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5 05: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第一篇: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夏海山 王凌绪

摘要:根据对江苏省6县1区150个村庄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思考了现状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剖析了苏北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对今后苏北农村的规划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苏北农村、现状调研、规划建设

Actual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Rural

Reconstruction & Analysis of some Programming Problems

Abstract:On the base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6 counties and a district and 150 villages of Jiangsu Province , this article has pondered the present question in Jiangsu countryside , analysed the main barrier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and the tentative plan to the future northern Jiangsu countryside plan.Keywords: Northern Jiangsu countryside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Planning construction

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使命。新农村应具有适应时代的新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江苏省因其特殊的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内部差异历来比较明显。苏北与苏南相比,地区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而在广大农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干预较少,市场氛围大,地区间的收入差异更为明显。针对苏北农村的这些特点情况,2006年1月我们对江苏徐州6县1区150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现以沛县村庄为例将有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如下。

1.苏北农村现状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括自然村基本状况、历史人文、道路交通、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居住现状、居民规划意愿、公共设施等几个方面。调研采用实际走访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所选取的150个自然村,多为周边自然村落中较为中心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视村庄规模不同,每个村庄参与调研的人数在50-100不等,问卷由参与调研的志愿者随机挑选当地村民填写,涉及村民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对未来规划的建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初步整理,调研农村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1 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间差距大。

目前,苏北地区农村规划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然村数量多、村庄规模差异较大,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备比较落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居民的需求不容易把握。

以徐州市的沛县为例,全县境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沛县北部龙固镇、杨屯镇、大屯镇依托煤炭资源和大型能源企业,工业较为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镇域西部、南部和东部的其余各镇农副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以沛县抽样调研的20个村庄来看,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由图1

1中也不难看出,分布在安国镇的双楼村、朱寨镇的甄楼村、大屯镇的徐庄村等村,由于它们

地处煤矿区,其主要支柱产业为矿业和工业、企业,经济条件远远优于沛县的其他乡镇的试

点村庄,其村民年人均收入水平一般在20000元甚至更高;而鹿楼镇的杜桥村、栖山镇的胡

庄村、龙固镇的杨圩子村等,其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业、种植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民

年平均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下。

备注:本统计数据采用各村村委会年报统计数据,根据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分析,年报数据一般与村民实际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年报的数据比实际收入偏高。

图1 沛县各村2005年人均收入柱状图

1.2 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

由于苏北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村庄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存在差异。但

总得来说,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村庄只占少

数,大部分的村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治。

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村庄的对

外交通状况普遍良好,一般靠近省道公路或

是县乡公路。

但村庄内部道路状况参差不齐:

部分村庄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过整治,但与

道路相配套的设施如排水沟等不完备。大部分村庄的路面没有硬化,与道路相匹配的道路图2 沛县农村排水设施情况 交通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大部分村庄的污水垃圾的处理过于简单。从统计数据来看,沛县

绝大部分村庄污水排放方式为明沟排水(见图2),产生的污水多排放到村庄附近的河流或

沟渠。而村庄内大多没有设垃圾收集点,村民多选择就近排放。许多村庄的垃圾堵塞排水沟,夏季时散发臭气,严重影响了公共环境卫生。

在能源利用方面,苏北农村地区冬季取暖基本以煤为主,做饭一般采用煤气或是烧秸秆。

这种对能源的粗放型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村庄统一建设大型沼气池的资金投入量较大,所以沼气的利用只是在个

别的村庄得到了推广。(见图3)

图3 沛县各村能源使用情况图

1.3 建筑形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低。

苏北民居的形式以独院平房居多,个别为两层。其中大部分为砖木结构,院子多用于小

型的养殖和农机具的摆放。苏北农宅的特点是宽、大、高,平面布局零乱,没有组织性和次

序性,缺乏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平面利用率低,房间互相干扰大。

在上个世纪,苏北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村民

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此外,苏北村民的不良建房习惯,也对村庄的规划建设造成了影响。例如村民建房时就

