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
文章标题:XX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
1、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绩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部署,有检查,并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奖惩措施。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配备专抓副职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
等基层政法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所属嘎查村(居)委会党支部、嘎查村(居)委会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工作规范,群防群治网络延伸到村(居)民小组,入户见人。综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群防群治队伍和创安经费保障到位。
3、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和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复杂(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取得明显成绩。
4、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达到九无。近年来无流氓恶势力犯罪团伙;无“法轮功”、“门徒会”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全旗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无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事件和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等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无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爆炸、重大盗窃和重大经济犯罪等恶性案件;无严重损害党和政府以及政法机关形象的干警违法违纪现象;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无涉法上访案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普遍有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XX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XX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
第二篇: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
旗(县)安全示范苏木乡镇社区标准
1、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绩纳入目标任务考核。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部署,有检查,并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奖惩措施。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健全,配备专抓副职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充分发挥
职能作用;所属嘎查村(居)委会党支部、嘎查村(居)委会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工作规范,群防群治网络延伸到村(居)民小组,入户见人。综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群防群治队伍和创安经费保障到位。
3、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和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复杂(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取得明显成绩。
4、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达到九无。近年来无流氓恶势力犯罪团伙;无“×××”、“门徒会”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全旗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无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事件和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等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无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爆炸、重大盗窃和重大经济犯罪等恶性案件;无严重损害党和政府以及政法机关形象的干警违法违纪现象;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无涉法上访案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普遍有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篇:安全发展示范乡镇标准
安全发展示范乡镇标准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项工作分管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的“一岗双责”制度,监督、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涉及的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
2.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立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健全安全监管机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配备到位;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本制度和基础台账;建立集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全面履行委托执法职责,加大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力度;实施中小企业和事故多发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服务“托管”模式;建立对安全监管人员的人文关怀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对优秀安全监管干部予以重用,对安全监管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补贴;完善安全监管机构必需的装备和执法服装配备。
3.全面创建安全社区。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安全保障示范工程的基石和基础平台,大力倡导“社区安全我创建,我们社区最安全”的理念,大力推广安全文化和安全科技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安全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各类社会资源为安全服务,把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安全社区建设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形成共建、共享安全与健康的创建机制,对交通、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家居等安全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消除,扎实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持续改进安全状况。
4.严格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行动;摸清所辖范围内所有企业、经济组织基本情况和重大危险源及重大隐患状况,辨识危险源点、设备、设施、场所,建立基础数据库和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分级监督管理和动态管理;落实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人员,重大隐患整治做到时间、经费、措施、预案和责任“五落实”,不留死角和空白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上应急救援演练,及时有效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
5.营造浓厚安全氛围。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企业“零事故”等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树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安全服务,把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示范建设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实施安全生产特约监督员制度,健全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6.取得明显安全效果。各类安全事故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重大隐患限期整治率达到100%,无严重“三违”行为,无涉及安全生产问题的上级机关通报批评或媒体曝光;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成效明显。
第四篇:苏木乡镇机构改革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是中央和自治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轻农牧民负担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的关键环节,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村牧区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化、加快城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
今年5月,凉城县作为自治区12个旗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之一,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操作过程慎重稳妥,全县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做到了循序渐进,平稳过渡,人心不散,工作不乱,扎实推进,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了机构改革与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截至目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完成3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99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80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该县成为自治区进人第五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19个县市之一,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91位,是自治区进入全国基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6个县市之一。
合理区划乡镇 有效整合资源
凉城县从2001年撤乡并镇机构改革后,由20个乡镇精简为14个。截至2005年,全县乡镇实有党政领导124名,一般工作人员783名。作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该县按照自治区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政府县长、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抽组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负责具体改革工作。
按照《凉城县建设一流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纲要)》和“四化三县一循环,富裕和谐进百强”战略构想,县委、政府将全县划分为北部煤炭运输和餐饮服务带、南部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集群带、中部环岱海旅游三个经济发展带。在乡镇区划设置中,充分考虑各乡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将区划设置统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三个区域带中,着眼于开发经济资源,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如撤并原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10个村委会设为岱海镇,将环岱海文化遗址群和岱海湖、温泉、卧佛山等旅游景点全部纳入区划之中,一方面努力打造高原环湖文化旅游城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东扩南进,强化建制镇的集聚、辐射和拉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全县由14个乡镇设置为5镇2乡,通过“公推公选”与干部考察、短期目标考核相结合,最终确定任用了14名乡镇党政正职,配备了37名乡镇党政副职,乡镇领导配备后精减了48.4%,改革后乡镇行政定编240人,比原编制300名精简20%;事业定编220名,比原编300精简36%,加上三站编制,行政事业一般人员定编523,比原有人数783名精简近40%。
转变乡镇职能 增强服务功能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促进乡镇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转为“责任玫府”,“管理政府”转为“服务政府”,“人治政府”转为“法治政府”,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该县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各乡镇由过去平均12个精简为行政“三办”,即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事业“五站一所”,即农业综合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科技信息服务站、林业工作站、畜牧兽医站、国土资源所。内设机构减少62%,而服务功能却明显增强。今年以来,按照县委要求并结合乡镇职能转变,各乡镇为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牵头,深入各村组引导组织专业生产,帮助成立农副产品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日前,全县共成立专业协会39个,秋季以来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6800吨,人均增收200多元。同时,各乡镇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适用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80多期(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乡镇干部4800多人(次),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80%的乡镇干部能积极主动参加培训,乡镇干部们纷纷说:“机构改革了,职能转变了,不学点服务群众的真本事就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强化班子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去年,该县公开选拔74名科级领导干部,搭建起了公开选用领导干部的竞争平台,营造了“赛场选马”的干部选拔环境,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机制。今年7月,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该县聘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试中心公开选拔乡镇计生站站长和中心校长及部分中学校长。随着改革的深入,10月20日,按照“公推公选”办法,由县委委员、县直单位、乡镇主要领导民主推荐了7名乡镇党委书记和7名乡镇长;10月27日,再次通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试中心,对乡镇54名副职组织笔试、面试,选拔了37名乡镇党政副职无论是公推公选还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该县始终坚持以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为标准,以“公推公选”结果、“公开选拔”考试结果干部考察结果和短期目标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并且张榜和在媒体上公布,“阳光操作”进一步增强了透明度,有效遏制了“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乡镇机构改革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7.6岁,文化程度全达到大专以上,执政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稳妥推进 以人为本操作 乡镇机构改革的人员分流直接关系到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也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
