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风心得2
采风心得
在2010年10月我们艺术学院音乐系08级学生与胡老师、冯老师一起走进了美丽的湘西进行采风,全程一共12天。我们主要去了3个地方,凤凰古城、吉首德夯苗寨以及张家界。了解了苗族和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与音乐特色。
我们的第一站是凤凰,刚下车就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了。漫步在凤凰古城青青石板街,各种特产及民族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民间剪纸作品,按图案的复杂程度来定价格。逛遍古城,似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不光是古色古香的民俗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也由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很高欣赏价值的民族工艺而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块土地的神奇。
一代文豪沈从文的《边城》,让我对凤凰充满了期盼,悠悠的沱江,吊角楼,还有那美丽淳朴的翠翠,不知道在我的梦里回荡了多少遍,我觉得凤凰是一座伤城,是一个寻梦的地方,终于,我来到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清澈悠然的沱江,古朴的吊角楼顿时印入眼帘,古城是那样的是那样的幽静,但又不乏动态的一面,哗哗的流水声,江边洗衣服的人们的说笑声,有很多拍照的游客, 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面。我们就住在靠在江边的房间,一进屋子就听见了哗哗的水声,晚上我可以枕着沱江入睡了,真的很惬意。
来凤凰2天都是下雨,下雨也未必是坏事。蒙蒙细雨中的凤凰真是别有一番味道。我们穿梭在那些游人罕至的巷子里, ,仿佛每一栋房子,每一块青石,都充满了它的故事,自己仿佛又进入了梦里,其实,来到凤凰,就是开始了梦,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梦。拍了几张有点特色的照片,觉得很满意,又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此情、此景、此人,怎会不让人心动。
之后,我们启程去了山江苗寨。进苗寨前要与苗寨姑娘们对歌,输了的话就要喝糯米酒,这个称之为拦门酒。过了关之后就热情的欢迎我们进寨看表演,上刀山、对山歌、边边场之类的精彩节目一一上演。苗寨还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房屋建筑的还完好保留着原有的特色风貌,屋内仍然住着人,对我们游客的到来,住家主人已是见惯不怪了,如果只看屋内的话,让你觉得这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光,屋里贴的是那个年代才有的毛主席等领袖的画像,破旧的桌椅板凳,屋顶吊满了苞谷玉米,灶台上吊挂着熏得黑乎乎的腊肉......一种刻意保存的落后与陈旧,还有对这本是宁静的苗寨生活的打扰,这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公平吗?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发问。给这里德小孩子拍照,居然会自己摆POSS,也许这个孩子慢慢的也被商业化了,我想再过几年,如果我还会来这里。这里就不会这么淳朴了。
下午参观了博物馆,看到了很多苗族的特色服饰。苗族服饰最具特色是女装。出门时,头上戴着青丝帕,身上穿着滚边绣花无领满襟,滚边绣花裤;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有银帽、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子、银牙钎、银挂链、银腰带等,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山江女装,衣着色彩鲜丽,银饰造型精美,是苗族女装的精品。博物馆的馆长还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了解了传统节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对唱。