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浙大新闻学考研复试技巧
2014年浙大新闻学考研复试技巧
1、专业笔试寒假的时候一定要多看看书,像我这种吊儿郎当窝在家里的行为十分不可取,十分地不理智啊。这部分,考研论坛上已经有大牛写了,不赘述,以免伤情。
2、英语口语
一向不担心这部分,3月23日之前的半个月我都捧着慎小嶷的十天突破雅思口语死磕,每天一个话题,锻炼自己语感,结果当我拿着准备好的1分钟自我介绍流利地脱口而出时,连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我也可以逆袭啊。建议大家准备1分钟和3分钟自我介绍(灵活采用),多用一些地道的词汇,纠正中式发音,一定要有条理,可以用1个比较出彩的经历来吸引面试的博士哥哥姐姐们。
我抽到的题目是纸媒会消亡么?我当时的思路是:先论述纸媒只是一种媒介载体,媒介会随着时间变形---抛出我的观点:报纸可能会消失,但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诉求会让专业的新闻一直存在下去,且纸媒们也在尝试向全媒体、新媒体改革---未来预测:可能人们会转向手机应用、网页新闻,而传统的纸媒也可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答得不好,不要学我)
3、面试这是重中之重。我反复思索,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去剖析:
自我介绍。请先梳理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生平(我当时还翻出了本科论文、本科所有带过的大小项目、参加的实习),包括你看过什么书,什么传媒相关的书?你喜欢什么样的媒体,喜欢哪些记者、媒体人及原因;你之前读过什么专业,现在读新闻的优势和劣势;有无传媒报社实习经历?
记得你应该把老师们往你熟悉的领域上领,如果冷场请自己主动展示自己。都到这时候了,就看大家包装自己(这并不是坏事)、推销自己的能力了。我当时就一直微笑,时不时自嘲一把(这没有复制性啊)。
还有同学也带了简历给老师们看,让我深深后悔自己没把当年找工作时做的那个漂亮简历带过去啊!
另外,老师的眼睛是火亮的,你有所隐瞒或者欺骗,其实一眼就看的出来,说谎的时候人都会底气不足。记住,请说实话。其实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定性的话报个班会比较好点,惟学浙大考研网的通关计划班就很不错。
转自:惟学浙大考研网
第二篇:2014年暨大新闻学考研复试技巧
2014年暨大新闻学考研复试技巧
考研的一切程序终于都尘埃落定,趁着有很多事情还没忘记,就上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复试技巧吧,因为去年自己也曾焦急而毫无头绪的各方面寻找资料和经验,那个时候就想如果自己能有幸录取,就一定要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首先是设法探询复试的相关信息。上一届的研究生当然是这方面最权威的“灵通人士”了。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在人大研究生楼里“上下求索”,找遍了所有新闻学研究生的宿舍,详细了解了复试的程序、内容、忌讳等。更重要是相关导师的个人学术信息,我甚至问到了前任院长郭庆光的小灵通号码,向在读研究生挖信息还是要有些新闻的功力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办公效率问题,许多高校网站上的师资介绍都是滞后的,所以有必要向研究生们确认、咨询一下,这些方面的信息多多益善。
其次就要大量阅读专业的核心期刊了,新闻传播学方面大致有暨南大学的《新闻大学》、人民大学的《国际新闻界》、传媒大学的《现代传播》等。但人大复印资料的新闻与传播卷也是必读的,由于学界亦分帮别派,学人相轻,所以一定要重点分析目标院校导师们最近发表的文章。复试如不慎攒到他们在学术上竞争对手的观点,那你就准备“从头再来”吧。笔试方面,人大的试卷采用是传统的小论文形式。七八道问答题,倚着套路作答即可。记得去年有道论述题是:“请简述并评价近年来的新闻改革”。是看惯教材的学生最拿手的了,但我想,自己只有一线生机,标陈出新吧,结果反而惨惨。笔试方面很多都来自于文成暨大考研网的复试通关计划班。没有后悔参加这个辅导班,真的帮助到我很多。学第学妹们都可以借鉴一下。
转自:文成暨大考研网
第三篇: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复试经验谈
复试的主要内容分为:英语口语、专业课面试两个方面,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些应对的建议。
英语
首先,英语口语测试应准备好主题。不同的学校对口语测试有不同的标准和流程。有些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标准和流程,甚至规定了每个老师发问的方式和时间;有些只是面试老师的自由发挥,成绩也基本上由面试老师主观判定。不管面试是否严格控制,考生对下面几个问题一定要认真准备,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表达框架:一是自我介绍,如来自哪里,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毕业论文课题、业余爱好、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复旦新闻学院好像没有)二是做好用英语定义和解释自己所学专业的准备。口语测试时,老师有可能就本专业展开话题,考查考生用英语讲述事物的能力。我在复试的时候老师就问了我一个关于我本科时候学习的专业的话题,幸亏有所准备。因此考生对此要有所准备,先用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句型和词汇将答案组织起来,再用一些更精确的不经常用的句型和词汇来替换,提高语言质量,让考官感觉表述地道,有利于获得好成绩。
专业课面试
