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

时间:2019-05-15 04: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

第一篇:“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

“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

“《建议》提出——

总体目标:再造一个新舟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战略重点:全面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独具特色的群岛型花园城市建设

主要任务:优化空间布局体系,全面实施舟山群岛综合开发;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提高海岛基础设施水平;坚持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今年工作:以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主导,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大力推进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保障,举全市之力,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八大攻坚战,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1月5日至6日,中共舟山市委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新城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由市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审议通过《中共舟山市委关于制定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全面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

市委委员和市委候补委员出席会议。

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梁黎明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并在全会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舟山市委关于制定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国辉就《建议(审议稿)》向全会作

说明。市委常委张兵、江建国、忻海平、马国华、胡志权、周克非等出席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会议认为,市委常委会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建设“港航强省”“海上浙江”决策部署,在坚持科学发展、融入大桥时代上狠下功夫,在谋划舟山开发开放、建立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上狠下功夫,在推动转型升级、发展海洋经济上狠下功夫,在促进海岛和谐、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全市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会议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市委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1%;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船舶工业异军突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舟山跨海大桥全线贯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这些,为舟山“十二五”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快舟山大开发、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塑造新形象,努力把舟山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会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独具特色的群岛型花园城市建设,再造一个新舟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议指出,推进“十二五”发展,要坚持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成为我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示范区、排头兵;坚持转变方式,转型发展,把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用新思路破解各种难题,用新举措创造新业绩,用新模式打造新优势;坚持逐岛定位,持续发展,按照各岛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打造一批特色功能岛,加强海洋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美丽海岛”建设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基本目标,使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会议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体现中央和省对舟山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新要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提交国家审批的《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再造一个新舟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造一个新舟山,不仅是经济总量力争翻一番,更是经济质量、发展空间、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和人的文明素质发生深刻而崭新的变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海洋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构建海岛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

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指出我市要优化空间布局体系,全面实施舟山群岛综合开发;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提高海岛基础设施水平;坚持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会议还全面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梁黎明指出,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主导,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大力推进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保障,举全市之力,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八大攻坚战,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梁黎明强调,围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今年要打好八大攻坚战:以舟山保税港区申报为抓手的改革开放攻坚战;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引攻坚战;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以海洋科学城为核心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攻坚战;培育大企业、强化要素保障攻坚战;改善民生和经济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攻坚战;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攻坚战;编制规划、向上争取政策攻坚战。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体现舟山精神,在思想上率先解放;要体现舟山速度,在工作上积极有为;要体现舟山形象,在落实上坚决到位;要体现舟山合力,在氛围上同舟共济。

周国辉指出,根据市委确定的全面攻坚要求,要重点抓好几方面的落实。突出一个“快”字,全力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强规划编制,争取政策支持,实施项目带动。突出一个“强”字,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临港工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渔农业。突出一个“新”字,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人才集聚。突出一个“优”字,加快建设群岛型宜居城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大力推进“美丽海岛”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突出一个“惠”字,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大力促进就业增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会议还就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市纪委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专职副秘书长,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市直属(含省部属在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第五次党代会部分代表参加会议。市直属(含省部属在舟)各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企业代表列席了6日上午的大会。

第二篇: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冯世民 伍克珍 陈量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近期,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形成粗浅看法,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确保如期完成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任务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扶贫开发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一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认真落实扶贫纲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居温饱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坚持从治本入手,治穷先治愚;坚持项目进村入户,集中力量抓突破;坚持全社会发动,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贫困人口减少逐步加快。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继续改善。

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4、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扶贫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1、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2、较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

3、全力推进重点工作。

4、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5、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6、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四是扶贫队伍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着力在五个方面工作得到提高。一是坚持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二是坚持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三是坚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四是坚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五是坚持廉洁从政、秉公用权。造就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但是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庞大。根据各地统计,建档立卡实际需要扶持的工作对象在14.9万人左右。消除贫困的难度加大。

1、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

2、劳动力素质偏低。

3、贫困农户家计薄弱。而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如遇到灾害、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时就会返贫,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现。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

