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读《我们的节日》有感
九龙湖中心学校四(2)班 江珊
前几天,老师发下一本小学生读本,书名叫《我们的节日》。我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里面的内容还真丰富!书中分三块内容: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外国节日。不仅介绍了每个节日的来历,还讲述了许多节日的习俗、有关的故事等。
我一页页地翻着,津津有味地读着。看着看着,我发现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使我认识和领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说重阳节吧。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艳阳天”云淡山青,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年中外出游览的最好季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记得每年这一天前或后,爸爸妈妈总会带上我,拎着礼物去看望外公外婆。
我们都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学《三字经》活动,《三字经》中有一段写道:“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黄香的人,自幼懂得孝敬父母。夏日炎热,他为父亲扇帷帐,扇凉后让父亲安寝;严冬时节,又用身体为父亲温床,让父亲睡得暖热。我想黄香的孝心肯定打动每一个人。此时,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妈妈说我一句,我就会顶上好几句。我又常常嫌奶奶的唠叨太烦人,动不动就朝她大呼小叫。仔细想想,其实她们都是为我好啊。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我又为她们做了些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不用再为父母扇帷帐、温暖床。但是,我们可以为长辈做力所能力的事啊,帮妈妈洗洗碗,给爸爸倒杯茶,替奶奶捶捶背,为爷爷洗洗脚„„。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指导老师:严维娜
我喜欢《我们的节日》
九龙湖中心学校四(2)班覃若男
这学期,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小学生读物《我们的节日》。书中介绍了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外国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来历,不少节日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呢!如元宵节吃元宵、逛灯会,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登高„„这几天我们刚度过“五一”长假,我从书中知道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说到劳动,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从小,我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倒山上去干活,回来时总是累得满头大汗,鞋子上沾满了泥巴。每当丰收季节,外公外婆常常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收成好,外公外婆就像吃了蜜一样。受他们的影响,我读一年级后就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总夸我是个勤快的女孩,我心里乐滋滋的。外婆常对我说:“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最光荣。”我至今不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我知道,劳动创造生活。
勤劳勇敢,热爱祖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中有关“端午节来历”这部分内容中向我们介绍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我们常常把热爱祖国挂在嘴边,我们该为祖国妈妈做些什么呢?我想,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我们的节日》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因为它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还弘扬了传统美德,它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指导老师:严维娜
用“宽容”之心,共建和谐家园
九龙湖中心学校四(1)班沈淑
5月1日劳动节,大家都知道,正是这个节日,构造了我们的和谐家园。
5月1日,人们都会放假。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但是,只要我们用宽容去面对,微笑着说:“对不起!”,那么,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和别人争吵的事,我会大发脾气。我认为,这会使自己好受,不用管别人。直到有一天,爸爸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天,正是劳动节,我想:劳动节应该劳动,我种棵树吧。于是,我在爸爸刚买来的树苗中拿了一株,种在园子里。正在这时,邻居家的小虎子也来凑热闹。我在浇水时,不小心浇到了小虎子的裤子,他气急败坏地说:“臭淑子,你神经病啊!”我想:我又不是故意的。于是我们破口大骂。爸爸看见了,把我叫到一旁,对我说:“淑淑,对人要宽容,跟小虎子说声对不起,你们就可以再在一起玩了。”我听了,不情愿地走到小虎子面前,说了声“对不起”,没想到他也说了。我们俩笑了,笑得那样天真``````我的爸爸也在我们的笑声中笑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说“对不起”的权利,只是人们颜面挂不住。说不出这三个字,拆散了多少朋友啊!我希望大家能用宽容,用微笑面对别人,让自己先说对不起。
指导老师:陈艳
读《我们的节日》有感
九龙湖中心学校五(2)班任运彬
《我们的节日》是大队部前几月发下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小学生读本,里面介绍了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外国的一些节日。
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外国的愚人节。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发挥想象力,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制造一些轻松诙谐的虚假信息愚弄相识的同学和朋友。有些电台还制造一些假新闻来和观众开玩笑,让人大吃一惊,可到新闻结尾,才告诉观众今天是愚人节,ⅹ
ⅹ新闻是假的。
在我们班也发生过愚人节被人愚弄的事情。同学甲告诉同学乙老师有请,同学乙就立即跑到老师那儿,问老师有什么事,可老师说没事。等他回到教室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愚人节。就这样,同学甲被同学乙当猴耍了。
其实,在愚人节开几个轻松的玩笑还可以,但不能太过火。比如别人问你学习上的问题,你明明知道,但却告诉他错误的答案,这就不对了。
现在,愚人节已经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它已经在我国青年人中间开始流行。
第二篇: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传承美德时不我待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2009年10月24日,来自长江大学的十余名大学生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手拉手结成人梯,成功将两名不慎掉入湍急江水的少年救出。然而不幸的是,三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和方招却被江水无情地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90后大学生舍己救人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有不少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人生活上挑剔,做事随便,缺乏责任感,很多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这次90后大学生救落水少年牺牲的事件,我认为他们不仅仅救了人,更重要的是“救”起了一代人的精神。这些英勇的90后大学生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代在进步,青少年的思想却在“倒退”,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太优越了,对很多现象已经麻木了,我们作为教育者有义务唤起一代人的心灵。
一、勤劳为先
中国人以农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辛勤地劳动,以汗水换来硕硕丰成,造
