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班级:2011英语教育姓名:孔秋芬时间:2013-10-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巨著之一。这部悲剧围绕着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少女苔丝展开的。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了刑场。
然而苔丝的 悲剧结局并不是意外,而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 一:贫穷和家庭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
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脑子虚荣。家庭的贫寒使苔丝去认本家。但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阿力克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的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如果不想嫁给阿力克就应当更小心些。但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没有警告过苔丝所面临的那个危险。并且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有可能落到苔丝头上。苔丝心疼她的弟妹,不忍心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决定了苔丝的命运。二: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息息相关。
她的周围是两种类型的男人代表,阿力克代表着野蛮粗俗的恶势力,他狂妄的追求肉欲和金钱,这样的人其恶在于表面,人们有理由憎恨。而安琪儿,正如其名所言,是所谓“天使”的代表,我们毫不怀疑他对苔丝的爱情。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是一位对女性要求严厉,对自己宽容的伪善道德的化身。阿力克作风下流,利用苔丝的贫穷,假冒母亲的名义骗他去饲养家禽,利用快速赶车吓唬她,占她的便宜;在猎苑趁她精疲力竭时奸污了她;以后又乘人之危利用她一家老小无家可归时霸占了她。尽管他也曾做过“浪子回头”,现身说法狂热地宣扬过福音,但正如哈代所说:“他的阵地其实不堪一击,他那心血来潮式的转变跟理性没有任何关系,那只不过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由于母亲的逝世心里难过,在寻求新的刺激时搞出的一种怪花样罢了。”安琪儿忠于自己的思想。他因为怀疑基督教义便毅然放弃了上剑桥读书的机会。他博览群书,有独立的思想。起初他对苔丝的爱具有初恋的纯洁,炽热与真诚,苔丝在他的眼里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美的极致。可是,就在新婚之夜当纯洁的苔丝向安琪儿讲诉了她的过去之后,一切
班级:2011英语教育姓名:孔秋芬时间:2013-10-9
却突然变了样。苔丝的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苔丝遭到阿力克的侮辱,那并不是她的过错。“这样遭受折磨的并不是一个在过去有很多见不得人的风流艳史的成熟女人,而是一个生活单纯不过二十一岁的姑娘还在她不通世事的年代,她就像一只小鸟,陷入了罗网,被人抓住了。”更何况安琪儿他自己也并非白璧无瑕。为什么苔丝可以原谅他一时的放纵,他就不可以理解苔丝的不幸?表面上看,安琪儿比阿力克好上百倍,但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了阿力克。三:苔丝悲剧的自身性格因素。
她太过纯洁,太勇敢作自我牺牲了。她的这个性格却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着真是莫大的讽刺啊!跟自己不爱的人谈情说爱,硬要她娶她,她做不到;跟他鬼混下去,她更做不到。于是便离开。她的逻辑就这么简单。内心就这么纯洁朴素。她也是个传统的男性中心贞操观念的受害者。她被阿力克侮辱后,内心总是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畏缩退让,表现得软弱。同时,她心地太过善良,她愿意为了家庭而无私的牺牲自己,当家里面临极度困难时,她竟会选择与无耻的阿力克同居,以换取这个恶棍的帮助。当然这也表明那个时代下的女子的无助和可悲,想要自食其力而不得的悲剧人生。
苔丝这个女性角色,她不同于传统的柔弱的女子。美丽迷人是她的资质,可是她在更深层上来说是一个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自己幸福权利的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却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在遭受到了诱奸,抛弃的重重打击与伤害后,最终酿成了苔丝的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托马斯·哈代著 王忠祥 聂珍剑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苔丝》(英国)托马斯·哈代著 孙法理译(译序)
《英国小说各家名著译析》上高继海主编
第二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刑场。许多评论家认为命运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的确,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场悲剧。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进一步分析究竟是什么“谋害”了苔丝。
关键词:自尊;世俗偏见;双亲失职:贫穷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讲述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从而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农村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许多人认为苔丝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超自然力,比如命运的左右。
在小说中,苔丝是一位纯洁的女性,她性格上不存在任何导致悲剧的缺陷。她在无知的情况下被亚雷克侵犯,作为一名受害者,等待苔丝的不是社会的同情和怜悯,而是人们的异样眼光和唾弃。由此,苔丝与命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苔丝竭尽全力摆脱萦绕在脑海中的不光彩的过去,奋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无果而终。她被世俗和社会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屡次被侵犯她的人设计陷害。更可悲的是当侵犯者——亚雷克逍遥法外时,苔丝却独自承担所有的不公。最终,绝望中的苔丝刺死了亚雷克,并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达,每一个人都是命运手中的玩物,命运主宰一切。在与命运的交锋中,人始终处于劣势。