凉城县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和谐稳定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建立“预警机制”,把工作重心下移,把解决矛盾关口前移,充分调查研究针对问题确定症结,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各乡镇结合第二批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改革的内涵实质,从战略高度领会乡镇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积极面对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全部过程进行“阳光操作”,通过公开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开展平等竞争,尽可能避免矛盾的产生;开展“人性化安置”。针对每个人的工作实际情况,提供带薪学习培训、带薪下派工作、按比例计发工资离岗、提前退休等多种形式的安置方法并且把最低生活补助提高到80%包底,确保分流人员必要的生活费用,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按照分步实施的工作安排,目前,各乡镇正在开展一般工作人员的竞争上岗工作。
促进经济提速 有效减负增收
针对改革可能带来的人心浮动、工作混乱等局面,按照“预警机制”的要求,县里制定了短期目标考评办法,每月定期分阶段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干部到岗、出勤、履行职务、工作努力创新等情况。县委在5月份改革开始之时就宣布把短期目标考核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乡镇掀起了“比、学、赶、超”等工作热潮,把精力花在了创业上,把思想集中在工作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现在,乡镇完成财政收入3727万元,同比增长260%。乡镇机构改革带来了四个“由多变少”的现状,即乡镇数量由多变少,内设机构由多变少,领导职位由多变少,工作人员由多变少。随之也带来了公用经费、人员工资的节约,仅此两项,全县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180多万元。此外,改革后,乡镇普遍成为大乡大镇,可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上项目,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减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2001年撤乡并镇后,原东十号小乡并入厢黄地乡,撤并后,厢黄地把大部分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了原十号境内,使原本致富无门的农民通过这一项工程,年人均增收1800多元,加上种草养畜,人均收入2400多元,走上了致富之路。经过全县上下广泛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半年多时间的探索实践,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文/刘俊平)
岱海镇
岱海镇成立于2005年11月,因乡镇机构改革由原来的城关镇、三苏木乡和厢黄地乡的10个村委会合并而成,三苏木除园子沟和兵坝营于2009年4月29日又划归岱海旅游区办事处。岱海镇是凉城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的中心镇之一。位于凉城县中部,东接麦胡图镇,西与永兴镇,蛮汉镇毗连,北倚洞金山脉与卓资山县接壤,南临岱海水域并与六苏木镇相连,镇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全镇总土地面积368平方公里,东西长25公里,南北相距30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6%,辖15个村委会,9个居民委员会,有107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9606户,人口67862人,其中农业户7865户,人口2891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0.4%,非农业户11741户,人口3894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9.6%,全镇少数民族16个,人口4241人,占总人口的0.053%,其中蒙古族524人,满族769人,回族199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和谐相处,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全镇现有在职职工干部214人,离退休干部63人,离岗退养4人,在职行政干部62人,事业干部152人,有党(总)支部4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8个,乡直机关支部13个,社区党总支部9个,非公有制经济支部7个,全镇现有党员1176名,其中农民党员370名,流动党员235名。岱海镇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 ,年降水量350mm--450mm,年日照时数为3026,有效积温2500C,无霜期一般为125天左右,全年有3个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温暖期与作物生长期相吻合。
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呈不规则的“菱”形,北面山区紧靠洞金山山脉,南部滩区紧临岱海滩岸边,全镇山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61.4%,滩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39.6%,现有耕地10.5万亩,其中水浇地4.15万亩,旱坡地10.25万亩。森林面积13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37%以上,其中,天然林面积7.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人工造林7.4万亩,摸拟飞播造林0.6万亩,退耕还林种树种草面积6.34万亩,全镇现有农防林4.1万亩,果园面积2178亩。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一步加大。境内交通便利,道路纵横交错,呼阳、凉左、集凉、麦凉等六条公路穿镇而过,有乡级公路114公里,村级公路4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全镇现有机电井573眼,筒井509眼,截伏流工程16座,修防渗区36000米,山区一线90%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全镇共建日光温室大棚610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近一步加大。建沼气池218座,建节水灌溉工程一处6000亩,埋设低压管道7600米。
以农区畜牧业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工作成效显著。奶牛、寒羊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规模进一步扩大,牲畜总头数达到13.9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7737头,进站奶牛4941头,有奶站47座,建奶牛养殖园区7处,寒羊达到6.9万只,其中基础母寒羊5.3万只,优质种公羊91只,建寒羊养殖园2处。建多寒杂交改良16个。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镇招商项目13个,引资额达到1.4亿元,初步形成圪臭沟高载能工业园区、西厢经济建设开发区、西厢粮食贩运园区为体系的工业、流通园区。全镇现有工商企业22家,私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4500户,各类企业产值达到2.1亿元,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五横、五纵、两环”、四大出口的镇城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投资1.3亿元,修建街心公园一处,完成岱海植物园改造工程一处,完成呼阳路东面出口延伸1500米以及青林、胜利路的东扩工程,铺设排洪管道7210延长米,硬化人行道85700平方米,栽植路旁风景树1200株,新上路灯594盏,维修旧灯200多盏,新建公厕20座,维建公厕30座,使市镇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共有8所中心小学,8个教学点,86个教学班,2160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96名,其中民办教师2名,专任教师学历人数符合规定要求的比例为100%,全镇校舍建筑面积为1.56万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6.75平方米,现有图书2.15万册,生均9.5册,教师图书3405册,人均38册,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动、卫生、少先队员活动教材全面按标准配齐。全镇现有村级卫生院2所,现有在职职工24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8人,医士9人,其它人员5人,卫生院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临床治疗、卫生防疫、儿童接种等各项工作得到正常开展。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一定会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岱海镇的腾飞。天成乡
(1)天成乡基本概况
凉城县天成乡位于乌兰察布市南部,呼阳公路142公里处。东与丰镇市接壤,南与山西省相邻,属浅山丘陵区,境内交通便利,呼阳公路穿乡而过,大准铁路横穿全乡8个村委会,为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地理优势。全乡辖26个村民委员会,150个村民小组,27672口人,其中常住人口18490人、5760户,总面积498平方公里,耕地11.7万亩,其中水浇地1.3万亩,2000年至2006年六年来全乡共退耕50032亩,还林74108.5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000万斤,年末牲畜头数11.2万头(只),其中牛4283头、奶牛2400头,羊84280只、寒羊68200只,人均纯收入达到4450元。
我乡现在干部154人,其中在职干部121人,离退休干部33人。
行政编制31人,事业编制37人。
(2)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设情况
一是以稳粮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建设了绿色种植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突出地方种植特色,壮大主栽作物规模,创造性地规避自然灾害,使种植业面积稳中有增,去年全乡完成播种面积11.7万亩。坚持为养而种,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人工优质牧草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65%,为高效舍饲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饲草基础。坚持为卖而种,积极响应建设乌兰察布“薯都”的号召,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乡达到4万亩以上,特别是充分发挥覆膜薯种植优势,建成了东起樊家OO,西至干草忽洞的万亩覆膜薯种植带,并且迎接了区、市等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参观调研,既壮大了规模,又提升了特色效应。坚持特色种植,继续扩大莜麦、荞麦、蚕豆等杂粮杂豆作物和烤烟、甜菜、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规模,播种面积近2万亩,逐步形成规模生产和特色优势。
二是以提质增效为目的,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建设了高效养殖基地。养殖业仍以奶牛、肉羊、禽类为主,认真落实国家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张规模,提升效益,努力实现数量扩张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奶牛养殖上,坚持鼓励扶持个体养殖与引进规模养殖并举,养殖规模提而不减,去年全乡奶牛达到2400头以上;肉羊养殖上,按照“限量、舍饲、提质、增效”的思路,在全乡范围内发展舍饲养殖,落实风沙源项目,新建暖棚圈舍1000平米,年内肉羊出栏达到17万只以上,基础母羊存栏7万只以上;禽类养殖上,坚持引进与扶持并重,以现有1万只以上规模的青龙湾、樊家OO和安家营养鸡场为龙头,进而逐步覆盖全乡农户,去年全乡达到了8万只以上。与此同时切实加强了兽医技术培训、良种扩繁、疫病防治、棚圈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牲畜重点疫病防疫率达到100%,有力地保障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预计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65%以上。
三是以增效增收为目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增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和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队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畜产品转化增值,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我乡的小杂粮市场,在全市乃至全区都有名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大集散地,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规模,每年交易量达到数十万吨,去年销售本土产杂粮杂豆16000多吨,薯类2万多吨,有力地拉动了全乡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增值,进一步延伸了农牧业产业链条,形成产、购、贮、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牧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认真落实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和生态工程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实现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去年人均收入达到4450元,较2007年纯增300元。
