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时间:2019-05-15 04:5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第一篇: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首次播出,这个只有13分钟的栏目,在广大电视观众的深情注视下,走过了整整18年的风雨路。从《焦点访谈》诞生之日起,广大的人民群众便敞开她宽广的胸怀,给予了这棵幼苗以精心的呵护和坚定的支持。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在本上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温总理似乎看到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困难,并对监督比例做了分析。栏目曾获三任总理来视察、座谈、题词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公众领域,“有问题找焦青天”已经成为民间的流行话语。朱总理的舆论监督,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长期寄予的极大的希望与企盼,赋予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是我过新闻媒介践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构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问题并积极组织新闻批评报道的典范,栏目定位于“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以揭示原因、背景和影响为主,其次是追中时间演变过程和未来预测。节目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事实说话”来构建内容的逻辑结构,强化事实论证和细节描写。通常是观点先行,然后是事实为观点立论。“深度在事实之中”是节目制作的宗旨,除其选题都是鲜活事实之外,调查论证过程全由事实说话——画面、同期声、字幕是最有力的论据。而且新闻部主任孙玉胜注解《焦点访谈》说:《焦点访谈》绝不空谈,绝不流于空谈。

“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各样不正之风作斗争。”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政治报告关于舆论监督的论述的基本思路都是:从党的工作角度,将舆论监督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机关和工作人员公开的监督形式,而非指监督其他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其具体做法,是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因而,现在说的“舆论监督”与本义的舆论监督内涵有所不同。

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舆论监督指对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从狭义上看,意指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不正当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至少具有两种直接意义:其一,监督制约公共权力;其二,促进与维护个人价值。在现代舆论学研究中的“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利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无形的监督形式。公众表达的意见可以是赞扬批评,形式和渠道也是也是多样化的。“人口皆碑”、“人言可畏”,便是正反两种舆论监督的效果。舆论,以为着察看,并非一定是批评。舆论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见形态,它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形成一种软性监督。舆论的力量不在于它拥有某种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对舆论客体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与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不同,舆论是公开的自然形成的公众集合意见,它对客体进行的察看督促,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可能对客体照成必须按照法律或者社会道德行事的精神压力。然而在西方有关媒体和大众传播的文献中,没有“舆论”和“监督”这样的固定搭配,可以说,“舆论监督”是中国新闻界创造的和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但对于“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国内的学术界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表述。舆论监督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先进与邪恶、落后作斗争。因为舆论监督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常常只有借助其他手段最后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自己也常陷入尴尬境地。分析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探寻新闻舆论监督的出路和有效方法是

新闻媒体冥思苦想的大课题。特别是地方新闻媒体,更是迫在眉睫。从目前舆论监督的情况来看,是喜多忧亦多。喜的是近几年来,传媒在坚持正面宣传和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舆论监督的力度有所加大,效果比较明显,其作用日益增强;在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焦点访谈》属于传媒监督,而传媒监督主要指传媒的批评性报道,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每题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使是传媒监督,它的力量应当在于传媒自身的影响力,这同样是一种软性的监督。传媒的影响力是无形,不拥有有形的权力。当它代表着舆论的时候,这种监督的力量会显得十分强大,等于“传媒的力量+现实舆论”在共同作用。从形式上讲,《焦点访谈》这种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的批评所以具有正当性,来自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因为传媒是公民知晓情况和发表意见的公开渠道。如果传媒不承担这种服务职责,得不到公众的认可,批评也就失去了效力。传媒批评的权力不是一种特权,不应成为以传媒面目出现的另一种党政权力。舆论监督本来的意义是公众以“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舆论客体施加的影响,现在主要由传媒代行这种监督职责,需要防止公民参与形式化、仪式化。

产生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威尔逊的舆论监督思想是对我国舆论监督有启示作用。威尔逊的舆论监督概念是:公民社会中的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掌握公共信息、了解公共决策、发表公众意见,以舆论的力量对公共权力实施监督和制约的动态过程。其核心主体是人民大众,形式主体是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经常表现为这样一种模式:媒体通过反映具体民众对具体事物的个体评价,指引和诱导广大民众对该事物做出集体性的评价,然后在通过公众的评价来对评价对象及相关主体产生作用。他的公共舆论监督的思想主要观点:

