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8: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第一篇: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

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类型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角度与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学习对意象和抽象作品的欣赏,打破局限于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难点:如何形象生动的讲授抽象的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入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资料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图片展示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

(教师板画--具象画面和抽象以及意象画面,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教师进行引导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出课题 《图象与眼睛》

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便是图画。在许多史前的遗迹中,可以发现早期人类留下的壁画。在拉斯科洞穴中,发现了彩绘在岩壁上的兽类图画,画中所有动物都栩栩如生;尽管至今人们尚未搞懂这些壁画的真正涵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传达信息是其主要目的;图像一直就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的认知方式。

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图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而交流的视觉图像的构成单元就是美术语言。

2、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3、艺术语言的分类: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 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

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等

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

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图片展示讨论

经常听人说一幅画画的好,为什么呢?因为的跟真的一样。还听人说一些美术作品根本看不懂,所谓看不懂的就是艺术。为什么人们对美术作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呢?其实美术作品根据图像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美术作品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等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

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

中国的书法作品

为什么把书法艺术 归纳为抽象美术作品中去? 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 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5、分组讨论练习:

选择代表性图片让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小结: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从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进入,分析、讨论了图象通过三种不同类型反映物象。同时我们还强调了“美术语言”,并通过美术语言去摸索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我们对美术语言的理解深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更好的提高我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术相关的事和物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的形态特征,并针对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赏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播放工具。

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辩别这些形象以帮助我们欣赏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图像与眼睛)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一类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出示:具象美术作品

出示图片:《重屏会棋图》、《刘胡兰就义图》

提问:这三件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欣赏图片:《韩熙载夜宴图》、《父亲》、《教皇》

请同学们思考: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

2、出示图片塞尚的 《圣维克多山》和夏加尔的《生日》

提问:

1、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继续分组讨论:我们欣赏意象美术作品能否用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欣赏,为什么?

教师总结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欣赏图片:《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恋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图片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讲授抽象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第三篇:高中美术_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_湘教版

高中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第二課《圖像與眼睛》 教學目標:

這一單元是美術鑒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美術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術相關的事和物後,本課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審美觀念,瞭解美術作品的不同的形態特徵,並針對不同形態的美術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賞方法。教學的重點、難點:

讓學生瞭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突破只能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局限,並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教學準備: 媒體播放工具。

把班級同學分成幾個小組,一般以4——6人為一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術作品所展現的主要內容就是圖像,也就是我們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種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辯別這些形象以幫助我們欣賞美術作品。

(出示課題:圖像與眼睛)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圖片《勃羅日裏公爵夫人像》

提問:這件作品有什麼特點?對於這一類作品,你的印象是什麼?

专心

爱心

用心

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出示:具象美術作品

出示圖片:《重屏會棋圖》、《劉胡蘭就義圖》

提問:這三件作品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欣賞圖片:《韓熙載夜宴圖》、《父親》、《教皇》

請同學們思考:美術除了能夠表現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還能表現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並引出意象和抽象美術作品

2、出示圖片塞尚的 《聖維克多山》和夏加爾的《生日》

提問:

1、你從作品中觀察到了什麼?

2、你覺得藝術家要表現什麼內容?

3、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受到這些形象? 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

繼續分組討論:我們欣賞意象美術作品能否用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方法來欣賞,為什麼?

教師總結意象美術作品的特點及欣賞方法

欣賞圖片:《李白行吟圖》、《荷石水禽圖》、《戀人》 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這三幅作品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圖片康定斯基和蒙德裏安的作品講授抽象美術作品。學生討論並回答:你們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這些作品令你們聯想到了什麼?它們帶給我們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教師總結抽象美術作品的特點

三、課堂小結:

专心

爱心

用心

美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美術作品,即便是具象美術作品也不能等同於照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第四篇:高中美术 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案 湘教版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和美术相关的事和物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的形态特征,并针对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不同的欣赏方法。教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教学准备:

媒体播放工具。

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形象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辩别这些形象以帮助我们欣赏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图像与眼睛)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一类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出示:具象美术作品

出示图片:《重屏会棋图》、《刘胡兰就义图》

提问:这三件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欣赏图片:《韩熙载夜宴图》、《父亲》、《教皇》

请同学们思考:美术除了能够表现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还能表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

2、出示图片塞尚的 《圣维克多山》和夏加尔的《生日》 提问:

1、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这些形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继续分组讨论:我们欣赏意象美术作品能否用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欣赏,为什么?

