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美文学选读总结
英国文学选读
乔叟(Geoffrey Chaucer)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anterbury Tales 英雄双韵体(压头韵,每两行押韵)
逼真的描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全貌,作品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阶层人士,展现出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画卷。作品内容反映了当时英国新型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同时以幽默和讽刺笔法揭示了种种人性,揭露了宗教的腐朽堕落、贵族的奢侈糜烂等当时社会中的丑陋现象,表达了英国人民对中世纪的封建思想和习俗的反叛,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意义:规范了中古英语。
威廉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十四行诗(sonnet)
威廉 布莱克(William Blake)代表作: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威廉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在是个创作上摒弃了18世纪诗歌风格上的因袭和滥调,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质朴,对英国试探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
波西 比希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4.5.The publication of Lyrical ballad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 of England.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s Mark Twain’s masterpieces.Twain’s novels are written in a language described as “colloquial speech”
6.Ezra Pound is famous for his development of imagism.The image presented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7.8.9.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s became a Critical success.Eimly Bronte wrote only one novel entitled Wuthering Heights The first settlers who became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American nation were quite a few of the Puritans, who wished to purify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10.The theme of Pride and Prejudice are love and marriage.Naturallism:
An extreme form of realism.Naturalistic writer usually depict the sordid side of life and show characters who are severely, if not hopelessly, limited by their environment or heredity.Imagism:
It’s 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S flourished form 1909 to 1917.The movement insists 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in poetry by “the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and the economy of wording.The leaders of this movement were Ezra Pound and Amy Lowell.Iceberg Theory
It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writing style of American writer Ernest Hemingway.The meaning of a pieces is not immediately evident, because the crux of the story lies below the surface, just as most of the mass of a real iceberg similarly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英国文学选读第14页的诗: 回答下列问题:
The poem is a Sonnet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with a rhyming pattern of _ababcdcdefefgg_
Which is the poet’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n the first line of the poem? Explain you points in Complete sentenc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poem?
Why did the poet say tha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xplain your points in complete sentences with reference to poem.以下题目三选一 1.2.3.Analysis symbolism in Moby Dick?
Explain the theme and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What are Edgar Allan Poe’s principles for the short story? Demonstrate the principles with the detail from his short story The
Unbound)西风颂(“Ods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中流传最远的句子是: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约翰 济慈(John Keats)希腊古瓮颂(”Ods on a Grecian Urn”)希腊古瓮颂流传最远的句子:Beauty is truth,truth is beatuty,-that is all 查尔斯 狄更斯(Clarles Dickens)
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Pickwick Club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 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 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以及hardtime。托马斯 哈代(Thomas Hardly)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dscure
奥斯卡 王尔德(Oscar Wilde)认真的重要性(The Important of Being
Earnest)
乔治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革马利翁Pygmalion 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T.S.艾略特(T.S.Eliot)荒原The Waste Land
威廉 巴特勒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塔 The Tower
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都柏林人Dubliners里面的Araby尤利西斯
Ulysses
弗吉妮娅 伍尔夫(Virginia Woolf)达罗卫夫人Mrs.Dalloway D.H劳伦斯(D.H.Lawrence)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E.M.福斯特(E.M.Foster)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美国文学选读
本杰明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自传The Autobiography 拉尔夫 华尔多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超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倡导者(Transcendentallism)
纳撒尼尔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赫尔曼 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Moby Dick)
白鲸中出现的人物:船长(ISHMAEL)白鲸(Moby Dick)生还者(Ahab)沃尔特 惠特曼(Walt Whitman)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 埃米莉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女诗人 female poet
马克 吐温(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斯蒂芬 克莱恩(Stephen Crane)海上扁舟The open Boat自然主义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尤金 格拉斯通 奥尼尔(Eugene Glastone O’Neill)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Cask of Amontillado?
