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
黎永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英语教材也逐步更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始终困扰着众多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即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更新了,手段多样化了,但中学生厌学情绪却比以前更严重了,且出现了低龄化现象,也就是说,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出现了英语厌学者,在农村中学更为严重。本文试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立足农村教育,对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做一次深入分析,以期引起同仁的共鸣,关注农村教育,关注教育公平。
一、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的具体类型
1.自暴自弃型
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本身就差,对语文和数学等科目还勉强能听懂,但对英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或者有的学生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一旦接触到英语学习,就感到吃力。虽然他们也努力过,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体验到英语成就感。学习中的无助,考试后的无奈,英语交流中的“失语”等等,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本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于是放弃了对英语学习的努力,变得自暴自弃。
2.力不从心型
有些中学生一开始对英语很感兴趣,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尤其是词汇量的不断增大,他们开始有点力不从心。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镇中学,使用仁爱版英语教材,有的一个话题生词就有60多个,而按照计划一个话题在一周内完成,学生要在一周内把这么多生词记牢,听说读写四会全掌握,确实让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
3.孤独内向型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而大部分的中学生,不敢开口。特别是一些内向的中学生,遇到困难又缺乏能力解决时,他们不是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寻求解决的途径,而是把学习的困惑或烦恼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在课堂英语交流过程中,这些学生也只是个“看客”,整堂课都是在观看别人的热烈参与中度过的。他们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交流,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的愿望也未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
4.缺乏关爱型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英语厌学者的一个导火线。有的家庭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教育”让这些学生难以和他们的祖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学习和思想上也难以有太多的沟通。更有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仅在过年时和孩子团聚几天。实际上,再好的老师,条件再好的学校都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另外,在一些单亲、离异家庭,或者教育方式不当、简单粗暴对待孩子的家庭,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情感压抑,缺少关爱。而一旦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
第二篇: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摘 要】现今,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给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庭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使得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明显。为了切实保障农村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本文就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来有效地降低这一现象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 对策
学校是当代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只有经过知识的熏陶,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我国教育领域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学生厌学。而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况也较为严重。为了切实保证学生们的有效学习,以及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知识的传承,我们必须对当前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个人因素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到累与压力,这是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承受、经历的过程。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自身比较懒惰,不愿吃苦,总感觉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也就开始渐渐地产生厌学心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不正确,导致自己的学习跟不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同时,在上课时,这部分学生也常常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渐渐地产生了厌学心理。
2.家庭因素
当前,农村中的部分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给予学生的关注与关怀较少,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缺乏一定的家庭归属感,导致学生情感方面的发育不完全,以致学生对大多数事物都不太感兴趣,当然也包括其自身的学习。
虽然有些家长外出打工时尽管带着孩子生活,但是由于其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又终日为孩子的生计而奔波,从而忽视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留的情况下。长此以往,学生们也就渐渐地产生了厌学心理。
3.社会因素
在当前社会中,网吧招牌林立街头,各类娱乐场所对学生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再加上当今社会中的“读书无用论”等观念也对学生的思想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以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解决对策分析
1.作为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现今,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感情以及心理方面的滋养。所以,家长在为学生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关注。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对学生言行进行观察,从而有效地了解学生内心方面的需求,并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以能够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作为教师,应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每天都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重要性不低于学生的父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关注与关怀;教师的价值还应真实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从而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
3.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校园活动的举办,能够使得各种性格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友谊的发生,降低学生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几率。
其次,学生们在参与各种校园活动中,还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在建立友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书法比赛、体育运动竞赛以及文艺活动等,充分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在比赛中体会在学校成长的乐趣,从而切实降低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几率。
4.政府方面,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前,为了切实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对于政府来说,其就要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各类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从而为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总结
学生厌学心理的排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因为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来着学生个人、家庭甚至是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对策来切实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暖.如何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J]中学生教学参考,2013(05)
[2]冉瑞柏.再议农村中学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03)
[3]龚玉娥.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及研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4]余华枝.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探导[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9(05)
[5]李玉玲.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及防治[J]中国教研天地,2007(04)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计算着分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
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四)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中学生正值发育成长阶段,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由厌 学 引 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防治对策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措施去应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都会快而好的去完成,反之,就觉得较为困难。同样,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知欲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
(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
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象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在于胜利的欢乐。”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可以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四)作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笋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地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其次,家 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来自家庭和谐气氛和细致的关怀,因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最后,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优化社会大环境,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厌学的学生除了影响自身发展外,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对老师和家长有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消沉、不安,甚至有的学生经常逃学,厌烦学校等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语言行为上的对抗和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帮助已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是涉及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这一点出发,试图研究厌学的一些原因,并积极的探求对策,以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探寻农村中学生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效果。