2、致贫返贫因素仍然较大。

3、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4、在新的发展阶段,贫困的流动性问题需引起关注。

5、人民群众对新阶段的新期盼。三是连片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全县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高寒山区,尤其是三区、四区、五区的乡镇最为突出。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

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及资源开发困难,脱贫解困艰难等。因此,解决好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全县贫困问题的重要内容。四是片区以外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1、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结构单一。

2、农业抗灾能力弱。

3、发展能力较慢。

4、致贫原因复杂。

5、农民素质欠缺。

6、城乡发展差距大。

7、经济文化落后。

二、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呈现的新特点

(一)工作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贫困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扶贫开发的任务以由过去解决温饱为主转变为稳定解决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逐步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扶贫开发以特困人口为重点,今后扶贫对象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转换由此带来数量的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

(二)工作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步入了开发扶贫与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地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开发有成,现在专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瞄准贫困户。

(三)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是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而现在是23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对象。特别是扶贫对象的分布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县的贫困县绝大部分是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汀坪乡、五团镇、白毛坪乡、丹口镇、兰蓉乡等,基本呈现集中分布的状态。

1、生态脆弱型集中连片贫困乡镇。

2、生存条件待改善型连片贫困乡镇。

(四)工作重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央明确要求,要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我县主要集中于高寒山区。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宏观环境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二是适应拉动内需政策,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三是利用良好金融环境,为贫困地区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四是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要结合整村推进、移民扶贫、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五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实行整体推进和县经济工作六个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三、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的新举措

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必须因时而异,及时调整扶贫思路的对策,统筹扶贫开发全力抓好片区、重点贫困村的基础、产业、劳务、组织和扶贫对象户等帮扶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础建设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施,全面完成新十年扶贫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突出重点,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目前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高,任务更重的时期。一是认真摸清底数,找准致贫原因。

1、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返贫面临新的压力。

2、发展严重不平衡,连片特困地区的矛盾更加突出。

3、自然灾害威胁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

4、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

5、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欠缺,贫困人口比例大。二是全面理清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经验交流。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要把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并纳入扶贫开发的工作范畴,以便整合政府现有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做实新十年扶贫规划。

1、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启动新十年整村推进。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3、组织开展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4、做好集中连片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5、做实“两项制度衔接,积极探索扶贫到户。

6、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快发展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千万百计在产业开发,人才开发,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支持。

7、围绕“两个提高”(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七大任务”(整村推进、移民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保障扶贫、建设扶贫),有效破解了“一个难题”(“一体化”同步推进),实现“两个目标”(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围绕城步扶贫规划,要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项目、技术扶贫投入上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支持。三是出台特殊政策,扶持区域发展。

1、研究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配套法规政策的保障机制。

2、制定特殊的教育优惠政策。

3、完善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政策。

4、出台提高特困民族县发展资金额度政策。

5、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和补助标准等。

(二)全面统筹,认真抓好片区以外重点县和面上贫困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片区以外贫困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要纳入总体规划。主要在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二要落实扶持政策。

1、落实配套资金减免政策。

2、落实倾斜扶持发展政策。

3、落实帮助培养人才政策。

4、落实财政转移支付特殊扶持政策。三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特殊困难群体、集中集中连片开发、易地搬迁。

(三)科学部署,以整村推进为平台重点抓好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一是加快以“三个确保”为主的整村推进步伐。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贫困村要全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要继续向“三个确保”贫困村倾斜。二是发展防灾避灾产业。打破贫困地区传统农业,适当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比例,同时,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化组织程度,三是加大“雨露计划”力度,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解决一些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五是开展贫困村综合治理试点。六是突出抓好组织保障,着力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

(四)扶贫到户,努力提高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入户率。一是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为载体,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对象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定衔接,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二是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使各强农惠农政策向扶贫对象户倾斜。

1、强化特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2、实施板块开发,集中解决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3、突出素质建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4、重视产业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稳定收入来源。

