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艺术类专业课考试电视栏目分析焦点访谈
1994年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节目汉语名称 焦点访谈
节目英语名称 Topics In Focus
节目类型 新闻评论类
制作单位 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播出方式 直播
播出时间(首播)每天19:38-19:51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重播)次日3:30-3:
43、5:45-5:58在新闻频道播出
《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在节目形态上,《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2010年6月11日,《焦点访谈》痛批婚恋节目造假,江苏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非诚勿扰》节目被列为反例。
节目改版
1993年底,电视台对《东方时空》栏目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成立新闻评论部,同时筹备在晚间黄金时段创办一个新闻深度评论的日播节目
2013年《焦点访谈》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劳春燕。此外,改版后的节目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在看完首期改版的节目后,许多观众都觉得新版《焦点访谈》亲民时尚,甚至连郭德纲的相声也上了《焦点访谈》。
新年改版
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新主持站着主持
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现任主持人侯丰、敬一丹、劳春燕、李小萌、张泉灵、张羽
曾任主持人白岩松、方宏进、方静、水均益、王志、翟树杰
栏目分析
看定位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看选题原则就是体现了创办者所要求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看报道原则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选题者构思精巧地将焦点对准为高校为何要实行收费这样一个沟通讲理的角度,并引鉴了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相关背景,并补充说明了学生如果用功学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而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等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起到了为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评说时事、解释背景、缓解矛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报道原则上选择角度的重要。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概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报道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焦点访谈》提出了自己的报道原则:
第一,要力求事实准确,记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偏听偏信。记者要作到冷静的观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意识太强。在对有争议的的问题采访时,要听取多方的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在评点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
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得到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更深一步的合作。
第四,问题要有普遍性,做到选题为受众所关心,有典型性。
第五,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
第六,要有结果,给自己和受众一个可回味的空间。
补充
八、成功的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 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九、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1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1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1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九、改版:
1、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建于1994年,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
影响的舆论监督节目,长期以来只是对节目进行了些小的调整。2012年9月开始,央视大规模预告这个老牌新闻节目要进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并在主持人播报方式、演播室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时长由原先的13分钟增加到了17分钟,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从昨晚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昨晚播出的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还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
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昨晚一个小男孩面对镜头说:“2012年我上学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还要写作业,那么难的题……干嘛啊,我才6岁。”这个采访,许多观众大赞很真实,说出了很多小孩的心声。
2、新主持站着主持
除了内容和话题选角上的变化以外,这次《焦点访谈》的包装和主持人的变化也很大。2013年的第一天早上,《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在网上曝光了节目的新片头,新片头显得很时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几千条的转发。晚上开播后,新加入的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劳春燕早前主持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此外,节目内容的包装也很轻松、很亲民。节目内容加入了flash动画,还有郭德纲的相声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调侃:“《焦点访谈》是和春晚抢郭德纲亮相央视首秀吗?”不仅如此,在讨论交通新规时,居然举例有人遮挡车牌,车牌号是“亲O 594SB”。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当场笑喷了,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
3、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针对《焦点访谈》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表示,《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常江表示,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通常要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先是观念的松动,然后是形态的调整,最后才能冲破重重阻力,进入到内容层面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逐渐积累下来的,到了“质变”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应该可以全面进入形态调整的阶段。常江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趋势来看,下一步形态上的变革应该是将播报类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和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整合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这一思路,其实在观念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了,但央视内部的权责划分和部门设置等因素,也许会形成阻碍。
4、反应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专家:形式改变不能削弱内容深度
从改版后的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看好这样的改变。也有部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性表示出担忧,网友张硕洋称,改版后的节目背离了“焦点”与“访谈”的真理,没有深度,“风格清新淡雅,何必占用黄金时间”。
昨日,记者就《焦点访谈》改版一事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隽,韩教授说:“1日到3日的三期节目我都看了,第一期看完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新主持加新包装,主题从以前的一期一个变成两到三个,很明显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更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性,这都是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看到第二期会感觉选题内容上稍微削弱了一点,但第三期又回归到批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档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进行改版,寻求创新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形式上的改变一定不能削弱内容上的深度。一定要加强舆论监督,做批评报道。”在谈到改版后的栏目发展趋势,韩隽说:“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档节目监督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
第二篇:分析焦点访谈
分析《焦点访谈》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2009-07-02 06:34:4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分析《焦点访谈》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原创:李谦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 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已历时15年有余。15年的发展,使它
成长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成功典范,也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栏目。
一、选题
长期以来,《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够在央视众多栏目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栏目的个性化方面独领风骚,就在于它始终把选题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从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看选题方向,首先表现在积极主动地与中央的中心工作相配合,也就是说当好“耳目”,做好舆情监测。这就需要策划者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揭示问题。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吃透政策的深厚功底,同时还要求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必须做到所提出的问题有前瞻性,所选个案具有典型性。还表现在做好“喉舌”,为中央工作提供舆论支持上。本期节目选取了北京和广州两个考场为报道地点,在严防甲型H1N1流感时期,教育和卫生部门做了那些防范,交通管理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有利于
考生的措施,考场的工作人员又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这就起到了一个监测和喉舌的作用。
