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的经济学意义
二、苏南改革的理论意义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30年苏南改革经历了大规模的深刻的制度变迁。从本质上说,这一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但在一开始,改革并没有以反映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现代经济科学理论作指导,而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在摸索和试验中前进。这就使各地的改革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地域特色,各地之间有相互参照、借鉴,也有比较和争议。苏南农村改革从一开始起,就不乏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
80年代,决策层和理论界对于改革的争论,集中在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上。同样,对苏南农村改革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批评之声也围绕着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响起,“钻计划经济空子”,“挖社会主义墙脚”,“富了地方,乱了国家”,成为最严厉的评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化,这一责难逐步销声匿迹。但是争论并未结束。大致在90年代中期,苏南乡镇企业因为自身弱点和宏观经济调控而遭遇困难的时候,在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大规模改制全面展开的时候,以及新世纪初叶有人再一次提出“反思改革”的时候,对于苏南改革的批评风生水起,接连不断。不过这几次批评,主要是从另外一面抨击苏南的“新集体主义”、“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在与“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的比较中,指责苏南的“保守”、“僵化”,断言“三为主一共同,走进死胡同”,宣判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
关于苏南改革的争论,提高到理论论争的高度来看,不仅涉及对苏南改革内涵、特点和成效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的认识。事实上,批评者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武器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即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为苏联、东欧、拉美及中国开出的经济转型的同一药方。这一主张由美国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姆森于1989年提出,被西方政界、学界人士称为“华盛顿共识”,其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快速私有化,广泛自由化,政府角色最小化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其中所谓“宏观经济稳定”的一个潜在命题是,同时全面推进大爆炸式的整体改革,防止局部改革中的受损者组织起来反对改革,而受益者也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改革。毫无疑问,按照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苏南农村改革的起点和进程,将不利于顺利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随着“华盛顿共识”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中碰壁,人们越来越多地对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提出反诘,认为以自由放任主义主导的改革方案,并不适合大多数转型国家的实际,也不利于改革的成功推进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斯蒂克里茨、雷默等一些学者还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转型实践的成功因素,提出诸如“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等理论观点。其中演进—制度学理论(evolutionary-institutionalist),侧重于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渐进式重组的实施及其作用,能够更切近地说明中国等转型国家改革的成败得失。
借助新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苏南农村的改革实践,可以澄清某些疑问,也有助于揭示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企业产权的多元化、社会化。按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转型国家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首先实现产权的私有化。苏南农村改革也依循着明晰产权的方向,包括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改革,让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确立经营获利的目的和动机,从而借助市场机制发挥激励作用。但在苏南农村,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私有和共有两类企业产权,而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形态,更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状况。相对来说,苏南地区单主制、合伙制企业的比重低一些,而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以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比重,则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后者以较为规范的组织形式和较高的社会化组织程度,与较为成熟的市场体制相衔接,并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同时,兼顾相关各方面的利益,发挥更为广泛的激励效应。在有着极为深厚的集体经济基础的苏南地区,一定要求彻底的私有化,并重新回归到家庭式、作坊式的“低度分化”的初始状态,最终损害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
——市场竞争中的合作博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支撑点为一般均衡理论,并由此推导出价格的自由化和市场的自由竞争。理论界对苏南改革的批评,集中在私有化进程滞缓和市场自由度不足两个方面,并与浙江相比较,认为苏南是一种非市场的改革。事实上,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从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开辟市场,商品和物资市场的发育也并不滞后,而且形成相对较高的市场组织程度和较为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苏南的市场建设没有止步于摊位式的初级市场形态,而是有目的地向物流配供、挂牌交易、电子化结算以及合约单据流转等演进。显然,依托国内国际市场的无形经济联系,以现代化的组织体系和交易方式组织资源、营销产品,较之以家庭和作坊工业为基础,借助有形市场扩散产品,无疑是一种跨越和递进,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育和建设市场体系的过程中,苏南的改革实践体现为市场主体及其经济代理人的合作博弈,即以合作为目标,互有制约、互相妥协的博弈,而其本质仍然是从市场获取信息,依据市场信息作出决策,实现市场的多重均衡。
——经济运行中的社会规范。从历史变迁的长时段看,在短短30年时间里,苏南农村从基本封闭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状态,大步进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跨越。这一变迁必然带来巨大的分化和流动,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和竞争性的社会关系。要维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加强社会整合。苏南农村改革,注重以人为本,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本,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市场行为,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苏南,这种社会规范的建立,既有整体的制度安排,例如农村的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其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省区;也有有效的社会管治,包括监管机构的监测和管理,也包括市场主体的自为自律,从而形成相对较为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还有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包括社会组织等结构型社会资本,人文精神等认知型社会资本,以教育和文化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本,都在经济运行和社会整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构成苏南改革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限制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论点之一。而苏南地方政府积极介入企业创业和资源配置,也是苏南模式屡遭诟病的焦点之一。