5、实行异地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告别恶劣生存环境。

6、围绕城乡统筹,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机制。三是以瞄准对象为核心,集中帮助扶贫对象户实施一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结合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做好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奶业、菜业、竹木业、养殖业,果蔬种植、苗圊培育、优质稻种植等产业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五)创新机制,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一是要整合政策扶贫力量。要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基本投向不变,统筹捆绑使用”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发改、水利、农业、交通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捆绑,按计划和规划集中投入到农民脱贫奔小康大业上来,切实解决好农村现实而紧迫的民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整合企业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扶贫作用,搞好政策对接和信息沟通,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纳企业资本投资扶贫开发,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三是要整合社会扶贫力量。通过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等办法,大力发动社会力量投身扶贫开发,充分利用扶贫的政策优势,实施银企互动、企农互动,构建“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全方面扶贫新格局,同时专项扶贫要重点扶持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水平;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要重点解决贫困乡村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使贫困人口生产有基础,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潜力,实现统筹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实际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坚决打好连片特困地区城步扶贫攻坚战,让苗乡贫困群众早日步入全面小康。

第三篇:打好新十年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

打好新十年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

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柞水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连区特困地区贫困县,如何根据实际,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笔者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一、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新世纪以来,柞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等历史性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方针,最大限度地集财力、物力、人力等投入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工作,超强度、超常规地推进扶贫攻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原贫困标准,2006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4.78万人,2010年底,按1600元标准全县贫困人口还有

3.9万人,到2011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3.4万人,降幅达12.8%。

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1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底的733元增加到1418元,净增985元,年均增长21.11%,增长幅度大于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年来,该县通过实施以水、电、路、视、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以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为中心的农户

“五改三建”和移民搬迁工程,全县通路率达到95%、通电话率达到82%、自来水入户率达79%、户户通电、广播电视村村通。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每个镇都有中心卫生院,所有村都建有村级卫生室和文化书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低保、贫困学生救助等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五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十年来,该县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受训人数达5万多人次,使全县近46%经上的劳动力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年均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次,就业率达到99.6%以上,劳务输出创收水平逐年提高。六是大扶贫格局基本建立。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大力开展“千企千村”扶助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仅2011,各类社会帮扶资金达到6720万元。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经建立。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柞水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过去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基于县情实际,扶贫开发还存在一些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贫困人口还很多。按新扶贫标准2300元统计,全县还有5.1万贫困人口,还有60多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不通电视电话,70多个村民小组无法正常通电,4万多农村人口吃水

困难,5891户、2.3万人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需要移民搬迁。二是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率较高。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十年九灾,贫困群众受灾后返贫率高,群众稳定脱贫难度较大。三是扶贫资金严重短缺。我县是国定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县域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扶贫资金还严重短缺。四是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村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五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由于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群众信息闭塞,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对面向西安大市场发展农村经济认识不到位,发展经济能力还不强。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建议

新十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可以有大作为的十年。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人口能否如期实现小康,是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新一轮扶贫开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以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共同推进,更加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未来十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使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无电贫困村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使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显著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使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网络宽带,户户通广播电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使贫困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扶贫重点。要把扶贫工作重点放在连片特困地区,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地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同时,继续把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重点瞄准对象,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人群的扶贫工作。

四是进一步推进“五项”工作。一要全力抓好以水、电、路、视、讯“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改厕、改圈、改灶、改房“四改”为内容的民居环境治理,力争达到贫困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二要强力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因地制宜、择贫而搬”的原则,继续把扶贫搬迁作为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强化领导,整合资源,狠抓落实,全面完成《2011-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任务。三要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年均争取到户扶贫贴息贷款2000万元,扶持2000户低收入户发展各种产业,确保年终有500户2500名特困群众脱贫致富;年均争取扶贫贴息贷款5000万元,扶持3个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带动1500人贫困人口增收。年均使用互助资金500万元,扶持困难会员5000户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家庭经济大幅增收。四要强力推进科技扶贫。每年完成“雨露计划”招生培训300人以上,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次以上。继续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每年至少对120名考上大专、本科的贫困生给予资助。五要强力推进社会扶贫。继续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镇、县级部门单位包抓重点村、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帮扶贫困户的帮扶工作责任,积极做好省市联柞包村扶贫单位、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五是进一步落实“八项措施”。一要强化资金争取。努力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整合各种涉农项