专业课回答问题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反应要快,但不要慌,吐字清晰一点。第二,不要紧张。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说一点,不懂得地方尽量避开,老师一般会就一个问题深入问。如果一开始就察觉到自己的把握不是很大,就不要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把老师引到你熟悉的领域去。另外,最好准备一下新闻时事,特别是复试之前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时事,如两会等,这些都是老师容易出题的地方。比如,去年,老师问我选举法的情况我没有看时事,结果没有回答上来。
穿着和礼仪
首先,礼仪仪表一定要显得严肃、庄重,给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穿着方面,男生应该尽量穿比较正式的服装,女生千万不要穿紧身衣或者短裙。这里关键是提醒大家要注意穿着,不能太过于随便,要让老师有被尊重的感觉。另外,尽量不要染发,如果一定要染,女生可以染一些比较淡的浅色。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你所报考的那所院校的师兄或师姐,打听清楚你所报考学院导师的偏好,然后有针对性的打造导师心目中完美的考生。
其次,进门的时候一定要敲门,然后很有礼貌的表示对老师的尊重,鞠躬比较好,或者对着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好!”问好的时候一定要用眼神扫一下各位老师,不能就望着一位老师说,因为每一位老师都不希望被忽视,这一点要注意。如果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的同学们在面试的时候应该刻意的注意一下。
相信同学们在复试之前注意以上几点的话,复试的分数应该不会低。顺便分享一下复旦大学考研复试群(298112305)祝大家在复试的时候都能够充分的发挥!
第四篇:2014年浙大考研金融学考研复试
惟学浙大考研网
2014年浙大考研金融学考研复试
研究生复试几乎对每个参与者都很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紧张的情续,这是正常现象。谁也不想功亏一篑,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那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谁能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谁就能顺利通过复试,在考研大战中胜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小河沟里怎么能翻船?”如果在面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或者过于看重结果,对自己不够自信等,都可能会使自己不能正常发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复试经验。
初试考完我感觉还不错,简单过了个热闹的团结年,就准备复试了。有的同学担心复试的内容和书籍看不完,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跨专业考生。其实,从初试到复试还会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只要自己静下心来,把握重点,应该是可以的。浙大当初的最终成绩是按加权比例计算,初试成绩只占最终成绩的60%,而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其中专业笔试25%,专业面试10%,英语口语面试5%。可想而知,复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是大头。
专业笔试考察的主要还是一些基本内容,有五道名词解释,两道计算题,五道简答题以及一道论述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因此要能很好的把握时间,当然也需要大家复习能够更全面一点。专业面试每个人会各抽两道题,一道货币金融的题目,一道国际金融的题目,抽取题目之后,大概会有5分钟的准备时间,你可以在纸上简要列举答题要点,这样作答的时候也会更加顺畅一些。还好这些题目在参加惟学浙大的复试通关计划班上都有过类似提醒,所以结果还算不错。
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自然,自信。即使考到的部分题目不知道,老师也不会为难你,他会问一些容易回答的题目;如果你回答很棒,那老师也有可能再问你一些知识。这样是为了综合考察你的素质。所以,不要紧张,要保持放松的心态,英语口语面试中,每个人都会抽取一张小纸条,上面用英语写着一个专业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你回答问题以及和老师交流的时间了,要做到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估计在这个环节很多专业也是如此。
转自:惟学浙大考研网
惟学浙大考研网
第五篇:浙大2001年新闻学考研试题
浙大2001年新闻学考研试题(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新闻的)接近性
2、政治宣传
3、信息超载
4、传播效果
5、合理想象
二、辨析题(请先指出是对还是错,然后简单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5分)
1、新闻报道都有阶级性。
2、在无产阶级党报史上,是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首先明确提出党报党性原则概念。
3、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自由。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人们之间为什么能构成新闻传播关系?
