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调频电台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调频电台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英语调频电台FM80.5兆赫是一个通过校园电波与广大学子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平台。在我院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英语调频电台始建于2005年,电台由当初唯一一个播音部迅速发展为现有的四个部门:播音部,秘书部,外联部及宣传部。
英语调频电台的创立旨在增强华夏学子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学院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今后考研和参加工作等各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调频电台下设四个部门:
播音部:负责校园每天的播音工作。让他们悦耳的声音带你步入英语的殿堂,用声音引领你我在英语学习之路上前行。我们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在娱乐中学习,于潜移默化中储备知识的平台。周一至周四晚上7:30——8:30,请尽情享受英语盛宴。
秘书部:。电台的后勤保障;负责电台日常各项事务处理工作。每周五晚5:30的原声影院带你领略欧美风情,与你相约不见不散
外联部:电台的内部活动组织策划机构和外联机构。在与台内各部门的沟通联合下,针对外校学生机构和企业单位形成组织统筹活动的交流平台,并组织好台办活动的策划工作,以达到推广电台扩大电台影响力的目的。
宣传部:通过画笔传播声音,通过色彩传递感情,用纸笔描绘电台的点线面。部门分为设计组(以绘制海报、大型平面海报及台内各类证件标志为主),事务组(负责部门除设计外的各种事务,总结并撰写活动宣传内容、宣传品的印刷、策划部门活动等)。台刊《VISION》是我院唯一一份英语杂志,我们衷心的希望给广大的英语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享受英语的平台。
我们坚信,随着华夏学院的不断壮大,英语调频电台一定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通过每位成员的不懈努力,FM80.0将竭诚为华夏学子提供丰富的英语听觉盛宴。
第二篇: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暑期实践报告书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书
系部:经济与管理系专业:电子商务
年级 2010班级姓名学号
实践单位:晋煤集团
实践时间:2011年7月19日至2011年8月20日 共31天。
实践目的大学很可能是我们在校集中学习生活的最后一站,为了自己毕业以后能更好的步入社会,也为了在假期找一点事做,所以,我选择了利用假期到晋煤集团打工。希望能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晋煤集团全称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山西省国资委控股,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责任公司。是我国优质无烟煤重要的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和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利用基地。现有50个控股子公司,14个分公司。
实践内容
打工的一个月期间,我的工作主要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主要负责工作人员的签到签退,工作数据和工作资料的整理,以及一些工作必需品的领取和发放。
1.工作期间,每天早中晚,要对应到岗职员的签到和签退进行检查核对。
2.对有旷工,请假和迟到现象的职员进行登记并每周汇总,上报经理,以规范职员的作息时间,避免迟到早退,提高工作效率。
3.负责对每天的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并登记,妥善保管。还要对一些 送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入库封存。
4.负责一些工作中的必需品的领取和发放。保证各单位的工作可以顺 进行。并与每周一向经理上交上周各种工作资料的使用,发放以及库存情况。
工作永远不会像在校学习一样简单。只要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办事就可以了,工作中需要交流,字面上的任务写的再好再详细也无法完全满足工作的需求。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天,由于和同事不熟悉,所以很少交流,在发放工作资料是只是按照要求定时定量发送,而没有顾及各部门的职责,经常发生还没有到下次发放资料的时间就有部门催着要某种资料,而有的资料则每一次发送时都看到堆积山。后来一些部门的负责人经常会找到我说他所在部门对各种资料的需求量,让我按照他所制定的标准发放,而后我也会去问一些未照过我的部门负责人询问他们部门的需求量,也让我和同事更加熟悉。
实践结果
工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刚开始对一切的不熟悉,到后期基本了解工作的要求和基本能应付中间犯了不少错误,不过幸运的是并没有给公司造成损
失。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秩序。
在我实习的一个月期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员工迟到,早退甚至旷工的现象。而这些人大部分都能说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理由,再加上很多都是公司的老员工,所以经理对这些情况也无计可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企业很多时候的工作量并不大,很多员工在办公室也是坐着闲聊或者上网。其实我觉得可以专门对每周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进度计划,只要不影响进度,可以给一些员工在工作时间上一些宽裕,斌不要死守考勤来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
凤凰山矿作为晋煤集团旗下一个较大的子公司,平时需要整理的东西很多,每天也会新增加很多需要分类整理的工作材料。而公司的材料是脏乱差,无人管理,经常会出现很多资料在需要时“不翼而飞”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分工的不明确,资料科的人认为资料室的情节工作应当有清洁工负责,而清洁工又认为资料室他们平时不能随意进出,也没有资料室的钥匙,所以对资料室的卫生情况不闻不问。
公司的发展需要明确的分工,资料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对于资料室的卫生可以请一个比较可靠的老员工来准们负责。就不会在出现应为资料室卫生差,资料整理出现我问题的情况了
总结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
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第三篇: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汽车工程协会管理规章制度
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协会管理制度
第一章:会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申请入会
1、有意加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汽车工程协会的同学向秘书处领取申请表,申请入会。经协会理事审批通过,并确定其符合条件者,正式成为会员。会员将颁发会员证,会员手册。
2、会员每学年重新登记,会员有入会和退会的自由,不重新登记的会员作自动退会处理,不再享有会员待遇。(自动)退会者,到协会秘书处说明并情况并交出会员证、除名。
第二条 会员条件:
1、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汽车工程系在校学生。
2、对汽车工程有浓厚兴趣的同学。
3、自觉履行协会会员义务及享受会员权利。
第三条 会员的权利
1、免费参加协会举办的各项活动(部分与外单位或公司合作需要一定费用的项目除外)。
2、获得本协会的优先服务权。
3、有协会内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拥有可随时向协会提出意见、建议和投诉的权利。
4、有权利了解协会经费来源去向及财务状况。
5、自由入会、退会。
第四条 会员的义务
1、热爱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汽车工程协会。
2、必须遵守协会组织者的安排。
3、必须承担协会安排的一切工作,热情参与协会组织的活动。
4、必须遵守协会所举办活动的纪律。
第五条 会员考核制度(具体细节未定)
第二章:内部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使社团正常运作,故修订以下内部管理制度:
1、所有社员有义务高质、高效完成社团所交予的任务。
2、会员必须积极参与本协会的会议和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事先请假,须向部门负责人请假并向会长申报批准方可不到;若无故不到达三次以上将视为自动退会。
3、会内干部在要求参与的会议或活动中,若事先未请假或事后一天未向考勤人员补假(补假须经会长同意),而无故不到次数达三次以上者,视为自动离职。
4、对于不遵守本协会会规或违反规章制度的会员视情节分别处以会内警告、留会察看、勒令退会、开除会籍等四种处罚。
5、会员在参加有关课程、会议及活动方面,若迟到、早退二次及请假3次计一次缺席,累计无故一次缺席予以会内警告,二次予以留会察看处分,超过三次给予勒令退会处分。因迟到或缺席
造成重大比赛失误者给予开除会籍处分,凡一切被开除社籍的会员,报送校团委给予销案处理。
6、会员因参加重大比赛等原因需停课,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申请,报校团委,并由教务处批准,及时通知会员所在系。
7、凡参与本会期间受到校纪处分的会员(无特殊情况)视为自动退团。
8、凡未和社团协商而擅自退社的会员视为自动退社处理,并给予开除社籍处分。
第三章:干部管理制度
第一条:凡在本社各种认真负责,扎实肯干的干部,将在综合测评中评优并加分。
第二条:对本社工作不能尽责,丧失工作热情或无能力继续工作的干部,经会长与各部长讨论决定后给予降职或免职处分。
第三条:社团干部的选拔本着重点培养和社员推荐的原则,择优选取任用。
第四章: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协会的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赞助、捐助,学校各级的拨款和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条: 本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协会的运作。对于本协的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私自挪用。
第三条:协会遵守国家颁行的财务制度。
第四条: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会员公开一次。
第五条:本协会的所有资金由财务部统一管理,收支分别建立总账和明细账,账目清晰,帐据要相符。
第六条: 各部支出须经会长审核、签字后方可生效。财务部必须定期向会长报告财务状况和递交财务报表。
第七条:活动经费的开销由各部提交申请,经会长和各部长批准,会长签字后计划一定的经费,事毕将票据交由秘书处核对保管。
第八条: 大型活动的活动经费预算须经全干会议民主投票通过。
第九条:经费预算中,必须写明使用项目各费用数额。
第十条:购买物品必须开据国家工统一的商业发票,否则不能报销。所有报销单据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审批、记录和存档,方予以承认。
第十一条:协会内部成员若有偷取,侵占,私自挪用协会公共财产的情况,一经查出核实,开除会籍,并通报学院,给予严厉处分。
第十二条:对于违反财务制度的干部会员,视其情节做严肃处理第十三条: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向协会主管老师提交这学期的工作计划。
第十四条:本协会经费必须坚持节约、合理的原则,杜绝铺张浪费等不合理开支。
第十五条:本协会内部器材,统一由组织部与学习部负责人管理,协会内部器材只准本协会使用,原则上不外借。倘若借用,损坏由承借单位或个人负责修理或赔偿
第五章: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第一条: 本协会实行民主制度,定期或在开展工作之前召开全干会议商议决策。
第二条:各部门有独立召开部门会议处理学会部门事务的权利。
第三条: 定期或按实际需要,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和会员表彰大会。会员代表按相关规定组成。
第四条: 各部在具体实施某项活动之前,部长须向正、副会长上交计划方案,会长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 活动完毕之后,部长须向会长交工作总结,并由秘书处存档。
第六条:会长因事外出或不在时,由副会长代替会长行使权利,会长在时副会长则协调会长工作并抓各部思想工作。
第七条: 协会组织管理实行职权负责制。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受下级监督。
第八条:会长在协会内主要负责监督和协调工作。各部部长均负责本部的组织职能活动,会长有参与各部活动计划的义务,提出建议的权利,也有参与其他各部实践活动的自由。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一)本协会的章程的修改必须先企划部审议,再提交全干会议表决。表决干部人数达到全体干部人数2/3或以上,赞成票数达到出席总人数2/3或以上方可通过。每届章程只可修改一次。
(二)本协会章程须经表决通过后,七天内经主管单位审议后生效。
第四篇: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2年军训阅兵暨总结表彰大会会场布置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2年军训阅兵暨总结表彰大会会场布置 每年的这个时,都是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如火如荼的进行军训的时刻,回想自己军训时候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历历在目。
9月23日,刚好在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又这样一场军训阅兵暨总结表彰大会,武汉南方礼仪庆典公司在会场布置中施放了一个大型彩虹拱门,在宽阔的操场上,远远的就可以看见。
一排排身穿迷彩服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十分认真的操练着,为即将开始的军训阅兵做准备,这段时间训练的成果也布置白费的,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方阵走过,不禁还是要为他们鼓掌。
在主席台上方,就是武汉南方礼仪庆典公司的彩虹门了,简单的“育人为本 质量至上”几个大字传达了学校培养和教育人才的决心。同时,在彩虹门正下方的看台栏杆上也悬挂了印有这次礼仪庆典活动主题的横幅,主席台是和我们往常一样的布置,红色的桌布,在桌子的前方还摆放了几盆红色、粉色、紫色的鲜花,显得格外有生机。
第五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导师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导师介绍
谭国龙
楚天学者特聘 教授 教育:
1983.9---1987.7, 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工程系, 获学士学位。1990.9---1993.3,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获硕士学位。1995.3---1998.7,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获博士学位。国外工作经历: 1998.9---1999.9博士后, University of Aveiro, 葡萄牙。1999.10---2001.4德国马普协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2001.5---2002.7研究助理教授, 美国Hampton 大学.2002.8---2004.12博士后:美国宾州大学 & 杜邦研究与发展中心.2006.8---2006.12客座科学家, 德国马普协会金属研究所, 斯图加特.社会兼职:
美国陶瓷协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协会会员 研究内容: 1.半导体纳米量子点的制备、物理性能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2.纳米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3.多晶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4.固态材料的光学性能与价带电子结构.官建国
官建国,男,1969年9月出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纳米复合材料学术带头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控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武汉市青年科技协会副会长等。2007年获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第8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有功个人”称号。【主要学术经历】
1987-1990年 西安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0-1992年 华中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
1992-1995年 华中理工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学博士生 1995-1997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7-1998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8-2000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0-2001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产品与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和国立教育学院化学系研究员
2001年-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隐身与电磁屏蔽防护材料 电磁流变液智能材料与器件 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
低介电常数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 减阻与阻尼涂料
【在研项目】
1.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3A209),“200722JB01”,2007.1.1-2009.12.31。2.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3Z461),“高性能水性电磁屏蔽涂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2007.1.1-2009.12.31。