苔丝首先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随后又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当她拼命地抵触错误的人的时候,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这个错误的人影响了苔丝的整个人生。而当她遇到正确的人时,残酷的命运甚至连坦白的机会都不曾给予苔丝。当苔丝在婚前企图向安吉尔告知不光彩的过去时,她的坦白信竟然阴差阳错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继而更为残酷的是当苔丝放弃了希望,屈从于亚雷克后,安吉尔又悔过自新,前来与苔丝重归于好。读者似乎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双无形的手,一双命运的手将苔丝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丝的本性中蕴藏着强烈的自尊。从一开始,苔丝就不情愿去拜访所谓的本家以寻求帮助。若不是她心中认定她就是杀死家中唯一一匹老马——王子的凶手,她绝不会迈出那一步。失去贞操后,苔丝拖着沉重的行李义无反顾地逃离亚克雷的家,当亚克雷追上并再次向苔丝提供他所谓的爱心时,苔丝一口回绝了。如果我们说自尊使苔丝暂时逃脱亚克雷的控制的话,那么这种自尊在她遇见安吉尔后将她一步步推向悲剧。安吉尔拒绝原谅苔丝并狠心抛弃她远赴巴西,苔丝仍旧挣扎着存活下去,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面对艰苦的条件,强烈的自尊使苔丝不曾像被告知的那样向安吉尔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与孤独。
苔丝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承受着社会世俗对她的束缚和偏见。在苔丝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与所谓的表哥不正常的关系就在马勒村中迅速传开。邻居们纷纷对她的所谓不道德的行为表示蔑视。甚至连苔丝的朋友都认为她不是原来的苔丝了。苔丝竭力摆脱过去的阴影,不受流言蜚语的干扰,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动仅仅局限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丝的新生儿在没有受洗礼的情况下夭折了,苔丝的父亲拒绝为其请牧师,因为他认为苔丝和她的孩子已经使他们高贵家族蒙羞,不应该再让牧师刺探他的家事。为此苔丝不得不自己为孩子洗礼。在苔丝的父亲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观念又使他们被迫搬离住处,无家可归。
贫穷是导致苔丝去认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贵的血统后,苔丝的父亲便洋洋自得。看着喝的烂醉的父亲,苔丝不得不替父半夜赶路送蜂箱。途中,苔丝和弟弟都睡着了,突然她们被一件不幸的事情惊醒了,她们的马车和邮车相撞,这个事故要了王子的命。苔丝是唯一清楚没有马将会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万分,严厉地责各自己。此时,除了那所谓的贵族血统之外,他们家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带着内疚,她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来帮助家庭克服由贫穷所带来的困难。在安吉儿远去巴西后,苔丝重返贫穷的家照顾家人。而父亲的去世使她们雪上加霜。贫穷迫使苔丝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亚克雷。苔丝家境的贫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亲失职。苔丝的父亲是个酒鬼。苔丝,虽然仅仅十七岁,但是作为家中长女,她不得不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职不仅使苔丝的家庭深陷贫穷,而且最终变相地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幸。苔丝的父亲一知道自己属于曾经高贵辉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
此时苔丝的母亲非但不归劝丈夫,反而由此产生让苔丝去认本家的,然后趁机嫁给有钱人的愚蠢想法。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亚克雷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说如果不想嫁给亚克雷就应当更小心一些。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来没有警告过苔丝她所面临的那个危险。
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亚克雷和安吉尔息息相关。亚克雷认为女性仅仅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对苔丝的追求更多是由于占有欲和肉欲;而安吉尔则相反,他对苔丝的看法太过理想化,他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理解苔丝,并拒绝去更真实深刻地了解苔丝。亚克雷的引诱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他像鬼魂一样无时无刻不烦扰苔丝,这种烦扰使苔丝羞于见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丝远走他乡,去一个无人认识她的地区。即便这样,她不光彩的过去总是萦绕她心头,使她无法释怀。
对于安吉尔,苔丝渴望得到他的爱。爱情像甜蜜的毒药一样让苔丝欣然接受并毁其一生。爱情的甜蜜使苔丝和安吉尔暂时忘却了各自的烦恼。当安吉尔得知苔丝与亚克雷的过去后,那份真挚的爱情就转化为苔丝不得不独自享用的毒药。苔丝苦苦哀求安吉尔原谅自己,所得到的仅仅是安吉尔狠心的拒绝。苔丝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层面极度依赖安吉尔。在苔丝内心深处,她相信安吉尔比她高贵,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表面上看,安吉尔比亚克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亚克雷。安吉尔拒绝原谅使苔丝悲痛欲绝。在没有安吉尔的日子里,为了生存,苔丝不得不去夫林库姆农场做工。
在那里,一方面,苔丝要忍受农场主的压榨,另一方面,苔丝竭力抵制亚克雷的屡次引诱。尽管如此苔丝依旧保留对安吉尔的爱,并不断的批判和责各自己。虽然峰回路转,安吉尔最终回到苔丝身边并意欲与其重归于好,但一切对于苔丝来说都太迟了。苔丝已经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投向亚克雷的怀抱。面对前来心怀悔意的安吉尔,苔丝内心再次燃起对他的爱,这种令人窒息的爱连同苔丝对亚克雷的愤怒在瞬间爆发,导致苔丝将亚克雷刺死以证明她对安吉尔真诚的至死不渝的爱。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承受巨大的困苦,她渴望摆脱过去的阴影和生活的不幸。但是她的每一次艰难的抉择都使她的处境每况愈下。很显然,苔丝的悲剧不单是由命运造成的。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她的自尊,世俗偏见,双亲失职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悲剧。苔丝的死不是命运偶然开了一个小玩笑。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第三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美地下电影之比较研究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ter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非洲的青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描写非洲形象的改变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 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和懦弱性格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 浅析苔丝的悲剧
