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肯传读书笔记
我感到,她的到来带着瓦格纳音乐的气氛,深沉而有力,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将要发生。1确实如此,这种深沉有力的气氛从那时起贯穿了我的一生,其震荡的旋律带来了悲壮的、暴风雨般的跌宕起伏。
2后来我才察觉出,虽然她贵为亲王夫人,但她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生硬的口气却是为了掩饰内心极度的敏感和羞涩的。
3我的运动和音乐关系的理论使他大感兴趣,我对把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而复兴的种种理想和愿望也同样打动了他。(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并一直坚持下去)
4然而她更富有创新的天赋和本能,带着这些灵感,她又重归自然,从中创造出她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想到的是古希腊人,但展现给我们的是她自己的艺术。
5“将来我肯定会去柏林的,并且希望能在你们的爱乐乐团的伴奏下跳舞,但是一定要在真正的音乐殿堂而不是在表演马戏和杂耍的游艺场。上帝呀,真是太可怕了!不,什么条件我都不会答应的。晚安,再见!”
6我常、观察它的叶子在晨风中颤动的姿态,后来我就据此创作了胳膊、手和手指轻颤的舞蹈动作。后来,这种动作被我的模仿者滥用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追根溯源,去观察和思考棕榈树在风中的颤动,忘记了必须现在内心有所感悟,才能给予很好的外部表达。当我久久凝视这棵棕榈树时,我常常忘记了艺术的思考,脑海中只有海涅动人的诗句:南方有一棵寂寞的棕榈树„„
7于是,我们又重新提起了酝酿已久的计划——到最神圣的艺术发源地,到我们最景仰的雅典去。我感到自己还仅仅停留在艺术殿堂的门口,需要到艺术的源头去寻求灵感。
8我们只是现代人,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不可能拥有古希腊人的那种感情。我面前的这座雅典娜神庙,在过去的不同时代曾经有过不同的色彩,而卧只不过是个拥有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
9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想创办一所自己的学校,这种愿望现在越来越强烈。我的这种要留在工作室中的愿望,把我的经纪人都快急疯了。
10信口说出这些有渎大师威望的话,当时的我真是狂妄到了极点。我自负地环视四周,却看到了一张张写满惊愕的面孔。
11索德夫人接待了我。她是个非常和善的女人,但在我看,她与索德的高尚境界根本无法匹配。她过于讲究实际了,不是索德心目中的伴侣。事实上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索德 离她而去,与小提琴家皮耶得·帕波一起住在加德西的一栋别墅里。
12我的经纪人给我一份去俄国演出的合同,才终于使这种危险状态有了一个结局。从柏林到圣彼得堡只有两天的路程,但自从跨越德俄边境的那一刻起,却好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极目所见是一望无际的林海雪原,白色的原野泛着彻骨寒心的白色光泽,好像使我过热的头脑冷静了下来。
第二篇:邓肯经典语录
有关邓肯经典语录
有关邓肯经典语录1
1、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3、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4、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美)《邓肯自传》
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6、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邓肯自传》
7、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8、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0、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美)《邓肯自传》
11、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而无暇旁顾。邓肯
1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3、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4、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邓肯自传》
15、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6、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7、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18、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美)邓肯
1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0、勇敢对于保持美德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气质。鲍斯威尔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1、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邓肯
2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23、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25、邓肯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26、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7、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8、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30、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萨克雷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1、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美)邓肯“
32、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美)《邓肯自传》
33、邓肯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4、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作者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3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6、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37、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38、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40、三十八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41、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4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43、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44、二十一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4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有关邓肯经典语录2