二、结构
《焦点访谈》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而在几年中《焦点访谈》推出的一批较为观众认可的“记者主持人”,也因其来自采编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素质和理论素养确立了自己在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位置。他们正按照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缔造者们既定的目标和进程,由“记者主持人”向“主持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评论员一步步前进。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节目中,演播室主持人是敬一丹,三名出境记者进行了主题内容的报道,其中北京考场内的是记者黄洁,广州考场内的是记者刘
庆生,北京考场外的是记者刘雪松。
三、制作团队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
田。
从节目尾部字幕部分得知,其制作团队除了主持人和记者外,还包括制片人、编辑、摄像、技术统筹、主编、播出主管、责任编辑、制作主管、技术制作、合成、监制、节目总监。
典型的选题,清晰的结构,一流的团队,使得《焦点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的收视率稳定在30%左右,每晚收看
这个栏目的观众约有3亿。
(尊重劳动成果,别只看不顶哈)
第三篇:如何分析电视栏目
栏目分析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 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 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 等等。大约写 200 字左右。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 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 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 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1·节目内容。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1、电视栏目的性质、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视栏目的丰富多彩。打个比方,电 视栏目化将电视变成了一本流动的书,栏目就是书的目录。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编排、播出 的一种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片头 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电视发展的 初期,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播出的电视节目都只是一些简短的新闻、零碎的文艺节目和大 量的电影等。电视台被称为“空中影院”。到了 40 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像《骆 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栏目的出现,才打破了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到了 80 年代初,栏目 化播出已经进入了发达时期,如日本 NHK 电视台,1981 年有 21 个专栏,1982 年就增加到 66 个专栏。我国电视真正进入化阶段,是 80 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 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夕阳红》已成为、、、、、、王牌栏目,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电视栏目的特征、固定化是电视栏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 固定化 的播出时间、固定
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 期、定时收看。综合性是电视栏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栏目中揭幕礼具体内容与表现 综合性 的形式上。观众高度参与性试点栏目的第三个特征,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 观众高度参与性 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直接参与下才完成的。
3、电视栏目的分类、关于电视栏目的分类标准较多,又一栏目内容划分的,又一栏目的节目形式划分的,也有以对象的类型划分的。按现行一般的分类方法,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大类
里又可以细分为几小类。(1)新闻类栏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2)教育类栏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3)文艺类栏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4)体育类栏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5)服务类栏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评析电视栏目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 评析: 评析:
1、评栏目内容 评栏目内容。主要看栏目内容定位是否贴近栏目受众,是否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 时空》的栏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栏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 空报道”。栏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栏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评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加以论述。
2、评栏目结构。主要看栏目怎样开栏、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栏目的起承转 评栏目结构 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实际反映该栏目编导的才情。
3、评栏目主持人 评栏目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栏目风格的重要因素,它跟栏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 电视栏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栏目命名。这就可以评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栏目定位、主持人有何 特色等内容。
4、评栏目制作 评栏目制作。主要看栏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评析下列几方面的制作艺 术。(1)摄像。看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 求的节目素材。(2)照明。看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
第四篇:如何分析电视栏目
栏目分析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1、电视栏目的性质
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视栏目的丰富多彩。打个比方,电视栏目化将电视变成了一本流动的书,栏目就是书的目录。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
电视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电视发展的初期,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播出的电视节目都只是一些简短的新闻、零碎的文艺节目和大量的电影等。电视台被称为“空中影院”。到了40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像《骆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栏目的出现,才打破了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到了80年代初,栏目化播出已经进入了发达时期,如日本NHK电视台,1981年有21个专栏,1982年就增加到66个专栏。我国电视真正进入化阶段,是8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夕阳红》已成为王牌栏目,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电视栏目的特征
固定化是电视栏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综合性是电视栏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栏目中揭幕礼具体内容与表现的形式上。
观众高度参与性试点栏目的第三个特征,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直接参与下才完成的。
3、电视栏目的分类
关于电视栏目的分类标准较多,又一栏目内容划分的,又一栏目的节目形式划分的,也有以对象的类型划分的。按现行一般的分类方法,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大类
里又可以细分为几小类。
(1)新闻类栏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
(2)教育类栏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
(3)文艺类栏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
(4)体育类栏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栏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评析电视栏目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析:
1、评栏目内容。主要看栏目内容定位是否贴近栏目受众,是否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栏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栏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栏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栏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评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加以论述。
2、评栏目结构。主要看栏目怎样开栏、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栏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实际反映该栏目编导的才情。
3、评栏目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栏目风格的重要因素,它跟栏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栏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栏目命名。这就可以评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栏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内容。
4、评栏目制作。主要看栏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评析下列几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看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看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看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看剪辑师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看图像、语言、美术、音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所列的电视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最终体现栏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评合成最能评析出栏目的制作技艺。
在评栏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看片头是怎样出现的,片尾是怎样结束的。两者的画面构图有何寓意,色调如何,节奏感如何?