四是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切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认真实施了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同时加大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抚育管护力度,去年补植沙棘230万株,杏树2万株,容器柠条25万株,发放柠条籽8000多斤,种草5200亩,完成荒山造林和恢复植被工程5800亩,风沙源项目围封工程5000亩。继续加大禁牧防火力度和打击盗伐林木力度,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建设成果。始终坚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进一步强化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乡完成流域治理1000亩,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000亩,新打机电井3眼,新增灌溉面积600亩,使全乡的灌溉面积达到了2.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800亩。新上前营、八号村自来水工程各1处,解决了180多人、1500多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争取到上级交通部门新修了后滩--冀家OO、水泉庄--大圐圙、天后路--后营三段约10公里高标准沙石路,天成--六苏木通乡油路顺利动工,去年完成了基础工程,今年8月份可通车,使全乡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五是以增加税收和发展后劲为目的,大力实施了全方位招商引资。
去年一年来,我乡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财税收入、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实施了全方位招商引资战略,共引进注册了金昊正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商贸企业,引资额达到2亿多元,这些项目的引进为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增加了我乡税收收入,全乡税收收入完成了3010万元。
(3)社会事业情况
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三年来,在全乡范围内就读学生累计享受“两免一补”资金突破30万元,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全乡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85%以上,群众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优质服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了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兑现了独生子女奖励费,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各项人口与计生指标全面完成。民政救济工作得到加强,弱势群体救助落到实处,全乡享受五保、低保人数达到了1460人。敬老院条件进一步改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入院集中供养老人达到35人。全面推行了政务、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了办事透明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推进了一系列干部管理考核制度,使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在奥运期间为了防止电力系统和设备遭受外力破坏,全乡两级干部按各自分工,明确职责,加大巡查力度,确保了我乡境内送京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警民联防和乡村巡逻护村制度的进一步全面完善,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4)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按照县委和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乡去年在三个行政村开展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试点工作,通过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公推候选人、直选党支部书记等程序,圆满成功了试点村的选举工作,同时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提高,真正使党支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了发展党员工作,去年新发展党员3名,为增强党的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切实加强了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利用闲置教室,在原来配齐配强7个村两委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去年又修建了2处村两委活动场所,有效地改善了部分村支部活动场所的条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大力开展了以“生态文明、和谐凉城”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提高了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5)远景规划
按照天成乡新农村建设规划图,在全乡26个村委会分建设,具体建设内容:
1、修缮天成街道。在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修缮路面,埋设下水管道,改善村民和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生活环境。
2、修缮道路。进一步管护好安家营至马王庙、后滩至双山、呼阳路至干草、天后路至后营、后营至冀家OO等高标准沙石路。同时修缮好天成至狮子村村级道路,彻底解决全乡行路难问题。
3、人饮工程。在维修好原有的人畜饮水工程的基础上,计划新修狮子村、永兴梁、八号等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好这两个村吃水难问题。
4、实现零无电村。和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在没有电的二号村委会的十四号村架设低压线2公里,解决该村常年无电的问题,使全乡实现零无电村。
5、紧紧挂靠国家投资项目,加强我乡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我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凉城县西南部,东、南、北分别与岱海镇、六苏木镇、蛮汉镇接壤,西与首府呼和浩特市相毗邻。境内交通便利,丰准铁路、兴托高速公路、呼阳公路横贯全镇,东距县城22公里,西离呼市70公里,是晋、蒙两地重要的经济传输纽带和桥梁。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5万人。总土地面积363.9平方公里,有耕地4.5万亩(其中水浇地2万亩),有林地 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
——丰富的物产资源,优越的投资环境
境内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花岗岩、金刚砂、铁矿、金矿等,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以玉米、马铃薯、奶牛为主的农牧业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奶牛存栏1.2万头,日产鲜奶40吨;特色产品远近闻名,主要有三庆的马铃薯、天然蘑菇,永兴老豆腐、永兴湖鲜鱼,板城香葱、北棚大蒜等。
——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情风貌
永兴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01年老虎山古人类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载着永兴6000多年前的历史。清朝初年设“宁朔卫”,雍正年间,改设宁远厅。1914-1937年曾是凉城县政府所在地,一度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打通进入绥远的通道,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田家镇惨案”,屠杀我平民299人。之后,这里几易其名于2001年8月与三庆乡、多纳苏乡合并为永兴镇。
深厚的文化积淀,蕴育了这方热土淳朴的民俗风情,同时,也造就了这方人民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多少年来,他们用智慧的双手缔造了美好的生活,共同推进着全镇的文明、和谐、富裕、进步。
——和谐的新型集镇,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永兴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凉城精神,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如今,全镇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龙盘虎踞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永兴镇,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积极承接经济社会的大好来势,精心谋划未来的美好蓝图,各族儿女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已逐步确立了产品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格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两项作物占总播面积的80%。高效养殖业效益逐步提升,奶牛存栏已达1.2万头,建设标准化奶站 座,日产鲜奶40吨,肉羊存栏3.8万只,农民年人均来自奶牛、肉羊产业的收入达2500元。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发展设施农业和实施户用沼气实现有机结合。今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全镇新增喷灌设施12套,新增保灌面积6000亩,新建大棚 座,新打机电井8眼,新上防风林带6400延米,埋设低压管道2万料,新修沼气池130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维修乡村道路90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8处,自来水覆盖了80%以上的村户,有线电视、电话覆盖全镇。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10万亩,天然保护工程4383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林草覆盖率达到了60%。
惠民政策有效落实,05年免征农业税,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新建卫生院1座,完善村卫生室19个,全镇低保、五保、医保等各类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累计达10607人,保障功能日趋完善。
蛮汉镇
一、概况
蛮汉镇位于凉城县西北部,西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林格尔县盛乐镇毗邻,北靠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南接凉城县永兴镇,东连凉城县岱海镇,距凉城县所在地岱海镇45公里,呼阳公路102线经镇政府所在地越近而过,出行方便。地形地貌特征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区,西部平坦,气候条件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300-400毫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镇总土地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8万亩。全镇辖18个村委会,109个自然村,总人口27134人,其中,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种少数民族3754人,占总人口的11%,2008年底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全年财政收入1118.15万元。
近年来,经过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群策群力,大力调整改变种养业结构,现已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地方特色的玉米、奶牛、林草、蔬菜、肉羊、杂粮杂豆产业。特别是厂贡梁小米和菜园子马铃薯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驰名中外,远销呼和浩特。全镇年产粮食0.5亿斤,小牲畜78000头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3%,尤其是奶牛数量,在两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更是与日俱增。日产鲜奶60吨,为企业供应鲜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出栏肉羊1.6万只,庞大的农牧业生产规模,为镇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础建设方面,全镇通乡油路90公里,80%的村用上自来水,2007年结束了无电历史,无线信号覆盖全镇,有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院室3处,各卫生院卫生室都配备有行医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技术的医护人员,每个卫生院分别拥有10张床位,同时可安排10位病人住院治疗,规模虽小,但有效的解决了农民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在群众事业方面,我镇共有中学校舍1处,小学校23处,新建高标准校舍2处,维修改造校舍3处,各个学校都拥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为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远景规划 1.经济建设方面
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坚持绿色、特色、高产、高效的发展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和高效畜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事业方面
一是计划生育工作要常抓不懈。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全面强化,全力打造平安乡镇。卫生工作要进一步发展,医疗点覆盖面大力扩大,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逐步解决。重视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抓好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普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完善低保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完善分类施保办法,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改善五保户供养条件,提高供养标准。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扩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捐资助学力度,落实优抚补助政策,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六苏木镇
一、概况