1、舆论监督的地位:树立公共舆论的权威及统治地位,他说:“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公共舆论,它就必然起统治作用”。具有最高的社会权威性,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然而,大量的精明的人寻求创造一种虚伪的意见,并且他们的个人利益代替了公众的利益,这是完全值得一个国家的人民去认识这个问题的。只有舆论能检查并摧毁它。在西方国家,舆论监督在对政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并且日益成为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并立的“第四权力机关”。在国家的转型时期更能够发挥其强大的力量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里,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滥用权力现象很容易被一种勇敢机警喜欢打听而又善于侦查的公共舆论和一种坚定的大众化的自主性给予揭露和加以制止。

2、有效实现舆论监督的方式:威尔逊认为,“问题是公共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正常关系。应该使公众舆论具有效力,而我们又免遭它的好管闲事之苦。”媒体应有的职能不是批判而是合作,通过一种反式,把一切都摆在公众面前,这将有助于公众通过直接的真正的事实来帮助政府。

3、舆论监督有效性实现的保障:一个政治家的首要责任是在领导人们的同时,也要向人们传达其政策的信息,以便他们能理解并接受他的判断。政府信息公开是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保障条件,美国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必须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4、舆论监督与政府的关系:威尔逊认为:政府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其“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切方面都对公众舆论有敏锐的反映。不要犹豫给我任何意见,要形成一种舆论监督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由公共责任来控制并且能够正确或成功起到作用。并充分利用公众舆论来推行政府的进步主义改革。

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相似性,使得在进步主义时期产生的威尔逊舆论监督思想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就应该更好的发挥公共舆论监督的监督作用。因此,须从改革舆论监督体制完善舆论监督法制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新闻工作队伍提高舆论监督实效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等方面,改

善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焦点访谈》开播伊始,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就是其主题之一。随后,它成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标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赢得全中国广大受众的认可。其收视率在很长时间内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但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之路走得十分艰难公众对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期望值过高,而它犹豫体制问题和权力阴影的影响,成活率不高,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几乎每个记者都遇到过节目播不出去的情况,记者们容易在采访中收到当事人特别是权力机关的阻挠,而且有的还在采访,对方已经有人跑到北京公关,近年来,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人身安全亦屡屡受到威胁。记者的权利与肩上背负的众人不对等,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与社会赋予媒体的全露不对等,媒体仅以手中握有的代表民众的话语权与现实社会中的丑与恶做斗争,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舆论监督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焦点访谈》体验,最难的是得不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或者说是难在一些握有一定权力的人的无端刁难和限制。他们可以用种种借口和理由,什么“影响团结”、“伤害同志”,什么“给党抹黑”、“给政府添乱”等等,来限制和阻挠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而那些自己屁股上有屎,身子“不干净”的人,更是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制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对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打击报复,甚至不择手段地进行政治迫害。新闻媒体既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这种喉舌和耳目功能的双重使命,往往使舆论监督操作起来有些难度。一般情况下,新闻媒体大多表现出喉舌功能十足而耳目功能不够的现象。因为发挥耳目功能就必然要通过公开批评或内部参考的形式来实施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又往往会影响某一级单位或部门的形象和这些单位领导人的政绩等等,这样必然带来一些人的干预,而这些干预往往就是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或“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借口,使媒体负责人左右为难。目前作为党报、党刊、党台且不说如何去监督它为之服务的同级党委和政府,就连去监督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下级单位或部门也常常摆脱不了领导的招呼或指令,以及有着中国特色的人情网。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现状,使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事人极不满意,也使媒体的舆论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媒体自身对舆论监督产生畏难情绪。