许成钢、钱颖一的研究表明,中国政府的分权,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决策主体,而分散决策有利于促进地方进行多方面的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研究也肯定,在市场发育不充分,或市场运行发生偏差的情况下,政府的协调、管制、治理、服务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政府与市场可能在某些方面形成互补。在苏南地区,地方政府除了致力于营造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以外,还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和关系协调,把“家长式”的关心和“保姆式”的照料加之于企业,并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给予各种救助。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则负责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改革创新的实践,并依靠较强的地方经济实力,提供社会福利,改进公共服务,缓冲与改革相伴随的矛盾冲突。典型的例子就是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和下岗再就业,这在苏南城镇是做得较为周到的。但是毋庸讳言,地方政府市场化的角色定位,结果总是利弊参半。在新一轮改革中,校正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在苏南地区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第二篇: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转型经济学产生已近20年,中国学者对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式、企业行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国外转型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转型经济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2-0006-05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便已开始,转型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却起步较晚。随着1989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转型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中国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始。大致来说,自1993年开始,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94年4月,樊纲就中国渐进式改革发表的新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6月,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出版,该书对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内涵作了规范和说明;1994年7月底,由上海文汇报理论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邀请了30余名中青年经济学家,联合召开“中国过渡经济学”研讨会;1995年3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林毅夫表示,“现代经济学对于‘过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中国最早进行改革且成效最大,经验丰富,‘中心’抓住这一机会有可能对过渡经济学做出前沿性贡献。”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作为现实的总结和写照,转型经济学的发展也近20个年头。回顾转型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与国际转型经济学加以比较,对推动我国转型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构建原则问题
中国转型经济学是指转型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实践的结合。“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有着比其字面较窄的含义。第一,它是指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文献;第二,它是指对中国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转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动力、方式和推进机制。宋承先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面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过渡经济学。谷书堂呼吁转型期中国经济学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着眼于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学从不同层面融为一体,要求从中国当前阶段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抓住转型期一些重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转型过程中的模式选择问题
前苏联与中国在转型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转型方式、价格机制的形成、所有制改革、企业组织形式的转换及宏观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等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激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模式绝不仅仅是速度问题,也并不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首先改革旧体制的哪一部分,先触动哪些人的既得利益问题。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谁先谁后仅是个方式问题,激进与渐进对速度的强调转移了人们本应关注的重点,不能反映任何一个国家转轨的复杂进程。因此,转型经济学应完成自身的“转型”,即遵循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超越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将渐进与激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其中既会有渐进也会有激进。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和变迁路径,将最终取决于其生产力及其社会成员主体可以容纳或是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三)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独立性问题
转型经济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由于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是动态变化的,转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单一的理论框架无法涵盖所有问题。不同范式问的交叉造成了经济史上的独特情景,即转型经济学这一名词容纳了多种研究范式,如新自由主义、演进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等研究范式。单纯在理论上构建转型经济学所特有的理论框架是没有意义的,转型经济学正在同以上学科相融合,但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完全取代转型经济学,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转型经济学正在经历的分化。转轨经济学只有把自己严格界定为研究从中央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才可将自身与其他经济学科区分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一思路出发,转轨经济学应回答如下几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转轨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二是经济转轨为什么会选取不同的模式。三是经济转轨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四是转轨过程中有哪些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五是新体制的生成与旧体制消解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六是经济转轨与经济结构变动、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四)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行为与企业重组问题。大多数对转型路径的研究,都是将企业重组建立在产权改革后企业进行裁员这样的微观基础之上,这使现有的宏观层面上的转型研究,虽然在技术上显得较为复杂,但却缺乏丰富的微观基础。如何将转型路径及重构的动态过程研究与企业重构的不同微观机制更好地衔接起来,是转型经济学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二是转型中的公正问题及经济转型的代价问题。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即国家以什么代价用平等来交换效率或是相反。由于转型经济脱胎于集权的计划经济,缺乏有效的机制以实现每个人的利益诉求,经济转型的代价被一些特定人群所承受,这一点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市场的剧烈转型而逐渐显现出来。