Under the Elms
托尼 莫里森(Toni Morrison)所罗门之歌Songs of Solomon 宠儿Beloved 1.2.3.Bewolf fought against the Grendel and dragon The form of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is romanceGeoffrey Chaucer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第二篇:英美文学选读 傲慢与偏见
英
美
文
学
选
读
论
文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
叙事视角解读
姓名:
班级:
学号: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
摘要: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在全知视角下具有限制性的叙述模式向我们展示了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描绘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道德风貌,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抗争意识及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批判。
关键词: 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在奥斯丁的著作中,《傲慢与偏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文学史上不休的名著。剖析其原因,发现这与奥斯丁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自小说发表以来,其叙述技巧引起了广泛的评论,纵观其评论,发现对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分析还是不够。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颠覆了以往男权统治下的话语权,采用了全知视角下,从女性的有限视角展示故事,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生活,并首次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让女性有了话语权。因而,从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理解和把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对叙事模式及其意义产生影响。把性别和视角结合在一起的女性视角是指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评观念和批评角度。本文将从女性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发掘其对于展现女性意识的意义。
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是指作品叙述者或者人物从什么角度观
察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来说,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选择了全知视角,如在交代故事背景,人物首次出场以及在每章节中奥斯丁看似无意的评述。例如:小说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是通过贝内特太太总括式的议论“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公认的真理。”使读者顷刻间就能识别人物形象。贝内特太太在全知叙述视角下,是作为被叙述对象而存在,她的那句总括式议论,与作者的价值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造成了读者与她的距离,读者高高在上地评判着贝内特太太,笑她的迂腐和无知。但是正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婚姻价值观,正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婚恋观所以贝内特太太才把嫁女儿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读者在嘲讽贝内特太太的同时也了解了整个社会背景,实际上读者对贝内特太太的疏离也拉近了读者和隐含作者的距离,从而拉近了读者和女主人公的距离。在全知视角的应用方面还可以从小说的第二十二章中,作者那一段心酸讽刺的话语评价了夏绿蒂的婚姻看出。“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条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这句话揭示出了当时女子在婚姻方面的被动局面,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婚姻是两个门当户对家庭的结合,爱情的有无处于次要地位。对于女性来说,她在婚姻市场的卖点取决于她能够带来的嫁妆,像夏绿蒂这样没有嫁妆的女性,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做家庭教师,另一条就是抓住婚姻,所以当迂腐的柯林斯向她求婚时她爽快地答应了,这在夏绿蒂看来似乎
是最好的归宿了。奥斯丁一生未婚,在她27岁时曾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求婚,也就是拒绝了日后有保障的生活。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借玛丽安之口说出她当时心理“一个27岁的女子别指望再能感受爱情或激发爱情了”。由此可以看出,奥斯丁的理想婚姻模式是要以爱情为感情基础的。因此,对于夏绿蒂的选择,奥斯丁在这里既有对无奈的同情又有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讽刺。通过全知视角的插入议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了读者的同情从而让作者的批判更加有力。
《傲慢与偏见》向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而情节的这种魅力与奥斯丁独特的叙述视角分不开。根据里蒙-凯南的观点,文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本身的悬念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而这直接取决于文本信息的呈现先方式,信息缺省无疑是手段之一,而这正是有限视角的功能所在。同时,这一有限视角又是女性,因此,读者会从女性的视角来理解阅读这部作品,凸出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果说小说的前十章,全知视角叙述明显,叙述者全方位的观照这时间与人物,但是作者越来越强调伊丽莎白。就在达西不自觉的爱上伊丽莎白后,小说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即有限视角开始淡入。伊丽莎白在后面的章节不仅成为了小说的中心和焦点,而且故事里的人物,时间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读者反映论来看,由于视角的限制,叙述者可以忽视达西和威克姆等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造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从女性视角来说,作者选择伊丽莎白作为叙述视角是又其特殊意义的。