当前在看待舆论监督的前途上,存在两个倾向:一是盲目乐观,以为单靠几个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舆论监督的黄金时代就会很快到来。二是过分悲观,认为《焦点访谈》只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他媒体无法仿效,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有害的。前者使人对舆论监督的潜在困难认识不清,估计不足,不利于舆论监督的纵深发展;后者使人对舆论监督丧失信心,陷入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因此,我们当前有看到舆论监督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逐一解决,才能更好的把老百姓的声音通过他们所信任的“舌喉”传送出去,正义之声震慑邪恶时,觉得身心舒畅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些受害人。敬一丹说:“《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的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意志和呼声的管道和窗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和重要的影响力。但目前舆论监督的问题也层层出现。

(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新闻从业人员是舆论监督的主体,他们的整体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这舆论监督实现的效果。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底下,他们把新闻传媒当成谋个人私利的工具,把舆论监督权利当成私人权力,收受贿赂,骗取钱财,搞有偿新闻。这不仅令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蒙受耻辱,也玷污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新闻传媒为了经济利益,忽视传媒的社会效益和报道的公正客观立场,大做软广告,做虚假宣传,甚至出卖版面和栏目。

《焦点访谈》播出的《“历史园”荒六年》,当时在《焦点访谈》实习的记者实地走访义乌,得出和片子截然不同的结论:片中农民土地被强占,实际上却是农民不愿意耕种将被工程开发进而迅速升值的土地;画面中哭诉的村民则是在利益方的煽动利诱下,对记者演的一

出戏。在虚假问题上,记者采访的对象竟然是一个派出所所长,其实对公司的所持资金有资格审查的只有两个地方:工商局和银行。但记者没有去这两个地方,却去了金华江南分区的派出所,而接受采访的人又是个托儿。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业记者素质问题的案例。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编辑的每一个画面,写的每一篇稿件,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作为历史的见证永久保存下来,作为公众形象,社会大众对新闻工作者的一切行为是近于理想化、苛刻地按完美标准来要求的。“人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我们的态度很明确,绝不拿我们的节目与良知和原则交换。”梁建增对我们说,孙杰也说过,“我们能做的就是讲清道理,希望对方理解配合。但要我们放弃节目,没有什么特别情况基本是不可能的。”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焦点访谈》人决定每人选题“做”与“不做”的最终标准。我相信那只是极少数人的丑陋行为,他没有办法左右及阻碍新闻工作者的整体走向和素质发展。美国新闻史的著名记者普利策有过这样传诵已久的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真实、正义、公开、平等、理性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准则,充满激情,敞开良心,干预牺牲和时刻保持清醒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把握

第二篇:分析焦点访谈

分析《焦点访谈》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2009-07-02 06:34:4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分析《焦点访谈》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原创:李谦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 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已历时15年有余。15年的发展,使它

成长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成功典范,也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栏目。

一、选题

长期以来,《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够在央视众多栏目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栏目的个性化方面独领风骚,就在于它始终把选题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从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看选题方向,首先表现在积极主动地与中央的中心工作相配合,也就是说当好“耳目”,做好舆情监测。这就需要策划者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揭示问题。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吃透政策的深厚功底,同时还要求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必须做到所提出的问题有前瞻性,所选个案具有典型性。还表现在做好“喉舌”,为中央工作提供舆论支持上。本期节目选取了北京和广州两个考场为报道地点,在严防甲型H1N1流感时期,教育和卫生部门做了那些防范,交通管理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有利于

考生的措施,考场的工作人员又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这就起到了一个监测和喉舌的作用。

二、结构

《焦点访谈》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而在几年中《焦点访谈》推出的一批较为观众认可的“记者主持人”,也因其来自采编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素质和理论素养确立了自己在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位置。他们正按照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缔造者们既定的目标和进程,由“记者主持人”向“主持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评论员一步步前进。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节目中,演播室主持人是敬一丹,三名出境记者进行了主题内容的报道,其中北京考场内的是记者黄洁,广州考场内的是记者刘