公正因此成为转型经济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三是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问题。2002年以前,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往往是分开的。而转型中各因素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经济是否增长及其质量的高低又决定了转型的成败,所以二者应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由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具有特殊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二元结构已表现出相当的“范式危机”,而对二元结构范式的借鉴性批判正是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多元结构才应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结构。四是转型中的金融市场问题。潘?@和谭鹏万利用25个转型国家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转型国家金融中介部门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存贷款利差与实际GDP增长率互为因果关系;对私人部门信贷的相对增加不仅没有加速经济增长,在有些国家反而还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在软约束盛行的转型国家,提高金融中介部门的效率比增加其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五是转型与腐败问题。
腐败是经济转轨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腐败增加了转轨国家特权集团(包括腐败官员及与其密切关联的人)的福利,并以牺牲大众的利益为代价。
(五)“中国模式”问题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进而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中国模式”包括经济改革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中国模式”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中性政府。中性政府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偏向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二是把社会的长远利益摆在首位,能抵制部分民众对短期分配的要求。中性政府更容易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模式”有六个特点:一是把保持稳定放在首位。二是把消除贫困看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三是实事求是,不断总结与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四是采用比较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五是确立正确的优先顺序,即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六是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绝不盲从。但“中国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干预过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因此,“中国模式”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微妙平衡。二是对内放开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微妙平衡。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微妙平衡。四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
二、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国际比较
纵观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虽然文献众多,但与国际学术界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别。或者说,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水平还无法完全展示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冲突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一)从研究方法看
在众多的中国转型经济学文献中,论文大多偏重理论综述或述评,著作大多偏重论文汇编且缺乏严格的理论体系。偏重规范性分析而缺少实证性的经验研究使转型经济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而同时期国外文献很少关于“是否应该转型”、“转型的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其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关于转型过程及转型后经济各方面变化的实证研究,且内容比较翔实可信。某些问题如转型中金融市场和财政行为、转型的速度、转型中的企业行为等虽然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分析效果。
(二)从研究内容看
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范围相比国外而言略显狭窄。国外文献广泛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居民健康、收入分配与不平等、劳动市场(就业、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如,关于转型与公民健康,索尼娅和玛丽安对俄罗斯日常热量摄取量、抽烟与否、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肥胖人群增加关系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提醒人们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及其他因素来预防肥胖,教育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于转型与劳动市场,克拉拉对俄罗斯职业流动的规模、决定因素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重组进程提高了职业再分配率;在职业流动总量的增加中,结构转变引起的流动占主要部分;现有职业的被破坏及新工作机会的创造是俄罗斯转型期间职业流动增加的主要原因;外部机遇与结构转变的规模极大地决定了职业转换的概率。安德鲁和帕特里克考察了工人从国有部门流向私有部门所花费的时间及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发现加入社会保险的经济体系没有得到任何的福利改善。与正常的直觉相反,增加社会保险可能会放缓转型,这种结果主要取决于在可替代的两种市场结构下,利率和储蓄一般均衡的互动。关于转型与收入分配,巴苏等对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比较分析表明,转型后,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私营公司比国营国有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国有企业相比新成立的公司有较低的就业弹性且所提供分配的租金偏少。关于转型与不平等,格里和密茨凯维奇考察了27个转型国家的不平等、财政能力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充分的政治自由与较低水平的收入不平等相关;不平等程度是以国家的财政能力为条件的;及早进行经济转型且宏观经济稳定的转型国家目前享有较低的不平等水平;教育促进平等;较大的国家其不平等程度较高。鲁斯兰调查波兰、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代表性家庭后发现,就整体的不平等水平而言,房屋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的私有化方案导致富裕家庭在极端有利的条件下得到更有价值的房屋资产,不平等问题加剧;波兰住房私有化制度改革却导致更公平的结果。此外,转型的速度、转型中的经济增长、金融市场、财政行为、腐败、企业重组等问题均被中外学者共同关注,但外国学者大都采用实证性的经验分析。
(三)从研究机构看
中国从事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处于分散状态,缺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组织。自2005年开始,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每两年举办一次“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但迄今为止也只举办过三届(2005年、2007年、20Q9年)。比较而言,国外从事转型经济研究的组织和机构较多,如比利时转轨经济学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大学戴维森研究所、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而美国《经济观察杂志》还专门辟有“转轨经济”专栏。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业研究人员也在从事转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三、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未来研究趋势
