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胡晓04060201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南京2100 97)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涉及到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对现代德育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重视道德评价、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德育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系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
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二)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
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一)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观察那些新奇的、与他们自身相似,或认为是优秀的榜样,以他们作为学习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净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美国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万五千例凶杀镜头,这也是美国频频发生儿童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杜拉认为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示范学习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榜样人物中教师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克服德育过程中的重“说教”轻“身教”的现象;同时榜样也来自于学生同伴、家长和周围其他人,父母、同伴和其他成人等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其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示范动作,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强化作用,从而影响学生。鉴于父母、教师、同伴、大众媒介等对学生品德的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为、思想、情感的学习环境;另外,要净化影视、小说等大众媒介工具所传播的内容,积极发挥大众媒介的示范教育作用。
(二)交互论的道德教育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德育观是社会决定的,即学生道德发展完全由社会环境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传统的德育过程,是依照社会要求对学生德性进行改造的过程。而班杜拉的主客体交互论的道德发展观与现代德育观的发展趋向一致,为建立现代德育观提供了依据。现代德育应是主客体交互式的,它更重视人这一实践主体,认为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德性不过是人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综合加工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有个人特征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并作为学生个体稳定的特征保持下来,成为学生主体性的一部分。因此,思想品德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个体的、主体的。(三)重视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当学生把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利用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时,学生才能形成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学生是在对外界各种行为的榜样示范的观察基础上,通过他人启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些观念。最初,学生往往是以成人、教师、同伴等各种榜样示范的标准为模仿标准,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榜样示范评价的简单再现。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社会交往范围和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有选择地接受榜样标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就是通过这种观察、模仿、内化、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渐走向社会化和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
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始终贯穿社会化过程,也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及通过自我评价反应加强行为动机在道德教育中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并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示范得来的外部标准内化为他们的内部标准,即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因为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只有真正被学生内化以后,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程度高低,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为自我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批评等手段做好自我评价,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自我体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助于良好品德形成。
(四)自我效能有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自我效能对受教育着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尤其是在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一项关于儿童的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越多的孩子其沮丧水平越高。这表明,不良品性和自我效能有紧密关系。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影响个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影响个体在面临困难、诱惑、障碍、挫折时对道德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它还会影响人的归因,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把成功归因为自内在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正确的道德归因对后续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帮助品行不良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尝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思想和行为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的滋味,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的决心。学生往往把他人的肯定和表扬看成是自己品德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另外,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鼓励他们努力达到成功。但是并不能一味的赞扬,因为赞扬并不总是对学生起积极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赞扬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效能,从而能持久地坚持某种道德行为。当然,负面的语言对学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品德不良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运用。
班杜拉一方面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内在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正体现了班杜拉的三元决定论,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对现代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云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镇江高专学报.2004,(7)
[2] 沈莉萍,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教育探索.2001,(1)
[3] 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高教论坛.2002,(6)
[4] 姚篮,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第二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什么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理论贡献
社会学习理论是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①观察学习理论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②交互决定论
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③自我调节理论
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④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3.给我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强调观察学习。该理论认为人有使用符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强调人的思想、情感、行动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提出影响学生观察学习的四类因素:(1)一般而言,地位高的容易被模仿;(2)敌对的、攻击性的行为最易被模仿;(3)受奖行为较受罚行为容易被模仿;(4)激发动机的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投入学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观察学习,而且要发挥观察学习的最佳效益,
第三篇: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内容 :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换言之,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得的行为过程。
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积极意义:他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着重强调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尤其是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法在现实学习应用中作用很大,如无武术,游泳的学习过程等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当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的作用
2,重视榜样作用
3,强调做自我调节的作用
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
结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同。他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不否认认知功能是人的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 一种极其普遍的学习方法。他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行为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案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教案
课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领域
3、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教学难点:替代性强化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得出结论: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或叫行为的学习不一定由行为前的刺激或行为后的强化而引起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的。
(例如)红灯过马路。有些人并不是有意违反交通规则,而是模仿别人的结果。
一、导入
二、社会认知理论
1、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在社会认知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图见ppt)
2、学习与表现
(1)人所知道的比表现出来的多。(举例:三组儿童观看影片)
(2)影响行为表现的因素。(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求、生理状况、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等。)
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1)参与性学习的实质是做中学。(举例得出结论—学习者的认知而非行为后果影响学习。)
(2)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三、观察学习
班杜拉和所有的行为主义者一样都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但他并不完全赞同人的行为是自身条件反射的作用。同时他也反对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解释所有人的行为。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自身练习、反复强化而习得的。人们并不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而习得行为的。大多数的学习,尤其是人类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的。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即直接经验的学习,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类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即间
接经验的学习。
他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得替代性的间接经验。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定义
简言之,观察学习就是指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
1、观察学习的过程
(小实验)示范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同学们上台模仿。
提问
一、通过刚才的实验,老师做示范,同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模仿)这种模仿行为属于学习方式吗?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
提问
二、通过刚才的演示,观察学习包括几个过程和步骤?