庆生,北京考场外的是记者刘雪松。

三、制作团队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

田。

从节目尾部字幕部分得知,其制作团队除了主持人和记者外,还包括制片人、编辑、摄像、技术统筹、主编、播出主管、责任编辑、制作主管、技术制作、合成、监制、节目总监。

典型的选题,清晰的结构,一流的团队,使得《焦点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的收视率稳定在30%左右,每晚收看

这个栏目的观众约有3亿。

(尊重劳动成果,别只看不顶哈)

第三篇: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一、栏目简介:

《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

《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

《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

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 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

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

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 E经验性报道

F重大国际问题

G突发性事件

四、栏目的风格: 《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此外,该栏目真实、朴素、尖锐、深刻、生动、鲜活的风格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

五、栏目设计:

1、栏目的长度:13分钟,2013年1月1日改为17分钟。

2、播出的频率:每天一个节目。

3、制播方式:录播。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4、栏目性质:综合性新闻栏目。

5、栏目板块构成:由2013年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到2013年1月1日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

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改版后的栏目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

6、栏目的卖点:舆论监督,用事实说话。

六、播出时段:

播出时间:每晚19:38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重播时间:次日06:17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3年1月1日起,每晚19:38-19:51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次日3:30-3:

43、5:45-5:58在新闻频道播出。

七、荣誉:

《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

义。”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焦点访谈》在这些年的新闻评奖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罚”要依法》、《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粮食满仓”的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 违法伤农》、《河道建起商品楼》、《洗不掉的恶行》、《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等节目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每中国新闻奖评论类大奖。《焦点访谈》

曾两次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栏目”,1999年和2001年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新闻名栏目奖,1994年至今,连续获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

2010年8月28日揭晓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焦点访谈》栏目喜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此次评奖汇集了国内有影响力媒体的优秀栏目。《焦点访谈》从众多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评委认为《焦点访谈》栏目特色鲜明,在国内媒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已经运行十几年的品牌栏目,《焦点访谈》既保持栏目特色,又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拓展选题领域,改进表达方式,优化传播效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导向正确、监督力度大的单体和系列节目,保证了栏目在收视率、收视排名等指标上始终名列前茅,保持了强势的影响力。

2010年9月26日,在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央电视台获得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获第三届“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奖,《焦点访谈》制片人余伟利获第三届“森林奖”;中央电视台另有14件作品获关注森林新闻奖。其中《焦点访谈》选送的《寻找回来的神农架》等四件作品获一等奖,《缩水的湿地》获二等奖。《焦点访谈》1名个人、4件作品喜获大奖,成为此次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一大亮点。

八、成功的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 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九、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1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1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1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九、改版:

1、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建于1994年,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

影响的舆论监督节目,长期以来只是对节目进行了些小的调整。2012年9月开始,央视大规模预告这个老牌新闻节目要进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并在主持人播报方式、演播室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时长由原先的13分钟增加到了17分钟,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从昨晚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昨晚播出的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还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

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昨晚一个小男孩面对镜头说:“2012年我上学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还要写作业,那么难的题……干嘛啊,我才6岁。”这个采访,许多观众大赞很真实,说出了很多小孩的心声。

2、新主持站着主持

除了内容和话题选角上的变化以外,这次《焦点访谈》的包装和主持人的变化也很大。2013年的第一天早上,《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在网上曝光了节目的新片头,新片头显得很时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几千条的转发。晚上开播后,新加入的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

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劳春燕早前主持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此外,节目内容的包装也很轻松、很亲民。节目内容加入了flash动画,还有郭德纲的相声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调侃:“《焦点访谈》是和春晚抢郭德纲亮相央视首秀吗?”不仅如此,在讨论交通新规时,居然举例有人遮挡车牌,车牌号是“亲O 594SB”。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当场笑喷了,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

3、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针对《焦点访谈》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表示,《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常江表示,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通常要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先是观念的松动,然后是形态的调整,最后才能冲破重重阻力,进入到内容层面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逐渐积累下来的,到了“质变”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应该可以全面进入形态调整的阶段。常江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趋势来看,下一步形态上的变革应该是将播报类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和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整合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这一思路,其实在观念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了,但央视内部的权责划分和部门设置等因素,也许会形成阻碍。

