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节约型社会,从现在做起
构建节约型社会,从现在做起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倾力打造节约型政府
打造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不仅对全社会起着表率作用,而且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
费增长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7月初,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切实加强资源节约,提出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尽量减少电梯使用,坚决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具体要求。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正在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消耗定额,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型的政府采购工作,广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研究降低公务用车能耗的具体措施。
水利部制订了部机关大院2005年节能实施方案,对包括水、电、办公用品等方面的节约都作了详细规定。记者发现,在水利部机关大院,浇灌草坪的水是从附近的喷泉池里抽取上来的。喷泉池的水以前每两周换一次,换下来的水直接入地,现在,部机关服务局利用水泵把水引出来浇花、养护草坪,省了不少水。国家林业局则规定,机关所有部门人员在复印文件和材料时,坚持纸张两面复印,打印文件草稿时也是两面打印。“举手之劳,省下的就是宝贵资源。我们务林人对这一点感受尤其深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
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富有特色的节能措施。北京市政府机构力争今年全年节能8%以上,通过选定10家单位进行试点,为在政府机构实行能耗、水耗定额管理提供经验。目前,上海市相关部门正联合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对人民大厦以及17个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进行用能设备诊断评估,包括水、电、煤气、风机、锅炉等。
节约要有系统思路与连环举措
各级政府除了做好自身的节约工作外,还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做好节约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约标准,推广节约技术。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向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联合开展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工作,预计将在明年进行试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表示,我国将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发改委将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员会研究组织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另外,我国将进一步修订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措施和办法正在制订中。
标准是从源头控制能耗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手段。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张延华最近指出,国家标准委正和相关部门加紧制订《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一大批产品能效标准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修订、制定中。力争用3~5年时间,在我国建成适合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需要的节能和环保标准体系。从7月1日起,旨在控制汽车油耗、节约石油能源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开始实施。
据了解,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10大重点节能工程,今年将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
除了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完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强调:“出台相应的经济、财税激励政策,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我国对于节能的财税激励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有“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即对北方节能建筑给予零税率的优惠。目前,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财税政策作为建设节约社会的保障措施,将会有重大突破。据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正着手研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适时开征燃气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研究制定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的财税政策等。
刚刚通过的《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规划纲要和2005年行动计划》,标志着北京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同时,北京市今年计划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加强节能执法。北京市还确定了包括大型公共建筑、政府部门和高耗能企业在内的50个试点单位,计划通过招标能源管理公司,对这50家单位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改造,以达到更加经济的能源使用效果。另外,北京市还在积极制订和出台建筑节能标准,使建筑节能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最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一审,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规定是采取措施限制企业对产品的过度包装,促进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另外,上海绿色电力认购营销已正式启动,宝钢股份、上海烟草、松下电器等12家企业自愿认购了上海地区利用风力生产的部分绿色电力。上海是我国率先探索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进行尝试、探索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
第二篇:构建节约型社会调查报告
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查报告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方、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用大力气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着眼未来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树立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素质、一种责任、一种公德。
树立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地球生态系统以及由其提供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地球不断进行掠夺式开发,地球资源已经到了全面紧缺的地步。联合国考察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不是可以无限使用的。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考虑经济产出的自然资源成本。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树立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的忧患理念。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的国家。过去,我们习惯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概括我国的特点。其实,相对于人口来说,我国不仅地不大,物也不博。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富国、人均上的贫国。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于第五十三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淡水、土地、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急剧增加。如果我们不注意节约和保护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将受到严重制约。
树立节约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理念。节约强调的是按照物品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适物的使用和消费,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节约是降低成本、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当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只重生产、不重节约的行为,造成了巨大浪费。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我国每年建成房屋的95%以上属高耗能建筑;我国钢材利用率仅为65%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多在80%以上;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我国工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也比较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更是十分普遍。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节约潜力巨大,将节约潜力挖掘出来,就能为社会增加大量的财富。
树立节约须走技术创新之路的理念。加强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必由之路。
应把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和攻关。当务之急是在以下几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一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我国目前煤炭使用量在能源使用总量中约占70%,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把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好,使生产过程由过去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走资源循环利用之路。三是发展太阳能、水力、地热能的技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2/3国土面积的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太阳能辐射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我国水力发电潜力大,目前水力发电1亿千瓦,仅占发电总量的24.6%。我国地热储量达1353.5亿吨煤热量单位,有待于开发利用。此外,还应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技术。
树立全社会崇俭抑奢的理念。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应起到表率作用,大力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把勤俭节约列入干部考核内容。除了做好自身的节约,政府还应制定节约规划,完善节约的体制机制,并做好监督检查和统计工作,将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广大公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每个公民都应具有勤俭节约的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每人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寸木材,乘上13亿,就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鼓励节约能源的重要举措
