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持人艺术概论和文艺作品演播的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请你说出节目主持人的定义
答: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联系的“人物化”桥梁,即在电视节目规定时、空、人、事的规定中进行工作的“非角色”表演者。
2、什么是主持人的交流与适应?P38
答:交流:是指,主持人(演员)在行动中与行动对象(包括自身内在)在思想、感情、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适应:则是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方式。
3、什么是主持人节目策划?P78
答:狭义的主持人节目策划是指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的主持人节目的谋划和组织的过程。具体是对主持人节目的时机、手段、艺术特色等所做的策划。
4、什么是演播室固定主持?P72
答:演播室固定主持,就是主持人在固定的演播室里,在展示相对固定的背景和节目标志的活动空间内,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为观众主持节目。
5、什么是逻辑重音?
答:逻辑重音就是在句子还没有完结的时候,用适当提高的声调,读出主要词的重读音节,而在句子完结时用显然下降的音调读出主要词的重要音节。
6、什么是规定情境?P42
答:规定情景指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生活环境,以及全剧的情节、事件和事实。
7、什么是主持人节目的人际性?
答:主持人节目把“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色引入了大众传播,在主持人节目中,传授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交流,即时反馈的交互传播模式的特点。
8、什么是栏目意识?P73
答:栏目意识:即对自己的即将主持的栏目的类型和类似类型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对于自身栏目风格的了解是栏目专吃人的首要任务,然后在完成栏目风格定向的前提下,还应对其他栏目的特点进行分析了解,这样才能找到并发挥自己栏目的特点。)
简答题
1、服务性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构成P100~102
答:1.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和一片爱心2.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3.要有个性魅力4.要有人情味,要善解人意
2、请简要分析节目主持人的作用P59~61
答:1.有利于安排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节目质量。2.有利于节目风格多样化,使节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3.有利于采编播各个环节之间紧密合作,增强节目整体性。4.有利于实行主持人责任制,增强主持人责任感。5.有利于加强与受众之间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联系,密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3、主持人产生的社会背景P2~8
答:1.战争过后文化重建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机遇,在战争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是非观发生了动摇,大众媒体对信息的要求从而对传播的要求越来越多。2.信息增值的冲击,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到来,受众就开始对信息进行深入和广度的报道,媒体就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信息增殖的原动力。3.相关学科发展对传播的影响,首先是西方传播学,20世纪的西方论文史是非常活跃,各种流派影响最多时期,大众媒体工作方式不断完善。4.竞争机制导致并促进传播方式的推陈出新,为争取广告收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信息不在是本质的社会变动,而是真正意义的商品。5.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为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电视业的普及。
4、节目主持人的特征有哪些?P56~57
答:1.在节目中必须以主持人身份直接出现2.在节目中体现组织驾驭话题的能力,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作用自始至终贯穿节目全过程3.交谈式播音,谈话体语言4.具有直接交流情态,交流感强,富有亲和力5.具有鲜明的个性形象和主持风格。
5、现代电视访谈节目的分类和特点P129~142
答:1。叙事型谈话:故事具有戏剧性;故事具有争议性;故事具有感染力,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观众。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部分则丰满,复杂,结尾有力。2.辩论型谈话节目:思维色彩和即兴色彩非常浓厚,展现嘉宾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嘉宾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反应的敏捷程度。3.专题讨论型谈话:在嘉宾的选择、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精心设计。4.清淡型谈话:“访”的色彩被淡化,谈话跳跃性强,气氛轻松,娱乐性强。形式简单,成本极低。
6、新闻性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构成P93~96
