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邑北街小学作业之春节的由来
节日的由来——春 节
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第二篇:春节故事之“爆竹”的由来
春节故事之“爆竹”的由来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花朵朵迎新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欢度“春节”都是在这种气氛里度过的,“爆竹”是中华民族的特产。
爆竹又俗称“鞭炮”,有记载的至今已近三千年的历史。传说在古时候,住在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以部落群集生活,经常到深山去觅食猎物,不断的在深山露宿,到了晚上就要点一些篝火,一是烧肉、煮食、取暖;二是防止猛兽侵袭。然而,山中却有一种奇怪的动物不怕火光,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或伤害露宿的村民。这种怪物黑夜偷袭后,人们还常常得一种寒热病。人们叫这种怪物为“鬼怪”。
有一位叫“嗥”的山人,他想起了“夕”兽和“年”兽那么凶猛,古人就竹子的炸爆声驱赶了他,心想:这种怪物是不是也会惧怕竹子的炸爆声,于是,就试着在夜晚的火堆中加放了一些竹子,结果,那怪物果然远遁不敢靠近。
这个消息一传开,不少进山觅食狩猎的山人都要带一些竹子,为了携带方便,上山的人们慢慢的就把竹子截成段用绳子串起来,到晚上把它挂在篝火旁的秆子上慢慢的燃,“噼里啪啦”的响声虽然有点嘈杂,但还是吓跑了“鬼怪”。
这种用燃放爆竹的 “噼里啪啦”响声来吓跑“鬼怪”的办法,一代又一代的越传越广,越传越“神”的得到发展到了唐初,又有一种瘟疫(山岚瘴气)四处蔓延,疫病流行,祸害不少人,官府和百姓束手无策,大家都以为这有是一种妖魔鬼怪作乱,邪气太旺,有个叫李氏道人,仿照古人的做法把硝石装在编制好的竹筒里点燃,发出了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制住了疫病流行。
以后火药的出现,人们有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炸”。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了“编炮”(即鞭炮)。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和平盛世的今天,燃放爆竹已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特色的活跃娱乐活动和增强喜庆日子气氛的催化剂。人们在除了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来驱逐晦气和增强庆贺气氛。
第三篇:春节故事之“年画”的由来
春节故事之“年画”的由来
“年画”也叫“门神画”,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民俗之一。
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记载,我国最早的门神画题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荼及郁垒。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桃山,山上有一棵生长多年的大桃树,桃树顶上常卧着一只金鸡,总是在日出后,仰着脖子向天空鸣叫。这山上有一棵好大好大的树,树的枝干呈拱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据说度桃山住了许多妖魔鬼怪,常常从东海里跃到海岸上祸害陆地上的村民,但是这些妖怪的出没都要经过这个天然的大门。后来,玉皇大帝为了制止东海的鬼怪到人间作祟,便派了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将去把守,专门看管这些妖魔鬼怪的行为。
这件事被人间知道了,人们每逢除了“夕”和“年”之后,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挂在门的两边来恐吓妖魔鬼怪,果真是人间平安好多,慢慢的人们越传越广。后来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画了古勇士成庆的画像,那古勇士成庆,短衣大裤手持长剑,样子威武。
到了唐代,唐武德(618—627年)陕西钟馗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都不凑效,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有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了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钟馗的像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唐高祖去世后,又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的做梦,梦里不断听见鬼叫,无法安寝。他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个通宵,结果唐太宗睡得很安然,也不在梦见鬼怪了。唐太宗为了使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扇门上,结果还真够凑效,时间长了,上行下效,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的像,也成了门神。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门神画”就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门神画就日新月异了,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以及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人物年画就更多了。
经过明朝和清朝的演变,到了民国,门神画在不断的发展中,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就各有崇拜了,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
第四篇:邛崃市北街小学寒假学生作业1
邛崃市北街小学寒假学生作业
假期已至,为了使孩子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假期,特布置“三个一”作业,希全校同学认真完成。
一、每生一幅绘画作品,主题:新年快乐,范围:1—6年级
1、内容健康,体现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画的背面右下角注明自己的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2、国画、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不包括剪纸形式作品):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3、卡通画:单幅尺寸为4开;或短篇4格,每格尺寸为16开。
二、每生一幅小报范围:1—6年级
1、主题内容:内容以某一主题为主(如;法制、环保、禁毒、爱国、科技、感恩、爱心、推广普通话、国学经典等),鼓励创编节日小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五一节、母亲节、六一节等)。各班的作品尽可能包含上半年所有的节日。
2、形式规格:
一、二年级可以是剪贴报,三—六年级为手抄报,单幅尺寸为4开(单面、横向排版)。