目和资金,全力支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大项目上报、争取工作力度,力争得到上级更多帮扶资金的支持。二要强化项目监管。强化扶贫项目资金及物资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增强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实行绩效考核和工作评比制。三要强化宣传调研。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凝聚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探索管理模式。四要强化统计监测。完善扶贫监测网络,逐步实现对贫困人口和贫困状况的动态管理,不断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五要加强组织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六要认真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七要破除守旧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发扬拼搏精神,树立大局观念、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加强协作配合、全面推动落实。八要加强督查,强化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支持一级的工作机制,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压力。

(柞水县扶贫开发局 徐启平)

第四篇:转型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

文/赵发中 蒋科峰

多少年来,拖着煤炭这辆全国能源供应列车,山西经济“前行易转向难”。喊了多年,提了多年,山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对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山西,转型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事关人民福祉的不二选择。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命运、前途之所在。

山西因煤而兴,又为煤所困。山西作为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不论GDP增长还是财政增收,靠的就是煤焦冶电单一化的支柱产业,这种严重依靠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面临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

山西发展转型的出路唯有改革,目前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就是掌握并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和移植推广国外经验的优先权。改革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要符合综改试验的方向和目标,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煤炭大省的酸楚与无奈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的产煤量在120亿吨以上,其中的3/4贡献给了全国各地。“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西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煤炭的印记。

这也使得山西的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个产业就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山西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目前,在山西全省有2万平方公里因采煤形成采空区,相当于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8。山西的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山西每采一吨煤就要破坏

2.48吨水。

因此,山西省上上下下早有这样的共识:当前山西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持续了。

而与之相比更显无奈和酸涩的是,山西居民并没有因采煤而致富,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绝对不是山西的代表——目前山西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

这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称之为资源诅咒的怪圈在作怪:从全球经济历史的视角考察,资源充足时该地区表面的经济繁荣会在资源枯竭时荡然无存;就总体而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这种趋势,全世界都没有改变过。

随着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不断被挖掘生产,资源诅咒的怪圈已经开始套在了山西老百姓的头上——在山西,不少“以煤立市”的城市其实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其经济已经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专家,还是普通大众,每一个山西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在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的讲话中,列举出了的一组让山西人不能不深刻反省的数据:“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国第21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超过,四年后退五位。从人均看,2005年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排全国第15位,2009年为85.5%,下降3.5个百分点,后退两位。从增速看,“十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3.3%,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l0.5%,在中部和周边均排末位。

转型跨越是“华山之路”

山西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原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曾说:“对山西来说,转型发展是痛定思痛之举,是改革创新之举,是跨越发展之举!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

路子不能再走了,必须转变,越早越主动,只有在转型中发展,才能为发展赢得空间。”2010年9月,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拜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专栏),就资源型经济转型进行了会谈。会谈中袁纯清表示,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不转型将难以为继。

转型跨越是摆在山西面前的“华山之路”。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虽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己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人,在2010年各项经济统计指标中,山西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所以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要做好两件事: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型产业。转型并不是放弃煤炭,而是要提升改造煤炭工业。煤炭工业的提升,就是要借助煤炭资源整合的成果和“综改区”的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大力发展煤电、煤焦、煤气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虽然转型任务艰巨,但山西转型的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例如“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综改区的设立,更是给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山西的资源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优势不突出、资源面临枯竭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抓住国家支持建设综改区的多项优惠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转型。要在现有常规能源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转变单一煤炭开采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能源。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目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思路基本明确,即利用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巩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并实现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定位是,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

“既然叫„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应该为中国资源地区、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介绍,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因此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曾撰文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今后必须要走循环经济的路线,才能摆脱目前过度依赖煤炭的困境。

“煤炭对全国、全省而言,不会存在枯竭的问题,但对某一个地方则会。所以,对一个县、一个市来说,为煤炭产业寻求替代产业的问题必须考虑。”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专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山西在寻求煤炭替代产业上应先行先试,做好煤炭主业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帮助煤炭主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非煤产业,并使其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也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必须面对的课题。

袁纯清表示,顺着循环经济的路径走下去,可以有效激发废弃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一种资源优势放大和扩展成几种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突破自我才会拥有未来

