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贵
州
艺
术
考
察
报
告
工艺美术学院服装二班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由于专业需要,我们学院安排组织我们服装专业于4月3号去贵州黔东南进行了对少数民族的服装考察之旅,主要目的是看看苗族多彩的服饰,和绚丽的银饰。
可以说这次旅程欢乐几许,难过几许,出发的时候火车上那将近26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恨透了,但是出发前背着两大包的零食,期待的心情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一路上我们笑得嗓子哑了,但是绿皮火车的硬座,让我对以前梦想坐着轰隆隆的火车走遍中国的那些心里的小火苗渐渐熄灭了,我不知道这次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当我满肚子塞满垃圾食品,满面油光,上个厕所等半天的时候,我有一种跑回家的冲动。那一路上,大小的山,长短的隧道,凌晨的时候看见满山的油菜花,我们激动的乱叫,对于平原的孩子来说,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实在是少的很。火车上难受时候产生的恨意慢慢全部由激动代替了。
当天晚上,我们在黔东南的凯里落脚,在吃了一天半垃圾食品之后第一次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家一个个都像一直饿了很多天的小狼崽,对食物充满了渴望,可想而知,那顿饭我们吃的是有多幸福。
凯里市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建筑上的避雷针都设计成牛角的样式,屋顶的设计也模仿吊脚楼建筑,最独特的是凯里的公交车站站台为苗族木制房屋样式。这些特色非常能吸引人的关注。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出发去了台江县,台江位于贵州黔东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史称“苗疆腹地”,总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其中苗族占97%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看了姊妹节的开幕式,我被满眼的亮丽服装惊讶到了,哪里都是新奇的,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丽,并不断引来惊艳的目光和掌声。她们身上的银饰多者数十件,少者一两件,银饰的造型大同小异,只是在头饰上有些标志性区别。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苗族服饰,恐怕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好的苗族服饰。苗族很多个支系所在的乡镇女性盛妆表演开始了,虽然从表演上我们感觉不到与其他地方苗族舞蹈的差别,但每队姑娘们奇特的服饰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度、样式、质地、花纹图案各不相同。这些绣满各种花纹图案的服饰都采用手工制作,绣制手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辫绣、锁边绣、纹绣、挑花、织锦等等。据当地县志记载,台江苗族的九个支系是以服饰来区分的。从方南、方你、方纠、方翁、方黎、方白、方秀、翁芒、后哨9个不同的服饰型状上就能区分出她们属哪支苗系
.每年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而异。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的苗族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正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
苗族“无人不穿花”,苗族姑娘从小爱刺绣,以精益求精著称。据说一件嫁衣要花上三四年时间。创造了刺绣、挑花、织花等多种艺术,在绣法上辫、绉、卷是苗家特有的绣法,其浑厚沉着,粗犷结实,像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她们在衣襟、衣袖、衣边、臂肩、围腰
上都绣着漂亮的植物、动物或几何图案,就连荷包、手帕和小孩的背带等一些生活用具上,也都绣有色彩斑斓、花样生动的精美刺绣,不仅花纹匀称,而且色调鲜明。人们都说苗族是一个“无人不穿花”的爱美民族„„《寨头苗家风俗录》(乡俗中国)则是黔东南及三穗地区少数民族苗族风俗风情的人类文化学的考察报告。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绮丽多姿,人文景观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旅游组织界定的旅游景区,还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世界之最--黎平天生桥和中共黎平会议会址。民族民间节日160多个,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以及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反排木鼓舞蜚声海内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推荐为“返朴归真、回真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
在凯里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施洞,苗族寨子里有个传统——到谁家就一定要留在那吃饭,他们喜欢用满桌的饭菜和香醇的美酒迎接客人,那一天我们吃了长桌宴,在离去时他们送了我们半天,这份热情最令人
感动。
贵州多山,所有的田都是梯田不利于机械化,且高山上不适合种作物,农民生活不是很富裕,即使是新盖的房子屋内也很简陋。妇女梳着传统的苗族发型,穿着青黑色或绿色苗族服饰,也是那份淳朴的民情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在凯里带了三天之后我们离开去了安顺,看了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去了天星桥看了中国最宽的瀑布和最漂亮的自然景观
黄果树瀑布以其雄奇壮阔的大瀑布、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十分壮丽。并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是除尼亚加拉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之外的第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由18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其中以黄果树大瀑布最为优美壮观,故统称为黄果树瀑布群。由于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这种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心动魄。对游者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精神的洗礼。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
第五天我们去了六枝,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去了长角苗,那是一个很贫穷的寨子,姑娘们都梳着很大的头型,进寨子的时候必须喝她们敬的酒,还不能用手碰到牛角杯子。六枝隶属于六盘水。六盘水市是一座以开发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位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六盘水辖六枝、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及钟山、红果、平寨3个经济开发区,1978年正式设立为省辖市,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266万。有汉、彝苗、布依等30多个民族,是中国江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到六盘水视察过。六盘水市市名,系取六枝(原为郎岱县)、盘县、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而得。这里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
