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

时间:2019-05-15 05: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一》。

第一篇:长征一

《长征之一危急时刻》

长征之一危急时刻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走过的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那么要读懂长征首先要了解长征是怎么发生的?那就让我们重回那个长征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新踏上漫漫征程,走遍万水千山,走近真实的长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这块土地上连续遭受了天灾人祸。

1931年,长江流域暴发大洪水;1932年,甘肃的昌马堡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再过了一年,1933年,强烈地震发生在四川省的茂县。而更严重的是,也就是这年,黄河暴泼了大水,大水使黄河沿线五十多处决口,造成了三百多万人流离失所。

在连年的天灾同时,中国还爆发了中国近代史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谁和谁在打仗啊?

一边是蒋介石,一边是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这场混战持续了几年,战线有数千公里之长,波及的省份达十多个省份,上千万的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逃离家园。战争仅仅进行了前五个月,双方的死伤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了,而军阀们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那些苛捐杂税已经提前征收到了1936年。

但是就是在这么一片凋敝的国土之上,还有几块美好的地方,这个美好的地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所创建的苏区。在苏区内部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贫苦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在整个苏区最大的-一块就是以毛泽东朱德创建的在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以瑞金为中心的这样一块苏区。这块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叫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内部不但农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生产都欣欣向荣,和这个凋敝国土上的那种流离失所的景象完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时,中央苏区内有各种各样的工厂和手工业的作坊,有印刷厂、制糖厂、制药厂、制烟厂。中央苏区还有一个外贸局——对外贸易局,鼓励全国各地的商业到苏区来流通。所以说,当时全国各地的一些商贼不顾国民党的封锁,纷纷到中央苏区来做生意。中央苏区当时发行钞票的。由于中央苏区有充足的金银来做储备,所以中央苏区当时的钞票,比国统区的钞票还值钱呢。同时中央苏区在政治上还实行了民主制度。在召开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时候,他们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也来自苏区内部的人民团体、人民群众和红军的各个军团。最小的一个代表是一个十五岁的小红军,年纪最大的一个代表是一个裹着小脚的,六十多岁的苏区里边的一个普通的农民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接到开会的通知以后,立即就从家里出发了,步行出发了,从她住的那个村一直走到瑞金,整整走了一个月。当时的百姓对红色政权的建设报以极大的热情。当时,这样美好的地方还有好几块。这些美好的地方在当时的旧中国,无疑是星星之火。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巩固苏区,扩大红军,推翻蒋介石的统治,建立人民的共和国。而且共产党人还相信,这些星星之火,早晚有一天会成燎原之势。但是美好的生活和红军的胜利并没有最终保住苏区。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权是绝对不允许苏区的存在的。从1930年底开始调动大军前来进行“围剿”。如果说在军事上来讲,当时的红军和国民党军形不成军事上的较量。因为据不完全统计:即使把全国的所有的苏区的红军的作战部 1

队加在一起,从来没有超过20万人。况且,这些苏区还被国民党军互相分隔着,他们谈不上互相支援作战连联络都很困难。而国民党军,再加上那些坚决反共的地方军阀,至少有200万人。还有先进的火炮,那么敌强我弱怎么办呢?这就是毛主席说的著名的话: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为了打破“围剿”,毛主席为红军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也就是说把优势敌人引进苏区里来,利用苏区内部有利的地形,在苏区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之下,疲惫和消耗敌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战机,然后集中兵力,利用运动战的形式各个歼灭敌人。所以说在头三次反“围剿”的时候,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蒋介石的数十万军队围困中央苏区,不但没有把中央苏区消灭掉,而中央苏区,在不断地扩大,红军在不断地壮大。

正如毛主席在1931年写的那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白云山,江西吉安东县东固镇西南面。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一样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1931年1月5月和9月至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先后打破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围剿”。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加上临时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上海难以立足。被迫于1933年1月初,由上海迁至瑞金。那么当中共中央来到中央苏区以后,将会由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