山西的转型发展是要“闯”出来的,所谓的“闯”,主要是指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突破自我的束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要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转型发展的理念,把握转型发展的规律。

首先,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制定规划,确立转型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载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狠抓项目,搭起经济转型的框架;通过提供服务,推动各项转型任务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也不能丢。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关口的时候,政府综合运用政策、税收、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向,刺激和疏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转型发展的主体。要把各类企业和全省人民推到转型发展的最前沿,形成全民促转型的社会氛围。没有国有、民营企业家的自主创业,没有广大干部、全省人民的参与和推动,就没有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资源的基础作用。山西因资源而兴盛,也因资源而衰退,但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投鼠忌器。不能放弃资源找资源、脱离优势找优势,而应把煤炭资源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依托煤炭资源固有的能源地位、煤炭开采完成的资金积累、煤炭销售形成的人脉网络,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山西集中。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这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四,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方式由依靠自然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大技术改造、素质培养、质量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的力度,靠科技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实践证明,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更快、成效就会更明显。第五,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节能减排的尺度作用。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检验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不立项,未通过环评和节能评估的不开工,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不投产;国家产业政策明令关停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坚决淘汰;全面推广节水、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未来的实践会证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将实现山西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转型之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扩展阅读

山西省省长王君谈转型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对山西3400万人民的关怀。我们要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用好这一重要平台,大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山西以挖煤为主,煤焦冶电占工业的80%以上,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不健康的。我们不仅要搞煤焦冶电,还要搞新兴产业,搞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

其次,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将着眼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再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乡二元结

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此,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已实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的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改善。

第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和民生欠账较多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民生全面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做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解决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支撑。

第五篇: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江西日报] 南昌重擂发展战鼓: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稿源:江西日报

2011-09-06 07:23:00

中 小】 【浏览字号选择:大

城建: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红谷滩是“心脏”

交通:打造城市干线十横十纵——总里程571公里

民生: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办实事工程

9月5日,记者从南昌市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获悉,南昌市生产总值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即从2005年的1008亿元到2010年的2207.1亿元;未来五年,经济总量则“再造一个新南昌”。同时,南昌将在城市功能、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让市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红谷滩打造成标志性区域

随着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建实施,瑶湖、昌南、梅岭、乐化、九龙湖五大组团规划建设逐步展开。目前,南昌城镇化率达65.7%,森林覆盖率达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生态优势日益成为南昌的城市品牌和发展后劲。

作为南昌的“心脏”——红谷滩新区发展再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把红谷滩新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城,使之成为代表南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区域。加快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建设,统筹提升老城区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城中、城东、城南区域性特色商圈。从而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构建大南昌。

都说老城区“挤”,南昌将对老城区“动手术”,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主要措施是美化湖泊、活化水系、优化交通,加大动拆迁力度,完善分区规划、启动单元规划,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十横十纵”布局城市干线

构筑大都市过程中,南昌突出交通先行,加快快速路网、城际高铁、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以此带动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落实到具体工程是推动南昌高铁西客站、火车站东广场、南外环高速公路、南昌新港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区域交通运输体系。

与此同时,南昌推进以“十横十纵”、“井”字型为骨架的方格网状城市干线道路规划建设。据了解,规划“五横三纵”城市快速路,总里程254公里;规划“五横七纵”干线性主干道,总里程317公里。由此,城市干线道路网总体呈“十横十纵”布局,总里程571公里。

公共交通成为众多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法宝”,南昌市将建立智能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努力做到公交优先、公交优惠,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快速道路交通体系。并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号、2号线建设。

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

截至2010年底,南昌市共有41家世界500强、46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大企业给南昌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从而增强了南昌实力。过去五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实现四年翻一番,2010年达322.3亿元。财力增长的同时,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每年实施6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未来五年,南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安排,继续为民办实事工程,努力实现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着力扩大就业,鼓励自主择业、全民创业,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切实帮扶城市困难群体,特别是要通过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多途径、多举措减少城乡贫困人口。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免费保健体检、15分钟医疗服务圈。

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力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低保综合质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下载“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再造一个新舟山 今年打好八大攻坚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