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高中美术教案)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高中美术教案)
第六课
中国古代雕塑(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教学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引入:说起雕塑人们都会如数家珍的说出《大卫》P90、《维纳斯》P78、古希腊米隆的《掷铁饼者》、《思想者》P104、等等西方雕塑作品。但同时也让我想起一句话,现代很多中国雕塑系学生去西方学习雕塑艺术,一位美国雕塑家这样说:“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说明什么呢?说名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成就,到底好在哪里,美国雕塑家为什么那么说?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雕塑?
一、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雕塑等个种手段,塑造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三维实体的一种造型艺术。(参考美术的定义说明)⊙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又称立体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透雕(镂空其背景)。
二、古代雕塑:
1、陵墓雕塑(地上陵地下墓)(1)陶俑:表现为秦始皇兵马俑(地下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P33~34◎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因为秦始皇时期是一种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所以当时的人们非常严谨,艺术家们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追求一种写实的手法,所以秦始皇兵马俑具有以下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各异;在总体布局上,陶俑面向东方,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2)石刻造像:表现为霍去病墓雕刻(立于神道两侧的石刻)P35◎霍去病墓石刻即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遵循一种道家思想,只要不偷不抢不杀人,什么都可以。这就使艺术家们的思想得道空前的放松。而雕塑艺术上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特点,即保留着石头的那种天然美,天然造型,循石造型,因材施艺。霍去病墓雕刻用的全部是花岗岩材料。◎唐代雕塑:(1)唐三彩P36(2)昭陵六骏P35◎宋代雕塑:因为宋代不比唐代强盛,国力衰败,艺术家们经受挫折,对个种人情世故认识更为深刻,所以雕塑作品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P40◎明代雕塑:毛泽东说,明朝只有两个会当皇帝,一个是朱元璋,一个就是朱棣。如,朱棣建立故宫、武当山,里边就有很多雕塑,也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P392、宗教雕塑(1)中国的四大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2)四大石窟的艺术特点: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容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以壁画、泥塑著称。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也是以泥塑著称。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誉。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补充:四川重庆的大足石窟也非常有名,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小结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产生的原因:佛教大约在东汉时代从印度传入我国,为了利于将难懂的宗教教义变成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接受的东西,随着佛教的传播,从南北朝起,佛教壁画和佛像便大量产生。
四、练习
1、认识陵墓雕塑与其代表作
2、认识四大石窟与其代表作
第二篇: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说课稿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鉴赏中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雕塑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雕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3、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
•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
•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 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
(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
⑴教师板书:概术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活动
(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中国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赏任务: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 一说: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②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
(二)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然地会向往有一个能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这样出现了。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欣赏任务: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甘肃敦煌石窟
甘肃天水城东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
六、教师课后总述: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
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战乱的年代,人民要寻求得到解脱的精神支柱,统治者要寻求巩固政治的理论根据。佛教恰恰提供了这样包治百病的精神药方。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雕刻得以产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的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佛教造像。
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宏伟、想象神气、富于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点。
4、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查阅《击鼓说唱》《昭陵六陵》的相关资料,概其艺术特点。
第三篇: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分别介绍我国主要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陵墓雕刻为什么是我国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着名的陵墓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成就。(2)难点: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陶俑应把握的特点。
第二课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教材分析:我国古代雕塑,除前一部分介绍的古代陵墓雕刻外,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分布全国各地的石窟雕塑和寺庙、祠庙彩塑。本课通过重点介绍我国四大石窟的雕塑和晋祠的彩塑,使学生了解我国宗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介绍我国四大石窟和晋祠,并欣赏其重要作品。(2)难点: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第三课 中国现代雕塑
教材分析:本课以社会背景为脉络介绍和欣赏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雕塑代表作品。通过欣赏中国现代雕塑作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到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社会背景与相应雕塑作品艺术特点的联系,以及不同阶段作品的显着差异,使学生感受到优秀雕塑作品对美化环境、唤醒人的审美艺术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的美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国雕塑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欣赏、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雕塑的艺术作品及其成就。了解现代雕塑在中国发展的趋势。(2)难点:中国现代雕塑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中国现代雕塑设计的“架上雕塑、城市雕塑、环境雕塑”的概念。
第四课 外国古代雕塑