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取消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一些限制。这是节约能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燃油消耗少是小排量汽车的突出特点。据测算,排量1.0与排量1.6以上的汽车比较,百公里耗油可节约30%至50%。根据国际经验,未来用油增长最快的是机动车,而机动车节油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和实施燃油经济性标准等相关制度,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的小排量汽车。目前,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已成为汽车发展的主流和消费的热点。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比例已占70%以上。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更符合我国能源供给实际。
“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实现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任务十分艰巨。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节约能源,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优先的方针。但在实践中,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节能重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落到实处;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对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等等。此次有关部门联合起来,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受到了广大生产厂商和使用者的普遍欢迎。我们希望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够抓紧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新举措开创节能新局面。
比如,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工程。我国的照明用电约占社会总用电量的13%,但高效节能灯使用量严重偏低,2003年约为3.56亿只,而普通白炽灯的使用量高达30多亿只。据测算,用高效节能灯替代白炽灯可节电70%—80%,用电子镇流器替代传统电感镇流器可节电20%—30%,交通信号灯由发光二极管替代白炽灯,可节电90%。专家估计,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12亿只高效节能灯,其节电效果相当于新建一个三峡工程。
又如,进一步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节能空间非常大。据专家分析,通过设计改造、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推广等手段,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进一步大幅度节能的潜力。但现实情况却是,虽然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各气候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但全国城市每年新增建筑中达到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却很少。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再比如,积极鼓励发展余热余压利用。在钢铁、水泥、煤炭等重点工业领域,常常存在着余热余压的问题。这些余热余压如果得到充分利用,不但能节约大量能源资源,而且还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煤层气表现的尤为突出。有关部门测算,通过地面煤层气开发和地面采空区、废弃矿井和井下瓦斯抽放,瓦斯气年利用量可达到10亿立方米,相当于年节约135万吨标准煤,既节约了能源,又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一样,绿色照明产品的推广、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进一步降低、余热余压的充分利用,都需要有力措施的激励和支持。国内外实践也表明,节能在很多方面属于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离不开必要的行政调控和引导。现在,国家已制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建立促进能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工作的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在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力争节能取得明显成效,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对企业而言,相关节能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应紧紧抓住机遇,尽快行动起来,在节能上挖潜增效。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这几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多数城市供水跑冒损失超过20%;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小型煤矿仅为10%—15%,大量尾矿资源浪费。
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和实施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抓好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试点,落实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做好跟踪和指导工作。
第二,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加大墙体材料革新,防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第三,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推行以节能信息传播、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投资担保、节能自愿协议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新机制。
第四,着力做好节约用水的工作。加大城镇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使用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第五,切实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减少产品加工余量。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第六,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积极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全面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在节约资源能源上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狠抓落实,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建立节约型社会我们能做很多,而且只是举手之劳。如看完电视关掉电源、拔掉插头能省电;采用节能灯,并随手关灯;夏季开空调时调高1℃,以每天开10小时计,1.5匹机即可省0.5度电;冰箱放置通风处,不要被太阳晒到,及时除霜也能省电;煮饭时把淘洗过的米浸泡15分钟再煮也能省电或煤气等等。生活中,我们该节约的地方很多,有些是举手之劳,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愿节约的好习惯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所有人民能够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再接再厉。
第三篇:试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试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摘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资源约束的突出矛盾,必须加速推进资源型社会的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限制和障碍。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解决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建立可行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构建;资源节约;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绪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相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有限的资源不能承载人口、经济的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解决日益破坏严重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受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3]。
本文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和管理状况,论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对策。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建议》中关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要求的一个重大亮点,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改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设计的一条科学的、持续的发展轨道。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资源现状与管理状况
20纪90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资源消耗量也扶摇直上,加之不少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不断加剧,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均拥有量却相当少,主要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铜矿、铁矿人均探明储量仅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8%、11%、17%、35%;其他如: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仅分别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25%、16.7%、50%。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在如此严峻的资源形势下,我国不少地方还一直走的是依靠过度消耗资源来推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发展之路,“高投入、高肖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现象普遍,资源损失浪费极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总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占世界总量的4%。2003年,我国近40%的石油、50%的铁矿、60% 的铜矿石依靠进口。2005年,我国石油、铁矿的进口率分别达到45.5%、50.94%。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将有34种依靠进口;到2020年将增加到36种;到2030年则可能达到42至43种。尤其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1]。
严峻的资源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近年来,党和政府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实现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势头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可见,在资源与发展矛盾尖锐的现今,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着其紧迫性和必然性,我们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决定的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自然界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不能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然,要注意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很好地利用规律来为人类谋福利。恩格斯早在17世纪70年代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加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展开尚未充分,从而缺乏一种切肤之痛,人们长期以来并未意识到以全球性问题为代表的潜在危机,直到近几年来,人们在遇到资源缺乏的问题时,才感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4]。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淡水资源、耕地紧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人类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去发展经济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给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基于这种基本国情,增强节约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营造人民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环境与生态危机已不仅是一个狭义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国际政治、经
