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42影评六
《一九四二》:向大饥荒死难者的道歉
今天的大多数导演,似乎已丧失了对悲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谎言、虚伪和娱乐成为一种潜在标准,不再诞生悲剧的电影艺术,等于停止了对人类真实存在的探究。战争、地震、饥荒,都是让人类感到残酷的存在方式,冯小刚这个曾经的喜剧导演,却通过《一九四二》把镜头对准了它们。
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500万人的死亡。从1942年春,河南各地开始出现冰雹、大风,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饿殍遍野之时,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
《一九四二》的结构方式独特,有三条主线,一个村庄的饥饿与逃荒、国民政府的行为方式、记者白修德采访和拯救行动。这三条线索,最终因为几百万灾民共同的悲惨命运,凝而为一,使影片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戏剧张力。
冯小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天灾只是诱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因为统治者不用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即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把自己卖了;张默饰演的栓柱,为保住孩子的风车,丢了性命。在冯小刚镜头中,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
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冯小刚拍的是一部敬畏与悲悯的电影,他敬畏那些苦难中无辜的逝者,他悲悯的是被饥饿和苦难伤害的人性,但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中复活。人类不能依靠上帝来清除邪恶,只有自己站出来不断抗争,才可能让同样的邪恶与伤害不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所以《一九四二》表现出一种沉思者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克制而准确,这种对苦难和人性的审视,像在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寻找第二次生命,那些在饥饿中死去的人,通过这些影像似乎才可能摆脱曾经的苦难重负。
这是一部带着创痛、饥饿和血泪的电影,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因此《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
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因为它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大白于天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
第二篇:沂蒙六姐妹影评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影片的切入点找得很巧,以为孟良崮战争支前、完成补给任务为主线,以一对从未谋面的新人结婚为辅线,矛盾找得看似小却很巧,整片的铺垫就此展开。从影视工作者的角度看,此片颇费心思,影片刻画之细腻,镜头运用之娴熟,堪称唯美,特别是对六姐妹的刻画细如发丝,把六姐妹的情感性格完全地展现出来,六姐妹的心理世界就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令你在震撼之余发出无限感慨。
那瘦小的身躯是多么的坚强,那看似柔弱的肩膀却撑起一座通往胜利的桥梁。就如一位网友说的,无论怎样绝望的境况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有希望,那是一种震撼欣慰的力量,所以她们可以很坚强。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让你掉泪,能让观众黯然神伤,就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这种力量让观众产生共鸣,让你为她们的快乐而感到欣慰,也为她们的悲痛而心如刀绞。
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但依旧用身体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看似柔弱的本应被呵护的臂膀,支撑着舢板为她们的至亲指引战场的方向,或许这一去便永别阴阳,或许这一扇薄板就了断今生最后的因缘,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记。没有人阻止这样的急行,也没有人在决绝前退缩,她们就用这种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送走了挚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你也和我们大家一样,感到原来坚强会如此残忍,需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看到最后,我再也无法控制我的泪水,只能让它尽情地在我脸颊上流淌。
她们期盼亲人归来,却等来了噩耗。可面对噩耗,她们仍就选择了担当与坚强,因为那个时候她们是一个家庭脊梁,她们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小家,同时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个民族兴盛的希望。她们的笑是那么的美丽,而她们的泪依旧凝结了我们今日幸福的宝藏。
当我走出电影院,我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我们的先辈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去理解、去感悟。
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我们也要审视一下自己,作为当今社会担当重任的“80后”,我们做得怎么样?我这里想说,起码有一点我们做得不够好,那就是宗旨意识的淡薄。最明显的例子,多数人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一种职业。这决不能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应当是一项“事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本分”,是一种“态度”,是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伟大工程。如果你不能把他作为毕生的追求,你又怎么能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你又怎么能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认为应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这“德”应该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结合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应当从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锻炼入手,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勤勉敬业的奉献意识、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扎扎实实、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每一项组织工作任务。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展开全部)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
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第三篇:电影《沂蒙六姐妹》影评
怒放的生命
——《沂蒙六姐妹》电影影评
《沂蒙六姐妹》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题材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 8月22日,该电影联合央视电影频道举行全国首映典礼,同时拉开“向祖国汇报”献礼影片庆典活动的序幕,它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重点影片”,由山东电影制片厂、临沂市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大型红色电影。