在饮食上苗族人喜吃辣椒,所吃的菜食多为蔬菜,家常菜如酸菜、酸汤、腌菜、辣椒拌豆腐煮法特别,由于习惯在高山居住故用水矜持,他们饮生水、食冷饭,苗族人喜好饮酒,酒量甚大;苗族服饰颜色以青灰黑白居多,做衣服从不请人带做,妇女的盛装通常鲜艳夺目、缀有许多银饰;苗族民众工作极其勤劳,闲暇时有跳芦笙、斗牛等娱乐节日,这些节日习俗是苗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一个民族的了解往往始于它的服饰、节日,民族舞蹈通过服装、道具、动作、配乐等向人们展示和宣扬了本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中融入了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感受民族风情、挖掘民族文化精髓的机会。
到贵州你会发现人们提到过节关注的不是可以放一天假休息而是节日本身——过节的欢乐!过苗年、跳鼓节、芦笙节、吃新节——每个节日苗族人都跳舞唱歌、举行集会、观看斗牛,他们为节日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我们的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之所以受到冲击就是因为缺乏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应学习苗族让节日回归本来的纯真面目,让人们以过节相聚为乐而不以放假休息为乐。
这段旅途短暂而漫长,我们途中体会到的那些最原始、最简单、最淳朴的原生态民族的风情,将是我们艺术生涯难忘的一课。
第二篇:贵州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考察人:陈泽松
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贵州所辖地区的民俗,服装,建筑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被誉为“高原明珠”。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别名“林城”、“筑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称。
第一站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我们从贵阳客车站或体育馆汽车站,乘到安顺的大巴,20分钟一班,30元/人。在“天龙”高速出口下车,步行3千米或乘摩托车10元可至天龙屯堡。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天龙原名饭笼,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省会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六百余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
翻开《安顺府志,风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的历史记载,这已经是历史对“屯堡人”的定论。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考察后,把屯堡人定为“凤头苗”,这是一个错误,他把屯堡人看成少数民族了。
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戌边”。
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
屯堡人,六百年凝聚的一个迷,六百年织就的一个魂。
屯堡建筑
屯堡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有一段顺口溜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入屯堡古镇,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的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宛如走进一个石头的世界。天龙屯堡的石屋体现了居住与军事的完美结合,无战事时为居住用房,有战事时为防御设施。天龙屯堡的石墙高大,厚实,牢固,带有可以了望四周的碉楼,碉楼在当街一方设石窗,主要用于战时的观察和联系,这种石窗构造十分特殊,内宽外窄,称为“猫儿窗”,从外面较难射中窗内的目标,但可从内向敌人发射弓箭。屯堡石屋的石门构造都比较矮小,必须弯下腰来才能进去。遇有战事,敌人便难以攻进院内,石屋的人就易于防守,可有效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屯堡民居建筑既独立,同时又跟整个村寨的布局浑然一体,所有民居都可通过后门相通。
天龙屯堡古镇的石巷纵横密布,将整个古镇连为一个整体,在错综复杂中却又井然有序。战争时期,敌人一旦进入巷中,就像进入迷宫,关上巷门,就如关门打狗一般。屯堡石头建筑在充分体现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也蕴含着屯堡人所传承的江淮文明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来自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屯堡人的小院,满目都是精雕细刻的图案,木雕的窗棂门楣上刻着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等各式花纹,连柱脚处、下水道的入口处,也都有龙、凤、青蛙、蝴蝶、蝙蝠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正是在这些细微末节的地方,你能真切地感到江南水乡的文化涵养是如此深厚,即使只能用石头来打造家园,仍然精心把家装点得这样的雅致,而以民居的门头上雕刻最为繁复,有花窗、花板、垂花柱。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最为典型的是吉语类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屯堡服饰
屯堡妇女忠实守护着屯堡文化,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有风韵。凤阳汉装:屯堡妇女的服饰式样为大襟长袍,颜色一般为青色,蓝色,绿色,长袍的领口,袖口和斜襟处用彩线和另一种颜色的布条滚绣装饰,袍长及小腿,裤一般为蓝色长裤,腰系飘带。屯堡妇女的装饰也很特殊,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shào shào),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的发型是“三绺头”,三绺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 的发型,左右两小绺在耳前倒挽上去,形成双鬓,主要的一绺在脑后挽圆鬓,别上玉簪,罩以马尾纺织的圆网,再从额顶至后脑勺包上帕子。未婚女孩不挽圆鬓,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在明朝时,屯堡妇女的丈夫经常出去打仗,而一出去就生死难料,因此结婚后就必须包上白帕代表为其丈夫戴活孝,而现在象征着夫妻间的白头偕老,包青色的头帕表明在家里是长辈,以此同自己的儿媳妇区别开来;“耳上两个吊吊”:屯堡人喜欢戴银耳环;“腰上两个扫扫(shào shào)”:屯堡妇女人人都有一根青丝腰带,宽约两寸,长及六尺,用青丝紧密编织而成,十分结实,松松地系在腰间,在后腰下垂,几乎与长袍下摆齐,为了劳作,他们还在长袍外系上围腰;“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穿花鞋,鞋尖起倒勾,鞋帮上彩线绣花滚过。鞋尖倒勾里内藏利器,战事混乱时用作自卫之用。屯堡地戏