本课欣赏的外国古代雕塑,包括上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亚非欧三洲主要文明古国的雕塑名作10件。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雕塑的主要成就及其着名代表作,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希腊、罗马雕刻作品的欣赏方面。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本课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而且是因为希腊罗马的雕刻成就突出,是西方古典雕刻的基础,对世界的影响最大。(2)难点:本课难点在于实践跨度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广,所欣赏的作品涉及历史、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第五课 外国近现代雕塑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工具媒体,用剪刀、纸、笔等通过撕撕、剪剪、画画的方法,大胆、自由地把学习过程中所欣赏的大师的画、学生的画以及所听到的、感受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教材是以纸材、彩色笔运用体验为基础的绘画工艺课。因此在教材上安排了一些以撕贴添画、剪纸及学生活动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使欣赏、绘画工艺制作之间形成一内容相关,体现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整体教学构思。其中,马蒂斯等作品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艺术,开阔眼界及思路,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合作创作的作品体现了学生合作、共同学习提高的这一思路。作业要求及欣赏作品的多元组合,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思考、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以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
第六课 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通过对中外有代表性的建筑的欣赏,了解和掌握建筑艺术的特点,以便掌握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而不仅仅是欣赏课文图版提供的一些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2)难点:课文涉及面广,专业名词较多,美术教师一般对建筑艺术比较陌生,除了本教参提供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教师还应经可能多参考有关建筑艺术基础知识的书籍资料。
第七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从理论上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主要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欣赏;三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欣赏。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背景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特点。(2)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能实地参观。仅凭课本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八课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所欣赏的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时间上是从奴隶制社会至中世纪前后,范围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东罗马帝国、中世纪法国以及古代印度尼西亚和古印度的建筑,共计7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是其中影响很大而且自成体系的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这主要是因为它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且自成体系,是西方建筑的基础。(2)难点:本课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一般对建筑艺术不如对绘画、雕塑艺术熟悉。二是本课涉及宗教建筑,且包括三大宗教,需要具有一定的宗教知识。
第九课 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外国近现代建筑中的典型实例,了解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本课图版共选刊了6处优秀建筑。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有所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外国现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2)难点:有关建筑的专门名词较多,对课文中谈到的外国近现代着名建筑,无法实地参观。
第十课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普及,希望借此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第二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即以城市建设和古建筑的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是正确保护的基础。本课涉及到开发、保护两方面的内容,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2)难点: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第十一课 环境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现代环境艺术的分类、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性质、范围、类型、特点以及状况获得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现代环境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在于初步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性质和作用的基础上,熟悉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和方面。(2)难点:本课难点在于课文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牵涉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许多门类,学生不易理解。
第十二课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着重讲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以及如何去欣赏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为了帮助理解以上内容,特选择12件作品加以说明并欣赏。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从而懂得如何去欣赏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关系,以及如何欣赏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2)难点:本课难点在于正确理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相关概念,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条款,并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兴趣及鉴赏力。
第十三课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欣赏。按照陶瓷工艺形成的先后,先陶器工艺,后瓷器工艺,但重点在瓷器工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从陶瓷工艺的类别来讲,教学重点应放在瓷器工艺方面;从掌握知识的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2)难点:本课难点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方面作些简要介绍外,有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国陶瓷史或有关专业辞典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了解。
第十四课 现代工业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结合这些基础知识,同时欣赏一些比较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内容、特点及其社会作用等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有关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理论上对现代工业设计有个初步的认识。(2)难点:帮助学生认知有关现代设计理念。
第十五课 现代服饰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服饰的概念,以及服装作为一门艺术所具有的特性。向学生介绍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和风格。通过以上服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着装的品位和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如何正确欣赏和穿着服装;传统文化对于服饰艺术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服饰艺术中的运用;服饰艺术的表现手法;服饰搭配的方法。(2)难点:使本课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总体上提升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六课 现代商业美术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较多,如课文内小标题所示,共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和企业识别(CIS)设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性质、范围、类型、特点以及状况获得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培养对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全面了解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商业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难点:课文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牵涉到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不同门类,学生不易理解。