答:1.良好的新闻素质,要有新闻敏感,新闻性主持人,首先是一个新闻记者,然后才是主持人;2.要有一定的新闻阅历和扎实快捷的采编导能力,优秀的节目离不开主持人良好的新闻素质;3.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深刻的判断分析能力和独到见地;4.要有敏捷的现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7、谈话节目有哪些优势和特点?P112~115
答:1.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特点于一体,互动性强;2.以真实性为生命,以平民性为本色,以参与性为特征3.以辩论节目为本色,以谈话体语言为传播手段,追求个性化的主持风格;特点:谈话是一种节目形态,因而谈话节目不能叫做节目类型。它与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的划分标准不同,但不管是什么功能,什么内容的电视节目,都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
8、主持人进行节目构思确定选题的基本要求甚什么?P66
答:1.贴近生活,适应接受者的兴趣点,并带有普遍性,题材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2.考虑导向的健康性和良好的社会效益;3.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
9、简述上声的变调规则,并举例说明P216
答: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上声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度原调。1.上声在非上声前变为半上声,即后面音高只回升一半,例如:百—百般2.上声在轻声前也变为半上声,例如:马—马虎3.两个上声连读,前字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一样的调值,例如:广—广场4.三个上声相连,如果后面没有其他尾音,也不带什么语气,末尾的音调不变,开头和当中的上声有变调,例如:展览馆
分析题
1、请结合实际谈直播节目有哪些优势P146
答:1.为信息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最快捷最广泛的通道,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效性,扩充了信息容量,增加了信息密度。直播机制下的大信息量和快节奏是其他新闻媒介无法相比的,时效性强的新闻信息类节目只有采用直播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规模高速度信息运行的需求;2.为听众参与广播创造了条件,为信息反馈提供了媒体通道,增加了广播传播的双向性和开放性,主持人直播机制为听众提供了直接参与的条件,为信息的反馈提供了直接的回路,从而形成了有效地双向互动;3.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主持人与听众的关系,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主持人直播采用的是交谈式播音,这种方法比宣读式,播报式要亲切自然,更接近生活;4.发挥了时空优势,拓展了广播节目的创意空间,直播和热线电话的运用,为开放性宣传创造了条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充分发挥了时空优势;5.锻炼了人才,促进主持人素质的提高,增强了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的地位,直播难度大,要求高,长期下来可以促进主持人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请结合实际谈如何在节目本为前提下寻找主持人本位?P159
答:主持人试用适合于栏目内容的手段,塑造与栏目内容相协调的形象,突出节目特点。这就是节目本位,我们在树立节目本位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认为,一类型的节目只能有同一种气质的人主持,这将不利于电视节目的魅力和节目主持人个人魅力的展示。所以我们在树立节目本位观念的同时也要同时树立节目主持人本位的观念。在表演创造中,演员一定要塑造一个性格才能被观众牢牢记住,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独特一个性格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标签。
3、请结合实际谈优秀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状态
答:镜头前,自信,内在的自我意识的建设;但是自信也要把握住度!兴奋,对自己的创造充满播讲欲望,思维积极活跃。对传播的内容了如指掌,每次 节目都要有创作激情,要有明显的气质和表现。主持人要心态平和,沉住气。主持人既要在镜头前沉稳老练,对船舶内容滚瓜烂熟,同时还要保持这充分的对节目内容的新鲜感去面对观众进行交流和传播,这对主持人来讲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主持人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
4、请结合实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构成。
答:首先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个人魅力与电视媒介魅力的结合其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是主持人魅力与节目魅力的统一体
再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是与观众共鸣产生的共振魅力
最后,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灯光,布景,摄像,化妆以及镜头的切换等构成的电视媒介的综合魅力也是形成积木主持人魅力的隐身之一。
文艺演播与配音
名词解释:
1、什么叫文艺作品演播?P2
答:文艺作品演播,指利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2、什么叫土味和洋味?P166
答:土味:这种演播样式在演播语言中,揉进方言味,让人听得出浓郁的地方味道。