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的一种傩仪。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600年前,屯堡人从江南一带把军傩带到黔中,后经发展演变,吸收了本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一些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现在的地戏,地戏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它是屯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在天龙,地戏又叫跳神,是天龙人自行组织表演的一种民间戏剧,具有演戏和驱邪的功效,所演剧目均为《说岳》,《三国》,《杨家将》等古代英雄报国杀敌故事。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穿布鞋,布扎靠旗,用两块绣有多种花边的布片将腰身围裹,象征战袍。道具有木制刀、枪、剑、斧等十八般兵器。除武器外,女将左手持手帕,男将则持折扇。无论什么角色,一律额带面具,面蒙青纱。地戏的伴奏常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演出的时候,演员头戴“脸子”,腰围彩裙,脚穿布鞋,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唱着“弋阳高腔”,再现远古战争场面。
第二站青岩
介
青岩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区南郊中心集散地,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古镇青岩古镇。地处东经106°37′—106°44′、北纬26°17′—26°23′,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92.3平方公里 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
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
小镇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原为土城,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错综之石城。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是的,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青岩古镇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地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络绎不绝。偏远的地方多宗教场所并不足为奇,奇的是,镇民与生俱来的、对外来事物的宽容与大度,使本不属于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在青岩青岩古镇
设屯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九寺(九泉寺、慈云寺、观音寺、朝阳寺、迎祥寺、寿福寺、圆通寺、凤皇寺、莲花寺)、八庙(药王庙、黑神庙、川主庙、雷祖庙、财神庙、火神庙、孙膑庙、东岳庙)、五阁(奎光阁、文昌阁、云龙阁、三宫阁、玉皇阁)、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以及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牌坊等,多为明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青岩古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该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市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青岩古镇、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全镇总人口中,汉族占总人口数的61%,少数民族占总口数的39%。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绝大多数。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快速。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3063万元。依托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区域优势,旅游经济收入上升趋势明显,与乡镇企业互为补充,行成该镇两大经济支柱。
青岩古镇在贵阳市花溪南12公里处的213国道旁。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古镇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的定广门 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600年前的军事古镇,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为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
青岩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市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全镇总人口中,汉族占总人口数的61%,少数民族占总口数的39%。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绝大多数。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古镇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的定广门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
古镇传说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年,许多广告都将2000形象为飞舞的龙,实在是深入人心。眼光缭乱之余,想起了童年在青岩所闻龙的传说。那时,青岩西南黑神庙的的山上、是葱葱的梓木树。在黔陶路旁边龙阁周围,更有森林的油杉。城里的场坝在我眼中也是好宽好大的。高高的城墙,众多的庙宇殿堂――万寿宫、寿福寺、青岩古镇龙泉寺、天主教堂等。而深刻在我记忆中的,却是青岩城下的龙的传说,这龙的头在迎龙阁山下的河里,有许多门板大的鱼陪着。龙尾则在黑神庙的山上,在那儿还看得着龙的鳞片哩。这龙的身段正伸展在场坝的地下。石板铺就的场坝中央,有座高高的砖塔,塔前有个水池。这个用以焚化水纸的塔和水池下面,正是龙的腰身,据说底下还有一口大铁锅,站着一只大公鸡,是看管龙身的,因为龙的腰一扭动,就会发大水,大公鸡狠啄她一口,龙身就不动,青岩城也就平安不被水淹了。
每当人们走过场坝时,总要去看那一潭水,凝望那水中有无守护在下面的大公鸡。也曾结伴爬上黑神庙周围的山上去找寻龙的鳞甲。更记得随大人胆颤地经过歪脚的平桥,上迎龙阁的庙里去吃过斋饭,也下到河边,面对绿茵的河水,渴望见到那门板大鱼和龙头的威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人们记起这龙的传说时,青岩的迎龙阁、黑神庙早已随云烟逝去而不存,那场坝也显得窄小多了。欣喜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青岩古镇风貌正在重振,新兴的古镇一条街,热闹的迎祥寺,大兴土木的万寿宫、慈云寺,崭新的城楼,开放的状元府,展现出人文新姿,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前往游览。青岩的龙将不是在地下、水中、而是在黔中上空腾起,驾着祥云!