教师总结意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欣赏图片:《李白行吟图》、《荷石水禽图》、《恋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3、出示图片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讲授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

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13.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要积极引导。

14.教师总结。第十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域性因素对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影响。难点: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出示图片:不同地方的民居,让学生做直观的比较。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前面这些建筑的不同风格?学生看书回答(不同的地域)

(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视频:特别介绍:高椅古村(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东面。高椅这个名字听起来蛮特殊的,一问才知这里原名渡轮田,显然古代是一个渡口。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

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群落与周遭的山水、园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当时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时,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体和谐,珍护着一方风水。

前面,我们分析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地域因素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二、课题展开:

1、对比欣赏

北京四合院:

徽州民居 布局严整,院落敞亮

飞檐高挑,低栏曲回 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亦动亦静、亦俗亦雅,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

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而南方较少考虑这个问题。

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室。

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的原因;而南方多丘陵地带,少平地,多水,因此房子大多较精致,面水背山。

以上,从自然、人文和地理方面的因素比较了北京四合院和徽州民居的不同,证明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去讨论,总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

2、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这么几个优点: 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

工明确;b、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c、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d、材料供应比较方便。(补充: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天坛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岁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年间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组形制严谨、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内外有两重围墙,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开始,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飞檐,有不同的含义: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到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用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由青色的琉璃圆顶、朱红油漆柱子、色彩绚丽的额枋构成,外观视觉效果富丽堂皇。

地域与美术流派:展示图片:先看下面的图片: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500年),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器形为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内收。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主要特征是在陶坯上用赫、红黑等色进行绘饰的,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彩陶彩绘及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纹饰大体有图案纹饰与动植物纹饰以及少数的人面纹,这些纹饰绚丽多彩,构图优美,一些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规整而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性。某些人与动物的奇妙构图,则具有一种原始巫术的神秘色彩。

蛋壳黑陶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6.5厘米,山东省日照县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龙山黑陶文化和彩

陶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龙山薄胎黑陶仅见于山东境内。据推测,它之所以没有走出山东,与原料的区域限制有关,它的材质与一般的陶土不同,可能只有山东才有。

上面是地域因素对于陶器材料的限制,那么,地域因素对绘画造风格成影响吗?它怎样影响绘画风格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画: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这两幅画都描绘了山,那么,两幅画中的山石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首先,大致讲解两位画家的基本情况。

从两位画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分别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南北方的不同地域因素也就造成了两位画家表现风格的不同,《茂林远岫图》所绘主要为北方景色。山岩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故皴法多以钉头皴为主。少处山峦斜坡泥土履盖,用拖泥带水皴,须水墨结合,浑厚自然。《富春山居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画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 并写平沙及溪山深处的飞泉。展披画卷, 景随人迁, 人随景移。笔墨苍简清润。历代凡见此画者, 无不叹为观止。以上是不同地域的地理因素对绘画的影响。

3、小结: 在内容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

4、作业布置:仔细回忆,在自己生活的区域,有哪些能够代表本地特色的建筑,他们在哪些方面凸显了本地的特色,请与同学们交流后,写一篇大约4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请于下节课上课之前交来)

5、回顾,总结: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由教材结合课外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欣赏理解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会给美术创作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平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教案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教案 2010-03-16 09:26 什么是美术作品(第一课【第一单元 图像与眼睛】)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播放工具、实物投影仪、若干工艺美术品(如奇石、紫砂壶、茶杯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教学:

投影屏幕显示一个手拿雕版的男子形象,表情严肃。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有谁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你能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内心活动吗?

(教师一连串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跟学生接触的信息范围有关系。第三个问题应该能从容回答。前两个问题是悬念,第三个问题是树立学生的信心,为教师后面的总结埋下伏笔。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最后传人---薛勋郎”

教师解释,薛勋郎是温州苍南人,夹缬的最后传人。他手里拿的就是制作夹缬的一块雕版。按键,1、夹缬是什么?

2、夹缬这种民间印花工艺主要流传于什么地方?

