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面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直 面 农 村 中 小 学 艺 术 教 育
峨边五渡中学许克全
十年前,素质教育摇旗呐喊,一路沸扬,驻足于农村大街小巷。广大农村中小学转变了办学理念,全面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光荫荏苒,新课程改革鸣锣开道,现代素质教育观念植根农村,家喻户晓。“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积极性。学校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特别是艺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指导、督查力度逐步加大。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逐渐增强。各农村中小学显著提高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开齐开足了艺术教育课程,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艺术教育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峨边五渡中学为例:早在2000年,学校就创办了以激励学生写作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烽火埂文学社”,出版了多期《春之梦》。除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及广播体操比赛之外,其他艺术教育活动也开展得可谓如火如荼。一二九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节目汇演、期期举行的书法、绘画作品展览等等,充分反映了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曾取得的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调查,全县三十余所中小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面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随着国家办学投入的不断扩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截止今年春,多媒体已在全县各中小学安营扎寨,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理当提升到新的高度,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农村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有着清新田园风光和优美的山川景象;农村中小学是孕育艺术的土壤。但是,农村人文环境良莠不齐,因为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深度还不足,广度还不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就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观念滞后、师资短缺、形式单
一、设备不足、保障机制不够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一般心态,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看重的往往是学生升学考试学科的成绩发展情况。至于艺术教育,仿佛不仅是以后进入专业院校才可能考虑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子女的学习、升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还认为女孩应该稳重内敛,唱唱跳跳有辱斯文,甚至 1
把学唱、学跳视为轻浮的举动。凡此种种,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束缚了学生求知激情的延伸。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强调: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多数学生却把音乐、美术课程看成“副科”,是缓解和释放学习压力的减压阀,无足轻重,对之不感兴趣。“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常常发现在自己的班级中,特长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多数不在音乐、美术上下功夫,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是我们教师的遗憾。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专业化程度还亟待提高,就我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实际来看,科班出生的可谓凤毛麟角,大部份从事艺术教育的都是“兼职”;专业技能不精,知识积淀不深,综合素质还有待丰富和完善。从事艺术教育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表面上。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不够强。“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有足够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保障。
学校教育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各级主管部门评价教师的首要条件依然是教学质量,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岂敢对自己的工作掉以轻心!在艺术教育评价机制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专职艺术教师往往在统一考试面前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兼职艺术教师更容易出现重心向“评价”学科偏移,以致于艺术教育的授课、管理、考核流于形式,淡化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产生挤、占挪用现象,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造成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那就是没有一种与语、数、外等同的评价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的设备、设施不断完善。作为一个振兴民族希望的蓬勃大业,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站在学校教育的制高点上来看,不难发现艺术教育所占的空间还很小,场地还不足;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条件还不完善。多数学校甚至连兴趣活动的场所都不具备,更不要说乐器和其他设备了。多媒体进入了校园,网络连接到学校,但用在艺术教育上的频率还不高,效果还不够理想,真正的艺术教育还没有大张旗鼓地兴办起来;艺术教育的质量还不容乐观。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配臵专用场所都还需要化大力气。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积极投入到校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学生比例还很小;大部份学生还只是艺术教育的看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可见,艺术教育活动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戏”,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艺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和潜能。只有这,才能使艺术教育要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艺术人才的摇篮,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乐园。对于当前农村中小学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