经济转型依国别条件不同具有不同的内涵。总体来看,转轨国家新体制建立的制度起点是相似的,即都是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似的制度起点条件下,转轨国家新体制的建立可能相差甚远。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使其整个经济在短期内与过去的制度断裂,由社会主义完全转向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地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与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经济转轨不同,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过程赋予转型经济学艰巨而漫长的研究任务,需要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不断关注转型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过程能否给人们持续提供相对稳定的各种环境。尽管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转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存在分歧,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转型经济学并非走到尽头,而是仍然任重道远。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焦点应集中在转型中的社会稳定、转型中的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转型中的平等与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责任编辑:杜磊)
第三篇:读书意义
书香校园汇报会程序
一、读书的意义
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读书,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人类数千年成就,使得学生有可能“站在巨人肩上”,成为令人瞩目的成功者。有人做过统计,发现正常人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阅读。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正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低年级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们当今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法,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研究、探讨、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不断求得发展。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1.陶冶情操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2.储备知识,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3.学用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常常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训练,才能逐步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巩固下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以新的角度使学习的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反复接触有关知识的条件,让其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巩固,学到新知识,反过来促进课内知识牢固地掌握。4.顺水推舟。当学生走上思维的歧路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微微一笑,会说:“你说呢?大家怎么看?”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急于发表意见,而应顺水推舟,把球抛给学生,要求他们再好好地读一遍语言材料,对文本信息进行再次地思考与整理,并在展现思维地轨迹中自暴“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自己(或者同学)说服自己地方法,远远胜过教师的反复说教。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价值却又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应赞赏之余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5.梯降坡度。既然学生理解有误,始终说不到点儿上,显而易见是问题难得超乎预料,可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可能因课堂情境所致。教师要当机立断,提供数个浅显的起铺垫作用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有时,换一种说法就能达到降低难度、激活思维的作用。
二、请张福生老师做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介绍
三、学生作品展示。
四、请刘校长做总结讲话。
第四篇:毕业设计意义
软件工程系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职业学院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成某一课题,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科研)方法,受到初步的工程技术训练。并可综合衡量教学质量,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
(1)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理论分析、制定设计工作方案的能力;(3)独立进行数据的处理、编写代码的能力;(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5)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按照学校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职业技能标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工作实际,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明确内容与要求,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的目的。同时,为达到岗前训练的目的,鼓励学生在就业岗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三、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实际,真题真做。在内容要求上,要明确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创新能力所占的比重,并使学生在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段内,能满负荷地工作。对毕业设计软件作品和论文篇幅,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二)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每生一题,多人一题的,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侧重,并在设计(论文)成果中得到具体反映和体现。
(三)毕业设计作品,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要求。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需求分析、流程图、参考文献等。毕业论文应包括:标题、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见附件: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四)依照档案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进行存档,文本保存期一般不得少于三年。
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含外聘人员)。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能单独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二)积极鼓励聘请校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易过多,每名教师原则在15——20人之间。
五、工作程序
1.确定题目及指导教师
每年11月份,由各教研室主任组织本教研室的教师,提出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并上报教研室,经讨论审定后确定符合条件的题目,并上报到系。
题目确定后,由教研室主任向本专业学生公布,采取学生自选与分配相结合方法,使每位学生选定一个题目。12月底,学生填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题目统计表,报系备案。
2.毕业设计(论文)动员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由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组织学生学习本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及要求。
3.毕业设计(论文)检查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系内将不定期组织抽查。
(1)前期: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须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2)中期: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4.组织答辩及成绩评定