Study of Translating Skills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论《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双面性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Exploration of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Great Expectations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 对《推销员之死》的价值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
英语课堂焦虑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英语新闻标题中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第四篇:《德伯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2011级
毕 业 论 文
学位申请人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张梦盈 11022011014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 桂荷莲 副教授
目 录
中文摘要 关键词.......................................i 英文摘要 关键词......................................ii
一、绪论···············································1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1
(一)作家简介···················································2
(二)作品概述···················································3
三、《德伯家的苔丝》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4
(一)客观社会的原因········································4 1.社会环境因素····················································5 2.传统道德因素····················································5 3.虚伪的宗教······················································6 4.家庭原因························································8
(二)性格原因·········································9 1.亚雷和安吉尔的性格···············································9 2.苔丝的性格·················································10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德伯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张梦盈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教育 河南 新乡 453600 摘 要: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英国上同时也是世界上经典的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再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宗教原因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是那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她对命运有着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这篇论文讲的就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社会环境原因;性格特征;道德。
i
Causes of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the D’Urbervilles Zhang mengying English Educatio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xiang Henan
453600 Abstract: Thomas Hardy’s novel,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is a great classic work in England as well as in the world.This novel describes a tragic life about one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fter disgrace.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n begins to analysi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factors open out at that time.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Except thi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er own weakness in character, because she obviously h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society character---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Key words : tragedy;Social environment causes;Character;Moral.ii
一、绪 论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和诗歌领域里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让广大读者记住哈代的还是他写的小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哈代及其小说作品已被奉为经典,且国内外对哈代的研究著述也已颇丰,《德伯家的苔丝》通常被认为是哈代最杰出的维塞克斯小说和英国文学史上蕴涵最深的悲剧之一。作为他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巨作,长期以来,人们视托马斯·哈代为“悲观主义者”,1891年小说出版以来,批评家曾用不同的理论对小说做出了大量的阐释。尽管如此,然而其中大部分批评和阐释都是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即探究苔丝悲剧的根源。一些批评家将苔丝悲剧归因于她消极被动和顺从的性格;另外一些将之归因于维多利亚时代双重性道德标准;还有的将之归因于占支配地位的男权主义和父权主义。所有过去对苔丝悲剧成因的分析都从一定层面揭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然而所有这些阐释都不可能是穷尽性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以期有新的发现。关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有很多难解之谜,有许多的前人或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手法去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的原因,也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研究结论,但因而往往都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的热潮似乎永无止境。