直面现实,展望未来。既要看到艺术教育的巨大进步,又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步履艰难和潜在的希望。我们在积贫积弱的年代战胜过强敌,创造了辉煌;在综合国力稳步上升的今天,只要我们信心还在,信念和理想还在,那就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怎样实现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呢?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艺术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都要进一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摆正艺术教育的位臵,加强政策宣传,使家长和学生都要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根本上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弘扬名族的传统文化。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质量合格,技能过硬的艺术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岗位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课堂实践等。特别是充分运用好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要加强运用技能的学习;真正做到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师资。还要提高艺术教师的地位,提倡利益平等,以稳定艺术教师队伍。
物质决定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在重视艺术教育的前提下,下功夫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加大艺术器材的投入,配备应有的艺术教学器材,改变目前艺术教育硬件项目的落后困境,正真实现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艺术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小
学艺术教育充满生机。
虽然目前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尚有待完善,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有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系列科学考评机制,为艺术教育保驾护航。科学的考评机制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决策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更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和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以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潜力;拓展艺术教育的广阔空间。只要这种时机一旦成熟起来,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就会活力四射,精彩灿烂。
2009年3月
附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艺术活动的通知》
2、中国青年报《中小学艺术教育地位上升》
3、丝路花语《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4、广亚勤《浅议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教育的任务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纵观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现就结合我十年来的教学经历,浅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存的突出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一、农村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同虚设。
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考试这种评价手段将素质教育引进了死胡同,大家嘴上讲的是素质教育,事实上大部分农村学校实施的依然是应试教育,重视语数英,轻视体音美,重视成绩提高,轻视素质培养,始终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差,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和学校管理者的治学水平。这就促使管理者和教师在工作中带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惜违背教育规律,教育法则。在大多数学校,课表上的体、音、美课虽然也按要求排足了,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将其上成语数英或者自习课,学生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一节艺术课,结果老师不上,学生失望、沮丧,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如此情况,如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二)艺术教育师资匮乏。
大多数农村学校中的专业艺术教师屈指可数,而这些艺术
类教师有的被安排任教语数英等会考科目,只有幸运一点的会兼一两节艺术课,学校大部分的艺术课是由非专业老师兼职任教的,体音美课成了教师工作量中的边角料,一些教师自己都不会画不会唱,更不用谈兴趣培养、启迪心灵和艺术熏陶。在美术课上,时常发现老师说:把书翻第几页,画XX幅画,或者出示一张图片,学生照着画,没有专业的指导和评价,作业只是草草一改。音乐课,教师用音箱或电视放首歌,让孩子们跟着学,这样的教学,使孩子们原本对艺术课的热情和兴趣日渐消退,何谈提高孩子的修养,培养完美人格?
(三)学校艺术设施配置不到位。
大多数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学器材极其匮乏,只有一两架破旧的脚踏风琴,体育器材只有少数几个篮球、足球和几根跳绳,这数量根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从来没见过钢琴、二胡、长笛等,也不知道什么是画板,更别提画室、琴房了。这样的条件,怎能不使农村艺术教育浮于表面?
(四)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语数英在大部分师生心目中是“主科”,而体音美等则是“副科”,体音美教案简单写,作业大概批,课程随意上。而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的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对艺术教师怎样开展好艺术课并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评估办法,体音美课自然会被忽视。
(五)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
体音美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评价,学校并没有合理的方法,每学期快结束时,由任课教师自由组织测试,有的音乐老师安排每人唱一首歌,美术老师让每人画一幅画,体音老师组织个100米赛跑,以此给学生定个等级。评价方式单
一、片面。
二、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的改进措施:
(一)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尤其是艺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社会的有用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高低,不能只看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多少,或学校出了几个“尖子”,而应看学校培养的全体学生是否是高素质的,是否每一位学生经学校的培养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了生动活泼的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仅是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转变,学校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也要转变,而且教育行政部门的思想和观念更要首先转变,同时还要在家长和社会群体中形成强有力的共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重视艺术教育,在行动上更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严格的艺术教育课程要求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有了制度的制约和评估机制的促进,相信广大体音美教师自然会履行好职责,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会迈进一大步。
(三)改变评价方式:
不以一张成绩单评价孩子们的艺术水平,也不以纸质的材料评判一个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应制定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办法。评价方式是教育的指挥棒,只要给教师以明确的方向,艺术教育一定会稳步向前。
(四)建立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创设必要的办公条件。建立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中心问题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必要的教育场地与设施,只有具备较好的条件才可能拓宽教育的时空,才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充实师资力量:
给农村中小学配备充足的体音美专业老师,让这些专业老师专门任教艺术科目,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制。如果实在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学校可以组织有某一方面特长的非专业老师参加集中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学到比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六)加强硬件建设:
体音美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我们应抓住“双高双普”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资金,购置各类体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体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
极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或器材,使现有器材发挥最大效能。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将近十年,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仍在农村中小学根深蒂固,可以说如今的农村中小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接受艺术教育,全被语数英课程所挤占。农村孩子的艺术天分被扼杀,艺术才能被埋没,艺术修养得不到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得不到开发,孩子的全面发展严重受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项任务很艰巨,需要广大教育者克难攻坚,乘课程改革之东风,戮力同心,为农村艺术教育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三篇: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潘慧芳
1997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先后在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十多年过去了,小班化教育实验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全新的教育变革研究,已经从无形走向有形,大班化教学向小班化规制转变的足迹已逐步清晰。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薄弱学校等有明显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代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蕴涵着现代教育的理想追求。
然而,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进程滞缓,一系列有关小班化教育精神的科学追问,揭示了小班化实验深入推进的瓶颈。例如:小班化教育精神真正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小班化教育的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家校关系等教育元素,是否能随着班级人数的减少而得到本质性转变?诸如此类对小班化教育实验问题的科学理性挑战表明,我国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始由“形似”向“神似”阶段演进。唯有基于对“形似”的反思,才能实现对“神似”的自觉,唯有超越“形似”的“神似”,才能更深刻地实现小班化教育精神的本质。冷静直面当前小班化教育实验中众多表面程式化的问题,有效突破小班化教育转换阶段的“瓶颈”,才能构建出我国小班化教育的新高地。
一、小班化教育环境的效益问题
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是最普遍、最具体、最直接影响人发展的校园生活空间与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教育环境不仅作为审美对象对师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潜在课程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为此,教育环境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教育目的需要,教育环境的投入需要讲求教育的效益。
审视已投入较多财力的小班化实验学校环境发现,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或班级的教育环境都呈现出现代化、人性化和趣味化的取向,但与适性化、个别化、多元化的小班化教育精神若即若离,环境的教育效益定位不准,小班化教育环境的设计还有较大的改革和发展空间。
问题1:有的学校和教室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适性发展的提升作用不足
小班化教育精神不仅要求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
*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然而,不少学校的环境设计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提升研究。
例如,小学校园和教室环境缺少对小学生活力与想象力的激发。不少小学校园和教室环境仅仅注意到了小学生表象思维的特点,强化了环境色彩和环境信息的强度、美感或趣味,但普遍忽略了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的重要特点,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如果能在校园、教室的角落、窗台、墙面等处,放置各种便于学生观察、赏析或操弄的教学仪器物品等,让学生处处获得学习探究的机会,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
再如,初中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的学生自我拥有感和自主参与感不足。初中生主体意识日趋强烈,易于逆反,乐于自主创造。然而,不少初中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创设没有足够的学生 1 自我领域,没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空间,没有足够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的隐秘空间和氛围。如果能在校园、教室创设学生创作、展示、留言或涂鸦等学生自我区域,给予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来解决问题的环境空间,一定能让学生在感到满足、充实和愉悦之中,敞开情感和创造之门。
问题2: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社会情感史化氛围过于运动化和形式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这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工程。然而,不少小学和初中的校园和教室环境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等一系列高级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抽象和简单,缺少基础性、学生主体性和系统性:缺少精心地、生活化地、持之以恒地创设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渐向同伴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过渡的活动区。
问题3:校园和教室环境的教育教学功能不足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形态。然而,有些学校的教育环境设计中教育教学功能空泛。
例如,教育教学环境的弹性和动态性不足。小班教育教学需要采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校园和教室空间的弹性调整来配合。但是,不少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和教室的空间区隔弹性不足,只能移动桌椅,个别学习或小组讨论的小空间不灵活,有的校园教育教学用房改造的主旨不清晰,仅满足于特色教室的创设,无动态化的学生适性学习角落。
再如,校园和教室环境中学生主体的学习化功能不足。一个好的小班化教育校园和教室环境,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弹性化的、个性化的、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的学习化功能。但是,目前不少校园和教室环境设计不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情趣,没有关照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缺乏学生选择学习、多样学习、互动交流和自主创造的空间,难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青少年对世界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和观察视角。教育教学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设计不仅要能适应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产生积极的提升性引导。简单机械的现代化、人性化、童趣化或贵族化的教育环境设计,不是小班化教育精神的本质所在。
