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自我认识的思考
自我认识的思考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会
摘要: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
展。本文将从自我认识的哲学发展及个人自我认识两方面来描述人的自我认识的 过程。另尝试了对现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认识论自我意识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创造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形成了人类的自觉意识[1]。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对于自身的认识更是一个艰辛的发展过程,因为人类活动往往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这是人类像动物一样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即自然决定的状态。这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交织点,更有可能混淆现实与想象中的自我。这种状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加强自我认识来降低自然决定性。
一、自我认识发展的历史:
(一)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种思想之下,宗教对人类产生的解释就是,上帝创造了人。不管是泥巴还是肋骨,这都是客观唯心的一种寄托。伊斯兰教的说法就是,人的生存是为真主,生活的目标就是完成主的命令,这样才能升入天堂。
(三)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四)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而人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这一点倒是与朱熹的“有道心,则人心为所节制,人心皆道心也”相似。他是把人看成了生物性的自我和精神自我,追求个人情欲满足的生物性一旦出于道德理性的指导和制约之下就转变为精神自我了。[2]
二、个人的自我认识变化发展历程:
(一)现实自我——对自身存在的一个肯定
正如同镜子中的自我,人堆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从观察自我开始的。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别人的反应来了解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这时候,人作为自然、社会的观察者的功能就得到了体现,在意识到周围的事物的同时逐渐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证实自身的猜想。在0—3岁阶段,人就完成了自我确认。
(二)投射自我——对于自身在社会中的认识,社会认同需求的诞生5、6岁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能从交往对方的角度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反应,并逐步认识到
有一个区别于外部表现的内在的、真正的“我”存在。一项研究通过一项情境实验探讨了8—1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明显表现出了比较成熟的自我意识,他们显示出将自己作为自我观察的对象;2.这一发展不呈现简单的线性递增,在更高年级的被试中出现了复杂、微妙的变化。[3]
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之后,人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就不局限于自身的需求了。因为,认识生存在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可能单独存在(这验证了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这时的自我认识就是以社会为镜,对自身行为的参照,不断地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审美。这是一种复杂的趋同心理,以求寻得社会认同。
即实现如今强调个性,这也是在社会审美、社会道德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一种个性。而许多人大尺度地游离于这种社会共同审美之外,也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连续不断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以极慢的速度或一夜之间改变许多人的观点,以此来达到自己寻求社会认同的目的,继而让投射自我更符合自身的设定,更趋近于现实自我。
(三)理想自我——高于自我的存在理想自我是在综合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之后的一种假定,是高于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的一种存在,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在到大学之后,很多人的理想自我是自信的,拥有绝对领导能力的,善于与周围人交际的。这往往是之前并没有的想法,所以理想自我是不断改变的,随着自身遭遇变化的。因为有了现实中可以接触到的这样的人,所以这种理想自我才会被清晰化,并提到一定的高度。
三、现如今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经过了投射自我阶段,也就是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之后,要学会: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学的发展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合理性。
要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自我认识发展的过程,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因为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要意识到,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通过实践,最终甚至能够达到统一。
[1] 程华逊;刘佳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人类的自我认识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 郭斯萍.从“心”到“精神”——程朱理学与荣格之自我意识比较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
[3] 李晓文.关于8-13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项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1)
第二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得报告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也谈大与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一次更大的机遇,这正是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高中时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哲学常识,进入大学后我们又要深入的学习些哲学知识,对工作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与精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下面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学习马克思哲学心得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很认真的学习的,基本的教材非常的熟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首先是非常熟悉“本文”也就是基本教材,因为哲学是高度抽象的学说,如果不熟悉,不熟练,就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学好,可能到最后又陷入对他的教条式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解.我是到最后,我开始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谈不上信仰或者忠诚,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直想找到比马克思主义更有道理的学说呢?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学习了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说.从两种经济学说的比较中,我慢慢除了理解外,开始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十分忠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除了“面向本文”以外,还要面向实际.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论一直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最关键的,是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他的认识论,群众路线都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要联系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比如:现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环境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就是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学习,还要和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要认为哲学能代替专业的学习,他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哲学提供总的思路和看法,可以做有力的知道,但是具体学科有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你要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但是不要脱离哲学的指导.总之,哲学的学习,马克思首先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然后是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在就是辩证法,历史观,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我在大学里哲学读了十遍才读出一点味道,现在班门弄斧,有点惶恐,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穷尽了真理,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粗浅的地方,请大家包含,我只有一个爱好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我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完全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普遍真理,它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只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不迷失方向。
二、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头脑
当今世界,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但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我们能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最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摸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以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明白事物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遵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前进中的挫折充满信心。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用运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助于我们进一不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以后我们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学习和实践
今后,我们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关键要在领会其精髓上下功夫,紧紧把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们每一名大学生都要自觉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不断地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永保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奉献青春!
第四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从际出发、事务的对立统一、真理、价值、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哲学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讲话:“要引导广大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一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我们目前学习的重点。大学生辛勤劳动与大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矛盾也因此格外突出,成为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问题。
古时许多思想家都讲“民富则知耻”,那我现在也说“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少受挫折则大学生的荣辱观不会降低”。因此我觉得,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的提升不如直接大力促进大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因为学生不如社会前毕竟是比较天真的,在他们大凡不存在大奸大恶之徒,而日后在家庭,团体,企业中做出不应该的事必定是事出有因,而且很大原因出自工作方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再多多努力呢?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揭示的是事务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他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与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与实现。(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克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19实际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成果,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五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纵观历史,俯瞰天下,无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合符于时代的革命性和规律性、目的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的意识觉醒,社会大变革,是哲学历史上的总结和创新,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经过系统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原理,增强了崇敬和信仰感,由此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于一切之前哲学历史的总结和创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要哲学流派、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两位代表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欧洲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辩证法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马克思恰恰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辩证法有机地创新地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打破了之前唯心主义的统治,使得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活力,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变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的前提和条件。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地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建立了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30年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完全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它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两大基石是准则,实事求是是精髓,实践是源泉和标准。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必须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个别观点和结论,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用两句话概括:“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着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借鉴经验与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情反复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干中学,实践中探索,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主义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这种变化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开放的体系,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总之,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崇高的理论品质。(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