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答辩前一周上报本答辩工作安排、答辩委员会名单及答辩小组名单,并公布。
答辩前,学生上交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由指导教师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同时写出评语,检查出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学生进行整理、修改,准备答辩。答辩小组组织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经答辩委员会审定后上报,经审核后公布。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应根据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中的表现、设计(论文)成果质量、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有独立见解或有创见、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论文)成果,给予优秀的成绩。总体成绩一般应符合正态分布。
6.总结及资料保存
学生答辩结束后,全部资料上交指导教师。由学院(系)安排专人统一保存。答辩结束后两周内,各教研室上报本届毕业设计(论文)总结报告,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六、对学生的要求
1.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2.遵守纪律,保证出勤,因事、因病离岗,应事先向导师请假,否则作为缺席处理。凡随机抽查三次不到,评分降低10分。累计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全过程的1/4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和拷贝别人的工作内容。否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4.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符合规范化要求,否则不能取得参加答辩的资格。5.毕业设计(论文)软件作品、毕业设计(论文)的电子文档及其它资料应于答辩结束后交指导教师收存。6.毕业设计实验时,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7.定期打扫卫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七、答辩要求
1.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后,必须进行答辩。
2.答辩前,系成立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由系主任、答辩小组组长组成。答辩小组人数以3~5名为宜。成员可以是本专业或本学院(系)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系)教师或校外相当职称的人员。
3.答辩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应由答辩小组中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评阅。并根据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以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拟在答辩中提问选用。
4.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为:学生自述10分钟以内,答辩小组成员提问20分钟以内。自述主要包括:题目的来源、要求、设计(论文)主要特点、分析和计算的主要依据与结论、设计中的体会及改进意见。
5.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其他有关人员可以参加旁听。
6.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为每位参加答辩的学生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交答辩委员会审核。
八、成绩评定办法及标准
(一)评定办法
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应根据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中的表现、设计(论文)成果质量、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2.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采用优、良、中、及和不及方式。其中:(1)指导教师评分占总成绩的20%;(2)学生论文评阅占总成绩的30%;(3)现场答辩占总成绩的50%。
(二)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标准 1.优 秀
(1)按时独立完成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实验方案正确,工艺合理,符合国家技术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创造性。
(2)认真查阅文献和搜集有关资料,实验技能熟练,原始记录仔细认真,数据处理方法先进、合理,结论正确,表现出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3)论文格式正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规范、无误。(4)答辩时,自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楚,能正确熟练地回答问题,掌握了论文的内容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5)完成规定的外文资料的翻译,译文准确,内容完整。2.良 好
(1)按时独立完成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实验方案正确,工艺合理,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2)能认真查阅文献和搜集有关资料,实验技能熟练,原始记录仔细认真,数据处理方法先进、合理,结论正确,表现出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
(3)论文格式正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书写工整,图表符合规范、无原则错误。
(4)答辩时,自述较流利简明,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有非原则性错误,但经启发能正确回答,掌握论文内容和有关理论。(5)完成规定的外文翻译,译文正确,内容完整。3.中 等
(1)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实验方案基本正确,工艺合理,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2)能查阅文献和收集有关资料,实验技能基本熟练,有原始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合理,结论正确,具有一般的工作能力。
(3)论文格式正确,符合一般要求,图表比较规范,无原始性错误。(4)答辩时能正确回答基本问题,掌握了论文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存在非原则性错误。
(5)完成规定的外文资料的翻译,译文基本正确,内容比较完整。4.及 格
(1)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实验方案基本正确,符合技术标准。(2)在论文工作中,过多依靠指导老师,工作能力较差。
(3)论文质量较差。
(4)答辩时回答问题有明显错误,但经启发能更正。(5)完成规定的外文资料的翻译,译文基本正确。5.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评为不及格)(1)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不符合技术标准。(2)抄袭别人或由别人代做。(3)论文质量太差,不符合基本要求。
(4)答辩时不能正确回答基本问题,经启发仍不能正确回答。(5)不能完成规定的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译文不正确或无译文。
(6)在论文工作中缺勤累计达三分之一以上者。
(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经答辩委员会审定,系主任批准,审核后公布。
九、组织管理职责
1、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系主任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
2、系主任职责
(1)审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2)组织审查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任务书等相关材料。
(3)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本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
(4)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审查、复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情况。
(5)评选本系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并负责向学校推荐。
3、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
(1)每学期期中,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安排指导教师。(2)审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书、大纲、实训计划、毕业论文分析等相关材料,并签字。