洋味:这种演播样式是在演播语言中,揉进一些洋味,让人一听便知是个外国作品。
3、什么是配音?P4
答:配音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门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以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
4、什么是平仄?P51
答:平,在古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入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5、什么是风格?P28
答: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毫无疑问,它来源于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6、什么叫语节?P51
答: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打,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7、什么是散文?P115
答:广义散文一般指除韵文以外的文章和文学作品;狭义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类文学体裁。
8、什么是小说?P157
答: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任务形象,广泛的,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9、什么是对仗?P51
答: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
简答题
1、简述小说演播应注意的问题P197
答:1.区分把握作品与人物基调2.忌叙述语言与任务语言脱节3.人物语言不可求形大于神4.用非语言表情声音
2、简述小说演播的样式P165
答:1.播讲式:即播讲者站在第一或第三位置上,以叙说、转述的方式将情节、人物讲的很清楚,自然。2.表演式:它的特点是表现人物神形兼备造型生动,对人物语言的处理,表演成分较大,除了取其神,还尽量取其形。
3、简述散文的特性P115
答:1.以小见大,以点见面:散文一般篇幅比较小,它往往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社会局部或细小、平凡的事与物,人与情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形式多样,表现自由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达形式也自由灵活。3.形散神聚,4.具有文采
4、简述文艺作品演播的必要条件P8
答:艺术功力具有多种涵义,要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勤学苦练,方能成为我们自身的一种能力,这是文艺作品演播的必要条件之一;之二,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首先应有规范的韩语普通话基础,其次,声音要有较好的弹性,第三,文艺作品演播要有较强的语言造
型能力;之三,要有较强的内心体验和外化体现能力。
5、简述广播广告配音的特点和电视广告配音的特点P117P119
答:广播广告配音的特点:1.声音塑造广告产品形象因为广播媒体没有画面,人声便起到了塑造产品形象的作用;2.广告播放重复率高、针对性强,有宣传的属性。3.语言直接,鼓动性强因为声音不只是辅助,所以更加直截了当。
电视广告配音的特点:1.补充画面,解释细节,渲染气氛声画结合让人看的清楚,听得明白;
2.补充人物形象及塑造企业形象,3.揭示主题,配音对于画面来说,揭示主题的作用比画面直截了当的多。
6、简述配音创作的要素P286
答:1.贴合人物,是配音的核心,包括a与原片人物的语言声音相贴合b与原片任务的内在气质相贴合c与原片人物的表情动作像贴合d与原片的人物的内心感觉,所演戏段相贴合;
2.贴合口型a与任务说话时口型时间的长短相合b与任务说话时口型的开合状态相合c与人物说话是肌肉的松紧转台相合d与人物说话时的气口相合;
3、贴合气息,它是我们体现片中人物内心感觉和外部状态的枢纽,也是贴和人物的重要条件。
7、简述新闻栏目配音的两种形式(导语,背景)P159
答:一种是不对照画面,播音员将文字稿连续读完,对应的电视画面就是文字字幕,另一种是,配音内容需要对照画面播讲类似于纪录片解说,配音语言与画面有着或时间或地点或任务的种种联系,不能提前,也不能错后,配音时,需要同时兼顾文字稿件和电视画面。
8、文艺作品演播的准备P19
答:1.弄清背景,心中有底,弄清a作品的内容背景b作品的任务背景c作品的写作背景d作者创作的心理背景e作品的播出背景;2.获准意图,把握目的理解作者的创作立意与创作目的,获准意图应有两个层次的把握,一是,表层,即表层文意,单个意向,二是深层,即内涵主旨。3.掌握风格融进基调,作品风格势必会融进表达基调中,风格的不同,也会影响基调的形成;4.合理划分,表达清楚它表现为演播者对作品情节、事件及人物情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把握;5.把握人物,外化贴切对人物因素的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到演播的贴切与否,是否准确对味;6.扫除障碍,字音准确。
9、简述散文朗诵中的抒描叙议P132
答:抒,真挚内在,有感而发,不矫揉造作,嗲声嗲气和无内容的拖腔拉调。当然抒有不同的样式,有内在,深挚的,也有激越酣畅的;描,应具体细致,注重形象的生动,栩栩如生。切忌一种腔调地描绘各种人、物、景,应依据不同对象、情感和需要有所变化。叙,应清楚诱人,有感情,不能干巴巴的,无感觉,语言要舒展自然,不能句子抖不开,也不能太快。议,应依形象而发,带情而议,不宜声高语硬。
10、简述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准备工作P33
答1.理清作品背景:a作品的创作背景b作品的人物背景c作品的心理背景d作品的播出背景;2.把握作品风格,需要把握a作品风格b文字稿件写作风格c解说风格,3.确定解说身份一般来说,从解说词文字的语言风格上能够感知到解说者的身份,4.确定解说语言样式5.依据画面确定解说词的段落位置,6.确定解说的速度和节奏
11、电视新闻栏目配音的常见问题P167
答:1.评述感配音缺乏交流2.描述感配音过于随意3.叙述感配音过于冷漠
12、电视纪录片解说常见的问题P50