这部影片主创阵容强大,编剧是曾获得华表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的苏小卫。对于该片,苏小卫表示,影片中所有的情节都有原型,都是她从当地采访得来,“没有虚构,只有感动。”此外,影片的主演也是精挑细选。凭借《真水无香》获得华表奖最佳新人奖的范志博在《沂蒙六姐妹》中饰演坚韧无私,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女干部“兰花”可谓驾轻就熟,然而拍摄过程,范志博可没少吃苦头。剧组主创爆料“有一场戏是拍六姐妹用自己的肩膀在河水里架起‘火线桥’让军队通过,当时的水温在0度左右,范志博跟剧中姐妹泡了整整四个晚上”。群众演员都不愿意参与的戏份,范志博却说自己在剧组收获颇丰:“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农活,以前见都没见过的农具,现在知道怎么用了”。范志博表示:这些影片是不可或缺的,震撼人心的,参与《沂蒙六姐妹》的演出,使我更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不应该被人遗忘,“我们并没有忘记过去,历史应该被铭记”。
这部电影中人物的真实形象被刻画的惟妙惟肖。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新媳妇月芬,她的遭遇最让人感动,最让观众揪心。美丽贤惠的姑娘从过门后直到丈夫牺牲都没有见过丈夫一面,只是听说他是全村最棒的男人,自己的一辈子都托付给了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丈夫,还有比这更另女人悲伤的事情吗?只是听 嫂子说侄儿跟他长得很像,而她急忙飞奔回家,点灯看臭长什么样,希望能从臭的身上找到一点丈夫的影子,于是月芬就不断地在追寻,在一队人之中苦苦追寻。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影片中南成顺路回家,而月芬却不巧回娘家取粮,丈夫飞奔回来,她一脱红袄不要命般飞奔而回,荒凉的天地之中,一个红色的身影掠过灰色的树林,但是却仍然错失。进屋之后,她嚎啕大哭,直到发觉丈夫带走了自己刚刚绣好的荷包,正如他拿到荷包那时脸上甜蜜的笑。月芬跑到高坡之上,对着远去的队伍大喊南成的名字,仿佛难成走时那不舍的回眸。支前行动中,后面的部队马上要过河了,桥却不能及时修好,妇女们竟然跳入冰冷的河中搭起浮桥,抗着门板的月芬不停在用眼睛扫着他肩膀上跑过的士兵,她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她多么期待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啊,尽管她连丈夫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在前线时,尤其是月芬看到一个个的伤员,发疯地在伤员中寻找,害怕那其中有她的南成。当医生说急需用血的时候,月芬第一个站了出来,可是医生却说要一个男人的血,月芬激怒了,大声喊道,“你瞎了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全都在战场上!”那个时候的她心里还有希望,还有憧憬,可当她支前回来看到灵堂里自己丈夫的牌位呢,她的下半辈子已经在那一刻结束
了,此时她的悲痛已经深化到了极点。
春英:她也和沂蒙山的其他女性一样,她很善良,为了给部队送出足够的煎饼,在粮食不够用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拿出了家里仅剩的一点粮食,就是自己挨饿,也不能阻挡她对革命胜利的渴望。怕婆婆心理承受不了,知道自己的丈夫牺牲了,却请求兰花“不要告诉我的婆婆和月芬”,她没有将丈夫战死的消息告诉婆婆,选择自己一人独自承受。
兰花:六姐妹中唯一一名女干部,不但性格干练泼辣,且对革命有着特殊的情结。兰花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党员,在传递情报时遭敌人杀害,而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革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用满腔的热血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她是影片里最厉害的角色,革命积极性高,有主见,独立性强,不同于绝大多数女人,她仿佛天生就不需要男人的呵护。不过影片的最后,由于她一开始没找到那个“未婚的丈夫”四喜,而急的痛苦起来,直到四喜再次走到她的面前,她便毫不犹豫抱住这个满身污泥的曾今被她嫌弃和数落的男人,此片段将这个女人最女性的部分体现的淋漓尽致。
黑燕:一个受到封建遗俗的影响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她吃苦耐劳,个性倔强,在婆婆儿子一岁的时候就收了她,不管有错没错都会打她,她哪里像是去当人家的媳妇的,分明就是个奴隶。当黑燕决定出去帮助前线战士战斗时,他的小“丈夫”问婆婆,黑燕什么时候回来,婆婆说,可能不回来了,到时候给你重新找一房媳妇,说完转身进了屋,没有任何的不舍和留念,可想,黑燕在这个家里,其实连奴隶都不如。战争是可怕的,是残酷的,但要不是战争让她离开这个让她痛苦不堪的地方,或许她这辈子就这么窝囊的过着。那么她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小鹤:一个小女孩,这个年纪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呆在学校读书玩耍的,但战争年代中,没人是侥幸的,但她没有过多的抱怨,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上战场,在大部队被前方的河水堵住去路时,她也和其他的伟大女性同胞一样不顾天气的寒冷,不顾被河水冲走的危险,跳进冰冷的河水,扛起木板让战士们从木板上通过,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革命前进的道路。
春英的婆婆:为了给前线打仗的战士准备干粮连熬几昼夜不停的烙煎饼,最后把自己家的口粮都搭上,甚至不给自己的爱孙留上一口,而且自己的老伴支前线牺牲后,还要送仅有的两个儿子上前线,可她的儿子却没有像瑞恩一样被拯救回一个,但却换到村里人送的一个“满门忠烈”的牌匾及全村人同情的跪拜、崇敬。
秀的爹和娘:在儿子回来看望父母之际,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牺牲,于是,使计将儿子锁在了地窖里,为了不让给儿子上前线的“自私”父爱母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
这部影片打破一贯以雄性力量为主导的战争片模式,将镜头瞄准以“支前女性”为代表的战争中的女性角色和生存状态。影片中通过许多生活细节刻画,经典的台词,情节气氛把握到位,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让观众很容易体会出她们的高尚、勇敢、坚毅、无私奉献,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正如影片中配以《送哥参军》的旋律,“哥哥你参军去前方,我在后方生产忙,冬有棉衣夏有粮,请你把心放”。尽管战争中的她们,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饱经摧残,然而她们并没有因此低头,而是决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前线的男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战争中她们几乎倾尽所有,但她们充满着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对沂蒙解放的希望;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她们怒放的生命永远支撑着她们,激励着她们不断前行。
看完这部影片,我一直在反思着自己,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天,甚至每一分,每一秒,让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变得丰富精彩,意义非凡。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学时期,正是风华正茂,求学生涯时段,更不能虚度年华,避难而逃,在幸福生活中只知道享受而迷失自己,我们要把眼光看得远一点,不要仅仅停留在眼前的生活,何况现在的生活也是许多先烈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并不是坐等而来的,我们要基于现实,拼搏进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怕困难,风雨后才能见彩虹,只有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成功,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奠基石,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插上梦想的翅膀,奔向人生的旅途,到达理想的彼岸,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像春花烂漫,激情似火,怒放不息!