(3)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工作检查,及时确定和处理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教学和其它有关问题。(4)成立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5)做好本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及推荐工作。(6)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
4、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职责(1)提供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材料(2)做好学生毕业设计动员工作
(3)按毕业设计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阶段任务,按要求填写毕业设计工作记录本
(4)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
(5)认真辅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
(6)完成答辩工作,在答辩的前一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上交到答辩委员会,并写好相应的评语
(7)做好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协调工作
5、答辩教师工作职责
(1)评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并写出评语
(2)根据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以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拟在答辩中提问选用。(3)给出答辩成绩。
本管理办法自二零零六年九月一日起执行。其它未尽事宜由系负责解释。
软件工程系 2006年9月
第五篇:国庆阅兵意义
国庆阅兵意义
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200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行首都阅兵。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参阅部队全体指战员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这次阅兵的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高度负责的精神,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守纪律,争创一流,切实以中国特色武装力量精锐之师的良好形象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充分认清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
阅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富国与强军协调发展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这次阅兵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充分展示,对于进一步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举行过13次阅兵。像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以崭新精神面貌站起来的庄严宣示;国庆35周年阅兵,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政治昭示;国庆50周年阅兵,是在世纪之交我国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象征。这次国庆60周年阅兵,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举行的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重要体现。搞好这次阅兵,对于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第二,这次阅兵是对我军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全面检阅,对于彰显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具有重要军事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安全形势新变化和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使我军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次阅兵涉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部队,反映这些年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成果;同时,注重选择具有光荣传统和参与完成重大任务的部队,安排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参阅。通过这次阅兵,将集中展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对于扬我国威军威、振奋军心士气,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这次阅兵是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重大举措,对于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2008年,我国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成功夺取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2009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在这样的时机举行国庆首都阅兵,对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舞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刻理解把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首都阅兵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
军委明确,这次阅兵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为指导,以展示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主题,着重体现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体现我军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军事实力,体现人民军队的良好精神风貌。参阅部队全体官兵要深刻理解阅兵工作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这次阅兵的任务、特点和要求,自觉贯彻落实到整个阅兵准备与实施的全过程。一是政治性强,直接关系党、国家发展大局和军队良好形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既是一项重大军事任务,又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党中央、胡主席对军队寄予厚望,全国人民充满期待。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更加关注,参阅部队官兵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关系阅兵活动能否圆满成功,而且与党、国家和军队的形象紧密相连。搞好这次阅兵,既是对参阅部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参阅官兵思想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的一次综合考验。
二是标准要求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一流”。这次阅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军的一次全面检阅。军委明确要求,要以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武器装备、一流的训练成果和一流的精神面貌,展示人民军队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良好形象。这就要求参阅部队官兵必须始终以最高的标准要求、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实的工作作风、最有力的措施办法,投入到阅兵训练和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展示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水平,展示官兵良好的综合素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是组织实施难度大,参阅要素更加齐全、装备类型更加多样、兵种专业更加全面。这次阅兵编队多,展示武器装备多,是对中国特色武装力量精锐之师的一次庄严检阅。参阅部队从有关大单位以及总部有关直属单位抽组。陆军涵盖主要兵种专业,海军、空军、二炮将展示一些新型武器装备。为体现我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性,安排武警装备方队参阅,还安排少量民兵和预备役方队。可以说,这次阅兵参阅要素之全、装备之多、兵种专业之广,都是以往历次阅兵没有的,人员抽组、阅兵训练、各项保障等任务艰巨繁重。
四是筹备时间十分紧迫,从展开训练到接受检阅只有不到一年时间。高标准完成阅兵任务,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系统严格训练和精心排练。这次阅兵准备时间短,任务相当繁重。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军委、阅兵领导小组和阅兵联合指挥部的部署要求,科学筹划,严密组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中,严格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