二、小班化教学的“大班模式”问题
大班课堂变成了小班课堂,学生因得到更多关照而学习成绩有所进步的浅层效果,常常会迷惑教师,使教师满足于在原大班教学模式表层上踏步,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没能真正实现“小班化”,没有认真研究“小班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
问题1:“小班化教学”被误解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
现实的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中,不少教师误将“小班化教学”视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没有能在“为每一位学生设置最合适的课程”上下功夫,没有能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研究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多样化、教学设计适性化、辅导原则个别化、教学评量多元化、师生互动优质化、师生合作和谐化等一系列小班化教学特有的问题。
班级人数相对较少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外在特征。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教学,要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彰显。可见,“小班化教学”与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探讨和揭示差异性、个别化教学的规律,需要在“米粒”上下功夫,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本 2 身的系列问题。否则,难以实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小班化教学目的,难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质的飞跃。
问题2:大而化之的“100%关注”扭曲了小班化教学精神
翻阅小班化实验学校老师写的教学改革论文,看到不少教师热衷于“学生参与率、课堂互动率、个别关注率分别达到100%”的研究,满足于每一节课“100%”的学生都被触及的热闹景象。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及发展不平衡性,提供个别化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大而化之的“100%关注”,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各有特性和差异性的研究。“100%关注”研究应该改变为“100%不一样”的研究,改变为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品行、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和不同发展机会的研究,改变为对必修科目的弹性、选修科目的选择性、评价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作业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由性等因材施教策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充分性,才能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精神。
问题3:不少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缺失引导学生差异性学习的氛围
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是学习量和内容不断加深的过渡年段,加上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正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心理和生理的波动变化较大,学习成绩也会产生波动和分化。然而,不少初中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创设忽略了引导学生自主、自由、自律地进行学习的情境。因此,校园和教室环境中有必要引入或增加能引导学生差异性学习的氛围,如:校园、教室中是否可以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进度的教学资源放置区或“课程超市”?是否可以引导师生自主创造别有风格的学习交流园地?
问题4:小班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深层体验不到位
由于小班化教学时空相对增加,教育的关照度增加,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实践等活动时间。但是,现在盛行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教学活动热闹的多,实在的少:走过场的多,深层体验的少:为活动而活动的多,追求活动效益的少。老师会精心设计“以身体之”的活动,但不懂得“体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教学活动能做到“以心验之”。唯有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活动有了深层的体验,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才有希望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活动目的。“放羊式”的活动课,是新课改以来大班活动教学改革的通病。
问题5:小班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在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和创造性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少有清规戒律的制约和世俗情理的束缚、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法国文学家法郎士曾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然而,目前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示范课中缺少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专题研究。同时,由于班级人数少,学习和竞争的对象相对就少了,课堂中争论和开阔思路的气氛相对较弱。而主动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竞争,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辩论,人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主动能力和创造精神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如何想方设法弥补小班化教学在竞争方面的弱点,如何满足和提升学生天赋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如何加强小班化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是小班化教学实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小班化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特长”错位问题
在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不少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社区资源、文化传统、师资特点及生源情况,着力培育学校特色。以特色丰富学校内涵,以特色造就学校品牌,已成为提升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声誉的一项举措。
然而,学校办学特色与小班化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学校办学特色是否有助于小班化教育精神的落实?这些问题都需要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能静心思考、潜心研究。
问题1: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本末倒置
一些学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不仅不顾及学生个体的“特长”,反而片面追求学校办学特色的“批量生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个性天赋、志趣品质各不相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度身定制他们自己的成才方案,将学生领上最适合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本质。强求学生完全适应学校特色,结果会压抑或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本上也违背了小班化教育的宗旨。
