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
第二篇:诗词句
1、对子歌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 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2、关于天气的谚语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3、关于帮助的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4、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雄,剑门天下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5、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关于团结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
7、对联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浓烟淡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8、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猪八戒插葱——装象
9、名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0、珍惜时间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1、描写景色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12、描写友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刑俊臣)
13、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14、名言
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5、孔子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第三篇:诗词句精选
诗词选集
诗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 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做一书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 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 当垆仍是卓文君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春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己亥岁感事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上 王安石 江上漾西风 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 吹过乱山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绝句 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都是横戈马上行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事 磨损胸中万古刀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 高适 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 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 卧後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词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蝶恋花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念往昔 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红豆词 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浣溪纱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江神子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携手佳人 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 与谁同 淮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 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 楚江东
江神子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飏残红 野渡舟横 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 人不见 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 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 千里外 素花同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历史的天空 王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 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 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 轻浪五更风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满江红 大宋提刑官 千古悠悠 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惘 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滂沱雨 无底涧 涉激流 登彼岸 奋力拨云间 消得雾患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 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 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 孤城画角 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 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 庾楼月 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 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 酒醒后 思量著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 远山长 思往事 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思帝乡 韦庄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 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 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 不能羞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巫山一段云 李珣 古庙依青嶂 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 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 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 行客自多愁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 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上瓜洲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 几多愁 塞草连天 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 古今泪 水东流 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句
·欸乃一声山水绿 ·皑如山上雪 皎如云间月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穿花蝴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当年相知未回首 空叹年华似水流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立千仞 无欲则刚 ·何以犒赏人生 再上征程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
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年字《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年的传说春节的习俗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燃放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蒸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之意春节相关的诗词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燃灯的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观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 年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明代南京最盛观灯日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吴敬梓《儒林外史》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相关的诗词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晋文公重耳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山清明节的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1989 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恒景除魔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由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 “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尝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