其实小镇有特色且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还有很多。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当地人称黄家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由于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寺庙、城门,这些主体建筑在袅袅炊烟缭绕中屹立着,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古老故事。让人诧异的是,小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除了寺庙、教堂,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其中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坊的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青岩民俗民居,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青岩古镇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象与羊均为“祥”音近,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如将大象与猴子相配,则补誉称“封候拜相”了。青岩民居撑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汉文化看来,蝙蝠与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征“寿”。蝴蝶的谐音为“福”与“耋”。一个人,如果能活到“耄耋之年”,那无疑是老寿星了。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断面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方形抹角的。圆形、方形称圆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则被称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杆。“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线条美而外,还反映出人们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传统文化心态。
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于当街处修建十分气派的朝门。朝门多为垂花门。有的在门罩上彷石结构精雕细刻立柱及柱础,外观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看上去并不怎么豪华,因此也不特别抢眼,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财不露白”的传统理念。但仔细观察,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均为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见的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人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青岩民居,多建腰门,其门斗和拉手颇有学问。许多人家的上门斗,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头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芦形、石榴形或者祥云形、如意形。俗称“打门锤”,的大门门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门楹,雕刻桃子、石榴、祥云、如意或龙凤等图案,被誉称为“门龙”。重檐悬山式民居,重檐悬山式民居完全是人体仿生学与商业经营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青岩古镇的民居表面青岩古镇,看起来和其他明清建筑并无明显不同之处,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但仔细观察,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总不能耽误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但总不能把门关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学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腰门
青岩民居,多建腰门,其门斗和拉手颇有学问。许多人家的上门斗,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头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芦形、石榴形或者祥云形、如意形。俗称“打门锤”的大门门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门楹,雕刻桃子、石榴、祥云、如意或龙凤等图案,被誉称为“门龙”。窗雕、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青岩古镇”。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的。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均为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见的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作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象与羊均为“祥”音近,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如将大象与猴子相配,则补誉称“封候拜相”了。青岩民居撑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汉文化看来,蝙蝠与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征“寿”。蝴蝶的谐音为“福”与“耋”。一个人,如果能活到“髦耋之年”,那无疑是老寿星了。青岩民居的木柱子,其断面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方形抹角的。圆形、方形称圆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则被称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杆。“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线条美而外,还反映出人们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传统文化心态。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于当街处修建十分气派的朝门。朝门多为垂花门。有的在门罩上彷石结构精雕细刻立柱及柱础,外观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看上去并不怎么豪华,因此也不特别抢眼,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财不露白”的传统理念。但仔细观察,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
青岩靠山,整个青岩镇是用石头砌成,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和石巷。青青岩古镇岩很大,象“迷魂阵”一样的石巷遍布全镇,在这些青石巷子之间有无数的门脸,门脸上的风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门脸上贴着的年画具有浓郁的贵州特色。
青岩人为之自豪的是历史上为出现过“伟人”,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赵状元府第”,已成为观光点。
一镇四教,各念各的经
外来的文化也是通过小路悄悄地进入古镇的。宗教的影响尤为典型,在中国的古镇中已很难再有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的风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庙虽然谈不上规模宏大,但布局严谨,有不少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出庙门不远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们聆听着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讲解《圣经》。还有道教的宫观,在袅袅的青烟中传出道家的祷文。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古镇原建有8座石牌坊,现在仅存三座。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门外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宽9米,呈四柱三间四阿顶式。四立柱南北两面有石鼓护柱或狮护柱。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贞节牌坊下不知走过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将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人们赞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伟壮观。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青岩古镇
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三座石牌坊目前也成为摄影发烧友的挚爱。
青岩民居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古镇的民居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石砌的围墙、路面、柜台、庭院及石滩、石磨、石碾、石缸随处可见,石砌的院墙据说是以糯米熬浆黏合而成,极富地方风貌,因此,青岩古镇又被誉为青岩石头城。背街,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背街附近也是景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状元府
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文昌阁,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慈云寺,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万寿宫,位于西街3号,毗邻慈寺。
风土人情与节祭,每年正月间的舞龙、跳花灯、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场,正月十五的龙、灯活动,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等等,场面都十分热闹。
第三站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
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吊脚楼,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风雨桥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当地的米酒十分好喝,喝酒还可以请当地“歌手”唱歌助兴,价格在30元/位歌手。可以体验到很淳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小贴士
1、另外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当购买,可还价。
2、2010年11月,将是千户苗寨13年一次的牯藏节,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会很热闹。千户苗寨
文人题咏
《西江千户苗寨》——支公鹤
尧舜恩难泽,三苗隐瘴蛮。
连江寨古旧,遍麓屋连环。
拦道劝清酒,闻歌见美颜。
三千年太久,何必计东还。
考察时间:2011年10月
第三篇:艺术考察报告
考察学习报告
文 化 艺 术 之 行
学号:10322115 姓名:陈辉翔 班级:书法教育班
提交日期:二0一二年十月 人已去,字久远:考察学习报告
【前沿】二零一二年十月八日本校开展学习考察行,八个班为八个组集体展开了外出考察学习,分为山东行:曲阜(宿两天)-泰山(宿两天)-济南(宿一天);河南行:洛阳(宿三天),包括路途全程十一天。本班一零级书法教育班十四人,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开往了第一站山东,这个文化经济的大省,切身感受下齐鲁这块大地至圣孔子文化传统,从娄底到曲阜二十来个小时可能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走的最远的一趟旅程,旅途很劳累但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带着兴奋很多同学一晚没睡,窗外越来越平坦的平原吸引着我,内心难以抑制,我激动地大喊一声:“北方我来啦!”