问题2: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
个性特长是现代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然而,不少学校没能精心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学校的“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学校在打造特色的时候应该先明确:打造学校特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更加充分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才是学校“特色”经久不衰的源头活水。精心研究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关系,让学校特色成为激发学生“人尽其才”的推动力,才是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正确选择。
四、小班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力度问题
各省市在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加大对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行政支持力度,出台了一些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经费、人事、教育研究等倾斜性政策,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越办越好,在市民中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教育实验研究“高原区”或“瓶颈”的诸多难题突破,仍有赖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问题1:前期研究经验的深入加工提炼和推广不足
小班化教育实验已对小班化教育的思想、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部分实验总结已刊登在南京小班化网站和南京教育绿皮书等处。但是,已摸索出的经验几乎都是单一的“如何做”的陈述,缺少“为什么”、“如何推广”的探索,并且还是零星地、感性状地散落在探索学校或教师的个体点上,精心加工提炼和推广不足。
感觉的东西不一定真正理解,唯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各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经验需要逐步地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考,由点上经验过渡到广泛分享,只有这样,前期研究才能转化为现实而持久的教育实践力量。这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组织多方力量和行政推动,任何一所学校的孤立行为都是难以奏效的。
问题2:小班化教育还缺一支“小班化”的教师队伍
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小班化教育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教师。首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更。小班化教育需要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现代质量观,才能充分发展小班在时空上的优越性。其次,在于教师能否拥有精致教育的学科教学技术,把握好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否则先进的小班化理念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否用心爱戴学生,能否把教育教学的着力点用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等方面来,能否具备心中有学生的职业操守。
然而,现实的小班化实验学校基本是原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甚至是办学条件不太好的学校。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容易,但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术非一日之功。加上还没有建立小班化教育教师评估与表彰的办法,一些教师即便理解了小班化教育精神,但仍缺乏自觉地研究和吸收小班化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行为表现上往往不能够多一点主动,少一点被动。小班化教育实验教师素质的变化滞后于小班化教育教学环境变化的现象,已成为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显性障碍。如何帮助实验学校师资队伍跟上实验深入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上统筹教师培训或组织教师队伍流动。促进小班化教师的优质发展,应该是推进小班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问题3: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人事编制、办学经费、教育研究等倾斜政策仍不够配套和规范
(1)小班化教育的师生比政策至今不明。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展以来,班上学生数减少了,相应的,教师如何配置的问题一直模糊不清。人事以及编制部门核定教师编制依然比照大班的标准,因此,小班化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编制偏紧的现象,在人事编制的核定上,教师任课工作量标准不清,这已成为小班化教育学校校长人事管理、工作量计算的一大难处。小班化教育的人事编制改革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以文件形式予以确认。
(2)小班化教育的专项拨款办法尚未形成规范文件。目前小班化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是按照实验班级给予的补助经费,而不是规范的生均经费。财政部门对于学校办公经费的划拨依据的是生均的方式,班额减少,学校获得的经费总额将随之减少。况且,现行的补助经费还不能满足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研究能否将下拨经费由原来的按人头拨款变为按班级拨款,从根本上提高小班化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调动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推动小班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3)小班化学校的学区生源布局调整和控制无长远规划,社会声誉逐步提高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生源饱和,小班化教育的班额度控制已有危机。
(4)小班化教育的支持、指导和督察没有纳入市区教研、科研、师培、电教、督导等部门的职责范围,无一体化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小班化教育学校的评估制度、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无研究和解决的“集团军”,直接影响小班化教育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问题4:小班化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管理是实验项目的管理方式,没有从体制上将小班化教育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已经呈现出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逐步加大、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无权威鉴定和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尚处于研究状态,而没有明确的市区行政管理责任人或责任制予以及时解决。
可以预见,小班化教育对整体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办学的高位均衡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更有价值的是,小班化教育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创新和变革具有普遍的素质教育意义。如果我们能在整合表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尽早地梳理和建构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前沿水平的小班化教育实践路径和理论,就能推动小班化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我国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正进入由“形似”向“神似”转换的阶段,众多表面程式化的问题面临科学理性的挑战。小班化教育环境的效益问题、小班化教学的“大班模式”问题、学 5 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问题、“小班化”的教育政策配套等问题,已构成了小班化实验深入推进的瓶颈。