按键,投影屏幕显示答案:夹缬与蜡染、绞缬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巧。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木板两面刻出花纹,再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中间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夹缬印染工艺在唐代极为盛行。目前夹缬仅存在温州苍南山区。

夹缬能在苍南山区保留较完整与当地的习俗等有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夹缬被面是温州地区婚嫁的必备之物,印染材料源自名贵药草,传说能为新婚夫妇带来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风俗不再流行,夹缬工艺渐渐淡出历史。

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图案一幅,同时提问:图案中的美体现在哪里?(以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很容易回答出对称、对比等形式美法则,教师也可以把形式美五大法则概述一下,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再提问:夹缬作品是美术作品吗?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许多产生之初强调实用功能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功能的淡化,审美性反倒成了物品突出的特征。按键,举例:玉壶春瓶、秦汉瓦当、青铜器虎食人卣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第二环节解决重难点:

按键,提问:“美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出示实物一块奇石和紫砂壶一把。学生回答讨论,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通常人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是指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作品更多强调的是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实用性或者根本没有实用性。按键,显示文字“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其它种类的基本分类,我们共同欣赏以下图片资料。” 这样的安排主要使学生了解“美”无处不在,以及不同的美术门类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感受到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在图片选择上尊重了本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先了解身边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而了解外国的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所以图片中没有外国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常见的、普及的也很少选入,一些年代久远的、濒临失传的作为重点选入。

按键,举例:绘画类: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西藏宗教绘画形式—唐卡、民间年画—门神; 雕塑类:秦始皇陵站立俑、宗教木雕菩萨坐像、民间泥塑、唐代陶俑—仕女像、浮雕群像; 建筑类:皇家建筑—天坛、宗教建筑—西藏布达拉宫、民间建筑—福建土楼;

工艺美术类: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青铜器、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瓷器巅峰时期的产物—粉彩瓷器、苗族少女头饰、蜡染、民间刺绣;

其他类别:皮影、竹编提篮、西藏宗教面具、细纹刻纸《红楼梦》、单色发绣《周恩来像》作者:孟永国;

按键,提问:“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

1、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环节作业布置 按键,请同学们课后调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特别的“美术作品”,请分析它的美体现在哪里,写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

第四环节结束语

按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法国)

(在这段话下面插入了一张美食图片,看似毫不相干,其实用心良苦。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进一步解释罗丹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说:比如下面这张美食图片的内容,对于没有美术修养的人来说,他就是一盘可以享受美味、填饱肚子的烧鸡。而一个有美术修养的人从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的美,他不但得到了物质享受也得到了精神享受。)

图像与眼睛(第二课【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教学材料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根据图像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像类型的特征。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的图像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要比较的内容,并制成图表。图表的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也可以从形象入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把比较的重点放在人的形象上:

“思考与交流”实际上也是对比三种美术形态。只是,在“活动建议”中,相同的因素是人这个形象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人也慢慢变得不好辨认,最后完全认不出来了。而在“思考与交流”中,相同的因素是水果,左边是具象作品,苹果和葡萄都很容易辨认;中间是桃子,已经有些变形;右边的水果虽然也可以辨认,但画面强调的是它们的色彩和形体,实际上是在抽象语言的意义上来运用它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这些活动来导入,让学生对这三类美术形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教学基本思路

我们通常把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称之为“图像”,但是这些图像并不全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描摹,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为了便于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人们根据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把他们划分为三种类别,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抽象美术。在这三类作品中,相同种类的作品虽然表现的内容甚至所用的材料不一定相同,但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观念大致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对这三类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逐步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

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具象美术这种类型。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对于具象美术作品,教材分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具象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教材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

意象美术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情感化的处理,突破了我们经验世界中的物理定律,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教材中对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结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例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概念等等。教材第5页的作品都属于意象美术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我们可以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在这方面,有人认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受才能领悟。

教材中列出的抽象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书法作品,一是西方现代派的抽象画。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齐白石的篆刻刀法苍劲有力,布局又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效果。虽然我们可能不认识张旭的草书,但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已经具有一种美感。抽象画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作品使人感到自由、毫无约束;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则使人觉得很平静,因为它不是描写什么物理对象,所以我们可以专心地体会各块面之间巧妙的平衡。教学建议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这三类作品在形象特征方面差别比较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图片实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类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美术鉴赏课程依赖“讲授法”教学的通用程式,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不同美术类型的特点,并归纳出一定的欣赏方法。2.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总结,但不宜过于理论化。3.对于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这些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作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事”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而且,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评判标准、欣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如果学生对这类作品一时不能理解,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分类并懂得这些作品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教学资料