近取土,造成了村内的许多洼地,这些洼地逐渐积水为塘,成为村中污水和垃圾排放地。这

种情况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既破坏了村庄的整体性,又影响到公共环境的卫生。

2.苏北新农村规划的问题思考

2.1提高经济水平与更新发展理念

党的五中全会中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广大

苏北农村,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差。苏北农村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如何尽快地改变这一

状况,使农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但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历史性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仅

仅是一个方面,农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应该受到重视。追求单

一的经济或其他项目的增长,必然会忽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中,我们要以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建设。提倡农

村经济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相互协调。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

本原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2.2资源的整合与建设的定位

目前,苏北农村的经济结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如小麦、水稻等为主,相比较江苏省其

他地区,其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苏北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资源丰富,区位重要

等。

对于苏北农村规划的层次定位,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和与苏南协调发展两个

方面。导致南北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的落后,交通条件的制约,投资环境的差异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规划上,应该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缩小这种差距,比如改善

交通条件,对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定位。同时,应该注重对自身特色的挖潜,例如充分发挥资

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

就苏北农村的经济现状来看,村办企业较少,而且规模小,村经济实力不强,仅仅依靠

当地的经济收入是不够的。当地的村民的经济负担也较重,农民有心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却

无能力出资。我们认为要实现下一步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也要从

农村外部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也符合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建议》

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农

村,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要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起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

机制。而对苏北农村来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仅有利解决资金问题,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经验技术人才等也可以为农村所用,能够实现农村的健康发展。

2.3外在基础设施与内在生活质量

苏北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其根源还是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而当经济

不再成为制约的因素,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农村外在的基础设施。苏北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

庄,他们将农户住宅集中设置,但相应的公共设施并不完备,卫生条件也没有得到改观。

我们认为,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规划要体现对当地民风民俗和居民

原有生活习惯的尊重。外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这些外在条件的完

善都要划归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面。

3.苏北新农村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经济现状,考虑未来发展。

规划应该从苏北农村经济现状出发,注重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

性,处理好现实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从调研的情况看,在苏北农村,农民真正实现增收的地方是靠发展工业、副业、渔业等;

近年来,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迎来农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他们必然会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公共设施、能源使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农村规划要在尊重经济现状的前体下,充分考虑未来

发展的需要。参与规划者既要对苏北农村的经济现状有客观认识,又要站在一定高度,对未

来的发展有充分的预见。

例如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将来的住房形式应考虑到旅游发

展的态势,建筑设计应适当把村民日常生活和旅游接待相结合;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划应该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例如大型沼气池的建设、综合太阳

能的集中使用等。

3.2 增强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

经济利益的不能建立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上面,规划要充分考虑对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

用,对于已有的破坏,在强调生态恢复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变废为宝。

例如苏北农村中存在的矿区塌陷地问题,前面提到的靠近矿区的村庄,经济条件的改善

换来的是大面积的塌陷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塌陷区内,农田遭到破坏,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下沉、塌陷,当

地的水系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许多良田变成常年积水的坑塘。

在更严重的地方,居民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村庄不得不进行搬迁。

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解决农民耕地与塌陷地之间的矛盾,这在将来的农村规划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以徐州市沛县地区的塌陷区为例,处于煤矿的塌陷区内的村庄,村民的住房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个别村庄居民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这就使得对这些村庄的搬

迁规划必须尽快地进行。

淮北塌陷区生态经济模式的探索,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如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浅

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复垦;粉煤灰充填塌陷

区复土营造人工林复垦模;深浅交错的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和果蔬间作复垦等。除此之

外,淮北矿区还将塌陷4米以上的大面积水域开发成湿地公园和水上游园,发展旅游经济。

这些都证明,对塌陷区生态的恢复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能带来

一定的经济效益。(实例有图)

3.3 强调特色经济,挖潜村庄特色。

苏北农村虽然很少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村落,但许多村庄都有自身的特色。

有些农村至今保留着习武健身的传统,例如在江苏沛县马元村,村民自古有习武的传统。

村中的武馆曾盛行一时,村民把习武与健身结合起来,不定期举行小范围的比武会,武术也

成为相互娱乐和交流的方式。现在,习武在该村及周边地区仍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村民开