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和诗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小说以及悲剧的创作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值得我们重视。哈代的文学思想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习并研究哈代的作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学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托马斯·哈代是跨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性格与环境矛盾冲突的结果。分析悲剧的前因后果,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并深层探讨她的性格特点以及男权意识对她命运的影响,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透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揭示了托玛斯·哈代小说中所蕴涵的悲剧感,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一)作家介绍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1867年因健康问题返回故乡。最初写作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代表作品有 《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的创作时期包括从自有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对他们表示同情。他的小说一直以故乡道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地区作背景。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可言的农业区,但它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整个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的基础彻底崩溃。他观察了农业危机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描写这一地区农民所受的灾难。但是他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支配人的命运的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这是宿命论的观点。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二)作品介绍
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实际上,德伯老太与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渊源关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从北方迁到这里,这个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苔丝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儿子亚雷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便装出一片好心,让苔丝在他家养鸡。三个月后,亚雷奸污了她。
苔丝失身之后,对亚雷极其鄙视和厌恶,她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受辱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
在牛奶厂,她认识了26岁的安吉尔·克莱。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继承牧师的衣钵,甘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这里学习养牛的本领,以求自立。在劳动中,苔丝和安巩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安吉尔父母提议他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结婚时,他断然拒绝了。而苔丝的思想却十分矛盾,她既对安吉尔正直的为人、自立的意志和对她的关怀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强烈的爱终于战胜了对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尔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罪过”原原本本地告诉安吉尔。但一当她讲完自己与亚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开通的安吉尔·克莱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到巴西去了,尽管他自己也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放荡地生活过。
被遗弃的苔丝心碎了。她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
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一天,在苔丝去安吉尔家打听消息回来的途中,发现毁掉她贞操的亚雷居然成了牧师,满口仁义道德地正在布道。亚雷还纠缠苔丝,无耻地企图与她同居。苔丝又气又怕,随即给丈夫写了一封长信,恳求克莱迅速归来保护自己。
克莱在巴西贫病交加,也历尽磨难。他后悔当时遗弃苔丝的卤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但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在这困难关头,亚雷乘虚而入,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克莱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把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刺醒。在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亚雷,追上克莱,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逃亡的欢乐生活。最后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被捕,接着被处绞刑;克莱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德伯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再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宗教原因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是那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一)客观社会的原因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宗教。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 “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1.社会环境因素
