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7:0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

第一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全省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总体要求和根本举措,要求把转型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项工作的主线,重点抓好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四个方面的工作,强调要把解放思想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强保证。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

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山西作为欠发达的中部资源型省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转型发展的方向

从世情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目前,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化解,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总体看,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从国情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加快转型,避免落入“拉美陷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7%左右,但每年煤炭消耗量接近世界的四成,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发达国家着力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国际规则,对我国形成巨大挑战和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正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的,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今后发展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道路会越走越 1

艰难。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必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

从省情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110亿吨,净调出80亿吨,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山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产能扩张,资源转化主要停留在煤电等初级过程,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1998年化学工业占全省 GDP的比重仅为9.78%,2009年更下降到5.8%;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2009年产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5.1%;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为3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煤炭产能不可能无限扩张,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随着国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严格控制,能源需求增长将逐步进入相对平稳期,传统能源份额降低是必然趋势,盈利空间必将逐步减少。同时,在现有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速越高,结构重型化、不协调、不安全的问题越突出,发展的成本、代价和难度也越大。2009年山西GDP占全国的2.2%,能源消耗却占4.3%,万元GDP二氧化硫、COD、烟尘、粉尘排放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61倍、1.23倍、3.47倍和3.72倍。总体看,山西现有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转型发展亟待全面推进。

山西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二、全面协调推进,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

——关于工业新型化。工业新型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是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山西的优势在煤,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山西的工业新型化仍然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做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首先要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实现煤炭本身的高效绿色安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为此,要重点抓好七条路径:一是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二是加快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推动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三是结合煤炭运销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四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环境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五是利用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六是立足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七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要做好以上工作,必须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要打好“资源为王、成本优势”这张牌,充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更多掌握市场交换的话语权、竞争的主动权、开发的优先权;要坚持资源跟着高端产业走,让资源在与高端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最大值;要从“材料加工”转向“加工材料”,从开采冶炼及初加工向集研发、生产、加工成套、服务于一体转变;要突出创新引领、标准为上,实现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提升;要坚持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和集群发展的突破态势;要树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既要“有中生无”,用资源换资本、换技术、换市场、换项目,又能“无中生有”,靠胆气、才智开创新的产业天地。

——关于农业现代化。对山西而言,农业现代化就是利用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具有山西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全力推进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聚集度,扶优扶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业产业化走上规模、质量、品牌、效益的良性循环。

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根据不同县情,因地制宜形成主导产业。有煤炭资源的县,以煤炭资源整合为契机,发展煤炭配套工业和服务业;有旅游资源的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农业基础好的县,努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工业基础好的县,注重以县级工业集聚区为承载,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条件适宜的专业合作社,在产权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区域协作与重组,提升应对市场能力。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扩大用工用人岗位,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土地收益更多用于新农村建设。按照“以片规划、集中投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片区开发转变。

——关于市域城镇化。山西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十二五”时期力争有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要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以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引领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以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走出具有山西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形成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考虑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条件,按照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的要求,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构建城镇群。

强化规划的引领力和建设的创新性。按照城镇群发展、大中城市提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矿城转型、小城镇建设等不同层面的情况,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做到对内有宜居性,对外有吸引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强度,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铁、空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城镇的通达性、功能性、安全性。

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机制。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多种途径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农民工与城镇产业工人劳动待遇平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让更多的人进得来、住得下、发展好。

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关于城乡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生态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山西资源型产业结构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更为重要和紧迫。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建设绿化山西。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兴省和富民强省结合起来,让产业发展过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建设气化山西。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建设净化山西。强化节能工作,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特别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减排工作,抓好火电脱硫工程,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治理工作,持之以恒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和汾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建设健康山西。广泛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和健身健康产业,帮助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三、坚持解放思想,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解放思想具有先导性,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打不开。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再次吹响解放思想的冲锋号,冲破一切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在转型跨越的大道上快步前进。