2、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是如何选择新闻的?
3、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舆论引导论
2、请根据下面的两段材料,写一小论文,题目是:新闻传播媒介现状之我见
A、广播的价值被贬低了。有人说,广播已经过时了,而且广播记者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只不过是请嘉宾到广播上讲话或者放一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推断。广播仍然是普通人的媒介,尤其是妇女的媒介。收音机的价格便宜而且可以边听边做别的事情。有一项对拉丁美洲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的听众调查表明,妇女爱听收音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音机给她们做伴。
B、我国互联网上的网民,1994年1万人,1995年8万人,1996年20万人,1997年67万人,1998年210万人,2000年的预测是近2000万人,2001年是4000万人左右,2002年是6000万人左右。据统计,目前网上用户希望获得的信息:新闻为66%;计算机信息52%;休闲娱乐是39%;电子图书、杂志方面的为38%,科技教育31%。未完待续
------------------2001年新闻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晚唐人孙樵的《___________》一文对研究唐代报纸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起始于北宋,风行于南宋的“___________”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局面,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3、创刊于1833年的《___________》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所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4、洪仁玕《___________》中提出的办报构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政策的性质。
5、《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它们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的萌芽。
6、“竖三民”报的主持人是___________。7、1908年颁布的《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新闻法。
8、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张机关报是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的《___________》。
9、“五四”时期的“四大著名副刊”除了《晨报副镌》、《京报副刊》外,还有《民国日报》的《觉悟》和《时事新报》的《___________》。
10、与《红色中华》同日创刊的《红星》报以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为宗旨,___________、陆定一先后主持过该报的编辑工作。
11、延安___________的创建,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2、英国最早的周报是《___________》,它是经过官方特许的刊物,基本上是___________的翻版。
13、二十世纪20年代是广播事业的初创阶段;30-40年代随着“二战”的迫近和爆发,广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突出起来。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露布
2、《中国报学史》
3、新记《大公报》
4、“新闻书”
5、法国的《世界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申报》创刊伊始,就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为此,它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简述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及其特色。
3、简述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展开的“拒检”运动及其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主要作法与特点,并扼要论述1956年新闻改革的收获。
2、有的西方新闻史学认为,近代报业出现后,各国都经历了官报、党报和商报三个时期,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对此你有何想法,请举例论述之。未完待续
------------------2001年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采访意志
2、消息头的三要素
3、选材六忌
4、编者按语
5、参照编排
二、辨析题(每个5分,共20分)
请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所谓记者的“体验性观察”,就是一面参与具体的工作,一面当记者。
2、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是否可以报道的唯一标准。
3、白描手法只适用在消息写作中使用,而不适合用于通讯写作。
4、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来说,它更重要,处于第一位,高于报道。
三、简答题(每个5分,共10分)
1、简述如何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2、简述编辑符号的性质与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10分,共30分)
1、试论当前人物通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3、以“焦点访谈”为例,谈谈你对当前国内广播电视评论类节目个性特征的理解。
五、实务题(共20分)
根据下列材料,改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要求主题集中,角度得当,语言流畅,并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语。(8分)
为消息精心制作标题(4分)
为消息配一篇250字左右的短评。(8分)
用“一日千里”来比喻“九五” 期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毫不为过。今天,通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已远远超出了五年前人们的预期——
原计划:发展电话用户7870万户,达到1.23亿户,其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1440万户,达到1800万户。城市具备满足每户居民1部电话的能力。农村实现行政村同电话,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到2000年5月底,全国本地电话用户已经达到1.2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605.8万户;因特网用户超过1000万户。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网的规模双双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
“九五”期间,电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在中外通信史上都是少见的。