第一站“曲阜·三孔”
曲阜市这个城市给我们带来典型北方小城的风味。两·三层为主和灰蓝色的建筑风格,似乎诉说着她的岁月;还有夜色下平躺整洁街道的宁静,或许是气候原因街上很难见到行人。晚饭吃到了我们至北方的第一顿饭品尝着曲阜“孔家”的特色菜肴,全班十四人也难得的齐聚在一起,各自议论着自己眼中的北方。饭后坐着别具特色的黄包车围绕着孔庙·孔府转了一圈,骑车的师傅是本地人热情的给我们介绍附近的商业街·特产·景点·古玩·小工艺品,给我们明天的“三孔”之行打小了底稿,宁静的古城带给我们别样的风味。
翌日清晨,参观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孔子故宅”以及孔子后裔居住办公的宅院—孔府,游览孔子家族墓地—孔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不得不提一下乾隆曾八次驾临山东留下大量乾隆御书。乾隆书法宗元人赵子昂,得其雍荣华贵之态,以颜鲁公笔法参融化之,以壮其风骨,更觉气魄不凡。兼之纸润如玉,墨凝似漆,纸墨俱佳,所谓『乌,方,光』,三妙俱得,是馆阁体的代表。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给了一个历史长廊中的官方书体的认识。
位于孔府后院出口得汉碑博物馆,院内共一百三十一块碑,其中六块西汉碑,二十二块汉魏碑,更是让我们与现实碑刻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都是难得珍贵的历史资料,同学们纷纷认真观看并不时拍照保存作为研究资料。特别是在汉碑陈列馆,不敢相信自己得眼睛我们日常临习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刻石等本来的样貌?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是西汉五凤、莱子侯刻石的实物?怎么是这样?每个同学表情都好像是在这样的问自己为什么?看到的究竟有多少真实,完全推翻了自己的理解,它们原来是这样的。让我们以后的学生生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们以后学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天晚上到曲阜师范-书法院,观摩了一下同道的学习成就。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教学区—书法院;每个班有着不同独立的书法专业方向,不像我们学的很笼统;在当地应该算很晚了,教室也能看到很多的学生;看到很多学生的挥毫,写的很不错。比较起来我们教室比他们大,桌子也大很多,除上课外平常不大写字,回去一定加倍努力不甘人后。默默的对自己说一句,加油!
第二站泰安“岱庙·泰山”
岱庙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着中华之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当日上午,参观了岱庙正阳门门两侧有碑碣二十一块,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在山东可以看到他的很多题字,关于舒同很容易想到弘一法师,但这个舒同是山东人有“党内一枝笔”之称,先后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书法喜颜、柳,晚期学何绍基,形成了他的书法风格,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汉张迁碑》、《汉衡方碑》、《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等名碑十九块。西廊内陈列汉墓出土画像石四十八块。触摸到原碑的兴奋,同样又带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不得不说一句山东好碑真多,动不动就上塑秦汉。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门内巨匾高悬,李铎蒋军书。院内存历代碑碣九十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二十块,诗三十首。亭台及东墙内嵌七十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美、美、美···仿佛置身于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丛中,让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真是一个不小的轰击。
翌日清晨,步行登泰山从红门开始至中天门--登十八盘至南天门--观天街、唐摩崖石刻--登泰山之巅玉皇顶,上下时长八个小时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挑战,特别是六千余台阶的十八盘。很多同学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泰山。我倒不这样认为,对我来说是兴奋多于劳累,想一想五岳之尊泰山终于被自己征服在了脚下,心中还是满是自豪。如果有有时间,我还会来,再一次站在那泰山之巅傲视天下,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境界。
《泰山秦刻石》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文二百二十二个字,几经波折三次失而复得只剩下九个半字。径石峪的北齐《金刚经》,遒劲雄奇,现存一千零六十七字。历代书法家称为“大字鼻祖”、“榜书第一”。泰山之巅的《纪泰山铭》是唐玄宗的手笔,一千个镏金大字世称“八分隶书之祖”。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在泰山留下不少佳作,泰山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这数千计的摩崖、石碑,不管你走在那都能看到不同时期的碑碣。使泰山笼罩在一片历史、艺术、文学的氛围里,环绕的文化圣地真令人难以忘怀。盛名之下无虚士,不虚此行。仰望、仰望!
第三站济南“大明湖·趵突泉” 赴泉城领略“趵突腾空”的诗情画,游览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大明湖。参观济南市标志性建筑泉城广场,游览“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当日上午,参观了大明湖公园,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篇章,解放以来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泛舟游湖。内还辟建了书画展览馆等艺术展厅。虽然大多数为现代人作品,但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
下午,满怀着儿时老舍《趵突泉》的梦,来到这个我盼望已久的趵突泉,进了公园,便直奔趵突泉。趵突泉似乎是公园里人最集中的地方,人们环以扶栏,可以凭栏俯视池内那三泉喷涌的景观。泉水涌出的高度大约不足数寸?但是真的没办法估计,元代张养浩《趵突泉》诗中有“三尺不消平地雪”,似乎是说泉水高达三尺;清代怀应聘《游趵突泉记》文中说“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丈”,相差甚为悬殊。其实,究竟有多高根本没讨论的必须,心中的泉水有多高,就是多高吧!„„我凭栏观泉,想象着心目之中的泉水,似乎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一个的池子,而应当是在山涧小溪边,周围郁郁葱葱,溪水蜿蜒流淌,泉水就在这茂密丛林之中,或许现实中今日,已经很难看到想象中的景色。“包装”已经成为现代的必须,像这里楼台亭阁,富丽堂皇;乾隆御笔,碑林画廊;长廊围合,雕梁画栋;与我的梦的差距是这样的大,或许吧梦与现实就是这样吧。趵突泉出来是济南市标志性建筑泉城广场,因时间关系没有细看。
第四站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老街”