首先,伊丽莎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但是由于没有遗产可以继承,因此,在婚姻上她的命运比夏绿蒂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对自己妹妹的学究态度极尽嘲讽,但是她自己也是对于当时要求淑女的各种技艺样样精通,而这些技艺其实并非出自淑女们的喜欢,只是讨好以后自己的丈夫的手段罢了。从这一点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完全摈弃所谓的淑女练习,只不过她对于婚姻另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从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时说的话就可以理解“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决不能使你幸福”。这反映了伊丽莎白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读者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和奥斯丁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达西的偏见以及对威克姆的轻信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的自尊和自爱,以及她对于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的追求。其二,伊丽莎白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之下逐步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并获得了好感,因而,采用她的视角描写更有助于产生共鸣,让读者跟随伊丽莎白随着误会的升级逐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也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比如当达西和威克姆第一次共同出现时,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只是看到了他们面面相觑的神情,在伊丽莎白想弄明白达西和威克姆的关系时,达西一味隐瞒,而威克姆尽情欺骗。至此,读者和伊丽莎白一样把误会推向了顶点,对达西的为人更加痛恨。作者对于这一进程没有任何干涉,只是让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展示着故事情节,让读者从伊丽莎白这一点出发,了解伊丽莎白的单纯可爱,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可爱。但是当读到达西的信,读者同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而正是通过达西的信,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达西尽量改变了以往的傲慢态度。所以伊丽莎白为自己的轻信而“啊”出了自己的懊悔之情时,读者也恍然大悟,并且开始期待达西和伊丽莎白能成眷属。不出所料,小说的结尾,伊丽莎白这个灰姑娘终于通过重重曲折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奥斯丁一反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了女性视角,将女性作为主体来描绘,凸显了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女性自身的语言和话语方式的出现显示出了颠覆的力量,解构了男权社会,小说的男主人公是在女主人公的反击下改掉了自己的傲慢时才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参考文献
①(英)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②吴卫华。《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域外视野。③朱虹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④秦岚。试析《傲慢与偏见》的修辞技巧。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三篇: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代码:BT6262
总 学 时:32学分:2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美概况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英美文学选读是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外语系文学科外语类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概观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课程用一学期完成,具体要求是:主要了解英美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极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作家的生平介绍,主要代表作品的篇名、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作品风格流派及其在英美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不同时期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包括其生平年代、历史背景、代表作品篇名及评论赏析,并能回答相关一些问答题。能就每位作家代表作品的篇名、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及作品的风格流派、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发表自己意见。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文学的基本概念(2学时)
2.文学基本理论教学(4学时)
3、英国重要文学作品赏析(10学时)
4、美国重要文学作品赏析(8学时)
3.学生课堂讨论,分析作品(8学时)
四、教学方法建议
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选作家的介绍并阅读所选作品的篇章,教师在授课时进行重点讲解和介绍,并围绕要点进行提问,指导学生讨论、概述要点大意。提倡师生互动的课堂局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
2.每讲完一个作家的作品,教师应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落实形成性考核作业,以强化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3.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名著影片,还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就某作品写一篇一千以上字的论文
成绩评定:平时30%,期末考试70%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使用教材:陶洁,英美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篇:英美文学选读论文
周雪婷 英语093 090602320
英美文学论文
作为学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不应该拘泥于课本,而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熟悉国外文化的环境。
就如苏老师所说:若一个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竟不知道国外的文学著作,就太土鳖了。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上的比较轻松,通过电影和PPT给我们展示英美文学比较栩栩如生,并不是单纯的给我们看书或者读书,我感觉比上学期的那个英美概况学到的多很多,这些归功于老师!对于这门课程,若在别的老师教授可能又是无聊的读读,但是苏老师教的时候,即使有事也不想错过这门精彩的一课,不是只为了看点电影,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充实了,或许有些同学觉得看电影丝毫补充不了多少,但是我认为电影不光可以鲜明的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且情节衔接紧凑,引人入胜。我想,不止我,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喜欢苏老师的上课方式,一点都不夸张啊。
老师需要我们对这门课的建议,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有一小点,在轻松愉快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吸收点名家的语录。就像那次苏老师让我们抄的《简·爱》(Jane Eyre)中简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话,我希望就是可以多学一点。不一定让我们抄,可以推荐让我们课后自己搜,然后汲取精华。