当时中央的总负责人是谁呢?是博古。博古是什么人啊?博古在学生时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去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30年回国。他先任的是共青团的总负责人。第二年,也就是193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博古就成为了中共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他到达中央苏区后,无疑他掌握了党政军的大权,党内他有最高职务,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团的成员。而在红军当中,在军事上,他是红军前方野战司令部的政委,这个拥有党政军大权的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年仅2 7岁,没有任何的指导中国革命、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也没有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然后博古进中央苏区几个月以后,中央苏区又来一个人,他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博古说:“同志们,你们就管他叫李德吧。”

李德是什么人?根据他自己介绍,他是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委派来到中国,任务是什么呢?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这是他在自己的自述当中说的。但是根据在共产国际工作过的中国同志的表述,完全不一样。根据他们的表述说李德充其量是一个在上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翻译成中文发给中央苏区。他在中国搜集的情报转发给共产国际,他就担任这样的事情。当然了,他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自然就认识了博古,博古到中央苏区的时候,在博古的请求之下他来担任了所谓的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古为什么要请一个外国人来中央苏区呢?我想理由应该是这样子的,二十七岁的博古既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不是红军的创始人,更不是中央苏区的创始人。他又是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就是面对毛泽东朱德这样的有很高威望的共产党和中央红军领导人。当时毛泽东的年龄是四十岁,(博古)必须得找一个靠山,特别是有共产国际背景的靠山,外国人的靠山可以增加他的威慑力量,可以增加他的底气。

那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接受一个外国人’的指挥呢?这里有个背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一直到红军长征前的1934年,刚刚成立十多年的中国共产党还很年轻,还很不成熟。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这个国际组织里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是以列宁为首的苏共中央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这个组织对中国革命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给与很多的指愚和帮助。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国际组织里边的成员国当中,每一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咱们拿1917年俄国革命作为例子,大家都看过一部电影叫《列宁在十月》。俄国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城市暴动,它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和水兵,所以说,一声炮晌,第一发炮弹就落在了沙皇的皇宫里边去了,然后这些武装起来的工人和水兵推开了那个大门,站在台阶上就可以宣布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中国可不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它社会的主要成分是农民,革命的主力军也是农民。革命的样式只能是农民革命。但是,博古和李德到达中央苏区以后是千方百计地要把中国革命的样式纳入共产国际的革命的样式中,一切听从共产国际的策略指挥,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导致了本来擅长游击战、运动战的中央红军被迫在李德这样的军事顾问的指挥下,打城市攻坚战、阵地攻坚战、堡垒攻坚战。事实证明,这是把红军绝对拖入了一种险境之中。

李德的身份来历经历乃至国籍在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但是不管他是否奉共产国际的委派,他的到来给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政治和军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乃至于中央红军最终做出了长征的决定。在博古的支持下李德掌握了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外国人,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那么此时,创建了中央苏区,身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做什么呢? 这时候毛泽东在什么地方呢?

毛泽东已经没有了军事指挥权了,他的职务只剩下一个了,叫做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拿现在的话讲,是个行政干部了。他被要求做的事是什么事呢?选举问题啊,扫盲的问题啊,农民种地的时候,农作物的搭配的问题啊。甚至还要管一管苏区的年轻人不要那么早结婚的问题啊。在这之前,毛泽东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他的罪名有这么几项。主张农村游击战与当时的博古党中央所遵奉的那些攻打中心城市的策略,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显然是背逆而驰。毛主席在土地革命当中,主张给富农以出路,这和当时中央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 “左”倾错误政策也是背道而驰的。还有一条罪名是什么呢?毛主席主张是后发制人,“诱敌深入”。但是当时博古和李德的策略是什么呢?正好相反,叫做先发制人,积极进攻。