答:1.声音气质与片子风格不合2.语言表达样式把握不准3.重音处理不当4.重视形式,忽略内容和感受
分析题
1、你朗读时是如何分析作品的/
答:
2、总结播文艺作品与播新闻的异同P13P159
答:相同:分析备稿能力相同
不同:1.身份与身份感不同,身份表现客观存在,身份感主观存在;2.普播大多以第三身份或身份感,文艺作品演播却基本以第一人称。
3、纪录片常见的问题(书中解说部分)
答:P291.声音气质与片子风格不符,在解说中,一种情况是片子要求声音气质与本人气质相距较远,这种一般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声音、情绪来适应,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解说者身份确定的不到位造成声音气质与片子风格不符。2.语言表达样式把握不准确,准确的把握语言表达样式,并能及时表现在有声语言上,是播好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如果表达样式把握不准,就会让人觉得声音和片子立意、风格不符合。3.重音处理不当,电视纪录片重音的处理是相当灵活的,一般来说,纪录片解说的重音是根据画面来选择的,处理上清楚但不过分。4.重视形式忽视内容和感受,没有稿件内容左一句的思想感情那个,即使有声语言与自己的技巧设计相同,也不会有真情实感,而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从稿件内容出发,即使打破了原来的设计,也会有好的传情达意,甚至比原设计更好,更有新意。
第二篇:民航概论重要知识点
《民航概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民用航空基本概念 1.航空的概念及其与航天的区别;
答:人类在大气层中的所有活动统称为航空,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作航天。2.常见航空及航天领域的应用;答:
3.航空业所包含的部分;
答:航空器制造业,军事航空,民航航空。4.民用航空的定义及两大组成部分;
答: 定义: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以外的所有的航空活动称为民用航空。
组成:航空运输,通用航空
5.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分别所包含的航空活动;
答: 航空运输:以航空器进行经营性的客货运输的航空活动。通用航空:(1)航空作业,(2)其他类通用航空
6.民用航空系统的组成部分(民航主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民航院校及其单位性质)。答:政府部门,参与航空运输的各类企业,民航机场,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第二节 世界民航发展历史
1.第一架有动力可人为操纵的飞机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答:1909年法国人莱里奥
2.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间航空法,第一次确立国家空中主权原则: 《巴黎公约》(与《芝加哥公约》对比)1919年;
3.世界国际航空法的基础,并规定成立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公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1944年; 4.1947年成立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
5.1852年,法国,飞艇,由人进行操纵的有动力的航空器。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7.1909年,法国,布莱里奥(louis Bleriot)成功的飞过了英吉利海峡(40KM),首次国际航行。
8.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航空技术的发展。
9.1919年,巴黎和会(法国草拟航空公约,38个国家签署),巴黎公约,第一部国家间的航空法。
10.1919年,德国,首先在国内民航运输,后成立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第三节 中国民航发展历史
1.中国第一架飞机1909年发明,发明者:冯如; 2.中国第一条航线:北京——天津,1920年; 3.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河内,1936年; 4.二战时期从昆明经喜马拉雅山往返印度的“驼峰航线“; 5.建国初期的“两航起义”;
第二章 民用航空器第一节 民用航空器的分类和发展 1.航空器根据与空气的密度关系及有无动力的分类标准;
答:航空器根据获得升力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由于总体的比重轻于空气,依靠空气的浮力而漂浮于空中的称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这一类中又分为气球和飞艇,气球和飞艇的主要区别在于气球上不装有动力,它的飞行方向不由本身控制;而飞艇上装有动力,它可用本身的动力控制飞行的放向。另一类航空器则本身重于空气,它的升空依靠自身与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空气动力克服重力而升空。这类航空器分为非动力驱动和动力驱动的两类,非动力驱动的有滑翔机和风筝,动力驱动的分为飞机(或称固定翼航空器)、旋翼航空器和扑翼机三类。
2.民用客机的分类标准(航程、机身宽度、支线和干线)及A380、C919和ARJ21等典型机型的对应分类;
答:
3.答:商业飞行的航线飞机,通用航空的通用航空飞机。根据航程:3000千米以下为短程,3000-8000千米是中程,8000千米以上为远程 根据宽窄:3.75米以上有两条通道的为宽体,3.75米以下为窄体。根据支干:100座以下、航程3000千米以内的飞机为支线客机,100座以上为干线客机
4.民用航空器应具备的要求。
答:安全性,快速性,经济性,舒适性,环保要求。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1.民用飞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答: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动力装置,仪表设备 2.辅助动力装置APU;