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1049),“纳米铁氧体中空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6.3.15-2008.12。4.国家重大基础能力科研专项(项目编号:D1420061057),“200622GC01”,2006.1-2009.12。5.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5-0660),“磁性金属中空纳微粒子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2006.1-2008.12。【科研奖励】
1、电/磁流变液新材料及其智能减震结构的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
2、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
3、某些导电高分子的制备和改性的新方法,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2)
4、《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1-4分册)》,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200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2002)
5、武汉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01)【专利情况】 授权专利:
1.聚苯胺-Fe3O4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99 1 16542.X,2.亲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组成的水基磁流变液,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0854.5
3.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 03 1 25244.3 4.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的α,ω-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9877.6
5.多模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发明专利号:ZL 2006 2 0097119.6
6.镍钛合金丝医用支架化学镀镍钴钨的镀液和该镀液的配制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1157.1 7.镍钛合金复合化学镀载药镍钴钨薄膜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8226.5 申请专利:
1.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构成的涂料,国防专利申请号:03105867.1 2.镍钛合金化学镍钴钨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611571 3.导电磁性核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国防专利申请号: 200610055280.1 4.一种制备磁性空心球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19864.9 5.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自适应减震控制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13003.5 6.动态流化气氛炉,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25566.2 7.一种导电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5326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 话:+86-27-87218832;传真:+86-27-87879468 E –mail:guanjg@whut.edu.cn
邵刚勤
邵刚勤,男,196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
2001.03-2003.08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后 1995.09-1999.12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 1989.09-1992.04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 1982.09-1986.07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学士
1992.04-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86.07-1989.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开发纳米原位复合技术以制备诸如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涉及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原理与制备技术、纳米/超细及亚微米粉体的表面物理和化学、分散原理与技术、特性测试与表征,相关氧化物、碳化物、金属陶瓷等块体与薄膜材料的成型/烧结机理、相变与增韧机理、晶粒细化与生长抑制规律、高强/高硬特性、热/电/磁/气敏特性等。主要包括:(1)以液相或气相前驱体制备WC-Co,ZrO2-Ni,TiC-NiAl,WC,ZrO2,TiC,NiAl,Al2O3,Al2O3-ZrO2,Al2O3-WC-ZrO2-Co,ZrO2-Y2O3-CeO2,BaTiO3,LaMnO3等亚微/纳米粉末;(2)液相或气相合成系统的原位监测与闭路控制、计算模型的建立;(3)纳米粉末坯体的成型;(4)通过真空、低压、热等静压、热压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使纳米粉末在低温下致密化;(5)开发纳米材料在结构、电、热和化学应用方面的特异性能。【在研项目】
1、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02AA302504),项目负责人,2002.10-2005.10;
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超细晶硬质合金的工业化制备技术‖(863-715-009-0010),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1996-2000;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高硬材料‖(2001AA101B03),项目负责人,2001-2003;
4、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20041003068-04),项目负责人,2004.8-2006.8;
5、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用连续原位复合法制备金属-非金属纳米材料‖(20011007088),项目负责人,2001-2002;
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中博基[2001]5号文),项目负责人,2001-2003;
7、中国博士后王宽诚(香港)工作奖励基金:―金属-陶瓷纳米/微米复合研究‖,项目负责人,2001-2003;
8. 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项目负责人,2003-2004;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o.50220160657):―多相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技术骨干,2003-2005。【科研奖励】
1.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η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请
5.邵刚勤,段兴龙,易忠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请 6.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专利情况】
1.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吴伯麟,魏明坤,袁润章,无η相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工业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邵刚勤,谢济仁,段兴龙,蔡虎,余晓华,袁润章,镍-氧化锆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邵刚勤等,氧化锆等离子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刚勤,易忠来,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李佳,碳化钨-钴纳米复合粉末的直接还原碳化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请
5.邵刚勤,段兴龙,易忠来,孙鹏,王冲,史晓亮,谢济仁,一种多气氛可倾斜式回转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请 6.罗志平,贾世骢,潘牧,邵刚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潘牧,张汉平,罗志平,周少华,邱凤襄,潘庆鸿,邵刚勤,造纸机用陶瓷涂层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 话:86-27-87216912;传真:86-27-87216912 E –mail:gqshao@mail.whut.edu.cn shaogangqin@126.com
王为民
王为民,男,近年来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界面评价与控制、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原位合成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较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0-2001年在荷兰Dufe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燃烧合成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高强韧性可加工陶瓷的研究
陶瓷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和方法 【在研项目】
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国家及重点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E –mail:shswmwang@mail.whut.edu.cn
张辉
张辉,女,1970年6月生,博士,教授。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缩写ICDD)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经历】
1989.09~1993.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98.09~2001.03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专业硕士学位 2002.03~2006.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2.10~2005.10 DAAD基金资助的德国亚琛大学(RWTH)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1993.07~1998.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教
1998.11~2001.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2001.11~2006.05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6.6~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院,教授 2006.10-2008.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能探索; 2.新型热电材料
3.新型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材料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571059):A6B5O18型类钙钛矿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2078):新型类钙钛矿陶瓷AnBn-1O3n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研究
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4.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Grant-in-Aid 项目(No.02-05, N0.04-004, N0.04-056, 05-005,05-060,06-006)
【科研奖励】
1、系列新铌、钽酸盐晶体化合物的发现、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获2007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系列新铌、钽酸盐的发现、结构与性能研究,2007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3、200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4、“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技术”2000年3月获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5、3次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简称JCPDS-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2007年3月当选国际衍射中心委员.【专利情况】
1.张辉, 方亮,袁润章等.发明专利:铌酸盐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03128132.X 2.张辉,方亮,袁润章等。发明专利:三层类钙钛矿结构铁电-铁磁功能复合体的新制备方法(Novel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triple perovskite-like ferroelectric and ferromagnetic composite body)专利号:ZL 02115948.3
3.张 辉;方 亮;孟森森;刁春丽;刘再权;刘红飞;陈 亮,发明专利: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近零的高频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0610018113.X,公开号:CN17930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521室
电 话: 027-87651843-8521 ;传真: 027-87878641 E –mail:huizhangskl@yahoo.com
黄志雄
黄志雄,男,1963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1986年 华东理工大学 学士学位
1990-1993年 武汉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 1999-2003年 武汉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 1986年-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1、树脂基复合材料
2、功能复合材料
3、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低压片状模塑料增稠机理及模压理论的研究
2、科技部―863‖项目 低压成型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研究 【科研奖励】
1、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2、复合材料原理(科技教材)国家建材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3、大理石用胶粘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4、新型耐高温树脂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复材楼312室 电 话: 027-87860735
E –mail:
zhixiongh@mail.whut.edu.cn
沈强
沈强,男,1970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结构陶瓷)及其薄膜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预研、立项、论证以及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以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2003年获得了武汉市优秀青年计划(晨光计划)的资助,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在―梯度材料设计与结构控制‖、―连续梯度结构的形成设计‖、―波阻抗梯度飞片材料的物理设计、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新型热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改善‖以及―高硅硅钢片的制备新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6 武汉工业大学,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09-1995.06 武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07-1998.06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 1998.07-2001.05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1998.09-2001.12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04-2001.03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助手
2001.06-2004.1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2.04-2004.0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 2004.1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02-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梯度材料
结构陶瓷及其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与性能关系 【在研项目】