四月八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圣典。每逢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舞花带、上刀梯,以表对先烈的怀念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湘西有很好的音乐基础,一直被喻为民歌的海洋,传于后世的有山歌、苗族古歌、酒歌、情歌、拦门歌、接龙歌、梯玛神歌、傩歌、拗嘴歌、啄啄歌、摆手歌、椎牛歌、盘王大歌、扯白歌、劳动号子等等,不可尽数。最初是由于民间歌手、词曲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自发的创作吟咏。本土旅游创作歌曲有《家乡有条猛洞河》、《阿公的酒碗》、《乡情》、《请到我们湘西来》等歌曲。近年来,又创作了《土家酒歌》、《风雨南长城》、《武
陵的春天》、《醉凤凰》、《走进里耶》等优秀歌曲。
山江苗歌主要分为劳动歌、祭祀歌、苦歌、情歌等。形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结构严谨,可分为长歌与短歌,韵律严格。特点:1句式固定。七字一句,两句一联,三联一部,四部一首。一首标准的歌具有二十四句。2押韵独特,对应押韵。3翻遍重唱。腔调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也可称作高腔与平腔。
山江苗歌的高腔是长腔,苗语叫“呆萨”。曲调的抒咏性很强,适合男女青年演唱,一般在赶边边场、四月八苗歌节对唱。乐句组成,加上起腔、加腔、节奏非常自由,类似散板。旋律悠扬婉转,音程跳度较大,这种一般都是一段曲调,多段歌词的分节歌。歌词内容多半是歌颂爱情与生活。在欣赏苗歌的时候,不光是聆听歌曲的旋律和演唱者的声音,歌词更是一个亮点。
平腔苗歌在苗语中称“弥萨”,意为苗歌大调。在演唱风格、用腔和发音上与高腔有很大的区别。平腔也是一段曲调,多段歌词的分节歌。但高腔苗歌只有2句一联,三联一部,四部才是完整的一首。平腔适合在大型的场面演唱,在演唱的时候都是请苗歌师即兴编词,一般为两人一组的对唱形式。苗族人常常这样比喻:“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天又三夜,只唱完一只牛耳朵。”
苗族民间歌手没有经过正规的严格训练,但他们善于控制利用气息。演唱者要求气息深,以字引气,以气拖声。这个就是拖腔,可以拖长时间想后面即兴的歌词,也可以让听者消化。唱好每一个起音,等于完成了歌曲的一半。唱完之后以哟喂~这种吆喝的形式结束。
第二天我们启程去了德夯苗寨。首先参观了鼓文化博物馆。了解了吊鼓、塞吐、腰鼓、瑶族长鼓、象脚鼓、铜鼓等,之后去看了他们的服饰表演,学习了打苗鼓和用叶子吹出音乐,教我们的小伙子可以用叶子吹出动听的旋律,甚至是音阶。我们吹了许久连个音都吹不响,看来还是要苦练啊。晚上看了一场规模比较大的篝火晚会。看苗族的婚礼,吃火炭,阿哥阿妹的载歌载舞,还有苗鼓表演,最后一起围着篝火拉起手来跳舞,在火光的照耀下尽情的舞动。
下一站是张家界。去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公不作美,第一天依然是大雨,爬山爬到腿软,不过风景非常的迷人。到了晚上我们集体去看了魅力湘西的演出,演出效果非常得震撼。有苗族鼓舞、爬楼、茅古斯舞、女儿会、哭嫁、湘西赶尸以及巫术表演等。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现当代,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婚前半月至一月,新娘即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等。哭唱的内容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不断翻新。终于目睹了土家族“哭嫁”这一千古绝唱,但是他们不叫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亲邻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有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分别苦,母教女为人处世等。我们欣赏的是一段母亲哭女儿的歌,母亲边哭边唱,女儿趴在母亲腿上只哭不唱。这表现的是真挚的母女情,催人泪下!