办的武术学校在当地十分受欢迎。这些传统是当地的无形资产,完全可以结合旅游。

另外,有些村庄在大规模的果树养殖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例如沛县的七堡村,该

村大面积的果园,既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景观开发的潜力。在“农家乐”等

旅游形式普遍受到欢迎的今天,该村存在很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该村果园面积大、果树品

种多,并且有举办小型的“梨花节”的传统。如果能将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起来,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这将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带来

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农村,主要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形成规模,将特

色做大,提高知名度。

综上所述,苏北农村虽然经济基础较差,但有其能源和特色农业的优势,个别村庄的做

法也证明,苏北农村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建设中,只要扬长避短,集中解决现有难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苏北农村必然将逐步缩

小南北差距,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龚介民 农村经井跋革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1998

[2] 陆爱民,王本敏 淮北张庄煤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分析[J].矿山测量,2004(6)

[3] 赵钿新 农村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12)

作者简介:

夏海山 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 王凌绪 男,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关键词:新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正在破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一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二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平均值为5975元,占到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在目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县级财政勉强能负担起教师工资,中央和省财政能补贴部分教师工资和学校建设资金,但留下的缺口全部都交给学校自己解决。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义务”。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目前,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

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在采访中,农民告诉记者,既然水、电、路和有线电视都通到了家门口,何必再搬迁到新的地方去呢?专家指出,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打造承担“工业反哺、城市带动”的平台。村镇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主要政策约束是土地调整问题。由于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极小。对此,国家和省应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政策。在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把村镇规划与建设用地调整问题纳入国家、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允许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实现占补平衡。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应走出三大误区,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

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民主性”,县域经济是“民主经济”。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把握县域经济的“民主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发挥的应是“经济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第三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㈠、调查时间:2012-1-20至2012-1-26

㈡、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网上查询

调查人员:柯进

㈢、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二、调查结果概述

古城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古城村是长沙市望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㈠、生产发展。

古城村位于望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2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和小麦,85%的家庭都以玉米小麦为收入来源。

㈡.生活宽裕。

望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㈢.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

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四).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三、调查结果分析

㈠、古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古城村的生产发展。

古城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古城村玉米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桃树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桃汁、桃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关于古城村的生活富裕。

古城村村民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定兴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古城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关于古城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古城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关于古城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㈡、古城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北省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东江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东江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

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财力保障。从xx年开始,全省全免农民税,还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息表明,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我从乡统计局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拿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投入之大。

据国家政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何的调查预测,按照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全国要完成道路供水供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1700元至4900元。由此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地方政府力不从心。“钱”从哪里来?这成为基层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应该有四个层次:首先,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地稳定增长;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再次,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最后,还要注意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投入。由此可见,农民不用担心资金的来源,靠政府,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第四篇: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

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

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New Rural Plan 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n Baoding

【中文摘要】近几年来,保定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研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保定市的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但是,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综合研究了已有的农村规划建设理论,结合作者参与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针对保定市农村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保定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采取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原则以及村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用于指导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合理、有序发展,进而改善保定市农村居住环境和建设面貌,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一、二章节)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及主要内容,介绍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概念,同时对国内外农村的规划建设进行了合理的论述。第二部分(即第三章节)描述了保定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现状,提出了农村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三部分(即第四章节)本部分首先总体概括了保定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任务、主要内容及设计原则及常用方法等方面,然后将保定分为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两个区.域,结合两个区域的现状经济发展及地势地貌,因地制宜的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新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可实施的规划措施。最后,探讨了如何加强农村管理体制的建设,以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四部分(即五、六章节)通过新农村规划建设实例,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并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