3.机翼的布局及现代民航客机最常采用的机翼布局;
答:中单翼飞机,上单翼飞机,下单翼飞机。现代民航客机最常采用的机翼布局是下单翼飞机
4.机翼操纵面(副翼、襟翼、缝翼、扰流板)的作用;
答: 副翼:操纵飞机的倾斜 襟翼:降低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速,保持升力 缝翼:增升装置 扰流板:增加阻力
5.尾翼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 组成: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调整片 作用;水平尾翼:控制飞机上升或下降垂直尾翼:控制飞机方向
6.飞机起落架的作用与布局形式(前三点式、后三点式); 答:减震,收放,刹车,转弯 第三节 飞机的飞行控制
1.文氏管实验与伯努利定理(流管横截面、流体流速、流体动压和静压强之间的关系); 答:流管横截面:S1>S2>S3 流体速度:V1<V2<V3 流体静压:P1>P2>P3 流体动压:Q=1/2pv²
2.机翼的翼型和迎角;
3.飞机获得升力的原理;
答: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当空气流过机翼表面时,机翼上表面的流速比下表面快,根据伯努利定理,我们得知,流速越快静压越小,然、机翼上下表面所形成的压力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力
4.升力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5.升力系数随机翼迎角的变化;
答:升力系数随着迎角的增大而增大,系数达到最大时的迎角为临界迎角。6.失速的概念和原因。
7.各种阻力的名称、形成原因和削弱方式;
答: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激波阻力。(见作业)8.翼尖小翼(翼梢小翼)的作用;
答:减缓气流在机翼延伸方向的流动,并增加机翼的抗扭曲刚度。9.飞机设计为后掠翼的作用(两方面); 答:①减小激波阻力②延缓激波的产生 10.马赫数和临界马赫数的定义;
答:马赫数:物体运动速度与声速之比来衡量空气被压缩的程度。临界马赫数:飞机开始产生局部激波的M数称为临界马赫数。
11.飞机的三轴及绕三轴运动时飞机的姿态名称;
12.飞机在平飞、俯仰运动和侧倾时的受力状况;
13.稳定性的概念;
答:在飞行中大部分时间内飞机保持稳定的飞行,方向不变,速度均匀,当有外力干扰时飞机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姿态。
14.飞机纵向(俯仰)、方向(偏航)和侧向(横向)稳定性的概念及保持该稳定性的方式; 答:纵向稳定性:飞机绕横轴做俯仰运动的稳定性。方向稳定性:飞机绕立轴的稳定性。侧向稳定性:飞机绕纵轴的稳定性。
15.飞机的操纵性(驾驶员的操纵、飞机操纵面的变化及飞机姿态的变化情况); 16.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飞行阶段; 答:滑行,起飞,爬升,巡航,下降,进近,着陆 17.V1、VR和V2的名称及意义。
答:V1:决断速度 VR:抬前轮速度 V2:安全速度 第四节 飞机动力装置
1.两大类航空发动机(活塞式和喷气式)工作方式主要区别及所用燃料名称; 答:活塞式发动机:四冲程汽油内燃机,航空汽油 喷气式发动机:
2.现代民航客机采用的发动机类型;
答:活塞式发动机和带压气机和涡轮的喷气发动机 3.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螺旋桨的形状及桨叶角、桨叶迎角的概念; 答:螺旋桨的形状:
桨叶角:桨叶剖面的弦与旋转平面的夹角 桨叶迎角:流过桨叶的气流和桨叶弦线的夹角 5.螺旋桨变距的方式和原因; 答:
6.螺旋桨变距为“顺浆”和“逆桨”的情况; 答:
7.喷气式发动机的分类(涡喷、涡桨、涡扇、涡轴)及各自应用领域; 答:
8.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涵道比的概念;
答:基本组成:进气道,风扇,压气机,外涵道,内涵道,燃烧室,涡轮机,喷口 工作原理: 9.辅助动力装置(APU)的组成及作用;
答:组成: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附件齿轮箱,供气系统 作用:向飞机独立的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也有少量的提供附加推理核心部分。第五节 飞机的仪表系统
1.大气数据仪表、陀螺仪表和无线电仪表所包含的内容
答:大气数据仪表:气压式高度表,速度表,温度指示器。陀螺仪表:陀螺,地平仪,协调转弯仪,航向指示器。无线电仪表:无线电高度表,自动定向机,无限电磁指示器,姿态指引仪,水平姿态指示器。
2.气压式高度表的观测原理及调整气压基准的意义;
答:原理:大气压随着高度升高呈线性的下降,测出这一高度的气压就可换算出高度值。
意义:
3.指示空速(IAS)和真空速(TAS)及在空中对于同一飞机IAS、TAS、GS的大小关系; 答:IAS 4.空速表的观测原理; 答:空气流过飞机的速度,其大小等于飞机在空气中飞行的速度。5.马赫数表及升降速率表所观测的物理量; 答:马赫数表:空速和高度。升降速率表:升降速度。 6.地平仪(姿态指示器)、侧滑仪(协调转弯仪)和航向指示器的作用; 答:地平仪:用来指示飞机与地平面之间的相对关系。侧滑仪:为驾驶员指示出偏航的角度和侧滑程度。航向指示器:在飞机变速和转弯时指示方向。 7.无线电高度表、自动定向机(ADF)和无线电磁指示器(RMI)的作用 答:无线电高度表:测量飞机到地面垂直距离用的机载无线电设备。自动定向机:与地面NDB配合进行无线电导航。无线电磁指示器:指示飞机磁航向。8.电子飞行仪表系统(EFIS)与主飞行显示器(PFD)第六节 飞机的其他系统 1.高频通信系统(HF)与甚高频通信系统(VHF); 答:高频频率范围:2MHz-30MHz 甚高频频率范围:118.000MHz-135.975MHz 121.500MHz定为遇难呼救的全世界统一的频道。 2.黑匣子的颜色、作用及构成部分; 答:橘红色,驾驶舱话音记录器,飞行数据记录器 3.常见无线电导航(陆基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VOR),无方向信标(NDB),仪表着陆系统(ILS),测距机(DME)及其功能; 4.