当日,到达洛阳已经是暮色降临,这个喧嚣的中原城市依然车水马龙,这个素称“九朝古都”,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貌似错过了季节遗憾呀!“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汴洛多佛迹,中国 “祖庭”之称的白马寺。还有老街“水席”,人家都说去洛阳,不吃水席等于没有去洛阳,难道果真是天下第一宴?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参观龙门石窟本人钟爱褚遂良他的《伊阙佛龛碑》当然不会错过,唐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唐贞观十五年立。楷书。此碑为摩崖刻石。其结体雄浑秀逸兼而有之,笔力挺劲,端庄奇伟,气韵广严博大,与其晚年书法之变化多端、婵娟婀娜迥异其趣。看到实碑真是有惊有喜,我的褚登善爱死你了。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九万七千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年达比较久远人为破坏,岁月侵蚀,特别是东山石窟破坏比较严重。东山多大佛,西山的犹显精致。深厚的佛文化与精美的造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结合在一起。龙门石窟中碑刻达两千八百多块,有龙门“三千品之称”,精选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墓志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墓志,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家所称道。因此这座洞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远远的就围了圈铁栏杆,让人无法靠近,可以说根本没看清,又是一个遗憾。
第三日下午,去了佛教圣地白马寺中国的僧刹,差不多是固守同一法式来建的。白马寺并无例外,挑出它的特殊之点倒不容易。我这个对佛教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真是没什么心得,但奇迹!这还是有我想要的白马寺佛教造像石刻拓片展,“乖乖”三百多片精品中的精品,说是我国第一次佛文化有关的碑贴群会展也不过分,如:北魏的《龙门造像》、隋朝的《龙藏寺碑》、唐朝鲁公的《多宝塔》、褚河南的《雁塔》等等名碑拓片。如此之多真是罕见的机会,这么多精品难得的齐聚在一起。观赏了这些拓片我足足一个下午没挪地方,看了又看拍了二百来名碑拓片照片,直到傍晚才依依不舍的回来。这次他“白马之行”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此身难忘。
傍晚,被同学坑了!老说转个弯就到老街,居然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勉强到达老街这个天堂,带着古色古香的老街满是吃的汤、面、水席··· 还有很很多多的文化用品如书店,字画店,书画用品···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这样的景。哈哈我要吃,吃,吃···计划吃上三顿补回来,“不翻汤”加炊饼一顿,“水席”一顿,还有“糊辣汤”。后来吃着、吃着晚了没吃上糊辣汤遗憾呀!置身于静静沉寂下来的老街仿佛回到历史的长廊,古城老街正述说着着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结束】坐在回程的车上想想达十一天的考察也就告一段落了,有人惊喜,有人遗憾,有人失望···这段不同寻常的考察经历,将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考察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扶持—“记得前两天小番茄同学不小心受伤,同学们忙碌的场景依稀在我的眼前”,这才是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团体。本次考察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此番经历让我深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自豪,为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自豪。有着这样一门艺术,文字体势进行的自由舞蹈,黑白之间演绎出的宇宙万象,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书法。静穆的篆书、劲健的隶书、从容的真书、流动的行书、狂放的草书,在这漫长书法的道路上,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美。
此致
报告人:陈辉翔 2012年10月21日
第四篇: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
2012年的这个冬天我们怀揣着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崇敬我们踏上了北京的行程,也迎来了我们大学毕业之前的一个集体考察学习计划;这次我们考察学习的地点是北京、山西、西安三个城市;这一切都让我很期待这次的考察之旅。知道去北京之后我开始留意北京的天气,上网查一些北京的资料,做着去北京前的一些准备„„ 在漫长的几天等待后十一月十九号下午我们终于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经过漫长的一天一夜后我们终于到了北京。在北京3天里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参观了著名的798艺术创意区,颐和园,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等等。
我们游览了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跨进园门,顿觉神清气爽,拾阶而上,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尘世的喧嚣与躁乱,烦恼与困惑都逐一而散。坐在游船上,湖面的风徐徐吹来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纯洁无暇的世界,心坦然,人也舒畅。昆明湖看着没多大,但走起来却真的很远,绕过苏州街,然后又绕昆明湖一圈就出来了。离园之即,回首再望,绿树丛丛,红花灿灿,牵着我游园的心情,久久难散。
我们来到了了奥林匹克公园
这里是之前奥运会远动员拼搏的地方。站在奥林匹克广场上,映入眼帘的第一景就是鸟巢,电视中看到的景象和现实对应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如此的建筑体现出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也体现出建筑工人的做工精细;再就是水立方,典型的形状,让人嘘唏惊叹。近看鸟巢,应该是不锈钢或者是合金的巨大框架围绕着这座世界级的建筑,顶上的火炬筒,里面是彩色的,周边是旋螺状的锯齿。
在这里我还发现了一个小设计,就是奥运村里面的路灯。
灯的造型很像独特,和我们平时在路上见的路灯大有不同。我认为这款道路灯具设计的经典之处在于不但为夜晚带来光明,而且在白天的生命中同样具有价值。夜晚,当灯渐渐明亮,灯柱自下而上,呈明显渐变越来越亮,有种向上飞冲的动势,又有种漂浮的自由感,“翔”的意象更加明晰。在严谨的计算之下,由创新反射器形成的最优化配光曲线形成了灯光的造型。白天,随着太阳移动,灯具表现着光的变幻与魅力,成了光的代言者,表现着光的造型,因而命名为。两盏灯以中心对称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舒展的造型恰似一对刚刚张开的翅膀正要高飞。
我们来到北京798艺术区