让老百姓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移动电话的发展。
“八五”末期,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才363万户。“九五”开始,中国移动通信加速发展,令世界为之震惊;1997年末用户达到1000万户,1999年增长到3000万。仅仅半年之后,到2000年6月,移动通信用户突破6000万。
“九五”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决定续建京九广、北沿江、兰西拉等25条长达3.4万公里的光缆干线。1998年12月30日,提前两年建成了覆盖神州大地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它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的通信网络基础,并为今后积累了巨大的网络资源,进而使我国干线传输网的技术层次、规模容量跃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我国光缆总长已突破100万公里,长途光缆筑就了宽敞的信息国道。
因特网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它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生产、生活。在今日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并迅速走入平民百姓家。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上网人数1690万,数字数据网通达全国90%以上的县市,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国互联网已有1万多个站点,传统媒体上网达800余家,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各类新业务得到了广泛应用。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超过1000家。据预测,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网络化生存已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信息产业部新闻发言人程光辉介绍说,国家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金融、财税、海关、证券、贸易、科教等部门和单位利用公用电信网组成各种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实时交易网络。国际最新的电信新业务在我国都已基本开办。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3.66万条的国际电路,将中国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中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大潮中„„ 未完待续------------------2000年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新闻编辑部
2、媒介
3、符号
4、讯息
5、新闻政策
二、辨析题(首先指出下列各句话是对还是错,然后简单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5分)
1、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事,经过传播,就是新闻。
2、在现代社会中,报纸、广播和电视不是人们了解并传播新闻的唯一渠道。
3、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接收者总是主动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评价之关系。
2、请举例说明何为硬新闻,何为软新闻,并简单谈谈它们与社会之关系。
3、试述守门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新闻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传播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2、有学者认为,“一张报纸,一般说来,是既有新闻,又有宣传。既要供给新闻,又要进行宣传,这是报纸的两大基本功能。”请结合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认识。未完待续
A名词解释:(没有归类,朋友们你们自己归类了)
阳光模式,图像,新闻自由,终极新闻价值评价,媒介策略,市场细分,广播特写,人际传播
B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组配?有哪几种方法?
(2)传播学的分支研究是否会肢解基础研究,为什么?(3)媒介市场定位得步骤与依据。(4)新闻传播过程规律?(5)整合营销传播观点
(6)媒介领导的有机组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C论述题:
(1)试论电视谈话节目兴起的社会因素和理论根源(2)试论电视节目的娱乐倾向(3)广告代理制在我国推行的意义
(4)媒介人才管理循环链的特点和所揭示的规律 2000年新闻史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出现了最早一批新闻类作品,它们分别是:《诗经》、()、()和()。
2、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不仅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是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报纸。
3、世界是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1815年由美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
4、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其原名为()。
5、我国第一本报刊论文集是()。
6、改良派在海外办的第一家机关报是()。
7、中共中央的第一家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的(),中共第一张日报是()。
8、1918年10月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
9、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晚报是(新民晚报),它的前身是(新民报晚刊)。
10、()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定本本制度
2、《大江报》事件
3、“九一记者节”
4、《新生》事件
5、红中社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邸报的基本特点。
2、简述《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其论战的意义。
3、简述“五四”运动前《新青年》的创刊及其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
2、按照延安《解放日报》自己的总结,该报在改版工作中所得到的重要经验,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现请你以《解放日报》为例,试述解放区开展全党办报的经过及其意义。未完待续
------------------2000年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吃透两头
2、新闻嗅觉
3、晾衣绳式导语
4、集中式版式
5、类题
二、辨析题(每个5分,共20分)
1、记者采访的任务就是获取资料。
2、隐性采访和体验式报道是同一回事。
3、背景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结构段落。
4、编辑是信息传播的中介者。
三、简答题(每个5分,共10分)
1、编辑符号的功用有哪些?