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导航优缺点; 答: 优点: 1、由于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系统,故隐蔽性好,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2、可全天候、全时间地工作于空中、地球表面乃至水下; 3、能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角数据,所产生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而且噪声低; 4、数据更新率高、短期精度和稳定性好。 缺点: 1、由于导航信息经过积分而产生,定位误差随时间而增大,长期精度差; 2、每次使用之前需要较长的初始对准时间; 3、设备的价格较昂贵; 4、不能给出时间信息。5.卫星导航的特点及各个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 答:特点:精度高,设备简单,不受气候影响,没有积累误差。 GP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GALILEO: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国北斗导卫星航系统。6.座舱压力高度的定义及现代飞机所保持的座舱压力高度范围; 答:定义:座舱内部气压所对应的标准大气压力高度。高度范围:1800~2400m 7.客舱中乘客使用的氧气面罩自动落下的情况; 答:客舱内气压低于4500米高空气压。8.空中交通防撞系统(TCAS)的作用; 答:显示邻近飞机与本飞机的距离与航向。9.飞行管理系统(FMS)的组成及作用; 答:传感器子系统-惯性基准系统,大气数据系统及无线电导航系统,处理子系统-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执行子系统-自动飞行系统,显示子系统-电子飞行仪表系统。10.飞机液压系统的作用(起落架收放、刹车、各种操纵面的运动); 11.航行灯的作用及颜色分布; 答:作用:夜间运行时其他飞机和车辆能辨别出这架飞机运动的方向,以保证安全。 分布:左红右绿尾白。 12.防冻防冰系统采用的四种方式; 答:气热防冰,电热防冰,化学溶液防冰,机械除冰。 13.ATIS:航站终端自动情报通波(Automatic Terminal Information Service); 14.辅助电源控制(APC); 第七节 民航飞机的性能 1.飞机业载的概念;答:飞机可以用来赚取利润的商业载荷 2.民航客机经济性能影响因素(燃油利用率、维修性与可靠性、适应性、飞机的初成本); 第三章 航空器活动的环境与空中导航第一节 大气层 1.大气层的垂直分层; 答:对流层(0~20),平流层(20~50),中间层(50~85),热层(85~800),外逸层 2.对流层的上界及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的变化; 3.答:上界约为17-18千米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4.民航客机在大气中的活动位置;答:对流层顶部,平流层底部 5.与飞行活动密切相关的四个大气物理参数;答:气压,温度,空气密度,声速 6.在对流层中,声速与高度的变化关系;答:声速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7.标准大气压的定义及大小:760mmHg和1013.2hPa; 8.国际标准大气(ISA); 9.飞行高度中标准海平面气压(QNE)、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及场面气压(QFE)的意义及适用范围;答:QFE:指飞机着陆地区(在跑道上)最高点的气压。 QNH:指场面气压按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修正到海平面的气压。ONE: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的气压,标准大气压1013.25hpa或760mmHg 适用范围: 10.过渡高度与过渡高度层的大小及作用; 11.气温、气压、湿度的变化对飞机起飞性能的影响; 答:气温升高,空气密度减小,对飞机性能有负面影响。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发动机功率减小,起降滑跑距离长。空气湿度越大,空气密度越小,发动机功率小,起降滑跑距离长,起飞爬升率下降,航空器载重量减小。 12.风速、风向对飞机起飞、降落及巡航的影响(逆风起飞、逆风降落); 13.降水对飞行活动的影响(能见度、跑道性能、飞机性能等方面) 答:降水使能见度降低,积雪和冻雨会使跑道结冰,摩擦减小,使跑道性能降低,飞机结冰使升力下降,阻力增大。14.跑道视程(RVR)及定义; 答:跑道上的能见度 15.低空风切变的定义; 答:在600米高度以下,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的短距离的空间两点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第二节 地球坐标与飞行航线 1.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定义; 答: 2.经度相同,纬度相差1°,地面距离约111km; 3.航线与航迹的定义及区别; 答:航线:飞机从地球表面一点到另一点的预定飞行路线。航迹:飞机实际在空中飞过的轨迹在地球表面的投影。区别:航线是已经设计好的,航迹是实际飞行线路。4.大圆航线与等角航线的特点及现代民航客机常采用的航线类型; 答:大圆航线上的各点的真航线角不相等,但航线距离最短。等角航线上各点的航线角相等,但它的距离一般比大圆航线长。近程飞行,一般用等角航线。远程飞行,通常是全程采用大圆航线,每一段按等角航线飞行,以兼顾运行效益和飞行操纵方便。5.时间系统、时区及根据经纬度计算所属时区; 6.世界时(UT)与协调世界时(UTC)及民航统一采用的时间系统; 7.真航向(TH)与磁航向(MH)的概念; 答:真航向:飞机所在位置的真经线北端顺时针测量至航向线的夹角 磁航向:飞机所在位置的磁经线北端顺时针测量至航向线的夹角 8.磁差(MV)与罗差的定义;答:磁差:磁航向与真航向之间存在的偏差。罗差:磁罗盘测量的航向与磁航向之间存在的偏差 9.航行速度三角形及各英文缩写符号的意义; 答:GS-地速,WS-风速,WD-航行风风向,MTK-磁航迹。DA-偏流角,WA-风角,TAS-真空速。 10.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部分(航向台、下滑台与指点标),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 方向引导系统:1.