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的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限制的厂房并且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机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区域于798厂所在地,因此这里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在我看来,798的确是个艺术的殿堂,走进这样的一个地方能使我忘记现实中的很多琐事,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心灵的视觉的享受,在北京这样一个闹市,走进798会使你忘记你还在北京。它里面的东西讲究是原创,可能是作业巡检的想法,可能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寄托,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梦幻,只是一种概念。北京参观完之后我们又仓促的赶往下一站山西。经过10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山西,这一站很紧凑就一天,主要就参观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是古
老东方艺术活的载体。他独特的构造于寓意,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同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其中平遥古城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平遥古城是中华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的杰出范例,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为人民展示了一副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城、晋商故里、票号圣地”。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文化遗存独特而丰富。平遥古城非常具有文化特色,它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不由的另我深深感叹“此地只应天上有”„„
我们的山西平遥之行就这样结束了。山西平遥就好像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老商人,我怀着学习与崇敬看望了他一次。让我学到了商人的严谨,睿智,随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有味道,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我们后人的影响仍然延续着。通过这次山西平遥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平遥古城的历史韵味,了解了其文化内涵。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是古老东方艺术活的载体。他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忙于奔波的我们紧接着最后一站西安....如果中国是一颗参天大树,北京会是树冠,而西安则是这棵树深扎地下的根系。西安,古城长安,历史悠久。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文化、习俗、美德、传统、甚至糟粕都包括其中。“长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的辉煌让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透着一丝难掩的王城气概。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随便一块地方,挖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一堆秦砖汉瓦,几件国宝。一座座建筑和一堆堆墓冢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这座城,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历史长河中远去的典故与传奇的味道,甚至一条小巷的名字都会来自汉武唐宗。走在街上,穿行在巍峨的城墙下,不经意间,游人便与古老厚重的历史有了奇异的交错感。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衍变成了一个充满着时尚氛围的现代化大都市,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结合出特别的风格。
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也是要培养一种精神,认真的态度。才能做好设计。
现在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学生,并不成熟。所以有了这次考察之行并且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出发。但是我们同时也是“青年艺术家”,面对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标准、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位置、找出自己现在欠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重点,也是这次考察的收获。当今的当代艺术现状,面对众多的艺术家和作品,我们可以什么层次都较全面的了解,但同时也必须有自己对于当今艺术现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评价标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标准、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位置、找出自己现在欠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重点,也是这次考察的收获。
第五篇: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
重庆、成都
院系:美术学院 班级:环境设计3班
姓名:李浩梅 学号:201424083311 带队老师:杨国杰
考察地点:重庆、成都
考察时间:2017.06.01——2017.06.16 考察内容:建筑考察
考察目的:在专业方面提高我们水平、扩大视野,收集设计元素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拍照
考察陈述:终于迎来了四年一度的艺术考察了,这次我们要考察的地方有很多,有历史遗址、现代建筑、博物馆等。这次出来收获丰富,对古建筑有了新的了解,中国古时的的建筑是越看越有味道,那是因为它有文化底蕴在,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还看到一些伟大的历史古迹,一下是到过的各个地方的陈述。
来到重庆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了红崖洞;这里的楼,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不过这里最有特色的还是一个美食,在这样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各色各异的美食应有尽有,喜欢旅游喜欢美食的你一定能找到能让你垂涎欲滴的美食!这里有一个专门是美食的街道,叫做盛宴美食街,这里展现出了洪崖洞景区另类美食城的一个盛景,在这里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小吃,还有许多名字老号店。因为美食成为了这里的一个旅行景点,游人们来这里游玩最爱去的就是这个地方。说起这些美食,这里有种小吃叫做口粮糕,冷冷冰冰的,淋上了鲜亮的红糖水,味道真是一级的棒。除了口粮糕,还有重庆最有名的锅贴了,锅贴其实看着和饺子很像,有着不同的口味,根据游客自身的喜好,你可以购买不同的味道的锅贴。游客们还可以在江边的食府上点上一锅重庆当地人最喜欢也最为推崇自豪的火锅麻辣烫,品尝着又麻又辣的火锅,各种精致的小菜,享受着难得的美食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看着长江两岸的风景,那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悠闲舒适啊!在夜里这里更加的缤纷,纷扰的车流,璀璨的灯火,让这个山城分外的热闹,一点也不比白天差。夜里的洪崖洞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所以第一天白天去了一次,晚上我们又去了一次。