此次之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观看的由谭盾作为艺术指导的大型音乐剧《天门狐
仙》。《天门狐仙》的主舞台就与奇峰、峡谷、森林、流瀑溶为一体,共同形成一个纵深数公里、横宽和高差均逾千米、世界唯一的一座高山峡谷大舞台!剧中的中心舞台搭建在溪谷之上,望之就如一颗横卧的古树浮于涓涓溪流之上,与周围的天然山石完美相融。舞台面积总10000平方米,不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演出舞台,而且全部采
用玻璃钢设计,灯光照射下通体透亮、色彩变换,营造出一幕幕令人惊异的奇幻场景。炊烟袅袅的人间世界依山而建,10余家原汁原味的土家木屋,黑瓦雕花小窗,木栏护屋,还有串串玉米、辣椒,连片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村寨。所有木屋均用特殊材料制成,晚上随着灯光也能任意变换色彩,异彩纷呈。而远处的梯田、木桥、水车,也遥遥地与村寨相呼应。根据刘海砍樵的故事改编,融入了桑植等地的民歌和土家的民风、民俗,在大型的真实场景中,表演的歌舞剧。以灯光和背景的大型营造以及歌曲独特风格为胜。
全剧共分4场。下面是相关的解说词:
有一种爱情:为你而生;有一种誓言:生死相随;
有一种信仰:真爱无界;有一种坚持:只为你一人风情万种
夜幕降临,月亮升起,伟岸神奇的天门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风慢慢展开,变幻出另一种
奇幻绚丽...乐声响起,雾岚飞烟在奇峰间萦绕,飞瀑流泉在峡谷里奔涌,花草树木在翩翩起舞,100位银饰盛装的土家少女在欢快灵动的大自然中声如天籁,讲述着那被清风传送了千年万载的爱情故事:
狐王选妃
天门山下,密林中紫气升腾,万狐之王开始选妃,无数妖媚的狐狸粉墨登场,摇曳的身姿展现着万种风情。正巧这时,山中修炼千年的白狐,此刻正化作圣洁清纯的女子,从冉冉升起的圆月里款款走出。明眸皓齿,柳腰娉婷;舞姿曼妙,飘然若神。冷酷孤傲的狐王顿时被深深吸引,以象征王权的宝珠相赠
旷世奇缘(仙山奇遇)
另一边的土家山寨里,汉子在劳作,婆娘在烧火,樵夫在唱着山歌,少女在河边洗衣。
单纯快乐的人间生活引起白狐仙的无限神往,她悄悄地来到山寨窥探,不料却被猎人追赶。年轻的樵夫刘海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掩护白狐仙快跑、快跑、快跑...刘海与白狐在梦中结为夫妻。
矛盾重重(背叛旋风)
魔境与凡间、天道与情意、仙界与俗世,重重矛盾如大山重压,将两颗相爱的心层层
阻隔。谁知道这里有多么神奇,谁见过那只雪白的狐狸,谁走进那座梦想的天门,谁听说那对唱歌的夫妻……
千年守望
天门仙境,旷世奇缘;千年白狐,万年守望!悲伤、欢乐、笑容、泪水交汇出了一段感天动的爱情故事...总之,这次采风让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全班一起
出去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篇:采风心得
采风心得
09涉外1班
20091001102
蔡伟
以前总是听人家说起采风,我心中就对其充满向往。在我大三的下学期,老师布置了要对徐州三大民间传说进行采风研究整理,我们就选择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作为对象,去寻找关于他的,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的传说。这样在薛院长的统一指导下,在全组同学的讨论后,我和另外三名组员前往丰县采风。
2012年4月21日,我们踏上了征程,前往张道陵的老家——丰县费楼村。由于前一天徐州下了雨,我们还特别担心到了那边的村子,道路会不太好走。后来特地打听了一下原来当地并没有下雨,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由于本来就晕车,车子刚开动我就睡着了。后来突然惊醒,以为到站了,结果只是才刚经过收费站,车子颠簸了一下,我就醒了。后来我就睡不着了,顺便观察了沿途的风景。四周都是绿油油的麦田,不时还能看到几个人在农田里劳作。
10点半左右,车子到站了,我们终于到达了丰县县城。后来知道那边并不通车,我们只得打车过去。到了那个村子,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惊呆,虽说我家也是徐州的农村,但这里的房屋、环境感觉落后了好多。当时我就想,这真的就是张道陵的老家吗?后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先是来到天师府,找到了那里的负责人——杜尔贤先生。他以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就收村里人的委托,在这里看管天师府,并对张天师的故事传说进行研究整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杜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好多关于张天师的传说故事,比如说能确立张天师的老家确实是费楼村的“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张天师保佑后人的“三次暴风雨避过费楼村”的故事。
告别杜老先生后,我们又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寻找下一个讲述人——邵长宏。到了他家,他还很热情的给我们倒了水。他又把他所知道的张道陵的传说故事热心的给我们进行了讲述,他还特意指引我们去看了传说中的“药盒子”,这令我们兴奋不已。