所以,毛主席由于这些所谓的“错误”被撤销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毛泽东心情郁闷,住进了中央苏区的一个寺庙里边,陪伴他的只有妻子贺子珍。有一天晚上,大雨倾盆,他得到了消息,请他上赣州前线去,为什么?那时候红军,还想再夺取大城市,打赣州呢。打不下来,伤亡太大了,周恩来请他到前线去。毛泽东抓起一把雨伞,进入了大雨之中,连夜赶到了赣州。到了赣州以后,开了一次红军将领的会,在会上冲突又一次爆发。很简单,毛泽东说这仗不能再打了,赣州不能再打了。毛泽东说:“你们不是要夺取赣州吗?夺取赣州只有一个办法,就要把赣州周围的人民群众农民群众真正地发动起来。那个时候,赣州城城墙上的砖就会一块一块地被群众搬掉,赣州就是我们的了。现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了。”

赣州当时是国民党守军三千多人,赣州的南北两端还有两个军,赣州又三面环水,工事非常地牢固,不能再打了。在周恩来和朱德等人的坚持之下,毛泽东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的总政委,又有了作战指挥权了、军事指挥权了。

但是获得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自然不会奉行博古当时的路线。他绝不能眼看着红军一步一步地被削弱,中央苏区的土地一步一步地被减少。所以说,有时候他不顾上边的禁令发布命令。这必然引起博古他们的勃然大怒。那还得了,所以说毛泽东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次会议,叫宁都会议。

在江西省宁都县城旁边一个农家院里开的。关于宁都会议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材料。只有一份《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简报》,里面有这样的话,就是彻底开展了党内斗争、反倾向的党内斗争。毛泽东的职务又被撤了。指挥权又没有了。

这是毛泽东政治上的低谷,毛泽东是很健谈的人啊。这个健谈的、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往往连着几天都不说一句话,也不和别人来往。数十年之后,即使到了毛泽东晚年,他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处于他一生当中政治低谷的时刻,他是这样表述的,他说:他们迷信国际路线,迷信打大城市,迷信外国的军事和组织,我,我们被孤立了,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来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了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的很嘞。那个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就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脑袋没被砍去。

1933年9月,也就是正好是长征前的一年沿着中央苏区的边界枪炮声隆隆作晌。这一年,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兵分三路,步步为营,步步修碉堡,向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面对国民党军这种步步推进的猛烈的进攻,当时中央苏区的领导人不顾这种力量悬殊,一味地要求我们的红军官兵要和敌人死拼硬打。当时前线有些基层指挥员提出,我们能不能用毛主席的办法,不要和敌人正面去抗争,我们要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方式来消灭敌人。但是都被博古和李德斥责为拒绝战斗。

1933年9月底,蒋介石不顾“九一八”事变后目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妥仂、退让的同时,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毛泽东已被排斥在红军领导岗位外。博古李德否定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先是推行冒险主义,继而又实行保守主义,使红军陷于被动地位。那么面对蒋介石的狂轰滥炸,中国革命未来的道路将会走向何方?

1934年4月10日的晚上,国民党11个师向中央苏区北部门户广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参加保卫战的红

一、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十三师等部英勇作战,坚守阵地,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国民党军猛烈的炮火中,红军的阻击阵地连续失守。当时的红军指挥员联名给中革军委打电报,说不能这样长期地和国民党军这样对峙了,要采取运动战的方式消灭敌人,但是没有回音。当时传到前线的只有一个叫做《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这样一份政治命令,措词非常强硬,要求红军官兵

在攻击时应不顾一切火力,奋勇前进,坚决无情地消灭敌人。广昌是不好守的,旁边都是开阔地,没有办法打阻击战的。国民党的坦克可以没有阻拦地往前碾压的。结果,红军官兵用血肉之躯整整坚守了十八天,红军毙伤俘敌两千六百多人,但是自己也损失了五千多人。最终广昌失守了。广昌丢失意味着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带的大门打开了。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更加令人焦急的消息,国民党军纠集了31个师,准备向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城发动最后的冲击。而当时国民党军的前锋部队离瑞金仅仅几十公里了。这个时候,毛泽东请求到赣南去视察,他的请求,被当时的中共中央批准了。他到了赣南,当时的赣南军区的领导人一见到他,说主席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你身体不舒服吗?他说我身体很坏,精神更坏。这时候,他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周恩来要求他把赣南地区的敌情和地形侦察一下、了解一下。毛泽东马上意识到周恩来这个是什么意思,当时毛泽东染上了疟疾病,发高烧,在昏昏忽忽的状态当中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这个信的主要内容是:看来中央苏区是保不住了,我们要准备大规模地