六苏木镇位于凉城县西南部,共辖22个村委会、17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3万户,总人口4万人,总土地面积5 8 8.5平方公里,耕地13.7万亩,其中水浇地5万亩,境内受益水库6座,有机电井170眼。历年累计退耕64845亩,还林100442亩,种草60000亩,农牧业基础条件比较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滩区种玉米养奶牛、山区种马铃薯、退耕种草养寒羊的主导产业和发展以红萝卜、烤烟、“123”苹果、蔬菜等特色种植业的生产格局。
二、经济发展现状
六苏木镇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即“玉米、马铃薯、烤烟、甜菜、林果业、蔬菜、奶牛、寒羊”发展农村经济。现已种植玉米5万亩;林果业以“123“金红苹果示范园区为主向南山一线延伸,现面积已达到4700亩;蔬菜以设施农业为主,大土台50座塑料大棚、马莲滩3O座日光温室凸显成效,0.5亩塑料大棚年收入300O多元,0.5亩目光温室年收入8000多元,马莲滩蔬菜基地60座日光温室正在搭架扣棚,预计入冬即可种植;预计种植马铃薯4万亩、甜菜1.5万亩、烤烟1000亩;奶牛业虽然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养殖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存栏7000多头;山区一带重点发展肉羊养殖业,现肉羊存栏4万只。
三、远景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订单产业、亮点产业、避灾型农业;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管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带动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链条、致富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麦胡图镇
一、麦胡图镇概况
凉城县麦胡图镇位于东经112°45′、北纬40°38′,地处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大同市的三角地带。全镇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3万亩,其中水浇地6.9万亩,林地8.4万亩,天然和人工草场8.6万亩。全镇辖13个村委会94个自然村,总户数8869户,总人口32500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镇区常住人口6500人。民族构成为汉族、蒙古族、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占总人口的95.54%、2.43%、1.86%和0.17%。全镇的基本地形特点是“南北两山中间夹一滩”,土质为粟钙土、灰褐土、盐土和其它,各占42%、40%、12%和6%。该镇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590.6毫米,最小降水量201毫米,年平均气温5.2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零下13.3摄氏度,七月平均气温20摄氏度,无霜期为125天左右。
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甜菜、烤烟、温室蔬菜为主,今年种植玉米4.5万亩、马铃薯2万亩、甜菜5000亩、温室蔬菜2000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养殖业有奶牛、肉羊、生猪和池塘养鱼。全镇现有奶牛7800头,运营奶站11座,有肉羊杂交点6处,有规模养猪场两个,私人养猪规模上百口的5家,养羊专业户20户,肉羊存栏3000多只。全镇牲畜饲养量达到12.5万头(只)。目花渔业养殖继续发展壮大,现有养鱼大户11户,有鱼塘27个,面积2200多亩。同时发展池塘垂钓、旅游项目。
特别是我镇从2006年开始发展温室蔬菜,目前已建成温室600座,占地2000亩,有效的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温室一年可种3-4茬,每座温室年收入1.5万元左右。下一步发展订单蔬菜、蔬菜仓储外运等,市场开发前景十分看好。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04年投资300万元实施集镇供水工程,6500多城镇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全镇现有65个村吃上自来水。去年争取280万元项目资金新修2500延长米排洪、排污工程,投资30万元建起了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海滨广场,新建公厕一座。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去年新打配套机电井35眼,新增保灌面积3000亩,全镇现有机电井341眼。今年,在三合村新建喷灌圈420亩。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2、社会事业日臻完善。麦胡图中学是全县仅有的2所乡镇中学之一,现有教职工65人,在校学生550人,2004年新建三层教学楼,今年现已动工建设四层宿舍楼。麦中更名为凉城县第五中学正在审批当中;始建于1947年的麦胡图小学于2003年由北京卫戍区投资建设了新校舍,现有教职工57人,在校学生879人。近年来教育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改善,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去年新建镇卫生院,更新了设备,今年正在新建村级卫生服务室,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了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2008年265人享受到合作医疗的成果,2009年参合人数达2.2万人,参合率90%以上。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①引进山西客商高喜平,规划建设投资三亿、养牛万头的海高牧业,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现有2000头奶牛入园,完成投资1.3亿元,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60多人,带动草玉米规模化种植,农民种植草玉米每亩收入1000元,粮饲兼用玉米每亩收入1000元,两项为农民增收500多万元。②引进富民和惠民两家生猪生产项目,投资600万元。其中富民养猪厂已购进种猪30口。③引资300万元建设小杂粮加工生产项目。④投资2亿元的水泥熟料生产项目,即将在三合小宝岱沟开工上马。⑤投资近亿元的铁矿开工运行。
4、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麦胡图街面有商铺门脸210多间,商业买卖、建材市场、餐饮服务等琳琅满目,集贸市场比较繁华,不仅满足当地消费需求,还为紧临的卓资县、丰镇市的部分乡镇提供了服务。岱海东岸有滑雪场、垂钓旅游区、民俗馆,旅游业日益兴盛。由于重大项目的开工上马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3月麦胡图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试点小城镇共278个,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仅有3个,我镇是其中之一。这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县、镇两级领导非常重视,经多方讨论形成了《麦胡图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和《2008年—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全面起动。
6、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去年共发放粮食直补380万元,优质后备母牛补贴50万元,农业保险资金28万元,农民享受农机具补贴18万元。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近3000人,享受补助共计215万元。全年共发放惠农资金691万元。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1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20元,增长10%;居民储蓄存款累计上亿元;全年粮食总产达到6000万公斤。
滑雪厂位于麦胡图镇东南方向100米处
(三)远景规划 1.主要经济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GDP)2008-2010年GDP年均增长25.94%,2010年GDP达9.2亿元,人均GDP达2.6万元。2010-2015年GDP年均增长16.21%,2015年GDP达19.5亿元,人均GDP达4.9万元。
2015-2020年GDP年均增长10.82%,2020年GDP达32.6亿元,人均GDP达6.9万元,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区城镇前列。
(2)财政收入
2008-2010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0.75%,2010年财政收入达0.25亿元,2010-2015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20%,2015年财政收入达0.9亿元。2015-2020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32%,2020年财政收入达2亿元。
(3)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32亿元。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63亿元。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
(4)城乡人民人均收入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亿元。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亿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亿元。
(6)产业结构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25:47:28。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18:51:31。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12:56:32。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2020年,城镇化率达75%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80%,供水普及率达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3.2平方米,镇区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左右,人均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达100 %,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9%。3.社会发展目标
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2020年,科技普及率达98%以上,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毕业率分别达99 %和9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将全镇建成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示岱海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镇,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充分构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口覆盖率达89%,卫生院规范化管理率达8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80%,计划免疫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以内,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35 ‰。
曹碾满族乡
曹碾满族乡位于凉城县东南部,属马头山区,与山西省左云、右玉接壤,交通便利,境内两条科左、厂鹊公路,是构通蒙晋两地的主要通道,全乡21个村委会,14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3800人,总土地面积60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无霜期一般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350--450mm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5,是个典型的旱作农业乡。2009年共完成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4.2万亩,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2.8万亩;六月末全乡牲畜头数达5.3万头(只),其中肉羊达3.1万只;历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11.9万亩。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调整种养结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培育马铃薯、杂粮、肉羊和林草等几大特色产业,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实现了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向高效养殖业为主、单一农村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岱海旅游区办事处
一、概况
岱海旅游区办事处于二〇〇九年四月组建成立,位于凉城县东15公里处。东与麦胡图镇毗邻,南与电厂隔海相望,西与岱海镇接壤,北靠洞金山卧佛。总土地面积168.5平方公里,呼阳油路横贯东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距丰镇59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10公里,西距首府呼和浩特107公里。
二、社会经济现状
岱海旅游区办事处现辖6个村委会(三苏木、五苏木、元山子、苏义、西营、松树沟)、44个自然村,总户数3340户,11480人,民族以汉族居多,其它少数民族有蒙族、满族、回族等。办事处地形特点整体平坦,北部多山。经济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54540亩,其中水浇地2万亩,农作物以马铃薯、玉米、甜菜、杂粮豆为主;畜牧业以奶牛、肉羊、猪、鸡、渔业等为主。六月末牲畜饲养量3.8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600头,运营奶站6座,日产鲜奶40吨;肉羊存栏18500只。赵家村作为乌兰察布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山水、人文为一体的农家乐,远离城市的喧,感受新农村气息。
目前,办事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线电视覆盖率100%,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号覆盖率100%,林、渠、路配套。
三、远景规划
办事处从成立伊始,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翔实全面地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以岱海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入住办事处的重点企业有:金隅岱海庄园、永顺渔业、码头、温泉洗浴城等。办事处将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全民招商,网上招商,使引资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继续以具有凉城特色的草原湖泊,人文古迹,地文旅游,生态公园,疗养、避暑、度假康体旅游资源为重点,扩大旅游面。