第十七课 摄影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介绍了摄影术的发明和摄影的意义,然后介绍了摄影的特性和造型手段,最后介绍摄影的分类和好照片的基本标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摄影艺术创作和相关知识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以提高他们摄影创作的兴趣和欣赏照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摄影有什么样的意义、特性和造型手段,好照片的标志。(2)难点:如何借助好照片的三个标志欣赏照片。
第十八课 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A)
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引导学习,使学生逐渐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引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学会欣赏并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及深刻内涵。通过学习讨论,以及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实施办法,自觉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队伍的一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给予相当的关注。(2)难点:让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深刻内涵,从而建立起自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B)
教材分析: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资源和分步状况。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家乡和我国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觉的为这一工作作出共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教学重点是对我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主要包括昆曲、面具、剪花娘子、服饰和织绣、民间传说和故事等。(2)难点: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上述具体内容分析什么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还要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三个概念: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区别三个不同的概念。
第四篇: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教案
课 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课 时: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图片的欣赏、教室讲解关于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知识和师生之间的探讨,让同学们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
(1)、采用多媒体选取多张图片并结合课本,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背景材料,使学生在欣赏中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通过图片的展示营造出浓厚的美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大量的欣赏,锻炼学生的艺术眼光,让他们在感受的同时,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艺术享受。
2.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图片若干张,课本,教案,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形式,整顿课堂,清点学生人数。
二.引入新课:(4分钟)
我们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课件展示)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放映图片,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
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教师: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三.讲授新课:(31分钟)
(一).陵墓地面雕刻
1.霍去病墓石雕
放映图片,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①.时代背景:
公元前2世纪,是汉武帝当政的时代,国力比较强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艺术传统,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雕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时代精神。汉代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古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属雕刻作为宫殿、园囿等建筑布局的特定设置。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雕塑作品多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最为杰出。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②艺术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说 一说: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冢上。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其雄健凶猛。
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2.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应注意的特点:(请看课本)
①.服从于整体设计意图,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
②.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二)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时代背景(课件展示)
最著名的陶俑当数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那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课件短片《俑》播放)。
②.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装饰性为主,而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通高1.7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如此大规模的陶马群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一个突破。
其次是它的传神。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
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③秦始皇兵马俑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
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 的艺术特点。
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2.说唱陶俑
提问:什么叫做陶俑?(提学生回答)
陶俑的概念: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课件展示)
彩绘击鼓说唱陶俑是汉代雕塑杰作之一,它通高55厘米。击鼓说唱陶俑头上戴有头巾,额前有皱纹数道,张口,露齿,面部表情幽默。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袒露上身,赤脚,右腿扬起,脚掌向上,身穿长裤,两臂戴有饰物,左臂挟鼓,右手举槌,右脚上翘,正在作击鼓说唱表演。这件作品艺术手法简洁概括,将民间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A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作品中的人物,手舞足蹈,不拘小节,到开心处脱衣扔靴,人物脸上的表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欣赏陶俑:(课件图片展示)
1.如果说秦代的雕塑是写实的艺术,那么汉代的雕塑可以说是写意的艺术。河南洛阳出土的《两舞俑》以夸张的动势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人在翩翩起舞,朴质之中透出灵动。《说唱俑》眉飞色舞的样子,让人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西晋的《对书俑》两个人像是在对话,又像在争论什么(可以请学生说)。
2.课堂秦朝的写实、汉代的稚拙都别具风格,到了唐朝又出现了的“唐三彩”。你们知道唐三彩是有那三种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答案:是红、黄、绿;属于精致型的。课件图片展示说明)