第四篇: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作者:苏海英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1期
中小学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家庭、教育条件、社会资源、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以及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艺术教育举步艰难。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音乐、美术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对希望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但师资队伍中人才的短缺,业务素质的低下,是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偏远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鼓励中小学艺术教师积极参与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真正把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引向现代化教育轨道。
第二,更新教师观念,给音乐和美术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人心智的全面发展,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不把音乐和美术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和研究,不将其作为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来抓好、抓实,素质教育则难以抓到本质。要想使新课改精神真正贯穿音乐和美术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音乐和美术教育的各环节,就应该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上下功夫。
学校领导班子在统一思想认识后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彻底克服了非考试学科不重要的应试教育思想,从人的持续发展出发,研究、制定、实施音乐与美术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由传统音乐和美术教育观向终身教育观转变,由机械被动地适应观向创新的主动适应观转变。音乐和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体魄;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美;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作风;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具有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较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外,还具有为社会主义音乐和美术事业与科学勇于献身,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对“人才”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激励人们跨进的一种教育工具,却被学生家长所谓的主科与小科的区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没有了位置。疏不知21世纪对人才素质是高标准高要求,由一人一技的单一结构向一技多能的复合结构发展。正是由于对人才素质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艺术教育在“人才”这个概念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家长明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让整个社会参与并支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才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四,探究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与心灵”的教育。探究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无疑将深刻体现美育的现实意义,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法规文件的规定,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
1.优化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对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个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构建和加强艺术鉴赏、培养艺术兴趣,训练艺术技能技巧和发展高品位特长的多层次课程体系。
2.营造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对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艺术美来源于师生共同的精心设计,在设计中使学校环境得到美化、净化、绿化、儿童化、教育化和乐园化,让每一寸空间,每一处角落都渗透美,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美的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针对我们农村公共艺术设施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就要注重开发民间的、乡土的艺术教育资源。地方戏、曲艺、民间工艺、农民画等乡土文化可精心选择编组成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材料,也会收效匪浅。
3.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围绕“培养兴趣、诱发情感、加强基础、强化训练、生动活泼、发展素质”的主线,对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法进行整体性改革,借鉴成功的经验,做好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
4.发挥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的作用。在“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下,在中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可以渗透艺术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因素。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因素,积极主动地把中小学艺术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融入全过程,使中小学生懂得目的性和完美性是一致的。
第五,要解除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
《吉林省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钢要》指出:素质教育是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智力培养的同时,做到体、音、美、劳并举,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所以,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不容忽视,评价制度是导向。要改变古老的“百分制”评价办法,要重视艺术教育的“过程评价”、“整体评价”和“综合评价”,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来。