蓝天迷人,湖水多娇,年轻的岱海旅游区办事处张开热情、好客的双臂,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创业。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配套推进 全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具体意见(内党办发[2005]30号 2005年7月28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内党办发〔2005〕20号)和2005年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经自治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并报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现就配套推进我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若干具体意见。
一、关于苏木乡镇布局调整
要本着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服务农牧民的原则,充分考虑地缘、产业、人口、资源等因素,以确定中心苏木乡镇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苏木乡镇布局调整规划。以2004年底苏木乡镇数为基数,以盟市为单位计算,苏木乡镇数量原则上要减少一半。每个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布局调整和撤并力度视实际情况,由盟市确定,试点旗县撤并苏木乡镇原则上要达到一半。今年各盟市至少要在一个旗县进行苏木乡镇布局调整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鄂尔多斯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试点。其他盟市是否全面开展试点,可根据各自情况酌定。各地在确定中心苏木乡镇时,要重点考虑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同时考虑人口应相对集中,二、三产业相对发达,有发展潜力并对周边地区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等因素,目前看不准的,暂不要确定为中心苏木乡镇,中心苏木乡镇的数量原则上控制在调整后苏木乡镇数量的三分之一以内。
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县乡事权划分的原则要求
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促进苏木乡镇政府由管理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苏木乡镇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牧区稳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不能再干预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交给农牧民和各类经济组织,从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着重在制定发展规划、谋划发展思路、改善农牧业发展环境、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日常工作重心应放在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业发展、农村牧区稳定、农牧民增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牧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计划生育、民政、文化、卫生服务,推动农村牧区两个文明建设,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和指导等方面。
进一步理顺旗县(市、区)与苏木乡镇的关系。旗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一律不得对苏木乡镇政府下达硬性经济考核指标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达标升级活动。法律、法规规定由旗县级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不能转移给苏木乡镇政府承担,旗县级政府及各部门需苏木乡镇政府配合完成的工作,要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并赋予苏木乡镇相应的办事权限。苏木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行政执法、安全生产、土地管理、市场监管等工作。
三、关于行政事业机构设置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苏木乡镇机构。一般苏木乡镇党政设2—3个综合办事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旗县所在地的镇可设4个(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城镇管理办公室),较小的苏木乡镇机构可再精干一些。具体设置什么机构由旗县在限额内确定。苏木乡镇可在党政综合办公室设专人承担财会和经管工作。对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法庭、国土资源等旗县派驻机构,应根据苏木乡镇布局调整情况和业务工作需要,重新进行整合,合理布点,不一定每个乡镇都设派驻机构。
要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整合苏木乡镇现有事业机构,强化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要通过签定合同、委托代理、政府采购等方式将财政拨款逐步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经营性事业单位应走向市场,自我发展。苏木乡镇不再新设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凡中央和自治区明确要求上划旗县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上划,其余事业单位均由苏木乡镇管理。对现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进行整合,苏木乡镇一般可设置3—4个综合性服务机构,具体设置什么机构,由旗县在限额内确定。......乡镇机构改革——听听基层干部心里话
年初,中央作出决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开乡镇机构改革。前不久,由中编办提出的《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并下发全国执行。
乡镇机构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作为身处改革中心的乡镇干部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他们的思考和呼吁,对于我们顺利推进改革,很有启发。基于此,本刊记者深入到试点乡镇,与乡镇干部就乡镇机构改
革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养人”包袱日益沉重 乡镇改革势在必行
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是一个有近5万人口的大镇。谈起乡镇机构改革,镇党委书记兼镇长李志文用“早改早主动、迟改会被动,不改没出路”来形容。“机构改革之前,乡镇一把手的日子很难过,那时几乎天天有下面的干部找上门,都是为了要钱来‘扯麻纱’的。”李志文说。在沅江方言中,“扯麻纱”意为“扯皮”。李志文告诉记者,阳罗洲镇是由两个乡镇合并而来,在机构改革之前这两个乡镇各有近20个站、所,人员不下两三百。“各站所少则十来人,多的几十人,每个站所都要花钱。无论谁当乡镇党委书记,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养活这些人。”
李志文说,乡镇“七站八所”虽然打着“管理”、“服务”的牌子,但实际上不仅不能发挥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还往往成为乡镇的“乱源”。“七站八所”多为差额拨款单位,或是“自收自支”,人头和办公经费长期得不到保障。为了满足“养人”的需要,一些站所难免向下面伸手“搞钱”,“违法者养活执法者”现象也十分普遍。
改革后,沅江各乡镇的下属机构由20多个精减至6个,一些多年来难以清退的乡镇富余人员终于有了出口。经过改革留下来的站所人员待遇也全部列入了县财政预算。“机构改革后乡镇也真正实现了由‘养人’到‘办事’的转变。”李志文说,现在的沅江乡镇领导不用再为人员包袱而发愁,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公共服务。
草尾是沅江市的另一个大镇,地处洞庭湖水陆交通咽喉之地。虽然交通便利,但在机构改革之前草尾却被分割成3个乡镇,3个乡镇各有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各搞各的、竞争激烈。草尾镇党委书记李向前告诉记者,机构改革后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的新草尾镇人口超过8万,在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规模效益很快便体现出来。过去草尾街上的门面根本卖不上价,现在一间房的普通门面也至少要卖20多万元。
“改革难,但一定要有信心”
湖北“咸安乡改”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范本,被全国许多地方学习和借鉴。横沟桥镇党委书记、镇长杜新国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改革之初他也有畏难情绪,因为矛盾太尖锐了。在农村有个干部身份那是很风光的事,很多人通过升学、参军或领导批条等方式好不容易挤进来,一起分享财政蛋糕。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哪个政府部门都认为在乡镇中该有自己的站所。而改革恰恰是从这里开刀:精减乡镇机关人员,撤销“七站八所”、富余人员置换为社会自由人。这在当时无异于刮起了一场风暴,咸安一时风起云涌。各乡镇“七站八所”人员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断。为此,上级一些部门搞项目制裁、资金制裁甚至进行政治处理。双溪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孙金海还记得,有一个干部就曾当面威胁他说:我不能下,我下了以后到你家里去吃,下了以后我要杀你。
杜新国则差点搭进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当时计生站被撤销后,上级计生部门要对他们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时任咸宁市委书记的李明波得知情况后决定当这个“裁判”,亲率调查组,裁决这场上下级之间的改革之争,并明确指出:改革是好是坏让事实说话。
事实表明,计生站虽然没了,人员也分流了,但政府通过把计生服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配以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计生服务反而比有站有牌有人的时候做得更好。
杜新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当初走这条路,胆子可以说是大了点。但我们有信心,直面矛盾,因为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改革的核心是要给群众话语权、评价权”
咸宁市咸安区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李昌平说,咸安的改革是发自一股内在的动力,在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压力时,他们都选择了群众参与的方式,通过让群众参与到改革中并表达他们的意愿,使改革获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许多乡镇干部对当初的竞争上岗记忆犹新。就乡镇级的领导干部看,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有18人,多的20多人,改革要把人数精减到9人,如果仅靠组织部门考察、圈定,很难避免错综复杂矛盾的发生及各种权力或关系的交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咸安区委、区政府选择了“两票推选、竞争择优”的办法:符合规定条件的干部都可以报名参加竞聘乡镇班子成员,然后由乡、村干部和村民中产生的村民代表推举,按得票高低产生10个~12个候选人,党代会再从产生的候选人中差额选举产生9名领导班子成员。
“打破旧的制度不容易,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更需要智慧。”李昌平说,咸安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得到巩固,关键在于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下,原来“七站八所”的事业单位“公家人”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向他们购买服务,从而实现“突出服务、体现效率”的目标,用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的话讲:“改革的核心是群众签单,政府埋单,给了群众以话语权、鉴定权。”
杜新国告诉记者,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不是政府指定,而是群众选择,“每个岗位35张票,15个村民代表,加上主管局、分管领导和村级代表,四个层面的代表一起投票决定。在2008年的竞聘中,我们有一个农技人员,大学毕业,演讲口才也不错,但是老百姓不投他的票,因为他的服务不热心、不主动、不积极,他就不能再上了。”
农村公益服务事项,每年需要多少钱,都通过岗位设置经费,不仅要竞争上岗,还要严格地进行考核。“这个事项一年多少钱,我考核你,你做到了,钱给你,你做不到,就按得分的情况进行扣减。这个考核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也不是我们说了算,得群众说了算,让群众有了话语权,有了评价权,考核才会发挥作用。”孙金海说。
“我们有了监督权,他们在服务中就不能马虎了,我们要是不满意,还可以去投诉,我们一投诉,政府就要扣钱了。”横沟桥镇孙祠村村民周本源对记者说。政府职能转变面临诸多制约 “历史上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往往走不出‘膨胀-精减-再膨胀-再精减’的怪圈。我认为,不重蹈覆辙的关键在于改革要上下联动。”沅江市改革办主任周锋说。
周锋认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能否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上级政府是否顶得住压力。同时,改革的氛围也十分重要。如果单靠一个地方“单兵突进”,也难免会使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改革很难推进。
此外,乡镇机构改革目的是促使乡镇实现职能转变,但仅靠乡镇自身的改革这一目的也难以实现。李志文说,机构改革后乡镇干部服务意识确实有所加强,但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原因一是财力有限;二是村民自治水平难以跟上。
“我认为,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在节余型财政的基础上。”李志文说,通过机构改革,乡镇的行政成本虽然大幅降低,但还仅仅停留在“温饱型”,巨额的乡村债务化解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目前的财政状况下,即使乡镇干部意识转变了,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还是捉襟见肘。
另外,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也是乡镇职能转变的一大制约。李志文认为,正是由于村民自治步伐远远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许多本来应在村一级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了乡镇干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还是“无限政府”,乡镇干部还是“万金油干部”,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
百科名片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机构核编定员,精兵简政;二是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原则,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保障长效机制。目录
基本信息
工作进展
主要任务
工作要求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启动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探析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乡镇改革存在的难点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全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2010年10月11日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兼