总结:(2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美术欣赏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家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及意义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了解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五:作业布置(1分钟)
谈谈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感受与心得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板书设计)
一、陵墓地面雕刻
霍去病墓石雕 :①.时代背景
②艺术特色
二、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①时代背景
②艺术特色
③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影响 2.说唱陶俑:概念 三.欣赏陶俑
第五篇:高中美术雕塑
高中美术“雕塑”模块教学研究
祝庆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一、“雕塑”模块的定位和意义
雕塑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运用实体的特质材料进行造型的一门艺术。通过“雕”和“塑”两种制作方法塑造出可视、可触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雕塑是比较普遍的造型方式和美术门类。无论在美术课上还是生活中,雕塑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雕塑也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绘画·雕塑”选修系列的一个学习模块,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美术课上的雕塑学习内容,高中美术“雕塑”模块无论从学习的时间,还是从学习的范围,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拓展,是高中美术课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雕塑”课受到了各地区美术教师的重视,也得到了广大高中学生的喜爱。
雕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雕塑”模块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在学习中,既可以了解雕塑艺术表现形式与制作过程的鲜明特点,又能够了解雕塑的材料及因材料而产生的加工技法、技艺及工艺造型手段等,这种综合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学生在年龄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技能,体验造型活动的情趣。
雕塑是世界美术史上历史最久远、传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外表是物质的、冰冷而无生命的,但其内在却涌动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人类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雕塑又是极具特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三维立体艺术语言体系和造型结构的形式美法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更加深广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意蕴。
在高中美术课开设“雕塑”选修模块,可以让学生了解和鉴赏古今中外经典雕塑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感受经典雕塑作品“美”的形式语言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通过雕塑制作方法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体验雕塑过程的愉悦和趣味,学会用雕塑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高中“雕塑”模块的学习,将给予学生高一层次的发展人文精神的空间和审美体验的机会,意义重大。
二、“雕塑”模块的学习活动建议
高中美术新课程由过去单纯的美术鉴赏教学向具有切实操作的美术动手实践课转变,在注重美术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加强实践体验学习。“雕塑”模块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选修模块,但并不是单纯的以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专业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的人文学科。为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雕塑”模块提出了以下几点学习活动建议:
(一)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雕塑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雕塑”模块的学习应该从鉴赏入手,从尽显东方神韵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到辉耀千古的经典艺术之作——古希腊雕塑;从民间艺术的奇葩——彩塑到当代城市雕塑,这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及深厚文化内涵的经典雕塑作品,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雕塑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上的雕塑制作与创作活动。
(二)认识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选用泥、石膏和木材等材料进行制作实践。
雕塑的基本造型语言和制作方法的学习是本模块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雕塑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雕塑与其它美术形式的区别,表现手法的不同,认识泥、石膏、木等各种雕塑材料的作用和性质,感受和掌握制作的过程及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真正切身体验雕塑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制作实践。
选用综合材料进行雕塑的创作实践活动,是美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材料”雕塑是指用多种材料集聚在一起,综合使用所创造的具有三度空间的类似雕塑的造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已广泛运用。对这些材料的选择、利用和制作拓展了雕塑原有的表现力,丰富了雕塑的语言。
高中美术学习中的“综合材料”的运用,是指将一切可用的材料,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实现特定的物质外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和审美感受。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制作实践,不仅使雕塑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打开了学生思维创作的空间。
“综合材料”因材料不同,加工工艺也会有所不同,一件雕塑制作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多种不同的工艺,创作手法也会十分灵活多变,从而使创作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引人入胜,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获得艺术创作的新意。运用综合材料制作雕塑,对于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体现。
(四)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选择具象或抽象的造型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雕塑”模块的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在了解雕塑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具象或抽象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五)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采用一定方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雕塑作品,是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美术学习中是很少给学生开口的机会,就是有也做了一个标准或规定,而这种标准和规定往往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框框,这一问题应该得到纠正。
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判断意识与表达能力的共同提高,当然也有利于教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够丰富和完善教师教学的内容。这种与教学过程平行并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的评价活动,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来自于对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其方式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程度,而教师的引导和耐心也更显得十分重要。
三、“雕塑”模块的教学目标
通过“雕塑”模块的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标准,也就是通过教学要实现的目标:
(一)积极参与雕塑造型活动;
(二)恰当使用雕塑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雕塑作品;
(三)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术,创作一件以上的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雕塑作品进行评价;