1.国家973计划项目(子项),Mg-Si基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7.07-2010.12。2.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07.01-2008.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准等熵压缩条件下典型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研究,2006.01-2008.12。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宽频高透波陶瓷基梯度天线罩材料的设计与制备,2006.01-2008.12。
5.国家军品配套研制项目,2006.01-2007.12。【科研奖励】
1.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及结构控制理论,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 2.新型耐高温树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专利情况】
1.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发明专利ZL 2003 10111356.4,2006 2.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03118559.2,2005 3.沉降式激光反射像点粒度测量方法,发明专利ZL 03128257.1,2005 4.一种制备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仪,实用新型ZL 02284075.3,2003 5.一种磷酸作为添加剂的氮化硅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18178.4,公开号:CN 1803716A)
6.一种磷酸锆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18872.6,公开号:CN 1844042A)【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4楼)电 话:+86-27-87217492;传真:+86-27-87879468 E –mail:sqqf@263.net
余家国
余家国,男,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几年在纳米二氧化钛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介孔材料、一维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其它相关材料。光催化超亲水TiO2基薄膜自洁净玻璃已经实施产业化,并形成批量产品销售。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SCI影响因子大于3)如:J.Am.Chem.Soc.、Chem.Mater.、Chem.Commun.、J.Phys.Chem.B、Appl.Cata.B、J.Catal.、langmuir,Environ.Sci.Tech.等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60余篇。被SCI他人引文330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排名第一)。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等。担任多种国内外知名杂志的论文评阅人。【主要学术经历】
1981.9~1985.7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6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6.9~200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8.6~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工作
2000.11~2002.5和2003.7~2004.7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2、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3、纳米结构材料
4、多孔材料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情况。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年,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编号50272049), 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年,项目名称: 一维氧化钛和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编号20473059),项目负责人。
3、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人司[2002]350#], 2003—2005年,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 项目负责人.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 单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声聚合诱导剪裁制备与表征,(教外司留[2003]14号),项目负责人.5、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 项目名称: 可见光活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环境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科研奖励】
1、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洁中的应用原理,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2
2、高活性TiO2薄膜光催化自洁净玻璃, 2004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部级), 排名第2 3、超细增韧聚酰亚胺树脂粉及其推广应用, 2003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排名第1
4、光催化超亲水二氧化钛薄膜自洁净玻璃, 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25、200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
6、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专利情况】 表面氟化处理增强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方法,专利号:ZL03118769.2, 排名第1 2 纳晶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低温溶剂蒸发诱导结晶方法制备,专利号:ZL03118501.0, 排名第1 3 提高树脂金刚石砂轮耐磨性的方法,专利号: ZL02138869.5, 排名第1 4 减少树脂金刚石砂轮气泡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方法,专利号: 授权通知, 排名第1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 话:86-27-87651839-8512, 87883610;传真: 86-27-87879468 E –mail:jiaguoyu@yahoo.com
段兴龙
段兴龙,男,196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经历】
1982.9-1986.7:天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7-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所)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金属陶瓷、纳米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
2、纳米一维材料合成及其在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3、超硬复合材料
4、高密度合金材料 【研究项目】
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1.国家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项目:纳米复合碳化钨-钴硬质合金的制备技术(2002AA302504),技术骨干,总经费160万,已完成; 2.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技术骨干,总经费50万元,2003-2004,已完成;
3.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高硬材料(2001AA101B03),技术骨干,总经费15万元,2001-2003,已完成; 在研项目:
1.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晶碳化钨-钴硬质合金材料及应用研究”(No.20041003068-04),技术骨干,总经费40万元,2004.8-2006.8;
2.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场活化条件下载碳化钨碳纳米管增强金属陶瓷制备及研究(50502026),技术骨干,总经费24万元,2006-2008;
3.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金属-非金属的纳米复合技术(105123),技术骨干,总经费10万元,2005-2006; 4.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一种新型热沉材料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技术骨干,总经费4万元,2007-2009;
5.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型超硬材料粉末的制备及其超精细加工应用,总经费30万元,技术骨干,2006-2008;
6.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类铂碳化钨系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No.2006-05),总经费4万元,技术骨干,2006.7-2007.7。【科研奖励】
1.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项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纳米复合XXX材料研制,2006年12月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No.2006GFJ3396-1),排名第二。
2.“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和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新技术”获1999年建材行业部级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排名第二。【主要学术论文】
1.段兴龙,邵刚勤,汪静,等。立方氮化硼粉末的热处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Vol.29 No.10:121-123。【联系方式】
Lab: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10 电 话: ***、027-87216912;传真:027-87216912 E-mail:duanxinglong@126.com
瞿伟廉
瞿伟廉,男,1946.01出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设计理论,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控制的研究.至今已出版书著一本,发表论文141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被EI收录12篇),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等四个国家一级学会和所属二级学会的理事.被聘为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等国内著名杂志的编委,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三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结构振动控制专家.【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的理论与应用 【在研项目】
主要在研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05-2008):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经费1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输电塔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的损伤诊断理论与应用,经费29万元。
3、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2002-2005):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系统设计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经费100万元。
4、深圳市政府项目(2002-2005):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经费260万元。【科研奖励】
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和EI收录38篇。主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参加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 –mail:
qwlian1946@163.com
孙明清
孙明清,男,1969年8月出生,教授、博导。【主要学术经历】
1994.09-1997.06 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8.09-2001.12 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2.07-2003.06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1997.07-1999.10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讲师
1999年 副教授
2004.10 教授
2006.12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与结构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电、电力效应研究(50209013)(项目负责人:孙明清,23万元,2003.1-2005.12)。
(2)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智能混凝土研究,2万元(05-06)。
(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纳米炭黑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机敏性与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孙明清,10万元,2007-2009)。
【科研奖励】 1、2006年12月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研究;本人排名第二)2、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项目名称: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本人排名第四)3、2003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E –mail:
sunmqing@whut.edu.cn
徐庆
徐庆,男,1966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系系主任。【主要学术经历】
1984.09-1988.07: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88.09-1991.03: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 1994.12-1998.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 1991.04-1994.03: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1994.04-1997.09: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1997.10-2001.09: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1.10-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2.09-2003.09: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先进材料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3.0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钙钛矿结构、层状类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电子-离子混合导体材料
2、钙钛矿型结构无铅铁电/压电材料 【在研项目】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科研项目等。【科研奖励】
1、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排名第二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排名第二
3、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用红外辐射填料的研制与应用,2005,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5楼 电 话:027-87863277 E –mail: xuqing@whut.edu.cn
陈文
陈文,男,1963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董事长、产业集团总裁,产业集团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首席教授。专业:材料学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结构与物理效应 电子信箱:chenw@whut.edu.cn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军品配套以及省、市科研项目。2002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50多篇(次)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四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研究领域】