运动作战了。这个信当时是十分保密的,他让通讯员送的时候,专门说了,你要带上火柴,万一有什么情况你可以烧掉。但是这个信同样没有回音。毛泽东接到了一个通知,说让他立即赶回瑞金。在赶回的路上,毛泽东意识到关乎到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命运的重大事件就要来临了。

数月之后,凭借着毛泽东对赣南地区敌情和地形的熟悉,红军从江西省南部成功转移。而此时,中央苏区和申目工农红军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央红军被迫转移,一段人类历史上伟大而壮丽的远征即将开始。

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喜欢吃鸭子,他在中央苏区住的一个房子,是一个稻田当中孤立的房子,红军官兵管那个房子叫 “独立房子”,旁边稻田里全是鸭子。但是,最近几天红军官兵们发现鸭子越来越少,去独立房子开会的人越来越多。独立房子这个时候,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同样没有留下任何的会议资料,会议做出的决定和打给共产国际的请示电报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查不到。但是,这个会议做出的决定是无可臵疑的,就是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换句话说,红军就要开始长征了,但是当时还没有“长征”这个词,而是分阶段地使用突围转移或者西征这样的表述。直到1935年5月,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布告》中才首次使用了 “长征”这个词。

中央苏区这样危急的形势和中央频频地秘密开会,使红军的高级领导人也感到了好像有点要出什么事情了,也感到有点异样。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曾经悄悄地找过毛泽东问:主席啊,我们到底要到哪儿去啊。毛泽东回答说去命令你们的地方,多一个字没有。

既然已经决定放弃中央苏区了,要进行大规模军事转移了,但是当时的情形是非常地危急的,敌人离得那么近,又马上就要走。但是要知道,中央苏区的转可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它不但有数万红军官兵,还有庞大的苏维埃机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周密地准备的。在这种紧急情况之下,如何做好转移的准备呢

下一讲出征前夜,我们就要讲红军是如何做好这样的突围准备的。

谢谢大家。

第二篇:《长征路上一长者》读后感

《长征路上一长者》读后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读书看报是我的喜好。现在虽然网络这么发达,鼠标轻轻点击,便可纵横浏览,跨越时空,但往往也匆匆一瞥,消失殆尽。即便每日发生的事情能及时捕捉到,但真正有思想、有内涵、令人回味的东西无暇细细揣摩。因此,我更爱读传统的书籍报刊,最近手头边有一本《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一书。十年前,为了庆祝建党80周年,北京青年报自4月12日距“七一”还有整整80天之日起,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讲述一名共产党人的故事,一共推出了80人。作为一个大历史的缩影,通过经典细节,再现80年风雨如磐的年代中,共产党人是怎样为中国引来真理的天火,并让它燃遍全国的。同时,用鲜为人知的故事,勾勒出这些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人物的魅力性格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之后《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结集出版。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篇幅没有收集到,而今获得此书,如获至宝。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历史,思念先贤。而书中一篇《长征路上一长者》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人物是一位忠厚的长者,有着渊博的学识,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被称为党的“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那个年代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此后几十年疾风暴雨中,当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或落伍后,董老作为硕果犹存者占到新中国最高代表的位置上,又格外令人敬佩。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董必武的思想转向共产主义,翌年夏通过李汉俊与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党小组接上关系,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长者。

1934年董必武以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委书记,期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眼前浮现了一幅身影,他身体羸弱,行动迟缓,但脸上的表情却很坚毅,充满了自信,虽有些悲怆,但又是何等的壮观啊!就是这么一个老人,竟有如此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他呢?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这就是他顽强战胜恶劣环境,不为艰难困苦,不拍流血牺牲的动力。董老呈现我面前的是一尊高大之躯。一个本可以就高职、赚大钱的归国留学生和社会名流,为追求理想甘愿不顾年迈体弱,走上了救国救民的解放道路,在他身后给我们留下无声的教材感染教育着我。