当时的英格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最为低下的阶层,苔丝的家人们过着最苦最累最没有尊严的生活。在成为上层阶级的欲望驱使之下,苔丝的父亲竟会送他的漂亮女儿去所谓的望族德维尔家攀亲戚关系。社会是残酷的。劳动者成天劳作却没有一片田地,穷苦的农民被资产阶级社会所控制,成为上层社会贵族的想法让糊涂的农民没了头脑,没了判断力。苔丝的悲剧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阶层所决定。
照哈代所说,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苔丝是纯真的大自然之女,她是处于农场主和农村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手工业和小商人之类的阶层.“这些人家,过去是乡村生活的中坚力量,是乡村传统风格的贮藏所,现在却只得逃往人口稠密的大地方,去寻找避难所了.” 这一阶层受农场主排挤,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房屋和土地,变得一贫如洗,苔丝的家庭正属于此。苔丝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之下,苔丝不得不委身亚历克。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2.传统道德因素
该作品在资本主义发展给英国偏远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带来深重灾难的背景下,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急剧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变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各种矛盾和危机面前,作者写出了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
《苔丝》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矩、逆来顺受、信神奉神为美德。在那个时代,在婚姻问题上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规范为原则,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是无法平等的。苔丝的悲剧有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就是当时那种顽固的妇女贞操观念。哈代在规定苔丝的思想行为中,始终与这一观念针锋相对,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这一观念
的社会和基督教教会。就常理而言,好人受了难,总能更多地引起同情,更强地激起义愤。但苔丝失身怀孕后,却受到世俗成见的非议与责难。苔丝正是在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成为了牺牲品,她的一生都是在暴力和强迫下生存。而社会和法律却认为对苔丝的迫害和侮辱都是应当的,因为她被认为是有过不道德的行为。在苔丝同安吉尔的关系上,同样暴露出当时婚姻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的虚伪性与残暴性。安吉尔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爱也是理想主义的类型。在结婚的第一个晚上,男女双方都坦白了过去各自在爱情上的过错。妻子饶恕了丈夫;丈夫却不肯谅解妻子。哈代试图苔丝和安吉尔平等,让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过罪恶”。
但是,安吉尔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文明思想的青年,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小市民特征。对于苔丝的过失,安吉尔说:“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苔丝终于被遗弃了。因为当时的社会道德认为,男人干了不道德的事并不认为有罪,而女人则不行。作为受害者本身,苔丝也认同自己过去犯了“罪”。
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像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所以说,不合理的传统道德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虚伪的宗教
哈代在《苔丝》中塑造了基督式的形象。《苔丝》里的老克莱先生是一位旧派牧师,他坚定不移地为他的信仰而奋斗。他正直善良,有着祟高的思想和一颗
真正仁爱宽容的心,是个近乎完美的基督圣徒,从他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哈代年轻时敬慕过的摩尔牧师的影子。小说中的女主角苔丝也是一个坚强、善良、忍让、宽容、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就是那耶稣的门徒所教的那种爱的化身,又回到这种自私自利的现代世界里来了。
《苔丝》是哈代反叛基督教的虚伪道德的一部力作。苔丝不幸遭到浪荡青年亚雷的诱奸,当她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家庭的极度贫困以及丈夫的遗弃时,她默默地忍受并进行了奋力抗争。但是,一连申偶然的事件与预兆仍然一步步把她逼向毁灭的深渊。这时,哈代嘲讽地问道:”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她一心信仰、庇护世人的上帝在哪?,小说最终以苔丝被处死作为结局。因此,“埃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小说中众神的主宰”喻指上帝,表达了作家对不仁慈、不公正的上帝的讥讽与不满。此外,在维多利亚时代,维护传统观念的人认为,哈代在小说中把苔丝这样一个“失身堕落的女人”作为主角进行描写,是不合道德的,也是与基督教的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的。然而,哈代却这样为她辩护:“她的灵魂,是一个纯洁贞坚的妇人的,虽然有过近一两年来的那样纷扰骚乱的经验,却完全没腐化堕落”,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地当时封建传统的旧道德观的强烈不满与控诉。
苔丝的丈夫安吉尔·克莱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哈代本人的思想。他“对于宗教,生来就是完全趋向改造那一方面的”。他借《圣经》语言对他父亲坚持的某些基督教旧教条予以反驳:“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那些不堪震动的都要娜开,那些不怕震动的才能存留。”他的宗教思想反映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变化与进步。然而,安吉尔绝非彻底挣脱了基督教传统思想的限制与束缚。在结婚当晚,当苔丝坦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希望得到他的宽恕时,他断然拒绝并无情
抛弃了她。他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陈见习俗的奴隶。他头脑里装的仍然是基督教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僵死教条。哈代在此不仅指出了安吉尔现思想上的局限性,而且表达了他对基督教陈旧道德观念的讽刺。哈代的双重心理与矛盾意识在《苔丝》中也有体现。在这部小说里,他对于苔丝的”失身”与”堕落”,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并坚决为她作了强烈的辩护,对于苔丝的忍让、虔诚、宽容、奉献等诸多品质也予以充分的赞扬。我们不难从中窥见其宗教思想的一面,即对仁爱、顺从、牺牲等基督精神的赞同。
4.家庭原因
苔丝的家庭决定了她的苦难并把她推向了悲剧。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洗衣妇。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已决定了苔丝的命运。