4、反应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专家:形式改变不能削弱内容深度

从改版后的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看好这样的改变。也有部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性表示出担忧,网友张硕洋称,改版后的节目背离了“焦点”与“访谈”的真理,没有深度,“风格清新淡雅,何必占用黄金时间”。

昨日,记者就《焦点访谈》改版一事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隽,韩教授说:“1日到3日的三期节目我都看了,第一期看完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新主持加新包装,主题从以前的一期一个变成两到三个,很明显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更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性,这都是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看到第二期会感觉选题内容上稍微削弱了一点,但第三期又回归到批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档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进行改版,寻求创新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形式上的改变一定不能削弱内容上的深度。一定要加强舆论监督,做批评报道。”在谈到改版后的栏目发展趋势,韩隽说:“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档节目监督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

第四篇:《焦点访谈》节目分析范文

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 学院:中北学院 学号:18105038 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 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

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

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

《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既不要以为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的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也就是这样的节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焦点访谈》的节目风格和节目的样式。每天“用事实说话”13分钟,盯紧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与“舆论监督”的进程紧密相联,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是深受各级乃至中央政府官员的关注,也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节目。

节目制作者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追踪社会热点。其中内容不管表现的是正面负面的,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老百姓利益的高度关注。

三、对《焦点访谈》的选题分析

我们正处于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媒体节目为自己的主打内容的设计上,能否做到吸引大众,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关键。《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群众关心”是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

价值观。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以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为例,就是讲的安徽女孩在北京的一家商场跳楼了和红十字会的内容。节目的选题都是比较贴近群众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吸引着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我认为《焦点访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也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在逃避问题。记者通过对要调查对象的采访、暗访等形式加强节目的真实性。

四、对《焦点访谈》的报道方式分析

我们从节目的报道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焦点访谈》的主题被创作者事件化了,这样更加形象具体的表现了主题。节目的事件也被故事化的处理,这样也有利于电视发挥它的可视性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真实的前提下被制作团体进行了相对的刻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表现出电视的叙事的冲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可看性。从报道原则上来看,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

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五、对《焦点访谈》的编排与播出的分析

从大体上来说,编排与播出策划要服从频道的安排和设计,让节目之间形成有效的承接和互动的关系,让观众对节目保持一定的关注。从节目的时间上来看,节目在每晚19时38分在CCTV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栏目时长13分钟。在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之后,新闻联播的受众人群和《焦点访谈》的受众人群上市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的。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节目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紧扣时事,即使配合中央政府中心工作,即使采制节目。《焦点访谈》以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人民群众通过《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监督;党和政府也用同样的方式及时了解公众的意愿和要求。《焦点访谈》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极强的节目,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往往采用现场报道,采访、写稿、录音工作尽量在采访的同时完成,以便缩短后期编辑时间,以确保第一时间将节目播出。

我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媒体时代,只有树立自己的节目的节目个性和节目的贴近性才能让节目获得成功。只有把“经典”与“艺术”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的节目永远的成功下去。

参考书:

《电视新闻采访教程》 张红军 邹举 著 《电视节目策划学》胡志峰 主编 《现代广播电视论纲》毕一鸣 著

《广播电视学刊》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百度百科的资料的收集。

第五篇:新闻舆论监督分析(演讲稿)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前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对我国的舆论监督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案例回顾:

2012年1月24日,综采五队的一东北人在井底被偏帮煤砸伤,送到大同市三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矿难发生后,矿方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而是将该起事故公然瞒报,把死者的尸体拉到另外小煤矿,与家属协商私了。该矿死亡事故发生后,煤矿派出专人对媒体发放封口费企图封锁消息。(“矿难封口费”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但反映出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以管代监”的制度缺陷)

二、现状探讨:

好的方面:

1、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即使矿产对其进行封锁消息,但由于该事件关系到大众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被媒体公开,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2、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该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关注度不断提高,大众舆论对于该煤矿公司的最后决断有一定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3、多样表现形式;(主要形式以电子通讯和网络监督为主)

