才能保持长久和平,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下载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精选合集)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合集)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欢迎阅读,希......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精选5篇]

    第六课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第一课时 现实主义绘画 教学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年级:普通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19世纪欧洲现......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五课进入历史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41 时间:2007-09-27 16:23:04 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高中美术教案)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高中美术教案)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合集5篇)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 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8篇)

    篇1: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案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课时结构: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 2. 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