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是描写帝王闲居燕乐的纪实之作。据史籍记载,南唐中主个性缓和而从容,与诸兄弟之间,情分深厚,相处和睦,又谦和下士,礼遇大臣,处处表现出儒者风范,他的形象也因此为人们所乐道。从这幅画看,中主端坐正中观棋,面庞丰满,细目微须,仪态气度确实出类拔萃。其余三人为中主之弟。虽然现在这幅画据考为宋人摹本,原作亦未必为周文矩所绘,但此画出于高手,且必有所依据无疑。本图设色古雅,与人物衣冠和室内陈设的简朴相协调。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衣纹线描皆细劲曲折而略带顿挫,符合周文矩的人物画风格。周文矩,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唐中主、后主时期,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仕女。这幅画之所以被称为《重屏会棋图》,是因为弈棋人物背后画有一榻及屏风,榻上摆设壶等器具,屏风上的人物画描绘白居易《偶眠》诗意,而屏风画人物之后又画有一山水屏风,由此造成一画三重棗画中之画还有画的特殊效果,故名“重屏图”。《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不但在人物写真方面达到很高造诣,而且在空间处理上也表现出严谨的法度。观者可以注意到,画中对第三维深度空间的表现,一律采用与画面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线表示。就以围棋盘为例,每边有十九格的正方形棋盘在画中转变成锐角为四十五度的菱形。这样的处理在画中已成为一种规范,看来宋代界画中典型的空间处理模式在五代已经出现了。

古诗四帖(唐)张旭

《古诗四帖》属于狂草。狂草的前身是“连绵草”或“今草”,早在汉代就非常盛行,但将这种书体的艺术表现力推向极致者,当是唐代的张旭。狂草具有强烈的动感,篇幅大小能够直接影响激情的自由表达。一般来说,用狂草这种书体进行创作,篇幅不宜过小,过小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张旭深谙此理,毅然抛却前人“尺牍”格局,而以巨幅长卷形式书之,大开大阖,擒纵自如,好似老将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更似海面飓风骤起波澜壮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狂草之“狂”!《古诗四帖》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还体现于它的线条构筑。前人的狂草线条多以平动、绞转笔法完成,节奏感并不明显,而到张旭笔下,狂草线条的完成又加进了提按笔法,使节奏感大大增强,这与唐代楷书进入高峰期有关,也与张旭本人同时兼擅楷书有关,因为唐人楷书笔法正是以提按为主要特征的。其次,它的线条多逆锋起笔、中锋推进、浓墨匀吐,时而重若崩石,时而轻如蝉翼,曲直相间,攲正互生,自始至终含蓄圆畅,保持着一股刚健奔放的艺术激情。其三,线条与线条间的穿插,或疏或密,或实或虚,或仰或覆,或承或启,虽满纸烟云、豪放激越,但仍能给人以入规中矩、有条不紊之感。《古诗四帖》是盛唐之音的产物,更是张旭浪漫主义创作方式的产物。张旭为人倜傥放逸,不修边幅,且嗜酒如命,与李白、贺知章等号为“酒中八仙”。他常常在醉中作书,有时甚至以头濡墨,可见其癫狂达到何种程度。

鲁班门下印(现代)齐白石

此印是齐白石的篆刻代表作之一。为白文汉印,更准确些说应该属于将军印的风格。一般汉印,以平方正直为主。将军印因为军中急用,仓促凿就,故称为“急就章”,所以每多敧斜之笔。此四字中带斜之笔,不下十余处。斜笔又忌单向,“门”字向右斜,“班”字中间则向左斜以求协调。因为急就凿成,只能用简练的刀法。这方印的确是用单刀刻成的,刀痕利落,其用刀的方向完全可以分辨出来。当平口两尖刀攻石时,同一刀痕,可以明显地分出两侧不同的形态。受刃面,自然是光洁平坦;入锋面因刀尖的造成明显的崩痕,因而显得凹凸斑驳。但这一路印风需要很好地把握火候,不然一味追求痛快,往往会显得含蓄的韵味不够。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齐氏的生平,可作为苦学成长的典型。他出身清贫,幼年曾和王冕一样放过牛。后习木匠,这方印以及“大匠之门”等印,都是为纪念自己这一段生涯的。齐白石最可贵之处,在于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他勇于创新,决不随俗俯仰。他的印初从浙派入手,也终于为印学辟一新境。如从工整与豪放、工笔与写意上言,他立志于后者,故其书、画、印、诗均以豪放为主格,纯任自然、天趣横溢。