我早已过不惑之年,在饭店里从事计算机及网络工作近二十年,从懵懂小伙到而今不再年轻,似水流年。多少年坚守着不变的岗位,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足迹,见证着饭店的“变迁”。

在饭店工作这么多年,经历的改造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不论是系统升级,硬件更换,饭店停业工程改造,抗击“非典”任务一个都没落下。由于硬件更新速度慢,日常维护工作量大,但为节约费用,努力挖潜,从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地节约。服务不

分上班、下班。有时休息在家,单位值班人员有问题打来电话,由于平常都亲力亲为,因此对各个部门系统应用,程序运行流程比较清楚,一般情况下能在电话里遥控解决。比如,有一次前台夜里做稽核,由于交接班不够清楚,当班人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做?做完没有?夜里熟睡中的我,被电话铃惊醒后,并未发火,首先问清情况后,举着电话,指挥着对方下一步该怎么做,一步一步做完为止,在近二十年的经历中也绝不仅有一次,只不过人随着岁月的增长,经过这样的“一闹”,难以再入眠了。更特殊的情况是,无论五冬六夏、子夜时分,非要赶到现场处理不可……在工作中我也曾抱怨过、叹息过,感觉一天忙忙碌碌,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是不是老了?董必武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给我以启迪,让我时时不能从脑海里消失。对比古人,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前进的路上虽有困难,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虽然我们没了花样年华,只要我们把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中,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内,把个人的幸福溶汇在亿万人民的幸福中间;当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候,甘愿以自我牺牲换取人民的利益,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竭尽心力,鞠躬尽瘁,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中青年人所要做的。

2011-4-26

第三篇:长征时红一方面军编制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编制

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一师

师长:李聚奎 政委:赖传珠 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第二师

师长:陈光 政委:刘亚楼 下辖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 第十五师

师长:彭绍辉 政委:萧华

下辖第四十三团.第四十四团.第四十五团

红三军团

军团长:彭德怀 政委:杨尚昆 参谋长:邓萍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第四师

师长:洪超 政委:黄克诚 下辖第十团.第十一团.第十二团.第五师

师长:李天佑 政委:钟赤兵 下辖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十五团 第六师

师长:曹里怀 政委:徐策 下辖第十六团.第十七团.第十八团

红五军团

军团长:董振堂 政委:李卓然

参谋长:刘伯承 政治部主任:曾日山 中央代表:陈云 第十三师

师长:陈伯钧 政委:谢良

下辖第三十七团.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 第三十四师

师长:陈树湘 政委:程翠萍

下辖第一百团.第一百零一团.第一百零二团

红八军团

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苏

参谋长:唐竣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中央代表:何克全 第二十一师

师长:周昆(兼)政委:黄苏(兼)下辖第六十一团.第六十二团.第六十三团 第二十三师

师长:孙超群 政委:

下辖第六十七团.第六十八团.第六十九团

红九军团

军团长:罗柄辉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中央代表:刘少奇 第三师

师长:罗柄辉 政委:蔡树藩 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 第二十二师

师长:周子昆 政委:王开湘 下辖第六十四团.第六十五团.第六十六团

第四篇:歌颂长征活动策划700字(一)

歌颂长征活动策划700字(一)

一.活动主题

《长征精神代代传》

二.活动目的1.通过朗诵的形式,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信心.2.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提高组织能力.三.活动时间

20__年__月__日下午第二节课.四.活动地点

五.一班教室

五.活动参与人员

1.评委:李雏.连子夏.金宇恒

2.主持人:王猛.安茜雨

3.参加者:五.一中队全体成员

六.现场布置

黑板布置:写上本次班会的题目,画上有关长征的画;剪贴窗花,墙上拉花;最后挂上五彩气球.七.活动内容.活动项目

1.每组选择三个朗读材料,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片段,也可以是电视剧.电影.话剧的经典台词.同时也可以自己创作.2.每组自选三个节目进行表演.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朗诵,要口齿清晰,感情真挚.恰当.八.打分标准