从煤炭依赖中解放出来。煤是大自然给予山西人民最大的恩惠,但是由于长期挖煤、烧煤、卖煤、炼焦,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依赖煤、提升区域地位依赖煤、干什么都不如挖煤”的思维定势。这种依赖的直接后果就是所谓 “资源诅咒”:资源开发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社会问题突出、观念封闭保守,最后资源富集地区反倒成为经济滞后地区。在煤上解放思想是山西最大的解放思想。要从新技术的视角看煤炭,既要认识到煤是燃料,更要认识到煤是原料和资本,重新认识煤、科学定位煤、深度利用煤。要从多元优势的视角看煤炭,山西煤炭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品种优势、运距优势,更有转化优势、延伸优势,学会一生二、二生三,真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要从立体的视角看煤炭,推进煤炭采掘、煤炭转化、煤炭装备制造、煤转化技术和安全生产设备研发、煤炭相关产品交易、煤炭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等产业相互融合、一体化多元发展。

从政府依赖中解放出来。各级政府作为施政主体,要摒弃对上级政府的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谋发展、做决策、成大事。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按照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指示的方向,在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在开拓中创造良好业绩。

从内陆经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内陆经济思维定势就是出于对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理论”的片面理解,自觉不自觉地跟在沿海发达地区后面亦步亦趋。事实上,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变平、变小了,所有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几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内陆地区同样可以弯道超车,三晋大地完全可以走到全国前列。

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山西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市场运作能力弱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要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丰富市场运作方式,增强闯市场的本领。

从守成求稳心态中解放出来。必须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强化直接入轨、后来居上、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紧迫感,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敢于背水一战、跨越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正当其时,山西跨越发展前景灿烂。3400万三晋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促转型,上下同心谋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第二篇:转型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

文/赵发中 蒋科峰

多少年来,拖着煤炭这辆全国能源供应列车,山西经济“前行易转向难”。喊了多年,提了多年,山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对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山西,转型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事关人民福祉的不二选择。正如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所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命运、前途之所在。

山西因煤而兴,又为煤所困。山西作为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不论GDP增长还是财政增收,靠的就是煤焦冶电单一化的支柱产业,这种严重依靠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面临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

山西发展转型的出路唯有改革,目前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就是掌握并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和移植推广国外经验的优先权。改革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要符合综改试验的方向和目标,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煤炭大省的酸楚与无奈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的产煤量在120亿吨以上,其中的3/4贡献给了全国各地。“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一列,可以绕地球三圈”。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西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煤炭的印记。

这也使得山西的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个产业就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而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山西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目前,在山西全省有2万平方公里因采煤形成采空区,相当于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8。山西的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山西每采一吨煤就要破坏

2.48吨水。

因此,山西省上上下下早有这样的共识:当前山西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持续了。

而与之相比更显无奈和酸涩的是,山西居民并没有因采煤而致富,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绝对不是山西的代表——目前山西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

这被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称之为资源诅咒的怪圈在作怪:从全球经济历史的视角考察,资源充足时该地区表面的经济繁荣会在资源枯竭时荡然无存;就总体而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这种趋势,全世界都没有改变过。

随着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不断被挖掘生产,资源诅咒的怪圈已经开始套在了山西老百姓的头上——在山西,不少“以煤立市”的城市其实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其经济已经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专家,还是普通大众,每一个山西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在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的讲话中,列举出了的一组让山西人不能不深刻反省的数据:“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国第21位,先后被广西、内蒙古、陕西、江西、天津超过,四年后退五位。从人均看,2005年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排全国第15位,2009年为85.5%,下降3.5个百分点,后退两位。从增速看,“十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3.3%,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l0.5%,在中部和周边均排末位。

转型跨越是“华山之路”

山西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原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曾说:“对山西来说,转型发展是痛定思痛之举,是改革创新之举,是跨越发展之举!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

路子不能再走了,必须转变,越早越主动,只有在转型中发展,才能为发展赢得空间。”2010年9月,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拜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专栏),就资源型经济转型进行了会谈。会谈中袁纯清表示,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不转型将难以为继。

转型跨越是摆在山西面前的“华山之路”。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虽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己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人,在2010年各项经济统计指标中,山西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所以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要做好两件事: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型产业。转型并不是放弃煤炭,而是要提升改造煤炭工业。煤炭工业的提升,就是要借助煤炭资源整合的成果和“综改区”的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大力发展煤电、煤焦、煤气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虽然转型任务艰巨,但山西转型的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例如“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综改区的设立,更是给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山西的资源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优势不突出、资源面临枯竭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抓住国家支持建设综改区的多项优惠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转型。要在现有常规能源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转变单一煤炭开采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能源。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目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思路基本明确,即利用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巩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并实现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定位是,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