泼墨仙人图(宋代)梁楷

《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个袒胸露乳、放浪形骸又笑容可掬的仙人形象。衣袍以高度概括的阔笔泼写而成,豪放简逸,不拘细节。毛笔侧置,顺着衣袍的走势疾速的泼墨,可以鲜明地让观者感受到作者作画时那不可抑制的激情直泄无遗的情形。整个画面用笔劲爽,水墨苍劲淋漓,以墨块为主,只在人物面部、胸部粗略地勾写。人物极其夸张变形,头部以一个奇怪的上大下小的楔形圈出,五官几乎要挤在下部的一条线上,额头显得特别大,比例全失,眼睛细小而且倒垂,鼻子扁阔漫无边际,神态极为滑稽诙谐。仙人那形骸放浪、与世无争的神情也因此被极其生动地刻画出来,这也是作者豪放不羁、超凡脱俗的自我写照。《泼墨仙人图》中人物放浪的形骸、夸张变形的造型、放逸简括的笔墨,都显示出梁楷对传统人物画的离经叛道,正是禅风兴盛的外部条件迎合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最终导致其艺术风貌的变革。

荷石水禽图(清代)朱耷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八大山人曾自云: “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款署: “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八大山人,即朱耷。朱耷(约1626一约l705),明亡后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号雪个、个山、驴、驴屋、掣颠等,江西南昌人。弃僧还俗后取号八大山人,以前的字、号一概不用。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甚切,装痴扮傻,佯作哑子。性情孤僻,常借诗文书画排遣郁闷。其花鸟画极富个性,成就卓著。师法林良、徐渭、陈淳等写意花鸟画诸家,其花鸟画简练、夸张,大多缘物抒情,如画鸟、鱼,作 “白眼向人”状,以抒愤世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笔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他的绘画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扬州八怪”、“海派”以及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均深受熏陶。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第三课【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学习任务]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培养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学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设置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这两个活动的主要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突破粗略、简单化的欣赏习惯,或者仅仅能够复述作品的内容而缺乏对形式的理解和个人创见。

两个活动都是针对《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的。《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通过这件作品开展活动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的基本思路;其次,对这件艺术史上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的评述也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第一个活动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从教材谈到的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入手,有目的地从不同侧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比如在感悟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这件作品有一个大致的观察,例如蒙娜丽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神态安详、动人等等。在形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明暗关系(明暗渐隐法,或称“晕涂法”、“薄雾法”)、构图方式(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姿态(坐姿,双手交叠在腹部),背景的空间效果(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等等。还有达·芬奇是如何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而社会学鉴赏,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四课《人间生活》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从而认识到这件划时代的作品是如何打破了中世纪呆板的人物形象的。此外,达·芬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较为准确地记录了当时一位商人妻子的形象,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说蒙娜丽莎将眉毛剃掉了,而且额头的头发也被剃掉了一部分,显得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这些都是当时妇女中比较流行的装扮。此外,达·芬奇为什么要花四年的时间来表现这个普通的妇女?他表达了一种什么观念?这件作品为什么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前两种鉴赏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来解答。最后,在比较式鉴赏方面,可以与教材中所列举的波提切利的作品相比较,结合“思考与交流”来完成。或者选一些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的肖像画来进行比较。第二个活动主要侧重于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来理解作品。可以建议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比如从形式角度研究达·芬奇所运用的绘画技法、色彩效果、构图特点、坐姿等等,因为这些因素都是达·芬奇发明或者加以完善的,也可以结合教材第7页的图表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品。教学基本思路

人对事物的观察是受意识控制的,不同的观念会影响到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结果。美术鉴赏虽然是面对一幅艺术家已经完成的、甚至是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但是鉴赏的过程仍然是一个能动的、开放的过程。只有按照这种思路来欣赏艺术作品,才能使人摆脱泛泛而谈的陈词滥调,从而产生对美术作品丰富、深刻的认识和共鸣。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的。[资料]教学资料