第四篇:地道战影评--六(三)班 何宇轩
《地道战》观后感
包河区 科大附中六
(三)班 何宇轩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便是红色经典电影《地道战》中的主题曲。它唱出了我们革命先辈英勇作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反抗日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今天,我看了这部著名的《地道战》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时,高老忠父子带领赵家庄、高家庄等的男女老少和游击队员一起挖地道,展开了地道战。他们不断改进地道,使地道既防水又防毒,甚至还将地道挖到了地上,在墙壁上建起了夹层,让地道变得攻守兼备。一次,鬼子集结了三百多人攻打赵家庄,还没进村呢,就被隐藏在砖墙后面的枪口打得够呛。结果进村后,却发现村里空无一人。突然,从房屋的墙壁上掉下了一块块砖头,从里面伸出了黑洞洞的枪口,鬼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后来他们发现了洞口,就从井里抽水往下灌,并且还往里面释放毒气。但是,灌进去的水顺着排水道又流回了井里,民兵们把翻板一关,毒气不但没毒到地道里的人,反而又从洞口飘出去了。结果当然是鬼子惨败,屁滚尿流地逃回去了。最后,军民们居然把地道挖到了敌人的碉堡里,一举炸毁了敌人的“乌龟壳”,把日本鬼子赶出了冀中平原。
他们英勇无畏,他们足智多谋,他们团结一致,凭着小米加步枪,一次次地击败了装备精良的日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是什么鼓舞着他们,进行有力的打击?那就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和充满智慧的计谋。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浩浩荡荡的军队,但他们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有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将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那时的人们生活环境多么艰苦,生活条件多么简陋,社会如此动荡不安,他们还是不放弃,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被困难打到,并且想进一切办法战胜困难。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像是在温室里的花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却经常被一点小小的困难打到,写点作业都嫌多,动不动就叫苦连天。对比起来,我觉得真是惭愧啊。
从现在起,我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发展腾飞添砖加瓦!
第五篇: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学 号 0080175 姓 名 甘意芳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8日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说起写一篇影评,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网上搜索一下,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一篇影评,但老师说要原创,因此我不想自欺欺人,即使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也就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和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以前,我不喜欢看电影,也很少看,因为觉得电影不像电视一样,电视会显得更真实和像生活一样,而电影更像是一种压缩和快进,中间过渡的很快,也少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但自从上了影视鉴赏之后,对电影的态度和想法有所改观,感觉虽然短短的一两的小时,但有很多东西和精华溶缩在里面,拍摄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在对电影中的一些方法还不能掌握和理解,但现在最起码有着这样的思维,也在慢慢学着领悟电影中的美。
我对所要讲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深的感悟,只是觉得其中一些场景很感人,当一个有着口吃的王子当他要面向那么多人发表他的演讲,而他又讲不出来的那种痛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他的这种永不放弃,克服自身的缺陷的这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生活中也是有得必有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直面生活,不要逃避问题,问题不解决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因此,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不管结果会如何,我们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努力了。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他的口吃症状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很放松,我们无所顾忌,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评论,是真心相对的值得自己信赖和依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往往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伪装着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似乎人与人的感情都由利益联结,只有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才让人感觉还有真情在,还能感受到难得的温情。他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他的妻子为了他的病寻遍良方,现实中也有这么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夫妻之间首先是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在困难面前一起面对,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不需要物质上很富有,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相扶相持到老。
除此,国王和那个治疗师就像朋友一样,那个治疗师不畏惧国王的权威,只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病人,他和国王的关系既是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又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国王也没有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在治疗师面前,他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和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治疗师一心想帮助病人,而不奢望能得到什么,或许把病人治好的快乐就足以让他满足,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赞美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虽然或许会然人觉得有些虚伪,但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诚意的赞美就会使人理解的。
这里我就不想谈及电影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为现在还不太懂,在以后看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电影的时候会多多注意,慢慢学着欣赏电影,学着体会电影表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一些技巧,而不满足于看完一部电影,而什么都没得到。有时生活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虽然短暂,但是很丰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