“既然叫„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应该为中国资源地区、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介绍,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因此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曾撰文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今后必须要走循环经济的路线,才能摆脱目前过度依赖煤炭的困境。

“煤炭对全国、全省而言,不会存在枯竭的问题,但对某一个地方则会。所以,对一个县、一个市来说,为煤炭产业寻求替代产业的问题必须考虑。”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专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山西在寻求煤炭替代产业上应先行先试,做好煤炭主业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帮助煤炭主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非煤产业,并使其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也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必须面对的课题。

袁纯清表示,顺着循环经济的路径走下去,可以有效激发废弃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一种资源优势放大和扩展成几种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突破自我才会拥有未来

山西的转型发展是要“闯”出来的,所谓的“闯”,主要是指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突破自我的束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要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转型发展的理念,把握转型发展的规律。

首先,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制定规划,确立转型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载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狠抓项目,搭起经济转型的框架;通过提供服务,推动各项转型任务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也不能丢。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关口的时候,政府综合运用政策、税收、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向,刺激和疏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转型发展的主体。要把各类企业和全省人民推到转型发展的最前沿,形成全民促转型的社会氛围。没有国有、民营企业家的自主创业,没有广大干部、全省人民的参与和推动,就没有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资源的基础作用。山西因资源而兴盛,也因资源而衰退,但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投鼠忌器。不能放弃资源找资源、脱离优势找优势,而应把煤炭资源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依托煤炭资源固有的能源地位、煤炭开采完成的资金积累、煤炭销售形成的人脉网络,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山西集中。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这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四,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方式由依靠自然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大技术改造、素质培养、质量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的力度,靠科技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实践证明,发挥好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更快、成效就会更明显。第五,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节能减排的尺度作用。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检验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不立项,未通过环评和节能评估的不开工,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不投产;国家产业政策明令关停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坚决淘汰;全面推广节水、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未来的实践会证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将实现山西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转型之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扩展阅读

山西省省长王君谈转型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对山西3400万人民的关怀。我们要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用好这一重要平台,大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山西以挖煤为主,煤焦冶电占工业的80%以上,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不健康的。我们不仅要搞煤焦冶电,还要搞新兴产业,搞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

其次,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将着眼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再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乡二元结

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此,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已实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的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改善。

第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和民生欠账较多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民生全面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做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解决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支撑。

第三篇: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江西日报] 南昌重擂发展战鼓:5年再造一个新南昌

稿源:江西日报

2011-09-06 07:23:00

中 小】 【浏览字号选择:大

城建: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红谷滩是“心脏”

交通:打造城市干线十横十纵——总里程571公里

民生: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办实事工程

9月5日,记者从南昌市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获悉,南昌市生产总值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即从2005年的1008亿元到2010年的2207.1亿元;未来五年,经济总量则“再造一个新南昌”。同时,南昌将在城市功能、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让市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红谷滩打造成标志性区域

随着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建实施,瑶湖、昌南、梅岭、乐化、九龙湖五大组团规划建设逐步展开。目前,南昌城镇化率达65.7%,森林覆盖率达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生态优势日益成为南昌的城市品牌和发展后劲。

作为南昌的“心脏”——红谷滩新区发展再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把红谷滩新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城,使之成为代表南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区域。加快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建设,统筹提升老城区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城中、城东、城南区域性特色商圈。从而形成“双核三圈五组团”,构建大南昌。

都说老城区“挤”,南昌将对老城区“动手术”,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主要措施是美化湖泊、活化水系、优化交通,加大动拆迁力度,完善分区规划、启动单元规划,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十横十纵”布局城市干线

构筑大都市过程中,南昌突出交通先行,加快快速路网、城际高铁、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以此带动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落实到具体工程是推动南昌高铁西客站、火车站东广场、南外环高速公路、南昌新港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区域交通运输体系。

与此同时,南昌推进以“十横十纵”、“井”字型为骨架的方格网状城市干线道路规划建设。据了解,规划“五横三纵”城市快速路,总里程254公里;规划“五横七纵”干线性主干道,总里程317公里。由此,城市干线道路网总体呈“十横十纵”布局,总里程571公里。