后来听当地村民说,张道陵的家族还有一本族谱和好多资料,在张家让先生的手上。但我们找到他家时,他家大门紧锁,并不在家。等了好久,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张家让先生迟迟未归,我们心想只好作罢,没有看到他手中的资料也真是遗憾。后来,在我们出村子的时候,碰到了张家让先生的父亲,他把我们带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后让他打电话让张家让先生赶快回家。很快,我们终于见到了张家让先生本人。一进他家,就看到了“道渊源世家”五个醒目的大字。随后他把他多年整理的关于张道陵的资料都拿给了我们看,我们也见到了那本族谱。他跟我们说,他把这些东西给我们看,不仅希望我们能够了解张道陵,更希望的是我们能将张道陵的文化发扬出去。采风回来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会,大家也畅所欲言,和组员一起分享我们在采风过程中的见闻认识、心得体会、思考感悟等。通过这次采风,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采风的重要性。作为文学专业的我们,平时只能在教室里通过书本和老师的介绍来接触文学这样一门融入了情感语言艺术表现,思维精神等内涵丰富的独特艺术,缺少了感情经历的真实体悟而难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就能够启发独特、自我的情感体会和思考。像这次的采风,首先我就了解了张道陵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然后就是了解了他对道教以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贡献,对其肃然起敬。这次采风活动真的对我影响很大,我也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真希望这种活动越多越好。
第三篇:采风心得
采风心得
期待了三年的采风终于到来了,激动的心情,什么也抵挡不住我们向往的心,尽管只是在省内而已,大家依然是满怀期待。在这过程中充满着美好的回忆,是任何一次的旅游都无法去代替的。
我们的采风地点是柳州,在这之前本是可以去外省的,却因今年的昆明事件,而影响了我们今年的采风计划,所以只好依照了学校的规定在本省采风。在出行的前一天大家都已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有的心已不在课上,有的在准备着行李,有的半画不画的在聊天...都在期待着。
出行了,首先是坐火车到南宁,在坐动车到柳州,没坐过动车的我们,像山里小孩进城一样急忙的在车头拍照,一张又一张的合影,都没能表达出看见动车的激动心情。
第一站带着我们激动的心我们来到了柳州,因路远的原因要在柳州市里落脚一晚,第二天直奔香粉乡。这一路的奔波,都是在车上度过,有些同学忍受不了汽车的颠簸,吐得晕头转向的。但我们的时间不允许,需要继续往前向雨卜苗寨出发,一路的山路十八弯,稳重老练的司机,让我们多了一份安心。终于在一路的奔波下来到了苗寨,热情的乡民们在欢迎着我们,在车上已领略到了一路的风光,还没来得急安顿下就已迫不及待的去感受着这美丽的苗寨风光。满山的树林,有我喜欢的竹林,古朴特色的老房子,清澈见底的溪流急湍着,满是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这一
片又一片的风光尽是享受不完,这一路都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来,怕会错过某个美丽的景点。接下来第三天我们在这美丽的大山林里,热情的村民组织烧烤,做竹筒饭,让我们不仅吃到了纯正的竹筒饭并且学习到了怎么去做竹筒饭。吃完了不忘把那里的风景给记录下来,我躲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这一山一树,一花一草,用我的画笔以速写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不仅满足了我对大自然的欣赏,还完成了我的采风作业。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回来,还去穿了当地的民族服装,平常的创作都是通过网上找来的素材,如今让我们真正的看到,并且穿上了这些民族服装,让我们更加的对创作的了解。带着好奇并且激动的心,我们穿上了它,感受到了苗族的生活气息,以及他们的淳朴美丽,这对我们的创作有很大的收益。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三江的侗族,直接去了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侗乡,很热情的乡民带我们看了侗族的民族表演,他们的表演是不掺杂任何的电器音乐,都是纯声的,第一回高手到如此动听的音乐,还欣赏了他们的舞蹈,满是享受着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情。侗族与苗族在服饰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它们的乡民都是很淳朴很热情。
第六天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梯田给参观完,接着直接向桂林出发,到达桂林后就意味着我们的采风结束将准备返程。