通过这期课程的学习,《英美文学通论》通过展示异地文化使从原来的我们只模糊的知道莎士比亚到现在却可以对英美文化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理解。这门课程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英美文学的了解,了解了各种文学思想、题材、写作方式等,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整体激发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陶冶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情操。本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整体概括英国文学史,而另一部分是进一步精确阐述各个时期阶段,每个典型作家的特点,风格等。其实每一本文学史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这本文学通论也不例外。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形态。从中古世纪的民族史诗到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从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德伯家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都透露着作者的的情怀。我欣赏士比亚的挑战喜剧爆满时代的才华;我钦佩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现实主义的始创之作——《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的时代精神;我感慨拜伦和雪莱的英年早逝;我赞扬简·爱的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性格;我悲伤苔丝的悲惨命运…… 我相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一段辉煌的文学史,并不只有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学史。这本英美文学通论就像一枚发着光的玉,将英美文学的历史隧道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边走边观光着,或感慨,或唏嘘,或赞叹……
下面三篇是对《简·爱》(Jane Eyre)、《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和《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观后感。
《简·爱》(Jane Eyre)观后感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描写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受尽欺侮和白眼,却从不低头,坚持维护独立自由、追求个性、主张自由、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它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生的价值=尊严+爱。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居篱下,受尽委屈,承受着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使她拥有顽强的和百折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人格魅力。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感到卑贱,相反,她觉得人是平等的,也应该受到尊重,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尊、高尚的心灵,使得罗切斯特觉得他们是精神上可以与他平等交谈,而且无可自拔的爱上她。但是她们结婚的时候,当简·爱得知他已有妻子时,并没有受到金钱的诱惑而屈尊做他的情妇,而是选择离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她多么纠结的离开,在她内心深处她是那么爱罗切斯特,但她依旧选择离开。这种精神需要给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的人,在这个“小三”泛滥的社会,尤其是女士们,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导下,坚持自己的个人尊严,这是简·爱教给我们的。我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它就像导航灯一样,让我们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不要迷失自己,时刻掌握自己的方向。作者赋予了小说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过于完美,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浪漫,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这种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人的理想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欺骗自己,宁可抛弃自己爱的人,抛弃自尊,来寻找所谓物质上的富足,而最后变成了没有灵魂,只有漂亮躯壳的外表。故事完美的结局也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一直昏暗,相信明天肯定是美好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像简·爱一样坚持真爱,时刻保持善良。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观后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呼啸山庄的故事情节,就像老师说的一样,呼啸山庄的故事甚至有点变态,都是在相互的报复。但是,我们这是从普通生活的角度看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小说展示的是畸形的生活画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极端的内心想法藏在心底角落,正常人都不会做,一旦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畸形扭曲的人性。就像这部小说一样,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古怪、孤僻的性格,感觉也比较怪异。但是她是内容:旷野,西风,杂草,苍凉的落日,崎岖的地形„„这一切都似乎是一幅完美沧桑的画。故事一开始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朝暮相处的童年生活,高潮就是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林顿结婚,而希斯克利夫出走,终于在发达之后开始回来复仇。最后一阶段希斯克利夫的死亡,而哈里顿和凯蒂的相爱最终恢复了正常的人性。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变化;爱—恨—复仇是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艾米丽将所有的感情都赋予了这个受苦的弃儿身上,或爱,或恨。最后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了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我之所以一样的欣赏这部小说,不仅因为作者独特的思想性格,还有哥特式的渲染气息。有些场景看起来气氛压抑,令人恐惧。窗外是凹凸不平的荒野,光线很昏暗,风呼呼的把窗帘吹起来,枯枝忽然伸进窗内„„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回想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但是我就喜欢那种感觉。所以我也喜欢这种电影,像《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但是《呼啸山庄》是这类文学的鼻祖,因此我特别钦佩艾米