乡镇机构改革
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把乡镇机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本段工作进展
2004年以来,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经济
乡镇机构改革
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央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试点,大胆创新,改革逐步从试点转入全面推开阶段。目前,全国已有70%的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关系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编辑本段主要任务
乡镇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
乡镇机构改革
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周密部署,协同推进。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切实解决乡镇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等问题。积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二是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进一步优化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设置,坚决守住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这条底线。三是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四是创新乡镇行政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转变服务方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编辑本段工作要求
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严格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201
乡镇机构改革
2年如期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对乡镇机构改革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编辑本段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启动
从2004年的“破冰试水”起算,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已在各地进行了整整5个年头。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而这一艰巨任务的时间表也已经划定——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五年试点 经验丰硕
●试点乡镇约1.8万个,占全国乡镇总数一半以上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中国34600多个乡镇,“工程”之复杂、任务之艰巨,可想而
乡镇机构改革
知。2004年3月,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一直到次年2月,试点主要在黑龙江、吉林、安徽和湖北4省进行。这一时段,被视为先行试点阶段。
自2005年3月到2006年6月,试点进入扩大阶段。国务院强调,试点要严格守住“两条底线”,即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相比第一阶段,各地开展试点积极性高涨,推进速度很快,试点乡镇绝对数增加了近7000个。
从2006年7月迄今,属于逐步深化阶段。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在试点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执行中完善。5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深化试点内容。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试点乡镇已有约1.8万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湖北、浙江、重庆8省(区、市)已完成全省(区、市)范围内机构和人员精简等阶段性任务;有的省份则选择部分市县乡进行试点。
5年试点,经验丰硕。税费改革前,一些乡镇是一幅“乱进人、进乱人”的乱
乡镇机构改革
象;试点后,乡镇人员编制呈逐年下降趋势,乡镇人员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乡镇干部的观念也悄然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少乡镇干部感慨:必须从“老爷”、“当官”向“服务员”、“服务”转变。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也向前迈进一大步。首问负责制、办事代理制、“和谐110”联动体系;村村通公路、饮水工程改造……随着各地一系列创新之举、务实之举频频推出,乡镇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启动 时机成熟
●既要“切一刀”搞改革,又不搞“一刀切”
试点成绩突出,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多年来,乡镇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并存,“有限权力、无限责任”尴尬,条条干预乡镇运行、机构人员编制压力依然很大……一个个现实难题依然有待实践破解。
如今,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已经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渐次推开。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乡镇机构改革既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精神,中央决定,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推开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
“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三农‟工作全局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一级的功能定位,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央编办主任王东明表示,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穿改革的一根红线。”
依照改革“蓝图”,乡镇机构改革将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全国有几万个乡镇,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所有乡镇既要„切一刀‟搞改革,又不搞„一刀切‟,不能只搞一个模式。”王东明说。
改革坚持权责一致,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长期以来,由于事权和财力的不相匹配,导致乡镇权力没多少、责任却无限大,严重影响了乡镇的正常履职与运行。“改革在这一点上的调整,旨在权力、责任相一致,保证乡镇的正常运转。”王东明强调,改革后的乡镇要在四个方面全面履职,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单看这四项职能,并不都是全新内容,但把现阶段乡镇应当履行的四项职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却是第一次。”他表示,改革同时强调不同类型的乡镇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这既体现了共性,也突出了差异性。”
新意迭出 成效可期
●严控“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规范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虽然《意见》只有1900余字,但其间透出的改革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曾几何时,“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是对乡镇机构和人员膨胀的真实描述。
乡镇机构改革
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乡镇工作实际,确定党政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可设若干综合办公室,也可只设若干综合性岗位。”中央编办副主任吴知论介绍,譬如,有些地方设“三办一所”,有些就设“四办一所”,还有的设“一办四所”。“只要符合当地实际,如何设置,不划框框,但总体要求是:要精干、要高效。”
在同一层级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的,必须按程序报批。“划定这个硬杠杠,目的就在于避免将空余的乡镇行政编制随意调整到上级机关使用,从而产生行政编制分布的倒金字塔现象。”他解释。
同时,为切实把住5年内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这条“底线”,中央编办多次强调,加快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多年来,原来由县级各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镇工作的“指挥棒”。尤其是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事项层出不穷,以致乡镇干部整日疲于奔命:“工作要是样样都像计划生育那样一票否决,就是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
2006年,河南开始全面清理“一票否决”和检查评比项目。全面清理后,原有的“一票否决”项目取消了6项,保留5项;涉及乡镇的143项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取消了135项,仅保留8项,一举为乡镇减了负、解了压、松了绑。
在充分总结地方经验基础上,《意见》强调,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指出,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这实际上就把工作的„指挥棒‟统一归口到县级党委、政府,避免„条条干预‟泛滥,给乡镇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履职环境。”吴知论说。
站所改革 加强服务
●综合设置乡镇事业站所,乡镇不再兴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在创新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方面,改革也有新内容。
《意见》提出,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乡镇机构改革
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目前,各地对乡镇事业站所的改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多数地方将乡镇事业站所整合为3—5个服务中心;第二种是湖北等地将乡镇事业站所转制为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由政府通过签订合同、项目招标的办法向其购买服务;第三种是改由县里派驻。有的地方将乡镇事业站所上收到县级主管部门管理,有的还实行了跨行政区域设置。
《意见》对乡镇事业站所改革提出三点原则要求:
——乡镇事业站所原则上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根据实际情况,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也可实行以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体制。
——推进事业站所分类改革,区分事业站所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活动,对公益性机构加强财政保障,经营性机构要转制为经济实体。特别是,要综合设置乡镇事业站所,乡镇不再兴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
事实上,各地在这方面早已进行大胆探索。如湖北等地探索的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等做法,便深受基层欢迎。“把为民服务的事办好了,也没增加人力成本,可谓一举两得。”中央编办三司司长李晓全说。“从实际出发,政府购买服务,使公益服务也走出一条市场化的新路子。”
王东明表示,随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完成,中国的基层政权将更为巩固而有力。[1]
编辑本段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探析 摘要
到目前为止多次以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和人员膨胀等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忽视了通过竞争推动乡镇政府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在精简编外人员的同时忽视了精简在编人员;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忽视了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调整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忽视了“上改下也改”的配套改革。鉴于此,今后要以竞争为重点,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从撤消事业站所、置换职工身份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的为农服务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改革中的难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改革;配套措施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改革主体与客体合一,是自己为自己动手术,所以直接导致了改革受阻。以往多次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反而产生了机构越简越大、人员越简越多的现象。在现阶段或近一个时期内,要以竞争为重点,对乡镇政府机构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基层政权。
以竞争为重点,改革乡镇政府管理体制
1.加强新农村**政治建设,改革乡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两票”直选初步候选人。我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免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革。具体的改革办法有二:一是实行自荐报名,让人才充分涌现。凡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乡镇机关干部和上届班子成员,只要符合任职资格条件,均可自荐报名。自荐报名结束后,由乡镇党委进行资格审查,报市县委组织部审核确定并公布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其简历,接受群众公开监督。二是以“海选”方式推荐候选人,充分尊重民意。各乡镇分别以政府机关、直属部门、所属村、企业为单位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根据市县委的决定,每个参加推荐的党员、群众代表限推荐9名党委班子成员(其中党委委员兼副乡镇长3—4人)为初步候选人。推荐结束后,由市县委常委会按照推荐票数,综合乡镇换届考核情况确定12名乡镇党委委员正式候选人。