夜巡(荷兰)伦勃朗

伦勃朗(1606.7-1669.10)是荷兰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想使他成为法律家。由于天性爱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六个月大学就休学了,进入一位崇尚意大利画风的、很有名声的同乡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兄、母、姐的肖像,其中以他的一幅戴金盔的兄长肖像最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是“紫金色的黑暗”。不久,他的巨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作)的集体肖像画,又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同业公会都喜欢悬挂这种画。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画的一幅《夜巡》(1642年),竟引起了一场对他极为不利的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油画《夜巡》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640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他们自己组成一个职业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是“夜景”。画家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右侧击鼓者的神气,左边挑着旗帜的巡警形象,班宁·柯克正在与他的少尉威廉·凡·雷伦勃克谈着话;其余人物都被安排在中景和后景。有的在擦枪筒,有的在举长枪,大有当年荷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那种阵势。可是由于明暗变化强烈,有的人就被处在暗影中。这样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由于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因为出同样的钱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向画家提出抗议。画幅遭订货者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加上伦勃朗曾以他的妻子莎士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伦勃朗很快蒙受事业上的严重挫折,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不久画家妻子莎士基亚去世,虽经双重打击,画家没有动摇自己的创作道路,他遗世独立,不去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胃口。油画《夜巡》无论从艺术性或思想性上看,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坚持不修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莲池(法国)莫奈

19世纪90年代,莫奈在自家宅地的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在池塘里则繁殖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1900年底,莫奈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初次展出他的《睡莲》连作,共13幅,年代标着从1899到1900年。画上的睡莲隐隐现现,浮在水面延绵不绝。那座日本式拱桥在他的画上已被覆盖着索藤;池岸的背景是一片翠绿。《池塘·睡莲》这一标题在九幅画上重复出现,看来有些单调,可是在每幅画上,形象却别有一番情趣。从1904年起,他画的池塘已不见那座日本式拱桥了,池内的睡莲也更加简练,整个画面只露出一点点池岸。有的画面连天空也不见了,但他把水画得很深沉。1909年5月,巴黎的公众又一次在丢朗-吕厄的画廊里看到他的48幅《睡莲》水景连作,人人为之拍手叫绝。1911年5月,一次非同小可的打击袭来,莫奈的第二个妻子爱丽丝死了;紧接着,在1912年7月,医生确诊他的右眼患有退化性白内障。从此,莫奈开始了他那悲剧性的生命斗争时期:他想以最大的毅力来画完《睡莲》,与即将到来的失明威胁相抗衡。他开始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这幢宁静的水上花园里,观察水面。1914年,他又计划在住所的东北角建造第三个画室,以便在那里架起高183厘米长366厘米的巨大画布。施工沿着池边进行,一直继续到1915年8月。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在离他的池塘仅40英里的地方弥漫着,75岁的莫奈也全然不顾。这些巨大的画幅整整花去他12个年头。不过,这次他不再把画面分割成单幅,而让它构成一个连续体。当宏大的《睡莲》连作安装在巴黎奥朗热利博物馆一间圆形厅内四壁时,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在富有装饰情趣的环形油画中展现出来,环绕在观众的周围,使人顿生一种奇幻感。1924年,莫奈只得凭颜料管上的标字来区别颜色,作画时要把眼睛凑得很近。1926年12月5日正午,莫奈在吉维尼自己的寓所去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嘱咐把他的《睡莲》连作赠送给国家。由于《睡莲》油画环形连作的独特与宏伟,当它被安装在奥朗热利的椭圆形博物馆内时,人们把它称作“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

蒙那·丽莎(意大利)达·芬奇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下载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这三大类; 2、理解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

    第一单元 图像与眼睛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湘版高中美术《图像与眼睛》说课稿(精选多篇)

    《图像与眼睛》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介绍了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如:点、线、面、明暗、肌理等等......

    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教案(共五篇)

    第二课 图象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形象及其包括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着三大类。 2、理解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精选合集)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资料

    《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资料 [资料]教学资料 重屏会棋图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是描写帝王闲居燕乐的纪实之作。据史籍记载,南唐中主个性缓和而从容,与诸兄弟之间......

    图像与眼睛教案

    高中美术教学案例 图像与眼睛 单位:乐从中学 作者:黄玉莹 电话:*** 第一单元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图像与眼睛教案

    课题:图象与眼睛教案 本课为湖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图象与眼睛》的教学内容。是继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之后的介绍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