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运用艺术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就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认识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认识的调查报告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们生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在学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学生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城市,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器乐、舞蹈、书画、声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爱好特长,甚至自己也辛辛苦苦成了“学员”。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盲区”。艺术课的开设也往往有名无实。现在我校学生也只有近10%的孩子拥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特长,这不难想象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都是一大滞后因素。为此,我对在校300名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家长对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特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家长主观上支持孩子学一项艺术爱好特长的占35%;家长支持但苦于经济无力的只占15%;家长不支持认为无用的占23%;诚然,家长和学生没考虑过此问题的占17%;可见,只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一技之长”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支持孩子的艺术学习,“经济无力”不是一个致命因素,关键是家长的认识淡薄、肤浅。也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茫然,更有一部分家长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认为学知识,考普通大学才是正统,才有出息。考艺术,那是不务正业。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尽管每年普通高中在逐年扩招一些艺术学生,但学生自愿报名的极少。致使那些认为自己成绩差,考艺术是迫不得已才选择报考艺术学校。因此学校学艺术的风气也难营造出来。致使人们更加忽视艺术教育。
二、学生对培养艺术爱好特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一门艺术爱好特长会让自己终身受益”,持肯定态度的占84%;主观上愿意学的占55%;没兴趣不愿意学占8%;愿意学没时间的(参加英语等课外补习班)占16%。说明学生对培养艺术爱好特长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易被动地服从家长的安排。“我没时间学”也只是一些学生的借口。还有25%的学生尝试了电子琴、拉丁舞、绘画等艺术班培训,但只坚持了不到半年时段的学习便半途而废了,究其原因多数是孩子缺乏自我挑战“坚持”的精神,意志薄弱怕吃苦,只有个别的是家长不舍得投资而被迫放弃。
三、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以往许多家长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忽略素质培养,现在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后悔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一些艺术方面的特长,走向社会无从是从;现在还有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恶补”,因为“有用”,唯恐“吃亏”。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好胜,按受能力强,可塑性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其潜能可得到深度开发,兴趣爱好可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会得到张扬,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当时可能会看不到多么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做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然而我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家校结合,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刻不容缓!
四、思考与对策:
1、强化认识,理论先行
学校在“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念好书”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从“以美育人、特色立校”的高度来开展学生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功能,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务实与务虚,也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艺术教育看作是装点门面的饰物,而是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立校之本,育人之舟,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抓实抓好。
首先,依托科研,强化教师的觉悟和认识,构建“以美育人、特色立校”的理论框架,提升教师“以美施教”的能力。其次,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学生爱好特长的认识。各班可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孩子发展特长不仅是现代社会人才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特长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掘某一方面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提升,非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进步,反而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家长消除疑虑,与学校密切配合,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发展特长,参加特长班培训活动,并要孩子勇于吃苦努力学习。
2、内外结合,双向进行
学校把校内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活动看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两翼,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相互联动,做到互相促进,实现两翼齐飞。教师要上好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课,深挖各学科的艺术内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艺术美,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学校要强化校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和特长竞赛比武活动,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能、体验成功、分享快乐搭建平台,并赋予“棋林高手”“校园歌星”“舞蹈小精灵”“象棋大王”“化妆大师”“等赞美性荣誉称号;班主任要注重和家庭双向沟通、达成共识,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寻找自己的长处“拜师学艺”,参加特长班培训学习(没经济条件的家庭也要鼓励孩子培养唱歌、画画、朗读、下棋等兴趣爱好),在学校练、在家里练,向老师学,向家长学,向社会上有特长的能人学。并鼓励有经济条件的家庭,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级各类的艺术大赛活动。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双向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我校艺术教育特征。
3、持之以恒,爱好升华
“兴趣爱好”可以愉悦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而“特长”是“兴趣爱好”长期磨练、升华的结果,是技术、是本领,会让人受益终身。所以鼓励学生不满足于浅层次的要求,在“拜师学艺”中勇于吃苦、认真努力,磨练坚强的意志品格,坚持不懈学到真正的技术本领,不半途而废。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一是自信心理,二是耐挫心理,三是恒心与毅力的培养,四是戒骄戒躁、不断前进的优秀心理品质。并通过学生爱好特长的培养积极迁移,促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个性品格等方面协同发展、和谐共进。
4、依托科研,形成成果
以科研为依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总结反思、生成智慧,让艺术教育在我校生根、发芽,开出奇葩,结出硕果,为我校“夯实科研、特色立校、可持续发展” 再攀高峰,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