1、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4、三十八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5、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作者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6、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7、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8、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意大利
9、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0、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1、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2、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3、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感情。(邓肯)
15、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而无暇旁顾。邓肯
16、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17、邓肯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8、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FOT
19、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2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21、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22、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3、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4、二十一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2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第三篇: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卡尔·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马克思传》是这本书带我认识了这位伟人不凡的一生。但同时,也把伟人从“神话”中带到了现实,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依赖恋人家人朋友,需要爱情亲情友情;他也和我们一样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受感情限制等等。
第一部分: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当时这个城市大约有15000名居民,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曾经被命名为奥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称为北部罗马,并曾作为罗马军队最大司令部所在地。马克思(实际上)是在黑门附近长大,„„据说它所拥有的教堂数量比德国任何一个与它大小相当的城市所拥有的都多。马克思不仅有着终生来自特利尔城的莱茵河畔口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一贯而专注的热情也正源于年少时的这种环境。不只是这座罗马时代的城市影响了他,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1814年莱茵地区并入普鲁士后,这里积蓄了巨大的不满。——特利尔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居民大多数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葡萄果园,而葡萄果园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见萧条。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1/4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
因此,毫不奇怪,特利尔是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该地区的大主教被迫从传道的立场出发对圣西门的思想进行谴责。而城市委员会书记路德维希•伽尔倡导傅立叶学说,坚持不懈地揭露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及因此而产生的对立。
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
(《马克思传》童年时代 作者:[英]戴维·麦克莱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生活环境,性格,情感,事业等等,都影响着他思想的变化。其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常言时势造英雄,马克思的生活环境给了他思维的种子,从小的耳濡目染,将他变成了一个“自由撰稿人”。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生活的环境让他看得十分透彻,看到了深层次的内容。他对自己所看到的现实进行批判和揭露。导致了后来被多个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有时衣服和家俱都被送去典当,全靠朋友特别是恩格斯的资助和救济。但是他却异常博学、勤奋,充满着革命与战斗的激情。
第二部分:
“在父亲的建议和柏林大学整体氛围的影响下,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时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诗歌,甚至在柏林大学的第一年,也不是他唯一的兴趣。他还广泛阅读了法学著作,并且感到要“专攻哲学”。在柏林大学法律系,爱德华·甘斯代表着进步的黑格尔派的立场。马克思第一学期听了他的讲座。甘斯是受洗的犹太人,自由主义的黑格尔派,他以才华横溢的讲座方式详细阐述了黑格尔历史发展的理性思想,这种讲座就是特别强调意志自由的因素
以及社会问题的重要性。甘斯赞同1830年的法国大革命,提倡英国君主政体,动情于圣西门思想,并且渴望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无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的冲突”。反对派即法的历史学派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卡尔·冯·萨维尼,马克思也听了他的讲座。法的历史学派宣称,法律的根据是在人们的风俗和传统中,而不是在立法者的理论系统中。这种观点把法律与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但是带有必然的反进步的色彩,即在看待过去的时候,强化了历史系统发展的基本原理。当时的普鲁士没有公开的政治讨论,法国大革命的主张和继之而起的反对进步的主张之间的冲突在当时法律系的这种争论中进行着公开较量。