(1)注意过程
同学们能够产生模仿行为,说明老师的行为首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力。所以注意是观察学习的首要环节。
(2)保持过程
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还会影响着观察者。
(3)复制过程
在适当的时候将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
(4)动机过程
前三个过程是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否产生模仿行为,还取决于动机过程的激发和维持。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件事情。
四、强化
班杜拉也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家,他也部分地赞同强化的观点。他认为,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强化是一种直接强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就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当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甚至是冒险行为(投资行为)成功了,其他公司就会分析成功的原因,然后去模仿。相反,当一个企业的某项计划失败后,那么其他企业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而不是事事都去经历。
2、自我强化
然而我们并不是去模仿所有成功人士的行为,我们做一件事情通会 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进行自我监控,因此还需要倚赖于第二种强化。
所谓自我强化就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反之,当个体的行为不符合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惩罚。例如自我言语就是一种自我强化,它是一种偏向认知的自我控制技术。
第五篇: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概述
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举世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巨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自我调节概念,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理论。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设想,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自我调节的实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让儿童观察上述两种榜样的行为,并在观察之后单独做其中一种行为,同时记录他们给自己奖赏或惩罚的行为水平。结果发观,儿童倾向于采用被示范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那个标准判断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给予自己强化。看到榜样采用高标准的儿童,只是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才给自己奖赏,而看到榜样采用低标准的儿童,则在低水平的时候就给自己强化。这个实验说明,通过榜样的示范,可以建立起儿童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儿童的行为是受他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奖励标准调节的,这种自我调节,决定着他们自我奖赏的水平。
班杜拉还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儿童分为四组。让儿童做手工劳动,做的越多,则得分越多,第一组为自我强化组,这一组儿童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在达到标准时,则给自己一种可换来奖品的奖励。第二组为外来强化组。这组的儿童在其它地方与自我奖赏的儿童是一致的,但他们的标准是由别人设立的。他们达到那一种水平所得的奖赏也是由别人给与的。另外两组儿童也做同一课题,不过,一组得到奖赏但没有标准,另一组则没有奖赏。各组儿童分别进行,直到他们不想继续干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即自我调节。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自己的行为。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过程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1、自我观察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行为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例如质量、速度、创造性、重要性、变异性和伦理性等。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也会有不同侧重点。人们有选择地注意他们行为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如在田径场上,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工作质量、数量或创造性等。
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定符合现实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影响自我观察的因素有以下五种:第一,时间上的近似性。及时的自我观察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因此,当行为正在进行时,这是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评价以影响行为的最好机会。周期性的自我观察,因为它提供的只是部分的信息,所以同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持续的注意相比,仅能产生微弱效果的自我调节。第二,反馈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清楚他是怎样行动时,评价性的自我反应不能被唤醒。当行为进步的证据明显时,自我观察便可加强行为反应。当行为进步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含糊时,自我观察几乎没有效果。当行为进步并不特别显著或行为时常发生变化时,除非得到特别重视,否则对他们的较好注意并不具有较大的益处。第三,动机水平。那些渴望改变他们正在观察的行为的人们,更易于为自己树立目标,将注意集中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并进行自我评价,低的动机几乎使人们不能观察。有动机的个体比没有动机的个体更可能提高自我观察的行为。第四,行为的价值。行为的价值也影响自我观察。一些研究显示,同样的行为若被随意地指定为一个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价值,然后监控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结果是,自我观察产生了有关行为期望的不同的模式:有价值行为增加了,无价值行为减少了,中性价值的行为没有变化。第五,观察到的成功和失败。行为变化程度部分地依赖于成功和失败能否观察到,观察到的成功,能提高需求的行为;观察到的失败,则不能引起起行为的任何变化,甚至会降低行为我现成绩。
自我观察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过程,它时常受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影响。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其它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2、自我判断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自我判断的核心是自我标准的建立 对大多数和行为来讲,评价其行为的适应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跑一英里所需要的时间,做某一课题所得到的分数,这些内客并不能传递有关自我评价的充分信息。当评价行为的适应性相对地受到限制时,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的,一个想得到较前名次的学生,考
试中得到ll5分,如果他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就不能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