2.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乡官”竞选。在直选乡镇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时,要严格遵守法律和党章规定的程序和议程,实行竞职演讲。党委委员正式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讲完毕后,由全体党员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9—11名党委班子成员。党委委员选举产生后,由市县委确定两名党委书记兼镇长候选人分别进行竞职演讲并接受代表们的现场提问。全体党员代表直接选举产生党委书记后,由全体党代表从落选的党委书记候选人和3名副书记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产生3名副书记。在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按照规定的议程,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书记作为候选人等额选举产生乡镇长,从党代会选举中未选上书记的副书记中选举产生一名常务副乡镇长,从其他党委委员及群众推荐的非党副乡镇长中差额选举产生3名副乡镇长。
3.改革乡镇行政体制,实行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和竞争上岗。一是设立“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二是规范编制管理。所有人员按核定编制竞争上岗,实行一人一编一卡管理。落岗的人员下岗分流,出现空编时优先从原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录用。三是实行四大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要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编办)有关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人数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公开竞争将乡镇主副职调整到位,分别为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3名、委员4名。政府班子成员全部由党委委员兼任,其中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3名党委副书记中1名兼任人大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兼管政协工作),1名兼任常务副镇长;其他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人民武装部部长、组织宣传员等职务。中层干部竞争到位,担任“三办”主任;一般干部按编制竞争上岗,担任乡镇工作人员。落选下来的干部一律进入“三办”,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由“三办”主任按各办的岗位设置“点兵”,或按量化评分的办法确定上岗人员,落岗人员自动分流。
4.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不搞一乡镇一站(所)。农村税费改革后,撤并乡镇和行政村的工作正在全国展开,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一乡镇一站(所)的设置,已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整体需要。归并乡镇行政站所、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精简人员、压缩编制,已成为乡镇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县可根据实际,以3—4个乡镇为一个区域,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对税务所、工商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门按区域设置;根据各乡镇实际和优势设置2—3个公安派出所和市县垂直部门管理的站所;其他机构不延伸或派驻乡镇。这些单位的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按有关规定征得乡镇党委同意,经费按谁设立谁负担的原则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不增加所在乡镇政府和群众的负担。对这些单位的编制要实行严格管理,分流超编人员,清退无编制人员和临时工。
5.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目前,乡镇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无章无序,导致多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极易造成乡镇领导干部权力膨胀,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各种收费项目泛滥。为了有效控制乡镇的各类支出,确保乡镇干部职务消费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要重点抓好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严格核定补贴标准,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从票据报销方式逐步统一到货币支付上来。目前改革的重点是招待费、通讯费和交通费三个职务消费项目。
(1)通讯费分单位公共通讯费和领导干部个人公务通讯费(包括移动电话费)两部分。公共通讯费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管理,实行限额控制、节约滚存并按比例奖励责任人的办法,主要用来维持乡镇机关的正常工作,保障上下畅通。领导干部个人通讯费补贴主要用于与其职务和分管工作相关的公务通讯活动,可按照职务、分工、工作量的大小,因人因事核定标准,按月随工资发放,超支自付,节约归己。关于移动电话费补贴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党委书记、常务副乡镇长(主任)、党委副书记兼人大主席、政协主任、纪委书记以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确定每人每月的具体补助金额。
(2)各乡镇只保留一部公务用车,乡镇办其余车辆一律封存。对公务用车采用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由单位与司机签订协议,司机的工资及补助、车辆折旧等费用从小车营运收入中解决。公务用车交通费的总额控制在5?5—6?5万元以内,包括公共交通费和个人交通费。公共交通费由单位承担,主要包括处理突发事件、开展防汛、抗旱、防火、救灾工作、到市县外招商引资等公务行为而发生的交通费用。公共交通费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管理,限额控制(限额不得超过交通费总额的30%)。个人交通费主要用于在市县内开会、办理日常公务、到基层开展工作、对口接待、迎接检查等所发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公共交通费中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个人交通费依据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工作量的大小核定到人、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支自付。
(3)公务接待费包括公共接待费和领导干部个人接待费。公共接待费包括因招商引资、乡镇党委或政府组织召开会议、市县级以上组织在乡镇召开会议、外地领导或兄弟单位来学习视察、协助市县级以上新闻单位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等发生的招待费。这部分费用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使用,限额控制(限额不得超过接待费总额的30%)。领导干部个人接待费按照其职务、分工和工作需要核定标准,节约归己、超支自付。
撤消或转制事业站所,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一般将重点集中在清退和分流超编人员上,而忽视了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转变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和调整县乡两级政府行政执法职能。我们认为:只有转变政府职能,从撤消事业站所、置换职工身份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的为农服务机制入手,调整县乡两级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
1.撤消“七站八所”,置换职工身份。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占乡镇机构人员的80%。为了确保乡镇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必须对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文化站、广播站、城建所、房管所、土地所、计划生育服务站等事业站所或综合设置的服务中心进行“收章、摘牌、改制、人员整体分流”改革。一是市县编制办对财政供养人员进行“锁定”,对事业站所的总资产、债务、净资产等家底进行清理,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财政筹资等途径组建新的经营实体,在乡镇政府委托下承担相关的农业公益服务项目。二是引导和鼓励原站所人员自愿转换身份,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对转制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册人员实行全员保险,对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实行全员保险后由社保机构发放其退休养老金。
2.重构乡镇财政所,实行人员竞岗分流。为了确保乡镇政府资金的科学管理,各乡镇政府应设立财政所作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承担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农村经营管理、土地承包管理等职能。乡镇财政所人员从原财政所和农经站人员中竞争产生,竞争上岗考试分别由市县财政局和农经站组织,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由高分向低分择优录用,在市县范围内统一调配、定编管理。对符合内退条件的人员,全部实行内退;对落岗的人员实行分流。分流人员领取生活费,退出编制管理,进入各乡镇成立的中介性质的财政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中介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
3.保留个别重点站所,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优势。为了充分发挥乡镇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各乡镇应在坚持整体转制的前提下,保留一个发展较好的支柱产业、重点宜林山区等特别行业和有区域优势的乡镇站所。各乡镇只准转制、保留一个集体性质的企业。可将重点站所的正式员工整体转入社会服务部,该服务部按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人员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同时,按照执法主体在市县、服务工作在乡镇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由市县局委和乡镇政府共同从有资质的乡镇人员中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防疫、检疫、护林、防火等为农服务工作,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
4.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服务体制,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改革思路,将乡镇原事业站所的行政执法职能收归县直主管部门,将其行政管理和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乡镇政府应本着在改革中绝对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对原事业站所的服务项目制定“乡镇政府承担、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改革方案,通过购买服务和购买劳务的办法,落实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
5.改革干部职工养老办法,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确保乡镇置换身份人员和乡镇干部无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应该建立“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乡镇机关干部职工(包括分流人员)应积极补交保险费,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种保险。对乡镇站所人员应建立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补建10年的个人账户,以职工1995年以来历年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按11%(单位8%、个人3%)的比例补缴个人账户资金。
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的事业单位人员“置换身份”资金标准,解决长期困扰乡镇体制改革的难题。乡镇事业单位要彻底改革,必须集中大量资金给予站所人员一次性置换身份补偿。改革需要成本,长期看要绝对减人,短期内要相对增加一定的支出来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和买断职工身份。考虑到全国乡镇人员较多,资金投入量大,建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从资金上对县一级政府予以支持,拨付“置换身份资金”,制定科学的“置换身份”标准,如按每人每年工龄补当年1个月工资的补偿标准置换身份。同时,国务院和省市级人民政府、市县级政府应增加专项预算,各负担置换身份资金的1/3为宜。
2.改革资金划拨标准,调动乡镇改革的积极性。乡镇“七站八所”撤消转制之后,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原来对“七站八所”下拨的补贴和各项经费不应停拨。因为虽然事业站所撤消或转制了,但农村的社会服务需求还存在,仍需加大力度予以满足,原事业站所承担的大量的为农服务项目仍需要通过招标发包的形式寻找专业技术队伍去做。为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做好资金划拨与乡镇体制改革的衔接工作。对于合村并组的乡镇,各省市、自治区应改革以村组个数为标准划拨资金的办法,结合当地人口、耕地、历史等因素确定下拨转移支付资金,以调动乡镇改革的积极性。
3.改革市县局委管理体制,做到“下改上也改”。市县派驻乡镇的站所按区域设置后,原在岗在编人员下岗分流达80%左右,对这部分群众如不及时出台方案予以分流安置,将难以完成改革任务。因此,在制定乡镇体制改革方案时,应将派出机构和垂直机构按区域设置方案与撤消转制事业站所改革方案配套进行。市县级垂直局委对已改革的乡镇和部门不应以站所撤消为由从资金、物资、项目上予以限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止市县局委为了增设或保留站所和人员而卡乡镇,同时制定市县局委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物资发放等改革方案,做到“下改上也改”。
4.取消“一票否决权”,建立宽松的改革环境。据调查:有关部门下达到乡镇的“一票否决权”有154项之多,乡镇领导为了应付众多的“一票否决权”,四处奔波以平衡关系,争取过关。众多的“一票否决权”本应属于市县的工作范围,市县却将其一并压到乡镇,这无疑造成了权利和决策方面的不对等。因此,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取消“一票否决权”的改革方案,确保乡镇体制改革后有宽松的工作环境,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5.建立领导干部改革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村社会整体稳定。乡镇体制改革后,机构和人员大量减少,人员交叉任职,职数相应减少,其影响复杂而深远。一方面,调动乡镇党政干部积极性的难度加大。不仅落选的原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为领导班子职数的减少,本身就意味着中层干部进入领导班子的机会减少。如何保护和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是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阻力加大。部分原站所职工对乡镇体制改革持抵制态度,认为改革砸了他们的“铁饭碗”,要求改革后政府包干解决其养老保险费续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对此,市县乡应建立领导干部包乡镇、包人员的改革承包责任机制,做好每位分流人员和置换身份人员的思想工作,确保农村社会整体稳定。