第二站去了川美、涂鸦街;不管是在川美还是涂鸦街,追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涂鸦,在本来一座很平凡的一个建筑变成了一个艺术品,不管是川美的那座涂鸦楼还是涂鸦街都深深吸引了我,这条街,全部都是涂鸦,像一条巨型涂鸦大作,非常惊喜。而且不光黄桷坪那条街都是涂鸦,房子上马路上都有。最惊喜的部分是在川美里面,学生个
人的作品,每面墙都有名字,正好是六月还可以看到毕业设计展览,有幸看到了川美的毕业展真的很不错。校园是老校园,上下坡很多绿树如茵,随意逛逛也觉得很惬意的地方。
昌州古镇;听说古昌州时的建筑风貌,城内以繁华的宋代街市和民间民俗文化为主要构成部分,以写实的手法融入了宋代的官府衙门、寺庙街坊、百家祠堂、手工作坊、戏台戏楼、客栈小吃等日常生活状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宋代昌州城的热闹景象,可是我们那天到昌州古镇刚好下着雨,虽然人比较少,但还是能从建筑布局上感受到当时的气氛。
从古镇出来我们就去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大足石刻还真是值得去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能感叹古时工匠的手艺高超,这里全长500米不到,导游是我们自请,不然会看不懂,可惜卧佛再修缮,千手观音倒是修好了,为感石刻很漂亮,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壁画与雕塑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勾画了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而大足,就是她的化身。大足石刻,融入了佛、道、和儒教,三教合为一体,形成了前所未的独特景观。上至十全十美,无奇不有的天堂,下至残忍凄凉的地狱,都透出各个时代对艺术的理解和造诣。鬼斧神工一般,原本笨重、不起眼有粗糙的石头经过他们的巧妙雕刻后,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那粗糙好似一闪而过,变成了轻盈而独特的产物。它是那样令人惊叹,在没有接触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时,依然金碧辉煌,完美无瑕。这让我重新认知到了人的毅力以及他们的决
心。圆润的大脸,眯成一条缝的眼睛,罗圈似的头发,挺直的腰板,宽大的鼻子,及肩的长耳,俨然就是一个端庄秀丽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音菩萨,飘逸的裙摆,手持宝塔,庄严的站在岩壁间。由一层金箔包着,有着一千零七只手的千手观音,仿佛隔着时空看着我们。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后系彩色尾羽的飞天,向我们述说着飞翔的概念。石刻上,告诉我们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故事,好像有了灵性。整个石刻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辉煌。艺术的化身。
民国街;六月初去正好赶上民国街的绣球花开了,入口就是超级多的绣球花,明明是去看建筑的,却迷在了花上。哈哈。因为绣球主题的注入,大街小巷,繁花似锦。街上的游客可以租衣服,教堂简约而大方,不过椅子是木质的,没有什么设计特点。整条小街的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有小吃但不多。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去的。
安居古镇;安居景色清幽奇特,风光旖旎,既有别具特色错落有致的古镇建筑,又有遍布古镇精湛的历史遗迹;既有风光绮丽的山水美景,又有独具韵味的传统风情。里面还有一个湖广会馆,后面才知道湖广会馆有很多,但这里的湖广会馆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进深。宫门上方书“万世永赖”。从戏楼下步入宽大院坝,背墙上已被风化的草龙隐约可见。古戏台前柱上斜撑雕刻精美,神仙人物栩栩如生。天井、院落造型独特,房间布局错落有致,石
栏杆雕有狮子、麒麟、盘龙等多种瑞兽和吉祥图案。前后天井栏杆雕有二十四孝等人物图案。整座宫院可容上千士民在此聚会,非常有特色。
磁器口古镇;瓷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峨眉山;很兴奋到达了峨眉山,本来晚上我们打算上金顶看日出的,可是有点遗憾的是下雨了,日出没看成,第二天还是阴天,虽然阴天爬山不那么热,但阴天让我没心情上金顶了,再爬山一路过来,到处都有着建筑,都是保存的比较好的,这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从昨天早上看了乐山大佛,再来到峨眉山,让我感受到佛教思想在古今都有着重要影响。
锦里古街道;锦里文化街锦里街是和武侯祠相连的,出来武侯祠,就是锦里古街道。我们都没有进武侯祠,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
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
宽窄巷;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走在宽巷子里,仿佛乘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给人的感觉是“闲生活”。宽巷子的宽度约在六七米,悠闲地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道,感受的是老成都原真生活文化的内涵。而走进窄巷子,又是一番景象。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慢生活”。在体验完慢生活我们又去体验了一个与这里完全相反的现代生活节奏-太古里,太古里这地方,来了成都没去太古里看看那真太可惜了,这里与我们看的古建筑不同,他都是现代建筑,商城里的店面设计每家都各有特色,从古镇来到这感觉来到了另一境界。
三星堆;到了最后一个站三星堆,大家已经很累了,毕竟连续走了十多天,老师说这个博物馆是最值得看的,的确,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两个大展厅,还有其他附属的很多场地,整个博物馆面积很大,里面还有人工
池塘,像是一个偌大的公园,绿地草坪规划的很好,展厅的外墙也全被三星堆图案的植被覆盖,很有意思,很喜欢青铜馆的建筑风格,感觉像是出自某位大师之手,其中出土的文物更是艺术的瑰宝,很有自己的特色,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最喜欢的还是各种青铜器,向大家展示着古老的文化。这里真的很神奇,值得推荐!这里的各项设施设备都是很现代的,还有全程的微信语音讲解,仿佛带领着我穿过了历史的长河,历史终究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那时的文明达到的高度以及消亡的原因,也许可以从那一幅幅静谧的青铜面具,神奇诡谲的神树隆重庄严的祭祀之中慢慢体会。总之是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考察让我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受益匪浅,明白了从艺术角度研究除了注重审美特征、造型规律等艺术特征外,更应该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把民间艺术的基因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得到继承与升华,进而提高自己,使得自己的作品更有文化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