班杜拉认为,自己要想评价由社会标准衡量的行为,至少需要相对地比较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绝对的行为操作标准、个人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参考的标准因课题不同会有不同的形式。在某些常规活动中,基于代表集团利益的一般标准被用于决定个人的相对价值,然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人们与在同一环境中的特定的同伴的比较。因此,对同伴的判断实质上受制于比较他人的能力水平的影响。与能力较低的人进行比较提高自我评价,为更有能力的人比较则会降低自我评价。社会学习训练不是让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比较,而是让人们参考自己的能力和标准去判断自己。
但是,在竞争的社会里,某人的成功意味着他人的失败,因此,社会的比较也必然要反映到自我评价中来。在以集团主义的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里,自我评价主要在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所做出的相对贡献和集团的成绩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以前的行为一直用作现在行为的参考标准。过去的行为主要通过影响判断标准来决定自我评价。某一行为的标准达到后,它不再具有挑战性,人们将寻找新的自我满足。人们在成功之后倾向于提高行为标准,而在遭到连续失败时则倾向于把行为标准降到更现实的水平。班杜拉认为活动的价值和人如何归因也是影响自我判断的因素。人们并不关心那些对他们几乎没有意义的活动。对没有价值的活动他们从不付出努力。自我评价造成个人结果的只是那些影响个人幸福和自尊的领域。在行为归因过程中,人们在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时,他们为成绩而自豪。但他们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时,就不会为此感到多大满足。人们对自己负有责任的不适当行为感到自责。但是,若是由于不可控制的环境,或由于自己不具备那种能力,所适成不适当行为时,人们不会感烈自卑。
3、自我反应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豪、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自我反应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的发展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完全符合行为标准的工作会形成个人有效感,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引起自我满足。没有活动标准和对活动不进行评价,人们会没有积极性,感到无聊和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外部刺激。过于严格的自我评价也会成为个人不断烦恼的原因,引起一些精神病理症状,造成各种异常行为,甚至导致自残。
班杜拉认为,行为标准的建立既可以通过教诲,也可以通过示范。人们在观察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行为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会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成人提供了有价值的行为标准。他们在孩子达到和超过标准时总是很高兴,而在孩子的行为达不到标准水平时,则表现得很失望。其结果是,儿童变得能够以自我认可和自我批判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行为。
从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哪种自我评价标准,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榜样与观察者的能力是否一致就是因素之一。一般来讲,人们更喜欢选择与自己能力相仿的榜样作准。当自我满足以高成就为条件时,要想达到能给予奖赏的行为水平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人们不愿意设立太高的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如此,高标准仍被广泛地采用着,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高标准时会受到社会的称赞和夸奖,而自我满足于无足轻重的行为则会受到责备。看到他人因追求高尚的行为受到公众的称赞,这促使观察者也效仿。
社会环境中有很多互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示范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儿童往往选择同龄伙伴的标准,因为成人的标准相对地高些,选择成人标准的儿童由于看到自己的成绩总是低于标准而经常感到失望。如果不同的标准或同一榜样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的自我标准不一致,那么学习榜样的过程会发生混乱。因为观察者必须处理矛盾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是观察者知道自己所期望的榜样与他人坚持的标准不同。班杜拉认为,最严格的行为标准的建立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观察到成人榜样由于坚持高标准而受到社会称赞。其次,儿童们没有接受与之相矛盾的同龄榜样的标准。第三,儿童没有受到成人榜样的很不严格的要求。他指出: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使某一个人满足的成绩会使另外一个人不满足。评价标准因活动而异,不同领域的行为易于形成不同的自我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甚至会因同一活动领域的不同侧面而有所不同。因此,某一特殊领域中自有评价的测量比综合的测量更有意义。
班拉拉认为 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有四点:第一,社会的影响。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负面浸染”。第二,对现实情景的预测。人们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会得到什么境遇。第三,个人的得益。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第四,示范者的影响。看到他人的成功,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评价
班杜拉自我调节概念是从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班社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强调入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它使人的行为变得富有生动性和选择性,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对行为的多种影响。自我调节理论的形成,把社会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班杜拉及其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不赞成行为决定于外在奖罚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如果那样,人们会象风向标一样,连续不断地改变方向;批评行为主义因忽视人类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否定了人类可用自己的感觉、思维
控制自己,并因而塑造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的形象;主张人类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生成的结果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一些控制。这些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认为,各种社会示范对儿童道德标准的建立和整个社会进程发生重要影响,而人一旦社会化,就不再依靠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是靠自己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调节是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调节是儿童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加强道德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道德原理、道德规范的自我体验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过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