济、贸易和文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而要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4]。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先进意识是不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的,要进行灌输。所以,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作为就是引导,这种价值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重要[4]。国务院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要带头节约资源,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节约资源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
(二)、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5]。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切实解决好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
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拉动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的投资,这些热点行业的投资,又造成了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进而又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投资。这是一种投资的内部循环,没有形成最终消费。因此这种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支撑基础是脆弱的,难以持续的,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可能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坚决遏制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坚决防止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把加快发展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统一起来,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四)、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节约型机制是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此外,还应实行节约奖励政策。在核定能源、水等重要资源消耗的基数的基础上,国有事业单位可以将一定的拨款额度作为节约奖金发放。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节约的资金返还给实现节约的单位,由其自主使用,各类企业节约的资金也可按一定的比例抵扣地方税收,以示奖励。
四、结论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我国日益尖锐的资源与发展矛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峻的资源形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本文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表率作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好热点行业盲目过度投资等突出问题和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娟.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0(4).[1] 李少民.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5).[5] 王克群.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实事求是,2004,(4).[2] 杨红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福建理论学习,2007.[3] 李丽丹,邱玲等.用绿色化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
第四篇: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目录
简介
节约型社会与“勤俭建国”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措施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着力点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其他相关条件简介
节约型社会与“勤俭建国”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措施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着力点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其他相关条件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要看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节约型社会是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编辑本段节约型社会与“勤俭建国”
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基于此,必须着眼于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把节约资源纳入经济转换方式的重要内容,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编辑本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只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过去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另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严重。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转变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最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我国正在积极实行资源的“走出去”战略,但是对于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如果依赖进口,就会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有国家的长足发展。
编辑本段措施
温家宝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条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二条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条
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第四条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第五条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编辑本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着力点
第一点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要求真务实,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从今天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地、节材等具体工作做起,让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第二点
二是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杜绝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顽症”。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没有看到资源的无端消耗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后果。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于企业行为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对于政府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改变唯GDP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列入监督考核内容。
第三点
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以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四是大力扶持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产业潜力巨大,不仅能回收废弃物,减少污染,它的产值巨大,还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劳动及就业。环保产业只是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着手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循环经济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们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着手建立支撑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公众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条件
建设节约型社会,还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以科技进步带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完善法律法规,创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机制。要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资源产权权益,这样才有人对资源负起责任,才能尽量发挥资源的效益。要完善《节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规,加大实施力度,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者依法惩处。建立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根据资源的承载能力来配置资源。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还要建立健全民众的监督机制,让制度成为资源节约的有力保证。
第五篇:小学生演讲稿构建节约型社会(节约用水篇)
小学生演讲稿——构建节约型社会(节水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构建节约型社会(节水篇)》。
春暖花开,雨水唤醒了万物;炎炎夏日,河水灌溉了农田;金色秋天,泉水吸引了游人;冰天雪地,热茶让人备感温暖。四季轮回,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用水急剧增加,水的处境陷入尴尬。我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就在去年,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缺水状况,即使是“江南水乡”也面临着水资源危机。
你们知道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小伙伴用水是多么困难吗?在那里,一滴水值千金。他们平时的生活用水都是储存在井里的雨水。而饮用水,则要从很远的地方一桶桶挑来。即使只是一盆泥浆水,也要经历洗脸、洗衣服之后再喂牲畜的过程。
水哗哗地流,那是地球妈妈哭泣的声音,是我们心底流血的声音。节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门“必修课”:洗完手,拧紧水龙头;刷牙洗脸时随用随开水龙头,厕所水箱如果太大,可以在里面放一块砖头或是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以减少冲水量;洗澡时,使用感应水龙头;将洗脸水再用来洗脚,然后冲厕所;用淘米水来洗碗筷,这样既能去油,又循环使用了水资源。
晶莹剔透的水,滴滴都珍贵。相信,节水大军中,会有一个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