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苔丝的父亲,虚荣的老约翰,偶然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为了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为了满足卑微的虚荣心,苔丝的父母妄想通过“认亲”、“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尽管苔丝厌恶父母的虚伪,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儿,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落在她的身上。她深情的爱恋着她的弟妹们,不忍心看他们受苦。当家中的那匹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遵从母命极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结果横遭蹂躏。成了兽欲的牺牲品
和礼教的罪人。后来,她又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到处瓢泊,历尽沧桑,在山穷水尽之时。还是为了家庭,重回到亚雷身边。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温饱。亚雷提供了抚养,苔丝屈服了亚雷。她的家庭能以这种方式过得不错,而苔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失去了的希望———跟安吉尔一起生活。
家庭的贫困成为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最后
(二)性格因素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
1.亚雷和安吉尔的性格
亚雷作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是邪恶的代表,他是个花花公子无恶不作!为了得到苔丝,他以他母亲的名义写信欺骗苔丝为他工作,并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并占有苔丝。就是这样一个荒淫好色的恶魔后来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更加体现了亚雷所代表的宗教势力的伪善。
如果说无耻的亚雷使苔丝陷于苦难的折磨,那么让苔丝心动并相爱的克莱则把苔丝推进了苦难的深渊!俗话说明箭易躲暗箭伤人。如果亚雷是“明箭”伤害了苔丝的身体,那么克莱则是“暗箭”彻底伤害了苔丝的心。克莱在作品中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他虽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当牧师为上帝服务而愿意务农为人类服务。他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的生活,而到农村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恋爱问题上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这与亚雷大相径庭。这一切都说明他是当时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在与苔丝的交往中始终没有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尽管他自己曾与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有过放荡的行为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却并没有原谅苔丝对他的忏悔,相反还责备她嘲笑她并最终离弃了她。由此看出克莱人性虚伪的一面。表面上他说自己深爱着苔,实际上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苔丝过去,也说明了他性格中的懦弱。他爱的只是苔丝美丽的外表并不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身,或者说他对苔丝的爱过于空想。在他见到苔丝之前就已
经在心里设计了理想妻子的形象,因此他爱上苔丝的同时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某些传统道德观把苔丝理想化。当现实中的妻子没有那么完美时,他也就无法接受了。所以即使苔丝的坦白信没有阴差阳错地跑道地毯下面,即使克莱提前看到了这封信他也不会原谅苔丝和她结婚,因为克莱爱的终究是他自己而不是别的任何人.2.苔丝的性格
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
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
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
参考文献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4.10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9 [2]陈焘宇编选:《哈代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英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4] 韩明.苔丝悲剧的成因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0(1): 107-109.[5] 李丹.纯洁的女人悲惨的命运[J].许昌学院学报,2003,(4)[6] 彭燕.《解析苔丝悲剧的根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 [7]王菁.《为爱而毁灭——浅析苔丝的悲剧性及其成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8]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內蒙古:远方出版社2005,10
徐海波.苔丝性格浅析[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06)[9]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0]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鉴赏》,重庆出版社, 1986.[11] 张谷若.《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第五篇:《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分析
[摘要]英国作家哈代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注意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两个方面深层分析了哈代创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出现的原因。[关键词]悲剧命运;宿命论;牺牲品
一、前言