1、纳米材料:钒氧化物纳米管/棒、有机/无机层状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序介孔材料
2、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陶瓷、铁电压电陶瓷、红外辐射陶瓷 【近五年获资助科研项目】 1.钒氧化物纳米管气敏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2071),30万元,2007.1-2009.12,在研纵向
2.钛基有序介孔-钒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与光学性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2085),30.0万元,2008.01-2010.12,在研纵向
3.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武汉国际合作项目),5.0万元,2005.11-2007.12,在研纵向
4.钒氧化物纳米管的流变相-自组装合成及拓扑反应修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2046),25万元,2004.1-2006.12,结题纵向
5.聚合物修饰V2O5薄膜阴极材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2036),21万元,2002.1-2004.12,结题纵向 6.功能型红外辐射粉料及其抑菌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42014),10万元,2004.1-2004.12,结题纵向
7.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俄):50511120094),9.6万元,2004.1-2005.12,结题纵向
8.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50万元,2002.1-2006.12结题纵向 9.钒氧化物纳米管/棒有序阵列的构筑及其功能性研究(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18.0万元,2004.1-2006.12,结题纵向
10.聚合物/层状氧化物纳米复合体系界面结构与电致变色性能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12.0万元,2002.1-2004.12,结题纵向
11.200501PT02,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70万元,2005.01-2006.12,结题纵向 12.200101PT03,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50万元,2001.01-2003.06,结题纵向 【主要奖励及荣誉】
1.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制,省级鉴定―国际先进‖,获2000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000.12),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省级鉴定―国际先进‖,获2001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001.12),3.第四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2000.12),4.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04),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12),6.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05),7.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2002.09),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07),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0.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排序第二(2001.09)
11.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一等奖,排序第二(2005.10)
12.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二等奖,排序第二(2005.10)
13.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用红外辐射填料的研制与应用,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序第二)(2005.12)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具有抑菌功能的红外辐射陶瓷釉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徐庆,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1128407.2 2.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3.9 3.大功率热敏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4.7 4.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5.5 5.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 02147766.3 6.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3125385.7 7.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3125408.X 8.发明名称:高温型蜂窝陶瓷蓄热体及其制备技术 发明人:黄学辉 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02147767.1 9.发明名称:二氧化钒纳米棒由B相向M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0859.8 10.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LiMVO4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1373.6 11.LiFePO4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发明人: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510019360.7 12.具有红外辐射和抑菌功能的陶瓷粉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徐庆
陈文等,专利授权号:ZL200410060860.0
李士普
李世普,男,1946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经历】
1965.9~1970.7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70.7~1987.2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87.3~1990.1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副教授
1990.2~1995.2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教授
1995.3~1997.1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1997.2~2000.5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2000.6~今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无机非金属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材料在体内组成、结构变化的规律及如何参与有生命组织的过程
3、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纳米粒子生物学效应
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40余项。近5年主持项目:
1、国家―973‖项目子课题:自组装生物材料及其诱导组织生长的机理(2005CB623905),2005.12~2010.12,120万
2、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生物医用材料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G1999064701),1999.11~2004.11,85万
3、湖北省重大攻关:磷灰石系列纳米粒子研究(2002AA105A06),2002~2004,20万
4、教育部重点项目:钛合金表面梯度诱导成骨多重复合材料的骨结合特性研究(09088),1999.10~2002.10,10万
5、湖北省自然基金:全降解钙磷生物材料结构和代谢过程及对机体影响的研究(2002AB046),2002~2004,15万
6、武汉市重大项目:人工髋关节与骨内固定的研究开发(20016001009),2001.5~2003.6,70万
【科研奖励】
1、锅炉电接点水位计,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2、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5
3、纯刚玉—金属复合新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85
4、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
5、骨植入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开发,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
6、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
7、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4
8、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及应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 奖,2004
9、人工髋关节及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著作】
1、主编《生物陶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2、主编《特种陶瓷工艺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3、主编《生物医用材料导论》,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译著《电子陶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5、参编《生物医学工程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参编《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国工程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参编《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专利情况】
1、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钴铬钼合金复合型膝关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85205456,1985
2、生物活性纤维复合生物无机骨水泥,中国发明专利:CN 92105781.4,1992
3、电泳共沉积—烧结法制备金属/生物玻璃陶瓷梯度涂层技术,中国发明专利:CN 01106418.8,2001
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复合与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1114210.3,2001.5、生物可降解内固定骨螺钉及其配套的丝锥与旋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02284236.5,2002
6、自燃烧法合成羟基磷灰石微粉,中国发明专利:CN 02138721.4,2002.7、常压低温烧结高性能氧化铝生物陶瓷,中国发明专利:CN 02154183.3,2002
8、具有片状解理晶粒结构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的制备,中国发明专利:CN 02154182.5,2002
9、引导骨组织长入的骨内种植体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139.7,2003.10、有机泡沫微球作为成孔剂的热压铸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065.X,2003
11、水基凝胶注模成型法制备多孔陶瓷的工艺,中国发明专利:CN 03128066.8,2003
12、从D,L-丙交酯重结晶残液中-釜法回收D,L-丙交酯,中国发明专利:CN 03119079.0,2003
13、聚乳酸自修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 03119058.8,2003
孙志刚
孙志刚,男,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经历】
07/1997 – 06/2000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学博士。指导教师:沈保根 研究员、韩宝善 研究员。
09/1994 – 06/1997 :武汉大学物理系,理学硕士。指导教师:田得诚 教授;
09/1987 – 07/199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理学学士。指导教师:吴杏芳 教授; 2005年12月受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6月受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10/2002– 03/2005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部门,―科学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项目合作者: 秋永弘幸 博士(主任研究员)
09/2000 – 09/2002 :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洪堡(AvH)学者。项目合作者: L.Schultz 教授、J.Eckert 教授。
01/2000 – 04/2000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系,访问研究。指导教授: 金重熏 教授 07/1991 – 08/1994 :武汉工学院微观中心,助理实验员;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大块非晶、磁性薄膜和磁电子学、半导体异质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2:17型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并利用磁力显微镜开展了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磁性薄膜等材料的磁畴结构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果。比如在锰基稀土过渡族金属化合物中发现了3:29型结构的新相,锰替代钴导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的转变,在新型纳米复相永磁材料中观察到交换畴结构等。在德国工作期间,从事大块非晶材料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磁性研究,在Nd基大块非晶中首次用磁学手段证明了两种非晶相的存在。在日本产业综合研究所工作期间,在Au/GaAs异质结器件中发现高达1,000,000%的磁电阻效应,并发明了一种新型制备多孔状硅基底的方法。该方法在获得日本专利,同时也申请了美国专利。【在研项目】
磁性薄膜材料、铁磁铁电复合材料、自旋电子学、以及大块铁磁非晶材料的制备和研究等。
【主要学术论文】
目前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篇左右(其中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有28篇, 署名第二作者的论文有9篇)。发表国际国内会议文章共23篇, 其中第一作者共14篇。【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翟鹏程
翟鹏程,男,1968.10出生,博士,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角田宇宙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获获奖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获得者,2005年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5年Hack.SuspiciousAni。【在研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 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理论 多尺度分析与仿真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子课题,2005~2007,40万元,项目负责人
2、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先进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形成过程模拟与多尺度分析,2005~2007,50万元,项目负责人
3、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金属-陶瓷梯度隔热涂层高温蠕变性能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2004~2005,10万元,项目负责人
4、湖北省科技厅项目,光学镜片注塑成型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2004-2007,100万元,项目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和梯度热电材料与太阳能光电、热电、风力发电系统,2003~2007,300万元,子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电 话: 87651820
陈晓明
陈晓明,男,1961年6 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工学学士 1986年9月—1987年8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助教研究生班 结业 1996年9月—2001年11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 工学博士 1982年7月—1990年1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 任教和研究