因此,毫不奇怪,马克思想通过他的法律研习进行哲学思考。他认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试图创造出一种法的哲学。他为这一哲学写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导言,在放弃之前整部著作写了300页。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导言中,他不能克服的一个特别的问题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已”。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这种巨大差距,使马克思后来考虑用黑格尔哲学来克服。第二个反对构造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意见是它“数学的教条化”。马克思认为,康德和费希特的体系当时极大地启发了他的思想,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它们是抽象的体系,像几何学一样,由公理到结论。相反,“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接着马克思制定了他的法哲学的详细大纲,其中包含着他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对这种划分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本质上的空洞,正如他所说,像是一张书桌,他后来在它的抽屉里装上了沙子。
当努力探讨实体的私法时,他认识到了他所从事工作的错误:
在实体的私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这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并写了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原则的体系,但在这个体系的结尾我又一次不得不承认它和我以前的全部努力都是不恰当的。”
(《马克思传》 学生时代)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 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
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1830年马克思上中学到1837年夏因病去柏林城郊的施特拉劳养病之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尚未成型,不同的思想激荡迸发,相互冲撞的过程。
参与马克思思想激荡的有三大因素,一是民族传统。尽管马克思一家是犹太人中的上层分子,但是作为一个被压抑、被歧视社会群体的成员,作为一个不改信仰就会失去职业的犹太法学家的儿子,马克思也继承了这个群体与生俱来的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相对立的情绪。二是地域特征。马克思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冯·威斯特华伦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浪
漫主义的极大影响。这种来自启蒙时代的思想在整个莱茵地区都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它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狂热、一直站在专制社会的对立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冯·威斯特华伦的浪漫主义,作为理性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塑造了青少年马克思向往自由、批判现实的理想和叛逆的个性性格。三是纯真恋情。马克思对燕妮强烈而炙热的爱,与浪漫主义合而为一,焕发出诗歌的光彩。少年马克思思想上的激荡冲撞,在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属于理性主义,而在大学时期,三种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于柏格森所谓意志冲撞的状态。很显然,这种思想上的冲撞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除了大学时期的花天酒地、武斗和诗歌,它不会有别的积极的产物。但是冲撞的目的不在于本身,少年马克思的思想冲撞直到遇见了黑格尔才发生转变。
第三部分:
“在案件期间,马克思已经开始写了一篇文章,把案件的主要事实摆在公众面前。这是马克思手稿的典型风格,它已经扩展成了一本小书,题名为《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者同盟中的分裂公布于众,并用大量的文稿论述了普鲁士警察所用的手段。因为马克思感到不得不脱离维利希沙佩尔一派的计划和密谋,他解释说他这一派打算“将来成立一个对立的党”,这样他将不参加任何马上进行革命颠覆的同谋中去。瑞士印刷了2000册,越过边境走私到了普鲁士,贮藏在一个小村庄里,但很快被发现,全部被警察没收。这本书还在美国以一种较小的版本出版,但几乎没有流入德国。
随着科伦委员会成员的被捕,同盟在德国不再以有组织的形式存在。有15到20个活跃的伦敦小组1851年定期聚会,刚开始时是在索荷广场,每周二晚举行;接着在该市的法林顿街,每周四举行;最后(1852年间)在索荷广场王冠街的玫瑰王冠旅店,每周三举行。马克思主持聚会,其成员称该小组为“犹太人的聚会”或“马克思团体”。科伦案件结束不久,同盟基于马克思的建议解体,建议称同盟在伦敦和大陆继续存在都“不再合适”。同盟中的维利希这一派不久停止了活动。接下来的10年,马克思没有参加任何政党。
„„然而,马克思越来越离群索居,并有些痛苦,他毫不容情地把他的嘲笑对准他的流亡伙伴。尤其是维利希,成了他极力挖苦的对象,例如他把他描写为“肮脏的、不像样子的和可怜的”就很典型。与此同时,马克思又禁不住抓住有关流亡者活动的每一丝消息,甚至有时候自身陷入他如此鄙夷的密谋中。例如,1850年晚些时候,施拉姆曾给维利希写了一封信,是关于德国革命的奇异的计划,请维利希来负责。他以科伦支部海尔曼•贝克尔的名义签了名。维利希跌入了陷阱,用立刻进行革命的大胆计划回了信。马克思预见到了嘲笑维利希的绝好机会,并试图得到维利希写来的信,但没有成功。马克思的苦楚因维利希与“耶稣基督”金克尔(正如马克思喜欢称呼的那样)的联合而增加了。金克尔曾于1850年底到达伦敦,他以一位年轻的革命作家获得了声望,这种声望因他从普鲁士监狱中不平凡地逃脱进一步提升了。圣约翰树林中有一个富有智慧的德国流亡者团体,金克尔经常去那里,并用一人一几尼的方式进行公众讲演,很快便赚了足够多的钱,以至把一架埃弗洛德豪华钢琴送给妻子作为礼物。接下来是更为宏伟的计划:1851年晚些时候,维利希和金克尔制定了一项“为了促进即将到来的共和革命”的德国革命借贷的计划(这是受了马志尼为欧洲民主主义举办了获得极大成功的“先令基金”的启发),金克尔前往美国做计划宣传。目标是两百万美元,但实际上只借到几千美元。这笔钱在流亡者中引起了更多的纠纷之后,就进入了伦敦威斯敏斯特银行地窖——(数年以后)它帮助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51年8月团结流亡者的短暂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两个主要的派别:由马克思的宿敌卢格领导的激进共和党人和由金克尔与维利希领导的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
1851年底,更多的流亡者从德国到来,恰逢协会内部对维利希策略的不满情绪在增