第五篇: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一、栏目简介:
《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
《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
《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
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 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
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
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 E经验性报道
F重大国际问题
G突发性事件
四、栏目的风格: 《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此外,该栏目真实、朴素、尖锐、深刻、生动、鲜活的风格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
五、栏目设计:
1、栏目的长度:13分钟,2013年1月1日改为17分钟。
2、播出的频率:每天一个节目。
3、制播方式:录播。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4、栏目性质:综合性新闻栏目。
5、栏目板块构成:由2013年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到2013年1月1日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
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改版后的栏目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
6、栏目的卖点:舆论监督,用事实说话。
六、播出时段:
播出时间:每晚19:38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重播时间:次日06:17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3年1月1日起,每晚19:38-19:51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次日3:30-3:
43、5:45-5:58在新闻频道播出。
七、荣誉:
《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
义。”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焦点访谈》在这些年的新闻评奖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罚”要依法》、《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粮食满仓”的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 违法伤农》、《河道建起商品楼》、《洗不掉的恶行》、《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等节目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每中国新闻奖评论类大奖。《焦点访谈》
曾两次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栏目”,1999年和2001年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新闻名栏目奖,1994年至今,连续获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
2010年8月28日揭晓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焦点访谈》栏目喜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此次评奖汇集了国内有影响力媒体的优秀栏目。《焦点访谈》从众多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评委认为《焦点访谈》栏目特色鲜明,在国内媒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已经运行十几年的品牌栏目,《焦点访谈》既保持栏目特色,又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拓展选题领域,改进表达方式,优化传播效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导向正确、监督力度大的单体和系列节目,保证了栏目在收视率、收视排名等指标上始终名列前茅,保持了强势的影响力。
2010年9月26日,在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央电视台获得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获第三届“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奖,《焦点访谈》制片人余伟利获第三届“森林奖”;中央电视台另有14件作品获关注森林新闻奖。其中《焦点访谈》选送的《寻找回来的神农架》等四件作品获一等奖,《缩水的湿地》获二等奖。《焦点访谈》1名个人、4件作品喜获大奖,成为此次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一大亮点。
八、成功的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 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九、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1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1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1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九、改版:
1、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建于1994年,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
影响的舆论监督节目,长期以来只是对节目进行了些小的调整。2012年9月开始,央视大规模预告这个老牌新闻节目要进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并在主持人播报方式、演播室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时长由原先的13分钟增加到了17分钟,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从昨晚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昨晚播出的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还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
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昨晚一个小男孩面对镜头说:“2012年我上学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还要写作业,那么难的题……干嘛啊,我才6岁。”这个采访,许多观众大赞很真实,说出了很多小孩的心声。
2、新主持站着主持
除了内容和话题选角上的变化以外,这次《焦点访谈》的包装和主持人的变化也很大。2013年的第一天早上,《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在网上曝光了节目的新片头,新片头显得很时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几千条的转发。晚上开播后,新加入的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
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劳春燕早前主持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此外,节目内容的包装也很轻松、很亲民。节目内容加入了flash动画,还有郭德纲的相声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调侃:“《焦点访谈》是和春晚抢郭德纲亮相央视首秀吗?”不仅如此,在讨论交通新规时,居然举例有人遮挡车牌,车牌号是“亲O 594SB”。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当场笑喷了,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
3、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针对《焦点访谈》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表示,《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常江表示,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通常要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先是观念的松动,然后是形态的调整,最后才能冲破重重阻力,进入到内容层面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逐渐积累下来的,到了“质变”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应该可以全面进入形态调整的阶段。常江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趋势来看,下一步形态上的变革应该是将播报类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和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整合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这一思路,其实在观念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了,但央视内部的权责划分和部门设置等因素,也许会形成阻碍。
4、反应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专家:形式改变不能削弱内容深度
从改版后的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看好这样的改变。也有部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性表示出担忧,网友张硕洋称,改版后的节目背离了“焦点”与“访谈”的真理,没有深度,“风格清新淡雅,何必占用黄金时间”。
昨日,记者就《焦点访谈》改版一事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隽,韩教授说:“1日到3日的三期节目我都看了,第一期看完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新主持加新包装,主题从以前的一期一个变成两到三个,很明显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更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性,这都是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看到第二期会感觉选题内容上稍微削弱了一点,但第三期又回归到批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档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进行改版,寻求创新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形式上的改变一定不能削弱内容上的深度。一定要加强舆论监督,做批评报道。”在谈到改版后的栏目发展趋势,韩隽说:“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档节目监督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