在活动过程中,三名打分人员分别要记录分数,满分为100分:

着装得体;10分

表情放松:10分

口齿流利:20分

流利程度:50分

佩戴红领巾:10分

九.活动流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男: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的红军战士在忍着饥饿,带着疲劳的情况下,仍旧继续前进.女:在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男:红军战士们穿过瑞金,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在遵义举行了会议.女:他们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最后在甘陕会师,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合:就在这时我宣布:五.一中队《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介绍评委人员与参赛选手

3.宣读比赛规则与秩序

4.选手开始比赛

女:我赞美长征,长征是宣传红军是英雄好汉的宣言书;我赞美长征,长征是宣传帝国主义破产的宣传队;

男:我赞美长征,长征是播撒胜利种子的播种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伟大的壮举震撼了我的心灵.下面进入第一个环节——诗词朗诵.女:请准备朗诵诗歌的同学上台朗诵.......女:背得多么生动啊!我仿佛眼前就出现了当年长征时的情景了.男:长征路上,红军们历经了艰难险阻,发生了许多悲壮的.令人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下面就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吧!

......男:是啊!这些故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它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了.女:长征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赞美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下面就由几位同学来歌颂一下长征吧!

......5.全部选手比赛后,宣布比赛结果

男:所有的节目这么快都演完了吗?

女:是啊!都演完了,我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男:下面我来宣布获得前三名的小组,有:第二小组.第四小组.第七小组.6.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奖

女:下面由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奖.让我们鼓励一下这些同学吧!

7.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合:下面我宣布:五.一中队《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十.比赛到此结束.

第五篇:长征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目录

长征过程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小资料 七律 长征 影响 长征精神 关于长征 长征精神虚无论 长征过程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小资料 七律 长征 影响 长征精神 关于长征 长征精神虚无论

 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本段小资料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编辑本段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编辑本段影响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

弘扬长征精神

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

4.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

弘扬长征精神

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长征精神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编辑本段关于长征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人民是革命的母亲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

弘扬长征精神,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由于得到当地干人儿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干人儿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扩大了800多个红军战士。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上的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们吃,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

红军长征,当时各个方面军团结一致,统一听从中央军的指挥,密切合作,最后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企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团结是力量源泉 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必须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

会前,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同志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花开吐芳菲,彝海含笑迎宾朋。五月,春意盎然的彝海,一派生机勃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凉山州、冕宁县主办的,万人纪念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70周年庆祝大会,在阳惹雪山下彝海之滨隆重举行,追忆70年弹指一挥间的红色诗篇。

省副省长张作哈在讲话中说,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踏上凉山这决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团结一致、继续北上的方针;二是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后,古老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

弘扬长征精神 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正在大小凉山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3月10日,以色列军人武大卫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7月25日顺利到达陕西吴起镇,历时138天,行程24000多公里(汽车行驶里程),其中步行1200多公里。途经9个省、自治区,参观了当年红军重要会议和战场旧址,穿越了雪山草地,采访了近百名老红军,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对于这次“长征之行”,70岁的老人有着太多的激动,太多的感慨——长征路应该列为世界人类遗产保护。

一个职业军人,武大卫以其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亲历概括了长征精神。他说,长征的内涵和精髓就是“崇高精神、空腹、飞毛腿”。“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武大卫动情地说,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吃的、没有交通工具,凭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精神,空着肚子,光着脚,爬雪山,两条腿竟然比敌人的现代交通工具跑得还快。“说红军是超人,是飞毛腿,一点都不为过”。他说,以前,总以为长征路是一马平川的坦途,这次一走才明白,长征哪里有路啊,许多地方是红军走过了之后才有了人的足迹,也才有了路。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堪称中国红军胜利之本,也是中国人民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长征精神要好好发扬光大,它是一笔世界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军事财富。

