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读书笔记之二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读书笔记之二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
一些教师对学生发音中潜在的错误不认真纠正就放过,如浊辅音发成清辅音,短元音发成长元音等。典型的错误有/ θ /,/ ð /,/ З /和在连缀的辅音间加/ /或/i /的音。/θ/ / ð / / З /这几个音听起来很陌生,在汉语里找不到,根据Lado Robert的理论:如果外语里使用了学习者母语里找不到的音素,他在学习此外语时一定难以发出那个音,那么,他会用母语里的某个音来替换。他在听和发那个外语音素时都会感到困难,所以很多学生把/ θ/念成/ s /,/ ð /念成/ z /,/ З /则念成/ j /。如thanks,those,pleasure。英语音节有辅音连缀现象,学生不习惯,就很自然地在连缀的辅音之间加/ /或/ i/的音,如black/blæk/错念成/b læk/,little/’litl/错念成/’lit l/等。
2、对语音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把握不够
具体表现在把语音教学的内容重点放在字母、单词及拼读这些方面,而忽视了语调、语流、重音(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教学。
1)语调
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的语调在口语中的作用很大,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和意图。而汉语是声调语言(t
one language)。在汉语中,语调虽然也有修辞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感情和意图,但汉语的词主要靠声调来区分“声母与韵母相拼,再加声调。”如汉语普通话的“妈”、“麻”、“马”、“骂”、“吗”,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英语的音节只有重读、轻读之分,声调如何,不会改变词义。受汉语限制(其语调基本上呈平稳态势),这一特性会影响学习者掌握夸张起伏的英语语调。
2)节奏。
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在英语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轻音重音交替出现,形成音乐的节拍感,这就是英语的节奏。英语句子的节奏,是英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既表现和谐的旋律,又能使说话者的说话重点突出、意思分明。如:
12341 and2 and3 and41 and a2 and a3 and a4
1 and then a 2 and then a 3 and then a 4
这四句话虽然音节数量不同,但具有相同的重音数量,所以具有大致相当的时间节律。实现这种时间节律,往往需要注意吐词的节奏和连读。而受汉语讲话的影响,学生读单音节词非常准确,但在读多音节词、词组和句子时就漏洞百出了。这四个语句初学者往往会念得一句比一句长,变成了“中式英语”。因为他们习惯于将每个音节都
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发音响度,声调高低都一样,这样的英语就很不地道了。
3、教学中英音、美音并用
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是英语的两种世界性变体。以往,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使用的是英国的代表性发音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但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美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以及中美人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以GA(General American English)为代表性发音的美国英语在我国教学界广泛流传。于是,英语教学出现了英、美英语影响、并存的局面。
目前教师与教材之间出现了发音不一致的矛盾,如bathroom的美音是/bæθrum/,tomato的美音是/t ’meit u/,由于同时接受了两种英语发音,他们的英语交流常常出现一些障碍,如听力练习时,容易出现辨音错误,同时,也容易养成英、美口音混杂的毛病,不利于掌握纯正的英语发音。这与《新课标》所规定的“打好语音语调基础”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王杰小学肖爽
每一位教师都要通过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新课标》,对新课程和新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标准,让教学有的放矢,为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首要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树立新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决策教学环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四、课程目标总体描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开始迎接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相信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作者:Frances文章来源:成长博客点击数:2514更新时间:
10/21/2010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小学开设英语的地区日益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教学实验项目的开展为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为指导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特制订小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作为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审查和选用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目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
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别 目标类别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听、做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一 ●能相互问候●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说、唱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级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玩、演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能看图识字 读、写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二
级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视听 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听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说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读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写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玩、演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视听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
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四)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
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粗浅体会,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注重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第五篇: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读书笔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梁才学校 卓之洪
2011年10月我参加了四川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回校后,我又从新读了《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新修订的《1-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再结合学习中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德。
(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进展及问题
1.实施进展
2001年7月,全日义务教育《盗版党(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地根据(标准)编写了8个版本的教材,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南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我们所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使用至今也经历了几次修订。
2.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从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落实缺乏整体性,不协调。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科学三个领域的目标整体化,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科学知识”的落实为主,而别外两方面却被淡化了。
(2)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1:不能区分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误区2:只要学生参与 了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能得到落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科学课;误区3:只要学生能考好测试,科学素养就提高了,科学教学目标就实现了;误区4:所有的科学课都必须以科学探究展开教学;误区5:探究式教学太花费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误区6: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方式是对立的。
(3)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偏差
一些科学教师不愿意使用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是教学难度太大,教师自己不熟悉,对教师实施有挑战。探究教学设计比较困难,工作量大,还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学校实验仪器的教学设施缺乏严重,班容量大,耗时较多,效果还不一定好。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这样导致一些学习被动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放弃和自我退缩。
(4)鼓励学生探究,但忽略指导程序,不指导具体方法
教师自己尚未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随意“放羊”或是按部就班。有的老师把自主探究理解为自流,认为控制学生的活动就是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给予筛选,学生愿意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该讲的也不讲了。有的则怕学生偏离主题,严格控制,把学生套牵在教师既定的条款中。
(5)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充分,科学探究没有真正落实。设计活动零碎,探究不深入。活动时间太少,走过场。
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对科学探究教育价值的认识,要掌握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与策略,要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
(二)“课标”实施的调研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关于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有“多、高、难”的现象,即内容偏多教不了,要求偏高学不了,操作偏难实施不了。建议修订一部“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的课程标准。另外,现行标准的内容既有与其它课程的重复内容,又存在着与其它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如“品德与生活”、7-9年级科学课程等与小学科学课标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又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内容的脱节。
(三)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一)恢复1-2年级的科学课,以便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衔接,这也是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教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把科学课列为核心课,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对待。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始于上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教育和中华民族强国之旅相伴相随。无论在清末,还是在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在低年级都占有一定比重,其受重视程度不亚于算术。文革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于1992年得以通过,重新又确立了科学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无论是国际组织如欧盟,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提出的明确建议;还是在西方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韩国、南非等国的国家标准中,科学课程的安排都至少从5岁儿童开始,连续进行到12岁。从我国多年《自然》课实践和七年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看,小学一、二年进行科学教育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对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有益。
(二)小学科学科课程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 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分目标上,除“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地阐述科学课程的目标。
(五)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内容
选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突出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作具体活动动建议),帮助标准使用者理解和实施。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以弥补我国小学缺乏技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删除原课标中“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将“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渗透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过程中体验和培养。
(六)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
从科学探究五个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得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顺序逐条展开分解并附举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作重点修订。突出科学概念、证据收集、记录表达、讨论交流等,不仅与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的科学素质密切结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评价建议部分区分对教学的评估与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两部分,并特别强调形成性评测的重要作用。此外,也对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班额课时等提出了较为切实具体的实施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