公共交通成为众多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法宝”,南昌市将建立智能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努力做到公交优先、公交优惠,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快速道路交通体系。并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号、2号线建设。

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

截至2010年底,南昌市共有41家世界500强、46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大企业给南昌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从而增强了南昌实力。过去五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实现四年翻一番,2010年达322.3亿元。财力增长的同时,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每年实施6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未来五年,南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安排,继续为民办实事工程,努力实现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着力扩大就业,鼓励自主择业、全民创业,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切实帮扶城市困难群体,特别是要通过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多途径、多举措减少城乡贫困人口。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免费保健体检、15分钟医疗服务圈。

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力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低保综合质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第四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加快推进县域

城镇化进程

——凤县县域城镇化发展状况调查

凤县县委农工部梁虎林赵娟

近年来,凤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四大战略,强力推进百万吨铅锌冶炼基地、百万头生猪大县和百万游客景区 “三个百万”工程建设,使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凤县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自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城镇化为统领,以争创全省十强县、建设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为目标,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按照“一体两翼四中心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总体布局,把建设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多元加大投入,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六大体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7亿元,增长19.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48.9%;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力均位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5元,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88元,增长28.1%。城镇、农村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分别达87.9%和94%,城镇化率49.7%,先后荣获国

家卫生县城、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等荣誉称号。2009年县域综合实力首次跨入全省十强县之列。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以“一体两翼”为重点,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截止目前,县城规划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建成区3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12个,其中重点镇2个,建制镇规划完成100%;县城常住人口1.7万人,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7%增加到目前的49.7%。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大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方向,深入实施“三告别”、“三集中”、千村移民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建成统筹城乡集中安置点42个,集中安置6000户2.5万人。使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三)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是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污水处理、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垃圾处理等重点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了县城扩容提质,城市品位得到迅速提升。二是中心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实施了县城“一江两岸”工程,加快了两个工业园区和五个中心城镇建设,形成了“一体两翼五星”(即以县城我主体,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和留凤关循环经济园为两翼,以平木镇、河口镇、黄牛铺镇、唐藏镇、三岔镇为五星)的小城镇建设特色;重点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三是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到2009年底,90%的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6.48万农村群众长期饮水困难;98%的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80%的村庄手机信号全覆盖;30个村实现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

(四)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农业经济突破发展,旅游三产高歌猛进,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22.8%、14.8%,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达45538元、3914元,居全省第8位和第12位,实现了摘帽(率先脱贫)、进位(跻身全省十强县)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如2009年凤州镇生产总值达11.37亿元,南星镇生产总值达23.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35%。

(五)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化发展,农民拥有与居民同等的学习就业机会、同质化的医疗保障环境、基本对等的社会保障,群众就医报销比例达8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首先是县城规模小。县城规划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建成区仅3平方公里,而且县城常住人口仅有1.7万人,人口数量少。其次是建制镇规模小。全县12个建制镇,有农村人口

7.45万人,平均6200人/每镇,最小的乡镇(坪坎镇)全镇仅2490人。镇政府所在地平均仅1000余人。人口少,形不成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的社区中心地位以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直接影响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

(二)规划滞后。从总体上看,一是我县县城规划比较超前,但建制镇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规划功能不全,特别是管线、绿化等专业

性详规编制落后。全县100个行政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仅67个村;二是实施随意性大。乡镇规划意识不强,凭想象作决策,从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三是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城乡统筹规划总体上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

(三)资金不足。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从财政资金来看,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主要集中投向县城,投向小城镇的资金微乎其微,加之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小城镇的公益、公共设施建设普遍亏损,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产业支撑力不强。虽然形成了椒果畜药菜五大主导产业,但整体实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例如,今年花椒遭受霜冻,全县花椒大幅减产。

(五)管理水平低。一是乡镇政府管理功能严重滞后,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生产、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难以到位,难以承担城镇化管理的重任。二是农村居民素质不高。生活习惯还不能与城镇发展合拍,给镇区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一)调整区划,扩大小城镇规模。我县现有乡镇12个,农村人口7.4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仅6200人,即使将来全部人口集中到镇区,其规模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口成本最低化的要求。要按照