福子孙后代;同时也因为“勤”,加上极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圆周率、浑天仪、《本草纲目》等等智慧结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二、责无旁贷
中国人是勇敢的,有傲气的。南宋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挠的强烈爱国心志,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抗敌,保卫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终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从容就义。他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壮烈感人的豪语!他们的忠义能与日月争光,在民族史册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迹!中国人爱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非笔墨可形容的深感情。爱国诗人陆游在遗作《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对死亡泰然处之,临终时还念挂着国家民族的安危,是多么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学家及政治家范仲淹,忧国忧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情操。翻开中国历史,这样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等等,真是数之不尽。孝道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的故事,广受传颂。而古诗里的人物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为免老父再受征战沙场的痛苦,决心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和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与道德规范等具有和谐的指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三、美德教育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各尽其职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
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例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无不体现传统美德对中华子孙后代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的传统道德教育日渐式微,在一些社会领域和部门频频出现现道德失范和道德沦丧的现象。但我仍相信,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第三篇: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它表达了诚信重要性。是啊,一个守信的人,走到哪的里都有朋友,而一个不守信的人,走到哪里都没人和他做朋友。只有你以诚待人,别人也才会以诚相待。诚信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有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讲的是一个顾客去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司机。他对店主说:“在我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但店主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还叫顾客到别处去谈这种生意。这时,顾客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对店主说:“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让我去哪谈这笔生意呢?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让人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店主的事给我启发,让我做一个诚实的人。
诚信是一朵兰花,它开在人们荒芜的心田;诚信,是一杯浓茶,它让生活更加浓郁芳醇;诚信是一道劲歌,它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事的最基本准则。
人们常说:“诚信是金”。可是,我认为诚信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失信,就失去了朋友。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一切!他就会成为一个穷光蛋!
诚信,失去就在一刹那,而得到却要几年,其至几十年。一个公司没有诚信,就会倒闭;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将一生没有什么成就。
啊!诚信是金。千万不要失去诚信,失去了,就再想得到,只需用两个字来说“太难!”
诚信是一朵兰花,它开在人们荒芜的心田;诚信,是一杯浓茶,它让生活更加浓郁芳醇;诚信是一道劲歌,它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事的最基本准则。
诚信是金,它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给众生点亮了一盏永不眠灭的心灯
第四篇: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当我们品尝着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吃得草根、树皮?当我们吹着空调、看着大彩电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当我们追逐着名牌服饰和时尚文具时,是否记起过红军长征时打着补丁的旧军衣?是什么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翻过了18座山,渡过了24条河,经过了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我在思考着,也在寻找着„„
追寻着长征的足迹,我开始寻找:在夹金山上,望着直插云霄的高山和看不到尽头的沼泽、荒滩,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在金沙江畔,在大渡河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和敌人坚固的壕沟工事,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长征精神鼓舞革命战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征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永远奋勇向前。看,体育健儿弘扬长征精神,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神舟”科研团队传承长征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了飞天梦想;听,全国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展露锋芒,让国歌声在世界各地唱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不卑不亢,他们的演讲激情昂扬。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第五篇: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5年前,也就是2014年,我们国家纪念了两场战争。这是两场极为特殊的战争,都有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分量。一场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一场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在同一年,纪念一场败仗,和一场胜仗,寓意何在。两场战争的跨度虽然有50多年,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点:同样的战场,同样的对手。但不同之处是,为什么一场败了,一场胜了?为什么前者是,中国军队拥有全面的优势,败了?后者是,中国军队居于全面的劣势,胜了?这间隔50年的两个问号,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个问号: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
我们先说第一个。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琉球事件。简言之,就是日本拿台湾当借口来侵略琉球。当时琉球请求大清国出兵援助。因为琉球是我们的藩属国,宗主国有义务去救他,但是大清国没有。大清国是怎么做的呢?