加。他的巴黎支持者的被捕以及拿破仑政变使得他的革命计划的合理性越来越小。这种不满情绪由于马克思通过李卜克内西散播的谣言加剧了,谣言说维利希秘藏了本该属于流亡者的钱财。12月,一些工人在马克思的支持下,形成了大磨坊街协会的反对派,退出该组织,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协会,新章程是由马克思起草的。它的领导人是哥特利布•施泰翰,一位桌匠,曾是汉诺威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之一。”
(《马克思传》第四部分)
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他的刻苦是有丰富的回报的,这段时间里,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把自己深刻的思想传向欧洲各国。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严谨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于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严谨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过去我们总是把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是读了他们的传记之后才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他们是多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但能这样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生平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的伟大,和他孜孜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是分不开的。虽然从传记中看去马克思有很多缺点,但是马克思依然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他的思想传播甚广,我觉得现代思想家里,应该就属马克思是最受世人推崇了。所以我们要学习马克思的这种学习的精神,从而获得自己的提高。读完这本书后,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知道的东西还是太少了,要想将来知识面广一些,就得多多阅读一样这方面的书籍,学习这些伟人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第四篇:曾国藩传_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
一、人物简介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生的平凡,一介乡野秀才,却终成一代名相。
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领袖。他帮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他一生清廉,无惧无畏。曾国藩德行高尚、勤俭持家之道不仅仅是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他的八言家训更为后人所认同。他始终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人非圣贤,却非不可为。他能被世人称作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儒家最后一个榜样。究其原因,在于他一生立志一定要超出普通庸碌之辈,他不断克服困难,从中求得知识,不断亲身践行知识,不遗余力,即使经历重重艰辛阻碍也无法令他失去斗志;不求成效很快显现,谦虚地接受,勤勉地奉行,以刚直自立于世,坚定而有节操,以诚意为前导,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曾国藩传》作者用独到的眼光和别样的读史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非庸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为什么他一介书生,却组建出了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湘军;从一个乡下秀才,却成为毛泽东、蒋介石都学习的盖世名相。他功高盖主,令慈禧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都可在阅读《曾国藩传》中有所领悟。
二、人物事迹
曾国藩生于嘉庆16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他自科举出身,是道光18年(1838年)进士,曾叙任各部侍郎。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清末自从天津条约开放传教以来,传教士开始在各地进行教传工作,但由於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差异很大,因此传教士、教民(即中国的基督徒,其中不少地方上不法的无赖地痞)常与民众产生各种误会和冲突,各种反教揭帖、檄文流传,群众信以为真,导致群情激昂,聚众问罪。也有混入教会的吃教者,素质低下,借势欺人,传教士受其蒙蔽,干涉诉讼,引起事端。有时形成大规模的抗争冲突,亦即教案。当时外国传教士常以办理慈善活动的方式来吸引中国人入教,而育婴堂是传教士经常举办的慈善机构,用以收容大批无家可归的孤儿,但这样的举动却常引起民间的怀疑,如1868年发生的扬州教案也是因育婴堂而起。186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卫儒梅通过法国驻津领事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获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1773年天津盐商集资修建的3层楼阁,有房152间,天津著名建筑,又称海河或河楼,当时已经荒废)旧址及其西侧崇禧观15亩土地。但最初几年只能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当然,曾国藩的个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了解的不在于其事迹的多少,而是我们能真正从其身上所学到的多少。
三、个人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魏源是中国开眼开世界的第一人,曾国藩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鼻祖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为官楷模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知人善用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六)儒家圣贤最后一人
曾国藩是个孝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个好兄长,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甚微,曾国藩更是个慈父,是儿女的榜样。他的《八言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七)从平庸到传奇的见证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叹息,一人之力岂能逆天,纵使无极英才,也难挽回清朝颓势。我为英雄惋惜,也为自己警醒:“纵有不世之适之才,也要适时而为。他的德,后市典范,他的行为世人敬仰,他的信念却为人所弃。国之腐朽,非能变法救之,却图一人之力富之,实为苟延残喘。也许他有更远大的志向,可惜人生苦短,惜于不识时务。”
第五篇: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