1990年2月—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和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及其医疗器械的研发;
2、组织工程学;
3、先进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产品研发;
4、功能薄膜、涂层及材料表面与界面 【在研项目】
1.新型生物降解、可诱导成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项目,80万元
2.电沉积-烧结法制备高稳定性钛合金/钙磷生物活性梯度涂层,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6.0万元
3.生物陶瓷人工半髋关节的产业化,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80万元
4.高稳定性钛合金生物活性梯度涂层的牙根种植体,湖北省重点项目,3万元 5.新型牙根种植体的产业化,省攻关项目,5万元 6.钛合金表面梯度诱导成骨多重复合材料的骨结合特性研究,教育部重点项,10.0万元.7.金属种植体在骨内实现生物和机械协同固定新技术研究,省人事厅(百千万工程),2.0万元
8.生物可吸收高分子骨内固定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开发,湖北省重点项目,15万元.9.人工髋关节与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武汉市重大项目,70万元 【科研奖励】
1.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2.―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2004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5.―《特种陶瓷工艺学》‖ 199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生物陶瓷》‖1994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7楼 7-4室)电 话:027-87651853 E –mail:xmchenw@126.com
李卓球
李卓球,男,1950年1月 出生于湖南新化 【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1月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力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8年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
晋升为正教授
1997年
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新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
主持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160篇,主编专著2部,。获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智能混凝土材料机敏性能研究、智能结构识别诊断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有15篇,并在这一领域获3项部级科技成果奖。此外,长期从事玻璃钢管道和容器的结构分析及其设计研究,在国内著名玻璃钢制品生产企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在研项目】
1.机敏混凝土及其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238040),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3-2006,150万
2.碳纤维智能层的多场耦合机理及其场域诊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7-2009,28万
3.无机非金属类智能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432060),项目总负责人:沈大荣;课题负责人: 李卓球 李健保(清华大学);1995-1997,74万 4.智能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物性参数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678002),项目负责人:李卓球,1997-1999,10万
5.机场跑道智能化除冰系统的若干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42),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1-2003,17万
6.热敏混凝土及其结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002AA005010-1),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2-2004,20万
7.CFRC路面智能化除冰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1-2003,5万
8.高性能机敏混凝土材料研究,教育部访问学者基金,项目负责人:李卓球,1999-2000,5万
9.玻璃钢结构设计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等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李卓球,2000-2007,项目总经费:520万
【科研奖励】
1.工程力学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李卓球(1)1997年;
2.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卓球(1)2006年
3.玻璃纤维增强定长缠绕夹砂顶管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卓球(1),2005年
4.玻璃钢夹砂污水管道泥水平衡顶管工程技术应用,广州市人民政府,李卓球(3),2006年
5.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卓球(2)1999年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 E –mail:science@whut.edu.cn
唐新峰
唐新峰,男,1962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学术经历】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09月~1988年05月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7年09月~2000年10月 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3年08月~1985年08月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助教
1988年06月~1997年08月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讲师﹑副教授
1997年09月~2001年03月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 研究员、助手
2001年04月~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热电材料、器件和系统
2、功能梯度材料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纳米和梯度热电材料与太阳能光电·热电·风力发电系统
300万,2003.9-2007.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原子复合填充方钴矿基化合物的热电传输特性研究 30万元,2004.1-2006.12 3.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热电转换技术的研究 30万元,2003.1-2005.12 【科研奖励】
1.日本粉体与粉末冶金协会研究进步奖(2001年)
充填スクッテルダイト化合物の合成と熱電特性の向上に関する研究 2.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
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与结构控制理论
3.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4.2002年12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5.2002年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6.2003年7月被湖北省高工委授予―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2楼)电
话:027-87662832 E-mail:tangxf@mail.whut.edu.cn
张东明
张东明,女,1964年出生,教授。
【主要学术经历】
1982-1989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8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同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1 脉冲电流烧结技术 2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在研项目】
国家军工项目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奖励】
博士学位论文《陶瓷材料脉冲电流烧结机理的研究》2003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专利情况】 张东明、傅正义等,二硼化钛纳米粉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2115664.6 2 张东明、傅正义等,一种硼酸铝晶须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12603.X 3 张联盟、张东明等,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03118559.2 4 张联盟、张东明等,硅-铁均匀包覆型复合粉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03118558.4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4楼)电
话:027-87217492;传真: 027-87879468 E –mail:zhangdongming71@whut.edu.cn
程旭东
程旭东,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博士、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评为硕士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了国家与省、部级各项基金与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与工程产品制造等十多项科研任务,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各一项(排名第一),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制定国家标准三项,合编著材料工程手册与技术丛书二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涂层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经历】
1978.2-1982.1 武汉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2000.12武汉理工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1978.2~1982.1 武汉大学
1982.1-2001.10在机械工业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工作,任热喷涂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1、表面涂层及表面改性基础技术
2、功能型特种涂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
3、特种涂层材料性能表征与测试 【在研项目】
从事的主要项目工作 1.机械工业―九·五‖技术发展基金课题(95JA0505)―高性能陶瓷喷涂粉末及其涂层的应用研究‖,1996.9~2000.1,经费27万元,课题负责人。获机械科学院2000科技成果一等奖,被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机械工业―八·五‖技术发展基金课题(92J50501)―提高陶瓷涂层质量的基础研究‖,1993.9~1996.1,经费12万元,课题负责人。获机械科学院1996科技成果二等奖,1997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年均获经济效益达4百万元以上。3. 国家―八·五‖舰船防护重点攻关课题,―螺旋桨导流罩防泡腐蚀材料研究‖,1992.9~1996.9,经费36万元,课题第二名。
4.中船总公司四六一厂委托项目―039工程某关键件Cu基密封面材料及工艺研制‖,1995~1996,经费15.6万元,项目负责人。5. 中船总公司七一九所委托项目―09工程用Al2O3·TiO2陶瓷涂层高压泵柱塞研制‖,2000.1至今,已通过委托方验收作为合格产品,合同经费18万元,项目负责人。
6. 机械工业基金项目―高耐磨弥散碳化物复合粉末的研究‖课题第二名,用于等离子喷焊大口径热轧无缝钢管顶头上,使用寿命提高三倍以上,获经济效益三年年均达1千万元以上。发明专利86108069.6共同发明人。7.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酸泵柱塞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技术研究‖,课题第二名,获―七·五‖科技攻关奖。
8.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水轮机大型耐磨密封环陶瓷涂层研制‖,研制4个具有陶瓷涂层的4剖分耐磨环(Φ1515㎜,400㎏),经费16万元,项目负责人。
9. 黄石镀铝薄板厂委托项目―连续热浸镀铝薄板生产线用沉没辊,稳定辊耐高温熔液侵蚀磨损陶瓷涂层的研制与应用‖,1996~1997,经费17万元,项目第二负责人。
10. 铁道部大桥局委托项目―大桥钢振臂梁抗滑移涂层材料的研究‖,1998.9至今,前期预研经费2万元,课题负责人。1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工程钢结构第效防护复合涂层在长江水域的腐蚀机理研究‖,1995.1~1996.6,课题主要成员。.12.铁一院委托项目―三峡工程专用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长效复合涂层研究‖,课题负责人之一,1995年通过专家审查,已完成三座拱桥施工任务,被三峡总公司评为优质工程。
13.胜利油田委托项目―海洋石油平台水过滤罐体耐海水腐蚀和磨料磨损复合涂层的设计与施工‖,1997.12~1998.4, 共计17万元,项目负责人
在研项目
1.新一代等离子喷涂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粉末材料; 2.航天器用高热辐射热喷涂涂层材料;
3.抗空泡气蚀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的设计与制备; 4.抗海水腐蚀复合保护涂层材料与涂层制备技术。【科研奖励】
1、高性能陶瓷喷涂粉末及其涂层的应用研究,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1
2、提高陶瓷涂层质量的基础研究,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7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07室(逸夫楼5楼)电 话:027-87651841-8507、027-62864582 *** E –mail:xdcheng54@.163.com
刘韩星
刘韩星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电话:027-87642079,传真:027-87651779 E-mail:lhxhp@whut.edu.cn 办公室:机电大楼三楼 学习经历
1984.7,于武汉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7,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12,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1~1993.1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1992.10
武汉工业大学
副教授 1995.10
武汉理工大学
教
授
1997.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博士生指导教师 其中国外工作经历:
2002.3 ~2003.4 耶鲁大学,美国
主要荣誉与奖励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1999 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1 学术兼职
亚洲固态离子学会
执行理事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市物理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固态离子学会
理
事 中国仪表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1、类钙钛矿结构设计与新型功能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1)电介质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a)陶瓷基高工作温度、高介电常数介质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b)树脂基功能复合原理、计算与性能预测、制备技术
(c)织构型类钙钛矿无铅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与器件
(d)微波介质陶瓷及其器件
(2)有机-无机类钙钛矿结构设计以及材料特性研究
2、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与制备
(2)电极膜制备技术与锂微电池制造技术研究 实验室:逸夫楼五楼
电
话:027-87864492;027-87864681 研究组人员: 孙文华教授 曹明贺博士 郝
华博士 郭丽玲博士 罗大兵博士 余志勇博士 联系我们
地
址:逸夫楼五楼
电
话:027-87864492;027-87864681;027-87653330 传
真;027-87879468 E-mail:lhxhp@whut.edu.cn
caominghe@tsinghua.org.cn
王皓
王皓,男,1969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经历】
1987.09 ~ 1991.06: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学士
1991.09 ~ 1994.06: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 1994.12 ~ 1999.12: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
2002.02 ~ 2002.09:国家教育部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出国培训