航向台:提供飞机相对于跑道的航向道。2.下滑台:提供飞机相对跑道入口的下滑道指引。距离参考系统:指点标:提供飞机相对跑道入口的粗略的距离信息。目视参考系统:书p157 第四章 空中交通的管理与保障 1.空中交通管理(ATM)的组成部分; 答:空中交通服务(ATS),空域管理(ASM),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2.空中交通服务的五点目标; 答:①防止空中相撞,②防止地方相撞,③加速流量,维持秩序,④提供信息,⑤搜寻救援 3.程序管制与雷达管制的区别; 4.起落航线及各边的中英文名称; 答: 一边(离场边,Departure,或者Upwind) 二边(侧风边,Cross-wind leg) 三边(下风边,Downwind leg)四边(基线边,Base leg)五边(最后进近,Final Approach)5.机场、进近与区域管制及其管制范围; 答:机场管制:①航空器在机场交通管制区的空中飞行②航空器的起飞和降落③航空器 在机坪上的运动④防止飞机在运动中与地面车辆和地面障碍物的碰撞。进近管制:机场90千米半径内,高度6000米以下。区域管制:6000米以上高度运行的航天器 6.一次雷达(PSR)与二次雷达(SSR)的特点; 7.特殊情况下的应答机编码(7500、7600、7700); 答:7500-飞机遭劫持 7600-通讯设备故障 7700-紧急情况。8.飞行高度层的配备原则(东单西双); 9.通信、导航、监视(CNS); 10.仪表飞行规则下的航线最低安全标准 答:飞机距离航线两侧各25公里地带内的最高点:平原地区不得低于4米;丘陵和山区不得低于6米 第五章 机场 1.机场的功能分区及基本组成部分 答: 空侧:跑道,跑道附属区,滑行道,停机坪,跑道的标识,机场进近着陆导航设备及跑道灯光系统,机场净空。陆侧:航站楼,地面运输区域。2.PCN和CAN: 3.机场飞行区等级划分(飞行区等级代码和代字); 4.机场跑道两端的编号方法及飞机起飞所对应的磁航向; 5.机场灯光系统(PALS和PAPI)及PAPI灯指示飞机下滑道的基本原理。 《学前教育概论》重要知识点 《学前教育概论》重要知识点 重要名词: 1.幼儿园(09上) 2.幼儿教育(广义/07)(狭义/08上) 3.适宜发展性教育(DAP) 4.遗传素质、环境 5.儿童观(07):国家本位的儿童观、家族本位的儿童观、个人本位的儿童观(08下) 6.幼儿教师(09上) 7.幼儿保教目标(08下) 8.早期定向 9.全面发展 10.和谐发展 11.幼儿保教内容(08上) 12.幼儿教育过程:广义、狭义(08上) 13.幼儿体育 14.幼儿智育(08下) 15.幼儿德育 16.幼儿美育 17.保教结合原则(07) 18.幼儿园的教育活动(07) 19.活动中主动学习原则 20.幼儿园内部环境(08上) 21.整体综合教育原则(08下) 22.引导发展原则 23.全面和谐教育原则 24.幼小衔接(09上) 25.托幼机构家长工作 26.社区幼儿教育(09上)重大问题: 1.幼儿园的双重任务(07)、幼儿园的基本特征(08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针(08下)、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种性质(09上) 1.生产力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2.国家制度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3.家庭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4.妇女与幼儿教育的关系(08上) 5.科学幼儿观(07) 6.、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7.幼儿发展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8.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 9.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07) 10.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质(09上) 11.建立幼儿保教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发展性原则”) 12.幼儿保教内容五大领域(09上):(08下)、、)的指导要点 13.幼儿保教内容的特点(07) 14.正确对待幼儿的经验(建构主义的启示) 15.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08下)、美育(08上)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6.幼儿学习兴趣(09上)、学习习惯的培养 17.幼儿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18.幼儿审美感知教育、审美理解力、审美表达力的培养 19.保教结合(09上)、活动中主动学习(08上)、环境育人、整体综合、引导发展(三取一,09上)、20.环境育人的特点 21.幼儿园内部07)、22.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23.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内容、基本原则(08下)和基本方法(08上) 2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08下)、08上)教案设计: 我爱我家(07) 我爱幼儿园(08上) 夏天(08下) 宝贵的泥土(09上) 《国旗》 《美丽的春天》 《认识手》 《有趣的声音》 《奇妙的水》 《亲亲泥土》 《认识西瓜》 《中秋节》 《月亮》 《发现自己》 《过年》 幼儿园工作规程(摘要) 第二条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第三条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条 幼儿园适龄幼儿为3周岁至6周岁(或7周岁)。 第五条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六条 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第十一条 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 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 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 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第十三条 幼儿园应制订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半。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酌情增减。 第十九条 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加强冬季因抗。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第二十一条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十四条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 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二十五条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 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 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条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十七条 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第四十八条 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第四十九条 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 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并接待家长的来访和咨询。 幼儿园应认真分析、吸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 第五十条 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园长指导下工作。 第五十一条 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 本文由武汉大学生兼职网()整理发布,武汉大学生兼职网免 费为大学生及白领提供最全最新的武汉兼职招聘,校园兼职,周末兼职等兼职招聘信息,您可以足不出户轻松找到合适满意的兼职工作,武汉找兼职工作就上武汉大学生兼职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48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⑵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⑶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⑵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是首要问题。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和农民都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51)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从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质社会 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18.和平赎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P7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阶段。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23.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 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 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 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三、考试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论述题(重点) 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五、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8.和平赎买.19.国家资本主义.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23.小康社会.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 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 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 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三、考试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论述题(重点) 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五、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篇:学前教育概论重要知识点[2010]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第五篇: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