2.有助于班主任开展更加细致、合理、有效的工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
3.促进家长使用更合适的教育方法,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课题以研究本校中学生学习困难生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育人之道为辅
2.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确定开展本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以图书馆、互联网为主要搜集、查阅范围,学习、研究相关理论。
2.调查法:确定调整目的和调查对象的范围,制订调查提纲和计划,通过口头访问、开调查会、填写调查表、问卷调查、测验评定等手段展开实际调查,搜集并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统计归纳法: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即通过查阅、调查、原因分析、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归纳。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生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资料,通过理论分析,以点及面,及时总结经验。
五、课题研究成果
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的体会,以及与学校政教处主任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如果能算上成果的话,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在总结:
(一)、造成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主要问题
初中是小学学习的继续,但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课程、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会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
1、与农村中学生厌学有关的农村教育环境问题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忙于上地劳动,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辅导,在孩子的思想上没时间也没正确方法指导,他们也确实存在“孩子早毕业早上班早挣钱,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向钱看严重的自私落后思想。农村中学辍学率较高,提前下学的学生较早步入社会打工,每当逢年过节回家,他们的言谈举止,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外面世界的新鲜感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精神涣散乃至最终犯错犯事一蹶不振.“上学无用论”在当代农村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这些种情况都会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与农村中学生厌学有关的教育结构、教师教学方法等问题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高中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高中的较少,升入重点高中的更少,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上学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同时,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教师不能把教学寓教于乐,没有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于是厌学出现了。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的防治策略
1.教师要调整教学态度,扭转学生厌学心理。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学校调整教学结构,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①.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
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②.激发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都有学好的动机,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是紧密结合的,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③.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学习法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师要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处于一种可选择的最能满足需求的学习资源中,帮助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学有所得,在课程范围内自主制定目标、自主计划自己想做的事、自主确定最佳评价的准则,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3.优化教学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1).构建情境。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
(2).分层设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指导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互相依存和个人责任相统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为学生创造同伴教学、分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分类分层制定有序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学习过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以旧引新,变式递进,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发现,都尝到学习的甜头,赢得成功的喜悦。
4.全面评价,给学生激励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学校要积极应对新课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处境和需要,降低考试频率,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克服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为升学的不良思想,改变考试是获取分数的唯一来源的现状。要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1).相信学生人人是才。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传统教学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要确信学生“人人是才”,绝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速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考试应从多形式进行,可制定弹性的水平测试卷,实行模糊等级考试,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成绩、成果、成就给予肯定和赞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欣喜。
(2).激励学生天天向上。学生是一张未成形的作品,他的学习潜能正处在不断被认识、被开发、被提升的地位。“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将会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评价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环境的变化、心理的逐步成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绝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期望。不少学校借鉴西方采用“成长记录袋”,由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共同收集并对学生做出相应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一次次、一步步、一天天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鼓励式地描绘出其最终发展水平,将给学生以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5.把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学校要与家长结合:
(1)通过家长学校的举办端正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家长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睦、融洽),争取创建学习型家庭。
(3).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访校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
(4).尊重孩子。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尽力发展了即可。
(5).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分析、引导和帮助改正。对问题不是包庇,在于解决和治疗
学校还要与社会结合,加大整治学校周边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总之,农村中学生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期望本课题对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的案例分析
中学生厌学的案例分析
小兵是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小兵从小父母离异,与外婆一起生活。父亲由于自身经济情况较差,很少给予照顾。母亲再婚后,曾接小兵和继父一起生活,但继父要求较为严格,曾因为小兵犯错而责罚教育,以后小兵对继父一直耿耿于怀,再不愿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之后一直与外婆生活。小兵从小学开始,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学习开始有点吃力,在一次期中考没考好之后,小兵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难受,不想上学。初二上学期开学后,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打游戏很好玩,他从此迷恋上了打游戏,以至于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批评教育他。但是由于没有父母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
所谓厌学,就是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小兵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关心和教育不足,而导致小兵性格较为内向,个性自卑、孤僻、不合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社会支持。也有自身的因素:小兵渴望取得好成绩,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初中的学习内容比小学深,学习方法也会不一样,由于缺乏指导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下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以致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或恶作剧,干扰课堂。第二,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第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劳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经常用吸烟、玩电子游戏、上网、谈恋爱、幻想来自我麻醉。
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当然,由于学生所处年段的不同,厌学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纠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内在的因素,也外在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而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心里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