在这一路的采风中,我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的东西,不仅是人,物等。大家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合作能力,让我们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更加了解身边的同学,与之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谊。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且接触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情文化,建筑以及服饰等,身受其中,感受着这一切带来的美好。我们还在这次的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增进师生间情谊,同学间关系。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学习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们在今后的专业道路上有一定的铺垫和提高。感谢学校给予的这次采风实践课程的机会,让我们在学习中放松自己,更增加了对学习艺术的追求和对我们本专业创作的突破,对实现自我价值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这次的采风中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有一些,我们没有用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这些依旧存在于我们脑中,成为永恒而又温馨的回忆。所以它是一次无法代替的旅行。
第四篇:采风心得
采风心得
2014年4月6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腾冲和顺古镇,我们是晚上到的。拖着行李箱走在用凹凸不齐的石板路上,我们住在玉泽民居里,安顿好了,晚上就和小伙伴在外面的摊摊上吃了一碗饵丝和炒大救驾。
和顺古镇里处处是古巷,古牌坊,古居民,这些居民都是依山而建,房屋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据说这样子房子就会冬暖夏凉,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这边地峭活动频繁,木质结构房子安全些。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艾思奇纪念馆,元龙阁,刘思宗祠,洗衣亭,弯楼子居民博物馆和和顺小巷等景点。让我们体会到和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内涵所展现的宝贵财富和人文精神氛围。
参观完后,我们打算吃一些特色小吃,下午我们十个人吃了和顺古镇的特色小吃土砂锅。回到住的地方我们开始聊着天,吃着东西,一起画着速写。嘻嘻闹闹的。等待老师的检查。
第四天,下着微微的小雨,我们成群结对的逛着,撑着伞,走在安静的古镇里,嬉笑,聊天,拍照,走走停停,非常的惬意与舒服,我们买了一杯水牛奶尝尝鲜,这一天过得特别的快,我非常喜欢和顺古镇里面的一家店铺叫《爱上离开》的店铺,我在店铺里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买了一张舒服的蓝调CD,老板人很好我们坐在店铺里聊天休憩。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玩熟了,大家会互相损对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去你的”,我记得在一家店里面吃东西,我们买了一份蛋炒饭,我同学直接说“去你的,蛋都没有,老板听到了,还马上解释道,有鸡蛋的只是,我把他搅拌了,所以就看不出来了。我觉得古镇里的人们还是比较淳朴的,在古镇里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就这样静静的我觉得也不错。
第五天,我们睡过头了,听到外面的吵杂声,醒来,急急忙忙的洗漱,整理,准备去拍
集体照,出发去大理。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古代大理国全盛时期(937-1253)的管辖区域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值得游览。大理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几代国王曾在苍山神祠祀典。苍山神祠据《云南通志》载:唐贞元10年四川帅臬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云南异牟寻盟于点苍山,因立祠,每年春秋二仲月祭祀。宋代大理国相沿旧制,仿效历代帝王祀典,进行祀典,延续至明、清。这上下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至今仍可从《敕封点苍照明镇国灵帝位碑》中窥见一斑。
到达大理在客栈安顿下来。就和几个同学去古城里吃东西,进入古城后,大理带给我的感觉是大气,淡定,宽大的青石板路,精致的建筑,街道中清致秀美的花草,到处都是源源不断的潺潺流水,随风飘动的树枝,沿街的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比比皆是,石房檐上精致的花纹,和屋檐的翘角尽显建筑的厚重与大气。