找人调节,这个人是谁呢?来访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调节失败后,给李鸿章回了这样一封信:“我甚盼中国自强。”他的助手杨格将军在另一封信中把这句话做了详细的解释:“中国如愿真心与日本和好,不在条约而在自强。”“在日本人心中,每视中国懦弱,为所求无不遂者,彼看不起中国,则无事不可做”。当时,琉球事件只是日本对中国的一个试探,其最终目的是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结果很明显,清王朝腐败、退让,总想依情理交涉。敌人都打到自己地盘了,还想着和别人讲道理。从信中可以看出,日本当时已经把大清国这种懦弱的本性摸透了。
以上就是甲午战争的最早开端。
现在关于甲午战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当时作战的北洋水师实力落后于日军,所以才会输的那么惨。那么当时的海战真的没有赢的可能性吗?咱们接着说。第一次海战,北洋水师尽管损失较大,但还有南洋和广东水师。而战争爆发时,主管南洋水师的刘坤一和张之洞,因为和李鸿章有矛盾而找各种理由拒绝参战。敌人这次都打到家里了,还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广东水师尽管派兵了,但却是杯水车薪。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当时也不止这5艘军舰和一千多人。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迎敌。结果呢?就是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虽然海战失败,但是想夺朝鲜得登陆啊!那陆军又是怎么失败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叶志超。
叶志超当时率领清军奔赴朝鲜,驻守牙山。在牙山,他不敢上前线,让副将聂士成去,聂士成出现危机请求救兵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派兵增援反而自己率部逃走!用《清史稿》记载来说就是:“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叶志超的逃跑,一方面,中国丢失平壤,失去整个朝鲜。另一方面,开了在战场上不战而逃的先例。自那以后,又出现了大连、旅顺守将,北洋水师方伯谦、吴敬荣等高级将领不战而逃的现象。
可以说,整个甲午战争,大清有的是机会战胜,然而一退再退。从琉球事件清政府避让,到北洋水师避而不战,再到军队将领逃跑怯战,折射出的是什么呢?朝中上下胆小怕事,没有民族观念,没有国家信仰!所以,甲午战败,实则是心败。有朝廷怕事的懦弱之心,有将帅保全自己的私欲之心,还有朝野安逸享乐的腐败之心。
本来是为夺一个朝鲜半岛而打的甲午战争,让日本动了一个灭亡全中国的念头,也为9·18事变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问号:抗日战争为什么胜利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个——抗日战争。
前年以前,说到抗日战争,起因大家会想到“77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之前常说的8年抗战。前年1月,教育部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起因就是“9·18事变”了。无论是哪一个起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50年前的琉球事件,也是日本为发动战争给自己找的借口。这是日本惯用的伎俩。抗日战争开始后,大量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接下来看看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位记者,他们是怎样描述中国抗战的。
第1个,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她在新四军总部的野战医院里,反复告诉大家:“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忠于中国。我到过很多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她逝世后将骨灰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2个,英国记者,斯坦因,他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延安:“第一,这里没有厌战情绪,只有开路先锋者的社会的坚持的战斗热情;第二,不依赖外来援助;第三,不论年龄多大,这里的人看来特别年轻,而且充满了欢乐与信心;第四,他们似乎决不私下互相说坏话。”
中国人民在与日军血战的同时,能够让外国记者充满敬佩、献身中国,若不是因为当时中国人民无私的胸怀、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心、伟大崇高的理想,又还会因为是什么呢?而面对同样的敌人,也不过50年,为什么状态和结果完全不一样。
下面说第3个,美国记者,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出了答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抗日战争为什么能赢?甲午失败的是朝廷,而抗日胜利的是全民族,谁是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灵魂。
在此次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为什么把这段话单独拿出来,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中国的政党,这段话描述的重点,是“人类”而不仅仅是“中国人民”。那么,为人类做出贡献这一目标理想是十九大才提出的吗?显然不是,1937年就有,我们来听一首歌。有谁知道,歌名是什么?(《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当时,全世界都处于法西斯威胁之下,这句歌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情实感,胸怀伟大,是爱国主义者、国际主义者、人类主义者,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初心!所以,抗日战争胜利,是心胜!有不畏一切的正义之心,有胸怀天下的理想之心,还有全民族慷慨悲壮的牺牲奉献之心等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军队注入了心胜的力量。而把这股心胜力量发挥到极致的一场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仗
——1953年的抗美援朝。刚才我有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1954年也是一个甲午年,抗美援朝实际上又相当于一个甲午战争,地点还是朝鲜。不同的是,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人民解放军打出了自己的名牌!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讲:“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而日本人真正开始正视中国并试探与中国建立邦交,也是从抗美援朝之后开始的。
从甲午的懦弱到抗战的顽强再到朝鲜战场上的无畏。以解放军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用血肉之躯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筑起新的长城。贯穿于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这些重构新中国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
中国今天受到世界认可,受到很多国家尊重,绝不是因为讲道义、有方案、能出力,而是因为在那些精神的激励下,国家在变强,军队在变强。而军队,掌握在每一个军人手里。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它描述了新的战争形态,对中国军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一个传统稳定的社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的更快更深入。
我们一定要将红色基因传下去,因为如今环境太复杂,观念太容易碰撞,红色基因不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因为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干什么,它都会存在;因为总被提起时,一定是因为缺失;因为,只要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一定担当得起强军重任。为什么?因为军人在穿上军装之前,都是老百姓。而一旦有了红色基因,那百姓在穿上军装之前,实际上就已经是一名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