1994.07 ~ 1997.05: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见习研究员 1997.06 ~ 1999.10: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9.11 ~ 2000.04: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0.05 ~ 2005.04: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2.10 ~ 2004.09:日本国立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05 ~ 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7.02 ~ 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高性能透明陶瓷材料
2、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与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复合材料
3、材料合成与制备新技术
【在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近五年来,主持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武汉市优秀青年晨光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核心成员。
主要在研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科研奖励】
1、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7
2、陶瓷复合材料蒸发坩埚低成本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排名第三;
3、反应合成与加工材料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排名第四;
4、自蔓延高温合成瞬间冲压快速制备复相陶瓷新技术,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排名第三;
5、特种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排名第五;
6、特种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排名第五 【专利情况】
1、一种半透明氮化硅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王皓,傅正义,王为民等,专利授权号:ZL 200510019277.X
2、一种半透明氮化物复相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王皓,傅正义,王为民等,专利授权号:ZL 200510019276.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电 话:027-87160401 E –mail:shswangh@whut.edu.cn
张联盟
张联盟
男,195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主要学术经历】 1975.9-1978.7 武汉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专业
学士学位 1983.9-1986.7 武汉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1992.10-1995.12 日本东北大学 材料物性学专业
博士学位 1978.8-1983.8 武汉工业大学
助教 1986.8-1987.3 武汉工业大学
实验室主任、讲师 1987.4-1988.4 日本神奈川大学、东京大学
客员研究员 1988.5-1997.3 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
副教授、教授 1997.4-2000.4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院长、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1999.6-1999.12 日本东北大学
客座教授 2000.5-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
1、先进复合材料
2、功能梯度材料
3、超高温陶瓷材料
4、薄膜材料 【在研项目】
1、军工项目: JPPT-115-2-1095, 2007.01-2010.12, 400万2、973项目: 5133102-1W,-4W, 2006.01-2009.12, 180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不同化学计量比B-C系列薄膜的脉冲激光沉积与成分控制, 2008.01-2010.12, 32万
4、军工项目: JPPT-115-2-1268, 2007.01-2009.06, 155万
5、军工项目: 51312040404, 2006.01-2010.12, 100万 【科研奖励】
1、非均质材料的物理设计、构筑方法及结构控制理论,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年(排名第1)
2、陶瓷-金属梯度材料设计理论,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年(排名第3)
3、新型耐高温树脂,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排名第1)
4、耐高温乙烯基酯树脂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三等奖, 2004年(排名第1)【专利情况】
1、沉降式激光反射像点粒度测量方法, ZL03128257.1
2、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Fe-6.5wt%Si复合块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ZL03118559.2
3、硅-铁均匀包覆型复合粉的制备方法, ZL03118558.4
4、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 ZL200310111356.4 【联系方式】
电话:027-87217492 E-mail:lmzhang@ whut.edu.cn
戴英
戴英,女,1964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经历】
1985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5-2000 湖北工学院,任教
1999 Vaas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nland,访问学者
2000-2002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2-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一维纳米结构的有序构筑及功能性研究;
2、功能陶瓷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材料形态控制生长及机理研究‖,2004-2006
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有序异形纳米ZnO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 2005-2007
3.国际合作项目,Nippon Sheet Glass Foundation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apan),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oxide nanostructure arrays‖, 2004-2005 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ZnO纳米线阵列的控制生长及性能研究‖, 2004-2005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503室 电 话: 027-87887684 ;传真: E –mail: daiying@mail.whut.edu.cn
罗志平
罗志平,男,工学硕士,教授。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现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主要学术经历】
1988年-1991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获硕士学位
自2002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近四年来,所带硕士研究生有12人。1992年-2000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0年-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开发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研发。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发动机总体设计、负责燃料电池流场设计、燃料电池堆组装工艺、燃料电池增湿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与集成、燃料电池控制策略等研究。【在研项目】
近五年,负责和完成多项科技项目,主要有:―1kW燃料电池摩托车研制‖、―5kW燃料电池高尔夫球车燃料研制‖、武汉力兴电源―大功率燃料电池增湿研制‖、东风公司重大项目―25KW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制‖,参加了东风公司重大项目―25KW燃料电池轿车研制‖,参加了―十五‖863重大课题―CCM纳米/微米复合技术的研究‖,该项目已经圆满完成。现在承担湖北省、武汉市攻关项目―50KW燃料电池发动机中巴汽车研制‖,项目正在进行中。【主要学术论文】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篇,被EI、SCI等收录约10篇。【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课题组(一楼)电 话:*** E –mail:luozhiping@mail.whut.edu.cn
王继辉
王继辉,男,1962.4 出生于湖南益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经历】
1978 ~ 1982 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4 ~ 1987 武汉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 ~ 1992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讲师 1992 ~ 1997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4 ~ 200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8 ~ 1999 英国布里思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Research Fellow 1997 ~ 1998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教授
2000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1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理 事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玻璃钢/复合材料》 编 委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 委 员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 会 员 【主要研究方向】
(1)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2)材料设计与计算机模拟
(3)复合材料力学、结构和产品设计;
承担过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微观力学》,《材料残余应力测试概论》,《有限元及边界元分析》,《计算力学》,《固体力学近似方法》,《有限元程序设计》,《工程力学》,《专业英语》等十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14人,其中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十名。为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培养了23名在职硕士研究生。【科研奖励】
目前承担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和多项研究院所与企业委托项目,已经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为项目负责人,一项为主要参加者)和一项国家863项目和一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共获得研究经费近一百万元。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全国计算力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和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各一项。目前正在参加国家863结构材料组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项目的申报。【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 话: 027-62201659(O), 027-87346806(H),***;传真: 027-87346806 E –mail:
jhwang@mail.whut.edu.cn
张清杰
张清杰,男,1958年11月1日生于河南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科技部―十一五‖863计划重点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总体专家组成员。【主要学术经历】
1990年10月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原武汉工业大学(现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12月出站并留任武汉工业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合成与加工新技术的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材料微观的力学与设计 【研究成果】
先后负责和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在新一代复合材料(包括梯度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复相陶瓷材料)的非线性性能和材料设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新一代复合材料二类重要非线性性质的预测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关键新材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张清杰教授同日本科学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将基于高效热电材料的太阳能热电转换技术与基于光伏电池材料的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进行集成复合的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的新的科学构想,得到我国NSFC和日本JST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研制出了具有中日双方各50%知识产权的国际上第一台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的实验系统并试验成功,开辟了太阳能全光谱(200~3000nm)直接高效发电技术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能高效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工业余热高效发电技术和微小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热电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了通过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和亚微观尺度)热电材料的电热协同输运规律,特别是低维结构和复合结构中的新的物理效应对电热输运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热电材料微结构的形成规律与控制原理及热电材料的集成制备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热电材料性能和发展新的热电材料体系的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的―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
在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体系的研究方面,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并建立了非平衡状态下纳米晶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应力诱导低维结构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交叉共沉淀结合放电等离子体快速致密化制备纳米晶热电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们的集成制备技术;利用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分别达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达到1.35(300K),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这些体系的最好数据。相关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APL90, 2007; APL89, 2006; APL87, 2005; JAP100, 2006; JAP97, 2005等)。
张清杰教授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AP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AP)、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Acta Physica Sinica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4篇,被SCI和EI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和引用20余篇次,编著并出版学术著作1部。【联系方式】
实 验 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 027-87651457 027-87651969
方亮