编辑本段长征精神虚无论

1.长征精神虚无论者说:“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有长征。非常艰苦地进行长距离的跋涉,都可以叫长征,或者叫远征。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拿破伦过阿尔卑斯山、李自成的南征北战都与长征类似。不畏艰险、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后达到目的,这里需要什么精神?很简单,一是求生欲望————不跑你就死,想活命你就往前走。所以我说长征是逼出来的。没见谁好好的就长征了。没有见过谁的回忆录里说,长征真好玩,还想来一次。解放军专门搞野营训练锻炼战士,也不敢让人家吃草根、皮带走二万五千里。第二是坚强的意志。人和人的意志是有强弱区别的。被敌人抓住拷打,有人就能坚强不屈,有的人就受不了。长征一年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受寒,比敌人拷打还难受。据说爬雪山时,高寒缺氧,人又极度疲劳,往往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红军战士彼此提醒,不停地喊着不要停下,但意志稍微软弱的就是抗不住休息一下的诱惑,想着休息一分钟,结果就牺牲了。30万剩下3万,死多少人!真正被敌人打死的没有那么多。”

首先要告诉虚无论者的是,真正被敌人打死的反而是30万红军中的大多数,过雪山草地死的人反而倒没有那么多,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实际上,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候,红军的数量就已经接近三万那么少了,不信呢,虚无论者可以去查一下资料。

虚无论者对长征精神的归纳就是:“这里需要什么精神?很简单,一是求

弘扬长征精神

生欲望————不跑你就死,想活命你就往前走。”也就是说,虚无论者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想活命”精神,是因为有生命危险,给逼出来的精神。

但是我要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认为这是不通的。为什么不通?的确,虚无论者的这种结论会被精英们喜欢的,你们红军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想活命逼出来的一个精神嘛。而且,从现象上看,的确是当时的红军万分危险,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嘛。那么,不通在哪里呢? 不通在强调了长征精神与“要活命”的必然联系是不通的。反证,如果说长征精神是因为“要活命”而逼出来的,那么必然在生命安全的时候会消失的,对吧?

但是实际上,红军就是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后来的解放军志愿军,而长征精神其实就是红军精神,八路军新四军精神,解放军精神,志愿军精神。也就是说,并不是长征一结束长征精神就不见了,如果那样今天我们又何必谈什么发扬长征精神?

我军也并不是说总是处于逆境,只不过逆境更能看出我军的精神罢了,这才有长征精神。实际上即使在解放战争,如果说共产党的战略错误,逼着解放军也不得不再来一次长征,解放军也会有长征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的。但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却处于顺境,处于逆境的是国民党军。但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是仍然保持着长征精神的。

在我军突破长江天险之后,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猛烈的追击。部队的速度推进之快到什么程度?有的战士是活活跑死的,这难道是虚无论者说的“想活命就往前走”?你拼命往前追击,跑得越快那可是生命危险越大啊!这是人民解放军在顺境情况下的长征精神。我在海军拉练的时候,一位后勤部长带队,他就对我说,解放战争打过长江,在江西境内追击的时候,他扛着迫击炮筒行军每天一百二十里路,是每天都在下毛毛细雨,走的是泥泞小路,而且是在丘陵地带爬山,这能够被虚无论者说成是“想活命往前走”?

其实我在海南岛当兵,就有当年解放海南岛的干部来做传统教育,当我军在海口登陆以后,迅速往三亚方向追击,在追击的过程中,也有战士跑死的。并不是说人民解放军有纪律,掉队了就要枪毙,没有这种纪律,如果你掉队了,那就掉队了,不会因为掉队而受到什么处罚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跑死,这就是长征精神。

其实在九八抗洪抢险的时候,就有一个海南籍战士活活累死的,那也是他自愿的,那也是长征精神。

虚无论者认为人只要到了逆境,有了生命危险就一定会有长征精神是说不通的。因为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每一次战争经常就有胜的一方和败的一方,而败的一方通常都有生命危险,但并不一定表现得英勇,不一定就能够产生出长征精神的。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南下追击,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就处于逆境,但并没有看出国民党军有什么长征精神。要知道在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一百万军队向只有三十万军队的且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江西苏区进攻,结果在共产党的错误军事路线下,打了一年,还是没有消灭掉红军。这说明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红军也是英勇顽强的。但是反过来,在国民党军解放战争在湖南一带构筑防线,在上海一带构筑防线的时候,国民党有没有本事象当年的红军守苏区那样守上一年?根本不行,解放军一进攻,国民党军队就垮了,这也说明不是生命危险就能够逼出长征精神的。