(五)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雕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雕塑”模块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首先要保证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使用雕塑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雕塑作品”。这是第一层面的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第二层面的要求是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村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术,创作一件以上的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雕塑作品进行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能够有所收获。由于高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对美术学习的要求和兴趣更加自觉和具有个性,所以在雕塑模块的学习时,应重视研究性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那么,提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雕塑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四、“雕塑”模块的教学建议
(一)“雕塑”模块的教学特点:
1.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鉴赏活动伴随着整个雕塑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造型及其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与造型共同产生的“美”的形式因素。将审美的感受与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鉴赏活动的渗透,能使学生认识雕塑本身存在的形式因素,得到美的感受,从而形成对雕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雕塑活动的技术练习和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的能力。
在“雕塑”模块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构思、创意、造型、表现等方式进行动手实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3.雕塑活动的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践,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难。
选择“雕塑”模块的学习内容,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高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于雕塑的各种技能、技法及制作的工艺程序比较复杂,都不是高中美术课有限学时所能掌握和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动手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合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难”。
(二)、“雕塑”模块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认真研读实验教材,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雕塑”模块实验教材目前有多种版本,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由于这些教材均是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都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较好地落实高中课改精神,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学生广泛接触中外优秀雕塑作品,并将雕塑的基本造型语言和制作方法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内容。
新教材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留有足够的空间,具有较大的弹性,需要创造性地使用。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并非美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体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
就高中美术“雕塑”教材来讲,绝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学习雕塑的专业用书。教师只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就会发现,新教材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识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用好新教材首先要求教师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层次来认识、学习新教材,并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和灵活性地加以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开展雕塑模块教学的条件,解决当前教学资源条件不很完善的困难。
开设“雕塑”模块教学,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教学资源情况,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富有地方及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由于雕塑的表现方式和制作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材料、工具、场地有着特殊的要求。常用的陶泥、石膏等材料一般是比较容易购买或收集到的,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较好的把握和操作。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选用这些材料也很方便。然而对于一些教学资源条件还不够完善或较差的学校,就要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雕塑模块教学,如雕塑作品尺寸、规格的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教师都要认真地加以考量,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耗材。此外运用废弃材料进行综合材料的雕塑创作,不仅取材方便,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被选入教材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
3.精心准备并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包括:作业的题目与要求及难易程度、工具、材料和设备的准备、活动场地的环境布置。
雕塑课的实践活动由于模块学习内容的特点,即雕塑语言和方法的运用、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制作技术和时间的掌握等,给教师带来了更为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学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和教学的内容的多样性,会使课前准备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精心的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选择能使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研究他们能够完成什么样的雕塑实践作业,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体验。在确定选题时,应考虑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控制好难易程度。作业要求要有较大的宽容度,不宜限定得太具体,要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要更亲自实践一下,通过动手进一步地认识课题,总结出指导的要点,并对制作时间、场地、材料、设备、工具等进行周密准备。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完成一至二件以上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品。
雕塑教学的许多知识和技法问题仅仅用语言讲述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演示和示范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学生通过亲眼可见,亲手可触的各种制作步骤、技法与工艺的直观感受,学到方法并获得深刻印象。在演示和示范的同时,教师再配以理性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
雕塑课上的这种教学演示与示范,不仅只是理论与实际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亲手示范和熟练的演示,对学生具有具大的魅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做到合理安排,切忌贪大求全。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突出动手实践的环节,在教学时要注意将雕塑制作最基本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制作的程序与步骤,选择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力求突破一点,再触类旁通,经过一段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完成一至二件以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