4、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媒体选择曝光该事件说明我国煤体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度提高。)

不足:

1、公民对舆论监督的干扰和阻扰力度在不断加大。(一旦事件曝光,大家关注度过高,加上某些媒体炒作,公民的意见各不相同,大部分人都出现跟风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媒体舆论造成一定影响和干扰。)

2、有些媒体通过不实报道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我国现在的媒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关注率,他们会根据读者需要肆意制造一些不真实的报道,来赚取观众对其媒体关注,这不仅影响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而且影响其存在价值,使得大众对媒体得信任降低。该事件正好可以说明了这一点,一些记者收取高额封口费,为自身的利益而谎报甚至不报道事实。例如还有一些虚假新闻的制作报到造成的影响

3、在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同时,舆论监督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首先,就该事件举例,在媒界的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其报道的事不全面或是捕风捉影,使群众的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其次,大众的跟风观念与事不关己等等不正确的态度同样是舆论监督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尽管有着种种负面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矛盾高而多发、热点焦点问题频现,党和政府有新要求,人民群众有新期待,新闻媒体近些年也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主动去承担这一重要职责和任务,总体上看成效显著、反响良好。)

三、问题剖析:即使现状在总体上反映良好,但也不乏的存在着一些显著性问题。

1、舆论监督水平不高(所以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创造好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新闻舆论监督本身也要增强质量意识,讲究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水平。)

2、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正是由于缺乏相应法规的保护,官员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对监督者进行报复陷害。公权力百般阻挠舆论监督过程。这就使得记者无法自由的开展正常的监督进程,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期待。)

3、新闻媒体缺乏相对独立性

四、对策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大前提就是让为政者受到监督,让权力运行得更透明.舆论监督作为制衡公权力的重要手段,理应得到更多保障,其监督的事情也理应得到落实.)

1.改善党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指导(各级各部门应该正确看待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应当明确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要从大局出发,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

2.加强新闻舆论权的立法保障(制定出新闻法,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使,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的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才能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解决我国舆论监督问题的困境。)

3.建立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

在保障人民和媒体充分享有监督权利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是保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4.媒体内部的自我完善

新闻媒体应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学习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新闻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外,还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的改造等诸多方面。因为只有排除新闻舆论监督的阻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小组成员:马优优、罗茜、张国荣、潘正婷、戴维 传播学(2)班:20122209042047、55、50、56、59

下载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舆论监督

    首先声明,我的文笔较差,所以一般在论坛中,我只是潜水,很少发表言论的,但这次,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几年辛苦奋斗中走过来,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特别对我,非......

    焦点访谈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2012年5月4日焦点访谈观后感一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日复一日在城市的地底下劳作,如果不是暴雨倾盆时“水漫金山”,很少有人会想起疏捞工这群特殊的劳动者。在汉阳......

    焦点访谈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中央街支行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焦点访谈》 20150410“谁让我背了债”的个案和省联社关于做好热点舆情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我感受颇深,心得体会如下: 由于我本......

    焦点访谈有感

    《焦点访谈》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有感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执行,老百姓拍手叫好,规定执行,除了靠领导示范带动,还要有监督检查,否则也容易成......

    焦点访谈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8篇 焦点访谈观后感1 2月21日晚上7点30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放了《赌风何以盛行》。看了访谈,联系学校,思之再三,有如下三点感想:之一:赌风难禁环境如此......

    焦点访谈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1 今日午时,何教师给我们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让我们观看“焦点访谈”,这不是十二年前的节目么,但何教师说,这个节目播放的新闻都是十分有价值......

    焦点访谈观后感

    焦点访谈节目观后感 ——作风建设应常抓不懈 2013年10月11日晚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北漂人小周在武邑县公安局办理因私护照的事情和一个新毕业大学生小狄办营业执照的事。一......

    焦点访谈 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 看完六月二十八日晚上的央视焦点访谈,受到节目中众多优秀党员和干部的感染,我网络经查资料得知,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两年多来,全国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2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