再说朝鲜战场吧,一开始是金日成的人民军精神,向南方一进攻,南方的李成晚集团就立即垮了。要知道人民军可没有什么优待俘虏的政策的,因此李成晚集团应当处于逆境,但是韩军有没有因为“想活命”就产生出什么长征精神的?那是没有的。倒是后来麦克阿瑟发扬了美国的牛仔精神,搞了一个仁川登陆,结果几乎把人民军消灭光了,但是穿着破棉袄,拿着最落后的武器的志愿军一过江,那美国军队顿时处于劣势,或者说处于逆境,生命有危险了吧?但是美国军队的表现有没有象当年苏区红军那样的表现呢?看上去也没有嘛,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惊慌失措的逃跑嘛,都不能够做到象红军当年那样“有序”地撤退,且战且退。美军和国民党军逃跑时的狼狈样,共军什么时候有过?

毛泽东在长征时从三万人马开始发展,直到最后发展到解放全中国,并最后建立起工业基础,制造出核弹卫星,这也是长征精神。而蒋介石在逃到台湾之后,手里好歹还有几十万军队,他倒也一直在尝试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比如在各地搞国民党的游击队,但是那些游击队都在人民解放军的剿匪战斗中被消灭了,人民解放军在剿匪战斗中同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仍然发扬了长征精神,许多同志也牺牲了。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是剿匪,应当处于顺境了吧?按虚无论者的看法,长征精神就没有了?照样是有的。

而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叫嚣反攻大陆,叫嚣了这么多年,一点进展都没有,说明国民党军从来就没有什么长征精神,即使往死里逼它,它也产生不出来。

2.古代的军队先不说,上世纪的军队,也可以认为各有各的精神。日本军队,我认为有武士道精神,德国法西斯军队,我将之称为纳粹精神,苏联红军有苏联红军精神,美国军队呢?我认为有牛仔精神,关于这些军队,我都可以举出一些特别艰苦的战斗例子,来说明人们的抗击艰苦不怕牺牲的能力。

甚至国民党军队,在松沪抗战和台儿庄大战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国军精神吧。

可以从各种现象的观察中,让所有的这些“精神”相互PK一下,看看,所有这些精神,谁最强呢?

比如说,美国牛仔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精神,谁强?我们可以观察硫磺岛之战,我观察的结果,日本人够勇,而美国人也够勇,因此,我认为牛仔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强度相当。

但同样是二战,苏军进攻东北,要知道日本陆军最精锐部队就是关东军,而且精心构筑了十多年的防线,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苏联军队打日本军队完全没有悬念。因此苏联红军精神远超日本武士道精神。

再说朝鲜战争,一开始金日成迅速粉碎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快速推进,说明朝鲜人民军精神远优于南韩精神,而麦克阿瑟来了一个仁川登陆,几乎将人民军消灭干净,说明美国牛仔精神远超人民军精神。

但是中国来了一个抗美援朝,手执劣质武器的志愿军把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军打得溃败,这说明长征精神远优于牛仔精神。

而后来的珍宝岛中苏之战,虽然是小规模的战役冲突的PK已经能够测量出,长征精神优于苏联红军精神。

因此综上所述,长征精神,是上世纪全人类中产生的各种精神中最强的。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

编辑本段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中学初二的语文课本中也加入了有关于长征的文章,使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才能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下载长征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

    《长征》读后感 每次听见或看见长征,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毛主席的那首《长征》: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

    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新疆沙湾县第二小学 郭丽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

    长征

    《长征》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温长征史,树少年壮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

    长征

    21.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长征

    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

    长征

    看了电影《我的长征》之后,有几点体会。(一)比比过去,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要有满足感,要更加努力地发奋工作和创业。(二)红军长征之所以胜利,就是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