方亮,男,1970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工作。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缩写ICDD)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协会青工委委员,美国化学会(ACS)与美国陶瓷学会会员 【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92 09~1995.06 免试攻读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专业硕士学位
1995.09~1998.06 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1998.09~1999.1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1999.11~2003.04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2003.05~2003.0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3.7~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3.12~2004.12 德国亚琛大学(RWTH)访问学者,客座教授;2004.06~2004.12 德国尤里西研究中心电子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类钙钛矿结构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 2. 新型介电(包括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3. 新型光响应材料的研究 4. 微波吸收材料 【在研项目】
1. 新型类钙钛矿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经
费:40.0万元,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8.1—2010.12 来
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762002)
2.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56)经费:50万元,起止时间:2007.1-2009.12 来
源:教育部
3.类钙钛矿新化合物A4B3O12的合成、结构与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经费:3万元,起止时间:2006.1-2008.1,来
源: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
4.新型类钙钛矿陶瓷AnBn-1O3n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研究 经
费:24.0万元,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6.1—2008.12 来
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2078),5.系列新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其标准X射线衍射数据
经
费:3.5 万美元,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3.10-2007.3 来
源: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Grant-in-Aid 项目, No.02-05, N0.04-004, N0.04-056, 05-005,05-060,06-006),【科研奖励】
1. 系列新铌、钽酸盐的发现、结构与性能研究,2007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 入选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无团聚亚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技术”2000年3月获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4. 8人次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简称JCPDS-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2003年3月当选国际衍射中心委员.【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521室
电 话: 027-87651843-8521 ;传真: 027-87878641 E –mail: fangliang001@yahoo.com.cn,fangliang001@263.net
梅炳初
梅炳初,男,1962年1月生,工学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 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3~1996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重点国家实验室副教授 1996~1999年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1999~今年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1998年~1999年 日本国大阪大学外国人教授 1999年~2002年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2002年~今年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2、Ti2AlC系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可加工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原位合成、等离子放电烧结及微波等各种先进技术制备可加工陶瓷材料、金属间化合物以及复合材料;研究过程参数与材料微观结构、性能的关系以及微观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可加工陶瓷作为电极、电刷及自润滑材料的应用。【在研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点、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湖北省攻关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要成果:
1.对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进行了系统的工作。解决了高熔点、难熔陶瓷材料,特别是难熔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物相控制问题。由于这方面出色的工作,1998年被日本国大阪大学聘为外国人教授,进行合作研究。
2、在Ti3SiC2、Ti2AlC系可加工陶瓷材料方面,研究了各种先进制备技术对材料合成的影响。制备出了高纯Ti3SiC2、Ti2AlC可加工陶瓷,并研究了过程参数、制备工艺、掺杂对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该类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在作为受电弓材料、电刷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研奖励】
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3、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4、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5、第三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6、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主要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二十余篇被Sci和Ei收录并几十余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 电子邮件:bcmei@whut.edu.cn
王嘉赋
王嘉赋,男,1966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凝聚态物理 生物物理 电子材料 【在研项目】 [1] 神经元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3万元 1999-2001 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负责 [2] 听觉信息处理动力学研究 8万元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负责 [3] 2万元 2005-2006 武汉理工大学国防预研基金 负责 【科研奖励】
1999年南京大学青年奖教金学术研究奖 【主要学术论文】
1.Jiafu Wang and Henrik Flyvbjerg, ―Sorting macro-molecules according to size: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4th Topical Meeting on Biophysics--Biological Physics and Physical Biology, Copenhagen, May 22, 2001.2.J.Wang, B.Moss, B.Burrell, Z.Liang*, and N.Giordano, ―Time and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ion channel fluctuations‖, Biophys.J.84(2), 2003, 487A Part 2 Suppl.【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电 话: 87381549-9008 E –mail:jasper@mail.whut.edu.cn
章桥新
章桥新,男,1961年12月出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攻关,863,高技术及省攻关,省部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十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要学术经历】
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1983-1985年在国营江山机械厂工作 198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8年后分别在武汉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电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材料与技术 2.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3.工业工程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波表面渗硼层制备、性能与结构研究,2004-2006年,23万 国防配套项目:2003-2006,75万。2005-2007,30万。2005-2006,65万。
国家重点基金:电子屏蔽理论与相关材料的基础研究,2005-2007年,20万。企业委托项目:材料的烧蚀机理与防护层制备,2005-2006年,8万。湖北省基金:微波渗硼层的制备研究,2004-2006年,2万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楼)电 话:027-62208393 E –mail:zhangqx@mail.whut.edu.cn
傅正义
傅正义,男,1963年1月出生。1984年于华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华南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开展博士论文工作。1995-2000年任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2005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主题组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Inter.J.SHS》亚太区负责编辑、总装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原位反应合成与加工技术,机械力化学活化与反应技术,快速与超快速烧结技术,导电陶瓷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与复合材料,金属/陶瓷、陶瓷/陶瓷纳米与精细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主要学术成果】
国内较早开展燃烧合成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第二类基本燃烧合成模式”、“固-固反应瞬间点火模型”、“陶瓷材料快速致密化机理”等,得到包括俄罗斯科学院Merzhanov 院士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的好评;研制出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与制备系统,包括大型燃烧合成技术与装置、燃烧合成结合快速加压制备复合材料技术与装置、通电加压反应合成密实化装置、大型真空热压烧结炉等;开发出若干高性能新材料,包括高纯硼化物陶瓷粉料、导电复相陶瓷蒸发坩埚、高性能复相陶瓷与金属陶瓷等,有的正在开展中试,有的已经实现产业化,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SCI收录60篇。【在研项目】
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国家973子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湖北省创新团队计划、其它纵向与企事业委托项目等。【科研奖励】
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3.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 4.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 5.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 6.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7.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8.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4)【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3楼)电 话:27-87662983;传真:27-87879468 E –mail:zyfu@whut.edu.cn
闵新民
闵新民,男,1953年出生于湖北应城,教授、博导。【主要学术经历】
1978.03-1982.01 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本科生
1982.01-1983.09 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 教师
1983.09-1985.09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5.09-1988.12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均由著名理论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指导)1988.12-今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教师
1989.06-1991.06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1991.04-1996.12 武汉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所, 及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1996.12-2005.03 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及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2005.03-今 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在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多门课程(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计算化学,材料设计原理,计算材料科学等)的讲授中,教学与科研结合,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在本人指导下,将量子化学、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等应用于实际课题,使得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均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优异评价,显著提了高学生的科学与教育工作素质,在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方面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新教材、新教学软件的建设,与合作者一起出版了―无机材料晶体结构(电子出版物)‖,该出版物获校教学软件一等奖;国家优秀电子出版物提名奖;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三等奖。
【在研项目】
1.钴酸盐类材料的热电传导机理研究和性能优化(20271040), 23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聚合物基高导热高绝缘纳米复合材料(2005CCA00200),60万元, 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3.200522PT03,90万元, 军工项目
4.高岭石的表面复合相Au2O3及其表面化学活性机理研究(No.40172017),2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类钙钛矿结构有机-无机分子组装材料的电子学特性研究,8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科研奖励】
1、―透红外氟化物玻璃及硫卤玻璃的基础研究‖, 湖北省2002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含锶钡硫铝酸钙的结构与特性及量子化学研究‖获国家建材局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3、―TiC-Ni系统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获国家建材局199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4、―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获国家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5、―无机材料晶体结构‖(电子出版物)获国家优秀电子出版物提名奖;武汉工业大学1999年教学软件一等奖 【专利情况】