6.卡死人员入口,逐步消化超编人员。要解决乡镇政府机构人员多的问题,就必须逐步消化富余人员。省级人民政府应对乡镇的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规范其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得要求基层设置机构和专职人员。编制一经核定必须严格执行,坚决把住入关口。我国现有乡镇干部约400多万人,每年正常退休20万人左右,如果从现在开始能够卡死人员入关口,则通过置换身份和分流人员,每年就可以减少几十万干部。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就可以逐步消化富余人员,在确保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把我国庞大的乡镇政府机构精简下来,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2]
编辑本段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是关系到乡镇干部及基层事业单位去留的改革,其意义重大,史无前例。
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配套工程-------乡镇机构改革,无疑是税改工作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湖北,一个走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前列的农业大省,从2002年下半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减免农业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着实取得极大减轻农民负担的成绩和工作经验。从2005年起,农业税全面停止增收,种田农户每年还能从国家财政领取数额不等的种田补贴,这无疑是中国农民史无前例的奇迹,“千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销声匿迹”。“政策好,但这样的好政策能持续多久”,这无疑又成为中国农民心中的一个疑问。减轻农民负担,关健在减支,如何减支,又关键在减人、减机构,但机构精简工作能顺利进行吗,人员能按期分流吗,机构改革工作又进行的怎么样了,工作中是否还存在不可逾越的矛盾和阻力。如何处理好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对我们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编辑本段乡镇改革存在的难点
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来,作为配套工程,它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根本所在。作为中国最庞大的机构群体,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人员如何分流,今后的工作如何做,这都是各级领导苦思铭想的问题。
编辑本段乡镇政府职能难定位
过去,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中国农村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安、催粮派款等都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长期如此,行政干预是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一个俨俨实实的计划经济的执行者和各项政策的实施者。改革后,由于职能转变,出现一些新问题在所难免。
1、职责难履行。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极其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
2、事务难应付。由于上下机构改革不协调,“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减人难减事的矛盾十分突出。
3、干部难适应。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
编辑本段乡镇机构人员分流难
一提到改革,马上就让人想到减人、减机构上来。有人戏称,改革就是减人革命,每次改革都提减人,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也确实说明了长期以来的改革存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成效向人们的预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尚有不少差距,许多时侯还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宗羲定律。这其中存在着一些很普遍的现象,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症结所在。
1、乡镇机构组成人员复杂,清退难。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社会事务都由政府直接承担,由于人少事多,公共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到位,这就促使乡镇机构聘请大量临时人员来直接从事公共管理。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趁机将自己的“三大姑、八大姨”招工进来,并转了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有的单位就是“夫妻站”、“父子所”。这些通过关系进来的人,背景都较为复杂,很难清退,改革成本很高。乡镇机构中还有合同制工人,国家安排的复退转军人,这都决定了乡镇组成人员的复杂性。“好进不好出,你有我也有,大家都一样”,对乡镇机构改革来说,这就是难点。
2、遗留问题处理难。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乡镇的“七站八所”由县主管局管理,乡镇政府主要是事权。县管时期,人员进编,都由主管局决定。在这种人事管理体制下,必然会出现超编进人和违规进人现象。县局主管期间,进编收费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交了进编费后才能进入单位。还有五花八门的所谓调剂费、好处费、上岗费,这些高昂的费用全部来自于单位职工。机构改革后,被清退的职工以交了钱为由,拒绝退出工作岗位。
3、各项待遇落实难。长期以来,乡镇财政主要靠收取“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及特产税来维持运转,在除去各项征收费用后,勉强度日,有些差乡镇甚至只能发最基本的生活费来维持。在收不抵的情况下,干部职工的待遇就很难得到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拖欠现象严重,职工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对乡镇单位的自筹部分,湖北省也早有规定,但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也无法兑现,“白条子”满天飞。
4、清退人员补偿难。改革是阵痛,但也必须付出成本,清退职工必然涉及到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清退职工必须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但在实际工作中,改革的成本没有着落,根本无法落实。有些职工认为补偿额度过低,要求提高标准。有些职工就是要钱,但却无钱可给。这样直接形成单位想清退退不了,职工想走人人走不了的现象。
编辑本段乡镇债务偿还难
现在乡镇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债务不断增加,已经危胁到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做事要钱,不做事也要钱,钱从哪里来,对紧张的乡镇财政来说简直就是一筹莫展,借债保运转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保运转的唯一途径。这多年来,债务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直接债务
为了建设基础设施达标乡镇,这些年来镇政府不惜借债上马搞街道硬化建设,以求提升自己的形象,这些政绩工程往往是建好之日,就是债主上门之时。复退转军人的安置是一项政治工作,基层政府为搞好这项工作,在无地方安排的情况下,只有出钱,但财政无能力,只有欠债,这就直接增加了政府债务。
政府职能延伸形成的债务
主要有“普九”债务、教育比例划债、防汛购物用工债务、重大事故赔付、农业结构调整付出的成本、修路等。
政府接管债务
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镇政府将其所有资产,往来进行了接管,成立了债管中心,所有债务由政府来偿还,还有供销社股金兑付工作也由政府来承担,这都增加了债务总额。
改革留下的债务
机构改革后,管理区和有些单位被撤或并,其债务也随着一并划入新机构,造成新单位还未运转就已经是负债累累,运转艰难。
其它债务
多年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及特产税的征缴任务是决定乡镇干部升迁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些乡镇在未能及时完税的情况下,采取借本付息的方式举债上缴完成任务,年复一年,本息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编辑本段改革后乡镇工作难
机构改革后,新的单位应该有新气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有很大的提高,工作方式方法应有很大的改变,但就从改革后来看,存在的问题也确实不少。
1、管理方法没有变化。改革后,乡镇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但过去的管理方式方法在现在依然大有市场,乡镇干部已习惯于发号施令。本应该是从行政命令转为主动服务的工作,一些干部依然是习惯于高高在上,指手划脚,想做好却还是做不好。
2、上下关系难捋顺。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对众多的镇一级机构,并不牵扯到县一级单位。乡镇改革后,一些职能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被撤或并,新单位与县一级及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对口,但人员比原来减少,而事却没减轻。许多原来部门的业务一下集中到新单位,每个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的事重要,这让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是接连不断,减人减事的初衷并没能达到,下面改了,上面不改,改了也是白改。
3、上级、群众难兼顾。新的机构,要做的事很多,上级有上级的安排,群众有群众的要求,对于夹在中间的乡镇政府来说,压力很大。现在人员减少后,但上级的工作必须得做,各种检查还得应付,但群众的要求也变高,乡镇的工作目标发生了变化,群众要求脱病致富、改变落后的生活环境,保障自身安会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侯都要强烈,乡镇加快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担子更重了。这一切都要人去做,要有人去做,上级和群众很难兼顾。
4、走出怪圈难上难-----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是个循环定律,我们想走出机构改革的怪圈,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我们的职能还不能很好的转变,富余人员还难以真正分流,这为机构、人员回升、财政负担加重都留下了隐患,跳出这个定律,难上难。[3]
编辑本段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a)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加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
我们要科学定位,解决“路往哪里走”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重新定位的出发点。
i.要理顺乡镇工作职能,把握乡镇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ii.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
iii.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我们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 职能转变的中心点。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走市场化的路子。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
4、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
我们要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1、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
2、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3、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
4、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3]
编辑本段县(市)乡机构改革要同步进行
机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湖北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对广大的基层干部来说,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改革后,新的机构承担了原来绝大部分事情,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改革后人员减少,事没减,乡镇财政依然紧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转变职能,必须先理顺上下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事情,使干部能从繁重的琐事中解脱出,从“收款催粮”的主力军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来。要理顺上下关系,就必须实行县乡同步改革。
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
对于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3]
第五篇: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标准
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
1、社区领导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常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成立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3、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4、保障对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所需经费;
5、建立反腐倡廉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社区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社区领导班子及成员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社区听证制度等;
6、在社区建设有反腐倡廉宣传栏、廉洁警示牌、提示牌;建设廉政文化小巷、长廊;廉政文化院落、楼道等廉政文化阵地;
7、有图书室的社区设立廉政图书专柜,做到读书思廉;
8、组建社区文艺宣传队,利用文化广场开展活动,演出廉政文艺节目;
9、经常举办廉政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歌曲传唱、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等活动;
10、居务公开大台历、公开栏内容全面,更新及时;
11、社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2、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六有”要求进行建设,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13、群众对社区工作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