2、为什么新闻写作必须要交代消息来源?
四、论述题(每个10分,共30分)
1、试论新闻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2、请谈谈你对《北京青年报》版式设计的看法。
3、试述新闻评论写作中“虚实结合”的本质及论述方法。
五、实务题(共20分)
根据下列材料,改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要求主题集中,角度得当,语言流畅,并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语。(8分)
为消息精心制作标题(4分)
为消息配一篇250字左右的短评。(8分)短文略
复旦大学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信息 【参考答案】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对物质系统运动状态的表述。信息能够有效地消除熵,通过掌握信息,人们可以减少或消除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信息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的社会信息,是指余人的社会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新闻传播的信息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
2、舆论 【参考答案】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通过意见评价的方式,以特定的价值观念、意愿和理想这些主体的“内在尺度”干预现实,影响社会生活,是舆论的基本功能。
3、《大清报律》 【参考答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十三日,清政府颁布《大清报律》。该报律是由清商部、民政部、巡警部和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的。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商部、巡警部等部门就曾拟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对有反清倾向的报纸、杂志的出版加以限制。《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其中主要规定为: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出版前必须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休”、“扰乱公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章奏”,违者处两年以下徒刑及二百元以下罚款;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上述规定者禁止入境,出海关没收后入官销毁。
4、《中国报学史》 【参考答案】
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该书于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献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的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从哲学根本观点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明确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该文对其后的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参考答案】
(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成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受众的心理需求、跨文化传播的冲击。(3)评价: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不是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张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参考答案】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是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介的自律。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3)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
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参考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向导》集中宣传党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红旗日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3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成。第 162期后为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李求实任编辑。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发行,出版1月后发行量达1.2万份,有国外订户。设有“苏维埃区域来信”“莫斯科通信”“欧洲通讯”“红旗俱乐部”“我们的字典”“短斧头”等栏目。每周有1 篇时事汇评。此报发刊词中说“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31年3月停刊。
(3)《新中华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原名《红色中华》
(1931年12月创刊),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期号续前。在延安出版。初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停刊,改组为《解放日报》(延安)。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发行,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发表抗议通电、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
(4)《解放日报》:1941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初为二版,后改出四版,毛泽东题报头并写了发刊词。1942年4月1日,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解放日报》改版,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解放区八路军的情况毛泽东等经常亲自写稿、改稿,阐明党的方针政策。1942年
9月起,《解放日报》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并在边区各地陆续建立通讯处,派出特派记者,扩大报道面。1947年
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刊,至 3月27日共出二千一百三十期。(5)《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
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 3月迁至北平,同年 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到1989年 3 月,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均派驻了记者。
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制定出以扩大报道范围, 改进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领导权长期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粉碎“四人帮”(1976),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1986年,《人民日报》为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及读者对扩大信息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提出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发挥它的功能,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参考答案】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首先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新闻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街头巷议,还包括信件、电报、电话、会议等形式。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还包括影响日众的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其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还是表现为正规的新闻传播事业,这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闻传播业,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所有的人,无论其阶级、职业、性别、宗教、民族的差异,都离不开新闻信息的获取,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局限于和大众媒体的接触,而是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了解到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对社会的信息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断促进信息透明化,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其次,充分注意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传播,同样可以通过人际的口耳相传和其他人际传播手段,如电话、手机等形式得到传播。例如,在“非典”时期,起初相关消息在大众媒体中很少提及,然而通过人际途径,这些消息得到广泛传播,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处理好不同形态的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涉到社会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
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参考答案】 略
3、试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参考答案】 略
标签: 豆腐干
票数:0
我顶
【发起辩论】 [手机订阅] [收藏到我的网摘]
[推荐] | [评论] | [投诉] | [打印]
本文章被推荐到了0个圈子 点击数: 107 评论数: 1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