“建美县城、建强两翼、建大社区”的思路和 “一体两翼四中心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镇化发展基本框架,对现行乡镇区划进行调整,减少城镇数量,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县城)、两个副中心(凤州、留凤关)、四个中心城镇(黄牛铺、平木、河口、唐藏)和二十个中心社区,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徙,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作用,从而带动全县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力争到2012年,县城人口达到3万人,凤州镇和留凤关镇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中心镇建设。要改变过去只管城不管镇的工作格局,在抓好县城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着眼未来,对农村城镇化高起点规划,以316国道和212省道两条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凤州、留凤关两个中心城镇为依托,形成4个不同经济职能的城镇片区,构筑完整的城镇网络发展体系,做到城乡互动。以突破留凤关统筹城乡新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城镇化建设新路子。以旅游兴县战略为动力,按照“六清四改一统一”的标准,打造山区特色,使农村地貌、民宅逐步转变为城镇景观。同时,围绕中心乡镇的扩容提质,全面改造中心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整体功能,增强城镇对居民的吸纳能力,推动中心乡镇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扩大城市文明对农村的覆盖面。

(三)培育产业,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准确产业定位,布设大产业,促进全就业,以“三个百万”工程为支撑,大力培植和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突出抓好万亩花椒芽菜、万亩高产苹果、万亩高效蔬菜、万亩优质核桃、万亩中药材“五个万亩”工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手段,加速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完善政策,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在户籍管理上,在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落实有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对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广泛推行地块的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市的以外,其余的税费一律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今后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以外,一律不再批准企业建设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逐步实现对自然村的合并和分散农户向城镇的集中建设,最终实现退宅还田,维护耕地的总量平衡。

(五)创新体制,探索建设与经营的有效途径。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方法,改变过去只管城不管镇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建设与经营的有效途径。依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形成以“政府决策、公司经营、项目负责、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采取“垄断经营城区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经营措施,彻底改变城市建设由政府包揽和单纯靠财政投入的城建投资体制,使城市建设融资走上自筹、自用、自还和以地生财,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在小城镇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第五篇:以创新发展为主线 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新局面

以创新发展为主线 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

新局面

一、2014年铁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4年,全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推动铁路改革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主要标志是:全路实现了安全年,消灭了责任较大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铁路建设取得新成就,完成建设投资8088亿元;新线投产8427公里,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其中高铁1.6万公里。客货运输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客运量增长12%,已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0%;适应物流市场发展的特点,货运组织加大了改革力度。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坚持 “三点共识”和 “三个重中之重”,以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为抓手,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狠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铁路建设的部署,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加大在建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施工进度;对新开工项目实行任务书管理,加快审批进度;建成投产了兰新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沪昆高铁长怀段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运输经营进一步加强。积极适应运输市场变化,不断优化客车开行方案,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加强货运营销和运输组织,大力拓展物流市场,提升了运输效益。深入实施多元化经营,推进土地综合开发。完善运输企业盈亏总额考核措施,规范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充分发挥铁路局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总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了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渠道。深化干部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加强铁路技术标准管理,编制发布了一批企业技术标准。加快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推进高铁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大运输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关键技术创新力度,组织实施高速、重载等综合试验,取得一批技术创新成果。——铁路 “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落实铁路 “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新要求,总公司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建国际公司,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在企业层面的牵头作用。构建通向欧洲、中亚的便捷铁路运输大通道,中欧、中亚集装箱班列运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教育实践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组织第一批单位搞好整改、巩固成果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第二批单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高标准组织、高质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总公司机关部门和所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推进廉政内控机制建设,从管理源头防范腐败问题发生。坚持有案必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深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实施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 “三年基础工程”,补强运输一线政工力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铁路精神,深入开展 “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职工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建立了铁路总公司职工民主联席会议和总公司机关职代会制度,所属企业认真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全面落实 “十二五”改善职工生活规划,稳步增加职工收入,增加 “三线”建设投入,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职工带薪休假、定期体检、健康休养,解决职工通勤、就医等实际困难,维护了职工切身利益。

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经受考验,夺取铁路改革发展新胜利,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其次得益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第三得益于全路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广大干部职工心系铁路事业,立足岗位,苦干实干,默默奉献,为铁路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铁路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看: 第一,为铁路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铁路作为绿色交通方式,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节能环保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铁路对于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节约自然环境成本和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铁路发展的政策环境会更好。