丽的才华,一个与外界没有多少交集的人竟然有这些细腻的思想和非凡的艺术,真的很钦佩。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观后感
小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但是可能比较小,并不知道它的真谛,只是觉得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时间从指缝间流逝,现在我忽然觉得这部作品很伟大!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用他的笔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硬汉子的特征:面对大海,他从不畏惧,对他向往的理想义无反顾的追求,即使遇到了凶猛的鲨鱼,他依然搏斗,直到筋疲力尽,拖着大马林鱼的鱼骨架回到岸上。虽然表面上,老人是个被鲨鱼打败的失败者,恰恰相反,他用自己的鱼骨架向人们证明他完全是个胜利者。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样一句话:Bu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他没有多少豪言壮志,也没有多少饱读诗书,这样的话只能是一个人高尚灵魂的倾诉。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等待我们更多的是荆棘的困难、险阻,因为我们都在生活着,也有很多无奈,难过的时候,迷惘地时候,失落的时候,想想《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心就会豁达了许多。这部小说就像潜伏在心底的一轮太阳,在你低谷的时候,它忽然为你照亮前面的路。有时候,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困难面前,需要拿出想圣地亚哥这样的铁汉子精神,执着、刚强、勇敢、毫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驾驭自己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这门课程教给了我们远不止文学史这么简单,在受到文学艺术熏陶的同时,我们也伴随故事所传达的精髓一起成长。
第五篇:英美文学选读Araby分析
Analysis
In “Araby,” the allure of new love and distant places mingles with the familiarity of everyday drudgery, with frustrating consequences.Mangan’s sister embodies this mingling, since she is part of the familiar surroundings of the narrator’s street as well as the exotic promise of the bazaar.She is a “brown figure” who both reflects the brown façades of the buildings that line the street and evokes the skin color of
romanticized images of Arabia that flood the narrator’s head.Like the bazaar that offers experiences that differ from everyday Dublin, Mangan’s sister intoxicates the narrator with new feelings of joy and elation.His love for her, however, must compete with the dullness of schoolwork, his uncle’s lateness, and the Dublin trains.Though he promises Mangan’s sister that he will go to Araby and purchase a gift for her, these mundane realities undermine his plans and ultimately thwart his desires.The narrator arrives at the bazaar only to encounter flowered teacups and English accents, not the freedom of the enchanting East.As the bazaar closes down, he realizes that Mangan’s sister will fail his expectations as well, and that his desire for her is actually only a vain wish for change.The narrator’s change of heart concludes the story on a moment of epiphany, but not a positive one.Instead of reaffirming his love or realizing that he does not need gifts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for Mangan’s sister, the narrator simply gives up.He seems to interpret his arrival at the bazaar as it fades into
darkness as a sign that his relationship with Mangan’s sister will also remain just a wishful idea and that his infatuation was as misguided as his fantasies about the bazaar.What might have been a story of happy, youthful love becomes a tragic story of defeat.Much like the disturbing, unfulfilling adventure in “An Encounter,” the narrator’s failure at the bazaar suggests that fulfillment and contentedness remain foreign to Dubliners, even in the most unusual events of the city like an annual bazaar.The tedious events that delay the narrator’s trip indicate that no room exists for love in the daily lives of Dubliners, and the absence of love renders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lmost anonymous.Though the narrator might imagine himself to be carrying thoughts of Mangan’s sister through his day as a priest would carry a Eucharistic chalice to an altar, the minutes tick away through school, dinner, and his uncle’s boring poetic recitation.Time does not adhere to the narrator’s visions of his relationship.The story presents this frustration as universal: the narrator is nameless, the girl is always “Mangan’s sister” as though she is any girl next door, and the story closes with the narrator imagining himself as a creature.In “Araby,” Joyce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experience frustrated desire for love and new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