3、版式要求:主题醒目,排版美观有新意,图文并茂,色彩协调、书写规范。在小报上要注明学校、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三、选读一本课外书,3—6年级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一定不能在网上下载)。内容包括:书名,作者、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你对他的评价,读后你有什么收获等。
学生的“三个一”作品,开学报名时各班统一收起来,交到德育办(将较好的作业放在上面)。学校将分年级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优秀手抄报作品、优秀书法作品、优秀读书征文。所有优秀作品学校将在下学期展出。
德育办
2013.元月
第五篇:春节故事之“春节”的由来
春节故事之“春节”的由来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实过“年”,古人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那时侯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要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人们称灶王爷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和躲过“年”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回到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会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所以在灶王爷起程归天的时日烧香烧纸、虔诚送别,让灶王爷见了玉皇大帝后“多多美言”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因此,送灶神的仪式在各个家庭那也算是一件隆重的事。
辞灶过后,便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传说三尸神是玉皇大帝密报官,因人间世道常有不公,诅咒天帝的人也大有人在,三尸神就在玉皇大帝面前不断的奏本。玉皇大帝听候就降旨三尸神到人间查明犯上之事,凡怨愤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可另命王灵官在除“夕”之夜趁人们忙于除“夕”躲“年”下界,凡遇到作有记号的人家,都要给予降罪辞给灾难。三尸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怨恨上天的人家的屋檐、墙角纷纷作上记号。
正当三尸神在人间作恶时,灶王爷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商量对策。于是,各家灶王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躲“年”这段时间里,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扫尘土,掸去蛛网,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抹去了记号,结果到了王灵官下界时候却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将三尸神永远拘捕在天牢。就这样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从此,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民间扫尘总在送灶爷上天后第二天就开始清扫房子,用一个干净的庭院来迎接灶王爷。这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接下来人们就准备除“夕”躲“年”了。传说古时候的黄河流域,常有“夕”兽很有规律的出来祸害村民。这一次,又到了该是“夕”兽出现的夜里,村民们早早吃了晚饭,在村口点起篝火等待着“夕”兽的出现,准备齐心协力斗“夕”兽。到了午夜“夕”兽大摇大摆的向村里走来,村民们急忙拿着各种棍棒和农具冲向“夕”兽,在村头的一片竹林里与“夕”展开了激烈的格斗,忽然,一阵凛冽的西北风,卷起了村头的一堆篝火,那篝火的火苗呼呼的落在了村头的竹林里,大片的竹子燃着了,一片红色的火光把天空映的通红,噼里啪啦的剧烈响声,是寒冷而寂静的夜,立刻显得沸腾起来。不料这一景象,竟然是“夕”兽哆嗦着逃跑了。
当“夕”兽又一次出现的时候,村民们便在村头纷纷点起竹子架起的篝火,谁知那“夕”兽一见此状,又仓惶的逃跑了。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人们发现“夕”兽是惧怕红色和噼里啪啦的竹爆声。
人们除了“夕”兽,本以为安生的生活,可还又一种潜在东海的兽,更非常凶猛,以捕百兽为食,人们叫这种猛兽为“年”。可“年”又恰巧在除夕之后的那一时刻出现,从东海跃上陆地,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闹得村民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起初,“年”在沿海一带祸害村民,后来就越入内地,更肆无忌惮的祸害村民。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夜里,村村寨寨的人们又开始躲避“年”关,大家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又到了除夕的夜里,有个村子叫桃园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却来了一个讨饭老人,银须飘逸,手拄拐杖。 乡亲们有的正在封窗锁门,有的正在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正在出走,一片惶恐景象,谁也没有闲心关照那位老人。村东头一对善心的老夫妇看讨饭老人可怜的样子,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后说到:“快上山吧!躲避„年‟兽要紧。”那讨饭老人捋髯笑道:“这么冷的天,若能让我在你家呆上一夜,也许我能把„年‟兽赶走。” 善心老夫妇哪里会信他,还是竭力劝他离开,他却笑到:“我这般年纪了,家里无儿无女,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纵使和„年‟拼上一拼,也许能为大家做点好事。”善心老夫劝他不听,无奈,只好撇下他,和众乡亲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看见村东头善心老夫妇家屋内烛火通明,浑身一抖,疯狂的嚎叫着扑了过去。就在那“年”兽将近扑到门口时,院内突然燃起了“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刹那间映红村庄,原来是讨饭老人在院子里堆放了一大堆的竹子。那“年”兽听见响声,浑身哆嗦着急忙退去了。
第二天山上避难的村民们回来了,人们看到村东头善心老夫妇家的讨饭老人安然无恙,十分惊奇。于是纷纷询问,听讨饭老人一说,大家都猜想这“年”一定和“夕”一样最怕红色的光和“噼里啪啦”地炸爆声响。后来又一次到了除夕之夜,乡亲们就试着除“夕”的办法来躲“年”的侵犯,果真凑效。
从此,村民们用这种办法一次又一次的除了“夕”又躲了“年”,乡亲们欣喜若狂,为庆贺除掉“夕”兽又躲过“年”兽的灾难,第二天,大家纷纷换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开始过平安吉祥的日子。
桃园村的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和除“夕”是一样的办法。
后来,人们发现和总结:除“夕”和度过“年”兽之关,就是新的、平安的、吉祥的生活。从此,人们把这一循环,当作计时,(即“年”)。把年后的第一天叫:初
一、初二…….这风俗越传越广,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过年。而且不断发展,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称阴历年。