第二,为加快铁路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铁路建设投资大、产业链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将是加大投资的重点领域。中央对加快铁路建设高度重视,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方面十分期盼。因此,铁路建设将会继续加大力度,这对于完善我国铁路路网功能、推动铁路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为铁路运输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国铁路网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铁迅速发展,运输能力显著提升,为我们适应这一趋势奠定了基础。从客运看,随着高铁网的完善,将持续激活社会对高铁运输的需求;在路网整体能力提升之后,也为发展普速客运创造了条件。从货运看,社会物流总量将保持稳定增长,为我们充分发挥路网能力、转变运输方式、优化货运结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第四,为铁路 “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国铁路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等优势,是体现我国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加快铁路“走出去”,不仅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也为铁路总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新常态下铁路工作面临的挑战看:一是拓展市场难度加大。二是服务面临更高要求。三是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四是确保安全面临更大考验。

三、以创新发展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

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根本途径在于推进铁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铁路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在工作思路、制度建设、管理措施、工作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做到以解决问题实现发展,以优化机制推进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第一,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要从落实总公司和铁路局的职责定位入手,规范两级法人的管理行为,加快推进铁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总公司作为管理型企业,发挥企业总部的职能,机关各部门要加快转变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工作职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标准、检查监督、指导帮助、考核评价上,不再直接干预铁路局的日常经营活动;要制定完善对铁路局的管理规范,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过程监控,严格规范铁路局经营行为,把总公司该管的切实管起来,不该管的坚决放下去,促进铁路局依法合规地走向市场。铁路局要定位在生产经营型市场主体上,在服从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认真履行市场主体权责,放开手脚,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大力开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壮大。第二,推进运输组织改革创新。要着眼于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大运输组织改革攻关力度,着力解决制约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突出问题,通过强化设备设施、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在服务质量、运到时限、信息化支撑、“门到门”全程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效益,使铁路运输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推进安全管理创新。如何创新设备修程修制、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使各工作环节适应安全生产需要;如何创新现场监管方式、提高检查监督的针对性,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如何创新铁路治安管控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四,推进铁路技术创新。必须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重要课题,瞄准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着眼我国铁路建设、运营的实际需要,加大铁路技术创新力度,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高铁路技术创新水平。第五,推进经营机制创新。从今年开始,建立铁路运输企业盈亏与工资挂钩机制,这是推进经营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实施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要落实总公司、铁路局的经营责任,充分调动各个层级和全体干部职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总公司机关要认真履行总部管理职能,积极为铁路局开拓市场、搞好经营提供良好服务;各铁路局要充分调动各站段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增收创效、节约节支,取得好的经营效果。

第六,推进政治工作创新。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发挥好90多万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各级组织的保障作用,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主流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发展很快,各种信息大量涌现,职工队伍思想非常活跃,如何弘扬正气,集聚正能量,把广大职工教育好、引导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对铁路建设、多元化经营、“走出去”等工作,都要坚持创新发展,抓住关键问题,力求取得突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四、全面完成2015年铁路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2015年铁路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新局面。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

1.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层面、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做到明责、履责、尽责。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做到严谨、简洁、管用。加强设备质量管理,集中资金解决安全关键问题,强化设备制造、采购环节的质量源头控制,提高设备检修水平,确保行车设备质量稳定可靠。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保证职工素质适应安全生产需要。

2.完善过程控制体系。完善现场作业自控、互控、他控机制,规范现场安全检查指导制度。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发挥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在事故预防、预测、预警中的作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安全关键问题攻关力度。以高铁和客车为重点,完善治安防范长效机制,确保铁路治安形势稳定。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完善责任落实体系。总公司机关要重点抓好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铁路局要对以 “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管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全方位、全过程抓好落实。各级管理和监督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专业部门的检查帮促作用、综合部门的综合保障作用和安监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大对干部日常安全履职情况的考核力度,对涉及高铁和客车安全的事故和隐患,从严考核追责。

强化铁路建设组织管理,确保完成 “十二五”铁路建设任务。1.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铁路分类建设,完善路地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加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力度,创新铁路建设债券发行方式,充分运用融资租赁、保险资金债权计划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为铁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加大铁路建设组织实施力度。对新开工项目实行任务书管理,确保新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施工按进度推进。有序组织好年内计划投产项目,确保顺利开通运营。高质量做好 “十三五”铁路规划建议的编制工作,为铁路未来建设发展提供依据。