晚上我们逛了人民路,洋人街,等等,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大理了,每次来大理都有不一样的体会,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怎么流行编头发,和画印度文,我最喜欢的就是人民路,这里有各种小玩意儿,我也很喜欢买,这里有不同人在这里摆摊,有大理学院的学生,有穷游过来的摆摊挣路费,也有不想过城市的生活在这里流浪的人,他们都很有艺术性,我喜欢这条街。和小伙伴们进了一家酒吧,和老外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语交流,还好他也会一点点中文,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体会。
第二天我们去了扎染工坊,买了两个手工扎染。
去了喜洲,吃了喜洲粑粑,喝了白族三道茶。1,苦茶(豁然开胃好心舒,慢理情思妙不虚。人世几多如此茗,个中滋味伴诗书,2,甜茶(苦去甘来思大多,茶涵世事也蹉跎。忘乎所以两相照,镜鉴人生免折磨。)3,回味茶(饮茶三道自回味,迈步人生眼莫迷。三月杨花虽靓丽,几分喜气几分凄)
在到达洱海之后,才算是真正的感受到大理白族居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这里的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精美的绘画装饰盒雕刻,“粉墙画壁”就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由于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不同色彩相同的装饰带。以各种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也显现出这里的独具特色。这些团案绘制,正是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的古朴自然,他们与自然相和谐,这种设计理念启迪了我在以后的环艺设计中的思维方法,那就是融于自然的设计能让人安心舒适。
这次的写生不仅让我亲身感受了云南的文化、地理、历史、人文方面的东西。也认识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大学生活,收获了不少课堂以外的事物。对我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被这里的风景、建筑、人文地理所感动。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了视野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走过了万里路之后,才能更好的把那些富有特色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去,让设计结合传统的元素。我想这该是我映像深刻的一段时光吧,以后当我已经为工作劳累,繁忙,设计没有了灵感的时候,细细回想这些美好的日子。我想我会获得另外一种动力,就像是让心灵放松去旅行吧。
第五篇:采风心得
毕业采风报告
姓名:赵纪彬
专业:主持编导 学号:2010050202019 旅行路线: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历史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至今仍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汩汩清流。
确实,当我走入都江堰,中不由为之一震。浩浩的岷江挟着山势,裹着疾风如兽般奔腾而下。分堤象是一柄利剑直差入江心,硬生生把湍急的江流劈分成两半。江水咆哮着冲入堰内,忽而一道堤坝横亙于前,逼转了它的方向,忽而又是一道堤坝,让它泥沙俱下,似是不甘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江水愤怒了,它发出夺人心魄的怒吼直扑宝瓶而去。江道骤然变窄,两岸壁立如削,江疯狂扑打着岩壁,涛声震天。几经较量,江最终还是驯服的低下了。出宝瓶而入内江,桀骜不驯的岷江立即变得珍珠四溢,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如此浩大繁复〃科学合理的工程竟是建于两千多年以前。
“深淘滩,浅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治水如治人,既是蜀守又是设计大师的李冰一定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否则他振臂一呼,又怎会有数万蜀人历时经年,抛妻别子,披波斩荆,凿岩开山,仅凭双手就筑成了这座屹立千年〃惠及万代的都江堰!
主要景观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宝瓶口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沿江漫步,一边是悠悠而逝的流水,一边是青砖黛瓦的民居,偶尔才会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和敲着铜尺采耳的手艺人经过,刚刚还在胸中翻涌的万千感慨也渐渐地消退了。
有人家臵几张桌椅于江畔,便成了一个茶座〃一间酒坊。店家坐在门前也不拉客吆喝,看见游人只是抱以淡淡的微笑。叫上一杯清茶,和店家摆摆龙门阵,聊聊风土人情。兴之所至,再招停采耳的手艺人,静静躺在竹椅上享受一下当地人常享的乐趣,照四川人的话说:真是安逸。
夜幕降临,游人大多已赶回成都,小城愈发显得沉静。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和,都江堰给予小城的不仅是骄傲和富庶,还赋予了它一个传统文化意识中备加推崇的完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