1、CN94108837.5 反应烧结用于制备氮化铝及其复合陶瓷
2、CN200310111301.3 一种用于治疗人体胆道狭窄的可磁化医用金属支架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 –mail: whutmxm@126.com
王钧
王钧,男,出生年月: 1963-10-1,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经历】
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分会委员
工作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在研项目】
指导96级大学生参加设计比赛论文Owens-Coring全球设计竞赛---玻璃钢自行车设计与制作
【科研奖励】
1996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 话: 62356860 87886462
周建
周建 教授
周建,男,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89年7月进入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新材料的微波外场合成与加工、新型薄膜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群体和湖北省创新群体。现有部级鉴定成果4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要学术经历】
1985,9-1989,7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9-1997,6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4,9-1998,9 武汉理工大学讲师 1998,9-2002,6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1999,9-2002,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9-2001,9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研究实验室访问学者 2002,6-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2003.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薄膜材料与器件
2、新材料的外场合成与加工
3、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研项目】
1.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编号:2003BA328C,2003,5-2005,12,500万元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6-0658,2007,1-2009,12,50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0472043,2005,1-2007,12,25万元 4.教育部重点项目,编号:重点104136,2004,1-2006,12,10万元
5.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编号:教人司[2003]355号,2003,9-2006,12,9万元 6.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编号:教外司留[2003]406,2003,9-2006,12,3万元 7.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编号:教港澳台办[2006]10,2006,1-2006,12,3000美圆
8.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编号:2003ABB011,2003,9-2006,12,10万元
9.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编号:鄂人函[2006]105,2007,1-2007,12,1万元 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06ABA316,2007,1-2008,12,3万元
1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基金,编号:WUT2004Z02,2004,1-2005,12,12万元
12.华中科技大学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03-11,2003,4-2004,12,1万元
13.横向开发项目,编号:652811,2004,7-2005,12,3.5525万元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点项目,编号:90206047,2003,1-2006,12,120万元,参加
15.教育部创新群体,编号:教技函[2006]8号,2006,1-2008,12,300万元,参加 16.湖北省创新群体,编号:2005ABC004,2005,1-2007,12,40万元,参加 【科研奖励】
1、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二楼西侧 电 话: 027-62459023 ;传真: 027-87879468 E –mail:
jianzhou@whut.edu.cn
顾而丹
顾而丹,男,1956年6月15日生,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经历】
1982年在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底到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
1992年到199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包括超薄薄膜的生长机理,纳米结构,微磁结构,薄膜器件的结构和磁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1997年底至2002年初,受聘于英国牛津仪器公司科研部,任高级工程师,从事薄膜生长,纳米结构,薄膜物理性质和超导器件等方面的研究。
2002年初至今,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光电研究所工作。
2002年11月受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潘牧
潘牧,男,近年来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项目负责人曾先后主持和完成1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一),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10篇,合编教材1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享受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称号。
【主要学术经历】
1981-1988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获材料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1999于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学获博士学位,1995.6-1995.12 作为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访问学者,B.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1981 – Jan.1985.M.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1985 – Mar.1988.PhD.(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Sep.1994 – Oct.1999.1988-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0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Mar.1988 – Jan 2000 Assista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Titanium alloy.Jan 1900 – Jan 1995 Lecture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Ceramic coatings, Plasma spraying Jan, 1995-Dec, 1995, Visiting scholar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Research areas: Oxidation of Silicon Nitride Bond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Oxidation resistant coatings Dec, 1995-Oct, 2000 Associate Professor Oct,2000-prese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Fuel cell 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Surface Engineering 【主要研究方向】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polymer or composite electrolytes, PEM fuel cell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 Ceramic coatings and their application 【科研奖励】
As the leader of more than 10 national key projects, prof.Pan holds 5 patents and 40 publications of which about ten were indexed by SCI,EI,ISTP.He have received the secon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 thir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National Building-materials Bureau respectively.Due to the achievement, he was granted an honor expert title by Wuhan City.【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 楼)
朱教群
朱教群,男,1964 年出生,教授 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2自润滑材料的开发研究; Ti2AlC/TiAl复合材料相形机理研究; 新型脱硫喷枪浇注料的开发研究 【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肖金生
肖金生,男,1962年2月生,湖南望城人。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主要学术经历】
1978.09-1983.07 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大学本科生 1983.09-1986.06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95.03-1999.01 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1986.06-1989.01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 助教 1989.01-1992.05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 讲师 1992.05-1996.10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副教授 1996.10-2002.10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02.10-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1-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学科责任教授 1999.2-2000.10 武汉交科大现代教育与信息中心 主任 2000.10-2003.9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督导办公室 主任 2003.9-2005.5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馆长 2005.5-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 馆长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电池计算机模拟、材料模拟与设计、计算力学、汽车CAD与优化设计、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在研项目】
(1)参加―环境噪声声场特性的边界元分析与实验研究‖,1987.2-1989.12,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奖鼓励奖。
(2)参加―微机机械CAD/CAM系统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7-1987.12,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参加―陶瓷活塞顶及缸套上圈研制‖,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1-1989.12,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4)参加―陶瓷绝热复合发动机计算机软件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6.1-1989.12,通过国家教委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5)参加―莫来石复相陶瓷缸盖底板研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0.1-1994.12,通过国家教委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6)参加―陶瓷组合缸套的研制与陶瓷无水冷发动机隔热效果的评价‖,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0.1-1994.12,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7)参加―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气缸套应力分析‖,中国远洋(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5.7-1998.6,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8)负责―陶瓷/金属复合结构动态设计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995.1-1998.12,已通过国家基金委结题。
(9)负责―陶瓷/金属分层复合材料的动态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1996.1-1998.12,已通过武汉市科委鉴定。(10)负责―球磨机或自磨机滑动轴承温度监测技术研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7.4-1999.4,通过省教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11)参加―陶瓷/金属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并行多重网格算法开发‖,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1997.1-1999.12,已结题。
(12)参加―大规模数值计算中基于多重网格的并行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1-2000.12,已通过国家基金委结题。
(13)负责―液化气及石油运输中突发性事故的机理研究与仿真‖,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1997.1~1999.10,通过交通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4)参加―液化气热响应特性仿真与事故机理分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1-2000.12,已结题。
(15)负责―液化气船及油船突发性事故的机理研究与仿真‖,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合作项目,1997.6-2001.12,已结题。
(16)负责―提高内燃机可靠性及经济性的热障涂层的动态设计与热喷涂研究‖,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1998.1-2001.12,已通过交通部鉴定。
(17)参加―液化气体类危险品运输中安全状态的预警系统研究‖,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2000.5-2002.12,已结题。
(18)负责―陶瓷/金属梯度耐磨涂层在渣浆泵中的应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作项目,2000.12-2001.12,已结题。
(19)负责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基金项目―液化气的失效机理仿真与事故预防研究‖,批准号:XJJ2002012。
(20)负责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及其性能优化‖,批准号:2003ABA088。
(21)负责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流动与传热的多学科仿真及优化研究‖,批准号:20030497012。
(22)负责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PEM燃料电池中水的输运机理及水管理研究‖,批准号:20050497014。
(23)负责武汉锅炉集团项目―锅炉传热与热应力分析系统研发‖,2005。【科研奖励】
(1)1994年 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奖,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995年 被评为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
(3)1996年 被确定为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1997年 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5)1998年 被确定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联系方式】
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逸夫楼)电 话:133-2971-0997(实验室)131-1439-5196(手机)E –mail:jsxiao@mail.w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