3.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创新铁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建设管理基础。落实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建设质量安全稳定。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铁路建设安全有序高效推进。

加强运输经营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全力组织增运增收。客运方面,充分发挥高铁的网络效应,优化高铁列车开行方案,适时调整既有线普速列车开行,用好客运能力,保持客运量快速增长的势头。货运方面,认真落实货运改革各项措施,大力拓展物流市场,开辟铁路货运新的增长点。加强营销服务和运输组织,打通重点方向和限制区段运输瓶颈制约,努力扩大货运市场份额。2.加大资产经营开发力度。分类推进既有和新增土地综合开发,力争实现综合开发收益最大化。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推进站车商业、广告传媒、工业制造、建筑施工等产业稳步发展,拓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盘活铁路支线和市郊铁路,提高铁路运输对城市交通的服务水平。构建总公司层面的招商、投资平台,推进铁路局非运输企业重组整合。加强资产经营开发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3.深入推进集约化经营。加强资金筹集和管理,大力压缩财务费用;拓展铁路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更新改造和装备购置管理,推进设备修程修制改革,降低移动设备检备率和检修成本。加强物资采购管理,进一步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完善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企业规范健康运行。

4.加强合资公司经营工作。规范和理顺合资公司与其他企业间的产权关系、资产关系、清算关系,依法规范合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程序,建立经营考核机制。完善合资公司经济运行评价制度,加强日常指导和监管,维护出资人权益。完善合资铁路运营模式,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稳步推进合资公司资源整合,提高合资铁路盈利能力。

5.加强依法治企工作。依法规范企业管理,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加强合同联签审查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严格授权委托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完善法律事务机构设置,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铁路科技工作,提高铁路科技管理水平。

1.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铁路技术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总公司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我国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健全铁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水平。规范铁路科研管理,提高铁路科研水平。

2.深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装备领域,加快推进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同时加快研制时速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形成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化产品;提高大功率机车自主化水平,组织对关键零部件进行自主研发和运用考核。建设领域,深化无砟轨道、高铁路基、特殊结构桥梁等研究,提高铁路建造技术水平。安全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设备运用状态数据的检测、采集和运用,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营领域,进一步完善客票系统、货运电商系统功能,为客货运输改革提供技术支撑。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铁路未来发展需要,加快总公司主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公用数据编码和铁路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铁路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铁路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加快铁路 “走出去”步伐,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1.加快形成企业层面的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铁路总公司在管理、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在企业层面的牵头作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加快形成企业间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好国内资源与国外市场,增强铁路全产业链竞争力。充实铁路 “走出去”管理力量,搭建企业层面合作平台,尽快形成业务能力。

2.加大境外铁路项目工作力度。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积极做好相关工作,按期完成建设目标。3.加快发展国际联运业务。整合全路集装箱国际联运业务,构建中国铁路跨国物流平台,提高我国铁路在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围绕组织开行好中欧、中亚班列,加强与沿线各国铁路的协调,畅通和扩大国际运输通道,实现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努力把中欧、中亚班列打造成为国际物流业知名品牌。

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和谐稳定内部环境。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前提下,稳步增加职工工资收入。适应生产和劳动组织变化,加大对偏远地区、新线开通区段的 “三线”建设投入,做到所有站区全覆盖。落实职工健康休养制度,着力解决异地职工通勤、带薪休假等问题。加大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努力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五、全面加强铁路党的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落实 “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强化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完善各级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建工作新格局。今年是实施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 “三年基础工程”的第二年,各级党委要落实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升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水平,提高基层党支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职工群众、服务广大党员的能力。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和落实培养、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紧扣安全、服务、经营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党内品牌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落实,以刚性约束确保每项整改任务落地。强化作风建设源头治理,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以落实各级党政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为重点,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反对 “四风”制度规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经营管理中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对车皮车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产资金、土地开发等重点领域的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筑牢推动铁路改革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铁路改革发展形势任务教育,把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办好铁路职工网上家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以安全文化、服务文化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铁路文化软实力。加强媒体宣传工作,传播铁路正能量,树立铁路新形象,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和舆论生态变化特点,加强铁路新媒体平台建设,为推进铁路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下载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