托马斯·哈代是19 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入侵下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和人民的遭遇,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掩盖下深刻的社会危机。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着浓厚的悲剧命运意识,以下将从两方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社会环境因素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多塞特郡的乡村,自小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很深。她们俩都是在英国乡下长大。在那里弥漫着宿命论色彩。所以这种宿命论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哈代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人物的悲剧都被他自觉不自觉的归为“命中注定”。在他的观念中,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力量。“他掌握着我们的命运”。这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在控制着宇宙的一切。正是这种力量掌握着人们的命运。无论你如何的挣扎,最终都逃脱不了。所以,在他的作品的人物遭受不幸时,他总是要对命运发出抗议。在苔丝死后,哈代就把苔丝的死归为命运的捉弄和不公,认为是命运的捉弄才让一个“纯洁的女人”遭受如此的不幸。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产生了一种极度悲观失望的情绪。他既不能够认识到社会变化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社会未来的真正道路。于是,他不得不求助于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希腊命运观念,把这种状况归为命运的安排。
苔丝的命远悲剧,来自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处于19 世纪末的哈代,由于维多利亚后期大英帝国开始衰落,萌芽的资本主义摧毁了小农经济,农民的生活普遍陷入困顿之中。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可以复制出生动的现实图画,而作为思想家,哈代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认为现实的危机与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神秘而不可预测的宇宙意志在敌视作恶多端的人类,哈代认为人在同环境的斗争当中,软弱无力,受着命远的支配。于是这种社会危机的认识却导致了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正如哈代其它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然由命运或宇宙意志支配着,偶然的不幸就降临到面前一样,苔丝的悲剧也是由于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一步一步促成。首先是德伯家因为偶然因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老马而导致苔丝去远亲家打工;苔丝本来对好色的亚力克处处设防,却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失身,导致苔丝整个悲剧的不可逆转性;在婚前向安吉尔坦诚自己的过去却因为信塞到了地毯下,致使苔丝新婚之际被抛弃;在生存困难时本来欲向丈夫家人求助,却因偶尔听到了兄弟的对话而放弃;一直自强自立的苔丝因为失去住所,一家老小生存出现危机而不得不听任亚力克的摆布; 最后看到安吉尔回心转意自己却又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幸福,绝望的苔丝愤而杀人,最后自己也毁灭了。苔丝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仿佛在她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的因素,由命运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惨的结局。苔丝没有被艰苦的体力劳动和困顿的生活击倒,却在精神上和感情上一次次遭遇重创,坚韧的苔丝对生活和命运进行了反抗却一次次被击倒,直到最后导致灭亡。哈代在作品中暗示了苔丝的悲剧也许就是上天对于她祖先犯下的罪行的惩罚,苔丝最后被不幸被处死则是众神结束了对于这个可怜少女的嘲弄。
三、个人性格因素
苔丝性格中也具有发生悲剧的可能性,就是说她性格上的弱点。她出身于偏僻落后的一个小乡村一个贫穷的小乡贩家庭,加之她聪明美貌,决定了她生性清高,却忍辱负重,屈从父母的虚荣;性格坚强却又优柔寡断,在爱情面前踟蹰徘徊;渴望幸福却又拘于世俗陋习;能够忍受困难却又充满冲动。绝望之时终于举起了复仇的尖刀;她自身纯洁无暇却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恶”的一面缺乏斗争的智慧。加之环境的残酷,恶人的狡猾毒辣,以及命运的戏弄,终于酿成悲剧的发生,最终走向毁灭。苔丝被亚蕾诱奸,就有其不可避免的因素。,从开始踏入德伯家,亚雷给她口中放草莓到给她胸前带上玫瑰花,从亚雷接她时在车上接吻戏弄,到后来的百般调戏,苔丝本应该出于一个姑娘的敏感以及防卫的本能而认清这个好色之徒的面目,但她竟然认为:“这一次的殷勤,刚好是在特别关头,只要接受了,两脚一跳,就可以把对这些敌人的恐惧和愤怒化为胜利,所以她就听凭了自己的冲动,不假思索,攀上栅栏门,把脚尖放到他的脚背上,爬上了他身后的马鞍子。”她为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他们两个,骑着马往前跑了一阵,都没说话,苔丝一路上抱着德伯,仍旧在胜利中喜得心砰砰乱跳”,进而对亚雷这只恶狼失去了防备,埋下了悲剧的隐患。由于她生长的环境、家庭、时代以及她本身就有严重的封建贞操观念和世俗观念,而又缺乏顽强的反抗精神,造就了她必定是一个悲剧人物。茫茫世界,同命运的女人又何止她一个? 这些都显示了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她在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她没有“欺骗”生活,而生活“欺骗”了她,她真的太纯真了。正如越是纯洁的东西越是容易被玷污一样。当克莱向她求婚时,她拿不定主意失去了对人的清醒认识,只看表面不顾及本质。她无法跨越贞操的障碍,也就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只凭经验,我们得经过长久的游荡才能得到捷径。”“但是世界上的人总是苦到这种金石之言再不能于他们有益了的时候,才能够觉悟其中的道理。”这是环境与性格的冲突所在,尽管克莱斥责苔丝不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但苔丝对克莱还是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她表示:“我只要已经爱上你,那我就要爱你到底儿。”在给克莱的信中,她写到:“你给我的这种惩罚,本是我应该受的,你对我发怒,很公正。”这显示了苔丝对命运的完全屈从,也反映出苔丝性格软弱的一面。亚雷对她采取了各种攻势,威胁她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有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儿去,你只要作太太,就得作我的太太!”在这种情况下,苔丝已不知不觉地在心理上发生了变异,她终于承认:“我本来认为你是个坏人,其实你也许比我所认识的那个克莱好些。在给克莱的信中她写到:“安讥啊,我现在受得诱惑太大了”。这就表明本身有主见的苔丝却在“重大事件”上失去了立场。
四、结束语
从《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悲剧命运色彩始终贯穿其中。因为如此也使他的作品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哈代看来,苔丝是命运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是由于“弥漫着宇宙的意志”即我们所说的命运造成的,纵使她进行反抗也是枉然。所以在作品中哈代时时发出了悲天悯人的慨叹,流露出一种对人类永远无法解脱悲剧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正是他悲剧命运意识在作品中最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陈焘宇.哈代创作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英]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5]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颜学军.哈代与悲观主义[J]北京:国外文学(季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