第五篇: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金融危机冲击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金融;新农村建设;困境;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为及时了解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而寻求改进对策。笔者以河北省**市为调查对象,对辖内金融机构、有代表性的30户涉农企业及50户农户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显现,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华北平原腹地,全市辖8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160个行政村,面积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76.1%。**市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属于农业大县,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4171万元,同比增长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367万元,同比增长5.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8164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25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对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较多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量,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原则指导下,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达不到规模的营业场所,使留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虽然银监会出台了不少政策,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但是(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网点还较少。据调查,**辖内现有39个金融营业网点。其中,17个设在县城中心繁华地段,22个设在乡(镇)农村地区,原来设在村一级的信用站已全部撤销,141个村处于金融盲区。设在19个乡(镇)的营业网点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相对于全市160个行政村、35万农村人口而言,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才0.628个,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极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单个网点辐射面大,金融服务触角有限,很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信贷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三大种植业和奶牛、优质瘦肉型猪两大养殖业为主导的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经济格局;乡镇企业形成了以石雕、胶合板、电热毯、印刷、食品加工、灯具、塑料、制鞋为代表的八大特色行业,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受政策、资金、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弱化了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其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呈萎缩之势。据测算,**市涉农企业和农民仅流动资金需求每年不下38亿元,而金融机构年累计发放贷款仅10亿元左右,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抽样调查的30户涉农企业中,14户没有得到过银行的支持,16户取得过不同程

度的信贷支持,但金额较小,在其经营资金中占比很低;据统计,在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中,内部集资1256万元,民间借款986万元,银行贷款418万元,仅占16.2%,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明显不足。

(四)金融服务主体单一,支农范围狭窄

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看: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资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这些服务

还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能提供电子结算、信贷管理、业务咨询、政策指导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银行早已偏离农字轨道,将经营重点转向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农发行仅限于对国有粮棉油收购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显得势单力薄,只向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发放了少量贷款,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信贷需求。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村教科文卫、通讯、农民工技术培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基本没有涉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务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支农长效机制

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持续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机制,涉农金融机构面对县域经济总量小、质量差、信贷载体脆弱等客观条件,难以处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支农之间的矛盾;从资金流向上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农村资金外流呈上升趋势,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据统计,3季度末,**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93225万元,较年初增加23739万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4127万元,增长34.16%,存款增量超过了辖内所有金融机构,这部分存款流出了农村,使农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从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商业银行实行高度的集约化管理,县支行既无贷款评估、审核及审批权,也无票据承兑权、贴现权,与农村信贷需求面广、额小、分散的特点不相适应;从农村信用环境看:受金融知识普及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法律观念淡薄、信用知识缺乏、诚信意识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支农联系制度。政府牵头建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形成地方政府领导、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金融机构落实、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运转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做到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同安排、同部署,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同时,协同人民银行建立金融支农监测和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二是人民银行要发挥协调督导推动作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和重点,研究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及措施,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要看到国家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业务发展机遇,将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本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发挥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加快业务创新,增加信贷投入,实现支持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增设营业网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只有在农村设立适量的营业网点,才能使金融机构真正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因此,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在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扩大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当将重点由支持粮棉油收购逐步转向支持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来。三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农行股改往下走的原则,适当增设农村营业网点,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比重。五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六是在条件成熟的农村乡镇,引导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化,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

(三)扩宽金融服务范围,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要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树立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协作中谋发展的意识,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实行错位竞争,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商业银行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资金和人员优势,积极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满足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办企业等多样化资金需求,缓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四是扩大支持范围。不仅要加大对农村种植、养殖等生产领域的资金支持,还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完善制度,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利益补偿机制。对于金融支农信贷投入,可实行风险由国家分担,损失由国家弥补,经营能力由国家补偿的政策。财政应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切出一块资金,建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地方财力的激励作用。二是商业银行要根据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授权授信机制,保障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三是完善资金回流机制。对县域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新增存款,要硬性规定一定比例反哺农村。四是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由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机构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多方联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尽快补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形成县域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下载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杨小丰杨国兵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经济部的老师刘艳梅,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社会......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张忠德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2期 摘 要: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具有观念新、思路新,发展重点突出,政策落实到位等特点......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张怡恒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但更大......

    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问题、遵循原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存......

    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可行性)实施方案报告 (2006年——2020年) 一、基本情况 1 、区位概况:岭回村位于垣曲县西北部,县城以东,北依天盘山下西河村,南与皋落相接,西邻张家庄村相望,东壤......

    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目前急需解决的实......

    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